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为古代统治思想的是儒学,而不是法家、墨家?
谢谢邀请!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皇家推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集权统治思想,形成“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专治环境,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中国政治历来“外示儒术,内用黄老”根本的政治策略基本出自“荀子柔合法家、道家”的《荀子》思想,儒家仅仅用于维护皇权的“神权天授”之欺世盗名逻辑,如果用“儒术治国安民”必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如“王莽”等!
古代农民起义大多捣毁孔庙,从中看出一个问题,孔老二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历来是被封建统治者麻痹老百姓,让老百姓当顺民的。为什么孔老二被历代封建王朝越捧越高,封建思想越来越走向高峰,而我国却越来越走下坡路,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现在提倡传统文化,又有人把孔老二说的象花一样。其实,有见识的人早就说过,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儒家劝人学而识习之,劝人勤劳,劝人为善等要发扬。对其君君臣臣,逆来顺受,被封建统治利用愚民那一套,要予以批判和遗弃。
统治思想,需要担当这样几个角色:一是提供价值引导;二是提供社会整合;三是凝聚社会共识。
而儒家思想,恰恰能够提供了这三种角色功能。而法家和墨家,不是在这方面有缺失就是在那方面有不足。
这是从学说特点上来说。
而从社会构成和历史发展上来说,儒家恰恰满足了和适应了外在环境,在偶然中成为必然。
具体原因,大体如下:
首先是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
三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族群结构,而国家则是族群的联合体。
大禹背后有一个族群,商汤背后也有一个族群,而武王背后也有一个族群。
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分封族群。
姜子牙族群,去齐地,在那当诸侯;周公族群去鲁地,在那当诸侯。看到的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实际的人物背后是一个个的族群。
人以群聚,聚以族群,而族群得有意义的凝结。而这个意义,首先是血缘、姻亲,而后发展出宗法。于是,儒家诞生了。
儒家来自于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而族群宗法的社会结构,仍旧存续,所以儒家的基础也就仍旧存续。
族群宗法的社会基础产生和滋养了儒家,而儒家的思想也发过来支撑了这个社会结构。于是,儒家就能够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其次是人情的底层逻辑。
因人情而治礼,所以人情就是儒家思想的底层逻辑。
族群宗法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情这个底层思维逻辑不会变。
而植根于这个底层思维逻辑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也就会长盛不衰。
儒家对与不对、有用无用,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家都能理解,人们都需要,关键是所有人都认同。
儒家的逻辑,与人情的逻辑、与人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契合的。
所以,儒家就能成为各种思想的最大公约数,也就能够发挥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
于是,不管是法家、墨家,还是其他阴阳家、杂家、兵家,你们这些思想全都能融入进儒家思想里面来。
第三是愿景的价值引导。
儒家提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愿景。那就是大同,中间还有小康的阶段。
但是,法家的“一断于法”和墨家的“兼爱非攻”,侧重于术,也就是怎么做。
它们都没有回答“到哪里”的问题。即便回答了,也是极为模糊的。
而儒家的大同则很明确。
基于人情的底层逻辑,要到大同,于是就要有爱、就要有仁义,也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价值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后世中国,即便占山为王,也要树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这就是儒家价值引导的力量。
最后是偶然中的必然。
战国以强力、秦代尚法家,这个时候的儒家很弱势。儒家学说遭遇了危机。
但是,战国结束、秦因法亡,所以儒家也就有了重登历史的机会。
平民社会大汉帝国,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风采,儒家则当仁不让了。
两汉便是儒家的天下。
南北朝以至五代,儒家再次遭遇危机。挑战儒家思想的就是佛家和道家。
但是北宋五子创新发展了儒家。这个时候的儒家也能解释死生的大问题,也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也有了思辨的属性。儒家则再次隆重登场。
至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都可以看做是儒家哲学思辨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大势总能让儒家在危机中复活。儒家的自身特性,也总能克服危机获得新生。
最重要的是社会基础的奠定,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础就是儒家的土壤。这个基础始终没有变。
此外,还有孔子、孟子、董仲舒、北宋五子、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儒家集大成者的智慧贡献。他们是功不可没的。而其他学说就没有这么幸运。法家到韩非子就没有后续人了,而墨子开创了墨家但墨子之后便再无“墨子”。
这个答案非常清楚,就是儒家思想最符合封建王朝统治之用,是不折不扣封建王朝实施统治的工具。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忠孝不能两全、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为核心的思想。
儒家思想尤以百姓须对统治者愚忠、盲忠为核心之核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成为封建王朝最爱,让那些帝王将相有了统治百姓的思想武器和治国法宝。
历朝历代儒家思想备受热宠,让儒家思想越撰越优、越编越好,以致儒家思想代表孔子荣登大贤、圣人之巅。这一情况,无可非议那是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哪个统治阶级不喜欢为其更好的实施统治而提供的思想、文化法宝呢。
然而,在封建时代中,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都与儒家思想存有差异,相对统治阶级不受欢迎,因此,它们只能够民间流传,其实这也就是一种社会需要,只是不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而已。
今天,虽然不能把大中国长期推崇封建王朝世袭制的责任完全归结于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但封建社会的落后、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儒家思想分不开。以致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让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国家。被打还赔款、土地被侵占、不平等协议一个接一个,于是有了东亚病夫的称呼,于是有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
请问:今天儒家文化究竟优秀先进在哪里?正是选择性的宣传才让儒家思想仿佛涵盖中华文明的一切,正是偏袒性的宣传才让儒家思想在新中国二十世纪蔓延开来。
新中国需要新思想、新文化,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们、新中国受到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人不需落后的思想,不需要腐朽的文化。
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比两千多年前的思想文化优于千倍万倍。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光辉灿烂,是宏观思想和祖国情节的闪烁,绝不是简单以儒家思想而代之!(个人管见)
因为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永久掌握执政权,就需要顺臣顺民,还要愚臣愚民,要固化阶级差别及保持绝大多数人为穷人,才能保证封建地主阶级永久为富人!
这就需要奴化教育与愚民教育及理论根据,也就只有儒学中的孔孟之道可以被选中!
但儒学中不含孔孟之道的有关伦理、礼貌、人类社会文明教育等,是可以接受并传播的,日本就是用的没有孔孟之道的儒学来维持日本社会的价值观与社会秩序!
我们反对孔孟之道的反动部分,可以传承儒学中正确的进步部分!
儒学在孔子之前,则是属学习、教育之法,算起来也是道家的言传身教之一部分,属天下治理中的理之一部分!
至孔子加进去他的世界观及政治诉求之后,就有了反对社会进步反对消灭阶级差别及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动作用!
在使用儒学和孔孟之道时,切记孔孟的反动世界观与政治诉求,不能成了剥削阶级的帮凶!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深奥和复杂,其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简单概括一下脉络,关于先秦时代的思想派别,今天总结所谓三教九流,但先秦真正形成气候和有门派体系的思想只有儒家、墨家两大体系,道家思想虽然老庄都存在,但这个名号是后来给的,法家当时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荀子是儒家分支,他的弟子虽然有著名的韩非和李斯,但本身没有法家这一名目,韩非的思想就是韩非,商鞅号称法家,更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商鞅和李斯都是行动派,没有法家思想这个概念,他们只是推崇刑法治国。
但是,先秦思想百家争鸣是客观事实,其他还有很多人如公孙龙、杨朱、列御寇、邹衍、孙武孙膑、吴起等等很多人,各有思想流传,但都没有名家、兵家等等概念,都是后来为了好归纳特质,效法儒家、墨家而定下的名目、
那么秦朝一统,因推崇严刑峻法,与起源东方的儒家很不对路,形同水火,为什么后来汉朝会崇儒,汉朝刘邦、萧何等是楚人,但来自东方,儒家在秦朝时期和方士基本都是秘密行动的,方士反而在秦朝一度受宠,帮助秦始皇寻仙。方士后来号称并入道家,和儒家其实可能同源,都来自齐鲁大地,这个背景非常微妙,可见胡适在哲学史大纲的解说。
汉武帝号称崇儒的一个关键,但是汉武当真信奉儒家吗?荒唐,汉武和秦皇都是崇方士道家,喜欢寻仙的。而且,自刘邦到窦太后,众所周知都推崇黄老学说,包括淮南王为了献媚,都找人编写淮南子。当年刘邦推崇过儒生吗?没有,他用叔孙通和儒家弟子是获得礼仪上的优越感,儒家纯正的思想到这个时候从来没有获得过官方信奉。
直到出现了董仲舒这个投机分子,董仲舒是儒家吗?不是,他是邹衍的后学晚辈,是阴阳五行的高手,他非常清楚秦汉以来风靡的学说,和黄老、方士很接近。但是,汉景帝一度崇儒,希望风气有所转变,董仲舒是投机分子,窦婴、田蚡这些贵族觉得儒学士子对朝廷用人有好处,因为他们推崇积极入世,希望仁政啊宽厚啊对国家有好处,董仲舒把两者进行了结合,他的确钻研过儒家学说,然后获得汉武帝和权贵的称道,这时候儒家学说开始受欢迎是事实,但汉武帝本人是灵活的,并没有独尊儒家,他是什么对他有利就用哪个,他也用酷吏,就像汉景帝喜欢儒学,但同样也用酷吏使用刑法一样,汉承秦制不是空穴来风,哪怕汉文帝一度削减肉刑,但总的刑法是严厉的,改变是缓慢的,就像汉武帝一样改革刑法,使用酎金可以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没办法就得受宫刑,汉武帝不是针对司马迁,因为汉朝刑法严酷,所以从当年开国起,大批军事上失败的人动不动就投奔匈奴,包括到李陵、李广利,因为回到长安就知道必死无疑,武帝又是严格执法的人,没人能够求情豁免,虽然像李广利牵扯家人亲戚另有图谋的牵连,但本身这些人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儒家在汉朝影响传播是元帝以后才开始的,从武帝推行到元帝有几十年时间,武帝到宣帝并不反对,但同时也没有特别推崇,他们看重儒家的本质是,董仲舒改造过的天人天命和尊君,让人觉得汉朝取代秦朝是天意,后来也就结合五行有了五德始终的说法。
这个天道说法一直是后来儒家的主流,同时与道家都有交叉。正因为后来这些儒家先生喜欢好为人师,把儒家学说推到治理国家治理百姓的高度,其实这些都是为官府皇帝服务的思想,当然能够获得历朝历代的认同,哪怕到蒙古元朝最后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王朝,都不排斥。
墨家思想在秦朝统一以后基本就消亡了,墨家是有组织的机构,直到清朝以前的那么多朝代,很少有人还关注墨家,清朝开始文化比较严酷,文人学者开始重新钻研学术,才回到先秦那些思想典籍中找安慰,墨家才又回到人们视野里,墨家有侠义和底层色调,和朝廷官府和儒家是不对路的,当年墨子对儒家是有过研究的。
清朝中后期轰动一时的太平天国,洪秀全是一个落地秀才,他把外来的半吊子基督学说和遥远的墨家学说巧妙的融合,因为他的上帝教是本土化的秘密结社,和当年墨家很相似,包括尚同思想,上帝这词都来自墨家的解释,节欲观念以及苦行思想,其实都能从当年的墨家找到依据,所以很少人真正去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本质。当然事实上墨家这一套是特殊时段的产物,太平天国再拿出来用,还套上西方基督的外衣,本身的确是不合时宜的,加上人的本性是得势以后会变,会堕落,太平天国的失败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和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机构,已经充分证明墨家学说的问题。
法家也被秦朝所证明,唯有儒家是随着时代不断在调整,但是宋明清都有各自的儒家人物,哪怕曾国藩这种人也打着孔孟旗号,但其实严酷手段和孔孟完全沾不上边,后来这些人有几个能够代表纯正的孔孟?
这些古人,这些思想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法家,对统治者限制多多,很不舒服啰!儒家,可是呵护着统治者,让其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给你选,你都会选儒家啰!哈哈哈哈哈
因为儒家以人为本,这个以人为本也可以解读为以仁为本。那就是一切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人的立场出发。仁字怎么讲,左立人,右边是个二字,就是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关心他人(大众)为他人着想。不过自汉代以后,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体系,出现了许多糟粕,儒学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逐渐走向了反面。
独裁者需要奴隶,不需要智者!
大家好,我是TIME007FM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经典!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金灿荣教授的回答是很可以的!
之前也遇到这种问题,看到他们的答案,感觉答案就是那么几点,也很重复!好像都是以上帝的眼光来看待儒家对过去中国的影响!不过我觉得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儒家社会,如果深层次的分析的话,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荀子学说主导的社会!“外儒内法”。如果从这一点分析的话,儒家学说所创造的理想社会,也是很了不起的!
所以说,法家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中国历史,法家思想,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现实主义!假设中国社会没有法家的话,那么说,中国政治制度从古至今的成熟性是哪里来呢?如果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一定的高效性,哪里能够维持这么大的帝国版图?
这是第一点法家。至于说第二点:墨家。
他所强调的本质上之一:就是无政府主义,司马迁的史记上就有游侠列传,从某种程度上,游侠也反应了墨家的一个特性,不是社会治理的最优选择,某种程度上就是与社会文明秩序相对立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墨家的影响也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的方方面面!只是不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理想与制度方面罢了!
第三点儒家。我觉得现在社会对儒家的误解很深!就像一个人,他现在越是成功,那么他身上的原罪就会越深',那么在未来他所受到的诟病就越大!
中国的古人是很伟大的,也是很能干的!既然中国古人是伟大的,也是很能干的,这肯定是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人来说,那么,有什么要诟病于中国的古人!网上有句话说的很值得思考:袁隆平的最大错误就是让某些人吃饱了,有能力出来骂!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无法避免的生存问题!然而在生活富裕的工业化社会的今天,以人道方面指责古代社会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所得到的最伟大选择,很难说明问题!
儒家学说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理想,将整个国家人心凝聚在一起。共同的理想家园,就是儒家学说的最大功绩!
话说回来,现实中的各种恶,难道不是法家墨家或者是其他一些学说恶的结果吗?就是因为儒家这个善,才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统治思想的重要原因!@?青云计划
因为能被统治者所用又不制约统治者的只会是夜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