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我们在看封神榜的时候,知道商纣王的父亲就是商君帝乙,并且他还有两位哥哥,分别是微子启和微子衍,也就是说商君帝乙有三个儿子,然而纣王又是最小的一个儿子,那么帝乙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他呢?
历史上记载微子启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人,纣王在位时,因纣王奢靡,就时常劝谏他,并说他这样下去早晚会亡国;见纣王不听劝,微子启就气得离开了纣王。
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又将微子启官复原职,仍封他做一方诸侯,把商朝的旧都商丘赐给了他,就这样微子启成为了宋国的第一代国君。这件事足以证明微子启不仅贤明,而且在百姓的心中地位崇高。
然而比起暴掠、昏庸、奢靡的商纣王,如此贤明的微子启不是胜过他数倍吗?为何帝乙还要传位于三子纣王?不仅如此,微子启还是属于长子身份,并且他和纣王还是一母所生,传位给纣王如何说得过去呢?
根据《左氏春秋》的记载,微子启和纣王是一母所生,但是他们的母亲在生微子启时还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妾,等到生纣王的时候才成了王后,因此微子启的只能叫长子,而不能叫嫡长子。自古都是立嫡不立长的说法,因此纣王继承了王位。
《史记》中也和上面记载的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们并非一母所生,微子启母亲是妾,纣王母亲是王妃,因此纣王继承王位,这与刘邦的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的故事有点相似。但终究说的是微子启不是嫡出,因此他无法继承王位。
但所谓的“立嫡不立长”的说法是出自周礼,而商朝是在周朝以前,所以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周礼才这么写的。
除了嫡出这个条件,我认为帝乙传位给纣王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能力,帝乙肯定不会把殷商交给他。《封神榜》中描述了纣王年轻时就能举起一棵大树,显然力大无穷。
其实不只是这一个优点,纣王的能力胜过微子启。《史记》记载纣王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敏捷,接受能力超强,而且力大无穷,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并且让纣王怠政而荒淫无道的原因正是他的这些优点让他骄傲自负,纣王认为他的智慧足以拒绝臣下的谏劝(聪明),他的话语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口才),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威猛)。
这就是帝乙传位于纣王的真正原因,可以说微子启虽然贤明,但在纣王还没有骄傲的时候,他是比不过纣王的。
帝乙一生,一共有4个儿子,除了第三子子期是侍妾所生,另外3个儿子,都是嫡妻所生,他们分别是:长子子启、次子子衍和少子受德(后来的商纣王)。
当时“嫡长子制”已经在王公贵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长子子启内有才干,外有贤名,次子子衍也相当优秀。可为什么,帝乙不传位给优秀的长子、次子,最后却传位给幼子受德,以至于最后失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商纣王)
咱们先来说说,受德是怎样失国的。
公元前1076年,帝乙在渭水之滨狩猎时,意外被暴雷击中,一命呜呼。
随之,受德扶柩继位,是为帝辛,也就是史书上大名鼎鼎的商纣王。
帝辛继位后,商朝内部动荡不安,矛盾重重,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其一,神权和王权的矛盾。
商朝初期,国君虽掌握王权,但他们出于敬畏鬼神的心理,军政事务都会询问巫觋,以巫觋的结论为准。所以,当时巫觋的权威很高,就连国君都对他们颇为忌惮。
直到第20任国君盘庚在位时,为了巩固王权,才对巫觋进行打压。
到了帝乙在位时,更是看到神权对王权的威胁,为了集中权力,他不仅以木偶为天神,与其打赌,在木偶输掉后,便令人将其痛打;还在囊中装满牛羊血挂在高高的杆子上,然后拿箭射它,称为“射天”。帝辛继位后,对父亲帝乙的做法非常支持,因此他继续扛起了与神权做斗争的大旗。
这样一来,巫觋便成了与帝辛为敌的一股力量。
其二,势力渐大的姬昌。
姬昌是当时的四大诸侯之一,也是对商朝威胁最大的诸侯。
他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的农业和军事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他野心勃勃,做好一切准备后,在帝辛继位第二年,便率军攻打他。
其三,东夷反叛。
帝辛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号令诸侯在黎城搞大阅兵。
帝辛此举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树威;二是提高诸侯进贡的数量。
结果,东夷各部不等阅兵完毕,便纷纷跑回了家,并且拒绝纳贡。
帝辛大怒,召令诸侯出兵平定东夷叛乱。帝辛打了个打胜仗,不光扩大了商朝领地,还俘获了大批战俘。
(姬昌)
帝辛经此一战后,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他开始骄傲自大,过着酒池肉林、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身边云集了一批阿谀奉承的诸侯,在大家的奉承中,他愈发刚愎自用起来。
同时,帝辛还听信谗言,施行暴政。结果正直的朝臣都被酷刑折磨而死,因此人心惶惶。
子启见百姓怨声载道,朝臣人心不附,万分忧虑 ,于是经常苦口婆心劝说帝辛,但帝辛却反问他:“我不就是奉受天命的国君吗?”
眼见商朝分崩离析,子启无奈“出奔”。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率领诸侯们围攻帝辛所在的都城朝歌。
帝辛的军队早在他征服东夷各部落时,便被派出去驻守那些领地去了。他万万没想到,姬发会造反。可是城中没有可用的军队,只好把俘虏们集合起来打仗。
然而俘虏本就不是诚心归顺,他们又怎么会为帝辛出力呢?
就这样,姬发没费吹灰之力就攻进了朝歌,而帝辛眼见大势已去,万念俱灰下,只得自焚而死。
(牧野之战)
如果当初帝乙把王位传给子启,最终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但他当初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儿子不传位,却传给帝辛呢?
其实,最初帝乙是很看好嫡长子子启,打算让他继承王位的。
谁知道帝乙的想法,立刻遭到了太史的反对。
据《吕务春秋·当务》中记载,太史据理力争,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都是一个妈生的,太史为何这样说呢?
原来,帝乙的王后起先只是身份低微的侍妾,她凭着姣好的姿容再加上又生下子启和子衍,很得帝乙宠爱。
不久,帝乙的原配王后去世,帝乙便把她封为王后。在她成为王后不久,便生下了少子受德。
也就是说,生子启和子衍的时候,她还是妾。生受德的时候,她已经是王后了。所以,受德是王后之子。而子启和子衍是侍妾之子。
正是这个缘故,以太史为首的朝臣们才会激烈反对。
经过太史等人这样一说,帝乙也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于是改变了初衷,转而立受德为继承人。最终酿成了失国的悲剧。
(参考史料:《孔子世家》《史记》《吕务春秋·当务》)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仲衍,却为何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小刘侃封神,接着跟大家侃!
帝乙是纣王的爹,他在位26年而死。
帝乙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一奶同胞。老大微子启,老二微仲衍,老三就是纣王了。
很多人都会觉的奇怪,纣王的爹有三个儿子,纣王凭什么能坐上王位呢?
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后,所以是庶子,而其母在生辛时已是王后,根据当时的礼法,辛是嫡子,被立为继承人。
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纣王虽然是帝乙的第三子,但他却是嫡子。
纣王之所以能坐上王位,这跟他母亲的身份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纣王的母亲生他的两个哥哥的时候,还不是王后。
而生了纣王的两个哥哥之后,纣王的母亲成为了王后。在此之后,纣王出生了。
商朝的礼法,便是王后生的儿子才有权利继承王位。
虽然微子启、微仲衍和纣王是一个妈,但那时候他们的妈妈身份低微,要么是一个妃子,要么是纣王的爹都还没坐上王位。
总而言之,他们不是王后所生,礼法才不管他们和纣王是不是一个妈。
人家都说钻法律的空子,纣王是钻了礼法的空子,这才是最好的一个出生决定命运的故事。
纣王这也算是几千年前子凭母贵的真实榜样。
不知道纣王的两个哥哥会不会在夜里哭醒,暗恨他们早生了几年,没能赶上纣王那逆天的运气。
当然,以上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纣王得到王位的原因。
但在封神演义里,纣王得到王位的原因又不相同了。
帝乙游於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内飞云阁塌了一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李子寿王为太子。後帝乙在位叁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
原文描述的寿王,便是纣王。
纣王因为力大无穷,托梁换柱,所以商容等人上奏立纣王为太子,之后帝乙死了,纣王顺利的继承了王位!
看了吕氏春秋和封神演义小说里的描述,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
吕氏春秋中纣王得到王位,是因为他的出生好,基本就算他运气好。
但封神演义里的描述,纣王得到王位,是因为他自己能力强。
小刘在思想上更倾向于封神演义里的描述,虽然知道那不是历史,但是在这个纣王得到王位的过程中,小刘看到了人的出生并不能决定一切,还要靠自己后天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奋斗。
纣王要是没有力大无穷的能力,他不会得到天子之位,纵然他有力大无穷的能力,但他关键时刻没有托梁换柱,他也一样得不到王位。
所以,小刘觉的,我们自己的出生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做到像纣王一样力大无穷托梁换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帝乙为什么不把帝位传给长子微子启,而传位于三子纣王呢?这就必须要知道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
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随后作《汤誓》讨伐夏桀,双方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掉了夏朝。
三千诸侯小弟,觉得汤这个带头大哥太猛了,谁都干不过他,于是心甘情愿推举汤做了天子。汤就定国号为“商”,建都在亳,史称商汤。
商汤制定的传位制度是“兄终弟及”,意思就是做哥哥的死了,得由弟弟来继位,避免自家小孩子经验不足造成内乱,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祸害了。兄弟嘛,关起门都是一家人,只要这个江山姓商那就行了。
在第10世仲丁死后,外壬继位,有些人开始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如河亶甲,他就把从哥哥外壬传来的王位一下子扔给了儿子祖乙,而没有按照王位继承制度还给外壬的儿子;他的儿子祖乙一样比着葫芦画瓢,也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祖辛。
这么一来,王位继承制度就变成了“兄终弟及”与“父子相承”两种并存的方式。
这下开始出乱子了。
做兄弟的眼巴巴等着哥哥死了坐王位,结果帝位传给了侄儿,气得想撞墙;做儿子的死了爹,终于没人管了,想上位后放飞自我,结果帝位传给了叔叔,好日子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谁也不甘心啊!
怎么解决呢?看谁拳头硬,谁的拳头大谁做主!不仅弟弟、儿子可以继位,堂弟、侄子也能凭本事霸占天子之座。
拥护两种不同制度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己方利益互相残杀,这一乱就乱了九世,不仅带崩了商朝的经济,还削弱了商天子的权利和威望,造成诸侯不朝的恶果,这就是九世之乱。
第19世盘庚上位,他用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化解了这场危机。
王公贵族不是争地盘吗,盘庚直接把都城给迁走了,王公贵族必须跟着走,不去还不行。从奄迁到亳,再迁到殷,彻底把这些王公贵族变成了破落户,要想过好日子,得重新来过,同时恢复了“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商朝这才缓过劲来,恢复了生机。
盘庚的弟弟小乙本事没多大,但是捣乱厉害,又把继承制度改成了父子相承,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武丁。
武丁很争气,励精图治,内搞经济,外拓展疆土,使商朝成为了一个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的泱泱大国,史称为“武丁中兴”。
父子相承也就成了唯一的继承制度,这为帝乙顺利传位于纣王提供了先决条件,不然,说不定又得闹出叔侄争位的乱相。
但是有问题,帝乙有三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子衍、三子纣王,按照嫡子长幼顺序应该由微子启继位,为何传位给了三子纣王?百姓爱幺儿,皇帝不是该爱长子吗?
传位于三子纣王
纣王是周武王给叫出来的,纣是残暴的意思,他本名叫辛或受德。
夏商皆称帝,但是呢,周武王说帝辛是个骄奢淫逸、祸国殃民的混蛋,自己推翻辛的暴政是代天行道,所以帝辛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商朝的列祖列宗,不配称帝,就给他降了一级为王,不叫帝纣叫纣王,侮辱性十足。
帝辛的大哥叫子启,二哥叫子衍,帝辛上位后将微国封给大哥作为封地,所以子启以微为氏,又叫微子启,后来微子启又被周成王赐予封地建立宋国,因此又叫宋微子,同理,子衍也就成了宋微仲。
辛为什么在三兄弟中能够逾越继承的长幼次序而顺利称帝呢?有两个说法。
说法一,根据《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辛与子启、子衍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子启、子衍为大,但他们的母亲并非正王后,因此属于庶出,所以这帝位第一继承人就顺理成章地砸在了辛的头上,让辛“子凭母贵”捡了个天子来做。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说法二,根据《吕氏春秋·当务》的记载,帝辛与子启、子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是呢,子启、子衍出生时,母亲还是个妾,等到被帝乙扶为正妻后,辛扑通一声呱呱落地。帝乙和妻子准备立老大子启为太子,太史不答应了,搬出嫡出就得按照先妻而后妾的章法来立,所以这太子只能由辛来做。辛半路截胡就因为母亲的身份变了,子启知道了当时就得哭晕在厕所,早生也是罪?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别管这两种说法那个更可靠点,但帝辛确实不一般,即便司马迁也得承认这一点,这估计也是能够立为太子的一个因素。
帝辛从小聪慧,口才一流,知识涉猎极广,并且身手敏捷,勇猛过人,徒手可斗猛兽。他完全可以凭才学而不听臣下的谏劝,也可以从容用言语来掩盖自己的过错,他在大臣面前夸耀自己的本事,在天下大肆宣扬自己的声威,认为自己乃是天下第一人。天下,舍我其谁?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根据这段记载,太史愿意选择辛为太子,除了公正以外,也有认可辛的能力的因素,代表着朝中主战派的利益,他们需要一个强势的商朝天子,才能彻底灭掉心腹之患东夷。
心腹之患东夷
帝辛,为什么被称纣,这就跟东夷有关!
在夏朝时期,东夷势力极为强大,其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后羿,甚至直接发动了叛变称帝!
后羿原是夏启儿子太康的王宫侍卫负责人,而太康很不争气,不理政事,整天就知道游乐田猎,结果就被后羿以堂而皇之的理由给驱逐了。紧接着后羿立仲康为帝,逐步收控实权,变相成为了“太上皇”;等到仲康去世,其子相继位,这时后羿不愿意一直呆在幕后了,直接又驱逐了相,自己把商朝的江山据为己有,史称后羿代夏。
后羿呢,走了太康的老路,将政事交给了徒弟寒浞处理,跑去打猎为乐,结果被寒浞给干掉了,寒浞自立称帝改国号为“寒”。
经过这么一乱,相的儿子少康在遗臣伯靡等人的帮助下,联合斟灌氏、斟鄩氏两部落攻灭了寒浞,成功复国,以夏为鉴,商朝历代国君,都把东夷当成了最大的心腹之患。
商朝经过九世之乱后不断衰弱,而东夷却趁机再度兴盛,并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面对“武丁中兴”后再次衰退的情况,商朝很有必要推出一个强大的君王来阻止这种颓势,征服东夷,最终选择了帝辛。
东夷强大的原因是拥有丰富含铜、锡、铅等金属的矿产,而商人制造青铜武器、祭祀用的青铜礼器都需要这些原料,因此面对崛起后的东夷,商朝除了征服的目的外,也有掠夺的需要。
“帝辛十祀征夷方”,可以说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举措,“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如此大规模地长期发起战争,极大的消耗削弱了商朝的国力,但帝辛又干了件比较让人无语、无脑的事。
为了彻底征服东夷,帝辛绝对不允许国内出现不同的意见,对于大哥微子的劝告丝毫不理会,甚至着手清理持不同意见的比干(帝辛叔父)、九侯(帝辛岳父)、西伯昌(帝辛姑父)等王族大臣,他的本意是为了避免出现“九世之乱”,但也彻底瓦解了商朝内部的向心力。
商朝大军正在前线征伐东夷。
帝辛的姑父姬昌率领诸侯大军直接攻到了牧野。
帝辛只能仓促调遣军队应战,而这些将士早就不满帝辛的暴虐,也厌烦持续多年的战斗,于是纷纷倒戈,领着周军攻打朝歌,帝辛兵败后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灭亡。
商朝的覆灭,主因还是因为常年攻打东夷导致的国力衰微,“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同样的,西周依然将东夷视为心腹之患,“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直到春秋时期,吴国灭掉了东夷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国家——徐国,才宣告东夷政权彻底消亡。
综上所述,帝乙传位于三子纣王而没有选择长子子启,可能不完全是因为母亲妻妾的身份,更主要原因是需要一个强势的继承人来阻止东夷的壮大,因此学识俱佳、勇猛过人的辛被立为了太子。事实上,帝辛确实也一直以讨伐东夷为己任,只不过持续太久的战争最终消耗了商朝国力,再加上帝辛铲除异己也伤到国之根本,造成了内失和,外失利的困难局面,最后落得个自焚而死的结局,还被灌上纣王的名号,也算是一种悲哀。
(图片均来自网络)
我是履和斋史话。帝乙传位幼子,有自己的道理,也完全符合礼制。
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帝乙为什么传位给小儿子的问题。
帝乙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小儿子就是纣王。
三个儿子同父同母。但微子启和微仲衍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妈妈还没有被确立为王后。因此他们只能算庶出、庶子。
后来他们的妈妈当上了王后,又给他们生了个小弟弟,这就是纣王。纣王是嫡出。
在古代,庶出和嫡出的身份是有很大区别的,嫡出高贵。所以按照父亲帝乙的精神,纣王顺利登基。
其实,在确立继承人问题上,殷商分为两派。以箕子、比干为首的老臣坚持按照长幼原则,支持微子继位。不过没有成功,而且微子也受到了纣王的猜忌。
纣王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本来叫辛,也叫受、受德。受德称帝之后应该称作帝辛。
为什么受德(纣王)得到了帝乙的器重呢?不仅因为他是嫡出的长子。受德(纣王)确实有非凡的能力。
纣王力大无穷,能统兵打仗,而且聪明,极具战略眼光。在纣王当政期间,殷商实现了最大疆域,即使有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掌管军权,纣王打败西伯侯也是易如反掌。从这一点上来说,帝乙选择受德是对的。
纣王正因为有才能,才恃才傲物,征伐擒获了大量的奴隶,执政改革有得罪了殷商权贵,这是纣王政权的隐忧。纣王晚年喜欢声色犬马,独宠妲己,酒池肉林等等是他荒淫无道的另一面。
武王伐纣就发生在纣王荒淫之后,纣王的军力均在外地作战,武王轻松夺得殷商政权,纣王跳火自焚。
从此,周朝开始。由于当时殷商势力仍然强大,周邦不敢轻举妄动,周朝没有帝,只有王。周武王特意给纣王降格,从帝辛降为最恶毒的名字——纣王。
平心而论,纣王也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帝王。
再说纣王的两个哥哥。微字启,早有贤名,箕子与比干曾力主微子启继位。纣王后期,微子逃离京城隐居。微子启与箕子、比干并称“殷末三仁”,在儒家看来,他们是殷商和周代的道德标杆。
不过,在殷商收到周武王攻击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出来反抗。比干早死,箕子被囚,微子逃离,一说主动请降。
周朝建立后,特别是平定武庚叛乱之后,周公将殷商遗民归到宋国,微子启做第一任国君,保住殷商宗祀。微子启死后,二弟微仲衍继任。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周朝建立者贬低纣王,同时扶持微子以安定团结。
后来儒学出现,孔子是宋国根红苗正的王室成员,自然更加重视对于微子的宣传。因此,微子和纣王的形象差距仍在加大。
个人能力突出!
商朝末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四大诸侯所领的八百镇诸侯严重威胁着商朝的统治,虽然都以商朝为尊,但各地叛乱不断,所以继承人得慎重考虑。
此时,帝乙当政,有商容,梅伯,闻仲等一干大臣,眼看这些人渐渐老去,商朝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
这一天,帝乙带着大儿子微子启,二儿子微子衍,三儿子寿王和一干大臣去御花园散散心,此时老三已经被封为了寿王,这足以说明他比两个哥哥优秀,但是,江山社稷,这是头等大事,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一直困扰着帝乙。
此时,正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大家正专心的欣赏牡丹,突然,一阵妖风刮来,飞云阁塌了一梁,向众人砸去,众人被吓得瑟瑟发抖,眼看就要被砸中了,说时迟那时快,寿王单手接住了将要砸住众人的梁,托梁换柱这个成语由此而生。
寿王救下众人,众人自然心存感激,少不得在帝乙面前说他的好话,帝乙本来觉得老三是个败家玩意儿,做一个闲散的王爷就够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老三从小好色,好斗,没事的时候喜欢和狗熊老虎之类的玩玩自由搏击,看见漂亮姐姐就走不动道,把江山交给他实在是心里没底。但是老大老二,性格软弱,如何震慑这八百镇诸侯?算了,只有在矮个子中找拔尖的,于是,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
为了保险起见,还替老三取了东伯候姜桓楚之女,听说老将黄滚有一儿子勇猛无比,为了拉拢他,于是又去黄滚家下聘,将来黄滚的女儿长大了将成为贵妃。就这样,帝乙把能够拉拢的势力都拉拢过来了,临死前,还托孤于闻仲。
果然,纣王不负众望,当上了天子,他本人也颇具军事才能,屡次打败不服他的部落,但是,因为好色,最终还是葬送了江山……
帝乙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微子启
二儿子——微仲启
三儿子——纣王·受德辛
这三个人同父同母,一奶同胞。
依照常理来说,有长子微子启在前,身为第三子的受德辛并没有争夺王位继承人的权力。
但命运的女神似乎更加垂青受德辛,他的出生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受德辛之所以能够成为纣王,靠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运气。
根据《左氏春秋》记载,子启、仲启的母亲在生下他们时还是只是帝乙妃子,所以子启虽然是长子,但却是“庶出”。
而在生德辛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从嫔妃一跃晋升为王后,俗话说“水涨船高”,德辛虽然是第三子,但却成为了王后所生的“嫡出”。
根据古时候的封建礼法,王位的继承人必须率先选择由王后所生的“嫡子”
如此一来,出生最晚,地位却最高的德辛便等于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总而言之,德辛成为纣王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制下“子凭母贵”的结果,至于子启和仲启只能悲惨的哭晕在厕所。
当然,这个说法也并不准确,因为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出自周礼,而且也不是这么个算法,随着母亲被封为王后,微子启他们其实也该是嫡子。
所以商朝有没有这规矩,倒不是很确定。加上年代久远,很可能是后人依据周礼做出的一些杜撰。
这一点在《史记》中得到了改正,司马迁干脆讲帝辛和微子启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妈生的。所以他是嫡出,那两位只是庶出。
除了血统论,对此其实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母凭子贵”,即当年纣王乃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得到父亲的认可,从而被选为继承人,其母亲也因此而走上正妻子的位置。
历史上真实的纣王,或者说应该叫帝辛,其远没有小说里面那般不堪。他是一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并与西边的周部落发生了冲突,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周文王因此被俘。这才有了《封神演义》那一大串戏码。
而所谓的武王伐纣,那其实就是一场双方的争霸战争而已,谈不上正义不正义。而且当时商军主力正在征伐东夷,朝哥西线薄弱,最终为周朝大军所攻破。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有关于纣王登上皇位的描述与《吕氏春秋》其实也是偏向于纣王能力,话说帝乙带领着文武群臣在御德园一边赏花,一边讨论立储的问题,飞云阁中的大梁突然倒塌,文武百官霎时间乱作一团,
力大无穷的德辛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仅用一只手就托住了重达千金的房梁,而后托梁换柱,平息了这场飞来的横祸,帝乙对德辛的表现非常满意,遂扶立德辛为太子。
帝乙过世之后,托孤大臣文太师扶持德辛继任皇位,成为纣王。
至于后面成了一个暴君,那也是九尾狐引诱的一个结果。
纣王是后世对他的污蔑性称呼,纣王的名字叫子受,姓子,名受,因为他成为了商朝的王,所以又叫“帝辛”,夏朝的王称“后”,商朝的王称“帝”,帝辛相当于商王的称号,本文还是称“帝辛”。
帝辛的父亲是帝乙,商朝前期的继承制度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有弟弟传位给弟弟,没弟弟传位给儿子,如商汤死后没有弟弟就传给自已的儿子太丁,太丁死后,王位就传给太丁的弟弟外丙,外丙死后又传给弟弟仲壬,仲壬死后王位又传给太丁的儿子太甲。但是后来,继承法也变了,也不固定。
帝辛是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哥哥,注意是同父同母, 也就亲兄弟,一个叫微子启,一个叫微子衍,他的两个哥哥运气不太好,微子启和微子衍在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不是王后,而在帝辛出生的时候,他们母亲正好成为了王后。
帝乙原本就是想立自已的长子微子启为王的,但是手下的史官根据商朝的礼法力谏商王帝乙,于是帝乙最小的儿子帝辛被立为王。
商朝的礼法规定:只有嫡子才能继承王位。
什么是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对于商王来说,王后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很明显,帝辛的母亲在生他的两个哥哥时,还不是王后,显然王后另有其人,这个之前的王后是不是也有儿子,不知道,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是这个王后后来不在了,于是帝辛的母亲成为王后,之后就生下了帝辛,于是帝辛就成了嫡子。
商朝的礼法规定是:王后生的儿子才叫嫡子。虽然帝辛有两个亲哥哥,但这个礼法才不管他们三兄弟是不是一个妈,礼法只管:是不是王后生的儿子?
于是帝辛算是钻了礼法的空子,虽然在我们今天看起来无法理解,但这就是商朝的礼法,古板严谨。
好了,这就是史书上关于帝辛有两个亲哥哥,为什么反而是帝辛继承王位的原因。
在封神演义中,帝辛得到王位又是不同的原因了。
在封神演义中是这么说的:说是有一天帝乙带着众臣游览御花园,只见有一个飞云阁坍塌了一个梁,这时帝辛托着梁为飞云阁换柱子,显示出力大无比,于是首相及众大臣便向帝乙推荐帝辛为太子,帝乙死后,于是帝辛便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后世说的商纣王。
封神演义中说帝辛得到王位跟出身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力大无比才得到王位的。
其实不管是史书,还是封神演义,至少说明一点,帝辛不是个一般人,史书上说他天资聪明,反应敏捷,才能和力气都比一般人要高,估计也比他的两个哥哥强。
关于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微子启,一个微子衍,根据后来记载,微子启和微子衍都是背叛了商朝,而投靠了周朝,并带领周人灭亡了帝辛,而微子启被周朝封在宋国,微子启就是宋国的第一位国君,也是宋国开国之君,而宋国第二位国君则是微子衍,兄弟俩都成为周朝下属诸候国的国君。
从商朝的角度来看,微子启和微子衍就是叛徒,他们背叛了商朝,至于他们为什么背叛,根据周朝编写的史书上来看,是因为帝辛残暴不仁、乱杀无辜,他们劝谏帝辛不听,才最终联合周人灭亡商朝,后朝修改前朝史书,这个帝辛是否如史书所说残暴不仁、乱杀无辜也无从考证。但是叛徒就是叛徒,这个是不容更改的,也许这和他们不能继承王位也有关系吧!
这里说的帝乙生三子,是说的帝乙的三个嫡子,长子为微子启,次子为仲衍,少子为受德。后来帝乙立少子受德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帝辛。
提起帝辛,人们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号:纣王,纣王的事迹用一句话总结:天下之恶皆归焉。 那么为什么帝辛能继位,而作为嫡长子的微子启和嫡次子的仲衍却无法继位呢?《吕氏春秋》的记载很有意思:
微子启、仲衍和受德虽为同一女子所生,即一母同胞,但微子启和仲衍生的不是时候,他们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还只是一个妾室,所以微子启和仲衍只能算是庶子,而受德则是她当上王后以后生的,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所以在帝乙立嗣的时候,太史主张立真正的嫡长子受德为太子,于是就有了帝辛。
那么,这能不能算是一个理由呢?虽然牵强,也不是说不过去。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很不成熟,可以说是很混乱。一般采用的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继承制。兄终弟及继承制能最大限度的维护氏族的利益,但不利于加强王权。所以商朝会出现九王之乱以及不停的迁都现象,迁都固然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新帝继位后为了加强王权而不得已的措施。 在商朝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兄终弟及,但当国家很强盛的时候,会出现父死子继的继承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武丁时期,采取父死子继的制度,后又经过帝祖甲改制,确立了基于宗法制的父死子继继承制,父死子继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种制度毕竟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难免有漏洞,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帝辛的继位。 前文说过,《吕氏春秋》中的说法比较牵强,但也不无道理,往深了说就是支持帝辛的一方和支持微子启的一方之间的角逐,很明显,支持帝辛的一方最终胜出,他们搬出了“三子虽一母,但微子启和仲衍生的时候,她为妾室,帝辛生的时候,她为王后。”这样的事实,来说明帝辛继位的合法性。但这种说法不足以令人信服。
帝辛能继位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作为幼子,更得帝乙和王后的疼爱。父母爱幼子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武姜疼爱幼子共叔段而不喜欢长子郑庄公;比如窦太后偏心刘武而不怎么喜欢汉景帝。但这两个例子都出现在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因此过度疼爱幼子只会扰乱国家朝政。 当然,以上两个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四姑娘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帝辛的才能,帝辛才智过人,有谋略,又战功赫赫。继位以后的帝辛杀伐果决,南征北战,为商朝开疆扩土。虽然他成了亡国之君,但商朝的灭亡实不是他一个人的过错。
当然,帝辛越过微子启继位,也埋下了隐患,那就是微子启的不满,连带着支持微子启的朝臣也对帝辛不满,之后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阻碍帝辛的统治,微子启最后更是和西岐周国勾结在一起,在牧野之战中助了周武王一臂之力。
周朝建立后,微子启因功被封在商朝旧都,建立宋国,微子启便做了宋国的开国国君,而仲衍成为宋国的第二位国君。
三代我是不熟的。
《史记·殷本纪》: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索隐】:微,国号。爵为子。启,名也。孔子家语云“微”或作“魏”,读从微音。邹本亦然也。启母贱,不得嗣。【索隐】:此以启与纣异母,而郑玄称为同母,依吕氏春秋,言母当生启时犹未正立,及生纣时始正为妃,故启大而庶,纣小而嫡。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集解】:谥法曰:“残义损善曰纣。”
《史记·宋微子世家》:
微子开者,【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索隐】:按:尚书微子之命篇云命微子启代殷後,今此名开者,避汉景帝讳也。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索隐】:按:尚书亦以为殷王元子而是纣之兄。按:吕氏春秋云生微子时母犹为妾,及为妃而生纣。故微子为纣同母庶兄。
商朝的君位继承是出现过多次混乱的,最严重的时期叫“九世之乱”。后来暂时稳定下来,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指出帝乙的高祖父祖甲建立了嫡子继承制。
立幼不立长,我接受长子是庶出、幼子是嫡出的说法。微子启死时有孙子却传位弟弟,
【集解】: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適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
可见宋国作为殷商的本家仍然延续一些殷商旧法,如兄终弟及,如宋宣公有子传穆公,穆公有子传宣公子殇公,结果又引发继承之争。宋桓公死后的继承人是嫡子襄公,而不是长子目夷,就是因为嫡庶之别。汉高祖的继承人也因此是刘盈而不是刘肥。
至于出生的时候母亲不是妻就一辈子是庶子了我只能说邪了门了,如果商朝一朝或者帝乙本人任性喜欢这种嫡庶标准我也无话可说。照这么算,是不是汉武帝也不是嫡子了?李治出生时是皇后的儿子,李承乾出生时是秦王妃的儿子,是不是李治也可以向李承乾叫板秀优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