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我下乡在内蒙古昭盟宁城,目前退休在家。
我是69年4月下乡的知青,同车去的十五名知青,男7个,女8个,已知死亡男的4名,女的已死2名,都早已退休。人生苦短,我从20岁下乡在那批中最后一个出来工作,也是唯一安家在下乡所在队,退休后才回到老家城里。都70多岁还能干啥,等候上帝接你去吧!
下过乡的知青基本上是四零末,五零后。现在干什么的都有。
下乡时赶上第一次高考,能力强者考上大学的不少,现在事业有成很多。仍在为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事业奔波奋斗着成为富人了。
再有就是一般能力者,回城务工,正常退休了,过着正常退休人的生活。
还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不在人世的也不少。
总之现在下过乡的知青什么情况的都有。什么人什么命,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
现在只要是健在的下过乡的知靑,管好家庭,过好自己,热爱祖国,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好好的活着就很不错了。
下乡的知青年龄最大是66届高中生,已经76岁了,老三届最小的也七十岁了。
还有70年代下乡的,也都60多岁了。退休了还能干什么?大部分在在家为儿孙服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的老人生活状态。当然不是全部。
有的人结婚早,孙子孙女也上高中或大学了,他们不用为儿孙服务了。这部人可以游山玩水,逍遥自在。
也有的喜欢打麻将,万里长城永不到。也有的喜欢炒股,钱进钱出,玩的不亦乐乎,也玩的垂头丧气。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活法。没有好与不好,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是好。
现在老知青们已不在为衣,食,住而担忧。也不再怕下岗失业,退休工资多与少也不必在乎了。
只要健康快乐的活着,就是赢家,就值得庆幸,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如鸟儿已飞过,天空未留一丝痕迹。
下过乡的知青都是50后,已退体多年,老态龙钟的还能干啥?!身体尚可的游游山,玩玩水,体衰多病的宅在家里与病痛作斗争。本人下乡东北六年有余,如今颐养天年。退休十余载一直参于社区党务和志愿者服务,算是老有所为吧。剩下的时间是一机在手,爱不释手,昼夜与机不分手。浏览天下事,结交八方友,学写长文、短篇、诗词、对联,虽没啥文化,水平在地平线以下,可还是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这或许就是老有所乐吧。入头条一年半多了,与头条君们互动交流、互相支持、彼此鼓励,使我这个老知青受益匪浅,自觉文化修养的积淀赋予了当年知青这个词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逐渐厚重起来。这是我晚年生活不大不小的收获,乐哉,悠哉!
从年龄上看基本上都退休了,大多数人应是下岗工人,有一部分人也已离世!愿活着的同龄人安渡晚年,快乐生活,放弃烦脑,无忧生活,用知青战胜困难的意志,战胜自我!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思绪猛然间又回到了1975年5月13日那个轰轰烈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仿佛一下子又年轻了几十岁……
我们那一批“知青”属于山东枣庄煤矿工职工子弟,是一九七五年下乡的第一批“知青”。要问“如今都在什么?”我来告诉大家,当时我高中没有毕业,年龄最小,如今已经退休四年,其他大哥哥姐姐们也早已退休多年了。
说句心里话,这几年与过去的老“知青”基本上都没有太多的联系了。不过,我敢肯定的说:我们那一批“知青”,现在已经都当上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当然,也有因病离世的……
根据我的了解,我们那一批下乡的二十个“知青”,生活上也分三六九等,从回城以后有干的好的,最好的职务也就是正县级干部,退休后每月养老金约在七八千元左右,大部分像我一样干到企业中层正职退休,每月养老金四千多元,有个别的“乡友”因为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有的下岗了,养老保险都是自己缴纳的,退休后每月养老金也就是三千多元左右。
前段时间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也偶尔碰到了几个一起下乡的乡友,从过去聊到了现在,大家非常感慨,生活上总的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比较知足的,好在这几年都挺过来了。
我认为,下乡那几年劳动、生活上虽然苦了点,在“广阔天地没有大的作为,”但在农村那段时间确实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人生。我并非是向小伙伴们灌输心灵的鸡汤,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奋勇向前!
一,全国上山下乡运动,是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首先从大城市开始的。二,到了七十年代形一成了大气候,大热潮和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三,现在他们都干啥呢?从七十年代后期国家落实政策,逐步解决他们回城安置问题,回城后被安排在各条战线上,现在都进入老年时代了。都退休和离休。四,他们这一代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青春,后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一生献给这个国家,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下过乡的知青现在都在做啥呢?
这个问题,现在的知青基本全部退休,在家养老,最后一届1976年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也都61岁基本全部退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