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中医大师没有行医证又不愿意考试,可以让他行医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考试,中医

问题补充: 认为考试受侮辱。

点赞1、喀什地区 网友:嗜血飙王

看了这个题目,觉得与我自身的经历很相符,便有兴趣聊聊,但是我绝对不是什么大师。

我从事中医比较晚,从30岁才开始学习,虽然是汉语言文学系毕业,但对中医只是充满了热爱,神秘莫测和毫无所知的粗浅认识。中医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只是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老中医给父母把把脉,问问病情,再说道说道,然后捋捋胡须,沉思一下,便在处方笺上龙飞凤舞起笔来,一挥而就,然后吩咐去药柜抓药,回家再熬药,吃了药病就慢慢好了,只是觉得很神奇。在电影,电视上也经常会看到,老中医似神仙般的存在,演绎着出神入化的医术与故事传奇。在咱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中医文化和医术的影响,因为中医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调养,身体健康的防治太紧密了。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下,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既然来世上走一遭,至少应该知道和了解一下祖国的中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怀着一种天生的好奇心理,我便想探究一下中医的真正奥秘。

我的家族是从关中长安的一个史姓名门望族,受战乱迁移至汉中的一支。据说初来洋州时是4个兄弟,经过若干代后,人口已繁衍到二千余人。其中历代就有从事中医这一行当的,听我的长辈们说过,在乾隆年间曾出过一位大名医,号脉可预知生死,医术很高明,应是我的爷爷的爷爷辈了,到现今只有我的叔父史健儒先生在从事中医了。他在九十年代初去了广东揭西县,只听说他赚了很多钱,在当地很有名气。每次回家乡时间匆匆忙忙,他都忙于应酬,或为乡邻看病,偶尔与我谈谈他在那里行医的事,说起中医理论,他都是背诵些朗朗上口的歌诀,我也不懂。只记得在我七八岁时,叔父为别人号脉时常说寸、关、尺,心肝肾,张仲景写巜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等等一些话。虽有目染,但近乎忘却。

想学中医,又无人引导和帮助,真是很难的事情,想来想去我便暗下决心,决定自学吧!于是,我便去了市里最大的新华书店,在中医类书架上买了:《黄帝内经》,《伤寒金匮要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八百味大辞典》五本书回来自学。《黄帝内经》是河北杨医亚教授讲解的,《伤寒》是文言白话解,《中基》,《中断》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工具类书。

经过2年多的自学,笔记共写了十余本,其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名词,术语,几百味中药都要背诵并理解下来,包括一些经典语录,渐渐的自己觉得对中医有了些认识了。原来中医看病是用辨证的哲学思维,通过人体表的一些征象,症状,及病人的主观感受,通过一些细微的某种联系,进行归类,综合,分析,判断以后,推测出某脏腑阴阳,表里,气血,虚实的变化,然后定位为何证,再根据何证,再定治法,再遣方用药。简单一句话八个字:"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对中医有个大概认识后,但不会望,闻,问,切四诊了。又去书店买了《濒湖脉学》,《医宗金鉴》等书。用心揣摩28种脉的机理,脉象,主病等等,但是只光看书是不行的,必须实践才行,因为中医就是来源于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

也许是太有机缘了,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我认识了一位老乡大哥,他是个医生,在市人民医院化验科工作,他的舅爷是一位名扬百里的老中医,被民间称为"洋州三大名医"。知道是"洋州三大名医"之一的张元真老中医后,我便让李大哥引荐一下,看能否拜为师父学习中医。师父早年在关中的八仙宫、楼观台出家修道是个道医,随后返回家乡在白石镇卫生院任院长多年,当时,虽有耳闻其名,但从没有机缘相识。那时师父已经84岁高龄,但身体非常硬朗,他听了我学医是为了给母亲看病(我母亲在农村干重活多了,从三十岁时肺就一直有病,病重时呼吸气喘,行走困难),就很爽快的收了我为入室关门弟子,并择吉日3月3号这天进行了拜师仪式。当时跪地一个多小时,主要听师父讲为医要吃苦,耐劳,人品,医德等诸方面,以及他自己的一些行医经历与心得体会。记忆最深的是:"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对待"。这时自己才觉得算是正式进入中医之门了。

经过在他的"张氏中医"诊所3年多的学习,(诊所现改名为"元真中医")使我对中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一个病人来就诊,先就要望诊了,望神情,看步态,看面色,再望舌质苔色,听声音高低语气,语速快慢,声调抑扬顿挫,甚至细听病人脚步声的沉重,轻快,闻其身之气味,口呼之气味,排泄物之气味等,再切寸关尺三部九候,可略知患者五脏六腑气血阴阴表里虚实寒热等状况,再问病人职业,婚姻,家庭,生活习惯,病史,治疗史,病的情况,症状不适等等,然后综合分析,判断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再确定治法,再选某一主方,某一副方,合方化裁加减药味运用。然后再去常用的400多味中药的木屉中抓药,称药,包药,然后嘱咐病人怎么煎熬中药,以及注意事项,何时喝药,是热服药还是冷服药等等。对有些慢性病人则要做成丸剂,膏剂,散剂。在中药的炮制上也有讲究,有些药一经过炮制后药性也就变了。如大黄这味药,酒制可以活血散瘀化积通腑,熟制大黄通腑泻热力缓,对身体虚,年老者宜,而生大黄,力猛如将军,清热解毒,通便泻热力峻,对体壮者宜用,大黄炒制成大黄炭,可以泻热止血等。可见,药物的炮制是可以改变药物的使用方向的。

同时,师父的教授下又系统的学习了经络,穴位,针灸,推拿,正骨之术。这是需要一定功力的医术,更要勤学苦练,用心感悟,作为对中医充满浓厚兴趣的我,这些不算什么,我每天早早起床,先跑步,再练功,慢慢学会了运气,运功点穴,师父又把他早年在民国时期所学的指针传授于我。

总之,在师父的口教身授下我终于初步学成了中医。我也已经36岁了,错过了上中医学院的年龄了,这就是说,我无法参加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医师了。

当时只有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才能有资质报考执业医师证,估计现在还是这样的规定吧。我和师父提起此事,他给我讲了一个庄子的寓言故事。(师父在50年代以前是西安八仙庵,周至楼关台的道士,道号:玄真子,百度搜索:张元真便可知) 大概故事是说:两个人要翻越阻挡自己的大山,到山外面去,一个人选择腰挂利斧,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小道去山外边,一个人手持木棍,遇树绕道,见空就钻,一路躲躲闪闪翻山越岭,最后的结果是,持利斧者没几天便累死在开道的路上,持木棍者已经到达山的外面了。原来师父是让我另劈溪径啊!

经过思考,我便去咸阳市进行学习,考取了一个中医按摩师证,走上了一条中医推拿之路。36岁时我还是单身一人,没房,没车,没钱,一直在苦苦地寻找一条生存之路,咱中国人口太多,生存竞争太激烈,干啥工作都有人在干,都还在争抢之中,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压力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很深刻的体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没有靠山帮助,生存真是个大问题。

在师父的建议下,我在2006年开了家中医推拿馆,先是一个人干,慢慢经过我的努力,病人从一个开始,到几十个,到几百人,一直到几千个…我至今,也带了十几个徒弟了,其中,有一个澳大利亚的徒弟,已在布鲁斯班市开了自己的中医推拿馆,生意兴隆,也算把中医文化传播到海外去了。我也免费教了6个聋哑残疾人徒弟。在治病的过程中,患者也为我介绍了对象,也成了家,有了一对儿女,也买了房子,终于,该有的我都有了。患者几乎都是口口相传,每年也有300多名患者找我调治,收入每年也有20万左右吧。我也在用自己心血和生命,凭着良心为病人看病,用自己的口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路。

师父在98岁高龄时仙逝,当时我在上海没有及时赶回家乡为他守灵送葬,这让我至今心里羞愧很是纠结,他把重要的东西留给了我们,而我又能报答他什么呢?!他的离世,让我心无所依了,心里时常变得空荡荡的…只有感念中医的传承和伟大了,只有更好地用自己所学医术为患者,少花钱,除病痛了。

我平时也在视频网,学习软件上,不断地观看学习全国中老名医的教学讲座来提高自己,如北京中医大学的郝万山《伤寒论》讲座,陕西名医张学文的《疑难病辨治》,《瘀血证治》,上海名医颜德馨的《气血病辨证》,北京名医焦树德的《用药心得十讲》,《风湿类风湿病的证治》,京城名医秦伯未的《中医临证备要》,广州中医大学邓铁涛《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北京王洪图《黄帝内经讲座》等等。因为师父是温补派,人称张附子,所以我也学了李东垣的《脾胃论》,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认识到人脾胃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中的突出作用,以及人身阳气的重要激发与防御作用,所以我的治疗时时保胃气,固阳气,再兼顾祛邪。我也很喜欢民国时期的大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先生善于继承《内经》,《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精髓,而擅创新方167首之多,用之临证,每起沉疴痼疾,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如他创制的:镇肝熄风汤,十全育真汤,活络效灵丹等已载入药典和教科书中,他传承古意,结合今病,大胆创制新方,甚至灵活借鉴西医西药配合中医治疗疾病,用中医辩证思想运用西药发挥作用,这在以往的中医临床史上是没有的。这种不排斥西医西药,为我所用的精神,应为后辈人大力提倡。江浙一代应属近代名医荟萃之地,如吴鞠通,叶天士,王孟英,曹颖甫,丁甘仁等,总觉得他们用药平淡无奇,药量亦轻,药味也少,却屡起沉疴,其实仔细分析便会溯源到内经伤寒之宗法,功力深厚且绵长,让人向往之。亦对京城的赵绍琴温病大家很是崇拜,他用药轻灵清平,变化多端,每起危病死症于倾刻之间,让人叹为观止,而药费仅几角钱! 京城名医秦伯未也是我欣赏的大家,积极提倡辨证论治科学化,规范化,其肝的论治思想更为详细,从中能清晰地领悟到辨证的精髓。傳山和当代的李可,都是山西人,为中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傅青女科》是中医妇科学的准绳,而李可的《急重危症治疗》,也开创了中医急救的丰碑,其附子的用药用量,史无古人。而江苏南通市的朱良春大师,虽在温病治疗上提过"截断疗法"被赵绍琴曾批评过是错误的,但并不影响朱老在中医临床上用大量虫类入药,治疗癌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虽然我学习了不少中医方面的知识,临床也治愈了不少患者,但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学生,后面还有许多无穷无尽的知识,需要去学习掌握和探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才几十年光景,而祖国的中医学,那是几千年来无数的先祖们用智慧积聚而成的,深似汪洋啊!我们每个中医人只是沧海一栗而已。

近几年,网上攻击中医,怀疑中医,否定中医的人感觉很多,其实,这是一种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也证明了他们是真正的不了解中医。中医这门学问太博大深邃了,只要你用真心诚意,真真切切地深入进去吃很多苦,了解了,搞懂其中的奥妙,你才知道中医是真正救人的医术,他大道至简。西医和中医是人类战胜疾病的两大法宝,是左膀右臂,人为的相互攻击和分割是极其愚蠢的。

如今我已经48岁,快到知天命之年了,知道有个途径可拿到"确有专长的一个医师证",但我也不想去努这个力了。我心想只要天天继续的学习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只要病人还继续找我看病,就行了。就让一切如道家所言:上善若水,清静自修,无为而为,顺其自然吧!

总之,与中医结缘是我这一辈子的幸运,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美好的东西,虽生在现代社会,但灵魂里,血脉里将永远伴随着祖国的中医,一生一世,做一个地地道道,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点赞2、安康市 网友:烟雨洛神

对无证中医大师,要主动发证,没有证也要允许行医。因为对这些大师来说,没有人有资格考试他们。只能在他们的实践中学习他们的理论和技术。如果不服的话,你们谁有资格考试大师们?应该老老实实选几个灵巧的人跟大师们学习,快点把大师的医术学习过来,发扬光大。而不是什么要考大师的证。把架子收起来,虚心点吧。对这些真正的中医大师来说,要不要那个证无所谓。他们可以不入世,不传授医术,也不用那什么证。证是给学习的人办的,不是给大师办的,要搞明白。不要弄颠倒了。

点赞3、兴化市 网友:妲语嫣

各位同仁,谈谈我个人观点,不管是反对无证行医的,还是拥护无证行医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医术,我也是无证中医,己行医三十年,有证是治病吃饭,无证也是治病吃饭,有平台可以救治更多的患者,不瞒你们说,我接诊的百分之九十都是从医院过来的,其中有法官,科处级领导,他们不相信我,相信患者的口碑,一间小诊所,没有豪华的装饰,但求医者都非常心诚,真正的中医人主要是医术,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就是医者的自豪,反对也好,拥护也罢都没有医术重要,此观点可对否?

点赞4、松原市 网友:斗战神

医好病人不起财色之心,就是真正的行医资格证书,再差都比一些拿着证书牌子,专骗天下百姓的《医生教授们》胜千万倍。

点赞5、普洱市 网友:树上猫

坚决不让他行医。他们都是经验主义。他们没有行医证,还能治好病。大医院的那些庸医怎么办?谁来管?要现在干啥,不要文凭。没有文凭,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没人敢用你呀。古代时间的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等名医。他们谁也没有行医资格证。那是老百姓给他们发的。因为老百姓信得过他们。现在,老百姓信得过都不行,因为他们不会用高科技的机器。那些用庸医都会用。所以庸医们要吃饭。要挣钱养家糊口。你们这帮有本事的人,把病是给人家治好了。他怎么养家糊口?他们好不容易弄了一个行医证和文凭那都是花钱买来的。叫他们血本无归,他不跟你玩命吗?他们不会。动用各种手段来制止吗?

点赞6、驻马店市 网友:楚霸风云

事实上,设立中医准入门槛的资格考试,民国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就已经达成共识了。

然并卵。

事实上不设立中医的准入制度,是有好处的。

比如,当一个人被中医治死了,别人可以说:

“你没遇到好医生,好医生可都是妙手回春的。”

当一个人被中医误诊了,如果打官司的话,往往患者败诉,原因是:

“你为什么不去看西医?”

当一个人看中医怎么都看不好的时候,别人可以说:

今天的药材都是人工繁殖的,药力不行啊,要放在上古时代,早好了。

当一个病症,张太医说是热症,李太医诊断是寒症,大家说的不一样的时候,还可以说:

我们是辩证治疗的,老阴生少阳,寒热症是辩证统一的。

但是,有了准入制度之后呢?

我们至少可以保证看病的大夫都是60分的水平吧?至少保证对病因的诊断模式,是差不多的吧?

然并卵,中医,中药依然大行其道。

如果面前站一排中医,你一梭子打过去,肯定会冤枉好医生。

但是你遇到单数就毙,绝对有漏网的。

点赞7、吉安市 网友:讨人嫌づ

当然可以,治病的是人的医术,不是证件,百姓认可疗效好,就好,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

点赞8、上饶市 网友:瑜锦婼殇

这是个好问题,反应了目前中医界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中医学自身庞大的体系,导致目前中医从业人员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院派”,一为“民间中医”。所谓前者,多是指毕业于某某中医药大学,接受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的人士,这类人往往在中医院或者其他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实际上属于“中西医结合”。而后者身份较杂,通常是在某种机遇之下通过跟师或自学成才,而由于没有按国家规定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自然无法在医院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院派”中医越来越多,而“民间中医”则越来越少,我想题主所说的“中医大师”多半是属于后者。那么,“没有行医证,可以让他行医吗”?从法律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可以的。医学涉及到人的健康与生命,是一门专业而严谨的学科。所谓“人命关天”,在最基本的执业问题上当然不可儿戏,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执行。

当然,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扶持“民间中医”,放宽了准入门槛。但最基本的资格考试或“确有专长认证”,还是一定要有的。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9、抚顺市 网友:榕城若虚

干嘛还要考试?扔给他20个病号治疗,好了就给证,办证机构不要把自己部门当衙门,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如何为广大医生服好务,把医生团结起来,这是考证部门应该做的。。现在搞的两个医师推荐,这就有些扯了,你说师承人员,哪个没有导师,而且要求先备案公示,这不就是学习的师承的证明吗,没必要在找人推荐吧

点赞10、莱阳市 网友:微凉之夏

对于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但我要首先声明:我现在也是一个民间的无证中医。我的认为,是良医?还是庸医?不能用“证”来衡量。不管是黄猫黑猫,只要能咬到耗子的才是好猫。有医证而无医术的庸医是在“合法”的杀人,无医证而有医术的良医是在“非法”的救人。

现在谈一下我自己吧,我从小就是一个病娃娃,受尽了病痛的折磨,从小就从心底里立下了一个坚强的意志,长大一定努力学中医,一是可以保自己,二是可保身边的亲戚朋友,三是可以服务于人民群众,救治更多受病痛折磨的人。

我十三岁就开始跟外公学中医,外公逝世后,我又多处去拜师学技,经多位老师的指点和教导,我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参读成都中医学院的刋授大学,连续读了九年(中医班三年,中药班三年,易医班三年),我边学习边治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考试合格,领得个“结业证”书。结果卫生局不认可函授和师承的……。后来我经过朋友引路,把我引到了缅甸去行医二十余年,因为缅北地区大部分是汉人,说汉活,货币交易是用人民币,生活交流无障碍。

在二零零零年七月二十四下午,我的一个表弟打电话向我求助,他说他的妻子(林淑华)患急性肾衰竭尿毒症,全身水肿无度,经检查双肾严重脓肿,病人处于半昏迷状态。经四川省内江巿第一人民医院长时间的打针、输液、吃药、透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症未减而反增,生命处于危急状态。内江巿人民医院叫家属把病人转到成都华西医院去换肾。当时我表弟家里穷,根本凑不够换肾的钱,被迫放弃治疗。当时医生说你不转去华西医院换肾的话,弄回家去这个病人(林淑华)必死无疑。所以我表弟他就打电话哭着向我求助,求我立即回来……,我回来还是釆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先辅用西药急则治其标(消炎),主用中药补肾健脾(利水)治其本。(消炎的西药只用了半个月左右),我不离步地守着医,病人逐渐转危为安。我守着医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又去了缅甸,后来远程开药从手机上联系发处方给表弟,大约一共吃了二百多副中药,病人(林淑华)现在身体健康!正常的劳动,耕种田地,现在还喂了很多猪。现在都还可以在内江市人民医院翻出病人(林淑华)的病历。

我一生中救治过许许多多的疑难怪症的病人,有普通老百姓,有普通工人,有律师,有法官,有军人,有公安等等。甚至于还医治过有行医证的医生。至于现在的我,已经六十七岁了,有证无证无所谓,有很多的精方祕方和绝技,无人传承就算了。其实我也想传承下去的,但就是难以找到心善而懂得感恩的人。

点赞11、福州市 网友:绯绿森然

可以,只要能治病就是医,不看学历看疗效,百姓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智慧是最高的,谁会不会看病百姓分的清楚看的明白,条条框框就是在扼杀中医,中药中医要让人民说了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