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陀拈花,迦叶一笑。这是佛经上的典故。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这就是这个典故的出处,说的是大梵天王带着家属来参加佛陀的讲经说法大会,并奉献了金婆罗花给佛祖。佛陀就停止宣讲佛法,顺手拿起一枝金婆罗花,目光顺扫众人,似乎要给大家看。花是金婆罗花,手是佛手,兰花手,也是金刚结指。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大弟子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陀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这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派也就是禅宗了,摩诃迦叶就是禅宗初祖,但是如果要仔细论,佛陀才是初祖。如果论中土的禅宗祖师,那么就是摩诃达摩大师。我们就不去细作讨论了。这里就按问题内容来回答,到底摩诃迦叶在笑什么?
一、会心之笑:
人们总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拈花微笑就属于这种情况: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个场合里,佛陀和迦叶达到了这个默契,无字真经得到最后的印证传承!这是心灵的沟通和默契。他们彼此都是有缘人。作为老师有了徒弟,作为徒弟有了师承。很多人以为只要拈花微笑,那么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在这个拈花微笑前,佛陀用了多少年的心血去浇灌,大迦叶用了多少年的心血去领悟呢?谁的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所以才有师徒二人的苦尽甘来,会心展颜!
二、谦逊之笑:
众弟子都不知所以然,默不作声,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非常难的几何证明题,几乎没人会做,所以当老师扫过自己的脸庞的时候,恨不得有个地缝儿钻进去,省得被老师叫起来出糗。而大迦叶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会做,但是他不声张,但抓耳挠腮,反而平静微笑,这是修为的表现,也是对同门师兄弟的尊重,也是对佛陀的尊重。会而不骄,有君子之风,正是佛陀希望他了悟和印证的一种境界。
三、使命之笑:
要记得佛陀只是说了首先教给大迦叶,不是说其他人不教,而是机缘不到,而这个使命和机缘很可能要由大迦叶去完成了。如果目光能如同光缆,相信佛陀和大迦叶已经传送了大量的信息。这一笑,就是一个理解和顿悟的体现。
四、真理之笑:
一个人有简单的物质之欲,满足后会各种器官会很舒适,一个道理,在精神食粮上如果满足了,人也会非常舒适,舒适了就要笑,不舒适了就要哭,在佛陀讲授的真理面前,人豁然开朗,洞察天机,那么自然会开心无比,不笑还等什么呢?求知欲满足后,你也会笑的。
五、承诺之笑:
佛陀结着金刚指手印,拿着金婆罗花,那就是一种期待,一个印信,需要大迦叶积极地回应,是否他有决心、有智慧、有铁肩、有热情去传承呢?大迦叶一笑就完全让佛陀释然,这就是他的承诺。
六、智慧慈悲之笑:
这是佛陀与大迦叶的智慧和慈悲之笑,我们只能似懂非懂,懂也未懂,不懂装懂,总之这里慢充满了善意、智慧而没有狡诈和阴谋。如果我们是大迦叶,那么就能更深切地领悟了,那么《心经》《金刚经》也就不在话下了。我们在道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虽然有先有后,但大方向不会错!因为前方就有人给你指路,有人给你点灯,有人给你指月,有人给你拈花,就如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曾经爱护和教育我们一样,既慈悲又智慧!
在中土禅门公案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情节,说是五祖弘忍禅师敲了慧能大师脑袋瓜子三下,疼不疼呢?我想一定疼,可是慧能也展颜一笑,为什么呢?因为他求仁得仁啊!师父秘传他本领。孙悟空何尝不是这样的待遇呢?再来看看大迦叶是不是一个道理呢?
机遇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保留的,天分加努力加机遇,缺一不可!大迦叶能遇到佛陀,佛陀能遇到大迦叶,这都是难得的机缘!彼此都是幸运的人,这事也就是幸运的事了,而我们也有幸能读到这样的典故,遥想当时他们的风采,不由得就心生感伤,也许就是喜极而泣或者悲从中来: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关注 海天玄宇,分享点滴微末般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佛史上一个“拈花微笑”的传说。这里隐藏着禅宗起源,又与禅宗本质、传道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迦叶的笑,是在笑禅宗的诞生,意味着佛教的繁衍,蕴含着许多“悟”的哲理。
佛祖拈花
在佛史上相传。一天,大慈大悲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圣洁的西天灵山之上巍峨大殿之内登坛广布福音,宣讲佛法。一时间,灵山间祥云缭绕,顽石在不断地点头,猛兽被驯服了,弟子们也在聚精会神受教,就连那些有福的万物花草树木,也都沐浴在浩荡的佛知见解之中了。
佛祖释迦牟尼看看弟子,宣告布道暂时告一段落,佛祖需要休息,大家也好放松放松了。就在此刻,佛祖用他那圣洁的右手,拿起了一朵很普通的野花,同时,微笑着示众,自己却默言无语。
众弟子百思不得其解,纷纷双手合十,口诵佛号,大脑在极速地转动,佛祖这是什么意思呢?众弟子在极力地猜想佛祖此举的深意。
佛祖目光从众弟子面前扫过。佛祖看到众弟子都在低头默念,心里有种悲天悯人之感。正在此刻,佛祖的目光落在了摩诃迦叶的脸上,只见摩诃迦叶面向佛祖,会心一笑。这一笑意味着禅宗就要诞生了。
果不其然,佛祖把禅宗之重任交给了摩诃迦叶。这也是后人说的“这一笑石破天惊,这一笑开天辟地,这一笑惊天地、泣鬼神!”这一笑真的意味着禅宗的诞生与繁衍。从此,“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成了佛界公认的禅宗起源的传说。
佛史中“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传说故事,告诉了我们禅宗初祖是怎么来的?佛祖是怎么选拔禅宗初祖的?佛祖用了拈花的形式,传达了自己悟性高深的真理,别人不解,只有解得人,才能胜任禅宗初祖这个职位。而摩诃迦叶对佛祖拈花之举,心领神会,因而一笑,佛祖顿悟,就把禅宗重任交给了弟子摩诃迦叶。于是,摩诃迦叶接过佛祖传递过来的这一真理接力棒,发扬光大,东传中国,直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恩惠你我他。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实际讲了一个“悟”。“佛祖拈花”,是佛祖有意用拈花这个举动,考察众弟子,寻找禅宗初祖。“迦叶一笑”,是反映了摩诃迦叶“悟”的哲理。
迦叶一笑
摩诃迦叶一笑,到底是笑什么呢?是在笑佛祖不愧是传教高手,有这么一个拈花的举动,用自己的悟性,来窥测众弟子的悟性,这一招的确厉害、高明!这也是为什么“迦叶一笑”的根本原因。
佛界专用术语“入佛知见”。作为禅宗入佛教必然要知之,要知道佛教的本质、核心、终极的追求就是了解人生的真相,用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最终达到解脱现世中的烦恼,以超越生死的境界为人处世。佛祖需要这方面的悟性,众弟子也需要“了解人生实相、正确对待人生”,更何况佛祖要选择的是禅宗初祖。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改变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佛祖用了拈花,探出了摩诃迦叶这个人才,找到禅宗初祖。
正确的“三观”是人生经历的结晶。想改变“三观”思想意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甚至难于上青天,俗语“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摩诃迦叶深知佛祖拈花是有备而来的悟性,是有意而为之,是在考验众弟子的,因而,他笑了。这一笑是摩诃迦叶悟性的绽放,是禅宗初祖出世,隐藏着摩诃迦叶改变“三观”的决心。虽然,摩诃迦叶从佛祖身上看到了“悟”的艰难,但他也要知难而进。
摩诃迦叶明知这是一块硬骨头,想啃很难,但他一笑,暗示佛祖,自己已下定决心要接过佛祖的接力棒,把人的“三观”教育,像佛祖一样,使人由“愚迷痴染”,改变成“通透圆融”。这可不是一般的任务啊!想想就挠头。
让别人悟透人生,从根本上改变对“三观”的认识,要拥有正确的人生“三观”,只用说教的语言是解决不了问题,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大道理一大堆“言不达意”,巧言一大筐,难以领会,即使领会了,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领会不了,留不下深深的印记,怎么可能彻底改变人生“三观”,拥有正确的“三观”呢?这仍然是一句空话。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佛祖“拈花”的用意了。佛祖并不是在自我表现,故弄虚玄,难为众弟子。也不是不想用语言明确地传递自己,用得道慧眼识得“佛知见”,而是认为,用语言传达不理想,或达不到目的,因而,采取了“拈花示众”的,“悟”的传道方式,展现出佛祖传道的智慧,普度众生的良苦用心。
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佛祖拈花,迦叶一笑”,迦叶到底在笑什么就很清楚了。这是在告诉人们,“悟”是解开心灵的一把有用的钥匙,用语言说教不是唯一的解决思想意识问题的办法,用肢体动作,引领人的“悟性”,是更好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佛史上的一个典故“拈花微笑”。迦叶是在笑佛祖的悟性举动。
拈花一笑万法空
如果想领悟“拈花一笑”的真谛,必须洞彻《心经》、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才能达到迦叶的境界。
《心经》有“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这句“以无所得”是佛教进入顿悟的法门,心中有丝毫幻灭都无法渡过若水,抵达“彼岸”,。
佛祖只所以“拈花一笑”,是苦于其门徒无法领悟“空”的真境,发现迦叶“会心一笑”,自然晓得其顿悟了,把“无字真经”传授于迦叶。
因此,“拈花一笑”的真谛是“万法皆空”,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别痴心妄想,人生不过昙花一现,不要梦想“吃斋念佛”能赴西方极乐世界,佛祖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怎么可能普度众生,只能自我解脱,任何贪念都是“喝阿三的洗脚水”。
灵鹫山上佛入禅,涅槃境中性非言。佛祖拈花次第示,迦叶破颜因哪般?花开见佛体苞性,打破执著参透禅。真心原来身里有,不向外界去寻缘。踏遍青山人已老,寻春不见春影含。蓦然回首枝头看,桃瓣吐蕊现真涵。此刻灵悟体和性,灵山本在心中关。方寸之间宝塔座,斜月三星为丹田。阴阳二气循环转,升降沉浮道微玄。中脉直通入天宇,碧云宫殿香巴连。大道两面物与灵,性命团圆人成仙。拟花作比破执障,注重肉体失万般。大千世界非世界,星系之外有洞天。物质一偶海中岛,造化因缘混元团。六根只宜观片面,灵知灵觉尽识梵。迦叶尊者探奥妙,神游太虚身在凡。笑出天地大机密,僧众以为佛噤言。缘木求鱼玩高冷,更有指立耍倒悬。九九归一心勿乱,大千物欲要归元。心向内求得清净,索求外诱失真诠。一指禅风究何意?当头棒喝打破顽。稚子顽空非真空,虚空妙有真先天。
花非花,佛非佛,笑也不笑,不笑也笑。因为迦叶悟到了万物本空的道理,这才是实相也非相。而人生也如是,人生如真如梦也如幻,一切似真非真,似幻非幻,似梦也非梦,不必如此执着,要修真必先修心,修心也就修真,修真也就修性修心,因为万物皆心,境随心转,心似万物,心即是佛,原来佛祖拈花想表达意思迦叶瞬间悟到了,也就发出心领神会的一笑,因此佛家也就有了靠禅悟的禅宗一派,不留文字,只要顿悟,就能明心见性,直接得道而成佛。
在佛教之中,“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也是禅宗的第一公案。可是在现实当中,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理解,或者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世尊和迦叶灵山之上的无言中交流,其实是一个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与奥秘。这个真相和奥秘根本无法完全用文字或者语言来传递,因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因此,只能用“微笑”来传递,以心会心。
答案很奇葩的,不在任何上面。如果不是学佛的人看了,肯定会说哗众取宠的,莫名其妙乱说一气,所答非所问。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时候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静态,就像图片一样。不要执着于“不执着”,不执着是很自然的事,禅宗不是要用力去扫除,祛除杂念,而是通过所缘忘记污染,达到染缘自然消除,从此突然醒悟,看透染缘与现实的表象,从而不在执着。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拈花一笑,岁月静好,拈花一笑,浮生若梦。
这一天,对于王舍城来说注定是一个非凡的日子。一大早,城里的民众扶老携幼,车水马龙,涌出城门。因为,释迦摩尼佛今天要在城郊灵鹫山上,宣说神奇的佛法。
明媚的晨光里,佛陀登上了金刚法座。佛陀安详地静坐片刻,徐徐睁开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睛,慈蔼的目光缓缓掠过每一个人,于是,所有的人都体会到了一种无限温暖的愉悦。
释迦摩尼佛宣说神奇佛法
这时,大梵天王从灵鹫山顶走了下来,单膝跪地,敬献给释迦摩尼佛一枝美丽的优钵罗花(金莲花)。
佛陀接过那含苞待放的花朵,嘴角微微泛起一缕神秘的微笑,然后将那枝美丽的花朵默然展示在大众面前。
看到佛陀以花示众,下面静坐着的上千比丘、数万大众,虽然都感受到了一种美妙绝伦的氛围,但宛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明白佛陀的深意。
佛陀以花示众,展示微妙心法
在一片茫然中,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从佛陀的拈花微笑里,顿时体会到了宇宙人生最为神圣的真谛。
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就在这一瞬间,他与佛陀心心相印、心心相通了,似乎有一种最美妙、最真切、最清晰的真理的溪流,从佛陀的心田汩汩流入他的心里……
灵光一束透寰宇,拈花一笑露禅机。
那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这个瞬间,却成了美妙的永恒。
释迦摩尼佛用拇指与食指拈着花茎,其余三个指头微微翘起--他的手,就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纯洁的花蕾!
涅槃妙心,正法眼藏
佛陀以这种高雅的姿态展示着那朵金莲花,然后对大迦叶说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
这时候,迦叶尊者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佛陀手里的莲花,脸上洋溢着梦幻一般的会心微笑,像那花儿一样清新、一样馨香、一样妙不可言的微笑。
在千百万双期待的眼睛注视下,佛陀将那似乎放射金色光芒的莲花递给了大迦叶。在这一刻,宝石一样的蔚蓝色天空中,白鹤翩翩起舞,小鸟尽情欢唱;辽阔的原野上,一株株芳草更加青翠,一朵朵花蕾纷纷绽放……
最微妙的禅法从此诞生
心有灵犀一点通。最美妙、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禅,就这样从佛的心灵之中流淌出来,流进了大迦叶的心田,并且源源不断地传递下来!
释迦摩尼佛将自己身上那件金缕袈裟解下来,给大迦叶披上。
这件金缕袈裟,是佛陀的姨母、哺育他长大的摩诃波阇波提王妃亲手编织的,是法王的象征。
佛陀把禅的心法传给了迦叶尊者
佛陀对大迦叶谆谆嘱咐道:“我把禅的秘密玄旨传给了你,你要好好护持,一代代传下去,千万别使之断绝!而这件金缕袈裟,你要等到弥勒佛出世,传授给他。”
佛祖释迦摩尼涅槃之后多年,大迦叶的世缘也已经尽了。他将禅宗法脉传给了阿难尊者,然后独自来到了北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麓,来到了一座因形状颇似鸡爪而得名“鸡足山”的岩壁前。
迦叶尊者将传承佛的心法
摩诃迦叶拿出师父释迦摩尼亲自交给他的那件金缕袈裟,托在手上,微笑着静静面壁而立,进入一种神奇的禅定--灭尽定--大彻大悟的圣者用来完全休息的禅定。
于是,大地震动,鸡足山的山壁放射着金色的光芒。摩诃迦叶尊者--禅宗第一代祖师,释迦摩尼佛之后佛教僧团的第二任领导者,缓缓进入了山体岩壁之中……
这种心法在中国开花散叶
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当最美好的世界来临,弥勒佛将应化降生。那时候,摩诃迦叶从佛祖释迦摩尼继承来的神奇的微笑,将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禅宗经过二祖阿难一直传到二十八代菩提达摩的时候,禅宗的法脉因缘到了中国,菩提达摩也就成了中国禅宗的始祖。后来慧可断臂求法,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二祖。
传到六祖惠能,惠能亲传弟子达到了34人,间接弟子数千人之众,从此禅宗在中国生根发芽。这种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禅宗心法也因贴合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被广大佛弟子接受,并且在中国大地开花散叶,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