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以热衷平反闻名,多尔衮都能被赦免,为何唯独遗忘阿济格?
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12个儿子,他也是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的胞兄,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阿济格随清军入侵大明。立下了不少战功,清军入关之后,顺治皇帝登基,他被封为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虽然能征善战,但是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性格暴虐目光短欠。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在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阿济格被顺治皇帝削去爵位,幽禁赐死,后来经过的康熙和雍正的过渡,清朝朝政逐渐稳固,国家逐渐强大。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决定将过去自己父辈们误判的一些案件,误杀,惩罚过渡的大臣进行平反,但是最本质的还是要体现乾隆皇帝自身比较大度,是一个明君,因此很多过去被除去宗籍,削爵的大臣,乾隆皇帝都一一给他们平反。
陈年旧事,顺治皇帝一支怎么当上皇帝的
这其中就包括了多尔衮,多铎,胤禩,胤禟等人,但是让人好奇的是,多尔衮,多铎乾隆皇帝都给他们平反了,却偏偏忽视了阿济格?
爱新觉罗·多尔衮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阿济格和多尔衮等人,被处罚的本质不同,顺治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在皇太极暴毙之后,他根本来不及选一个接班人,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选择嫡长子继承比较稳妥,那根本就轮不到顺治,皇太极死后,能左右朝政的一个是多尔衮。另外一个顺治皇帝的大哥豪格,照这样的情况来看,豪格毫无疑问就是下一任的皇帝,多尔衮只能称臣了,但是多尔衮大腿粗啊,完全有能力篡位。
皇太极的大哥代善在一次议政中说了句:“我已年老,无力继承大位!”(本来也没人问你呀),这样一来多尔衮恨不得撕了他,他总不能说我这个叔叔来代替豪格当皇帝吧,但是又不甘心啊!这时朝中的一些大臣比如索尼,鳌拜,他们是坚决主张皇太极的儿子继位,瞬间豪格的形势一片大好。
爱新觉罗·代善
但是多尔衮不能让他得逞,很快他就想到了对策,在下一次议政的时候,他仍然坚决的反对让豪格继承皇位,于是大臣们,还有皇族宗亲们都不知道要该怎么办了,就问他:“难道你要来当皇帝吗?”多尔衮这才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圈套,他说:“要立我们干脆就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来当皇帝,我们来辅佐他。”
此话一说,大臣们和这些皇室宗亲们都没建议了,毕竟让豪格当皇帝,大臣不好干,但是让才六岁的福临当皇帝,那么大臣们就轻松多了。顺治皇帝就在这样机缘巧合下登基了,多尔衮顺理成章成了摄政王,豪格也在多尔衮的打压下,病逝了。顺治皇帝的统治,也就更加稳固的,所以没有多尔衮,那就不会有顺治,康熙,乾隆皇帝,给多尔衮平反这就可以理解了。
爱新觉罗·豪格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不给阿济格的翻案呢?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他掌握了所有的军政大权,顺治皇帝就是一个傀儡,多尔衮才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兄弟,他也握有兵权,看着多尔衮摄政,自然非常眼红,多尔衮死后, 顺治皇帝亲政。阿济格以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于是就召集自己手下的兵马,准备兵变。
阿济格脑子不太好使,造反这种事情本来越隐蔽越好,结果,他担心自己的兵力不够,去要挟正白旗的大臣一起造反,结果这几位哪有这种魄力呢?转眼就吧阿济格卖了,顺治皇帝调来重兵,等阿济格来造反,阿济格的兵马全军覆没,经过商议后阿济格被幽禁。蹲大牢这兄弟一点没有成了阶下囚的觉悟,不但没有收敛,整天对顺治皇帝破口大骂顺治,皇帝非常恼火,于是就下令将其赐死。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我们从这两件事一对比,就明白为什么乾隆皇帝在这之后给多尔衮平反,却没有给阿济格平反,多尔衮虽然是摄政王,导致顺治皇帝大权旁落,但是多尔衮却始终没有兵变,他拥护顺治皇帝登基,打压政敌,稳固了顺治皇帝的统治,但是阿济格却发动了兵变,如果兵变成功,顺治皇帝大位不保,更没有后面乾隆皇帝什么事了,就此来说阿济格书十恶不赦,乾隆一朝将其恢复宗室已是网开一面了。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论起平反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乾隆可谓远超他的先祖。
从顺治年间的开国元勋,到他的父亲雍正时期夺嫡失败的宗室,乾隆都一一平反,可谓魄力十足。
不过这个问题有点语病,多尔衮并不是被赦免,而是平反昭雪,有罪之人才可以说是赦免。阿济格也并没有被遗忘,他是属于被赦免之列。
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都是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然而在现代的影视剧中,老是容易被遗忘掉,比如影响力最大的《孝庄秘史》,阿济格压根就没出现过,多尔衮跟多铎倒总是一起亮相。
其实根据史书记载,阿济格与多尔衮的关系远不如多尔衮与多铎的关系那么亲近,也许是因为阿济格年长,多尔衮与多铎只差了不到两岁,更容易有共同语言吧。
阿济格在天命年间就已经开始征战疆场,并因功被封为贝勒。在皇太极时期,更是屡次随军征明,英勇善战。皇太极称帝,他受封为郡王。
然而,阿济格其人,能征惯战有余,运筹帷幄不足,在政治上并不像他的两位兄弟,尤其是弟弟多尔衮那么敏感,多次因为看不清形势而被皇太极训斥,甚至在皇太极称帝大封诸王中排名在两位弟弟之后。
这一点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尤为明显。顺治初年,阿济格受命追讨李自成及其余部,一路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小皇帝派人到军中慰劳,当然,实际上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的意思了。没想到诏书还没到,阿济格径自班师还朝了;再加上他先前谎报李自成已死,回朝后又违礼在午门外张盖而坐,除了被训斥一番,在清军入关过程中因立功而被升为亲王的爵位又被降回了郡王。
顺治六年,豫亲王多铎染天花而逝,作为一母同胞的兄弟,阿济格不仅不悲伤,反而在多尔衮面前攻讦多铎,想趁机夺取辅政王的位置。多铎是多尔衮最宠爱的同胞幼弟,可想而知,阿济格又挨了一顿训斥。
顺治七年底,多尔衮薨逝喀喇城,两白旗大臣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依然拒绝了阿济格的拉拢威胁。可见他做人有多差劲了。
不出意料,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刚到京师,立刻被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锁拿监禁,十个月后被赐死,子孙俱被废为庶人。
这位对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爷,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如果阿济格稍微争气一点,是绝对可以把握到当时政局的主动权的,此时多尔衮余威犹在,局势未稳,两黄旗、两蓝旗早已被打压的无所作为,两红旗是代善那几个骑墙派的子孙,他又是两百旗旗主多尔博、多尼的亲伯父,接管两百旗的势力理应是顺利成章。再者,作为努尔哈赤仅存的儿子,阿济格在宗室中的地位应该无人能及(济尔哈朗毕竟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
就是这样的一手好牌,全部被阿济格打的稀烂,不光两百旗大臣对他失望,也给了两黄旗、两蓝旗绝地反击的机会。最终,兄弟三人身后个个都是悲剧收场。
阿济格次子傅勒赫,起初受牵连被削去了宗籍,顺治十八年得以恢复,并追封为镇国公。子孙爵位在康熙、雍正年间略有起伏,但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盖棺定论,将阿济格后裔全部恢复宗室身份,爵位递降,以奉恩将军的爵位世袭(宗室爵位十二等中最低的一等)。
戏剧化的是,阿济格整个一赳赳武夫,后代中却出了不少文人。他有一女嫁给了明珠,生下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兰容若。重孙辈的普照、经照等人,在军事上没什么成就,文学方面却颇有造诣。再往后的敦敏、敦诚,经常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交游,这些名士中还包括写出了《红楼梦》的曹雪芹(出自二月河《乾隆皇帝》)。
众所周知,清朝有八家铁帽子王(另有四位是后来恩封的),铁帽子王与普通王爷最大的区别就是普通王爷死后,继承人继承爵位,爵位自动降一级,例如公爵死后继承者的爵位就是伯爵。这一做法既可以看做是皇权对勋贵的一种奖励,也可以看做是上层权力的再分配。
但有一种爵位却不在此范围之内,那就是影视作品中经常提及的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到不是说他们的帽子是铁的,而是说,他们的地位是铁打的,铁帽子王的爵位世袭罔替,从始至终爵位不降。
清朝的八位铁帽子王,都是入关前战功卓著的勋贵,无论是功绩还是血缘,都非常人可比,这八位铁帽子王中有两位经历较为特殊:多尔衮与多铎,生前极尽荣宠,死后却遭到清算,不仅爵位被夺,还遭到挖坟掘墓,暴尸荒野,可谓凄惨,直到多年以后乾隆皇帝继位,才又恢复了他们的爵位,其后人也得以继承。
说道多尔衮与多铎,就不得不提起他们的兄弟:阿济格。这兄弟三人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并且都是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但是为何多尔衮与多铎都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平反,并且被封为铁帽子王,唯独阿济格仍旧是戴罪而死未得平反?
这兄弟三人的人生其实很波澜起伏,他们的生母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宠妃,爱屋及乌之下这兄弟三人也深得努尔哈赤喜爱。喜爱到什么程度呢?据传说,努尔哈赤本想传位多尔衮,奈何多尔衮当时年幼,且满清没有立储君的传统,所以迟迟未的册立。努尔哈赤暴毙后,第一批知道消息的四大贝勒等人担心多尔衮当政之后失势,于是拥皇太极继位并且逼迫阿巴亥为努尔哈赤陪葬,就这样,原本势力极大的兄弟三人第一次失势。
皇太极上台后,没有为难这兄弟三个,还着力使用他们,尤其是多尔衮,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在此后几年的征战中,脱颖而出,成为满清上层中最有才华和实力的军事将领。
按说皇太极抢夺了多尔衮的位子,应该对他多加防范才是,以他的个性不应该让潜在对手做大。这种说法忽视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来当时满清并未入关,需要各种人才为己效命,多尔衮有能力,自然要使用,二来皇太极春秋鼎盛,纵然多尔衮有不臣之心,他也可以全面压制。
可惜天不遂人愿,1643年皇太极暴毙,虽有野史记载皇太极为多尔衮所谋害,但这种说法缺乏证据,可信度不高,有历史学家考证,皇太极家族可能有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可能性较高。
由于去世的太过突然,加之满人没有立储君的传统,皇太极死后,满清陷入权力真空,各派系蠢蠢欲动,妄图抢夺权力。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羽翼丰满,以他的身份地位,加上军功,争夺皇位也在情理之中,亲兄弟多铎与阿济格对他鼎力支持,多尔衮下定决心,要把失去的位子抢回来。
当时最具有竞争力的除了多尔衮,还有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论实力,多尔衮在豪格之上,但论血缘,豪格又优于多尔衮,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争斗过程中,大臣们的意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索尼鳌拜为首的文臣武将们,担心多尔衮继位后,清算皇太极阵营,伤及自身利益,所以坚决不同意多尔衮继位。多尔衮虽然势大,但也不能不考虑其他人的意见,加之满清尚未入关,一旦陷入政治斗争,将功亏一篑,考虑再三,双方达成妥协,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顺治继位后,满清顺利入关,此时的多尔衮大权在握,连带着多铎与阿济格也掌握重权,多尔衮在朝中独断专横、打压异己,传言多尔衮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内院,并且还与顺治帝的母后——孝庄太后有染。本就怀疑多尔衮有篡权之心的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开心不已”,追定多尔衮一十四条大罪,还对多尔衮鞭尸。已经病逝的多铎也受到牵连,爵位被降。
此时的三兄弟还余阿济格一人在世,身为三兄弟中最年长的一人,阿济格行事鲁莽,能力有限,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密谋成为新的摄政王,他先是强制多尔衮管辖的两旗归顺自己,又在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的问题上打主意,希望来个出其不意,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而阿济格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顺治。顺治发觉阿济格的举动之后直接将其幽禁,过了不久就将阿济格赐死了,还废除了阿济格的爵位。
乾隆皇帝虽然热衷于为老祖宗平反,但是也要有足够的理由,多尔衮与多铎虽然在当时风评不好,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有非分之想,不臣之心,且满清能够顺利入关,以弱势兵力占领中原,定鼎华夏,多尔衮与多铎的功绩可谓当然不让,作为坐享其成的后辈,乾隆对祖先开疆拓土的功绩报以感恩之心,完全可以理解,在他给多尔衮的平反诏书中也写的很清楚: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与他们哥俩相比,阿济格的功绩就逊色多了,虽然也有擒杀刘宗敏的功绩,但整体来说,乏善可陈,并非不可替代,其他为人粗鲁,性格暴虐,就连多尔衮对他这个哥哥都不怎么感冒,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不仅如此,阿济格还想着谋朝篡位,不仅没有功绩,简直就是有罪了,要知道,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第一条,就是不能卷入谋逆大罪,否则神仙难救。
如果乾隆给阿济格平反,那就意味着,谋反这种诛九族的大罪也可以商量,对于掌控权柄的皇帝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自然,阿济格也就别指望后人会为他平反。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乾隆四十三年,距离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这几位与当今天子有沾亲带故关系的满族男儿去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经历了雍正十多年的统治之后,乾隆皇帝登上历史舞台,此时国库充裕,国泰民安,没有乱世风险,妥妥的就是一个太平盛世。
为了加固清王朝的统治,也是为了让现在的太平盛世看起来更像一个“盛世”,乾隆皇帝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平反活动。虽然这个活动和清王朝历代流传下来的祖制相违背,但是乾隆皇帝果敢地做了,这是他作为君王的自信。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做,后世的人就更不敢做,而这也是一个使他被后世歌颂的绝好机会。
就在这次的平反过程中,曾被顺治认定有“阴谋篡逆”之罪的多尔衮、多铎都被平反,可是他们的兄弟,同罪的阿济格却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这是为何?
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都是努尔哈赤的孩子,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
阿济格是老大,他在幼年时受到父亲的宠爱,可在多尔衮和多铎出生之后,他宠爱便被分去了。父亲去世之后,阿济格分到的东西,比起两个兄弟来只少不多,这就加深了三兄弟之间的矛盾。
皇太极继位之后,为了使自己的地位稳固,开始挑拨这三兄弟的关系,他重用多尔衮,同时又找了借口把阿济格贬得更低,此时多尔衮已是睿亲王,弟弟多铎升迁为郡王,可是阿济格没有挪动窝。
皇太极去世之后,这三大兄弟都对这个皇位虎视眈眈。多尔衮大家知道,虽然对皇位虎视眈眈,最后还是在险境之中支持顺治帝上位,而自己则变成了地位高贵的摄政王,不管他的心是如何的,但是他也相当于匡扶了清朝社稷,而弟弟多铎也和他是一条心。
只有大哥阿济格在顺治帝登基前后做了许多蠢事。李自成率领着农民军谋反时,他们争北战打了好几场胜仗,便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染指大清的江山。在多尔衮大权在握的摄政时期,阿济格也多次向他索要封号地位,多尔衮死后,他更是恬不知耻,想要用军队武力进攻,夺得皇位。由此看来,阿济格简直就是一个蠢笨的莽夫。
事已至此,那三个兄弟都受到了顺治的惩罚。多尔衮是被削爵抄家,剔去了皇族宗室的名头,甚至有传言说顺治帝将他鞭尸挫骨扬灰。阿济格也被开除了宗室的名号,而参与最少,死得最早的多铎则被降了爵位。
以上也就是三位的罪过了,野心勃勃死后什么也没有。
不平反阿济格
乾隆皇帝大规模给之前获罪的宗亲平反,虽然说这是一波为了刷取百姓和皇族宗室好感度的操作,但乾隆也不是毫无原则地进行平反。而他的原则就是功过到底能不能相抵。满足这个标准,那么就有被平反的条件。
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虽然说是野心勃勃但好歹也扶持了顺治皇帝上位,让江山稳固了下来,所以乾隆皇帝根据《清实史》记载中的功绩等,恢复了多尔衮和多铎的荣誉和封号。
但是阿济格此人罪孽深重,他所犯的错误,和他南征北战立下的功绩并不能相抵。
首先在攻打李自成时,他谎报李自成已死,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功绩有多么强大,可事实上,李自成却并没有死去,本来就是大罪,当时却没有被狠狠惩罚。
其次是在多尔衮执政期间,他蛮不讲理,非要让多尔衮给他封号和荣华富贵,这是居功自傲,没有为江山社稷做一些好事,却想要享受这么多,怎么可能会在后世好好给他平反?
而最为严重的一条,还是他试图武装夺取政权,自己想要称王,这绝对是犯了历代皇帝的忌讳。如此迷恋权势之人,纵使他南征北战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想要平反他也需要费极大的一番功夫。更何况他该不该得到平反?值不值得皇帝为他平反?这还需要两说。
不同角度探索出来的不同乾隆
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三年为多铎和多尔衮进行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地位,可是那一年他却没有为阿济格恢复地位。可能是因为阿济格的情况实在需要仔细考量。
终于在乾隆四十七年,乾隆恢复了阿济格的皇室宗族身份,对于前人的恩怨情仇,乾隆最后选择了维持表面上的原谅。乾隆这一行为不仅是要打造一个柔和的盛世景象,更重要的是想让自己的统治获得更多的民心,让大家看到一个宽厚仁德的皇帝,最好还能够被歌功颂德,流芳千世。
而在这一大批被平反的人物中,乾隆皇帝也似乎是在费尽心机地想要把他们往好处去放,毕竟连阿济格这种罪无可恕的人最后都能恢复宗族身份,确实是乾隆皇帝绞尽脑汁的结果。
现代的影视剧中塑造过很多乾隆皇帝的形象,有些很像现代的霸道总裁,还有一些畏畏缩缩像极了童年有阴影的孩子,而在这一次的平反事件中,他更像一个善者。这并不是千人千面,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个皇帝的所作所为,得到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
这些不一样的结果是历史的趣味性,也是它的奥妙所在,如果有一天你在研究历史时得到了一个和有些历史不太相同的结论,你不要马上怀疑自己,那可能只是你们角度不同而产生的有趣的不同结果。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袁史”,切勿受骗
部分参考资料:《乾隆用档案为多尔衮平反》陈琳琅 《档案春秋》
《多尔衮曾被开除族籍》(无作者)《科学大观园》
清朝史事言史堂来回答;
清高宗乾隆确实热衷于给先辈们平反,他的爷爷父亲不敢做的事全让他给做了!但是这平反都是有先提条件的,有功于清朝且没有实际谋反或者只是政治斗争失败。诸如顺治一朝多尔衮,多铎,康熙一朝鳌拜,雍正一朝胤禵!
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
多尔衮是怎么回事呢?
顺治帝在多尔衮刚死的时候,顺治帝是对多尔衮评价非常高的,先是评价其功劳,功盖天下,满清天下都是多尔衮打下来的!追封为成宗义皇帝!
顺治七年 十二月戊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薨于喀喇城。壬辰,赴闻,上震悼,臣民为制服。丙申,丧至,上亲奠于郊。己亥,诏曰:“太宗文皇帝升遐,诸王大臣吁戴摄政王。王固怀撝让,扶立朕躬,平定中原,至德丰功,千古无二。不幸薨逝,朕心摧痛。中外丧仪,合依帝礼。”庚子,收故摄政王信符,贮内库。甲辰,尊故摄政王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后
顺治八年癸巳,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首告故摄政王多尔衮逆节皆实,籍其家,诛其党何洛会、胡锡。
苏克沙哈等人上书顺治,说多尔衮生前谋反,这下好了。顺治母子多年积下的情绪一下子随着大臣们给的台阶爆发了。谋反的罪名在一个人死后才给安上,足以说明有心而为之!多尔衮就戴着这顶帽子被倔坟鞭尸,以至于其党一并获罪,身为多尔衮亲弟弟的多铎也不能例外。
爱新觉罗.多尔衮
为什么给多尔衮平反,当时乾隆说了三点理由:
一:“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
乾隆给多尔衮直接定性,睿亲王没有谋反的可能,只是专权,让皇权受到了威胁和恐慌!
二:“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承认大清江山多尔衮功劳最大!
第三,“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
第三点就是出于同情心以及对于多尔衮的感激吧,毕竟没有多尔衮也就没有顺治一脉的皇位继承,也就没有他乾隆。
综上就是多尔衮被乾隆平反的理由!
爱新觉罗.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一生战功无数,会同亲弟弟多尔衮,多铎是对大清王朝战功最大的三个亲王!被封为英亲王。
那么为什么落得个身首异处,乾隆时期更不敢平反呢!
甲寅,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谋乱,幽之。其党郡王劳亲降贝子,席特库等论死。
理由就是阿济格这个人实际参与并领导谋反了。虽然战功卓著,但是在封建王朝,只要是谋反罪名成立,就基本翻身无望了。乾隆虽然热衷于平反,但平反的都只是被莫须有的罪名或者政治斗争失败的王公贵族。像阿济格这种领导谋反的,一旦翻案,就给了王公贵族谋反的台阶。乾隆不会也不敢给阿济格翻案!
本文纯属手打,或有不当,欢迎下方评论指正!言史堂专注于清史,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评论,互相学习提高。
当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野心也会随之膨胀。
大权在握的摄政王,声威与实力早已远超皇帝,哪个野心不会膨胀?
正因此,九子夺嫡、多尔衮霸权辅政这样的事件才会时有发生。
不过相较于雍正的严酷,乾隆却非常仁爱,不仅热衷于为先辈洗白身份,什么平反、赦免在他手上那是干的不亦乐乎。
九子夺嫡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雍正成功上位,其余如四爷党、八爷党虽然并未被雍正处死,但却从此幽禁府中,终生不得出府。
不过,待到乾隆上位后,他认为八爷胤禩、九爷胤禟早已没有威胁,便为他们恢复了身份,也算洗白了雍正。
在对待摄政王多尔衮、多铎时,乾隆也特意为二人翻案。
然而,如此一位热衷赦免的十全老人,在对待多尔衮、多铎的兄弟阿济格时,态度却极其暧昧,不仅没有赦免他,反倒刻意的遗忘了他,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多尔衮。
多尔衮之所以死后被定罪,其实说白了,还是顺治帝私心作祟!
当时,顺治帝认为他有不臣之心,不仅依仗超规,堪比至尊,更是在更方各面都压顺治一头,这让顺治非常不爽。
因此在欲加之罪下,多尔衮从此只能背负屈辱,冤屈传世。
但对于乾隆来说,多尔衮曾经拥立顺治,使得顺治一脉登上皇位,自己也间接地承了他的人情。
再加上多尔衮本就没有谋反之心,功绩不容忽视,因此他特意为其翻案,并称他: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而多铎呢,纯粹就是因为多尔衮而受到牵连。
他为人一生清白,早年曾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后来,他引军入关,一举击败李自成,随后灭顺南征,接着平定江南,为清朝的版图和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样一位清朝功臣,乾隆自然不会忘了他。
不仅将他配享太庙,更是称他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至于阿济格,则完全比不上他的两个兄弟。
身为英王,他竟趁多尔衮病逝之际妄图夺权,即便在事败幽禁后,他还非常狂妄。
又是挖地道,又是威胁看守,这样一来,皇帝哪能容忍他?
就算是乾隆,也根本不想为他平反,罪有应得才是他的真实写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今日头条【历史怪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