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明朝时朝鲜人口和日本差距不大,但为什么完全打不过日本,依赖明军援助?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6关键词:日本,明朝,朝鲜,人口

问题补充: 1600年的日本人口约为1227万,1592年的朝鲜人口约为1192万,经济上朝鲜也不必日本差多少,为什么面对日军进攻,完全没有显示出对应的军事实力?

点赞1、随州市 网友:嫑脸!

谢悟空邀!

这场战争是在朝鲜打的,但朝鲜却不是主角,主角是日本和明朝。虽然朝鲜在战争中受损严重,但是日军从来没有把朝鲜军队当作主要对手,因为朝鲜军队实在是太弱了。

日本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开始,一直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消灭日本东北的各大名,才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日本这场混战足足打了123年,堪称“百年大战。”

(由于日本对朝鲜的战争是丰臣秀吉发动的,所以此处不可避免的要说一下丰臣秀吉。)丰臣秀吉能白手起家,成为国家领袖,自然是有过人之处的。

丰臣秀吉生于1537年,父亲是织田信长的一个亲兵。由于有父亲的俸米养家,丰臣秀吉小时候还能有一口饭吃。

丰臣秀吉7岁时,父亲战死沙场,家里没了俸米的供给,很快就断了粮。为糊口,母亲带着丰臣秀吉和妹妹改嫁给别人。继父对丰臣秀吉的态度十分恶劣,非打即骂。本就身材矮小的丰臣秀吉由于营养不良,更显瘦弱,长得象个猴子,被同乡的人叫作“猴子”。

丰臣秀吉不堪继父的虐待,愤而离家出走,做了浪人。在漫长的浪人生涯中,丰臣秀吉做过贩卖针线的生意,给人做过俑工、家臣。

1554年,17岁的丰臣秀吉回到家乡,投靠织田信长,凭着过人的才智,在织田信长的集团中南征北战并逐渐展露头角,后来成为织田信长手下的诸侯之一。

1582年,已经基本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丧生。织田信长集团中,丰臣秀吉成为实际上的领导人。丰臣秀吉带着织田信长的旧部,继续统一战争。

1588年,统一日本的内战进入尾声。为了即将来临的和平,丰臣秀吉发布“刀狩令”,以铁腕坚决的收缴民间私藏的武器,把刀、弓箭、火枪等武器全部收缴。丰臣秀吉一副要和平过日子的面孔,骗过了不少人。

在所有日本人以为战争要远去的时候,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和明朝的战争。久经沙场的丰臣秀吉进行了严密且充分的战前准备。

1591年1月发布水军征召令:临海各大名,每10万石至少准备大船2艘,每百户出水手10人。秀吉本部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10万石出大船3艘,中船5艘。所需的舰船费用由丰臣秀吉拨付。水手每人给予2倍的俸米,家属也给予俸米照顾。

1591年3月,丰臣秀吉发陆军军征召令。

1591年6月丰臣秀吉派使者宗义智携带国书出使朝鲜:

在国书中,丰臣秀吉直言日军要“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周尽化我俗。”要求朝鲜借道于日本,并派兵协助日军,实际上是要朝鲜臣服。俨然没有把朝鲜当成一个对手,要求其直接臣服。

朝鲜见到日本的使者立马就慌了。朝鲜已经承平200多年了,唯一的一次打仗是在成化年间协助明军对建州女真犁廷扫穴,打顺风仗。并且,朝鲜朝堂腐朽无能且党争剧烈,互相推诿,备战消极。

1592年三月,日军按照计划集结完毕,丰臣秀吉共调动30.6万人参战。渡海作战部队约15万人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下辖水军和九个陆军军团:

第一军,小西行长的1.8万人;第二军,加滕清正的2.2万人;第三军,黑田长政的1.2万人;第四军,岛津义弘的1.45万人;第五军,福岛正则的2.5 万人;第六军,小早川隆景的1.5万人;第七军,毛利辉元的3万人;第八军,宇喜多秀家的1.1万人;第九军,羽柴秀胜的1.1万人。

水军近9千人由久鬼嘉隆指挥。另外,丰臣秀吉还让德川家康等人准备了10.5万人的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

战略战术上,采取了德川家康的战术。德川家康基于日本国小力微的国情,以及后续的对明朝作战计划。认为日军无力与明朝拼消耗,必须尽快结束对朝战争才行。提出水陆并进,速战速决的战术。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日军在1592年4月14日正式开战。

相比朝鲜,日军有很大优势。1,日本这个民族本就纪律性强,执行力强。2,日军将是悍将,兵是老兵,作战经验丰富。3,日本在长期内战中,吸收了西方的新式火器,形成了新的战术;日军配备了大量质地优良的火枪,以火枪和倭刀为主。

而朝鲜方面:1,武器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以弓箭刀剑为主。2,由于承平已久,军队疏于战备,战力低下。3,由于朝堂上组织不得力,准备极为不充分。

事实上日军的进攻极为迅猛,简直就是雷公打豆腐,完全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小西行长的第一军登陆后,对战朝鲜迎战的8000多人。武器落后、纪律涣散的朝鲜人一触即溃。

接下来,小西行长又击溃另一支朝鲜军,直逼汉城。1591年5月8日,朝鲜王室弃城奔平壤而去,日军的第一军、第二、三军紧紧的尾随追击,朝鲜王室又弃城而走,平壤沦陷。

日军在2个月内,连克汉城、平壤,自信心爆棚的丰臣秀吉就与众人商议要迁都北京。丰臣秀吉把明朝的北京一带划分为10个“国”,分给有功的将领,甚至连委派到朝鲜和明朝的最高长官都分配好了。

明朝出兵:

仅一个月朝鲜就“八道皆失”,朝鲜朝堂惶惶不安,以内附为条件,敦促明朝援军早日到来。1591年6月15日,第一批明军(辽东边防军)2348人、马2622匹抵达朝鲜。

7月17日,明军奔袭平壤。由于大雨的缘故,明军火炮无法使用。日军和投降的朝鲜军联合,日军用火铳、朝鲜军用弓箭,给明军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明军只好后撤,与后续的明军汇合,首战宣告失败。

9月,建州女真努尔哈赤为借道进攻海西女真,主动提出要帅军入朝被拒绝。

1592年末,明军48005人、马26700匹,包括戚家军、辽东铁骑等精锐之师集结完毕。

1593年1月5日,提督李如松帅军抵达平壤,明军攻平壤,小西行长凭借平壤的险要地形固守。

1月8日,明军数百门佛郎机炮齐鸣,平壤战役正式开始。明军炮火猛烈,完全压制了日军的火铳。明军集中火力,逐个攻占日军的阵地,小野行长势穷时帅军突围,却被李如松打了伏击,损失惨重。此役,明军以近800人的代价,歼日军近万人。

平壤战役,明军火炮唱了主角戏。朝鲜人记载:“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平壤战役后,李如松追到碧蹄馆,与以逸待劳的日军优势力爆发激烈的碧蹄馆之战。

日军兵力占优,又早有预谋。可是明军的战力过于强悍,给日军以很大的杀伤。碧蹄馆之战,明军和日军都损失惨重,李如松放弃了对日军的进攻。

3月初,李如松焚毁日军的粮草,迫使日军撤出汉城。5月,5000川军精锐抵达战场。

日军见明军日益强大,遂退至釜山。从此,日军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狭小的区域,失去了陆地上的战场主动权。

朝鲜水师在名将李舜臣指挥下,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为朝鲜人捞回了一些颜面。可是,李舜臣拿日本水军主力无可奈何,没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战争进入了僵局,双方息兵议和,实现了短期的罢兵。

然而不久后,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鲜,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出兵,发动第二次侵朝战争。

1597年2月,明朝再次派出援军入朝。

6月,先于明军集结完毕的日军大举反攻。先后攻占泗川、南海、光州,大举进攻南原。南原若被攻破,明朝本土的天津、登州等地会受到日军的直接威胁。

镇守南原的明军3000将士和朝鲜军队奋勇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只有少部分突围而出。

9月,为拖住日军,阻其北上,副总兵解生等人帅约2600人在稷山阻击日军。闻讯而来的黑山所帅领的第三军,用优势兵力猛攻明军阵地,被打得大败。第二天,明军后续部队赶到,与先头部队合力打败了黑田所部。由于明军强悍的野战能力,日军死伤惨重。

据朝鲜史书记载:明军“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驰突乱砍,贼尸遍野,一日六合,贼逝披靡。”由此可见,明军的火器之盛和士卒的英勇善战。

尽管后来,日军的毛利秀元部赶到并战领了稷山。但是,日军对明军的野战能力感到恐惧而不敢追击,失去了进攻汉城的机会。

1597年9月,明军在包围并重创毛利秀元所部后,挥军蔚山,围攻加藤清正。明军即将胜利时,杨镐为把自己所部换上去攻城以争功,贻误了进攻的时间,为日军后援及时赶到提供了条件。日军援军感到后,杨镐畏敌而逃,使得明军蔚山首战失败。

1598年1月,明军二战蔚山。与日军打到白热化时,又是杨镐临阵脱逃,一口逃到了汉城,导致明军再次失败。杨镐于6月被朝廷罢了职。

陆地上激战不止,海面上水军也在激战。第二次侵略朝鲜时,丰臣秀吉决定先干掉朝鲜水军,彻底打掉朝鲜人的底气。日本人实行反间计,朝鲜朝堂内部罢黜了李舜臣。然后,日本水军在漆川梁几乎全歼了朝鲜水军,朝鲜只有几艘船逃出生天。

朝鲜朝堂无奈,再次启用李舜臣。可是,李舜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水军部队,李舜臣也打不了仗。

好在明军见到朝鲜水军的惨状,及时派明朝水军前来做战。至此,明朝在水、陆两个战场,都成为抗日的主力。

1597年10月,李舜臣组建的水军在鸣梁海域设伏,与日军的130多艘舰船的水军爆发战斗。李舜臣在此战把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奈何朝鲜水军过于弱小,只毁掉了日军30多艘舰船,对日军的伤害并不大。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密令从朝鲜撤军。日军过半的兵力先行回国后,明军于9月再次围攻加藤清正,却被加藤清正逃脱了。

10月,明军董一元部3万余人,围攻泗水城的岛津义弘所部7000余人,明军因为大炮炸膛引起火药库爆炸引起混乱。日军乘机进攻,明军的进攻失败。

11月,日军内部关于丰臣秀吉的死讯传播开来,日军无心恋战,决定撤退。朝鲜人和明军都不愿放日军活着离开,大军于陆路追击的同时,水军邓子龙和李舜臣联合在露梁海域截击日军的海上援军。

战况异常激烈,日军为活着回家而拼死作战。明军和李舜臣部奋勇向前,在激战中,邓子龙和李舜臣壮烈牺牲。

12月,日军余部基本全部撤离朝鲜,壬辰倭乱宣告结束。

回顾整个过程,朝鲜军队表现很差劲,能拿出手的,也只有李舜臣的水军了。而李舜臣,也没能把日本水军怎么样。

关于此战,当时朝鲜人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一点是现在的朝鲜人不能企及的。

朝鲜肃宗对明朝神宗皇帝感恩戴德:“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点赞2、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萌訫r

明朝时期,朝鲜与日本的人口规模相似,但是朝鲜却打不过日本,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国家意愿诉求不同:

1,日本地处地震活跃带,台风丶地震丶水旱灾害太过频繁,有时候多年的努力,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因此岛民们对相对安稳的大陆,有着强烈的向往。

2,朝鲜半岛虽然三面环海,但是朝鲜实际上是大陆型国家,地质构造较为稳固,自然灾害也远少于日本。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因而朝鲜人不怎么向往外国,也就没有日本人那样强烈的扩张欲。

相较而言,朝鲜的战争欲,远不如日本,因而朝鲜的战斗意志也不如日本,战斗力也就要差很多。

<二>,战争能力与战争实力的差异。

1,明朝时期的朝鲜是太平国度,二百年多年没打仗,军队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武器装备也没经过实战检验,国内防御也做得不好。而且由于日本长期处于诸侯混战状况,朝鲜还不太看得上日本人,对于日本军力也十分轻视。

2,明朝时期,日本将军丰臣秀吉,崛起于困境之中,他通过权谋丶战争,大致统一了日本。因此:

①丰臣秀吉将军的实战经验、战争指挥能力十分杰出。朝鲜方面无人能与之相比。

②日本长期处于混战状况,日军的战力优于朝鲜军。

③日本长期内战,武器的适用性和日军士兵使用武器的技巧,要优于朝鲜军。

3,日朝两国的人口、经济规模相近,也就是说日朝两国的战争实力相近。

综上所述,明朝时期,日朝两国战争实力相当,朝鲜的战争能力远不如日本,朝鲜的战争意愿、战斗毅志也远不如日本,所以朝鲜打不过日本。

从明朝的亚太时局来看,这场战争与明朝失德不无关系。倘若明朝内政处置得当,就不会出现民众暴动,也不会出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对抗朝廷的问题。如果明朝繁盛太平,日本将军丰臣秀吉,绝对不敢起野心攻打朝鲜。

以古鉴今,可以看出中国是东方的定海神针,中国衰则亚太动乱,中国强大兴盛,则亚太和平繁荣。

国人应该发奋图强,努力奋斗。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仅会造福我们自己,也会造福亚太地区,也会造福全世界!

点赞3、昆明市 网友:麻花藤

韩国人拍了个电影叫做《鸣梁海战》,那家伙,韩国人自己看得真是热血沸腾自豪感爆棚,甚至于韩国人将李舜臣给定义为了世界第一的战神。

鸣梁海战是万历朝鲜战争的组成部分,别看电影里的韩国人英武得不得了,可实际上,当年要不是明朝伸出援手,大损元气帮忙,半岛估计直接被日本人给踏平了。

日军在公元1588年攻入李朝,仅仅一个月就攻破了李朝都城,将王宫一把火烧了,李朝国王北逃义州,不断派人前去明朝求援,眼看着日本人就要将半岛收入囊中。



表面看起来,李朝当时的人口与经济,似乎都不怎么输给日本,但实际上,数量并非是什么关键的因素,李朝被日本打成那样,是因为战斗力实在太差了。

李朝从刚建立开始,就对明朝采取事大主义,明朝的实力强悍,在当时的东方完全处于是主导地位,在明朝爸爸的保护之下,李朝根本没有什么外患可以担心。

正所谓温室里的花朵,李朝也是被明朝给骄纵惯坏了,有明朝在,李朝也不需要拥有多么强大的武力,完全就是在浪费钱,因此李朝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军备废弛武力松懈。



而且,因为明朝的庇护让李朝没有外患的担忧,李朝的贵族群体闲的没事干,就开始进行各种党争与宫闱倾轧,外敌倒是没有,可内忧却是一大堆。

《大长今》之中的中宗时代,也是李朝陷入党争内乱的高峰时期之一,中宗为人怯懦,根本无法弹压两班贵族,后宫里的嫔御全都是朝廷中各大势力送去的女子。

中宗之后,文定王后垂帘听政,同样弄得朝堂一团乱,此后的李朝党争越来越严重,朝廷里不同派系的势力之间互相倾轧,民间土地不断兼并,李朝的国力也在这种内耗当中愈发衰退。



壬辰战争期间,刚好是李朝的宣祖在位时期,他原本是王室的宗室成员,因为明宗没有子嗣才让他继位,可他毫无根基,也没有手段,再也无法平衡朝堂上的倾轧攻击。

宣祖的时候,士林群体主导朝堂,分化成东人、西人、南人、北人等派系,彼此之间各种攻击激烈竞争,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不衰落才怪。

相较于李朝的乱七八糟,当时的明朝刚完成张居正改革,而日本则是结束了长达上百年的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正式进入了大一统的状况之下。



要知道,日本经历上百年的战国时代,可并不是什么村长打架,日本比较强势的几个诸侯实力还是相当巨大的,经过长期的战争,日本军队那时野心膨胀,战斗力惊人。

日本原本就是弹丸之地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因此对外侵略的欲望很强烈,日本的军队上阵之后真的是在玩儿命,这对于李朝来说,实在是难以抵挡的强敌。

李朝与日本当时,人口等硬件方面的条件并没差很多,关键还是在于李朝内乱不休,加上明朝庇护多年,实力不济,日本刚兴起不久,武力值非常高,又有野心,这才是实力悬殊的关键。


点赞4、张掖市 网友:西门扫雪

简单地说,两个人打架,虽然双方的体型身材差不多,力量差不多,但一个是天天跟人打架,在不断的打架中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打架高手的人,另一个是天天躺在家里睡大觉,没事的时候就上网看片的人,当这两个人在一起打架的时候,你说谁会赢?当时的日本和朝鲜就相当于这种情况。

壬辰朝鲜战争时期的日本,刚刚结束了自1467年应仁之乱便开始的天下乱战局面,由丰臣秀吉重新统一了日本,这个中间日本经历了120多年的战乱时期,可以说基本每天都在打仗,不是这里打仗就是那里打仗,大仗小仗不断。从村长级别的战斗打到市长省长级别的战役,从几十几百人的械斗打到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型战役,经过这么多战火能存活下来的士兵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兵了,经过这么多战役还能脱颖而出的将领也基本都是打仗方面的高手了,这样一个情况下组织起来的军队战斗力能差吗?

反观当时的朝鲜,承平日久,自1392年最后一个王朝李朝建立到当时,已经历经了差不多200年了,当时的李朝可以说吏治腐败,朝廷内斗不断,军备也在这种腐朽的政治氛围下懈怠了起来,武备废弛,这种情况下怎么跟当时的日军打?

当时朝鲜和日本的战争过程就是一边倒,日军在1592年4月14日登陆釜山,随后在5月2日的时候,也就是登陆后仅仅19天就攻下了汉城,6月15日就攻下了平壤。

这是什么速度呢?从釜山到汉城330公里,19天就拿下了,日军平均每天要行进17公里多,在古代来说一天基本能行军20公里,也就是说在日军登陆到拿下汉城这段时间里,一路上可以说朝鲜军等于是基本没有抵抗,日军进军的速度和行军没啥区别!而且我还是算的直线距离,如果是真实的战争情况,那么日军行进的途中也肯定要通过一些山、河、桥之类的,所以当时真实的作战情况,应该是日军一路狂奔进军,朝鲜军一路溃逃了,上来没两下就丢了京城。

至于后来也是缓过了神,多少组织了下抵抗,结果也没抗住日军的进攻,很快就丢了最后一个重要城市平壤。从日军攻下汉城到拿下平壤,也仅仅只用了44天。

那么当时日军侵略朝鲜的部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其部队构成如下:

这份出场阵容当中,也只有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福岛正则属于当时日本的一流战将,而当时日本最能打的大将还没有出现在朝鲜。如德川家康、上杉景胜、伊达政宗等人都将自己的部队集结在了佐贺县,作为了战争的预备队。说实话,当时日本进攻朝鲜的部队也只能算的上是日军的替补阵容,日军还没有上主力阵容,就直接把朝鲜打趴下了,当时朝鲜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当时日本最能打的应该是伊达政宗,不过他并没有到场

至于在壬辰朝鲜战争中被誉为朝鲜民族英雄的李舜臣,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也不大,只是这些年被韩国夸大了而已,最为夸大的就是他们所说的龟船,那么龟船是个什么情况呢?

龟船其实就是一种防御力极高的大型战船,其顶棚是设计成了一个倾斜的结构并且布满了钉子,以防止对方士兵跳上龟船发动攻击,如果对方士兵跳上了龟船,只要左右摇晃一下,对方的士兵也很容易掉下去。同时在船体的四周都安装了厚重的甲板,在船体的两边安放了数门火炮,船头有个龙头可以发射硫磺气体。这种船的作用是用于冲锋,一般以少量的龟船冲进对方阵营以后左右开炮,在扰乱对方阵型后后面的船只跟上消灭敌军。

那么李舜臣的战绩如何呢?1592年6-8月李舜臣率领他的水师在玉浦、泗川、闲山岛等地击败了日军,获得了三场胜利。而当年10月4日在进攻釜山的战役中被日军击败。11月李舜臣又在长门浦海战中进攻日军基地被日军击败。在后来的海战中,李舜臣先后在熊浦、唐项浦、永等浦等地的进攻均遭失败。

▲韩国人也太能吹了,把李舜臣描述成了一艘战船干番一支舰队的“神将”

就这样一个稍微还能打的将领,竟然在1597年被日本用反间计革职下狱。当年9月李舜臣被重新启用,之后他重整舰队,在当年的10月指挥了鸣梁海战。此战李舜臣以14艘舰船和100艘改装民船击退了133艘日军舰船的进攻(不是电影鸣梁海战中他几乎只用了一艘战船就击败了日军大舰队,那是扯的)。1598年10月19日他率兵参加了顺天城之战,一度被对方用火攻围住,在部下的拼死相救下才得以逃脱。李舜臣在最后一战露梁海战中,带领龟船冲入日军舰队,结果被日军包围,在激战中中弹身亡。此战是明朝和朝鲜水师共同对战日军水师,主力还是明朝水师,朝鲜水师当时也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这一战算上李舜臣获胜,他在壬辰朝鲜战争中的总战绩为5胜6负,败多胜少。

▲当时实际跟日军打的是明军

其实所谓的龟船,由于造价非常昂贵,在整个战争中也没造出几艘,估计在10艘以下,可能只有5艘而已。根据日本的《高丽船战记》的记载,在露梁海战中有这样的描述:

“大约早上8点,由58艘大船和50余艘小船组成的敌舰队(李舜臣的舰队)开始向我方发动攻击。其中三艘大船是铁包的盲船(龟船)。”

而露梁海战是整个壬辰朝鲜战争中最大的海战,此战朝鲜也只是出动了3艘龟船,可见实际上龟船由于数量太少,对战争的格局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最后一次的露梁海战,交战双方总共出动了500多艘战船,只是3艘龟船可能改变战役的格局么?改变战场的局部形势倒是可能。

所以即便是水师方面,朝鲜军其实也抗不过日军。而壬辰朝鲜战争主要还是陆战,在陆战方面如此不堪的朝鲜军队就只能仰仗明军了,战争过程中的硬仗、恶仗都是明军打的,如平壤、碧蹄馆、稷山、蔚山等等重要战役都是明军打的,朝鲜军在这其中除了呐喊助威就没起到什么作用了。

因此以这样的一个朝鲜,如果明朝不管的话肯定会被日本吞并,朝鲜不求助明朝还能怎么办呢?

点赞5、福清市 网友:≮错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用鲁迅的话来说,牛羊再肥再壮,对付得了老虎吗?

当时的朝鲜李氏王朝绝对不是日本对手,哪怕人口占绝对优势,更别说现在人口差不多了。

李氏王朝也曾因为权臣内乱,搞得民不聊生。

后来,李氏王朝学习中国的宋明制度,采用重文轻武,以士大夫阶层控制国家,打压军人的基本立场。

所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士大夫多是读书人,没有能力造反的。

所以,李氏王朝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的,内乱大减。

然而,他们也有了宋朝的特点,一是国家军备荒废,军人阶层寥落;二是文臣内讧很多,高层闹得不可开交。

日本入侵之前,朝鲜军备几乎是没有的。当时李舜臣等人已经明确发现日本就要入侵,但因朝廷不相信,军事上的准备根本就没有。

全国三百余郡县多未设防。后来日军攻打过来,发现朝鲜很多城市的城墙都残缺不全。而在那个时代,城墙具有非常强的防御能力,缺乏火炮的日军最怕的就是城墙。

其实,修缮城墙花不了几个钱,关键是朝鲜方面没有这个意识。

朝鲜军人数量少且装备差。以远程武器来说,朝鲜只有少量弓箭手,在日军火绳枪的压制下根本无法抵抗。在一系列攻城战中,日军以火绳枪压制朝鲜守城军人的火力,随后强行攻城。

朝鲜军人根本就守不了多久。

同时,由于军人不被重视,朝鲜军队训练低下,士气低落,武器成就,近战肉搏哪里是日军对手。要知道,入侵朝鲜的几十万日军都是刚刚经历国内惨烈内战的军队,都是很强的。

另外,高层都内频繁,士大夫间的党争激烈。当时的东人党和西人党在士大夫角逐名利的朝廷内形成,之后西人失势,东人又分裂为南人党与北人党;北人党内部斗争后分为大北派与小北派。朝廷有大大小小这么多党派,平时用尽方法互相拆台,根本不顾国家安危。

比如党人在丁酉再乱前夕施加压力迫他罢黜抗倭名将李舜臣,只因为李舜臣与南人领袖柳成龙相善,导致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没。


另外,朝鲜朝廷从上到下都很腐败,平日军人贪污成性,敲诈平民,搞得军民对立,关系紧张。而文官一旦上任,就想方设法搜刮地方,搞得老百姓极度贫困,挣扎在温饱线上。

由此,在日本人杀来的时候,朝鲜人的凝聚力并不高,还出现了不少朝鲜伪军协同日军作战。

如果不是日军更不是东西,在朝鲜四处屠城,烧杀奸淫搞种族灭绝,朝鲜很多民众未必会支持李氏王朝。

开战以后,日军于4月14日首先于釜山登陆,到了6月15日就攻陷平壤,7月27日越过图们江,靠近中朝边境,前后才3个月约90天时间。

大家要知道,当时是古代,日军完全依靠徒步行军。

而朝鲜半岛南北总长1100公里,而古代大军团徒步行军一天也不过20公里左右,更别说朝鲜还有很多山地,非常难行。

也就是说,就算日军不打仗,一刻不停的行军,走完这些路也要至少差不多60天时间。

日军进展实在太快,朝鲜等于全境不设防。

就是因为日军进展太迅速,让大明都有了怀疑,猜测是不是朝鲜联合日军一同进攻,想要对付大明。

而朝鲜的求援则是诱敌深入,想把明军骗入朝鲜境内歼灭。


看看,丢人不丢人?

点赞6、莆田市 网友:夜魂月

这是因为当时朝鲜正值李氏王朝(即朝鲜李朝)时期,由于党派纷争对立而导致朝政动乱,以至于军事武备涣散而不堪一击,于是日本便趁虚而入悍然侵犯朝鲜。

中朝联军打败日本

日寇登陆釜山后攻陷汉城,朝鲜李氏王朝国王仓皇北逃朝鲜义州。朝鲜南方的抗敌将领李舜臣指挥朝鲜水军,在朝鲜南部海域重创日寇,击沉日寇战船三百余艘。在朝日双方激烈鏖战之际,北逃义州的李朝国王李昖[yán]遂派遣信使,向中国明朝紧急求援。明神宗朱翊钧遂派遣大将军李如松率军援朝作战。中朝联军打败日寇收复了平壤,敌酋小西行长率日寇残部南逃。中朝联军在收复开城后,又一鼓作气夺回了汉城,日寇退守朝鲜南部釜山。

日本被中朝联军打败后,被迫向中朝提出“和谈”。因为日本方面的蛮横无理,从而导致和谈破裂。由于当时李氏王朝朝政昏庸,一度罢免了抗倭将军李舜臣,从而招致日本再次入侵朝鲜并占领釜山要塞,李氏王朝不得不重新启用李舜臣。在全罗和忠清两道的保卫战中,李舜臣指挥朝鲜水军,在鸣梁海海峡的战中,一举歼灭日寇几千人。与此同时,明神宗朱翊钧派遣水军统帅陈璘率部增援朝鲜,中朝联军最终将侵朝日寇彻底打败。

后金国征服朝鲜

十七世纪初,女真部族酋长努尔哈赤,在山海关外的建州卫建立了后金王朝(即后金国满清王朝)。之后,明神宗朱翊钧出兵讨伐后金。外援的朝鲜军加盟明军与后金军交战,但最终被后金军打败。后金国迁都盛京(沈阳)之后,后金国太宗称帝,并将原国号“金”变更为“清”。清廷以强悍武力打败朝鲜后,要求朝鲜每年须向清廷称臣纳贡遣使祝贺。清廷要求遭朝鲜断然拒绝后,清太宗再度出兵讨伐朝鲜。朝鲜最终被迫与清廷议和签署协议,原意向清廷称臣纳贡遣使祝贺,并被迫同意与明朝断绝盟国关系。而且在清军征讨明军时,朝鲜军必须出兵援助清军。从此,朝鲜正式成为了中国的藩属国




点赞7、枣庄市 网友:傲尊℡

因为1595年的日本,刚刚经历了长期战争,有一大批骄兵悍将。朝鲜则李氏王朝经过两百年的和平时期,党争内耗不断,朝政腐败、军备废弛。自然不是日本的对手。

先说日本的情况。日本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战国时代,就是大小军阀相互混战、兼并,后来丰臣秀吉强大起来,打败了众多强敌,暂时统一了日本。

精兵都是打出来的。

长达数百年的战争,经过血与火的残酷考验,日本拥有了一支数量庞大、经验丰富、纪律森严、顽固凶悍的军队。

日寇装备精良。他们的武器装备在东亚首屈一指,装备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倭刀,还有火力强大的火绳枪。这些装备,远超同时期李氏朝鲜的武器装备。朝鲜几乎没有火绳枪。

从数量看,侵朝日军作战部队高达15万人,号称20万。这是非常庞大的军队。要知道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一共只有4万5千人。

日寇经验丰富。入侵朝鲜的日寇,都由所谓战国名将带领。士兵也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作战经验极为丰富。

日寇顽固凶悍,根据当时明军将领的讲述,日寇的凶悍,犹在蒙古人之上。

那么反观李氏朝鲜

建国两百年,没有大规模外敌入侵。军备废弛,软弱不堪。装备落实,基本没有火器,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而且内部党争内耗不断,严重削弱了抵抗力量。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李氏朝鲜面对日寇的进攻,一触即溃,几乎亡国。

点赞8、宜宾市 网友:末日控

前几天我连续写了几篇关于甲午战争胜负原因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日本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就是因为他们全盘西化,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才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的确肯定是成功的,在明治维新的加持下,日本迅速变得强大,但是不能将甲午战争的结果全部归咎于明治维新,更多的还是要看看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人在军事方面做的准备。

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一直在整军备战,建立了强大的军政体系,最后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从整个历史上来说,日本总共发动了三次对外战争,除了我们广为了解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侵华战争,在明朝历史上,还在朝鲜与明朝发生激烈军队对抗。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都能够看到日本人在对外扩张时的军国主义思想,事实上,这才是日本人在对外战争中一直能够以小博大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明朝抗倭战争中,真正对抗的双方其实应该是朝鲜与日本,然而当时两国人口相差不多,根据资料显示,日本在1600年时约有1227万人口,而在当时朝鲜人口也接近1200万。

从经济上来说,朝鲜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经过战争,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上可能好于刚刚经过百年战争的日本,当时的日本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内战,打得是民不聊生,终于在丰臣秀吉时代完成了统一。

尽管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军事方面,并不完全如此,就好比远古时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很多政权是有着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但是面对野蛮民族的入侵时是没有丝毫还手之力的。

丰臣秀吉就好比是东亚的一个野蛮人,当中国和朝鲜都深处良好的经济环境中时,日本国内战事频发,丰臣秀吉的父亲作为军阀织田信长的一个士兵在丰臣秀吉七岁的时候就战死沙场,丰臣秀吉长大后投靠了织田信长,成为其手下最受信任的将领,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接替了织田信长的位置,最终完成了日本的统一战争。

按照常理来说,统一后的日本正是千疮百孔,应该修生养息,但是丰臣秀吉显然并不止步于此,在丰臣秀吉看来,直接要入侵明朝,建立一个类似20世纪初期日本才形成的“大东亚共荣”政权,当时的日本不过一千二百万人口,而明朝人口上亿,按照这个比对,明朝想要打败日本是轻松加愉快的事情。

丰臣秀吉并非傻子,他难道不知道以卵击石的道理?

如果按照丰臣秀吉的计划,先是吞并朝鲜,然后再蚕食辽东,最后击败明朝并非不可能。

然而几乎与丰臣秀吉人口相当的朝鲜竟然毫无抵抗之力,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集了30多万人,朝鲜境内的300多个郡县大多都没有设防,根本无法抵挡日本,开战后仅仅一个月,就已经到了“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全境沦陷已经是时间问题。

朝鲜不得不寻求宗主国明朝的帮助,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最后派出四万军队,明朝与朝鲜两方联合下,打退了日军的第一次进攻,双方进行了议和。虽然说结果上我们认定是我们打胜了,但是在过程中明军入朝作战初期压根就不利。

在过程中,双方打得是天昏地暗,一直到战争陷入僵局,发生瘟疫,最后双方才进行了议和。

到1596年,整顿武备后,丰臣秀吉卷土重来,再次对朝鲜动兵,是为日本第二次对朝作战,日本发动总兵力14万余人,水陆并进开入朝鲜,明朝出动三万多人应敌,结果被日军打得丢盔弃甲,导致汉城暴露在日本人的攻势之下。

在万历皇帝的坚持之下,明朝再次派遣将近十万大军,才能够与日本进行对抗,但是这也不代表彻底击败了日本,日本入朝军队真正的失败,是因为丰臣秀吉在日本死了,无心应战,逐渐开始撤军。

要是丰臣秀吉不死,这场战争能打多久,最后结局如何还尚未可知,而明朝在这一仗之后,辽东精锐尽失,导致后金迅速崛起壮大。

实际上,后金人口可能远远没有日本多,但是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这几十年里面,后金对明朝作战都是胜多败少,最后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只有几十万的后金八旗却能入主中原,这更是完全不能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术语来解释。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以八旗为主导的军政一体的这种模式,更适合打仗。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从入朝作战,到甲午战争,到最后的侵华战争,都能打得那么凶的主要原因,他们一开始就抱着强盗的逻辑,以抢别人东西为筹码,所以,日本军队一直很强大,这是跟人口和经济不发生关系的。

点赞9、普洱市 网友:魅力精

在两个国家的战争中,人数并不是绝定性因素,否则阿拉伯那么多国家那么都多人也不会连小小的以色列都打不过了。况且朝鲜对日本还没有压倒性的人数优势。国家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是人员素质的比拼。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差异太大,朝鲜几乎难以成为日本的对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朝鲜不敌日本呢?

一:君主的个人素质



在日本与朝鲜的战争中,朝鲜一方的君主虽不至于昏庸但却没有正确指挥战争的战略眼光。朝鲜在日本著名领袖丰臣秀吉的进攻下节节败退,连失汉城、平壤等地。日军的锋芒直指明朝边境,朝鲜的领土在数月之内被日军侵占完毕。

日本的胜利与丰臣秀吉等将领的指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朝鲜的失败与朝鲜的君主不能正确分辨形势,不能正确指挥军队反击脱不了干系。

二:国民军队的素质



朝鲜人民战斗的实力是有的,不然也不会拖垮隋朝,甚至击败唐太宗试图征讨高丽的军队。但是朝鲜自从成为明朝的附属国之后便没有了作战的渴望,军队武备废弛,百姓战斗意志锐减。所以当日本军队入侵时,朝鲜就是想抵抗也拿不出合格的军队。

而反观日本一方,这只刚刚统一日本的军队历经了战争的洗礼,战斗力与朝鲜相比自然是没话说。

总结:



朝鲜的失败与朝鲜在成为明朝附属国之后废弛军备、自废武功的举动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朝鲜在这数百年中没有战争,导致了朝鲜军队战斗力低下,面对日本丰臣秀吉的军队时失去了抵抗之力。



日本人虽然前期在朝鲜半岛作威作福,侵占了朝鲜大量的地区,甚至已经将北京的领土规划好了成为日本的封地。但是当明军跨过鸭绿江,帮助朝鲜收复国土时,貌似强大的日本军队就如落叶一般被劲风吹的四处飘零,瞬间被明军所击溃。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点赞10、青州 网友:相似爱人

公元1588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为了将国内矛盾向外转移,对朝鲜发动了大规模入侵,面对日本十四万大军,朝鲜竟然毫无抵抗能力,短短一个月,朝鲜的都城便被攻破,朝鲜国王李昖,一边逃跑,一边向宗主国大明求援,也由此引发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万历援朝战争。

朝鲜国王李昖

朝鲜和日本国土资源人力对比,

朝鲜不只是在这个时候打不赢日本,历史上也就没怎么打赢过日本。今天的日本国土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朝鲜半岛面积约22.3万平方公里,人口上,日本有1.26亿人,朝鲜和韩国约7557万人。1600年,日本人口约为1227万,1592年,朝鲜人口约为1192万。在历史上,日本人口也一直是比朝鲜半岛多一些的,朝鲜的国力在战争中并不占据优势。

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的实际情况

丰成秀吉在入侵朝鲜时,是为了打下朝鲜之后。进一步入侵中国,所以最开始他鼓动朝鲜国王李昖一起进攻大明。但是李昖这小老弟还是挺靠谱的,果断的拒绝了丰成秀吉。可能他是觉得对比下大明和日本,日本的实力估计和自己差不多,还隔着个海,即便真打了过来,朝鲜军队也可以以逸待劳,但是如果和日本人一起背叛大明,和大明接壤的朝鲜,肯定讨不了好。

万历朝鲜之役地图

然而李昖显然是忽略了一切情况,朝鲜王朝成立之后,投奔大明,过去了两百多年,除了北方的女真偶尔来骚扰一下,一直都十分太平。虽然也备有军队,也就时不时操练一下,没有演习,所以朝鲜军备早荒废。朝鲜国王李昖继位后,朝廷上西人党和东人党党争严重,朝政腐败,很多决策难以及时下达执行,也导致朝鲜在面对日本入侵时,后知后觉,盲目乐观。

明朝时期的朝鲜地图

丰成秀吉的野心,日本的实际情况

在丰成秀吉统一日本时,日本的军阀,诸侯已经混战了一百多年,这时的日本军队,武力正为最鼎盛的时期。结束了日本的分裂局面,也让丰成秀吉野心十分的膨胀,而被归拢的这些封建主们,也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野心。在日本的军政大权,全面的集中在丰成秀吉手上时,丰成秀吉开始把目光瞄向了与日本隔海向往的大明王朝。日本称霸世界的战略可能就是在这时起初步形成的。丰成秀吉

他准备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在称霸亚洲,几百年后的日本在称霸亚洲之后,又加上了称霸世界。这时丰成秀吉能够统领的兵马已有14万人之多,而朝鲜我们已经说过,军备长时间的荒废了,军队数量都没有具体的统计,大概伤亡了30多万军民。明朝万历皇帝虽然宅在宫中已经多年,但是在收到了李昖的求救信之后,不能对藩属国见死不救,于是大明先后出兵近十万支援朝鲜。

明军和日军几次交战后,互有胜负,开始处于相持状态。最后日本水师被重创,后勤供应支援开始吃紧,不久之后,丰成秀吉病逝让日军士气大挫,日军开始陆续的撤退离开朝鲜半岛。万历皇帝

结语

战争绝对不是依靠人口优势就能获胜的,在冷兵器时代也有不少以少胜多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的胜利和将领,国家(朝廷),军队士兵素养都是有直接关系的,朝鲜在人口不占优势,长久太平,军队荒废,朝政腐败的情况下,和全面掌握军政大权的丰成秀吉,久经战乱的日寇遭遇,被迅速击溃并不奇怪。即便明军在最初和日寇遭遇时,也一度陷入苦战,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的日寇战斗力是很强的。

万历朝鲜之役图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点赞11、宁德市 网友:夜星辰

其实朝鲜民族还算尚武,但不善战,你可以去日本的街头看一下,整天酗酒斗殴,满街横着走的都是韩裔,但这么好斗的民族,组成个军队就这么不堪一击。有点欧洲意大利人的意思。

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也就隋唐时期的“抗中战争”和万历年间的“抗日战争”,不过前者最后也是被打的奄奄一息,而后者则完全是在明朝宗主的鼎力支持下才勉强打平手。至于李舜臣的鸣梁海战,也只不过是当时中日海战中的一个小战役罢了,中朝联合水师其实主力是明朝水师,明水师多达1.3万人,战船500余艘,而李舜臣的所谓朝鲜海军也就区区十几艘小船。

再看看朝鲜半岛地图,距离中原地区也不太远,至少到北京的距离比西域的少数民族近的多,回顾中国历史,各种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但找遍了中国历史,也没有任何关于朝鲜人建立的中原政权的影子

同样作为北亚战斗民族的女真和蒙古多次建立中原王朝,蒙古族还差点统一了世界。而朝鲜总感觉一直龟缩在半岛上,该朝拜了朝拜,该纳贡了纳贡。连日本都有入主中原的野心,要不是日本有海洋隔绝,日本没准就成功了,如果把朝鲜的地理位置给日本,历史上还真没准有日本民族统一的中原王朝(当然结果就是56个民族变成57个了)。

所以,韩国人确实不擅长打仗。虽然全世界都是韩国的,但也就只能算是在夜晚的星空下呆呆地意淫了。

点赞12、宜威市 网友:暮雨浔茶

日本战国时代尚武,织田信长吸引葡萄牙的火器技术,在火枪,火炮,战船等武器应该是当时东亚是最先进的,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在日本实权在握,发生了侵朝事件。当时的朝鲜叫李朝,还是佛儒道那种受明影响农耕小国,本身的军力不强,也不好斗,完全不是同期日本的对手,也不是后来的满清皇太极的对手。

李朝的军事实力和同期日本主要差在两个方面1.武器不行,日本当时己经有了很多葡萄牙技术

2.土兵训练不足,无论陆海军长期不打仗,和经过战国统一的日军在经验和实战能力上有很大差据

其实即便是增援的明军,也打不过丰臣秀吉,但明朝天朝大国,军队数量上和战略资源上有优势,后来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在撒退时也遇到了一定损失,有些人谓之明军大捷!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