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自元惠宗开始,蒙古与大明之间进行了长达近300年的复国之战,为什么一直无法成功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3关键词:蒙古,成功

自元惠宗开始,蒙古与大明之间进行了长达近300年的复国之战,为什么一直无法成功呢?

点赞1、肇东市 网友:浮生困顿

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元对中原的统治结束。

此后300年间,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仍多次入侵,试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

其间,蒙古不乏雄主,甚至一度兵临北京,但始终无法再入主中原。

1368-1388:志在恢复的北元

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

途中,元顺帝“召见群臣,询恢复之计”,颇有重振山河之意。

当时,尽管大都丢失,但西北、西南广大地区,仍然为蒙古贵族所占,元顺帝调兵遣将,志在恢复。

只是,病入膏肓的大元,内部矛盾重重,在中原早已失人心,元军连战连败。

顺帝死后,其子昭宗以“宣光”为年号,试图像周宣王、汉光武帝一样实现大元中兴。

他“延揽四方忠义,以为恢复之计”,志在“恢复中原”。

1372年,徐达、李文忠、冯胜三道北伐,被扩廓帖木儿大败,北元形势稍安。

然而,昭宗对中原的几次进犯,也都失败,始终不能如愿。

1388年,明军在端掉了云南、辽东等地的残元据点后,再次北伐。蓝玉率军在捕鱼儿海打破北元!

逃跑后,天元帝及其长子被部将所杀。

此后,蒙古大汗不再使用汉式庙号、谥号,北元灭亡。

北元的悲剧:回到草原,水土不服

北元统治者,志在“恢复中原”,但不过20年,中原没见着,自己先灭了。

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元统治者,虽然祖上来自草原,但其早已成为中原王朝。

统治中原时,农耕地区征税成本低,经济发达,朝廷以丰富税收养活官僚,以实施集权统治。

可是,退入游牧地区后,人民逐水草而居,税赋成本高,经济落后,再以元制统治草原已不现实。

因此,北元的贵族、官僚各掌军队,不服中央。

同样,原先居于草原的部族也不再需要北元统治者了。

早年,元帝在中原,有钱有兵。各部服从元帝,可以获得元帝恩赏,反抗元帝,又难以抵挡大军。

如今,元帝丢掉中原,再无财富拉拢各部,也再无庞大中央军压制各部了。

因此,元帝退出中原之初,尚可吃老本,依靠剩下的财富、兵马,扩廓帖木儿等名将与大明相争,但一旦不能快速攻占富庶之地,即便能击败明军,老本终究是老本,经不起耗损。

所以,北元看起来还很嚣张,但早已外强中干,一遇挫折(捕鱼儿海之战),就再无力控制局势,迅速崩溃了!

1439-1455:也先的野心

北元灭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

1410-1423年,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四次以鞑靼和兀良哈为打击目标,只有一次以瓦剌为打击目标。

联此击彼,拉一打一,原本是务实的作战策略,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得利最大的却是“挨打最少”的瓦剌。

瓦剌一面臣服于大明,一面迅速扩张。

到1447年时,瓦剌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接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

1449年,土木堡,瓦剌大败明主力,活捉了明英宗。

旋即,瓦剌军挟持英宗,直逼北京!

当时,北京城内许多大臣主张放弃北京,迁都。

果真如此,也先,或许真的就“恢复中原”了。

于谦坚决抵抗,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回到瓦剌后,也先击败了脱脱不花汗,自称“天圣大可汗”。

旋即,也先致书景泰帝:传国玉玺在我手上!当年元受天命,现在传到我了。明“宜顺天命”,遣使承认我为大元可汗,两家共享太平。

字里行间,透露出勃勃野心。

然而,仅仅2年后,也先就被遇刺身亡。

其后,瓦剌衰落、分裂。

也先的悲剧:强大而脆弱

也先有雄才,短短几年,西攻哈密,东击兀良哈,南破明军主力,直逼北京。

可是,尽管也先控制了广大地区,但却只是“虚胖”。

也先通过征战、设官、联姻等手段,使大批部族归附与他,但他并没有完成对草原的整合。

各部虽然臣服于也先,但仍然保持极大的独立性。

因此,也先虽然连战连胜,但其主要军事力量,始终只有瓦剌4、5万人,即使攻到北京时,手中仍然只有5万人。

大明有时候会犯二,但是不可能一直犯二下去,而只要大明不犯二,以瓦剌这点人马,是撼不动大明的。

如果也先不能尽快入主中原,那么,尽管各部形式上归服于他,在经济上却依然更依赖与大明的贸易,并不会一直忠诚于他。

攻北京失利后,或许是为了对内部进行整合,也先选择了篡位自立,屠戮黄金家族。

黄金家族虽然今非昔比,但毕竟一直是草原各部的精神纽带,此举,非但没有使他完成整合,还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不能整合草原各部,即便表面上强大,也是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草原帝国的。

整合草原的任务,落在了也先的外曾孙,达延汗身上。

1487-1517:达延汗的“中兴”

达延汗,是也先的外曾孙,也是成吉思汗的15世孙,黄金家族成员。

他16岁开始亲征,大败了瓦剌等部,统一了漠南蒙古。

地盘不如也先,但其统治更稳固。

他强力推行改革,剥夺了异姓封建主对部族的统治权,以他的儿子们统领各部,试图改变蒙古各部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他没有声张自己要“恢复中原”,相反,他长时间与大明保持和平。

正因如此,在他治下,蒙古的生产得到发展,实力得到稳固增强。

因此,他被认为是蒙古的“中兴之主”。

不过,天不假年。

44岁时,达延汗去世了。

达延汗的悲剧:昙花一现

尽管达延汗长长时间与大明保持和平,但当时大明已渐渐衰落,如果蒙古保持稳定发展,是有可能获得一些机会的。

达延汗去世33年后,庚戌之变,俺答汗一度再次掳掠到了北京城下,大明的防御体系一团乱麻!

如果达延汗不早早去世,其能制造的威胁远比俺答汗大得多。

整合起来的草原政权,将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

即便达延汗不能全取中原,但只要占据一块较大的农耕地区,则他们可能发展成辽帝国一样的,能维持长期稳固的政权。

可是,仅仅44岁时,达延汗就去世了。

以父子关系为纽带的大汗与各部关系瓦解了,分裂再次到来。

中兴之业,昙花一现。

俺答汗:务实的止战

达延汗去世后,蒙古再次分裂。

他的孙子俺答汗,是土默特蒙古的首领。

这支力量一度给大明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1550年前后,俺答汗发起了对大明的攻势。

大明的防御体系一片混乱,俺答汗一路突破长城,长驱直入。

当时,赵全建议:趁机控制长城关口,并攻占太原等地,争取实现对北中国的统治。

俺答汗拒绝了。

如果是当初统一各部的达延汗,他们或许还可以一试。

但是,如今,仅仅是土默特,俺答汗并没有实力做到。

俺答并不强大。

宣府有备,俺答汗便不敢攻,白羊口闭关抵御,俺答汗就只有绕路而行。

他可以利用大明的政治腐败、将领无能、防务废弛,长驱直入,但他的实力尚不可能真的挑战大明的统治。

1570年,隆庆和议,开关,各取所需,维持和平。

明蒙战争,告一段落。

俺答汗的悲剧:机会不再属于蒙古

明朝,已经衰落了。

可是,这个机遇,并不属于蒙古。

大明不行了,但蒙古也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整合。

俺答汗入侵时,费尽全力,也只有6万人。

除非大明自己崩盘(如1644年为李自成所灭),蒙古人是没有机会挑战大明的。

而俺答汗的一个举措,使蒙古大汗再难将蒙古各部整合起来。

俺答汗攻入青海后,接受了黄教。

短期而言,俺答汗被承认为成吉思汗的化身,全蒙古的大汗,是有利的。

但是,长期而言,这也意味着:“黄金家族”不再是唯一的政治中心!

机会,不再属于蒙古人。

1620-1644:被整合

大明衰落了,蒙古还是一盘散沙,后金(清)崛起了。

后金先是利用林丹汗与科尔沁等部的矛盾,与科尔沁等部结成同盟。

随即,后金以黄教喇嘛为使者,与漠南蒙古各部结成同盟,孤立林丹汗。

最终,在皇太极的主持下,满蒙同盟形成。

漠南蒙古,再次统一了。

只是,统一他们的,是后金!

此后,仍有一些蒙古人宣称要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

比如:噶尔丹。

准噶尔人又与大清打了许多年,但是,那跟明蒙战争已经不再是一回事了。

总的来说,明代时,蒙古不能“打回来”,并非蒙古人不善战,也并非大明一直牛逼。

关键是:蒙古人始终没有再次完成整合。

元代的一套制度,搬回草原,水土不服。

也先领导的瓦剌虽盛极一时,但仍然无法改变各部一盘散沙的境地。

达延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度“中兴”,但以诸子分统各部的方法,只能收一时之效,待达延汗去世后,再次分裂。

终大明一代,蒙古人始终没有完成自己的整合,虽能制造威胁,但终不能入主中原。

点赞2、三亚市 网友:无所谓。

1356年至1359年间,汉民族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势力,至此已统一江南半壁江山。

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部将协助之下,于1368年八月间攻陷元大都,元惠宗(顺帝 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见大军将至,于深夜之间开建德门北奔,逃往上都。

元上都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命刘秉忠建王府于此。1279年灭宋后,改为陪都,作避暑行宫,每逢夏季之时在此处理政务。

此后,在漠北的蒙元君臣依旧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虽然没有被明王朝消灭,但最终皆被清王朝所灭。

明朝兴,元朝灭,但身居北元的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于是不断组织力量反攻。明朝初建之时,根基还不稳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只能对蒙古采取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贵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支:

(1)、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方面。(2)、北元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余万众据守辽东。(3)、元梁王管辖之下的云南还有十余万军队,策应北元皇帝的军事行动。

此外,北元与东面的高丽、西面的畏冗儿地区仍旧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北元复国大事表

1368年冬,惠宗命扩廓帖木儿从山西出兵夺回大都。军行途中,明朝将领徐达乘虚袭击他的后方太原。扩廓帖木儿回师救援,正中计谋,被明军袭破大营。折兵四万,仅率十八骑逃入甘肃,山西地区自此被明王朝占据。

1369年春夏,北元远相也速几次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县),但都被明军击退。明军乘势北进。惠宗从上都退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岸),宗王庆生、平章鼎住被明军追及擒杀,一万将士被俘。上都陷落。

1370年四月,驻守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北)的扩廓帖木儿与徐达率领的明军激战。扩廓帖木儿大败,仅与妻子和少数随从北渡黄河,跑到漠北和林,八万六千多官兵全部被俘。自此,陕西、甘肃等地区也被明朝占据。

1370年五月元惠宗因痢疾刚刚去世,明朝大军随之而来,展开应昌围城战。一日而下,惠宗之孙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而后被押解京师。惠宗之子爱酞识理达腊(北元昭宗)率数十骑逃往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

这一年,爱酞识理达腊即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为北元昭宗。

北元节节败退,明朝打算乘胜彻底打垮它的势力,以绝后患。1372年,明军十五万分东西中三路进攻北元。

但这一次明朝对北元的战争,却以失利告终。明朝在短时期内再没有能力深入北方草原作战,北元则争取到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锯式的冲突,双方各有输赢。

1375年,扩廓帖木儿死于漠北,使北元军队失去了一位能征惯战的骁将。这一年纳哈出进攻明朝辽东州城,屡被击败。

北元昭宗於1378年逝世,他死后由弟脱古思帖木儿(北元平宗)继位。

l380年.北元国公脱火赤等经常进扰明边,在亦集乃遭征讨被俘。次年,北元平章乃儿不花在边境地区被徐达击败。

1381年,据守云南的元军遭明朝大军的征讨。白石江(今云南曲靖县东北)一战,十余万北元大军溃败,被俘者二万有余。梁王匝剌瓦尔密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杀。与漠北蒙古贵族逐相呼应的这支力量被消灭了。

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率师掩袭北元平宗脱克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蒙古军仓猝拒战,大败。太尉蛮子被杀﹐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军士男女七万多人被俘。

1402年(明建文四年),东坤帖木儿自立为汗,去元国号﹐改称鞑靼。至此,北元实际上灭亡。

从此之后,蒙古内部纷纷自立为汗,相互厮杀,有些部族选择与明朝合作,有些则选择继续抗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636年,鞑靼十六部降清,鞑靼亡。8年之后,清兵过山海关,明朝亡。

点赞3、临海市 网友:我为び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北元早就灭亡了。

北元退入大漠以后,没多久皇帝都被内讧宰了,北元灭亡。

坤帖木儿在公元(1402)年死掉后,他的部将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取消了元的国号,恢复了鞑靼的古称,宣告北元正式灭亡。

既然北元不存在了,也谈不上复国。

第二,蒙古人统一起来,只有成吉思汗做得到。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统一了蒙古大漠。

在之前和之后,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之间你死我活,争夺大漠的资源。

所以,蒙古人或者说蒙古大漠上的游牧民族无时无刻不在仇杀,这是他们的宿命。

然而,成吉思汗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蒙古领袖里面凤毛麟角的。

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外交的统一了蒙古大漠。

比如成吉思汗和扎木合的决战中,成吉思汗被打的大败,溃不成军。

而他却利用扎木合的残暴虐杀战俘的事情,成功离间了他的盟友,导致扎木合部下分崩离析。

成吉思汗死后,其实蒙古帝国就立即四分五裂。

到了北元逃到大漠以后,蒙古人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落,互相攻杀。而三大部落内部又分为无数实权派,互相也杀来杀去,永无止境。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和大明对抗。

第三,蒙古人其实不具备征服中原的实力。

西方学者曾经计算过蒙古高原以及周边的容纳能力。

他们认为,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最多可以提供游牧民族大约二三十万兵力,无法再多。

只是因为草场的畜牧能力有限,养不过更多的牧民。

如果需要更多人,就必须控制东北和西域地区。可惜这两处在当年人口也不多,而且也是四战之地,很可怕。

仅仅依靠二三十军队,占领中原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中原自己出现大问题。

而蒙古人入侵的时候,中原其实分裂为金国、南宋、西夏、大理、吐蕃等多个国家。

尤其金国和南宋是敌人,互相攻杀,南宋还协助蒙古人打金国。

这种混乱又四分五裂的形式,才帮助蒙古人成功。如果金国和南宋是一个国家,等于军事实力翻倍,蒙古人是难以对付的。

仅仅1个南宋,就和蒙古人作战40多年。

另外,金国和南宋当时都已经执政100多年,王朝陷入后期的腐败低效阶段,也为蒙古人创造了巨大的条件。

如果金国全盛时期,野狐岭战役的45万大军,吃掉蒙古10多万军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第四,文明越发达,游牧民族就越不行

自从发明重机枪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了,再也不凶悍了。

这就是文明、科技的力量。

明代开始,武器科技又有一定进步。

比如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器,包括火枪、火铳和火炮,这些新式武器虽然还比较弱,但仍然给蒙古人造成很大的麻烦。

尤其是明军守城防御时,蒙古人面对火器往往伤亡惨重,毫无办法。

第五,藏传佛教

这一点是萨沙个人观点。

我认为,藏传佛教对蒙古人有着很大的改变。

从元代接受藏传佛教以来,笃行佛教的蒙古人开始变得温和,不像以往那么嗜杀成性,也不敢再胡乱作恶(怕因果)。

到了明代,随着藏传佛教深入普通牧民,蒙古人凶悍的民族性更是减弱。

另外,笃行祖宗让蒙古男人热衷于出家做喇嘛,最后到每家都有1个,以有僧人为荣。

喇嘛虽受各种优待,颇受尊敬,但不能生育,这又减少了蒙古人的数量。

点赞4、莱阳市 网友:挽や歌

非常感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的邀答,愿您天天康乐。

金国海陵王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福垊总结如下:当本国皇帝、擒邻国皇帝、娶天下绝色。朱元璋有三憾,没得到传国玉玺,没擒住元太子,没抓住王保保。正是因为王保保才没得到传国玉玺,没擒住元太子。那王保保死后,为什么明朝没有灭了北元,而北元也没有复国成功呢?其实蒙古差点复国成功,不过那是不叫北元而是瓦剌。

因为早期有人——朱元璋最大的遗憾——北元支柱

起兵抗元功劳最大的南北两宋红巾军,天完是南宋,韩宋是北宋。而朱元璋则是北宋里的一支武装。韩林儿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强敌,朱元璋在后方时而打蒙古分化隔离的军阀残部时而打义军,为的是扩大地盘。等大局已定时,朱元璋才跟元朝PK了起来。其他军阀都被朱元璋一一搞定,而朱元璋最大的遗憾以及心目中的奇男子王保保,让朱元璋弄得很没脾气。

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要么朱元璋的军队败给了王保保,要么好不容易赢了王保保却又总被他溜掉了。真是打不死的小强,劝不降的隔壁老王(保保),朱元璋甚至让老二秦王朱樉娶了他妹妹,他还是不投降。王保保被很多军阀吊打,也打不败,真是神一样的存在。王保保成了北元的中流砥柱,对北元有再造之功。最让朱元璋痛恨的是元朝太子和王保保联合起来了,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是为元昭宗。君臣和好,励精图治,还准备者复国之战。

于是朱元璋先发制人。洪武五年(宣光二年)1372年明军三路,共15万大军北伐。

东路李文忠从西北面袭击和林,西路取甘肃作为疑兵吸引其主力,中路徐达直趋和林。徐达派蓝玉出雁门关,在野马川小胜元军。蓝玉直攻图拉河,王保保严阵以待。蓝玉气势汹汹,王保保佯败,退到和林。而他的主力正在和林,且做好备战。将轻举妄动的蓝玉引入包围圈,大败蓝玉。而且李文忠也遭遇包围,只有疑兵西路军冯胜取得胜利。朱元璋本想一劳永逸,结果反而被打的灰头土脸,明军战死数万人。明朝再也不敢有灭亡北元的想法了。王保保打出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因为中期没法——大明顾东顾不了西——投降猖狂

1376年王保保薨。几年后,明朝得到消息,保保已死,而元主正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在1388年,由蓝玉统兵15万,孤军深入到距贝加尔湖四十里的百眼井,而不见敌人。鉴于上一次被围攻的教训,蓝玉就打起了退堂鼓。定远侯王弼说:您可不能学习李广利的无功而返。于是一路向前,而元军以为明军长途奔袭会很疲惫,加上他们根本不相信明军会孤军深入,因为粮草供应困难啊。而且这天还有大风,风吹草动见不上明军,(因为昏天暗地,飞沙走石)更感觉不到马蹄声,就在这里等死,故而这次明军大获全胜。遗憾的是让元主和太子和他们的随从溜了。此前此后朱元璋北伐七次,朱棣北伐五次都没实现征服蒙古的梦想。

不停的征伐把蒙古打的分裂了,因为大明只攻蒙古主力,而蒙古的主力都是东部。东部的主力见这样拉锯战有点危险,而明朝也感觉太累,太不好玩了。于是明朝修长城,东部蒙古给大明的面子,让明朝封个王爷什么的。可这个期间,北元的丞相的后裔在西部做大,于是蒙古分成两部,一部是正统的蒙古——鞑靼;一部是非正统的蒙古——瓦剌。瓦剌也有梦想,他的梦想跟元惠宗的梦想一样——复国。

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分四部南下。东路兀良哈(乌梁海)部攻辽东,西路伐甘肃张掖,中路为重中之重(分两路,阿剌下宣府围赤城;也先攻大同)。明朝不敌,太监王振让明英宗御驾亲征。在打仗时王振指导皇帝打仗,真的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明英宗所率主力在王振的指挥下,毫不犹豫进入了包围圈。在土木堡,明朝主力被也先歼灭,明英宗被俘虏,王振被樊忠锤死。同年十月,也先进攻北京,若非于谦,估计元朝就真的复国了。而这时,明朝才开国71年。福垊需要说明的是也先不是大汗,大汗是东路乌梁海部的脱脱不花,但实际权利在也先手里。后来也先为搞乱明朝,就将明英宗放回,看他们手足相残,兄弟阋墙,最终明英宗二次即位。

因为晚期团结——明蒙唇齿相依抗清——为了活着

东部的鞑靼(喀尔喀——外蒙古)后来分为三部:札萨克图、土谢图、车臣;西部的卫拉特(瓦剌)分为四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常年纷争内耗,导致土尔扈特部迁徙,后来又在沙俄的欺负下又回来。林丹汗为了一统蒙古,下劲了功夫。也曾多次明朝联合,抵御后金。但后来又与明朝闹矛盾,更加上他们内部纷争,导致了林丹汗的失败。最终,明朝被清朝所灭,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在位时被后金大败。清朝时,将额哲封为亲王,公主下嫁,封地在察哈尔。

点赞5、平顶山市 网友:月舞花溪

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开始,到他的孙子拔都和旭烈兀,战斗力都是爆棚的存在。尤其是拔都领衔的长子西征,横扫西方世界,不仅灭了阿拉伯帝国,还杀到了多瑙河西岸、距离维也纳仅有一步之遥的诺伊斯达。当时的欧洲人都悲观的认为,整个欧罗巴怕是将不可避免地被东方的铁骑踏平了。



然而在此之后,草原本部的蒙古人的战斗力就莫名其妙的不行了!究其原因,除了腐化堕落之外,蒙古与各汗国之间的不团结,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蒙古人的第一次分裂,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大汗继承争夺战。由于忽必烈赢的不地道,导致各个汗国跟他搞掰了。而他又是蒙古草原本部的代表,等于在事实上,蒙古本部与各汗国之间分裂了。为此,忽必烈不得不大量起用色目人和北方汉人,用以对付南方的南宋和西面不服自己的汗国。使用这些非蒙古人,确实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但是民族过于复杂也有个毛病,就是凝聚力很差。这一点在后来蒙古大军征讨南宋、安南、日本的过程中看得很清楚。说的再直白一点,蒙古本部从忽必烈时代开始,就已经明显退步了,不再是那个武德充沛时期的蒙古了。

个人见解:南宋王朝最后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将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而选择叛逃蒙古,比如四川和襄阳军区的大批武将就是如此。这些人在转投到蒙古后,打起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所以忽必烈灭南宋,政治方面的作用可能比军事上面还要更大一些。此时的蒙古帝国真正挑大梁的,其实是北方的汉人和回回人。


后来元成宗时期,虽然解决了各汗国与蒙古本部的臣属关系,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问题用秦朝李斯的话来说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简而概之,成吉思汗的儿子很团结,孙子之间也还行,但是到了第五代,第六代子孙的时候,相互之间没有亲情可言了。

想当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打仗堪称是变态级别的。除了变态的战术外,足够的团结也是关键因素。失去了这个根本,蒙古人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到了元朝末期,蒙古人不够团结的毛病越发明显。

当明朝大军大举北伐时,没有一个汗国派出救兵援助本部。不救也就罢了,甚至还有乘机挖坑的。就比如控制西域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它们跟元朝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这没有什么卵用。元朝被明朝暴揍时,察合台汗国不仅不救,反而派兵攻打元朝,乘机占了元朝在西北一大块领土。

当时元朝管理西域哈密地区的肃王兀纳失里被察合台汗国打的实在是受不了了,便向明朝主动投降,寻求庇护。蒙古人被自己同族兄弟打的找中原人帮忙,这也是没谁了!既然人家主动来降,明朝岂有不受之理?明成祖朱棣封兀纳失里为忠顺王,就在哈密原地建立卫所,兀纳失里的后裔均被封为忠顺王或者忠义王,并由明朝派来的汉人充当长史辅佐外加监视。相当于是一个半独立的附庸政权。本来明朝对这个地方是没有兴趣的,结果因为蒙古人内讧,反倒让明朝捡了便宜。

蒙古人之间在内耗,明朝方面却在大量的吸收蒙古人和色目人。历史仿佛轮回了,昔日忽必烈依靠北方汉人和色目人打南宋;明朝则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打蒙古人。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明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李贤,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进北京(进京赶考),当身为河南人的李贤走在北京大街上时,被京城的景象给震惊了!没想到啊,贵为大明京城的北京城里居然有那么多被南方人视为仇寇的蒙古人!着实令人想不通。这就好比外地人走在南方某大城市的街上,结果全是黑哥们的身影,瞬间会有种凌乱感,这还是咱们天朝的土地么?

本着朴素的华夷主义观念,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李贤对朝廷上了一道自己的陈述。李贤的这道陈述,简单点说就是,鞑子都是靠不住的,还是少用一点蒙古人吧!然而等到李贤也坐到了内阁首辅之后,他对蒙古人的利用,也是一个鸟样。

根据嘉靖二十六年《功臣袭封底簿》中的备案记载,仅仅截止到明世宗中期。大明朝一百多个世袭爵位中(多数以武功得爵),北方胡人出身的就有二十个,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主要是蒙古贵族或军人,个别是回人和西番等族的将领。

备注:截止嘉靖中期,有爵位的番人一共有二十人。这些人虽然都取有汉名,但实际上都是番人。具体名单如下……

忠勇王金忠;忠勇伯蒋信;恭顺侯吴允诚;广义伯吴管;安顺侯薛贵;

永顺伯薛斌;顺义伯金顺;顺义伯罗秉忠;伏羌伯毛忠;会宁伯李英;

高阳伯李文;怀宁侯孙镗;东宁伯焦礼;怀柔伯施聚;忠勤伯李贤;

靖安伯和勇;清平伯吴成;奉化伯滕定;南宁伯毛胜;武平侯陈友。


到了明朝末期,这个现象有增无减。用当时人茅瑞徵的话说,当世将门世家,首推『东李西麻,土达祁鲁』四家。而汉人名将虽然也有很多,但是能称得上世家的,无一家尔!

那么啥叫『东李西麻,土达祁鲁』呢?

东李指的是辽东李氏家族,他们是从东面的朝鲜归附来的?西麻值的是大同麻氏,他们是回回人;土达祁鲁,指得是西宁的祁氏与庄浪的鲁氏皆,这两个家族都是蒙古人,并且庄浪鲁氏还自称是孛尔只斤氏,元朝宗室的后裔。

讲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应该心里有数了。当年元朝用汉人制汉人,番人监督汉人;到了明朝就变成了用番人治番人,用汉人监督番人。本来番人的数量就少,还被明朝用高官厚禄挖走了一大群“蒙奸”给自己效力。这些蒙古人后来很多就直接跟汉人融合了,成了汉人。关外蒙古人在这种前提下,要是还能复国,就是活见鬼了。

明朝在不断挖墙脚,蒙古人在干什么呢?继续分裂!先是鞑靼和瓦剌,后来直接分裂成了一大票以蒙古或是鞑靼冠名的部落,大概的分裂状况,请看下图:

凡是拿红圈圈出来的,都是蒙古部落。而这些部落,还只是大部落联盟,在每一个部落联盟下面还有若干个小部落。比如清朝时期跟康雍乾三代扛了七十年的准噶尔,在明朝时期就是和硕特部落之中的一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之间相互没有隶属关系,打起仗来各顾各,一点都不团结。

就总体而言,蒙古人因为不团结,分裂成了十几个大部落,几十个小部落,总体力量虽然不算弱,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强权人物将他们整合起来。也就是说,蒙古人缺一个像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领导他们。

反观明朝,明军之中的蒙古、回回官兵数量总数虽然不详,但是极度庞大。从明太祖时期就开始吸纳,到了明后期已经变成了明朝北方国防力量的顶梁柱。这种此消彼长,蒙古也就不可能有掀翻明朝的实力了。

所以王朝的兴衰,除了天时、地利之外,比的就是一个人和!这里所说的人和,指的不是拼人头,比谁的人更多。而是比团结,比谁的可动员、可组织的人头多。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不一定弱,关键在于团结!

点赞6、舟山市 网友:汤耗子

因为不团结,所以自从1368年,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出大都以后,即使元朝没有灭亡,也无法恢复昔日霸业了!

这种不团结,早在元顺帝还在大都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如果大蒙古国上下能够像成吉思汗时期那么团结的话,元朝压根就不可能被推翻。大厦从来都是从内部垮塌的。


一、元顺帝在位期间内乱不断。

第一,误杀脱脱。

元顺帝之所以守不住大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毁长城。那时候文武双全的脱脱,绝对可以帮助元顺帝稳住江南的局势。

不说彻底消灭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的人马,至少元朝大军在脱脱手里,可以让这帮人没机会北上闹事。

可惜正当脱脱在前线围攻张士诚的时候,元顺帝却听了哈麻的谗言,将脱脱给罢免了。等到脱脱被流放以后,就被奸人哈麻给害死了。此后还能有谁总领大局呢?

第二,皇帝与太子内斗。

元顺帝自己也看出了端倪,所以失去了奋发图强的想法。他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结果哈麻为了夺取政权,居然要求元顺帝禅让大位给太子,这可把元顺帝给气炸了。

虽说哈麻被贬谪了,可元顺帝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之间的矛盾,可就这么出现了。

事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母亲的帮助下,自成一派,完全可以和元顺帝相抗衡。两大派系一直争斗不休。直到元顺帝的舅舅,被太子一派的人给赶跑了,矛盾才彻底爆发。

太子要求攻打镇守大同的孛罗帖木儿,因为他私藏了元顺帝的舅舅。结果孛罗帖木儿大怒,带着大军杀入了大都,赶走了太子一派。

太子一派跑到镇守太原的扩廓帖木儿处,扩廓帖木儿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王保保。这么一来,元朝就同时出现了两大政权。

孛罗帖木儿一度架空元顺帝,他担任宰相以后,在大都胡作非为,甚至淫乱后宫。元顺帝气不过,就派人将其暗杀了。

这么一来,元顺帝失去了有力的帮手,只好选择向太子一派求和。这才在1365年,勉强结束了这场内斗。只可惜,结束的时间太晚了。


第三,元朝军队内战不止。

太子回来以后,元顺帝便将王保保封为河南王,让他去江淮地区平叛。结果由于元朝此时内部派系林立,导致王保保和李思齐、张良弼、脱烈伯、孔兴等人,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打起了内战。

好家伙,南方的红巾军如火如荼,北边的自己人却先动起手来了。结果李思齐和王保保甚至把关中给瓜分了。

元顺帝担心王保保有异心,居然又让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统领天下兵马,带兵讨伐王保保。好家伙,这是昏头了吗?

元朝这边还在内战的时候,朱元璋已经陆续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对手给摆平了。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1368年大都被攻破。


二、北元时期,蒙古内部依旧不团结。

元顺帝逃到北方以后,元朝便宣告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北元的时代了。你以为这帮人退守漠北以后,就能团结起来吗?对不起,这是不可能的!

第一,阿里不哥的后裔篡位。

元顺帝死后,他儿子元昭宗顺利继位。元昭宗还打算匡扶中原,可他不知道的是,其实蒙古内部已经四分五裂,根本就不具备恢复中原的实力。

公元1378年,元昭宗死后,天元帝继位。他在位期间,不仅没恢复中原,反而遭遇了蓝玉的北伐。蓝玉在捕鱼儿海打得天元帝只剩下了10多人仓皇逃窜,结果半路上被也速迭儿给杀了!

问题的关键来了,也速迭儿是什么人?很明显这是一个蒙古人,那么他为什么要弑君呢?其实这是一笔老黄历上的账。

元朝建立之初,忽必烈和他的同母弟弟阿里不哥共同争夺蒙古大汗的位置。阿里不哥得到了更多蒙古贵族的支持,按道理可以顺利继位。

可忽必烈手里兵强马壮,靠武力击败了阿里不哥,从而夺取了蒙古大汗之位。这位也速迭儿便是阿里不哥的后代。也就是说,也速迭儿翻起旧账,要为自己的祖先阿里不哥报仇了!

也速迭儿的汗廷在卫拉特蒙古,也就是瓦剌,属于西蒙古。而北元过去的汗廷,在东蒙古,史称鞑靼。从此以后,瓦剌和鞑靼之间的内斗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第二,瓦剌和鞑靼之间的内斗。

阿里不哥的后代首次夺取汗位以后,忽必烈系和阿里不哥系便轮番上演着争夺大汗之位的大戏。他们也放弃了中原王朝对君主的称号“皇帝”,而是恢复了蒙古人的旧称“大汗”。

不过再怎么说,他们两家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也算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可由于瓦剌的不断壮大,使得黄金家族的地位岌岌可危。

尤其是1415年,瓦剌首领绰罗斯脱欢上位以后,彻底架空了黄金家族的大汗们,甚至可以随意废立大汗。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绰罗斯也先上台,接管了父亲的权力和地位。他成为太师以后,依旧架空蒙古大汗岱宗汗脱脱不花,而且在1449年也先更是在土木堡之战中,击败了明朝20万大军,甚至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

从此以后,也先的地位达到了巅峰,蒙古人无人不服。因此公元1453年,也先对黄金家族的宗室进行了一场清洗,随后自立为蒙古大汗,史称大元天圣可汗。

按道理说,也先是有机会恢复大元江山的。但是这哥们寿命太短了,登基才2年,手下人阿剌知院便发动了叛乱,诛杀了也先。自此瓦剌一蹶不振,而蒙古内部,陷入了30年的内战之中。


三、明朝可不是吃素的!

也先死后的30年内战,使得蒙古元气大伤。直到1475年,满都鲁成为了蒙古大汗,这才稍微稳定了一些。

满都鲁死后,黄金家族的后裔非常稀少,因此他媳妇儿满都海福晋在掌握北元政权以后,选择7岁的巴图孟克为新任大汗,并且嫁给了他。

这个巴图孟克,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达延汗。达延汗亲政以后,通过战争,陆续平定了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永谢布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等,再次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有人说,达延汗这么能干,为啥不南征,恢复元朝天下呢?其实达延汗还真的尝试过,当时明朝正处于明武宗朱厚照时期。

朱厚照得知“蒙古小王子”南征,他立刻兴奋了起来,以“大将军朱寿”的身份带兵亲征,还真的挡住了达延汗的进攻。最关键的是,达延汗回去以后就死了,或许和这次交锋有关系。由此可见,朱厚照不仅不是个荒唐的皇帝,而且能力还不小。

此后蒙古各部,压根就不服达延汗子孙的统治,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到了1547年,达延汗的曾孙库登汗更是因为害怕被俺答汗兼并,居然带着本部人马(左翼蒙古)南迁了。

俺答汗是达延汗的孙子,但是他本身没有蒙古大汗的继承权,只是一个普通的部落贵族。不过人家的能力过分突出,完全超过了真正的大汗。

俺答汗的实力过分强大,赶走了察哈尔部以后,成为了右翼蒙古的领袖。此后更是统一了鞑靼,压制着瓦剌,成为了蒙古实际上的主人。

公元1550年,俺答汗再次与明朝发生摩擦,而且一路杀到了京城脚下。这还了得?当时正值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期间,双方最终通过谈判,开放互市,化解了矛盾。

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是很明显,俺答汗要想打下京城,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别提恢复元朝的版图了,这哥们就是来抢一波走人的!


总结:女真强盛后,留给蒙古的时间就不多了。

俺答汗死后,蒙古内部再也没有一个可以扛大旗的人物了。蒙古各部落,再次逐渐陷入了独立状态之中,再想团结起来已经很难了。

到了1604年,林丹汗登基了,这位老兄也有统一蒙古的志向。奈何此时的女真人已经在东北崛起了。林丹汗不仅没法进攻大明,还得与明朝合作,共同对付女真。

公元1632年,后金皇太极击败林丹汗,抢走了他的8个妻子,2年后,43岁的林丹汗郁郁而终。至此,大蒙古国宣告灭亡。

内乱不断,再加上明朝和女真的强大,使得蒙古人压根就没有机会恢复祖业。只能说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属于成吉思汗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点赞7、胶南市 网友:斗魂如焚

谢史先生邀。首先纠正,题主的问题有误,蒙古与大明对峙期间,并不是全打的复国战,也就是说并不是以复国为目的的战争,他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北元打复国战的时期;其二,蒙古分裂内讧时期,某简单叙述。

北元复国战时期

自从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被逐出北京城死在应昌后,他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在位的七八年间,一直都怀抱着反攻中原光复中国帝位的希望,并为之努力,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到死也没有复国成功,他的弟弟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后,继承了他的复国梦想,继续为之努力。

对于明国来说,从太祖太宗,对北元的残部都认真对待,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和压制。设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切断北元左翼,隔断他与朝鲜、女真的联系;在青海西宁设置罕东、安定、阿端、曲先四卫,招抚西藏,在西域设置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切断右翼,隔断与西藏的联络;并在辽东设立建州、兀者等卫所;明军从中路出击,反复扫荡大漠南北。

随着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哈喇哈河战役,决定了北元的命运,从此,再也不能和明国对抗,复国战争再也打不响。

随着这次的惨败,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儿袭击杀掉,忽必烈系后裔的黄金家族彻底丧失威信,大部分蒙古部落纷纷脱离他而自治,进入蒙古的内讧战国时代,自此,蒙古的汉文化因素彻底衰退,再没有年号和庙号的存在。

蒙古分裂内讧时期

这个时期的蒙古四分五裂,黄金家族沦为周天子的地位,群雄争霸,都想坐坐全蒙古合罕的宝座,甚至不惜向敌对国明国称臣纳贡取得支持,明国的皇帝对于这种状况很满意,因为知道这样会增加蒙古人的内部分裂。

1400年,弑君的鬼力赤被阿速部的酋长阿鲁台和斡亦剌部的酋长马合谋击败,阿鲁台和马合谋对于蒙古复国毫无兴趣,他们希望成为独立于蒙古部之外的部族,因此选择向明国朝贡,并得到明国的支持,斡亦剌趁机扩张到西蒙古,形成瓦剌;东部蒙古被称为鞑靼。

在明国的支持下,帮助新崛起的瓦剌去压制忽必烈的后裔们,扩张的胜利让瓦剌人想恢复成吉思汗的高贵经历,而明国也为之付出了一些苦果,直到也先的死去,黄金家族后裔的最后一次复辟在达延汗的手中实现,推翻了瓦剌的优势建立了东蒙古的霸权。

但是随着达延汗的死,他的儿孙们瓜分了部落,而且分的无比细致,成为联邦的形势,名义上的最高汗察哈尔汗只保留了名义上的领导权,已经彻底堕落成无组织的国家,直到被崛起的女真人降服。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