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闯关东的山东人口音都变成东北腔,但大连却保持着烟台话?
胶东半岛的方言本身就是胶辽官话,胶是指胶东半岛,辽当然是指辽东半岛,大连处于辽东半岛,明朝时期特别是戚继光抗倭期间辽东隶属登州管辖,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往来频繁,胶东话自然为官话广泛使用于两地,也是由于辽东归胶东管辖大批胶东人移民到辽东,有的是家族迁移,也有整个村落迁移,同时大批胶东官兵也因为屯兵原因扎根于辽东,从海路闯关东的胶东人第一落脚点也是大连抚顺周边,导致大连人大部分祖籍胶东,这种迁移一直持续到解放后,两边气候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加上血脉、文化、风俗、饮食的相似导致语言的传承。
闯关东本来是清朝时期的事,六十年代不算闯关东,东北本来不是一个省,东北有三个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加上内蒙部分地区,差不多一百万平方公里,辽宁和山东隔海相望,比黑龙江和辽宁距离近很多,由于清朝起家辽宁这里汉人不是被编入了八旗被同化说满语,要不然就是跑到了关内,一段时间里辽宁人口极为稀少只有几万人,为了补充人口从顺治年间就开始往辽宁播人,所以闯关东第一站也都是在辽宁,闯关东大约有一千多万,今天辽宁沿海城市百分之九十都是闯关东那个时候来的,从辽宁大连到黑龙江足足有一千公里接近,在那个交通不利的年代只有极少数会在往北走,从顺治年间到清末辽宁地区进行了几次从山东大规模播民,大部分留在辽宁,闯关东时间比较久远所以今天辽宁人大部分籍贯都是在辽宁,而整个黑龙江省和吉林部分地区都是清朝时期封禁的地方这里人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可以说清末都没有几个汉族,清末黑龙江仅仅二百多万人口汉族占比不到百分二十,从1937年到1980之间移民黑龙江的山东人和全国各地足足有二千多万人,其中有十年时间人口增加就到达一千万,可见移民之多,在那些人没有来到之前,这里的汉音可追溯到乾隆将八旗分配到黑龙江历史,因为八旗那个时候都在北京他们说的汉语也有北京口音,这里在山东人未来之前就形成了特有的口音,虽然离北京更远,但是他们说话口音更接近北京,跟辽宁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说一个是很早成群结队就来的形成了自己的口音方言,另一个刚来没有多长时间想要融入进去的山东人
大连保持烟台话原因可能是因为大连这个地方外来烟台人众多,没有被潜移默化。我们都知道当年闯关东这事,很多山东人为了能活下去冒着生命危险去东北。这部分人到了东北以后为了活下来就到处找生存的地方,只要哪里能活,哪里有土地,哪里可以摸金,就到哪里,当时东北很大,土地多,各自去安家了,长时间之后就和本土东北人融合了,形成了东北口音。要是大部分人能在一起,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山东人聚集到一块,那山东人即使到了东北也会一直说山东话,主要还是分散到了各个地方。自然东北话成了主流。
那时的大连街坊邻里几乎都说山东腔,所以受东北话影响很小,后来推广普通话。大连现在是普通话、山东话、土著和和东北话混合腔。
不光是大连,丹东也是,这种话叫海蛎子话,从丹东开始,东港,庄河,大连,到旅顺,丹东最轻,一点点加重,旅顺最重。
因为大连的东北人比较集中,就像南方的客家人一样,保留了山东的口音。在辽宁北部西丰昌图,吉林南部辽源通化一代,也有少量保持山东口音的。而吉林则没有,因为山东人到吉林黑龙江就分散不集中了,他的山东口音显得很另类,但本人并不该变,一直到老都说山东话,但他的下一代就被当地同化了。
首先更正一下,大连方言与烟台方言并不一致,就算大连本地不同区域语言也有差异,当然,外人听不出来也正常,这不能怪你。关于为什么大连北面的闯关东者语言逐渐被当地同化,而大连这边多多少少保留了山东语音,其实太简单了,大连这边离山东近,闯关东者留下的多,形成了以闯关东者为主体的群体,所以很大程度保留了原来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特点。其他地区闯关东者少,行不成群体,慢慢的就被当地同化了。这个特点具有普遍性,全国通用。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所谓闯关东是关内人向东北方向一省一省向前递进的,离山东越远如黑龙江省,受当地土著特别是满族的风俗习惯,口头语言影响而习惯成自然,普通话的成份就多一些。因为普通话要比山东的方言土语好听不知多少倍,而且容易听懂,这就有个入乡随俗的因素在里边了。另外,发现这个比例是这样的,当山东人占少数的区域,普通话说的就比较好一点儿。如哈尔滨、牡丹江宁安海林一带。当山东人占多数的区域,甚至一个村屯都是山东人,这里的山东话几乎没有改变,如有个叫兴十四村的,就是例证。但据我所知,凡是在哈尔滨、牡丹江一带的山东人,所生的下一代,不管有意识和无意识,都自然而然的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因此,这些山东人的后代,有时竟然笑话自己的前辈说山东的方言土语。据说这就叫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