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古代军功各种封号,具体代表都有谁,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这个封号了?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5关键词:古代,后来

古代军功各种封号,具体代表都有谁,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这个封号了?

点赞1、昭通市 网友:小鲜鱼

后来怎么没有军功封号?你没听过《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吗?歌词里就有反应啊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看清楚了:军功章,不就是军功的封号吗?现在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不是军功吗?

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的军队作战有功人员

解放勋章: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

八一勋章: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

八一勋章是军队最高荣誉勋章,每五年颁发一次。最近一次颁发在2017年,不看新闻的吗?

所以,最后一问不成立。军功封号不仅一直有,而且很重视。

前面的问题“古代军功各种封号”。这也值得商榷。军功封号不准确。古代的封号一般是指贵族封地的名号,和有没有军功关系不大。

所以,既可以将“古代军功封号”理解成以军功封赏的爵位、荣誉称号,也可以将其理解成军衔称号。

军功爵位制度

如果是前者,那基本上是侯爵。至于爵位名号,历代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隋唐至明、清朝

第一阶段

爵位分为两种,一是军功爵位,一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先秦时期,本来只有贵族有爵位。但秦国商鞅变法,出现了二十级军功爵位。普通将士只要上阵杀敌,立功就能得到爵位。并且通过功劳的大小,分为二十个军功的等级。

汉随秦制,基本延续这样的军功等级制度。不过略有改变。西汉开国的功臣将军们,有十八功侯。汉代的军功顶级是封侯。

到汉武帝时期,卫青的长平侯,霍去病的冠军侯,都是靠军功获得。名言“李广难封”,所要封的也是指军功侯爵。

到了东汉,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也都是侯爵。侯爵就是最高的军功称号了。

大体上是在开国期间出现。国家稳定之后,战争少了,也就没有多少新的军功侯爵出现了。

第二阶段

隋唐时期的军功,出现了另一种封号——勋位。

这源自西魏时期的柱国将军。最初是有实权的,但之后逐渐演变成军功荣誉称号和相对应的待遇。到了唐代逐渐定型,分为十二阶。每晋升一阶称为一转。军功十二转,便是顶级的上柱国勋位。有品级无实职。

唐朝以后,历代相沿袭,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来。有时名称不同,有时又有增减。元朝又增设了文官的勋衔。

勋官有品级,有待遇,但无实权。与爵位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勋官不能世袭。尽管有些战功的人,也可以得到爵位,但是毕竟只有勋官才是真正的战功的体现。

所以,自隋唐之下,官员可以同时拥有三种品级或职称:实职、爵位、勋衔。例如,上柱国(勋位)鄂国公(爵位)兵部尚书(实职)尉迟敬德。


第三阶段

清乾隆十六年,又废除了勋官制,与爵位再次合并。虽然是以军功作为评定标准,但这种新的爵位可以世袭。又类似秦汉时期的军功侯爵。并且将女真官爵名称,改变为汉语名称,形成定制,称为有别于宗室爵位体系的世爵制度。


军衔称号

如果理解成军衔称号,基本上也是从汉代说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初,也是军衔称号与实职统一

之后,变为军衔称号及实职保留,但临时授予相关人员充任。等到作战任务完成,再收回这个称号。包括征伐将军(临时征战领兵的将军)、中朝将军(禁军统领、军事顾问、皇帝的军事参谋)

最后,彻底将军衔称号与实际职务脱离,成为纯粹的称号。

称为大将军、上将军的,都是全军的最高统帅。

骠骑将军(骑兵部队)最早是霍去病的职位。

车骑将军(战车部队)

卫将军(警卫部队)

这是最高阶的将军称号,其下还有以方位为名称的将军、以攻打某个地点而设置的将军,如攻打贰师城,而设置贰师将军。防卫辽东,而设置度辽将军。以及祁连将军、破羌将军。

有因为作用不同而设置的将军:游击将军、护军将军、步兵将军、强弩将军、轻车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

有驻防各地的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


最后就是杂号将军,也没什么目的和作用,只是取个好听的名字,如建威将军、奋威将军。

不过杂号将军也不是不好,比如破虏将军。先后得到过这个名号,就有刘秀、董卓、孙坚、吕光等。有帝王、有英雄、有军阀。所以还需要个人的努力。

说到努力,不得不提另一位,以看边效力有功,被封为将军的,明朝散阶正二品龙虎将军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

点赞2、张掖市 网友:谱写爱i

个人认为对将军封号最著名的就要属霍去病了。

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时,他仅仅才17岁。用冠军一词的意思是勇冠三军,冠军这一词也被我们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体育比赛第一名的代名词。冠军侯也是霍去病专属侯爵名称,后世再无人用到。

汉武帝在霍去病19时,又因为他的赫赫战功,给予他的官职为骠骑将军,这是专门为了他设立的一个新官职,后续王朝也都沿用了这个官职。骠骑将军的官职在大将军之下,但是汉武帝丝毫不遮掩他对霍去病的喜爱,于是他又新设立了一个官职,叫做大司马。霍去病即为大司马领骠骑将军,与大将军并列为武官最高职位。

霍去病曾六次袭击匈奴,史记中记载的杀敌数量十一万人。还同时收纳了大量的俘虏,牛羊马匹等物资,收服匈奴浑邪王部共计4万余众归顺大汉,真可谓少年英雄。

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年仅23岁就因病去世。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劳,给予了无上的荣耀,就是让霍去病陪葬在自己死后会葬在的陵墓——茂陵,谥“景桓侯”。取义“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点赞3、丽水市 网友:魅瑰之恋

军功奖励制度是古今中外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军功制各有特色,军功的各种封号不尽相同。我们所熟知的特、一、二、三等功,特级、一级、二级战斗英雄等就是古代军功封号在现代的发展和延续。



激励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战斗、努力完成任务,这是施行军功制的基本诉求。立功者受奖,其奖励不外乎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两方面。

商鞅制订的军功爵制是最具侵略性的军功奖励制度

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国家在选拔人才,包括军事将领时,普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是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平时村舍的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的功劳都归于村舍首领名下,军功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战争之后雇农还是雇农,奴隶还是奴隶,战场的缴获、国君的赏赐都归于卿、大夫和士阶层的贵族老爷。

在商周时期,饮酒的酒杯叫作“爵”,而我们今天习惯用“加官进爵”一词形容高升。从酒杯到爵位,关键的转化期,那就是秦的军功爵制。



春秋末期,旧的饮酒赐爵的礼仪方式,由于用作战后奖励,就渐渐演化成一种身份的区分。《仪礼》有“赐爵禄于大庙”的说法,即按照杀敌的数目,赏赐不同等级的酒杯(爵)。《左传》记载:“平阴之役,先二子鸣。庄公为勇爵。”勇爵就是“设爵位,以命勇士”。这可以算作是军功爵制的雏形。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斗形式已不是过去那种公卿之间的点到即止的礼仪战争,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最著名的且最彻底的变法莫过于秦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保障措施就是军功爵制军功爵不是商鞅首创的,却是最完善效果最显著的。



军功爵制与旧的"爵禄"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孟子·万章下》记载,周代的"班爵禄"制度分为两级:天子所班是"公、侯、伯、子、男",诸侯所班是"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虽然也有因军功论功行赏,但是依军功班爵禄的范围十分有限,只能在少数奴隶主贵族中进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所赐爵禄的世袭罔替,用句大白话来形容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而对军功爵制最精辟的一句注解应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讽刺的是这句话的所有权却属埋葬了大秦帝国的两个“反贼”。

秦的军功爵制主要有两个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思就是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而宗室贵族子弟不能像过去那样世袭,如果没有军功的话,就不能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奋勇陷阵杀敌,多砍几个脑袋(后世嫌麻烦改成割左耳)获取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

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其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三为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公大夫,七官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为彻侯。



商鞅制订的军功爵的爵位是十七等,最高一级为大良造(大上造)。商鞅入秦后,先是以左庶长身份主持变法,变法成功后才进爵大良造,此时他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府首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二十二年,“卫鞅破魏还,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鞅此时已是大良造,不能再往上封侯了,秦国的国君秦孝公那会还只是“公”,军功爵的爵位自然不能出现侯爵。

秦汉二十等级的军功爵究竟是何时完善的,历史无法考证。秦惠王时封其子通国为蜀侯,自此秦国才开始有了侯爵。故此,推断二十等级的军功爵应是在秦称王后的惠、武、昭王时期出现。

《商君书·境内篇》记载:

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故爵簪,就为不更。(故爵不更),就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加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为公乘。(故爵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卿)……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故爵正卿),就为大庶长,故爵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

有了军功就能封爵,提高社会地位。凡是立了军功的,奴隶可脱去奴籍转为新国人,国人得以升迁。每一爵位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特权,比如“不更”可以免除一般百姓必须承担的劳役,“公乘”具有出行时乘坐政府车辆的特权等等。物质方面每升一级能得到国家奖励的耕地、宅地和“庶子”,平时为主人耕种土地,战时随主人出征提供勤务。而且还可以去当官,还能赐给奴隶(俘虏),还有小钱钱(“加五千六百”),军功越高收益越大,还能有三百户、六百户人家税赋等等,崭新的地主阶层产生了。这一政策激起广大官兵对爵禄、田宅和税邑、隶臣等物质利益的巨大贪欲,大秦的虎狼之师就此诞生。



看看杀神白起的履历: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十四年,为左更,由穰侯魏冉推荐为主将,伊阙之战尽灭韩魏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拔五城,升任国尉。十五年,升大良造,攻魏拔六十一城。其后,攻魏,攻赵。二十九年,因破楚郢都,定南、巫、黔中三郡而迁为武安君。短短十六年间,白起从10级左庶长跃升至最高的彻侯武安君,其军功之著毋庸置疑。

白起有记载的时间只有公元前294-公元前257,他的生年至今不可考.,除去这37年,估计在前294年时白起大概在30-40岁左右,从一个小兵升到左庶长,白起起码打了十几二十年的仗,亲手砍下的人头不会少。

商鞅的军功爵制的弊端

军功爵的推行,秦国人人争当兵,老秦人上阵奋勇割人头。但是要注意一点,秦在实行军功爵制的时候,配套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这个改革,就是把当时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按照在打仗的过程中官兵们所获得的军功重新进行分配。

然而,田地是有限的,就算重新进行了分配,也有分配完的时候。分配完了,如果又有人新建军功,就没有土地可以分配了。

为此,除了不停地征战扩张,抢夺新的土地外,就是增加获得军功的难度。比如前期是杀一人可授爵,后更改为杀一“披甲士”,那时的普通士兵都是布衣,能够挂甲上阵的都是军官、勇士,难度可想而知。



秦国的军功奖励制度,实际上是和严刑峻法连在一起的。一同出战的五个士兵,如果己方战死一人,其余四人皆有罪,想要免罪的话,就要杀死对方一个士兵,想要立功的话,就要再多杀敌方一个士兵。
东汉卫宏所著的《汉官旧仪》中:“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免老。”就是说,如果你有爵位,犯了罪,就减除你的爵位,如果你没有爵位,就判罚你。
从《商君书》中可以看出,秦国的刑罚是非常严苛的,稍微有一些不对,就有可能判刑。而且,还实行连坐法。亲戚邻居之间,有一个人犯罪,本来这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可也莫名其妙地犯了法,跟着受连坐的责任。就算有爵位,也被夺去了,如此一来,在秦国,虽然有军功奖励制度给国人以激励,却也有严苛的刑罚伴随左右,稍微不注意,拼死得来的爵位又失去了,不得不重新来过,再去战场上砍几个敌人的脑袋。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又继续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领土继续扩张,这时候地还是够用来奖励有功将士的。然而,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匈奴占据的苦寒之地和岭南毒蛇鳄鱼虎豹出没之地,实在算不上是好地方,再继续向外打不划算,而且,此时距离张骞的地理大发现还早,于是,秦帝国被迫停止了扩张。

由于没什么仗可打,封爵的人减少了,相应地显得犯法的人的数量陡然增高,封爵和判刑已经严重失衡。没有了军功爵顶罪,秦始皇就给那些刑徒们找了修长城,修直道,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等等工作,也因此在帝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怨气。



终于,在一个雨夜,一群由于大自然的不可抗力而耽误行程的士兵,因为惧怕获罪受惩罚,揭竿而起。由点及面,全国性的暴动很快就将帝国毁灭。可以说,秦是因制度而兴盛,也是被自己的制度摧毁。

强大的战斗力源于有活力的军功制度

汉朝基本照搬了秦的二十级军功爵,不同的是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帝讳将“彻侯”改名为“列侯”。

汉朝的军功爵制与秦帝国最大的区别是,封爵面扩大,甚至百姓也封爵,只是这些低级爵位是没有土地、房屋、奴隶等奖励,不过用来免赋税、顶罪、提升牌面什么的功能还是予以保留。

汉朝更注重上层建筑,高等级的军功爵封赏更丰厚,人人争当万户侯,裂土封侯成了汉人百姓的最高追求,也因此能够诞生张骞这样的冒险家,诞生霍去病这样的长途奔袭扫荡敌后的天才军事将领,诞生虽然只是外交使团副使,却能假传圣旨,招呼一群“皇协军”消灭匈奴单于,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的陈汤。

秦汉以后由于社会所看重的是有实权的职官,再赏赐爵位没有激励意义,军功爵遂被勋官取代。北朝的北周设置“勋官”制度,对于有战功的将士奖励一个名义上的官位,北周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11级。这一制度被隋唐五代以及两宋沿袭,只是各朝勋官名称略有不同。



唐帝国的勋官制度最完善,也最有效。据《新唐书》记载:

“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

这里的”视”即比照,视同某一品级的意思。

唐代,官员的职级和职务是分离的,其序列分为散官、职事官和勋官三类。散官序列相当于今天的职级(如县团级、司局级)、军衔,决定官员的薪俸待遇等级。职事官序列相当于今天的职务,是官员的具体职掌。一个官员可以没有职务,但一定要有“散阶”,即职级。比如《巡回检查组》里的组长,他的“散阶”高,但是却当了一个较低的官职——巡回检查组组长,这就是高职低配。

勋官虽有品级,但与散官一样不是实职。不过却有以下优势:

第一,勋官授任没有出身限制。只要有军功,不管什么出身都能授勋。这一条与秦汉的军功爵制相同。比如唐太宗征高句丽时,白袍小兵薛仁贵单骑陷阵,手斩贼将,立下奇功。战后,他不仅得到勋位,而且一下子就被封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散阶),被任命为云泉府果毅都尉(介于从五品到正六品之间的实职)。



第二,唐代规定“凡官人及勋,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这条与军功爵制类似。

第三,勋官可以参与职事官序列的叙官,经吏部考核合格后而正式踏入仕途。只是在叙官时必须降阶叙任。最高品级的勋官——上柱国(正二品)只能叙任正六品上的官职,以下依次递减。

第四,勋官就算没能当上握有实权的职官,也可参加兵部的选拔获得散阶。

第五,高品级勋官子弟有进入中央官学学习的机会。这年月上个清华北大是多么的难啊。

第六,勋官子弟有靠门荫入仕的资格,虽然在入仕时的官阶仅为最低的从九品。不过,这也是当今挤破头才能当上的公务员。

正因为有了优越的军功奖励制度,方才创造了盛唐辉煌。本来勋官的授予很严格很正规,但是唐玄宗由于忙着和杨贵妃去泡澡,就让节度使自行组织军功叙录,将领们为了笼络军心,往往虚报战功或杀良冒功。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将士们立了战功朝廷给不出钱财赏赐,只好让出征的将领随行大量授予勋官,勋官泛滥如此,不仅毫无荣誉感可言,而且优惠政策更难兑现,勋官制度彻底失去吸引力,唐朝军队的辉煌也随之成为过眼云烟。

唐朝的勋官制度整体上要比军功爵制更科学可执行性也强,但也正是由于在制度的执行上出了问题导致唐朝的衰落。

宋朝经济发达,也出了狄青、岳飞等等一大批良将,但是,宋朝(包括明朝)军功奖励上没有了秦汉唐因功获田、封侯获食邑的激励,以致军队打仗没有动力,结果就是被吊打。

女真、蒙古、满洲实行的是军功奖励与组织机构结合(如八旗制)的兵民合一体制,这种制度就像远古时的狩猎,虽然有效,战力强大,但是较野蛮。这种制度的弊端是容易起内讧(如蒙元),容易因无仗可打后而懈怠退化(如八旗)。


人民军队的军功奖励原则是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电影《董存瑞》中,在战前的比武动员大会上,有个镜头是战士们纷纷表示要在战斗中勇敢作战,争取立功,让家里收到立功喜报,这就是精神激励的体现。如今讲究奉献精神宣导,如果家中有亲属在部队立了功,政府会敲锣打鼓送喜报、挂光荣牌,一人立功全家光荣,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高度的荣誉感。物质奖励方面,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牺牲4人),活下来的每个人都得到了当时红军能给出的最高奖励: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一双筷子。现在,立功后有奖励金,提前晋级晋衔,重点培养优先提干,复员就业及子女就学等也有各种优待,各地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虽然比战争年代的物质奖励高了很多,但是区区几百上千元的奖励金,别说跟那些花瓶小鲜肉唱首歌扭扭屁股获得的收入相比,就是跟外军的军功奖励相比,比如美军数千上万的美金相比(很多奖励是每年能领取)也是少得太多。



大秦推行的军功爵制,结束了春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转。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从爵本位开始向官本位转变,军功爵制被勋官制取代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左庶长、大良造等等这些封号虽然不见了,但是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新的军功奖励制度中

从秦汉的军功爵制到唐朝的勋官制,以至现代的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讲政治的军功奖励制度,通过立功者受奖,立功者光荣等手段,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增强军人的荣誉感,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凝聚军心,激励斗志,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点赞4、赣州市 网友:瑾夏年华

我是萧郎,我来回答。

萧郎历史,第866条回答。

都现代了,还需要用古代的东西吗?

而且古代的军功封号、爵位变更很频繁,几乎每朝每代都不一样。

春秋之前“世卿世禄”,秦朝时直接出现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那个时候只要是当了士兵,就有接近百分之百的机会成功被封爵。

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商鞅设立的,因为这个军功爵位制让秦军的作战能力大大提升,甚至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

西汉时期,沿用了秦朝的爵位制度,但是也另外增设了其它的王爵。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列侯,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之前曾叫彻侯,只不过为了避讳才改为列侯,而后一直沿用。

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卖爵现象,导致二十等爵不再受人重视。曹操时期干脆直接废除了二十等爵。

此后每一个朝代,都各不相同。到了清朝,将爵位分为了三种:宗室、功臣、外藩蒙古。

宗室爵位又有十二等,比如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等等。

功臣爵位有二十七等,比如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功臣爵位的封授是看被授予多少次云骑尉。比如想要成为骑都尉,需要被授予两次云骑尉,而想要到一等公,则需要累计二十六次。

清朝灭亡后,这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清朝而灰飞烟灭了。

点赞5、咸宁市 网友:高冷独行

军功是将军进爵、士兵受赏的重要途径,按照军功进行封赏一直存在,只是从古至今封号不相同,但是有军队就有军功存在。

战国时期

战国时,各国的爵有卿、大夫等,像上卿、亚卿、客卿等,都是将相所得的高爵。后来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封君。七国纷争天下,各国为了争霸天下,招揽天下贤士名将,推行不同形式的军功爵制,一时间名将辈出。这些名将很多都是出自布衣,依靠军功获得爵位。

武安君李牧、信平君廉颇、马服君赵奢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是最多的,李牧、廉颇、赵奢,还有庞煖、司马尚等良将。后来又有乐毅、田单投奔到赵国。

李牧前期一直镇守赵国北部边疆,曾率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人马,令匈奴闻风丧胆,十多年不敢侵犯赵国。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李牧又率军抵抗秦军,在肥之战大败秦军,李牧也凭借此战获封武安君。李牧是赵国后期唯一的良将,可惜被赵王冤杀,赵国自毁长城也随之被秦国灭亡。

廉颇曾带领赵军攻伐齐国,夺取阳晋,威震诸侯,因功被封为高级爵位上卿。在随后廉颇带领赵军攻打齐国、魏国,大败秦军,长平之战本来是廉颇固守,因为赵王受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才导致惨败。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要趁火打劫,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讲和,廉颇也凭借此战被封为信平君。

赵奢原来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深明用兵之道,在阏与之战率军驰援阏与,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安平君田单

田单是齐国名将,曾三月复国。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兵,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灭齐国。最后,齐国只剩下剩莒和即墨两座城市,田单被推举为将领守城,乐毅多次攻打不下。在强攻不下的情况下,乐毅改强攻为包围,这时田单派人离间乐毅和燕王的关系,致使乐毅投奔赵国。随后田单实施火牛阵大败五国联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成功复国。齐国复国后,田单受封为安平君。

昌国君乐毅

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乐毅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当时齐国强大,齐湣王自尊自大引起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联合赵、楚、韩、魏攻打齐国。乐毅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一举灭齐。在乐毅攻破临淄后,大喜的燕昭亲赴前线犒劳军队,封乐毅为昌国君。

秦国自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奖励军功,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鞅变法后,担任大良造率军队围攻魏国安邑,后又统率秦军收复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依靠军功一步步从左庶长到国尉再到大良造,随后在攻伐楚国中多次大败楚军占领城池,又攻占楚国都城郢,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中最大的功臣,除了韩国,其余五国都是他们父子俩攻下的。秦统一六国后,王翦被封为武成侯,王贲被封为通武侯。

秦国的军功制度非常完善,将领都是依靠军功一步步晋升的。司马错先后担任过国尉、左更、左庶长,樗里疾担任过庶长、右更,因功被封严君,公孙衍因功担任过大良造。

西汉

汉朝时期,也是实行军功爵制,最高封侯,汉初最大爵位是分封的异姓王。汉武帝时期,为了筹集军费,设置武功爵十一等,允许百姓出钱买爵,这时候虽然依然是实行二十等级军功爵,但是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几乎名存实亡。

西汉开国后,刘邦大封功臣,汉初三大名将韩信拜过大将军,担任过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英布为淮南王,彭越为梁王。武将中樊哙为舞阳侯,曹参为平阳侯,周勃为威武侯后改封为绛侯。

卫青是西汉名将,曾多次攻打匈奴立下大功。龙城之战,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路讨伐匈奴,只有卫青一路获胜,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这是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卫青也因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随后卫青先后担任车骑将军,被封长平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匈奴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卫青因功受封大司马,长平侯爵位又两次加封邑。

霍去病17岁就两次随卫青追击匈奴,两次杀敌、俘虏匈奴功盖全军,被封为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因功和大将军卫青一起拜为大司马,汉武帝还下令霍去病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霍去病成为新的权贵。

李敢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时,勇夺左贤王鼓旗,并且杀敌多,被封为关内侯。

陈汤曾攻杀对抗汉朝的匈奴郅支单于,安定西域,因功受封关内侯。

东汉

东汉开国功臣最出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都是有侯爵的封号。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跟随刘秀后平定陇西立下大功,东汉建立后又抚平羌乱安定陇右,南征交趾,平定岭南,马援因功被封为新息侯。

三国

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功劳大的食县,小的食乡、亭。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后期,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为十八级,关中侯为十七级,关内外侯为十六级,五大夫为十五级,用来赏赐军功,全部都是不食租的虚封。

曹魏的武将基本都有侯爵的称号,夏侯惇是高安乡侯,夏侯渊是博昌亭侯。张辽归降后被赐为赐爵关内侯,后又先后为都亭侯都乡侯,最后为晋阳侯。

蜀汉也是采用的这种爵位制,五虎将中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汉朝册封。刘备称帝后,张飞被封西乡侯,马超被封为斄乡侯。赵云直到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才被封为永昌亭侯,诸葛亮也是刘禅即位后被封为武乡侯,而黄忠在被封为后将军时就被赐爵为关内侯。

东吴孙坚因为讨伐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乌程侯,孙坚去世后,孙策承袭爵位乌程侯,后又被封为吴侯。孙策死后,孙权又承袭了吴侯。东吴武将中吕蒙攻取荆州后被封为孱陵侯,陆逊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后被封为江陵侯。江东十二虎臣中,韩当是石城侯,周泰是陵阳侯,徐盛是芜湖侯,潘璋是溧阳侯,丁奉是安丰侯。

两晋南北朝

自曹魏魏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曹魏设置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九等爵位,以后历朝历代全部采用这种形式,只是稍有变动。

晋朝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但是非皇子不得封王。西晋名将杜预先是司马昭的幕僚爵位是丰乐亭侯,在他灭亡东吴后,因功晋封为当阳县侯。文鸯归降司马昭后被赐为关内侯,其后一直是关内侯。

南北朝实行的也是王、公、侯、伯等这些爵位制,只是有些变动。刘宋名将檀道济先后担任吴兴县五等侯、唐县男、永脩县开国公。北齐时期名将斛律光先后为伯、西安县子、巨鹿郡公、长乐郡公、咸阳王。北周名将韦孝宽爵位先后为山北县男、建忠郡公、穰县公、穰县公。

隋唐宋辽金元明

自魏晋时期,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开始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此后历朝全部采用这种制度。到隋唐宋明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

隋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名将韩擒虎是寿光县公贺若弼是宋国公,史万岁是太平县公

唐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唐最出名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除了一个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永兴县公虞世南,其余的都是国公,像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绩等等。

宋朝爵位分十二等,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宋朝名将中,曹彬是鲁国公,名将韩世忠是谭国公后又进封咸安郡王,岳飞的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死后才追赠的鄂王。

辽金承袭唐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等爵位。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爵位是宋国王,耶律斜轸爵位是魏王。金朝名将完颜宗望担任过许国王、晋国王、辽燕国王,完颜宗弼担任过梁王、越国王。

元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元朝名将王保保爵位先是河南王,后为齐王。

明朝只留公、侯、伯,开国名将中,徐达是魏国公,常遇春是鄂国公,汤和的爵位先是中山侯后又进封为信国公,刘伯温就是诚意伯。

清朝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左宗棠先是二等恪靖伯,收复新疆后晋升为二等恪靖侯,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

近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授衔是1955年,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798名少将。后来元帅、大将取消,军衔还有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

现代军队也会依据军功给立功人员设立授予军功章,军功章有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三等,还有荣誉称号二级战斗英雄、二级模范、一级模范、一级战斗英雄和特级战斗英雄。

这些封号一直在改变,但是却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有军队军功和军功封号就会一直存在的。

点赞6、克拉玛依市 网友:忘年交。

这个问题太过宽泛,中国古时军功制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从秦帝国开始到现代,军功制并没有消失。而封号也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在称呼上有所不同,也并未退出历史。

以秦帝国为例,在《商君书·境内》中记载的秦军功爵是18级,这是最初商鞅所建立的爵制。从一级公士到十七级大良造,再加上小夫一级。

其爵称,九级以前,基本上与秦以后20级爵制相同,只是个别爵称有异。

至秦始皇时,爵级变成20级,在原爵制的十七级之后,加上列侯、关内侯、驷车庶长三级,公士之下又去了小夫爵,才成为20级。

到汉朝,军功制度有了新的变化。刘劭的《爵制》中保留了这一信息。汉初《二年律令》也保存有军功爵制的继承制度信息。军功爵的继承制与军功爵制分为四大等级,都是汉初的产品。

自惠帝以后非军功赐爵增多。官府可以卖爵,平民可以买爵,就连中央政府都以卖爵为经济来源。于是军功爵制就陷于轻滥。

到汉武帝时,开展对外战争,知道军功爵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改创武功爵。其实也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武功爵推行不久就自然熄灭了。

到东汉时期,虽然刘秀在建国后封功臣为列侯、关内侯,但不见封赏其他高爵,这说明其他高爵已被架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中原经济已被破坏,社会凋残,被曹操控制的汉政权无力封赏众多的高级爵位,所以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进行爵制改革。

他把二十等军功爵分成两大段,把九级至二十级的高级爵位,只留五大夫、关内侯、列侯三级,其他高爵一律取消。而建立的新爵制等级是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四等,“皆不食租”,再加列侯、关内侯共六等。其中列侯有封国。

而唐代军功晋升体系,比汉朝复杂得多。既有秦汉时代的授爵,也有南北朝时期的散官制度和勋官制度。

而最贴近军功的,则是勋官制度,按照军功的标准单位——“转”来授勋。比如“策勋十二转”,就是十二个“转”,为最高功勋,授上柱国。

勋官表如下:

其他时期也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军功封号制度逐渐演变为军衔制度,封号也随之演变。只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封号所附带的实惠,也随之消失。

点赞7、玉树藏族自治州 网友:冷艳男子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至于爵位名号,历代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隋唐至明、清朝第一阶段爵位分为两种,一是军功爵位,一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先秦时期,本来只有贵族有爵位。但秦国商鞅变法,出现了二十级军功爵位。普通将士只要上阵杀敌,立功就能得到爵位。并且通过功劳的大小,分为二十个军功的等级。


汉随秦制,基本延续这样的军功等级制度。不过略有改变。西汉开国的功臣将军们,有十八功侯。汉代的军功顶级是封侯。到汉武帝时期,卫青的长平侯,霍去病的冠军侯,都是靠军功获得。名言“李广难封”,所要封的也是指军功侯爵。到了东汉,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也都是侯爵。侯爵就是最高的军功称号了。大体上是在开国期间出现。国家稳定之后,战争少了,也就没有多少新的军功侯爵出现了。第二阶段隋唐时期的军功,出现了另一种封号——勋位。这源自西魏时期的柱国将军。最初是有实权的,但之后逐渐演变成军功荣誉称号和相对应的待遇。到了唐代逐渐定型,分为十二阶。


每晋升一阶称为一转。军功十二转,便是顶级的上柱国勋位。有品级无实职。唐朝以后,历代相沿袭,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来。有时名称不同,有时又有增减。元朝又增设了文官的勋衔。勋官有品级,有待遇,但无实权。与爵位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勋官不能世袭。尽管有些战功的人,也可以得到爵位,但是毕竟只有勋官才是真正的战功的体现。所以,自隋唐之下,官员可以同时拥有三种品级或职称:实职、爵位、勋衔。例如,上柱国(勋位)鄂国公(爵位)兵部尚书(实职)尉迟敬德。第三阶段清乾隆十六年,又废除了勋官制,与爵位再次合并。虽然是以军功作为评定标准,但这种新的爵位可以世袭。


又类似秦汉时期的军功侯爵。并且将女真官爵名称,改变为汉语名称,形成定制,称为有别于宗室爵位体系的世爵制度。军衔称号如果理解成军衔称号,基本上也是从汉代说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也是军衔称号与实职统一之后,变为军衔称号及实职保留,但临时授予相关人员充任。等到作战任务完成,再收回这个称号。包括征伐将军(临时征战领兵的将军)、中朝将军(禁军统领、军事顾问、皇帝的军事参谋)最后,彻底将军衔称号与实际职务脱离,成为纯粹的称号。称为大将军、上将军的,都是全军的最高统帅。骠骑将军(骑兵部队)最早是霍去病的职位。


车骑将军(战车部队)卫将军(警卫部队)这是最高阶的将军称号,其下还有以方位为名称的将军、以攻打某个地点而设置的将军,如攻打贰师城,而设置贰师将军。防卫辽东,而设置度辽将军。以及祁连将军、破羌将军。有因为作用不同而设置的将军:游击将军、护军将军、步兵将军、强弩将军、轻车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有驻防各地的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最后就是杂号将军,也没什么目的和作用,只是取个好听的名字,如建威将军、奋威将军。不过杂号将军也不是不好,比如破虏将军。先后得到过这个名号,就有刘秀、董卓、孙坚、吕光等。

秦汉改成二十等爵制、三国曹魏又改成了九等制等知等。隋朝,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后道建国大唐,李密是世袭的是蒲国公等等。这些爵位有世袭也有不世袭的很复杂,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但中国是皇权至上的,所以爵位很容易被虏掉,皇亲国戚也是说杀就杀的。清朝的爵位管理很有特色,分铁帽子王爷(世袭专不降级)和普通爵位。普通爵位也世袭但降级。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属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贝勒、贝子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