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去世,以前乡亲都去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
你就是一个白痴!乍一看你用自己村的两条事件来展开论题,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可事实上完全是瞎说八道!
我也用一个事实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老婆是去年九月病逝的。当时确实是家族以及邻居们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外地打工。
在医院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顾虑,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真的有些犯了难。大家都在外地赚钱养家,这个事该怎么办呢?后来族人们商量的时候我就说:年轻人都在外奔波劳碌,找到一个工作也是不容易的,干脆就不通知他们了,咱们多想想办法,简单的把这个事办了就可以了。他们也没有当面反对,就说是依我说的办就是!具体的怎么办这个事不让我再费心。可是到了最后事情的结果真的是让我吃惊和意外啊!我家的这个事情办得不但不简单,而且还相当的隆重!几乎是超越了村里以前的所有的殡事的规模。村子的三分之二的大路上摆满了一百几十个电子门和空飘悼词。
到了正式办事的时候,更令我意外的事情出现了,家族里在外面打工的子侄们差不多都是夫妻两个人同时回来的。二十几对啊!我也不清楚是谁通知了他们。感动啊!想想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吧!这是其一。
第二就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们(可以说是过去的那种“结拜兄弟”),也都全部从外地赶了回来。并且在帮忙的过程中都抢着干那些比较累和脏的活。又是感动啊!
第三就是我们村里的邻居们,有三十多个人过来帮忙的,也令我从心底里感动啊!
这就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就你所说的那两个事情,我感觉就是:
第一那两个家庭的人平日里对别人家的事情大概是不够热心,以致于到了自己家有事的时候,别人也略显冷漠罢了!
第二就是这两家的家族人口确实少,再加上没有什么朋友吧!
所以我觉得为人一世,要顾全大局,不能只看眼前。简单的说就是平日里你帮人人,有事的时候就会是人人帮你!这里没有什么奥秘,生活本来就是这么简单的!
一点拙见,还望大家理解!
农村老人去世,以前乡亲都去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
在十几年前,农村里乡里乡亲还是和睦的,无论是谁家盖房子,都会惊动半个村庄,乡亲们总是恰到好处的去主家帮忙,不是为了一口吃的,而是去还那个情分。
还是在以前的时候,而农村里如果发生了白事,这在村子里来说可是头等大事,在这事情上,村里的小家族人是忙不开的,因此大多数村民们都会乐意的去帮忙的,他们有的记账,有的安排桌子,还有的抬棺材,而大部分村民则是拿着纸和钱去,奉上一点心意。
时过迁境,于十几年农村里的隆重“白事”相比,这几年却变得淡化了许多,而现在农村里,在白事上帮忙的人却少了,除了自己的家族外,一些村里的外人也只是去几个老人,一些年轻人也不在凑合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前的时候,农村老人去世,乡亲们都去帮忙,可是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呢?李子来回答。
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子认为:
第一,现在村民们都是以经济为主,帮忙为辅了,除了必须要做的,其他的变得漠不关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赚钱的重要性,而民们为了赚钱,村民们也渐渐的从农村走出了城市。在城里里打工,有技术的村民一天可以赚200多元,如果在村子里是没有钱可以赚的。
而正是因为如此,村里出了白事,只要不是自己的家族,在城里打工的村民们是不回到村庄里去帮忙的,况且回到村里除了车费油钱外,还耽误一天的时间,而一天可以赚200多元的。因此之下,现在很多村民在村子里出了白事,是回家帮忙的。
第二,现在年轻人不会做,不愿意做这事。
以前的时候,在村子里家族是很大的,还有村子里几个家族进行联姻,这样就形成了,一家有事家家帮忙的局面。但是现在来看,很多年轻人也是走出乡村,来到城市里发展,而村子里浓浓的乡亲味也变得逐渐平淡了下来。
而现在80后,90后渐渐成为了村子的主力军,可是来看现在的80、90后也不愿意参与这种事情的,除了必须要做的外,他们宁愿意工作,上网也不愿意帮忙,只好留下村里的一些老人来主持这件事。因此来说,现在没有人帮忙也是比较正常的。
那么以后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社会是在发展的,以前的农村中出了公事,有半个村庄的人帮忙也是正常的。而现在村里出了公事,没有帮忙的也是比较正常的,不过农村里一个家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来说只要家族团结,不搞分裂,处在这事情上还是可以办的。不过帮忙的人要少了很多。而在邻市,一些殡葬一条龙的服务也出现了,而主家只要能多花钱,这事情还是办的很好的,不过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只有家族比较小的人这么做。
所以来说,无论是怎么做,在未来村里有公事,村里帮忙的人变得少了这是事实,而这也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来说,一定要面对现实,毕竟现在的公事有繁变简单也是符合实际的。
国庆节前,在省城工作的儿子突然回家,满面愁容。我问他出什么事了?
他说媳妇的老爸突然脑中风过世了,他老婆已经星夜赶回娘家,他回来通知我们,然后也要赶往娘家。
我安慰他说,人死不能复生,让他节哀顺变。
他说倒不是因为悲哀让他愁成这样,主要是娘家计划生育,只有他老婆一人,而娘家村里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不在家,而他老婆也是十几年一直在外读书,对村里丧事是一点都不了解!怎么办?
我拍拍他的肩膀:“儿子,别怕!只要你们有钱就可以了。”
儿子说:“怎么订棺材,去哪里找人,买什么祭品,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啊!”
“别怕,带上几万块钱的现金。我和你马上去。”我说。
儿子开车拉上我,到县城里取了钱,径直往我亲家里去。
我亲家在农村,离我家有四百多里地。和儿媳妇谈亲的时候,我曾经去过。
到了亲家那里,一大家人已经乱成一锅粥,儿媳妇更是不知所措,哭得像一个泪人似的。见我到了,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我问村里的族长是谁。
亲家人带我去见了族长。
我把一包好烟递给了族长。族长也不客气,接了,对我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在家,我们这里的白事,一般都是由镇上的人来操弄。”
“一样。”我说:“我们那里也一样。现在农村人少,而且年轻人都不懂得丧葬的习俗和礼数。我们年纪大的,又不能干活了。”
“是啊!”老族长悠悠吐了一口烟:“你打算怎么办?小乔(我儿媳妇)也不知道怎么办,我也只是族中老人,也不能帮她拿主意,你看怎么办?”
我说:“按你们的做法吧!请人。”
老人说:“我们这里的镇上有几帮人,他们专门干这事的,连棺材、道公、祭祀用等都有,一应俱全,你想要做的都有。”
我说:“你把人叫过来吧!我和他们商量。”
谁知,他们早已经有人在外面等了,直接拉进来我和谈。
我在县城里,曾经参与过类似的事情,知道底细。
我和镇上的丧葬“公司”谈。其实他们还不算得上公司,但是他们真的好像公司一样运作,就算一天死十几个人,他们都能应付得过来。
进来的人,拿出一份单子,一样一样问我要不要,一样一样打勾,一样一样报价。比如,祭祀用的鸡要多少只?我说我也不知道啊!反问他,一般用多少?他说12只。
他又问我,做几晚道场?
我说你们这里一般多少晚?
他说两晚。
我说那就两晚好了。
他又问我,要不要戏班子?
我说,怎么死人还用戏班子?
他说,我们这里,如果是80岁以上的人死了,那叫喜葬,有钱人家会请戏班子来唱戏的,这样也可以冲掉一些悲哀的气氛,让失去亲人的人很快地从悲哀里走出来,继续坚强地生活。
我说我亲家公还没有到六十岁呢!不用。
他又问我,有多少桌客人?上什么菜?还有,外家来人,他们有没有带纸马、纸车过来?这些要不要?要多少蜡烛、多少香?这些他都有一份清单,我直接点说要或者不要就可以了。
接待客人用餐、抬上山、挖墓地等,他们都有人,都有相应的服务价格。
可以这么说,他们有一条龙式的服务!即使你对丧事一点都不懂,全村也没有一个青年人在家,只要你钱到位,他们都能帮你办!
我觉得好笑,现在的丧葬都变成产业了!
他说,他们这群人,已经是公司化运作了,有投资人的,接待客人,你用龙虾,都可以给你弄上!
最后,他把单子算了一下,总共五万多块钱。
我把总单子拿了给儿媳妇看了一下,毕竟,她才是主人,得征求她意见。
她哭得很伤心,只看了一眼,就对我说:“爷(我们当地习俗,把爸叫做爷),由你定。”五万多块钱,也不多。另外,她们家现在只有她娘俩了,我儿子对这种事是一无所知,也只能由我定了。
就我一个人,在那里奔波了两天,花五万多块钱,就把一场貌似很繁琐、很麻烦的丧事,风风光光办完了。
过后,儿媳妇对我很是感激,千谢万谢,说如果没有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我也真的感叹,现在的社会,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服务!
所以,在这里回答题主:农村和城镇现在的丧事,基本上是:公司化运作,一条龙服务!根本不用你操心,知道不?
你可能真的没有参加过农村现在的丧事,现在的丧事,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不用乡亲们去帮忙了。当然,你不想花钱,让他们帮也可以,都没问题,只是在点单的时候,有些服务你不买就行了。比如,接待客人的事,有些农村就请左邻右舍来帮忙,有些就直接请“公司”来帮办就可以了,买菜、洗碗洗菜等,他们都有人做。
以前的乡亲,谁家有个什么事,总会自觉的去帮忙,而现在都没人愿意自觉去帮忙了,是什么原因呢?
人,都会有两个日子,一个是自己初到世界的第一天,一个是自己离开世界的最后一天,这就是人的一生。
农村里面,谁家做白事了,以前总是热热闹闹的,忙着将去世的人下葬。
还记得小时候的朋友吗,那个时候村里的小朋友都在外面一起玩,自家的大人都在外面打工,没有谁会去特意地看着这些小孩,而这些小朋友也都能健健康康的长大。
而现在呢,谁家的孩子都是个宝,经常都有大人跟随在左右。
世道变没变不知道,只是感觉到现在村里的人情味变淡了许多。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谁家办个什么事儿,都会惊动大半个村庄,甚至附近的几个村也会来好多人帮忙。
就比如说谁家有个红事或者有个白事,很多村民都会自发性地过来帮忙,搭把手,人家也不会给什么红包,也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给他们吃几顿饭就行了。
那个时候,咱也不明白,反正看着这些大人忙来忙去的,最终将事情办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也都拿了很多糖果吃着。
而现在,很少有这种事情了,没有亲戚关系的,人家都不来,就算来了也是看在和主家是好朋友好兄弟的面上,过来给个红包,帮忙的事情,村里很少有人会做了,不管红事白事,都自家亲戚围着一起办完。
风俗淳朴的农村人
我有个外公,在96年的一天,因为尿毒症,去世了,61岁。
我外公,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一辈子都和土地打交道,外公经历了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乱,天灾,人祸,伴随着外公的一生。
等社会稳定下来了,听母亲说,当时中年时期的外公,佝偻着身子,在分配到的那一亩土地上,将我母亲几个人拉扯长大。
我还记得,小时候还没读书,50多岁的外公,总会杵着个拐棍,带着我去村里小卖铺那里坐坐,和他朋友说说话,吹吹牛,抽着几角钱一包的小春城,在吸个水烟筒,点一些旱烟,一坐就是一下午,而我也吃着一角钱一包的小零食,一吃就是一下午。
后来我也没注意小卖铺的老板什么时候就换成他儿子了,而我外公,因为走不动路的原因,不怎么出门了,每天就在家里面吃吃饭,然后躺在凳子上休息。
小时候的我比较调皮,在1年级的时候,放学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家了,到家里门关着,也没钥匙进不去,就想着从烟囱透气孔那里爬进去,费了好大力爬进去了,将书包一丢,然后在爬出来。
刚好落地准备和小伙伴一起去玩的时候,碰到了姨妈,也就是我母亲的妹妹,她给我说了一句话:外公不在了。
我也没注意这个事情,我的理解就是外公怕是去哪里玩了,不在家,所以说外公不在了。直接就和小伙伴去田里拿鱼了。
等玩到天黑,一身泥巴的自己提着几条小鱼回家吃饭,母亲才告诉我,原来外公生病去世了,以后没人陪我玩了。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姨妈讲的“外公不在了”这句话的意思。
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感情,就木讷地坐在那里,也不敢说话,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是周六,不用上学,家里来了好多人,有些是亲戚,有些就是村里的邻居,还有些是其他村的,一波一波地来,我也不知道是来干啥的。
后来听母亲说,她们和其他亲戚沟通了,在村里公房招待这些过来的朋友,产生的费用大家一起平摊,预计每家几十块钱,我家没钱,母亲拉了一头猪顶了上去,算是自家出的钱了。
然后村里有个先生,也自发性地过来帮忙看风水,帮忙主持一些基本的工作,看位置,也不要什么钱,就是涉及到的围石和墓碑他帮忙联系,价格也就是市场价,没有加什么价钱,其他的也就是他一个人过来吃两顿饭。
当然,这些都和我没什么关系,小屁孩一个嘛,当事情都办完了,母亲给我讲,最终总花费了200多块钱,出了两头猪,其他的也就没什么了;钱是亲戚筹的,其他过来帮忙的村民邻居,比如说厨房的几个,上山帮忙的几个,路上抬棺的那些都是自发过来的,只是象征性每个人包了6角6的红包,其实他们更在意的就是过来吃两顿好的,改善生活。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村民,还是比较淳朴的,谁家用个什么事,都会围上去,用自己手里的技能或者力气,换两顿饭吃吃,打打牙祭。
这就是乡味吧,过来帮忙就为吃两顿饭,换在现在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现在的乡味变淡了
在去年,我爱人的奶奶,因为摔倒,导致大脑淤血,病逝了,也同样在农村,办理了一场白事,这个和小时候的对比起来,完全就两码事了。
我爱人的奶奶,摔倒的时候,送到医院去了,同时给家里亲戚,给奶奶家那边都打电话了,最终除了我爱人本家的人到场之外,奶奶家那边的人一个都没到,就丢下一句话“能救你们自己救,不能救你们看着办”。
我作为外家人,听到这样的话是相当生气。最后的结果就是保守治疗,打一点消炎针,看看有没有奇迹。
最终奇迹没有出现,我爱人看着奶奶快不行了,赶紧联系着带奶奶上车,赶紧拉回家去了,同时家里也在准备着一些身后事,收拾屋子。
最后奶奶走了,按风俗,沐浴更衣,然后抬进大板去。这个时候,奶奶家那边的人来了,话里话外都在问奶奶有没有留下些什么东西来,让本家的人不要独吞。
当时家里的人一下子就火了,要不是家里长辈拦着,那几个人就走不出这个院子了。
最终,奶奶这次白事的费用,差不多在3万多左右,全部都是亲戚分摊,好一些的是村里来的人都会给个红包,减轻了很大的压力,而奶奶家那边的人,合计几家人,就出3000块钱买了只羊过来,到吃饭的时候来了6桌人,也没说帮什么忙,就是吃饭的时候自动出现。
村里的村民也是一样,没有主动说过来帮什么忙,到了吃饭时候,是的不是的,不管有没有给红包的,都会自发性地过来吃饭,要不是刚好疫情原因,村里让控制着成本,还真不知道被吃成什么样。
而这次白事,先生的各种费用加起来,6600,包含各种人员费用和基石费用。
不过最终还是将这个事情圆圆满满地完成了。
期间发生的另外一个让人不开心的事,因为老人去世,先生请了人过来念经,也就到晚上9点半就停了。第一天的时候正常的年纪,差不多9点了吧,突然派出所的人上门,说是接到群众报警,这里扰民了,让将声音调小。
这个事情,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谁弄的,大家也只是记在心里,没去节外生枝。
但想想以前的时候,现在的白事,还真的是用钱开道,来个人就都是钱,有些村民,关系也就一般的,过来给个50块钱红包之后带着家人连续过来吃了3天,一顿不落,也没见忙的时候过来帮忙。
哪里还有以前的那么有乡味的村民啊,能够自发性地上门帮忙。
所以我认为,现在村里面,乡味越来越淡了,占小便宜的人,越来越多了,到那个节骨眼上,你还真拿他没什么办法,就是所谓的小农思想吧。
写在最后
看到这个题目,其实我觉得,两种局面,都是正常的。
首先,以前的农村,村集体荣誉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很重,大家都是在一个地方一起干活的,大家接触的时间很多,同时那个年代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大家都为生存而努力,所以村里有个什么事,很多人都会自发性地过来帮忙,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同时改善下伙食,总之就是靠自己劳动去争取这两顿饭。
其次,现在的农村,其实已经没有以前那种荣誉感了,虽然经常见的面,但也就是个路人甲了,而且现在也不像以前那样物质缺乏了,很多农村家庭都变的有钱了,这时候导致的问题就是人变懒了,有钱了,出点钱去找专业的人过来弄这些事情,不更好吗?
再次,风俗这块,其实现在的年轻一辈,有几个懂自家这边的风俗的啊,碰到什么事情该怎么办,谁也没个底儿,会做的人不多,所以很多人害怕做错事,宁愿花钱去找别人,也不愿意自己去研究一下。
所以,我认为现在乡味变淡的原因就是社会发展了,村民的团结性没以前那么高了,大家都是各自亲戚做一个小团体,有事情就这个亲戚小团体自己解决了,其他村民就不会出面帮忙了。
而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情,年轻人仍然还是不懂这些风俗,唯一能做的就是出钱,找专业的人来做,现在都实行一条龙服务了。
现在的社会,农村里面相互帮忙的人少了,这是事实,没有利益作为纽带,谁也不会白白地帮忙,这是自己改变不了的事实,只能根据现有情况,将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吧。
在最后,我想说的是,生前尽孝,总比身后大操大办来的更好一些,生前厚养,实为孝道。
农村老人去世,以前乡亲都去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
单纯的从题面上回答,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这里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过去农村老人去世为什么有人帮忙,现在为什么没人帮忙了,简单回答就两句话:一是人情淡薄了;二是各忙各的活腾不出时间帮忙。
过去生产队时大家在一起生产劳动,天天在一起人的感情自然深厚,你帮我,我帮你是种自然现象。现在各自忙活自己的事,东西南北分的到处都有,整天见不到面,谁还顾得上这些事情,有的人就是有这番心思,有时候给人家打工也未见得请下来假。时间久了,你不帮我,我也不帮你,人情自然淡薄了,这在农村是个普遍现象。
其实,随着农村殡葬改革的实施,现在农村老人去世,也用不着很多人帮忙,自家亲朋好友加上左邻右舍,在农村居住的农民,谁家也要有几十人或靠百人到场,按理也该可以了,用不着大操大办,那样不仅浪费自家钱财,也耽误别人宝贵的时间。现在农村人各自都有自己的营生,农活要耽误在节骨眼儿上往往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打工的人耽误一天也许会被扣发奖金。对老人应该提倡厚养薄葬,只要老人活着尽孝了,别人都会理解。
农村现在虽然都是单干,但必定都在一个村子里居住,农民之间相互帮助还是应该提倡的,无论到了什么时代,人的感情总是要有的。农村有句老话,叫作不刮春风难得秋雨,别人有事你帮助了别人,当你有事别人也会来帮你。人情之间就是互通有无,帮助了别人不一定就是吃亏,也许换来的更加丰富。经济社会也不能凡事都要用金钱去衡量,该帮的忙,还是要帮的。
我们村有两家人同日办老人丧事,仅看当时的场面,不知内情的人绝对会大跌眼镜,根本想不到!
我们村是一个有100来户人家的村子,主要居住着三个较大的家族。其中胡姓户数最多,刘姓次之,我们家族只有21户,排在第三。其余的都是一些杂姓。
过去,我们村老人去世,场面都很热闹。帮忙的人从来不需要请,只要老人一闭眼,大家都会主动上门,该干啥干啥,不知道干啥的,找管事人一问,就会给你安排事情。帮忙的人数不固定,但基本一户至少一人,任何一家都不会漏掉。
最近十年以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多数时候只剩一些老人和小孩。谁家有大事小情帮忙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遇到有两家一起办事,请人帮忙就很困难。
如果碰巧有三家以上同一天办事,帮忙的人就得提前一两个月就请好。所以,我们村里办红白喜事逐渐过渡到主要依靠族中人来。家族越大,意味着办事越不愁无人帮忙。
去年10月23日,我大伯母去世。头一天晚上,堂弟给我打电话,他说:“哥,你大妈估计过不了今晚了,你这段时间忙不忙?”我听得出他的担心,就安慰他:“没事,我明天就请假回来,族中在外地打工的人知道消息,也肯定会回来的”。
我说这话不是糊弄他,因为堂弟的为人我很清楚。他家两弟兄,他在老家务农,平时村里人办事,不管哪个家族、什么人家,他都一家不少帮忙过。另一个堂弟虽常年在外打工,但族中老人过世,他都会回来帮忙。现在轮到他家有事,帮忙的人肯定少不了。
果然不出所料,大妈才一闭眼当天,族中4个离家较近的年轻人就回来了。紧接着两三天,族中18个在外打工的男人都陆陆续续、一个不少地回了家。出乎意料的是,外姓竟然也有十多人赶回来帮忙。
结果,我大伯母的丧事办得很隆重、很热闹。我粗略统计了一下,酒席大概90多桌,仅帮忙的人员就有70多人。堂弟风风光光地把伯母送上了山。
另一家人的情况出入就太大了!那是我们村最大家族的胡姓老人,他只生了一个儿子。过去原本打算去城里和儿子住,但儿媳不答应。老人在60多岁后,觉得很孤单,就自己找了一个老伴,一起在老家生活。
儿子在县城工作已经20多年,原来就不怎么回老家。老人找了伴后,回来得就更少了。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即使是族中人,他都没回来过几次。有一次回来时,几个族中长辈还私下跟他说:“人家有事你要多回来,帮得上帮不上,人到场就是情分,不然,以后你爹过世怎么抬出去”。
没想到他表现得很反感,甚至还说了句令他终生后悔的话,他说:“我没有时间,也管不了那么多,以后我父亲头上村里没人帮忙,我就出钱请人”。一句话让村里人人叹息,背后多少人都骂!很多年过去,村里人都还记得他那句话。
就在我伯母去世的第二天,胡老人也离开了。巧合的是,出殡的日子和我伯母定在了同一天。
惩罚就这样来了!从胡老人闭下眼后,就只有族中三四个较亲近的叔伯到场,连帮老人洗身、穿戴、入殓都是这几个叔伯亲自动手,族中再没有他人帮忙!其它村里外姓就更别说了,一个人都没有。
接下来办酒席、抬棺、下葬都需要大量人手。族中在外地打工的也只有五六个比较亲的回来。人手不够,他只好一家一家跪在人家门口请,这是我们村自古以来都没出现过的一幕。大家还算顾及老人情分,基本都说已经答应帮忙堂弟家了,没有直白地说不帮他。
没办法,他就真的从外地专门请了一帮人来做厨。哪知道,原本预计30桌的酒席,结果15桌都没有吃掉。自己外面的朋友多数不到场,基本是微信转账。村里的人实在碍不下情面的送点礼就走,然后就全部跑到堂弟家去了。他家的酒席整个场面冷冷清清,与堂弟家形成很大的反差。
后来抬棺、送行、下葬等也是一样,他又出钱从外面请了一帮人,才勉强把老人草草安葬了事。然后,第二天就灰头土脸地回了城。
农民家庭的丧事热热闹闹,干部子弟老人的丧事却冷冷清清,原因不言自明。才吃了三天白米饭,就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爹娘在哪,就丢掉了处世的底线、做人的根本。这一切要怪只能怪自己!
话说回来,虽然现在出外打工的人很多,村里的大事小情确实很不好办,特别是本来人家就少的村子,办事更困难。
但是农村多数地方基本都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红事不一定到场,白事必须到场。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红事到场是送祝贺,白事到场是去帮忙。祝贺可早可迟,帮忙必须当时。最重要的是:没有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家家有父母,人人需帮忙!
所以,对于“农村老人去世,以前乡亲都去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我的观点是:
第一、平时别人家有事要主动参与,多给帮助。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农村人办事,靠的都是乡里乡亲的无偿帮忙。这是一种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要知道,人情都是换来的,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特别在老人的丧事上,不管你有没有出门在外,知道消息最好能在场。实在情况特殊到不了场,也一定要打个招呼说清楚。如果像上面说到的胡家儿子一样,村里人有事不见面,大家心里其实都是记得的;
第二、制定村规民约,让大家共同遵守执行。这在户数较少的村子十分有必要。我们邻近就有一个小村子规定,凡是村里老人去世,户均不少于一人帮忙,不管外出再远,或者是情况多特殊,如果你到不了场,就自己请一个人来抵上,而且只能从外村请。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家家有事都不愁无人帮忙;
第三、带头移风易俗,改变旧有丧葬习惯。前些年农村办丧事,追求面子、讲究排场、你攀我比的现象很突出,这既需要很多人帮忙,也非常浪费钱。最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已实行火化,不用沉重的棺木,而是用轻巧的骨灰盒,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办酒席方面,很多地方也都由两顿改成了一顿,请客范围和桌数也都作了控制。所以,大家还是要积极响应号召,改变旧习俗,这样做还是有很多好处;
第四、如果实在无法,就只有出钱请人帮忙。在我们农村老家,办事没人帮忙是非常丟面子的事,代表着无人缘,遭人嫌弃或让人怨恨,就像那个胡家的儿子一样。俗话说:吃化子也有三个穷朋友。农村人讲究的就是个实在,一般人家只要先做好人,自己有事也绝对不可能没人帮。真的走到胡家儿子那一步,村里人肯定是指望不上的,那就只有用钱出气了。当然,这也只是没办法的办法,通常这在农村是用不着的。
总的来说,农村老人去世,一般情况根本不存在无人帮忙的現象。就算是人家再少的村子,要把一个老人热热闹闹送上山,办法也是很多的,只不过是丟面子不丟面子罢了,不需要过多担心。
最后想说一点:
你有来,我就有往。人情社会,谁能独自置身事外?谁又能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帮助是无私的,交换是等价的,筹码在自己手上,天平在大家心里!
一家有事,众手相帮;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世间没有“万事不求人”的人!开条路给别人,也方便了自己。这既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也是衡量为人的道德标准!
90年代初期,有一户人家,下乡插队,来到我们村里的。因为他们只是在我们村附近工作,而不是有特别指令让他们来我们村里安家,所以当时他们并没有户口。
但是我们村长热心肠,不忍心看到他来到我们村里之后没有宅基地也没有田地,所以我们村长费尽周折,帮他解决了户口迁移以及土地问题。
当时,他为了答谢我们村长,于是就向我们村长承诺,他家会世世代代为我们村里做贡献。村长听了他的承诺之后,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答。
因为我们村长觉得,他说的,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好话而已,所以并没有信以为真。但是,他和他的儿子,两代人都确确实实做到了为我们村做贡献。
他是一个木匠,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村里还没有修建钢筋混凝土的桥梁,所以每次村民们过河,都需要走木桥。但是木桥的载重量有限,所以牛车都过不了桥。
因此,意味着我们村民,每年到了农作物丰收的时候,需要人力把丰收的农作物挑过河。当他看到这些不方便之后,他向村长请示,去砍伐后山的树木来修桥。
因为他修桥是造福村民,所以村长就同意了。后来,经过他三个月的努力,我们村有了一座崭新的木桥,而且能够承受得了牛车过河运农作物的木桥。
仅因为他帮村里修了一座桥,他在村里的名声就已经很好了。之后,桥梁的巩固和维修,都是由他们一家四口人负责,他们也从不向村里要过一分钱。
但是我们也有眼睛,我们的心也是肉长的,所以也看到了他们家为村里做的一切,也体会到他们家的不容易。于是,就在桥头放了一个木箱。
只要我们过河,就会自觉地往木箱里投钱。但是他们家不愿意要那些钱,因此每当木箱里的钱满了之后,他们就会自觉地把那些钱拿到村长家。
村长对他们说:这些钱是你们家为村里做贡献,所以村里人给你们的回报,所以你们就收下吧,不要辜负了我们村里人的一片好心。
听了村长的话之后,他们家才收下木箱里的钱。后来,到了2014年的时候,他们家利用多年来,木箱攒下的钱以及自己家垫7万元,购买材料,为村里修一座水泥桥。
当时他们家没有打算请工人,也没有打算叫村里人一起去帮忙施工,而是一家四口人埋头苦干。后来,是我们村里人看到他们在修桥,所以自觉去帮忙。
到了2019年的时候,他因病住院。村长代表我们全村人去看望他,才得知他们家连给他治病的钱都没有,最后还是我们大家自觉捐钱给他治病。
但是没能把他的病彻底治好,他出院之后就一直瘫痪在病床上,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看电视。到了2020年3月,他病危,在临终前,他告诉子女,葬礼要从简。
因为那段时间他天天看电视,所以得知国家正在提倡勤俭节约,而且当时还有疫情,因此他还特地交代他的儿子,提前通知村里人,不要来参加他的葬礼。
后来,他去世了,我们村里人都很想去参加他的葬礼,但是他的儿子已经提前交代过了,不让我们去参加。本来按照习俗,办葬礼,亲朋好友是可以不请自来的。
但是,他有遗言而且我们也担心去参加他的葬礼,会给他们家带来麻烦,因为他们至少还得煮饭菜招待,所以那天,我们村里很多人都没有去参加他的葬礼。
但是我去参加了,因为我家跟他家是邻居,所以我父亲派我去帮忙。那天,我以为他儿子都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所以我去到他家之后没有帮忙做事,而是跟着他们守灵。
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因为他家摆设的灵堂没有棺木,而是把他放在客厅的中间,然后他的子女以及两位亲戚,围在他旁边守灵。当时我就想着,没有棺木,等会要怎么下葬。
后来,到了下午3点钟的时候,他的儿子背着他的遗体上了一辆拖拉机,当时我感到好奇,所以我问他:都已经准备到下葬时间了,棺木还没有回来,你要背着他去哪?
他回答:棺木我已经放在山上了,我背着他上山安葬。当时我很无语,因为他的这种安葬老人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好奇地跳上拖拉机,跟着他上山。
到了山上之后,我才发现,他早已经挖好了墓穴并且已经把棺木放进墓穴里,只需要他把逝者放入棺木中,即可进行埋葬。当时我又问他:你怎么把棺木直接放在墓穴里了。
他回答:我父亲临终前说了,他的葬礼要从简,既然从简就不会有人来帮忙,所以我只能把棺木提前运上山了。不然,仅凭我们几个人,怎么可能抬得动棺材。
听了他的回答之后,我打心底佩服他的智慧。同时,通过参加他父亲的葬礼,以及我个人的总结,得知,没有人帮忙的葬礼应该怎么办才妥当。下面,我进行分析解答。
为什么以前农村老人去世,乡里乡亲会来帮忙?
答: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所以,每家每户都会有老人去世的时候。同时,大家都知道,在生老病死这个问题上,有你,也有我。
所以每当村里有老人去世的时候,大家就会想到自己家,生怕轮到自己家需要帮忙的时候,没人来帮忙。所以,会先自觉地去帮,需要帮忙的那户人家。
为什么现在农村老人去世,乡里乡亲都不来帮忙?
答:农村老人去世,乡里乡亲不来帮忙的原因,根据我在农村生活三十年的经验总结得出有以下三个。
- 没有人在。尤其是比较小,而且处于大山深处的村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有老人留守。所以,遇到办葬礼,老人不会去参加,因为他们帮不上忙,同时他们也很忌讳。
- 是相互的。因为当别人家在办葬礼的时候,你没有去帮忙。所以,当你家需要帮忙的时候,别人也不会来帮忙。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相互的,你今天帮我,明天我才会帮你。
- 时代进步。因为现在有专业的承包办葬礼的团队,以及有殡仪馆,而很多村民也跟上了进步的步伐,所以家里办葬礼的时候,不邀请村民来帮忙,久而久之,大家也都效仿了。
在农村,老人去世,乡里乡亲来家里帮忙,通常都帮做什么?
答:在农村办葬礼,乡里乡亲通常来帮估算来参加葬礼的人数,然后列菜谱,并且前去采购,然后负责煮饭菜。以及帮忙挖墓穴,并且抬装着逝者的棺材,上山安葬。还有一些妇女,负责帮忙烧纸钱,以及陪伴安慰逝者的家属。
在农村,老人去世,乡里乡亲不来帮忙的情况下,举办葬礼有什么难度?
答:既然乡里乡亲都不来帮忙,就意味着逝者家属不用花钱购买食品来招待来参加葬礼的人,所以不用列菜谱,不用煮饭菜,因此乡里乡亲不来帮忙,对举办葬礼并没有多大影响。
但是有一个难度,那就是抬棺材。因为一个棺材的重量在400斤左右,如果在将逝者放入棺材内,棺材的总重量大概就得有500斤。而没有人来帮忙的情况下,逝者的家属,是没有能力把装有逝者的棺材抬上山的。
没有人来帮忙,导致抬逝者去安葬成为了难事。面对这种情况,逝者家属应该怎么解决逝者的安葬问题?
答:可以采用以下三个办法中的其中一个办法,妥善处理老人的后事。
- 自家安葬。就像我文中讲述的这户人家一样,葬礼从俭。他们家因为没有人来帮忙,所以担心抬不动棺木,因此在购买棺木的时候,直接让运送棺木的司机把棺木送上山,然后他们家里人再把逝者背上山安葬即可。
- 花钱请人。向棺材店的老板咨询抬棺队,因为根据我的了解,大多数棺材店的老板,都会组建一支抬棺队。因为卖棺材的老板有一支抬棺队,是跟卖棺材的业务有挂钩的,所以能提高他的经济收益。
- 找殡仪馆。去当地的殡仪馆,然后向殡仪馆的保安,要殡仪馆销售顾问的联系方式,因为销售顾问几乎都是在外跑业务,所以想找到他们,问保安要他们的联系方式,是最快的办法。跟销售顾问谈好价格之后,再跟殡仪馆的策划师进行交谈,让他帮忙策划葬礼的具体操作流程。
最后我想说:当亲戚或者村里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今天帮助他们,明天他们才会帮助我们。通俗易懂的说,帮他们其实就是帮日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