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物价怎么比大城市还高,它们是靠什么支撑高消费的?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很多小地方,比如县城,甚至乡镇,收入很低,但消费却很高,怎么做到的?
这半年,我走了很多县城,有东部的,也有西部的,有比较发达的,也有比较落后的,发展差距很大,城市面貌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物价高。这个高,是相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
衣食住行,可能也就住,本地人的房价要更便宜,其它都比大城市更高。当然,如果你去住宾馆,也不便宜,同样的价位,你在大城市肯定能住到更好的。
以四川某县为例,它算一个比较好的工业强县了,还有好几家上市企业。但是,它的工资水平,却相当低。就那几家上市企业,员工月薪普遍也就两千多块钱,三千都是凤毛麟角,并且要从早上八点干到晚上七八点,甚至到晚上十点,双休,就别想了,没那个概念,可能也就办公室的一周休一天,工人好多一个月一天不休。绝不夸张,这是事实。
但是,那里的物价,却比成都高,甚至有些甚至还高得多。比如,成都打麻将,一个包间,大概也就一百块左右,还配四杯茶。那个县里面,包间一百二,茶还要另外给钱,算下来,就差不多两百块钱。说明的是,包间环境差不多。
又比如,吃火锅,在成都我们四五个人还喝啤酒,大概也就四五百块钱。但是,同样的吃法,我们在那个县城,大概就需要七八百块钱。差不多贵一倍,我觉得有点夸张了。
关键是,无论是茶楼,还是火锅店,生意都还好得很,我确实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是什么人在支撑着这样收支严重不匹配的消费呢?
我问了一个当地的朋友,他说他也搞不懂,只不过看到别人那样消费,自己也只能那样消费。他在县城附近一个镇上的信用社当主任,他说那个镇上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小车,但基本上大多数也在信用社有贷款。
我就在想,这种有点那啥的消费环境,具有可持续性吗?
“哎呦你们这个地方太过分了,五线的收入一线的消费,出去吃顿饭比我们上海还要贵。”每次跟同事霞姐一起聚餐,她都会抱怨这句话。
我目前在浙江某县级市上班,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不到56000元,与上海的124056元相去甚远,但平常和朋友吃个家常菜馆人均消费却轻松就过百,所以霞姐抱怨五线的收入一线的消费,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这种感受并非个例,我还有不少离开大城市回乡当小镇青年的同学,也发现小镇青年并没有那么容易当,钱难赚不说消费还一点都不比大城市低,纷纷表示看不懂这种反常的现象。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现象存在的背后一定符合某种客观规律。
如果你可以看透“五线收入一线消费”现象背后的规律,就会发现这其实很正常,如果看不透也没关系,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做个探讨,保证一定会颠覆你的固有认知。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讲一下商品的定价方式,常见的定价方式有:成本定价法、价值定价法、竞争定价法等。
像我们最常见的奢侈品采用的就是价值定价法,一个几万块钱的包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奢侈品厂商通过营造品牌价值让消费者认可这个包就值这个钱,消费者就愿意掏钱购买。
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日常消费主要就是衣食住行,而像这些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商品的价格,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都是成本定价法。简单举例说就是计算出某件衣服的成本是多少,然后再加上我想要的合理利润就构成了这件衣服的最终售价。
从定价方式上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决定某个地方的物价高低的,是这个地方商品的成本构成,跟这个地方的居民收入水平无关。
看到这有人也许还有疑问,认为我说得不对,那大城市人工、房租都那么高,成本肯定也高啊!先不要急,接下去我挨个帮你算一算,你的疑问也许就解开了。
从原材料成本上来说,大城市更低
买1斤苹果可能需要5块,买一箱10斤的话可能就只需要45元,平均每斤就便宜0.5元,买得越多单价越低,这样的购物经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对于其它商品采购批发也一样,量越大,商品单价就越低。
一个小县城的人口一般也就是几十万,和动辄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比,每天对于各种商品的需求相差了几十倍,小县城商店老板的采购成本,也自然远远高于大城市同类型商店。
而且大城市中入驻的很多都是全国甚至是全球连锁的商家,在跟供应商的谈判议价能力方面,不是小县城中一些区域性连锁商家或个体商家所能比拟的。
从商品流通运输成本来说,大城市更低
在几十年以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农村可以自给自足,而城市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主要来源于农村,物资运送都是由乡村到县城再到大城市,所以物流成本越往城市越高。
但如今的物资供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大城市生产力的大幅发展,物资供应极度丰富,物流方向开始完全相反,变成了从大城市往县城再往乡村运送。
大家其实在购物中应该就有类似的体验,跨省购买的商品时物流都要先经过本省大城市的集散中心,而后才能再往自己所在的小城市发运,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无论是陆运还是空运,干线物料首先覆盖的是核心大城市,然后再向周边城市辐射,最后再往县一级、镇一级一步一步覆盖,而每往下一层,物流成本都会加速上升。
核心大城市之间因为需求量大,一般货物都是整车发运;而从大城市往周边城市发运,很有可能就需要集中货物拼在一起才能凑满一车,这个过程中除了运费外,还增加了配货、等待的成本;再往小县城发运的时候很可能只能装满半车或者转成小车发运,成本进一步增加;至于到乡镇农村,很可能只有几个商品就要送一趟,成本可想而知。
如今我们高度发达的快递业都还没有能够覆盖到农村,就是因为成本太高,快递公司都吃不消。
而对于一些进口商品,一般只有大城市才有大型海港/空港,而小县城必须经过层层转运,像车厘子这类需要冷链运输的成本就更高了。
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城市和小县城的差距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我所在的县城,商铺出租的价格大概在2~4元/㎡/天,而上海商铺的租金价格大概在5~40元/㎡/天,二者最大相差约20倍,平局相差也在7.5倍左右。
至于人工成本,我们大致可以参考开头的职工平均工资,上海的人工成本大概是我们这边的2倍。
所以综合来看,上海的房租和人工成本,基本上是我们现场的15倍,按理说这个差距应该是非常明显的。
但这么算其实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房租和人工成本属于固定成本,随着商品销量的上升,分摊到每一件商品中的成本是会下降到。
假设我有一家店,每天的固定成本(人工和租金)是1000元,如果我每天卖出1件商品,那这1000元的成本就全部由这件商品来承担,我的单间毛利润如果没有1000元就必定会亏本;但如果我每天卖出1000件商品,那么每件商品只要保证1元钱的毛利润,就可以实现保本。
决定商品销量的则是一个城市的人口,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大城市的人口是小县城的几十倍,相应的商品销量应该也是几十倍,所以房租、人工成本根据销量一分摊,自然也就没有开头我们看到的那么夸张。
看到这边有一些聪明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指出我的逻辑漏洞,大城市人口多,但是商家也多,怎么可以这么简单换算呢?
这个质疑是非常正确的,所以为了能够相对准确的衡量,我在这边引入人口密度的概念,因为在同一面积内的商铺数量大抵是相同的,人口数量越多,则销量肯定也就越多。
还是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我们县城算是人口比较多的有80多万,人口密度为599人/平方公里,而上海是的人口密度为3923人/平方公里,是我所在县城的6.5倍,经过等比例换算,原先看似15倍的房租人工成本,其实真实分摊到每件商品中也只有2.3倍。
而实际上由于上海的人口结构更加年轻化,消费力更加旺盛,实际的差距可能都不到2倍。
这样的差距对于像酒店这样本身房租成本占比较高的行业影响也许较大,但是对于吃穿这一类快消行业影响则比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小镇上买衣服往往都比较贵,到房租更高的市区反而会便宜,原因就是因为地方越小客流量往往也就越小,商店只能把单件商品的价格提高才足以分担固定成本,保证自己的利润。
县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高端商品/服务下层到县一级市场
这些年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人民共同富裕,在大型城市发展的同时,县域商业同样也突飞猛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还记得20年前,家里过年招待亲戚的零食就是瓜子和花生;大概是10年前,小核桃开始进入普通家庭;而今年过年走亲戚,几乎家家户户都桌上都摆满了碧根果、夏威夷果、开心果、巴旦木、香妃等等琳琅满目的坚果。
这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小县城人民收入的提高,能够支撑起更多像各类进口水果、大牌服饰、高端酒店等消费,也从整体上拉高了小县城的消费上限。
过去小县城的消费比大城市低,主要还是县城经济不足以支撑高端商品和服务,导致供给不足,县城居民被动降低了消费档次,而不是这些商品和服务价格真的很低。
结语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理解,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决定商品是否有供应,但是决定不了物价高还是低,真正决定小县城的物价的,是当地商品的成本。
而经过我们分析对比,小县城的商品成本其实并不比大城市低,很多商品成本甚至比大城市还要高,所以小县城的物价比大城市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件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理性思索其背后的逻辑关系,也许你会对这个世界有全新的认知。
其实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比,存在巨大物价差距的仅仅是房价和房租,其他领域的价差也有,但并非十分明显,例如无需还房贷的大城市有房一族每月买菜做饭的支出就不会比中小城市有房一族的该项支出高太多的,本人亲身体会。
确是有这种现像,原因是小城市乡镇市场小,销量小,采购单次量少价高。相反,大城市人流大,销量大,采购成本也低。所以就有如题主的结果。
县城有很多的物资都是由外运进来的。多了一套运费,价格自然高一些。
大城市有很多连锁的超市。这些超市有的是全球连锁的,他们的销售量非常大,他的进货渠道和进货价格是小县城的商店根本没有办法比的。所以有很多的商品,比如外运的蔬菜水果,各种各样的名牌服装吃的穿的用的,都会比大城市高出一些。
题目说县城的人是如何应对这种高物价的。方法很简单该花就花,该买就买。
县城人能够省钱的地方其实并不多,仅仅就是一个房价就足以支撑县城人民的高消费了。
成都市南延线已经伸到了彭山,在城市南延线上,一万两万一平方的房价比比皆是,住一套100平方的房子,需要200万人民币购买,物管费停车费也要高出很多,
县城的房子非常的便宜,在资阳市的乐至县,最近我刚看了一个楼盘,是电梯楼,均价4500元左右。买上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只需要40多万。
仅仅就是购买房子这一项开销,大城市的人口就多开销了159万。县城人民少花了159万买房子,这159万就拿出来应对高消费了。道理就是那么简单。
有人还会跳出来说,县城人民收入也低啊!对,没有错,你可以看一看房价和收入比,按照房价和收入比来看,县城人民主要省钱的地方还是在房价。买房子省下的钱拿来高消费了。好了就说这么多。这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有什么好议论的。
我也有这种感觉,一座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小城市,比较而言,有不少的市场物价消费水平,并不比东南部的那些一线大城市低,甚至是还要高出一些。我也曾经为此困惑不已,百思不得其解。我们这边的经济远没有东南部沿海城市城市那么发达,居民的收入,工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办法相提并论,可是市场物价消费水平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居高不下呢?
我曾经外出打工,在上海那边待过多年。对此是感触颇深,深有体会的。如果说上海的物价消费很高,主要是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是地价上面,商业价值太高了,寸土寸金嘛。相应的,就是房价特别高,租金特别贵,感觉那就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大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太高了,完全是天价,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令人咋舌不已。不说是写字楼,商业店铺了,就是普通的商品住房,其价格动辄就是几万元,十几万元一平米。一套商品房子,价格结算下来,轻而易举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大家都不觉得奇怪。能够在那些地方购房居住的人非富即贵,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了。
我感觉到一线大城市的物价消费高,主要就是体现和集中在居住问题上。而不是日常的生活消费。除了住房之外,我们熟悉的其他的生活消费,比如购车,购物,日常生活用品的开支,市场物价,消费水平,交通费用等等。一线大城市都跟我们这个西南地区的三四线小城市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区别。有些方面略高,有些方面还要便宜一些。
我喜欢去逛农贸市场,喜欢去逛超市,喜欢去逛大商场,还有繁华的商业区。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到了甚至比我们这个三四线小城市还要便宜的东西,还要便宜的消费。比如出门旅行时,长途汽车的票价,公交车的票价,地铁的票价,很多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比如服装鞋帽,比如副食海鲜的价格,还有淡水鱼的价格,一些蔬菜的价格,水果的价格。都令我感到惊讶不已。
众所周知,一线城市的经济发达,工业发达,现代化程度很高,生活的节奏很快,工厂众多,用工需求量很大,工作的机会,就业的机会,要远远多于我们这样的三四线小城市。就业打工者的工资收入水平,也要比我们这些内地的三四线小城市要高得多。那些地方的居民,必须要承担的就是不断攀升的高房价的消费。我们这边的工资收入晚低得多,房价也要低得多。但是在生活上的日常消费开支,比起一线城市而言,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实状况呢?那就是商品的物流运输成本太高了,从工厂出来,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太多,层层加码,这些不断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要由消费者来买单。社会物价指数当然就比较高了。
不可小瞧的是,我们这样的三四线小城市,也不乏高收入阶层,富有阶层,体制内的从业者,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者。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一般工薪阶层面临的生活压力,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去享受到富足的生活。由他们来繁荣市场,支撑起三四线小城市的高物价,高消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小地方,工资低物价高,平时再去饭店吃吃喝喝,基本没啥余钱了。
地方越小,攀比心理很重,估计都是超前消费,月光族。
但大部分人都有房子,没有房贷压力,所以敢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