为什么曹操的亲戚都这么有实力?
简单来说,曹家、夏侯家都是地方豪族,动辄可以聚众上千人,若是要具体分析,就要参考史料以及一些考古研究成果。
一、曹家、夏侯家都不是普通家庭,而是沛国谯县的大豪族,其家族在汉末的影响力或许比不过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袁术等)、杨家(杨彪、杨修等),但绝对也是当时的一流家族
曹家自称曹参之后,夏侯家自称夏侯婴之后,曹参、夏侯婴都是西汉开国的第一等大功臣,刘邦封侯时,曹参仅仅次于萧何,位列功臣第二,夏侯婴绝对也是前二十的大功臣。只是西汉初年到东汉末年已经过四百年,其中的真相很难说得清。听说现代DNA技术证明曹操家族和曹参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然而谯县和丰沛不远,当时豪族之间的过继关系也颇为复杂,很难说曹家、夏侯家的说法就完全是编造的。甚至有这种可能(以下为星火辰猜测),曹操家族不管原来是否姓曹,因为和曹参家族有某种亲密关系,被认为同宗,于是以曹参为祖。这并非是毫无理由的猜测,看西汉的灌夫就是如此,其父因为身为灌婴(灌婴是与曹参、夏侯婴地位完全相等的西汉开国功臣)家臣,被赐姓为灌,于是灌夫就自认为灌家子侄。
不管怎么说,曹家、夏侯家都是当地一流豪族,有自己的庄园,庄园里甚至养有看家护院的私兵,能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不足为怪。当然,曹家、夏侯家与具有全国影响的袁家、杨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因为袁家、杨家不但世代当东汉中央朝廷的高官,而且是儒学世家,门生故吏满天下,而曹家、夏侯家却需要往西汉去找祖先以振门楣,更何况曹家的曹腾(曹操的祖父)是个大宦官,被当时的清流所瞧不上。
二、曹家、夏侯家里面,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拉起一支队伍来?这些人为何要以曹操为首领?
其实不管什么家族,里面都有混得好的,和混得不好的。曹家、夏侯家即便身为地方豪族,也不是他的每个成员都有很强势力,彼此能力也大有差异。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诸曹、诸夏侯,那都是这两个家族里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其实还有更多诸曹、诸夏侯,成为了淹没在荒烟蔓草间的无名之人。即便是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四人之间,也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初起兵时势力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夏侯家似乎比曹家要衰落。
从《三国志》里面四个人的传记来看,曹洪似乎是最富有的,起兵就有上千人,到扬州找个刺史朋友,又能拉起数千人。而曹仁也很有势力,更有胆气,因此自己在江淮间来起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来,再投的曹操。相比起来,夏侯惇、夏侯渊都没有见到这种描述,显然,他们初投曹操时肯定是没有上千人,甚至只是单身来投都有可能(倘若有很多人来投,三国志一般是会记载的)。为什么夏侯惇、夏侯渊即便单身来投,曹操依旧很看重他们,倒不是因为曹操有可能原姓夏侯,而是曹操在早年已经与这两人意气相投,深相结纳,而且夏侯家和曹家之间的确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又有DNA研究说曹操和夏侯没关系,但夏侯和曹之间,不管通过姻亲,还是曹参、夏侯婴早年的相约之类的,肯定是有脱不开的关系的)。
这些人都很厉害,为什么偏偏以曹操为首?这一方面是曹操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曹操一系在曹家内的宗族地位、在朝廷上的社会地位带来的。曹操的能力不用多说。曹操家的社会地位呢?曹操的祖父曹腾虽然只是宦官,却是曾经拥立皇帝的大宦官,做到了宦官最高的大长秋,被封侯。而曹操的老爹曹嵩虽然买的官,但买的是太尉,在官位上除了太傅之外,也不能再高了。正因为如此,曹腾虽然在曹家兄弟里排行老小,却实际成了宗族的代言人,曹操一系自然成为了宗族的族长。而且,曹操在仁、洪、惇、渊里年龄也是最大的,自然是这几个人的兄长。
三、通常来说,一个能力稍强的人,拉起身边五个人一起做事儿不算难事儿,那么按照曹仁、曹洪的身份,我们可以简单算算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仁、曹洪初起兵时,都已经有上千人了。按照一个普通人能拉起五个人算,让这五个人再分别去拉五个人,就是五五二十五,然后是125、625、3125。也就是说不过转五次,就能拉出个三千人的队伍。实际以曹洪、曹仁田庄本就有数百人来算,不过转四次。
而曹仁、曹洪的祖、父辈都是些什么人?都是郡守级别的人,按照当时的阶层等级,奴婢最低,然后是平民,基层三老、亭长等,到县一级,再到郡一级,然后是中央官员。也就是说以第五级的高阶层,要拉起只用四转的千人队伍来,岂不是很简单的事儿吗?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来自于星火辰头条号)
如果非要将这些人跟曹操沾上点亲戚关系也可以说的通,但这些人与曹操的亲戚关系似乎有点远,所以这里并不是亲戚之间的帮助,而是氏族门阀间的依附,这种依附正是由于东汉时期的政治特色所导致。简单的理解则是乡里有两家大姓,天下大乱时,有一家挑了个头,另外一家也就跟着搞起了股份制企业,但这些入股的人虽然与创始人沾亲带故,但都是冲着公司分红,而非亲戚关系。所谓的带领人马则是反应了东汉末年的“家兵”现象,这种现象在史书上常以“部曲”出现,并不稀奇。
诸曹夏侯缘何投奔曹孟德
- 氏族门阀的攀附
门阀氏族在历史上也多有“门阀士族”一说,二者有所差异,但也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在察举征辟制的选官制度下,以姓氏为联系的集团发展成为士大夫群体,所以也有士族一说。在察举征辟制下,被举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这些门生、故吏的晋升也是通过依附上层举主官僚的推荐,大官僚又通过培养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这样一来,在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儒生无阀阅,所能不能任剧,故陋於选举,佚於朝庭。”——《论衡·程材》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这个阀阅主要代表了两层含义,首先是自身的功绩,其次是世家背景。但若没有强大的世家背景,又怎么能被人发现而获得功绩呢?所以说这种考察人才的制度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家族背景。另外在宦官人家,有殊功者可以在家门前立下石柱或者伏狮等,象征着自己为宦时的功劳,这算是仕宦人家的阀阅象征。从这里能看出,东汉时期对于宦官的歧视是很大的,宦官、外戚往往也是通过巴结世家大族维护自身利益。所以说曹操的出生并不好,他一生唯才是举也体现了对这种通过门第选拔人才的抵触。
门阀大族在东汉的政治舞台上风光无限,我们熟知的袁绍家族乃四世三公,这种特色在高层表现明显,在地方也一样如此。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本文所说的曹姓郡望在瞧郡(今安徽亳州),夏侯郡望亦是指瞧郡,此两姓都是瞧郡大族,曹魏建国后将瞧郡作为陪都是有它的原始依据的。瞧郡曹氏虽为西汉开国功勋曹参之后,但直到曹腾以后门第始兴,多出朝廷和郡县的大官。曹腾因策划迎立桓帝有功而被封侯,又受大将军梁冀信任,因此在朝廷有了推举贤能的话语权,这便为瞧郡曹氏提供了入仕机会,曹腾之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曹褒之子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堂侄曹鼎官至尚书令,这样的门阀兴旺也推动了夏侯附曹的抱团取暖。
“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后汉书·宦者列传》
夏侯附曹的典型案例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当然这在《三国志》里并未详载,只是裴松之作注时提到了曹嵩本姓夏侯,还说他是夏侯惇的叔父,但这一点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曹嵩真是夏侯家族成员,那么他甘做曹腾养子就是为了踏进仕途。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瞧郡夏侯虽然是西汉开国功勋夏侯婴之后,可除了家大业大之外,祖上并没人做过官,充其量只算得一方土著地主,他们是为了家族的发展,才逐渐向曹氏靠拢。曹嵩通过依附曹腾入仕之后,官场混的风生水起,中平四年(187年),太尉崔烈被罢免,时为大司农的曹嵩花巨资买了个太尉,此事也能反应出曹嵩的敛财功力,可以说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富二代,无非就是宦官之后的名声不太好听。
当曹操在陈留起兵的时候,诸曹夏侯的随即响应,从本质上讲属于门阀间的依附。曹氏发迹之后,由于曹腾为官清廉,在士大夫中的口碑不错,在家乡也不骄横,所以这种政治依附更具有可塑性。曹操入仕之后是有一定成绩的,排除曹氏一族的政治余荫,曹操在为官期间的政治才能已然展现,在董卓入京前,曹操还被任命为八校尉之典军校尉,他在士大夫口中颇有声誉。当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的抗董大旗树立起来时,又顺应了汉末诛贼扶汉的政治舆论导向,曹氏族人和夏侯族人此时若有创业志向者,曹操就是最好的投资项目。
- 亲疏远近的分析
除了门阀间的依附,在投资创业时可能最应该考虑的是合作伙伴的可靠程度,从这方面考虑亲戚往往为最佳选择,但话说回来,这些人真的就是从亲戚角度考虑的吗?
曹操陈留起兵时,此四人中最先赶来的是夏侯惇与夏侯渊,若如裴松之所注,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那么曹操与夏侯惇至少也是未出服的兄弟,照此看来,夏侯惇前来汇合多少带有亲戚支援的因素。但在中平元年(184年),夏侯惇就已经跟随曹操进剿黄巾军,所以夏侯惇与曹操的依附关系应当还是门阀为主。从整个曹魏政权的权力分配来看,夏侯惇长期占据着曹魏武将之首的位置,一方面是由于沾亲带故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夏侯惇代表着整个瞧郡夏侯家族的利益,这是曹魏后方的根基,因此这种门阀联盟是亲戚为纽带,家族结盟为基础,这种格局在蜀汉、东吴也是一样,如刘备娶川蜀望族吴懿之妹、孙氏联姻江东四大家族,只不过曹魏为先天性亲戚结盟,孙刘为后继性结盟亲戚。
这里夏侯惇还能较为明显的表现为亲戚,但夏侯渊则不同,他是夏侯惇的族弟,所谓族弟就是同高祖不同曾祖的同辈弟弟,这都隔了四代人,亲疏远近显而易见。但曹操早年辞官回乡时惹了官司,是夏侯渊顶的包,二人因为此事算是有了交情。而夏侯渊被记载过一件事,在灾荒时期,曾舍弃自己的儿子,寻食喂养亡弟留下的孤女,这个孤女就是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被张飞抢走当老婆的那位。这件事说明夏侯渊的家境一般,那也可能说明夏侯渊的家庭背景并不怎么样,所以曹操与夏侯渊的家庭结盟可能性并不大。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的内妹嫁给了夏侯渊,这里的内妹一度被认为是曹操的妻妹,其实这个在《晋书》里常指表妹,曹操生母为丁夫人,夏侯渊的妻子也是丁夫人,说明这个丁夫人应该是曹操舅舅的女儿,故而表妹更为可信,所以曹操与夏侯渊是连襟的可能性小,是大舅哥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夏侯渊投奔曹操一是因为交情,二是因为亲戚,但夏侯渊可能就是个穷亲戚。
曹仁的主父就是曹腾之弟曹褒,是正经八百的曹氏一脉,其父曹炽也一生为官,所以曹仁一开始是自立山头,手下领了两千来人。曹仁是曹操的从祖弟,也就是共曾祖父,不共祖父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都属于牵强,因为这个曾祖父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曹仁投奔曹操很可能就是事业发展的不怎么样,但又有一定的实力,曹操一脉又是靠着曹腾起的家,所以投奔曹操会受到重用,也算是为曹氏家族事业添砖加瓦。
曹洪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史书中只讲到他的伯父是曹鼎,这个曹鼎在《三国志》中记载为曹嵩的兄弟,但在《后汉书》中记载为曹腾的弟弟,两部史书中都差着辈分。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三国志》记载更为可靠,所以曹洪是曹操的从弟,也就是同祖父而不同父,这个关系比曹仁要近的多,然而也没有血缘关系。在曹鼎的帮助下,曹洪也是有着一官半职的,他做过蕲春县长。曹操起兵后,曹洪投奔而来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关系,提升自己的事业,或者说是为曹氏家族的事业做点贡献。
从这里可以看出,夏侯惇是夏侯家族利益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曹魏的地位如同关羽在刘备集团,这是曹氏与夏侯家族联盟的产物,亲戚关系可能只是一个纽带;曹洪、曹仁本就是曹氏一脉的后代,只是事业处于瓶颈期,家族里出了个创业者,跟着一起分杯羹的思想不可能没有,由由于曹嵩在近些年打下的基础,依附曹操是为更明智的选择;夏侯渊可能是最性情的亲戚代表,他与曹操的亲戚关系最远,却有过命的交情,他在夏侯家族里没有很高的资本,却能够在曹操需要人才的时候站出来,于人于己也都是最好的出路。这些亲戚“各怀鬼胎”的投奔可能描写的太过现实,但诸如典韦、许褚这些瞧郡本土豪杰,谁又不是因为近水楼台的找工作呢?
亲戚的实力
曹氏家族的实力由上文可知,可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点夸张,但曹腾的辉煌腾达确实为曹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为仕途方面,曹氏家族虽然比不上袁绍、孔融这样的大族,但至少也算个地方名流。这样的实力拉起个山头并不难,曹操的父亲有着很高的敛财手段,所以曹操是挑头的创业大哥,曹仁的私人企业规模不大,但好歹也养活着两千名员工;曹洪身为体制内的小公务员,遇到亲戚创业的好时机选择了下海,这至少能够提供一些人脉支持,再者就是曹洪家里是非常有钱的,曹丕后来还找曹洪借过钱,这说明曹洪当时很可能是带着家产入股的,这一点类似于刘备集团里的张飞、简雍、孙乾。所以曹仁可能是人力入股、曹洪可能是资金入股,但不管怎样,两人都拿到了曹氏集团的原始股份,所以在曹魏集团里都得到高位。
“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三国志》
再说夏侯惇,夏侯家族在瞧郡家大业大,曹操平黄巾的时候,夏侯惇可能就代表夏侯家族帮助了曹操,这应该算是两大家族的首次合作,当时曹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骑都慰,虽然只是一个从五品,但他有了自己的人事举荐权,所以夏侯惇是由此以禆将的身份进入仕途,算是曹操为其打开了入仕之门。曹操起兵时,与其说夏侯惇是来投奔,不如说他是应招而来,因为此时的曹操为奋武将军,夏侯惇至曹营便担任司马一职,这个司马就是总管曹营一切军事事务,所以更像是曹操请来的高管。夏侯渊的身份也如出一辙,他在曹操起兵后任别部司马,算是司令部的一个军事参谋,他有可能是曹操一同请来的,也有可能是夏侯惇带来的,不管他是怎么来的,历史都证明了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些曹氏、夏侯家族的将领为曹操的事业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警设守备,缮五兵,习战射”——《四民月令》
上文一直在说两个家族的实力雄厚,这个雄厚可能只是纸面上的空谈,这个雄厚的家底转化为实质性的战斗力不只是以财力为表现,更重要的是汉代逐渐形成的“家兵”制度。它是在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地主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有偿招募和豢养的私人武装,这种私人武装在地主家族里形成了继承性质,所以构成了世代相传的家兵制度。这种家兵在东汉时期成为地主对抗政府度田法令的有力后盾,在对抗政府的显著成效中,大地主继而对家兵进行军队化管理和训练,使之成为与正规军相差无几的私有军队。到了黄巾起义时,东汉政府已经无力组织大规模镇压,政府需要地主豪强代行镇压职责,因而更加促进了地方地主阶层的家兵扩充。所以曹氏、夏侯家族的纸面财力就在此时转化成了兵力,所谓募兵,募的是家兵,如曹洪这个大财主,募集了千余家兵入伙。
综上,夏侯与诸曹到底谁是曹操的亲戚暂时都无法定论,因为曹嵩到底是不是夏侯家的人都没有定论,所以我们不用纠结于曹操的亲戚为何这么有实力,也不用纠结为何夏侯家族的人为何如此看好曹操。在那个年代,这种家族之间的联盟完全是受到政治特色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官僚体系受到了门阀士族的操控,那么强强联合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至于实力方面,两大家族的家底雄厚是一方面,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又为财力转化为兵力提供了空间,所以曹操起兵,多数族人都是带着家兵而来,成为曹魏集团的创始合伙人。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汉朝的皇权不下县,县令老爷就负责一县之税收、治安即可,乡下的秩序,具体由乡绅来维持。而乡绅又分两级,即地主和豪强。
地主的档次比豪强低一级,只能控制乡下一部分生产资料,他们左右不了朝野局势,只能左右一乡一村的秩序。
豪强是兼并了当时规模可观的土地,成为比一般的地主更高级的大地主,他们的一举一动有时候可以影响朝野。
对于地主,朝廷通常都是以安抚为主,毕竟地主实力弱,掀不起什么风浪。而对于实力强劲的豪强,朝廷都是以打压待之。因为当时的豪强有雄厚的财力,势力极大,属于地头蛇,而且和黑社会有勾结(有的干脆自己就是黑社会老大)。这种人往往是借助手中的武力和钱财,挟持地方官吏,操纵地方事务,从事非法事业。
换言之,这就是“以武犯禁”的典型。
两汉四百年,豪强经常会组织家兵对抗郡县的政府军,并且还能偶尔打几次胜仗。所以统治者对豪强基本上就是有机会就扑灭。否则一旦当豪强势力做大,朝廷也拿他们没辙的时候,那么这个王朝离覆灭也不远了。
地主之下就是农民了。农民分三级,有点家底的叫富农,有自己的地,自耕自作,相当于当时的小康之家;没有家底的,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种地主、豪强土地的叫佃农。这类农民交完租子,所剩无几,一直挣扎在温饱和贫困线上,基本上就是豪强和地主的附庸;生活最惨的叫流民,这类人没有自己的土地,也租不起豪强地主的土地,只能靠流浪街头,乞讨卫生。
汉末黄巾起义,流民就是黄巾军的主力。
搞清楚了汉朝的基层阶级结果,再来说曹操和他的亲戚们。
曹操的老爸,很多人都知道,叫曹嵩,在汉末做过三公,虽然是花钱买的,但这也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曹嵩很有钱。
曹嵩的养父,很多人也都知道,是东汉末年著名权阉,中常侍大长秋曹腾。这位的影响力在当时有多大,自不必多说。
曹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而且他本身也担任过济南国相(相当于郡守),西园军典军校尉等职务,他的政治地位实际上已经很高的了。虽然说他在真正的豪门贵族眼中,比如袁绍、袁术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底层的暴发户罢了。但是如果跟一般的乡绅比起来,他可就厉害了。地位介于门阀士族与乡绅豪强之间,在乡下老家基本上就是说一不二的角色。
《三国志》中说曹操逃离洛阳,回到陈留老家后,“散家财,合义兵”,聚拢千余人为他卖命,这并非是夸张,当时像他这种人,数不胜数。只不过很多豪强招揽部卒后,都是结兵自保,而曹操则是“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这个性质不一样,所以很快他就得到了群起响应。
当时第一个响应他的是夏侯惇,不过夏侯惇手上没多少资本,所以他的工作就是帮曹操在老家募兵。夏侯渊也一样,他的家庭情况比夏侯惇更差一点,因而他的工作也是帮曹操募兵。
相比于两个夏侯,曹氏的曹仁、曹纯、曹洪就厉害了,属于带资入股。
曹仁的爷爷曹褒做过颍川太守。父亲曹炽做过侍中和长水校尉。再加上曹仁从小就喜欢弓马弋猎,善于结交豪杰。所以曹操起兵之后,曹仁立马就带着他在淮、泗招募的千余人投奔了曹操。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三国志·曹仁传》
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长水校尉。——《魏书》
曹纯是曹仁的弟弟,他继承了父亲曹炽的大部分家产,特别有钱,仅家里的仆人、门客就有数百人。并且他很有学识,在乡下颇有影响力,曹操起兵后,他也是带资入股。
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承父业,富於财,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英雄记》
曹洪的伯父曹鼎担任过尚书令,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伯父的支持,曹洪因而曾经也担任过蕲春县长。曹操起兵后,曹洪带着部队投奔了曹操。
关东联军讨董失利后,军阀混战开始,曹操兵力不够,曹洪就仗着自己与扬州刺史陈温关系比较好,带着自己的家兵千余人去到扬州招募士兵。在庐江和丹杨先后合计招募到了三四千人后,曹洪与曹操会合,加强了曹操的实力。
洪伯父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魏书》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三国志·曹洪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起兵时,不止是亲戚投奔他,当时不少外姓豪强也带队加入了队伍。比如说,李典、乐进。
李典的从父李乾很有英雄气概,在老家集合了好几千食客。曹操首倡义兵后,李典就带领众人跟随了曹操。
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三国志·李典传》
乐进起初是光杆司令,孤身一人以胆烈而跟随曹操,担任帐下吏。后来曹操因兵少,连他自己都要亲自去扬州募兵,乐进也因而被遣回了老家阳平郡募兵。乐进在募得一千多人后,与曹操在河内会合。于是他也因为带队入股,升任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遣还本郡募兵,得千馀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三国志·乐进传》
综上所述,曹氏一门的曹仁、曹纯、曹洪这些人,都是典型的豪强。他们没到门阀士族的档次,但家里普遍有钱,有势,就算不跟着曹操起事,也是一股可观力量。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有实力的地头蛇。
其实曹仁、曹洪、曹纯不能叫投靠曹操,而应该是叫带队入股。曹操在这其中,只是充当了族长的角色。
当然,有一说一,曹操起兵之初,实力并不算很强。所以关东诸侯于酸枣会盟时,联军名单中,并没有曹操的名字。曹操集团当时只是挂在陈留太守张邈名下的小势力。后来发达了,那也是后来的事。曹操最终没有统一全国,其实跟他的起点不怎么高,也有一点点关系。
相对于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曹操的起点无疑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相对于“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绍来说,他的起点又不值一提。诸侯拼爹,即是曹操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
诸侯“拼爹”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这些诸侯如果按出身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宗室、世家大族、中型世家或者没落贵族,其中代表分别有:
1.宗室: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兖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幽州牧刘虞等人。
这些人出身于东汉宗室,所以一开始大部分都能镇守一方,尤其是当刘焉提出重启州牧政策之后,汉灵帝启用了不少宗室作为州刺史、州牧,让他们在乱世都能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因为这些人都是出身于宗室,有守土之责,所以这些诸侯都是致力于内部安稳,而很少有人将眼光放到州外。
曹操称呼刘表为“守护之犬”,其实是不客观的,因为他出身于宗室,以皇帝命令为第一要职。不像曹操、袁绍等人,可以视皇帝于无物,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除了刘焉去益州,目的是为了监守自盗,无论是刘表、还是刘虞等人,虽然开局很好,但是他们并不会去主动攻城略地。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诸侯讨董,此时虽然大大小小很多州郡长官都聚集起来,准备讨伐董卓,但是占据一州之地的宗室,基本上都没有发兵,之所以有兖州刺史刘岱,这其实是个例外。
因为张邈、孔伷、桥瑁、张超等人带兵汇聚于酸枣,地处兖州之地,身为兖州刺史,刘岱不仅控制不住手下,大部分郡守都参与会盟,而且都带兵前来,刘岱根本无力制止,只能随波逐流,他的亲兄弟扬州刺史刘繇就并未参加会盟。
2.世家大族: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北海相孔融、豫州刺史孔伷、袁遗、曹操等人大部分都是这个档次。
同样是士族,家族有大有小,比如颍川荀氏、琅琊诸葛、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这些家族肯定是位居第一序列的。
家世不显的寒门人才同样不少,比如东吴的周泰,曹操的谋士戏志才。当然真正的寒门是门第已经衰落,很多人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家族而已,实际上却是郡望之家。
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三国志·周泰传》
而世家大族其实也很好分辨,一般来说,连续几代人都能官居两千石,世代有人官居郡守等位,必然是大族了。
3.中小世家或者说是没落士族:孙坚、刘备、陶谦等人。
刘备出身宗室,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彻底没落,毋庸多讲。
孙坚,据说是孙武后人,世代在吴地做官,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世家,实际上从“世代在吴地做官”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家族,至少在这几代人没有走出吴地,就是没有官居两千石的朝廷大员。
实际上从孙坚起家也能看出一二,诸侯讨董的时候,他是作为后将军袁术的附庸而出现的,虽然当时已经是长沙太守,可是一路过去连粮草都是靠别人供给,背景不硬。
而陶谦的家族显然也并不大,否则,身为徐州牧,陶谦死了,为何徐州牧的位子都丢了?
说白了,不是后继无人,而是根底虚浮,没有强硬的家族作为依托,人死灯灭,徐州马上被当地大族送给了刘备。
这些人虽然身份有高有低,但是都是世家出身,真正的草根是不存在的,只要有名有姓的诸侯,草根出身的一个也不可能有,起码也是寒门。
曹操的出身
刘备逢人便说,“我乃中山靖王之后”,那是因为他的家族往上追溯,虽然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官,祖父还是县令,但是在那些仕宦两千石的家族来说,实在拿不出手,只得拿祖宗说话。
而袁术和袁绍就可以拿最近的几代人来吹嘘,“四世三公”连着四代人,都有人官至三公,除了宗室,谁也没有他们显赫。
而曹操则不同,他很少拿家世来吹嘘,虽然他家里也算得上连续两代人官至两千石,但是众人都心知肚明,他父亲曹嵩的那个太尉其实是买来的。
所以,当两个人走到一起,商业互吹的时候,一般人吹捧曹操的时候,都会说他是“费亭候大长秋之孙”,这是为何?
因为费亭候曹腾,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名人,官至大长秋,大致跟九卿是一个级别,加位特进,要不是宦官只能做到这地步,想必三公是有他的位置的。
说起来,当年汉质帝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死之后,曹腾亲访梁冀,表示支持立刘志为帝,后来梁冀果然拥立刘志为皇帝,是为汉桓帝,因此,曹腾有拥立之功。
曹腾虽然对汉桓帝能登上皇位功不可没,可是他本人并不是一个嚣张跋扈的性子,没有仗势欺人,反而在服侍四代皇帝的时候,一直与人为善,所以很多朝中大臣都会称赞他。
因此,曹腾 以宦官的身份被封侯,加位特进,而且养子曹嵩继承了他的爵位,在当时无人不服。
曹操与袁绍的差距
曹操早年能够被举孝廉,入朝做官,从一开始就在京都洛阳为郎,很快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可以说是天子脚下的官员,起点并不低。
可是跟袁绍兄弟等人相比,他这个起点也只能说了胜于无,有两大不足:
1.没有人才依附
袁绍家族一般被称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其中的四世三公只能说是名誉好听,实质上意义不大,比如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
真正对他称霸有影响的是“门生故吏遍天下”,这还得从当时官员选拔制度说起,当时主要有两种选官方式,一个是从上到下的征辟;一个是从下到上的察举。
征辟就是朝廷或者地方州郡官员,发现有能力的人才,直接征召到麾下做官;
察举则是地方官员推荐人才,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考核,然后开始做官,比如举孝廉就是察举的一种。
而无论是征辟也好,察举也好,被选拔的人才与举荐他的官员之间都会自然形成一种二元君主关系,也就是说被选拔的官员应该要效忠于提拔他的官员。
这就是所谓的“门生故吏”,也是袁绍能以区区一个渤海太守,鸠占鹊巢,撵走了冀州牧韩馥的根本原因,因为韩馥就是“袁氏门生”,他当年能做官,是考了袁氏的举荐,这才能有今日地位,袁绍身为袁氏子弟,要求他让出冀州牧,也被当时的人们认可。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大群“门生故吏”,袁绍才能以渤海太守的开局,很快占据冀州,从而雄霸河北四州之地,成为东汉末年早期的第一诸侯。
比起袁绍,曹操的祖父和父亲勉强也算两千石,但是门生故吏就基本没有了,曹嵩这个买的太尉不说,曹腾虽然显赫,但是只是宦官,身份受限,也没法举荐太多人才。
2.党锢之祸
汉灵帝时期,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原因过程就不详细讲解了,简而言之,就是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的党争。
而这两次党争,让士族与宦官彻底对立,因此靠宦官起家的曹操,在这个时候其实身份是比较尴尬的。
所以才有了“五色棒”一事,曹操在任职洛阳北部尉的时候,用五色棒将宦官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打死,而原因仅仅只是因为他“违禁夜行”。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魏书》
曹操棒杀了蹇硕的叔叔,算是交上了投名状,这才勉强被士族接纳,但是一开始却并没有人投奔于他,所以才只能主要靠自家兄弟。
曹操与刘备的差距
《三国演义》开篇就以“桃园结义”描述了一个让无数少年对结拜趋之若鹜的场景,事实上这也是刘备的一个悲剧。
袁绍起兵的时候身边有众多袁氏门生辅佐,曹操起兵的时候,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都是他的左膀右臂。
而刘备身边一个人能用的家族之人也没有,靠着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这才拉起了几百人马,亲自征讨黄巾,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县尉的官职。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三国志·先主传》
不久之后,因为鞭打督邮,连县尉的官职也没了,后来又履任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可惜的是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县官也没做多久。
在诸侯讨董的时候,刘备大概是在公孙瓒麾下为别部司马,是真正的一个小角色。
而曹操呢?
董卓入京之前,就曾被任命为东郡太守,后来又入选西园八校尉之一,已经入了高层。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曹操在陈留起兵,以白身很快召集了数千兵马,并倡导了讨伐董卓的大事。
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是岁中平六年也。——《三国志》裴松之注
曹氏家族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东汉末年,曹操称雄天下,因此沛国谯县出了不少的名人,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这些曹操亲属,还有一些并非他的亲戚,比如华佗、许褚等人也是谯县之人。
虎痴许褚,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曹操的一个护卫,这种人大部分应该是出身低微,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汉朝末年,百姓食不果腹,有一个行业从者众多,达到巅峰,这就是“盗贼”,说是盗贼,其实就是吃不饱饭的一群流民,因为诸侯们忙着打仗,百姓也无法安居乐业,所以到处都是贼寇,连刘备这个高唐县令都被盗贼给赶下了台。
此时谯县乡下也是如此,谯县隶属豫州,豫州刺史孔伷,《英雄记》评价他“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在他的治理下,豫州整个地界更是贼寇四起。
许褚所在的许家庄就被葛陂贼兵万余人攻打,而许褚召集了壮丁和宗族数千,这才将他们赶走,此后曹操占领汝南之后,许褚带着这群人归顺了曹操。
说许褚,只是一个例子,在当时的情况下,有诸侯占领一地,本地豪强、士族自然而然会归属于诸侯,为了家族,为了个人性命,不可能投靠他人。
像“君择臣,臣亦择君”,“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世家做法,其实说得好听,大多数只是巧合而已。有名的诸葛家的“龙虎狗”。
诸葛亮随着叔父在南阳隐居,依附刘表的刘备找上门去,这才追随刘备;
而他的兄长诸葛瑾因为年长,早年去吴地游学,因为才华横溢,被孙权看上了,所以在孙权属下当官;
诸葛诞才算是真正的世家代表,因为他们都出身于琅琊诸葛家,诸葛诞就在老家,琅琊被曹魏占领之后,自然而然诸葛家族的人,只要留在老家,都会在曹魏麾下做官。
曹操起兵的时候,虽然不在老家,但是曹家在谯县也是本地豪强,所以才能一呼百应,让众多当地人才加入麾下。
相比起来,刘备家族在涿郡涿县,不知道家族实力如何,但是他本人在当地威望有限,不能一呼百应,所以起兵的时候根本没人辅助,只得靠自己打拼,拉拢了关羽、张飞这些外人。
曹操争霸天下的时候,能够独立领军的莫不是曹氏或者夏侯氏,这些亲族,在当时那个背景下,能力其实是次要的,身份才是首要。
刘备做徐州牧的时候,为了亲自带兵与来攻伐徐州的袁术作战,将老巢下邳交给张飞镇守,不料被吕布偷袭,原因就是张飞与曹豹不合。
所以在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将荆州交给了关羽,可惜关羽又给他丢了荆州。
难道真的是没有更有能力的人镇守吗?不过是其他人身份不合适罢了,他没有更亲近而且有能力的人辅佐。
总结:曹操家族本来就是谯县望族,有能力的人自然多;再加上曹操身份的问题,开局的时候没有太多外人辅佐 ,才有了重用这些亲族,培养他们的机会,最终靠着这些亲族奠定了曹魏雄厚的根基。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谥号“魏武帝”,他的家族本来就非常强大,属于地方上的豪强势力之一。再加上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的原因,朝廷允许地方政府或者富豪组织私兵(部曲),因此曹操的不少家族兄弟们都带了军队来投靠他。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确实,曹操的家族比不了祖上“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因为袁绍的家族中从汉章帝开始,有四辈人跻身进入朝廷的“三公”之列。
东汉的三公就是司空(相当于御史大夫),司徒(相当于丞相),太尉,属于等级最高的三位官僚。
与显赫的袁绍家族相比,曹操的家族当然差了不少。可是,曹操的家族也不是泛泛之辈。曹操本姓为“夏侯氏”,但他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当权的太监曹腾为养子,所以到了曹操这辈时便由“夏侯氏”改为了“曹氏”,但也同时得到了夏侯氏与曹氏两家的力量。
谯郡的夏侯氏本来是西汉的太仆夏侯婴的后代,也有一定的势力,不过在东汉时期只是一般的豪强,比如曹操的族兄夏侯惇、夏侯渊等。
夏侯渊不仅是曹操的族兄弟,而且还娶了曹操的妻妹,两人亲上加亲。曹操年轻的时候犯了法,是夏侯渊出来替他顶的罪。后来,曹操动用家族关系把夏侯渊救了出来。夏侯渊便带领族人跟随曹操打天下,一生南征北战,在渭水击破马超,在汉中对抗张鲁,官至朝廷的征西将军。
除了有夏侯家族支持以外,曹操还有曹家子弟的支持。曹氏是西汉曹参的后代,在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太监曹腾(曹操的祖父)。曹腾因为拥立汉桓帝有功,被提拔为大长秋(管理皇后的宫殿事务,等级与朝廷的九卿相当)。曹腾前后服侍汉朝30多年,为曹家积累了巨大的人脉和财富。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长秋曹腾的养子,家财万贯,曾经用钱直接就买到了太尉的官职。太尉是东汉的三公之一,掌管全国的军事行动,但是不具体带兵。太尉与司徒、司空并列,号称“三公”,其下有九卿。因此,曹操的家族非常庞大,而且不少家族兄弟都是豪强,既有财力,也有私兵。曹操的家族兄弟比如曹仁、曹洪、曹纯都出过不少力,尤其是曹仁年轻的时候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曹仁私自招募数千名部曲,在淮河与泗水之间游荡。后来曹仁投靠族兄曹操,官至魏国的大将军、大司马,位高权重。
除了与曹操同辈的夏侯氏兄弟、曹氏兄弟,还有比曹操辈分低的家族人员帮助过他,比如曹操的族子曹休。曹休是父亲是曹操的家族兄弟,名字不详,曹休的祖父曹鼎则是曹嵩(曹操父亲)的堂兄弟。
公元189年,曹操在兖州聚集兵马讨伐董卓,得到了家族兄弟们的支持,有的给曹操提供钱财,有的给曹操提供兵马,因此曹操很快就拉起了一支近万人的队伍。
当时,曹休还远在千里之外的江东,跋山涉水走了几个月才回老家找到曹操。曹操非常看中曹休这个从子,称赞他是曹家后代里的千里马。后来,曹休果然表现不凡,官至魏国的大司马,封长平侯。
曹操起兵时曹家和夏侯家的亲族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是曹操早期手下的主要军事将领。而且他们还自带干粮,在投奔曹操时带来了不少兵马和物资。比如像曹仁就带来了千余壮丁。
曹家和夏侯家能拿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支持曹操,其实和东汉后期豪强势力坐大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里说的豪强指的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地方宗族集团。这些豪强往往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大量的奴仆、贫民,在地方上有着很大的势力。当然,这种豪强对于统治者对于统治地方的威胁很大,因此历代大多采取了压制的政策,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强迫豪强大族迁徙。
像刘邦就徙齐、楚等地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到关中,以隔绝他们和地方上的联系,避免对自己统治构成威胁。汉武帝也曾经将各地“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的人迁到茂陵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不过到了随着地方豪强慢慢发展,他们不仅仅拥有大量土地,还凭借自己财力让子弟读书、出仕以后,地方上属吏不是出身于豪强,就是与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豪强就能左右地方政局。而一些大的豪强更是进入中枢,成为真正的士族。像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样士族豪强势力日益加强,再想削弱他们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甚至公然拒绝迁移。到汉元帝时承认强行迁移地方豪强并非“久长之策”,其实就是和豪强妥协。
王莽篡汉后,规定奴婢“不得买卖”,并推行王田制以限制田地兼并,试图削弱豪强们的势力。然而这一做法遭到失败,而利益受损的豪强也成为反对王莽的主力。刘秀就是出身南阳豪强,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多是南阳、河北等地豪强出身。可以说刘秀能登基,和豪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东汉时,豪强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豪强往往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干涉地方政务,甚至在战乱时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自保。
到东汉末年,特别是黄巾军起义以后,豪强们依靠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将宗族、宾客和民众聚集在一起大量武装私兵自保。因此能拉出几百甚至几千武装的豪强并不在少数。
像许褚就“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结寨自保。而糜竺和糜芳资助刘备时,除了提供金银军粮等物资外,还拿出了“奴客二千”,以加强刘备的军事力量,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也是靠着自己私养的三千死士作为开始的武力。由此可见士族和地方豪强实力之强。
而曹家是西汉开国功臣、相国曹参之后。特别是曹腾拥立桓帝有功被封侯,权势大盛,此后家中出了不少大官。像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担任过太尉。曹仁的祖父曹褒当过颍川太守,父亲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洪的伯父曹鼎担任过尚书令,自己也当过蕲春长。显然曹家比一般的豪强要强的多,只是略逊于司马懿这样的士族,比糜竺和许褚肯定要强得多。
夏侯家同样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当然到东汉时没祖上那么显赫了。不过至少在谯郡夏侯家也是有名的大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强于许褚没什么问题。
所以曹家和夏侯家一旦决定资助曹操,拿出几千壮丁来真不是什么大问题。
看看曹家、夏侯家当时的背景和实力,我们就非常清楚其中原因了。
有钱
《三国志》说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这一点,尚有争议。
但是,曹家有钱,是无可争议的。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讨董卓。——《三国志.武帝纪》。
看着想哭呀!一般人散家财,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为什么曹操散家财能养只军队呢?
不过,这可不是老曹家第一次这么豪气。
曹操的老爹——曹嵩,为了当太尉,花了一万亿!
曹嵩这么豪气,也是因为他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
当时,豪强地主拥有私兵已经蔚然成风。
即使许褚这种强宗都能募乡里宗亲千余人,曹家人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早在曹操起兵前,曹仁就已经拉拢了千余人。
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三国志.曹仁》
看来,曹家人都很有钱,曹仁、曹洪,他们整个千人部曲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有关系
曹操因是“阉竖之后”,被士人们所鄙视。
不过,家里既有中常侍,又有太尉,即使不能“门生故吏遍天下”,但有社会关系还是很强的。
就算是曹家小弟曹洪,都有惊人的社会关系。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千余人···《三国志.曹洪》。
当时,曹洪还非常年轻。他就已经和扬州刺史关系好到了这样的地步!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
和曹操玩到一起的都是袁绍这样的顶级豪族。曹操起兵时,也得到了张邈的大力支持。
独特的身世:资源翻倍
曹操独特的身份,又使他得到了“双倍”资源。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嵩,本来是夏侯家的人!
所以,夏侯家,可以算是曹操的本家。夏侯惇、夏侯渊,也就是曹操的从兄弟了!
夏侯家,据说是夏侯婴的后人。(刘邦除掉了一堆功臣,天下还是功臣的后人拿下了呀!)
是不是夏侯婴的后人,尚有争议。(刘备是不是刘邦后人都说不清,曹参、夏侯婴的后人,又如何考证呢?)
不过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也是有钱,有关系!
早在曹嵩之前,夏侯家与曹家就已经世代通亲了。既然曹家是豪强,想来夏侯家至少也是门当户对的。
曹操本人,又与夏侯家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
当初,曹操犯了事,夏侯渊顶罪!曹操又把夏侯渊救了出来!
所以,曹操虽然家世和袁绍比有差距,但也不是刘备这种虚头巴脑的“汉室宗亲”可比的。
没有后路:乱世到来,不得不自保。
有钱,有关系,但是,乱世中,依然保护不了自己!
曹休,他祖父曹鼎做过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算是个大领导吧!
那又怎么样?乱世到来后(黄巾之乱),宗族散去。
十几岁的曹休只得独自带着母亲四处飘零。
曹嵩,曹操的亲爹,前太尉。
那又怎么样?乱世之中,照样被劫掠杀害!
乱世之中,社会规则变了。
有钱、有关系,未必可以保护自己!
只有成为,或者依附强者,才可以生存。
既然家里有一个强者,为何不去支持他呢?
魏晋是豪族社会,以家族为单位参与竞争是社会常态。
曹操以家族势力起兵。到后来强大时,仍以诸夏侯曹在五子良将之上,是明智之举。
不过,即便在那个时代,依然有刘备这样的草根脱颖而出。
虽然今天许多朋友在担忧“阶层固化”,但毫无疑问的是:今天的社会流动性已经远远强于魏晋时期。
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家世,通过努力奋斗,或许也是可以出头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