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刘备早在白帝城托孤早早说过马谡不能复重用!刘备在用人的才能是不是比诸葛亮高?
这是勿庸置疑的。
刘备从一介织席卖履社会最底层的平民,能成为独霸蜀汉的汉中王,使三分天下有他一分,自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着常人不具备的过人之处。
刘备文不见什么惊人作品,武不见什么疆场战绩,充其量有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号。
但当时的汉献帝在朝纲衰落群雄争霸的东汉末年,不过是个牌位,是个傀儡。先是被董卓控制,后又被曹操玩弄于股掌,所以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典故。
可见在皇权旁落的时代背景下,刘备汉室宗亲的名号没有任何价值,不过是空有虚名。
即然文不能出色,武不能当先,刘备凭什么取得如此业绩呢——自然是他有着非同一般的驮人之道。
1、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刘备起兵后,苦于没有智谋人才辅佐。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个隐士,还没有任何才干表现出来。但刘备依然不耻下问,三顾茅庐邀其出山,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毅然把苦心孤诣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的战略思维奉献给刘备,并辅佐刘备终于开创了三足鼎立的蜀汉政权。
2、刘备摔孩子,巧买人心。
这个流传至今的典故,说的是赵云在万马军中七进七出,舍生忘死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后成为汉怀帝)。当赵云亲手把阿斗交到刘备手里时,刘备竟把阿斗摔在地上,大叫道:只为你一个孺子,险失了我一员大将。
不管当时刘备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这个举动起码感动得赵云五体投地,也对其他将领产生了深远影响。
3、白帝托孤,恩重如山
刘备临死交代后事时,曾对诸葛亮说过一番肺腑之言。
用今天的大白话讲,我儿子刘禅少不更事,你如果看他能行,就辅佐他成功立业。如果看他不行,就干脆废掉他,由你来主持蜀汉政权。
这话说得诸葛亮心惊肉跳,当即大汗淋漓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臣甘愿肝脑塗地也要辅佐太子成就兴复汉室的宏伟大业,鞠躬尽萃,死而后已。
后来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奏的《出师表》以及九伐中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也验证了他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的承诺誓言。
4、先见之明,绝妙准确
刘备临死前曾嘱托诸葛亮,马谡纸上谈兵,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但在北伐途中,由于马谡的一再请战,诸葛亮却把据守战略要地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致使街亭失守。
诸葛亮一边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一边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三级。同时为没有听取先帝的叮嘱而检讨。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尽管诸葛亮有着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的才能,但那只是技术上的才干,属于工匠性质。
而刘备虽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才华,但他高超的用人之道,却是诸葛亮无法企及的。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待商榷。
刘备曾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不按照诸葛亮要求去做,也不听副将王平正确建议,结果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承认用人失察,请求自贬三等。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董允、向宠、姜维等人都是人才,尤其姜维原本是曹魏官员,诸葛亮还敢信任大胆使用。东晋桓温都感概诸葛亮没有看错人。诸葛亮安抚好关羽对马超的不满,大力肯定赞扬有缺点的法正,极力推荐庞统,彻底安抚好孟获。诸葛亮是政治家,会用人。
刘备手下原来的能人田豫归顺曹操。糜芳、傅士仁也是刘备信任的老部下背叛蜀汉归顺东吴。刘备在没有遇见诸葛亮之前几乎没有选到特别出色的谋士,也就是徐庶很有能力。“水镜先生”司马徽都对刘备身边的人有想法,建议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是俊杰,司马徽說诸葛亮、庞统。刘备错用孟达守上庸。刘备出众人意料让魏延当汉中太守,魏延与同僚关系处理不好,还目空一切,最终闹内讧被杀。刘备是政治家,但是,用人的才能有局限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邦错用雍齿守丰邑,刘邦领兵外出的时候,雍齿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周巿。刘邦部下左司马曹无伤背叛向项羽泄秘。刘邦是在张良、陈平帮助下才处理好同韩信、彭越的关系。
刘秀得力支持者彭宠造反,刘秀亲属邓晨造反,刘秀和隗嚣关系也是反反复复,最终隗嚣也没归顺刘秀。
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刘备也有用人不当之处,刘邦、刘秀也有用人失误之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刘备在用人的才能不一定比诸葛亮强。
不知道[捂脸][捂脸]
刘备和诸葛亮用人,我觉得是半斤八两。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诸葛亮偏偏不听,重用马谡。结果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因此往往有人以马谡的例子去证明刘备用人能力强于诸葛亮。
但我认为太过片面,就这么一件事就能证明刘备用人能力强过诸葛亮?
刘备会用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正是因为刘备会用人,身边才笼络起以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为首的一批人才,在短短几年间便发展壮大,盛极一时,为蜀汉的建立打下基础。
然而,蜀汉尚未建立时,刘备势力就盛极而衰。关羽失荆州,孟达叛逃,刘封丢上庸等一系列事件都给刚当上汉中王的刘备不小的打击。
我什么会发生这些事?刘备用人的失误。
关羽失荆州事件。
一方面是关羽孤军北伐,面对孙曹联手,实力悬殊相差太大。另一方面就是荆州内部人心不齐。驻守大后方的傅士仁和糜芳,都与关羽不对付,所以面对孙权军的突袭,直接选择投降,导致前线的关羽不战而败。
孟达叛逃,刘封丢上庸事件。
刘备夺得蜀地后,孟达直接从荆州带兵杀往上庸,夺得上庸三郡。但是刘备又派去个刘封。
刘封不是个省油的灯,欺凌孟达。
孟达被刘封欺凌,而且因为没救关羽,担心刘备找他算账,投降了曹丕。曹丕又派徐晃,孟达等攻取上庸。刘封灰溜溜逃回成都,被刘备赐死。
无论是糜芳、傅士仁,还是孟达、刘封、申耽,都是刘备任用的人,结果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导致的后果之严重,远不是失街亭可比的。
可见刘备在用人方面并不是完美的。
诸葛亮用错马谡,难道就没有发掘过人才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否则蜀汉也不可能存在那么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提过不少人才,基本上都是靠谱的。诸葛亮死后,蜀汉也是靠诸葛亮留下的这一批人才,守国三十年。人才死光了,蜀汉就灭亡了。
刘备和诸葛亮都不是完美的人,用人方面也有疏忽。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是用人的一把好手,难分高低。
睿智的帝王会放弃事必躬亲的处事方式,懂得将权力下放,授权于他的文臣武将来替他进行管理,通过驾驭臣子来掌控天下。深谙帝王学的韩非子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也就是说,差劲的帝王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忙得要命;中等能力的帝王可以聚合所有人的力量来为他做事,而只有杰出的帝王才能聚合所有人的智慧来为王朝服务。帝王用人就要用有智慧的人。而刘备正是深谙此道的帝王。
刘备用人知人善任,注重情义。以情留人知人善任,首先是知人,其次才是善任。了解下属的长处与不足,将他们放在恰当的职位上,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刘备通过人和之道,身边聚集了诸多文武人才,如卧龙诸葛亮、凤雉庞统、法正等智谋文臣;如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马超,黄忠、严颜等武将。通过文臣武将的辅佐,最终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汉。
刘备通过“三顾茅庐”用真情感得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用一生守护蜀汉基业来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托孤诸葛亮时嘱付道,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诸葛亮把刘备的话当做耳边风,重用马谡守街亭战略要道后导致惨败。
诸葛亮为何会大业未成,病逝于五丈原呢?就是因为诸葛亮犯了管理大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虽然诸葛孔明智慧超群,才识过人,但他大小事亲力亲为,即便是精力再好,也无法都办好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干的事太多了,必定会累坏的。诸葛亮事必亲躬,累死于军中,虽然可敬,但他的管理方法并不可取。举轻若重者讲的就是诸葛亮这类人,不懂得下放权力,其结果必然是事情虽在做,但效率不高,人还累坏了。反过来不妨举重若轻就可取得更好的结果。
能得天下心者可为帝王,能得帝王心者可为丞相,能得丞相心者可为大夫。由此可以看出身为帝王的刘备的眼界和用人之道要高于身为丞相的诸葛亮。
君主最需要会得就是用人。
刘备的用人识人堪称一绝。
1,打完汉中,有一次开会,守汉中的事,张飞以为自己守定,结果刘备直接让魏延守。魏延到死都忠于刘备。
2,刘备见到诸葛亮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4,刘备说刘巴,子初才智过人,只有我能任用他。
太多了,三国志事迹里面。
可以这么说,应该是对的。
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君有君的心术,臣有臣的忠诚,高度不同,目的不一样,看人用人自然不同!
那是肯定的。做为开国之君,不仅要懂战略,更要懂用人。尤其是象刘备这么一个出身贫寒的开国之君,要成就大业,与人相处,识人用人,更为重要。关羽,张飞,武艺高强,俱是豪杰英雄,特别是张飞,还是庒园主,家资颇丰。刘备能让关张信服,死心塌地的追随,没有识人用人的本事,是万万做不到的。其后的赵云,黄忠,马超,法正,庞统等文臣武将,结识了刘备后,都是誓死相从。可见,刘备的用人能力相当高。
反观诸葛亮,学富五车,机智过人。用兵治国,都显不凡。但诸葛亮究属文人,道德观念甚重,气度上相比刘备,略嫌狭窄。误用马谡,对魏延偏见,都足证诸葛亮不如刘备之处。毕竟,刘备对马谡观察清楚,对诸葛亮有所提醒。对魏延也是放胆任用的。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难辞其咎的。这就是帝王与谋臣的差距所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今名理。
为什么非要分个高下??上学时被老师刺激了?
诸葛亮不过错用一马谡,但也有“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刘封孟达糜芳仕人可都是刘备任命的,谁没失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