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历史有没有过度贬低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6关键词:历史,赵括

问题补充: “纸上谈兵”历史典故耳熟能详,在国人印象中,对于长平之战的失败大都归罪于赵括。那么这样公平么?撇开白起军事能力,赵括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

点赞1、德阳市 网友:萌尊!

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实质上是当时的韩国“断尾求生”之计。

当时,秦赵两国势大,秦赵两国都威胁到了韩国生存。于是,韩国就想方设法引发秦赵大战。韩王将上党地区献给秦国,韩国上党守将则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秦赵两国并非不知韩国的算计,但是秦赵也有自己的算计。秦国发倾国之兵征伐上党,其目的是以夺取上党为契机,进而讨伐赵国。赵国发倾国之兵,去上党地区抵御秦军,其实也包含了借机反杀秦国的心思,赵国也希望借机一举打残秦国,夺取秦国关东的大片国土。

秦赵两军在上党的长平地区,进入了战斗的胶着状况,双方一拖就是三年。三年的大战消耗,对于秦赵两国都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秦王在顽强的咬牙苦撑,而赵王的意志开始动摇了。因此,赵王听到秦国的故意制造的谣言后,赵王立马决定早日结束这场战争。赵王用精于战场攻伐战术的赵括,取代了精于军事战略的廉颇。

原本廉颇之意是尽量死守,拖垮秦军。倘若赵国坚持廉颇的战略,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秦军几十年内将无力东征东方六国;最好的结果就是秦军先崩溃,然后赵军反杀秦军,夺取秦国在关东的大片国土。

赵括其人精于战场博杀,他接替廉颇后,立马组织赵军对秦军展开反击。赵括颇具才能,秦军虽最终打败赵军,但是55万秦军也伤亡近半。由此可见,赵括亦非庸才,绝对不是应该被嘲笑的对象!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其主要责任在赵王。赵括只是在执行赵王的命令,主动出击,早日结束长平之战,尽早让赵国从不堪重负的战争消耗中摆脱出来。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只是在利用赵括擅长于战术攻伐的特质而已。

长平之战,打残了赵国,重创了秦国,为韩国赢得了近四十年的国祚,韩国的计划成功了。

长平之战,秦军死伤惨重,而赵国壮男几乎都上了战场,所以秦将白起在获胜后,要将俘虏的赵军屠杀殆尽。白起知道40万赵军将士之死,将使赵国在几十年内无法恢复,自此秦赵国力差距将会快速扩大。

长平之战后,白起率兵攻赵都邯郸,而魏丶楚出兵救赵,白起贪功不肯撤军,而秦王忧心本已损失惨重的秦军,再遭重创,于是强令白起撤军。白起因此而不满,导致秦王与白起发生冲突,白起殒命!

长平之战,表面上是秦赵将士的战争,但实质上是秦赵的庙堂决战。秦国之胜,关键在于秦王。赵国之败,关键在于赵王。

点赞2、合肥市 网友:心上刺青

我是沙海古藏!我来回答。先说结论,我觉得赵括的确是有被过度贬低的嫌疑

赵括绝对不是腹无点墨,胸无韬略,完完全的浮梁纨绔子弟,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脑之人,何况纸在三百面之后才出现的,赵括被过分黑化的,不可谓不惨!

赵括少有大志,熟读兵书,堪称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下面详细分析);在秦赵决死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面临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之际,最后赵括率领赵军勇猛出击,为赵国而战,勇战“人屠”武安君白起,以身殉国,可歌可叹!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赵括绝对堪当此言


我们先来看?史书对赵括的记载

司马迁的《史记》所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看过《史记》的朋友都知道,司马迁可谓惜字如金,能当得起这几句评价的着实不多(司马迁对王翦和白起的军事能力着墨才寥寥数字),而赵括便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可见赵括确实军事理论知识扎实、系统,世所罕见,博闻强识,是赵国不可多得的少壮将领。

战场表现:?长平之战初,力荐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秦军

赵括其人,确有军事理论之才,过目不忘,十分健谈,对军事著作的研读十分深刻,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最主要的军事表现就在“长平之战”当中,

  •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双方爆发战国时期顶级大战“长平之战”,前后历时三年之久。

长平之战初期,秦将王龁携上党之战余威,大军迅速进抵长平附近,秦赵双方在长平范围内对峙

长平大战之初,赵括力主主动出击,为少壮派之代表

赵括在庭议上力荐,趁秦军长途奔袭,远涉千里,主动出击,以主力骑兵(赵国骑兵是王牌)为前驱,迎战王龁。按照道理来说,秦军刚吃完上党的硬仗,战线拉长千里,补给未全,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至少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作战方略,但是没有被采纳

廉颇被任命为赵国前敌主将,全线防守,全线龟缩,以己之不动以待敌军可胜!

廉颇的具体策略是依靠泫氏谷地——丹水——百里石长城,筑起三道防线,然后背靠赵国的地理优势,百里石长城,左有长平关,右有故关,前有丹水,可谓固若金汤,稳如铁桶一般,按说廉颇的策略也并没有错,只是可惜“长平之战”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是廉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而秦国一方,自从赵国全线防御,避战不出,就只剩下后勤问题啦;谁知双方在长平对峙,一对就是三年,战争从战场上的短兵相接变成了秦赵国力消耗战,这最终就注定了赵国失败的结局

?孙子兵法云,凡征发十万之兵,日费千金!秦赵两国,两强相争,非要争得你死我活,耗资巨大,国力亏空,而诸侯各国竟作壁上观!然秦国的根基、国力毕竟还是雄厚

赵国的整体实力虽然能与秦国一战,但是也经不起耗三年,且当时据说发生了旱灾,导致赵国本就不肥沃的土地欠收,粮食大减,长平之战的末期军粮已经接济不上,此时决战发动势在必行!

而秦国为了长平之战的胜利,秦昭襄王秘密从蜀郡(自从李冰开都江堰,堪称天府)开栈道到关中,倾国之力增援前线,并且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接战(此时赵括也成为了赵国前敌指挥,换下廉颇),并从河东郡派遣新兵增援长平,如此一来,赵国形势甚危

赵国之所以换上赵括,也并非不知道赵括乃首次领兵,但是当时赵国已经被耗得筋疲力尽,国力不堪再战,少壮派的赵括,之前所说“趁其未稳,主动出击”的那位青年将领赵括,此时终于挂帅啦

?长平后期,主动出击,集中一点突破,秦国两番为诈,终得胜

赵括挂帅后,秦赵决战,白起也秘密赶赴前线替换王龁成为秦军主帅,此为一诈;

白起两番为诈

白起引诱赵括长驱出击,侧面迂回,反包抄,终于得胜。以白起之实力,尚需两番为诈,秦军胜赵,也有侥幸成分,可见连白起也无必胜赵括之把握,可见赵括绝对是赵国一流的有想法、有实力的军事战术将领!

?马革裹尸,以身殉国,兵家之无上荣誉!

赵括被白起反包围之后,死战不退,视死如归,英勇不屈,最后战死沙场,书写了作为一个赵国军人的辉煌篇章。

赵括,作为统帅只指挥参加了一次大战役,这是最初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历史没有给这个年轻将领第二次机会。倘若历史给予赵括更多机会,他必定会大放异彩,有更多建功立业之机!

?结语

赵括,在历史上屡次被当作反面教材,仿佛如酒囊当代,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一样,被说的一文不值,实在是被过分黑化,过分贬低!赵括作为赵国的杰出将领,面对强敌(虎狼之秦),毫无惧色。为国出战,为国牺牲,马革裹尸,血洒疆场!作为一个军人,荣耀之极

综上分析,我觉得赵括,堪称是赵国的英雄,赵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术家!

喜欢我的回答和分析,欢迎点赞?关注哦

点赞3、禹州市 网友:吟花入酒

长平之战总结:

1,强秦加白起,秦国又正盛,大势已定。

2,强秦大战略,赵国小格局,本是个离间计,身为赵王及其高层,谋士可见一斑,只顾眼前苍头小利,捡到了“上党地区”(天掉下一个有毒的馅饼,却像捡到了一个大便宜),失了国家。

3,秦国,赵国,人才、制度、国力早已不在一个层面上,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4,拜赵括为大将军,(廉颇、蔺相如、赵母,早有定论),充分体现赵王,六神无主,失机乱谋,有病乱投医;却又猜疑廉颇。

5,世人之所以,以赵括为反面教材,是因为什么?赵括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到不是过错,胜败乃兵家常识。而关键在于他的这个德行:眼空四海,目中无人,自己参加过实战有多少,却自认为在廉颇之上,比白起只差一点,这是打仗,何况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战,即使平时吹牛皮,也得有个谱吧!这就是诟病赵括的原因。

6,有赵王(用这一样的人)无知愚蠢,加上赵括的白痴,赵国不灭,天也难容。

7,长平之战,赵王负全责。

点赞4、济宁市 网友:阿呸╮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赵括在长平大战虽然四十五万全军覆没。但是秦军因此死者过半。当时秦军的军力大约为五十万。也就是说死亡在二十五万以上!而赵军被俘虏四十万。基本可以理解为五万赵军换了二十五万秦军,但是赵军粮食吃完,四十万赵军已经毫无战斗力,连武器都拿不动了。如果赵军粮食充足,恐怕白起就死在这里了。

点赞5、大同市 网友:亘古苍茫

首先赵括生于东周战国时代,纸尚未被发明出来!是用竹简写书、记事的……

然后秦军秘密换将,改由战神白起统军,又两次增兵……

当时之世,谁遇上白起和秦国虎狼之师都白给……

能和白起打的有来有去,杀伤秦军30多万。被白起看重,对秦王汇报曰:赵括死,而臣存。仅此而已……言下之意,双方伤亡很接近!

己经很了不起了!

点赞6、威海市 网友:ㄣ雨愿

可惜如今有些人连纸上谈兵都不会。

点赞7、枣阳市 网友:冷的像风

谢邀,人在广州,刚下地铁。

抛开历史故事,仅从长平之战始末经过,从战役发展过程聊一聊这事。

阶段一:奇袭上党,大战揭幕

前260年初,秦昭王命王龁奇袭上党,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秦国此时军事目的:占领上党;秦国将领:王龁;军事意图:速战速决;结果:攻克

赵国此时军事目的:暂无;赵国将领:暂无;军事意图:暂无;结果:溃退

阶段二:廉颇迎战,踞险而守

前260年农历四月,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双方互有交战,但因秦军兵力优势且作战骁勇,赵军败退,廉颇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踞险而守以求消耗,战局进入对峙阶段

秦国此时军事目的:占领;秦国将领:王龁;军事意图:速战速决;结果:未果

赵国此时军事目的:主动防御;赵国将领:廉颇;军事意图:消耗军力;结果:达成

阶段三:赵国议和,将计就计

双方鏖战数月,秦军远程作战,后勤补压力较大,久战不利。赵军近土防御,后勤补给压力较少,对峙有利。赵国出使秦国议和以求争取补充军备时间逆转战局,但被秦识破,将计就计主动诈和,争取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双方都迎来补充军备的时间。

秦国此时军事目的:争取战机;秦国将领:王龁;军事意图:战机先发;结果:军事政治均达成

赵国此时军事目的:休整;赵国将领:廉颇;军事意图:补充军力;结果:军事上达成,政治上被动

阶段四:双方换帅,战局改变

赵中多数大臣对廉颇防御消耗战略并不理解,君臣上下多生怨言,力求主战。秦国对赵国动用反间计,赵国中计,大张旗鼓以赵括换下廉颇,带二十万兵马驰援。

秦国秘密以白起换下王龁,且进行全国动员,全民皆兵,凡十五岁以上男丁均驰援前线。

阶段五:白起诈败,长平围歼

赵国方面并不知道秦军已换帅,军事经验不丰富的赵括初次进攻得手,秦军诈败得当,便全军出击,攻至秦军大营外。

秦国方面,白起见赵军上钩,派出两支奇兵对赵军后方实行奇袭,一支二万五千人队伍渡河占领赵国险寨,另一只渡河切断赵军粮道,赵军退路切断被围于长平。

赵军多次突破无果,断粮至四十六天,军中大乱,后组织多次突围均失败,最后赵括亲自带军突破,最终被乱箭射死。

最终,秦军前后斩杀赵军及上党军民达45万,震惊赵国朝野,长平之战结束。

秦国此时军事目的:歼灭;秦国将领:白起;军事意图:围歼;结果:达成

赵国此时军事目的:反击;赵国将领:赵括;军事意图:主动进攻;结果:中计被歼

赵括左右不了战局,仅是被推上了台,当了牺牲者。

至于为什么是他,应该是秦早就做好策划。

点赞8、三明市 网友:离心恋゛

先说一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已经成了赵括的标签,把他比喻成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纨绔子弟。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

长平之战的背景是秦赵已经对峙三年,秦国虽然不占地利,距离遥远,但是因为尽得蜀地而有源源不断供应粮草。而赵国国力几乎耗尽,并且又逢大旱,急需与秦决战。而廉颇在战役刚开始时候,因为主动出击后战败而据险不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在此战略背景之下,赵王才考虑换将,并且换将时,除了蔺相如与赵括母亲,其他人并没有反对,说明大家对赵括还是认可的。秦国也偷偷的换上了战神白起,白起为当时百战名将,从无败绩,这也充分说明,秦国十分重视这个对手。但是对于赵括来说,特别像大学生刚毕业就碰到了自己专业领域的大神,这样的差距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的,所以最后失败比较正常,遗憾的是,赵括却没有一雪前耻的机会。但是赵括并没有像成语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能,只不过是遇到了白起这个战神,所以留下了千古遗恨。

点赞9、东营市 网友:夏殇〃

纸上谈兵,其实是地图上谈兵。

1可能是地图不准情况,不注意实地勘。当时赵国在上党呆得时间比较长,对地形应该熟悉。

2军事作战是地图上开始筹划,作为在邯郸指挥中枢,在地图地形室内也只能纸上谈。纸上谈兵是执行指挥中枢作战计划。

秦国看中赵括是因为其比较年轻,听赵王话, 执行赵王计划,因此设计换将。赵国毕竟资源少,要速战速决,估计赵国作战计划已经被秦国得到,就像淮海战役。

很多情况,是不按照纸上谈兵,执行计划不好 ,或者临时改变计划,例如松锦之战,作战计划已经定好,兵部尚书陈新甲改变了原来计划,并派两个兵部兵曹监督执行。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