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6关键词:山西,姓氏

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

点赞1、滨州市 网友:鼓浪屿

正所谓落叶归根,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热爱故土的民族了吧,也许是拜悠久的历史所赐,中国人对于自己从何而来,十分感兴趣。中国人“寻根问祖”的情怀更是深刻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在近年来的华夏大地上“寻根热”,更是掀起了一波波浪潮。

一旦提起寻根问祖这个词,永远都绕不开“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就连民间的歌谣中,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传唱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那颗在洪洞矗立了2300多年的大槐树,为何就成了人们寻根问祖的根源?又有多少中国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呢?

山西大槐树

从山西大槐树下走出来的这些先辈,他们大多数,其实并不是自愿离开故土,而是在封建统治强制移民的大环境下被迫离乡。元末明初,战争四起,燕赵鲁豫等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惨象,一是因为战争,二是因为灾荒,中原大地经历了战乱之后,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繁华。可是在当时的三晋大地上,却是一片繁华的景象。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381年,中原大地,也就是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加起来不足400万,然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却有着403万之多。

影视剧里的移民告示

山西大地东面由太行山作为屏障,西面又有吕梁山脉遮风挡雨,再加上黄河环绕,天然闭塞的环境,使这片土地躲过了大规模战乱。再加上那些年这片大地上风调雨顺,大批躲避战乱的流民迁居于此,山西省居然在元朝末年成为了一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山西人口因此成为北方诸省之冠。

为了快速恢复全国人口和经济,明朝的缔造者——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将山西大地上的富余百姓,迁徙到全国各处,从而加强北方各地人口数量,这个决定自然能够极大加强国家对地方的统治,也利于迅速回复战乱导致地方一片衰败的地方经济。

当然,站在不同老百姓的立场上,正所谓故土难离,人们自然不愿意舍弃自己富足的生活和生长多年的土地。然而,在封建社会,随着统治者一声令下,无论是否愿意,此次的移民迁徙都势在必行。

移民路线

为了保证能够成功移民,明廷可以说是用尽了办法,当时明朝统治者颁布的移民条例是这样的:四口之家只能留一人,六口留二人,八口留三人,一家人因此被拆的七零八落。

不仅如此,如果他们是同姓同宗者,在往外迁徙的时候,还不能迁于同一地。虽说朝廷对于这些迁徙的人奖赏丰厚,准备也算竭尽全力,但是依然难以弥补他们背景离乡所造成的身心摧残。

寻根问祖

这一场移民大迁徙,开始于明洪武三年,直到永乐15年才基本结束,在这将近50年的时间里,大规模的移民次数达到了18次,迁徙之地遍布18个省,多达498个县(市)。根据《明实录》、《洪洞县志》记载,移民的姓氏总共达到了882个之多。

但是在大槐树的那座祭祖堂里,供橱中所有记载的移民姓氏,一共达到了1230个,而且,有些姓氏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迁徙方向,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这些后人,能够再次回到他们的故土。

祭祖堂

据说从山西大洪洞迁出去的移民,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根,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房前屋后种下槐树,以此来怀念自己离开时的那个地方。

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如果小指甲是两瓣形状,他们就是洪洞县的后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是说当时移民的人思乡心切,押送他们的官兵,害怕这些人逃跑,便将他们的小拇指砍成两半做标记,凡是从山西大槐树出来的人,都保留着这种特征。

点赞2、龙岩市 网友:丹岚。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是一首流传在华北地区、淮河流域很多地方的民间歌谣,一般唱完这首歌谣,还要脱袜默默地审视一下小脚趾。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自在1991年4月洪洞县政府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起,每年都有大型寻根祭祖活动,规模之大,涉及18个省份,500个县市的812个姓氏。

为什么大槐树这个地方会成为一个寻根祭祖的地方呢?

那是因为在史料记载中,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这五十余年间,山西省洪洞县就一共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八次的移民活动规模之大涉及18个省,500个县市,812个姓氏。下图是有族谱记录的其中一百个主要的姓氏。

如此庞大的移民规模还得从政策出台的原因提起:

中原地区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比如说水灾、旱灾、蝗灾和各种规模的战争冲突,让原本繁华的中原,变成了片片杳无人烟的荒地,使得百姓的生存都成困难,民不聊生,所以中原的百姓急需一个能属于自己安生立命之地。

历史上的山西,由于地形等因素,处于较少受到战争波及的地带,成功地吸引了中原百姓大批地迁入山西,也因此,山西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口流入大省。

到了明初,当江山渐趋安定,统治者抱着平衡各地区和发展中原地区的想法,采纳了有关官员移民的上奏。

那么,作为人口大省的山西,自然是首屈一指的人口流出地。

按照统治者的意图,移民活动能开疆拓土,促进各个地区的平衡发展,促进全面的繁荣和稳定局面。但是,对于即将离开自己家乡土地的村民,尤其是受中国几千年浓厚的落叶归根思想影响的中国人而言,必须承受特别的痛苦代价,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寻根祭祖活动的开展。

更甚者,当时的移民政策不近人情,苛刻到近乎泯灭人性。

移民中若是同姓同宗的,不可以迁往同一个地方。如果一户人家里有四口人,则留下一口人不迁;如果一户有六口人,则留下两口;如果一户八口,就留下三口人……以此类推。这种移民条件硬生生地拆解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使得骨肉分离,痛不欲生。

平民百姓无法对抗官方意志,这样的强制性迁移即便不愿面对,他们却也无力反抗。

即将离别之际,亲人们在大槐树下痛哭流涕,并告诫和约定家人:若是以后不知家在何方,就以此大槐树为标记,再慢慢地寻找。因此,对于迁移出去的人们而言,“大槐树”是家的方向,家的象征,有着历来现实的浓厚感情。

当年大家一起约定的第一代地标大槐树,已在后来清朝汾河发生的洪涝灾害中3被冲毁。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与第一代大槐树同根孳生的距今已有400年历史的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槐树。

它们作为第一代大槐树的后代继承着第一代古槐与人们的约定,向这812个姓氏的子孙后代指引着回家的道路。所以,“大槐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找寻“根”所在的源头。

从这大槐树中流放出来的812个姓氏的人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无疑非常重要,客观的说,他们促进了我国南北方和东西方地区的交流,加强了后世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为各种无脑“地域黑”提供了一堵坚实的防卫墙,他们的贡献值得被尊敬。

点赞3、包头市 网友:千面狐

“洪洞是我的老家,大槐树下是故乡”,如今在中华大地尤其北方地区,很多家族都说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但当年为何有这么多人从大槐树迁出来,一共迁出来多少姓氏,很多人未必清楚。

据山西洪洞县方志办统计,大槐树移民迁出的姓氏共869个(见下图),这个是研究人员通过广泛考证,并收集各地大槐树移民后裔6000多件家谱、信函和碑文资料得出的,是如今最为全面且最具参考性的数据。





为什么有这么多姓氏从大槐树迁出?

元末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先后发生了元军镇压刘福通等人起义、元朝诸王和军阀之间的内讧战争,战场主要在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恶战一打就是几十年。后来朱元璋发展壮大,统一全国时,中原地区又是主战场之一;明初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也是从华北平原开始打的

这么一来导致百姓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人烟尽断。



同一时期,除了兵灾之外,中原地区的百姓还饱受蝗灾瘟疫的侵害,黄、淮河决口达7次之多,官家都忙着打仗去了,哪还管民生问题。于是百姓“死者众,十存二三”、“禾不入土,人相食”。

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时,河南仅189.1万多人、河北189.3万多人,一个省人口赶不上今天的一个地级市。

而同期的山西省,因为地形阻隔,少受兵灾袭扰,且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于是共有403.05万人,比河南河北两省加起来还多。



为解决冀、豫、皖等地人烟稀少、田地大片荒芜的问题,明朝政府开始以山西大槐树为据点,组织大批人口迁移到以上省份,这些迁出人口中共有860多个姓氏。


这些移民都来自哪里?

有人说大槐树移民都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实际上是不对的。

没错,在当时来说,山西是人口大省,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居山西省人口数量首位,而洪洞县也正好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但这并不代表迁出人口全来自洪洞。

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明初先后从山西移民18次,时间从洪武六年(1373)持续至永乐十五年(1417),前后跨度45年,涉及近百万人口。

而据明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考证,洪武初年洪洞县共有92872人,永乐十年(1402)87775人,成化八年(1472年)98240人。也就是说明初洪洞县总共不到10万人,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洪洞移民的高峰期,洪洞县只减少了5097人,到成化年间反而增加了1万多人。

至今过去600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5000多人繁衍出亿级人口。


只有一个解释,大槐树移民不等于洪洞县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是山西省移民

洪洞大槐树之所以成为山西大移民的代号,是因为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上,于是官家便把移民局设在了县城北的广济寺。

很多人按通知来到广济寺登记完,还没搞明白咋回事就被编队迁移到外省,无奈之下,看了看广济寺大门前有颗大槐树,后来就告诉儿孙说咱家来自山西大槐树。


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讲,广济寺大槐树就是个集散地。


这些移民都迁到了何方?

据史书记载,当初的山西移民被迁徙到全国各地(主要是北方),按如今的行政区划来讲,分布在18个省市500余个县份。其中河南106个县份(含县级市和市辖区,下同),北京、天津、河北129个县,山东92个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个县,陕西、甘肃、宁夏51个县,山西34个县,内蒙9个县,辽宁11个县,吉林3个县,黑龙江3个县,广西1个县。

如今,有上亿人声称自己是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及神州大地2000余个县(市)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地区。


沧海桑田,白驹过隙,不觉间已经过了几十代人,山西移民的子孙已经搞不清先人的具体迁徙路线,只永远记得那句口口相传的“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点赞4、温岭市 网友:倾城颜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洪洞县老槐树

传说明初大槐树移民时人们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听到这个消息后,人们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这时,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个官员大声宣布:“大明皇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不久人们醒悟过来,哭喊叫骂,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迁往他乡。

洪洞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就是这首民谣的来历。

民间的传说

1.脚趾的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防止脱逃。所以凡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如果你的小脚趾是两瓣的,你的祖先就是从大槐树下来的。

2.背手的传说: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3.解手的传说: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移民的地理分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点赞5、江阴市 网友:白衣枯酒

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广东韶关珠玑巷。山西大槐树移民,是明朝初期规模最大的移民,对后世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那么,作为偏安一隅的山西,在战乱频仍的元末明初,如何会成为当时北方对外移民的中心呢?




山西乃三晋之地,历史悠久,开发较早,但长期以来都不是北方的政治、经济重心。唐高宗李渊在起兵前是晋阳留守,但唐朝一建立,他便立马将都城建在长安,五代中的后晋、后汉、后周,开国皇帝都是河东(今山西)节度使,但开国之后政治、经济重心也都不在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山西在北方的存在,远不如陕西之关中,河北的燕赵大地,山东的齐鲁大地,河南的天下之中来的重要。



元末明初,阶级矛盾空前激烈,元朝的统治者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定鼎天下,虽然只存在了98年,却失北方生产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天灾加上人祸,导致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元朝的统治受到极大的动摇,由于元朝的统治重心在北方,因此反元的战争也大都集中在北方,过去人口稠密的北方地区,在元末明初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争中人口锐减,许多县人口甚至都未过万。

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河南、河北的人口分别为189.1万和189.3万,而同时期山西的人口,却多达403.0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加起来还多出30万。山西人口缘何会在当时如此之多,会成为当时北方的人口大省?



相比于中原大地的战火纷飞,人烟凋敝,同样地处北方的山西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同样地处黄河流域,山西却躲过了元末的兵乱和各种天灾。相比其他省的战火纷飞,人烟凋敝,山西则是一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在元末明初,山西接纳了大量邻近省份的难民,导致人口爆增,中原人口稀少,这不利于明朝重建北方经济,巩固地方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对此深以为忧,云:“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据《明太祖实录》),当务之急,正是要充实中原地区的人口,恢复经济,稳定统治,因此,从他省移民迫在眉睫。

当时山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河南、河北的两倍之多,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当时朝中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这个建议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支持,由此拉开了洪武到永乐年间持续近50年的山西人口对外移民。



洪洞大槐树成为山西南下移民的中心节点并非偶然,而是十余次移民自然形成的。

明朝初期的山西人口移民,并非全部都是从洪洞大槐树出发,但洪洞大槐树却是最有名的。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几乎涵盖山西全部地区,但要让所有人都集中在洪洞大槐树后再南下,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事情。不过,相比于其他移民出发点,洪洞大槐树的规模却是最大的,由此地南迁的人也是最多的,因此,其在后世的影响力也就大大高于山西其他地区。

关于移民次数,历来众说纷纭,争议颇大,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17次,横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时间长达近50年。这是中国古代由官方牵头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前后自山西迁徙外省人口超过一百万,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成为如今北方不少省份居民的原籍来源。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出去的姓氏超过500个,直接迁入地以北方的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诸省市为主。数百年间,这些省份的山西移民又再次南迁,已至于遍布全国,海内海外及扩散到全世界,山西洪洞大槐树与广东韶关珠玑巷也成为古代中国两大著名的移民集散地。

点赞6、玉林市 网友:蓝色的梦

山西洪洞大槐树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往大槐树下认祖归宗。根据民间统计,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姓氏有812个,占了我国汉族姓氏的六分之一左右。


大槐树移民的形成,一方面元朝战乱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靖难之役的影响。元朝的蒙古骑兵在征服金国和南宋的时候,每攻占一个城市往往进行大屠杀,甚至会直接屠城。因此在元朝建立的时候,我国的人口数量相比于宋金时期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元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短短90年的时间,在这90年里面北方农民起义不断,元朝政府军、地主武装和起义军之间相互攻杀。

到了朱元璋赶走元朝统治者统一全国的时候,受战乱影响较重的北方地区已经变得人烟稀少。特别是河南、河北两省,作为当时的产粮重地,河南和河北的总人口加起来只有300多万人。


反观同属于北方地区的山西,由于当地的农民起义较少,受战乱影响较轻,整个山西地区的人口比河南和河北的人口加起来还要多得多。朱元璋为了缓解人地矛盾,下令将山西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河南和河北地区,用来填补受战乱影响较重的地区。

洪洞县是当时山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为了让人们自发的迁移,朱元璋最初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迁移方案,例如说减免税收、分发土地、分发农具等。


不过古人对于故乡都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明朝的迁移政策在前期执行得并不顺利。后来明朝政府制定了强制性迁移政策,按照家庭的人员数量来进行迁移。根据明朝的迁移政策,一户人家有四口人的,只能留下来一个人,一户人家有六口人的,可以留下两个人,一户人家有八口人的,可以留下来三个人。

在这种迁移政策下,洪洞的原住民大量被迁移出去,这些人在离开故土之前,被要求在大槐树下集合,来进行分配和办理迁移的手续。当他们来到大槐树下的时候,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回归故乡。


为了能够让子孙后代记住自己的家乡,这些人就约定以大槐树为记,盼望着子孙后代能够有朝一日重返家园。在朱元璋时期,明朝政府从洪洞地区迁移走了10批移民,用来充实人口稀少的地区。

朱允炆继位后,燕王朱棣在北方造反,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在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北方的很多百姓自发抵抗燕王,这些百姓都遭到了燕军残酷的屠杀。到了朱棣称帝的时候,北方地区再一次出现了人少地多的问题。


靖难之役的主战场在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山西地区并没有受到战乱影响,人口反而大增。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又继续了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从洪洞地区先后迁移出了八批居民。

从洪洞地区迁移出来的这些居民,大多数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他们以口头相传,或者写下家谱的方式将大槐树的故事传给后代。从清朝时期开始,回到洪洞地区认祖归宗的人就络绎不绝。现在的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祭祖活动,很多洪洞移民的后代,都会自发的来到大槐树下,祭拜自己的先祖。

点赞7、烟台市 网友:冷忆ヾ

我这个姓氏唐姓,便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之一。除了唐姓之外,还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迁移出来的呢?接下来听我慢慢分析一下。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十分宏大的官方移民。前后历时几十年,共计发生了15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牵扯到的姓氏根据官方统计达到了800多个。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发生于明朝初年。元末明初,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红巾起义军揭竿而起,各路军阀与元朝展开混战,天下大乱,百业凋零,常年的战乱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人口锐减。等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并且逐步统一全国之后,得到的是一个赤地千里、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

面对如此惨烈的人间世界。明太祖朱元璋决定通过移民快速的改变许多地区农田荒废,毫无生机的现状。而山西由于被黄河和太行山脉与外界相隔绝,一直处于元朝的统治之下而没有遭受战乱之苦。因此明朝初年,山西省是全国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

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便着手准备从山西组织移民前往遭受战乱影响严重的其他地区。比如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地。

于是从明太祖洪武年间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朝的官方统治者组织了15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将山西省境内人口众多的地区的百姓抽调一部分集合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再从这里发往全国。

由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前后历时15次数十年,涉及的百姓达到了几十万人。时至今日依然无法弄清楚当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到底牵扯到多少姓氏。但是根据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来看至少不少于800个姓氏。

时至今日,在很多家族中依然流传着关于祖先从大槐树移民而来的历史记载。你们家是从大槐树移民而来吗?又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呢?

点赞8、北流市 网友:佾然回眸

不请自来。

我爸出生在河北沧县下辖的一个小村子里,他年轻时逃荒到东北,成家立业。我一直以为我的祖籍是河北,回到老家时听老人闲谈他们说老王家都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来的。是的我爸出生的那个村子都姓王,又以爷爷奶奶辈分最大,春节时给老人磕头拜年的晚辈能从屋里排到大院门口。回到家的那年我才十岁左右,有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喊我爷爷,要给我磕头,吓到我了。。。关里家礼数大,过年时弟弟妹妹给哥哥姐姐磕头也都是斯通见惯的。但这放在东北是从没见过,不敢想象的。。

要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是啥?大槐树下老鹳窝!从山西洪洞县迁移到山西、河南、北京、安徽、陕西、江苏等地的几百个姓氏都是这里的子孙!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有20次之多,有野史记载有18次,期间经历了金、元朝、、明朝、清朝四个时代,时垮了600多年,在当今,称自己祖辈是山西洪洞来的人有2亿左右,此外,有很多老辈人还去过山西续了族谱!

其中又以王氏家谱、李氏、张、刘、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沈、曾等姓氏为最多。

我是王元涛,元吉长见现是我们家谱中的前五辈。我在深圳中原地产,希望能与大槐树下的各位成为朋友。

点赞9、岳阳市 网友:墨落成白

全国两亿人出自山西洪洞?明朝初期距今600年前,全国各地有大批姓氏从洪洞大槐树迁移而出,其中包括你的姓氏吗?

每年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民众到山西洪洞祭祖,这些人的祖先从洪洞出发在500年前迁往全国各地,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碰到同姓之人才会说,“我们500年前是一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在国内举行过寻根祭祖调查,通过很多历史学家的考证,再结合民间的族谱和碑文记载,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往全国各地的姓氏多达1230个。

所以才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当年有近百万人从洪洞大槐树出发,经过近600年的繁衍,全国十四亿人口当中,其中有两亿人是这百万人的后代,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历史上由于战乱发生过多次大迁徙,最大的一次来自于元末明初,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历时近五十年的大迁徙,累计十八次大规模移民,迁徙人数达到八十多万,涉及的面积达到明朝时期国土面积一半以上,涉及北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共计500多个县市,迁徙的姓氏达到881个。

元末明初,战乱频发,由于山西易守难攻大批受战乱和天灾影响的灾民涌入山西,明朝建立之后,山西人数超过400万比河南和河北加起来还要多。


《洪洞县志》记载了明政府下令移民的事,当时有大批山西百姓从洪洞大槐树出发,迁往全国各地。

据史料记载,当初朝廷下令移民,人口大省山西首当其冲,如果不愿意移民需在五日之内赶到洪洞大槐树下,如果愿意移民就在家等着。

当时人们极重乡土之情,尽管朝廷开出了优厚的移民条件,还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故地。

朱元璋一怒之下反其道而行之。把在大槐树下不愿意离家的人强行移民,结果这些人被官兵强迫登记,被迫迁往他乡,因此也留下了很多传说。



七庹零一媳妇

张氏在离开家前,为了让后世子孙不忘自己的先祖,决定测量一下家乡的大槐树。张氏的七个男人手拉着手怀抱大树,结果还是无法环绕大树一周,一个媳妇看到此景加入测量,八人正好环抱大树。

一庹为五尺约等于一个男人的臂展,大槐树的围长约为四十尺,超过了十米。


打锅牛

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到九头牛猛撞在金銮殿的殿门上,朱元璋因此寝食难安,四处找人解梦,有大臣告诉他,此事可能跟近来山西移民的事情有关,九头牛是山西牛氏,家族中正好有九个兄弟,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把“九头牛”拆开,将牛氏兄弟九人迁往不同的省,牛氏得知圣旨如五雷轰顶,但又无力改变,只能在大槐树下分家,牛氏的族长将家中的大铁锅砸碎分给兄弟九人,后人如果相见,就以铁锅为信物,俗称打锅牛。


红虫吃人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后来燕王和建文帝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打了四年,连年战祸导致当地百姓受灾严重,由于朱棣的军代都戴着红巾,被百姓称为红虫,意为天灾之意,当地便流传着红虫吃人的传说,朱棣即位之后,再次将山西百姓迁往全国各地,从洪洞大槐树出发,移民到山东、河北、河南一带,红虫吃人口耳相传出现了各种版本。


供槐树

很多人离乡之时,摘下槐树的树枝,以缅怀自己的思乡之情,来到新的地方,大家纷纷种下槐树寄托哀思,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要对着新种的槐树磕头,婚丧嫁娶还会在槐树上挂布条,求祖先保佑,很多地方将此风俗流传下来。


解手和背手

移民途中,官兵把百姓反绑着双手,防止有百姓偷偷逃走,时间一长押送的官兵感觉如此捆绑耽误行程,便改成绑着单手,再用一根绳子把所有人都串起来,如果有人要小便就跟押送的官兵打报告,小解就是小便的意思,大解就是大便的意思,这就是很多地方解手成了小便的意思的来由。

由于长时间反绑着双手,很多人到了新家,已经习惯了背着手走路,这就是“背手”的由来。


脚趾甲复形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型”。整个山西的移民都要到洪洞古槐下登记,再从古槐出发迁往各地,每登记一个就要在脚趾甲上划一刀,防止有人中途逃跑,移民的这些人因被划了一刀,脚趾甲便成了复形,即大小两瓣指甲。

不过很多人觉得这只是巧合,不能证明复形脚趾甲就说明是山西老槐后裔。


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由来

由于朱元璋有同姓不能迁往同地的旨意,所以很多同一个家族被迫迁往不同的地方,虽然有族谱记载,但经过500多年,大部分家族的族谱都已经遗失,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遇见同姓人会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还有很多家族为了不和骨肉至亲分散,偷偷改变自己的姓氏,这样就能迁到一个地方生活。


胡大海复仇

《明史》记载:

明祖之兴,自决策渡江,始力争于东南数千里之内,摧友谅,灭士诚,然后北定中原,南图闽、粤,则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诸人,厥功岂细哉!计不旋踵,效命疆场,虽勋业未竟,然褒崇庙祀,竹帛烂然。以视功成命爵、终罹党籍者,其犹幸也夫。

胡大海是朱元璋得力干将,至正二十二年被降将所杀,死后被追封为越国公。

但野史记载的胡大海则是另一个样子,元末之时,胡大海逃难到河南以要饭为生,频频在河南受辱,从军之后胡大海一直没有忘记那一段惨痛的经历。

后朱元璋取得天下论功行赏,胡大海拒绝所有赏赐,只想回到河南报仇,朱元璋知道胡大海嗜杀成性,但君无戏言,便许他只能杀“一箭之地”,来到河南境内,天空飞过一只大雁,胡大海弯弓射箭,射中大雁的屁股,大雁飞过河南,又转头飞到山东,胡大海则带着人一路将沿途百姓尽皆杀死,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怒,将其贬为庶民发配苦寒之地。

由于胡大海杀了太多人,朱元璋只能下令将山西民众迁往河南和山东等地。


写在最后

这次迁徙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人均耕地面积的增长,让更多的人有粮食可以吃,全国人口得以恢复,冷兵器时代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本。

这一系列举措还使得全国经济和地方经济迅速复苏,一个受战乱困扰的民族很快便站稳了脚跟,也为子孙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看来朱元璋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这一举措带有强制性,但对于百姓本身是有好处的。

但是,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看,这一政策绝对是霸王条款,移民条例中还有一项:四口之家只能留下一人,六口之家能留两人,八口之家留三人,血肉至亲就此分离。

我国自古崇尚儒家教育,对于乡土人情、血缘至亲看得很重,没有人愿意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古代交通不够便利、出行又有诸多限制,这次移民意味着跟故乡的家人永无重见之日,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非常不能接受的,可是作为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没有选择,只能离开故土。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了近百万人,经过近600年的繁衍,这些人的后代已经达到了两亿之众,这两亿人都是洪洞人的后代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洪洞县志》记载,洪武初年整个洪洞县人口还不足十万,怎么可能移民近百万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初被迫移民的百姓,统一在洪洞大槐树下登记在册,再从大槐树出发迁往全国各地,洪洞大槐树只是一个集中地,整个山西的移民都聚集在此处,为了完成明朝廷移民的决策,官兵还把与山西交界的少数百姓也被带到此处,从此地迁走。

这才有了山西洪洞大槐树两亿后人的说法。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洪洞县志》

点赞10、鄂州市 网友:漫天游

洪洞大槐树是我国寻根祭祖的盛地,前来这里认祖归宗的人共有881个姓氏,占全国姓氏的14.32%。大槐树移民的形成,同元朝末年全国人口大量流失有很大的关系。

元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实行了高压的统治政策,从元朝建立到元朝灭亡,农民起义一直此消彼长。在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原地区爆发了瘟疫和饥荒,大量难民流落失所,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和汉族地主武装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农民起义军之间也相互攻伐,到了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时候,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口都大量流失,只有山西受战乱影响较小,人口较为稠密。为了解决人口分布问题,明朝统治者在明朝前期,进行了两阶段18批次的大规模移民。

第一阶段:洪武年间移民

洪武初年明朝全国人口只有一百六一万户,山西人口多达四百多万人,比河南和河北的人口加起来还要多。为了填充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口不足,明朝从洪武年间开始,就不断地从山西迁移人口去填充这些地方。当时的山西人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元末战乱逃到山西的人,一种是山西地区的土著居民。在接到明朝政府的迁移令之后,逃难到山西的人大多自觉的搬走了,而山西的土著居民,对于故乡充满了感情,都不愿意搬离故乡。

明朝政府在劝说无果后,采取了强硬手段,当时的迁移条例规定:四口之一留下一个人,六口之家留下两个人,八口子家留下三个人,同宗的人不能迁移到一个地方。在这个规定下,山西地区三分之二的土著居民都被迁移出去,由于同宗的人不能迁移到一个地方,这些人大部分都没能回来。在当时的山西地区,洪洞的人口最多,成为了这次人口外流的主要地区。洪洞被外迁的人口在离开之前,都会在大槐树下集合,这些人在大槐树下办理迁移的手续,从此背井离乡一去不返。为了能够记住共同的故乡,这些人在临走的时候约定以大槐树为记号,以便于子孙后代能够找到故乡。在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下共计迁移走了10批百姓,这些百姓大多在迁移地定居,再也没能回到山西。

第二阶段:永乐年间移民

在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和朱允炆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再一次被战乱侵袭。在朱棣继位后,为了填补这些地区受战乱损失的人口,多次从山西大规模移民。在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增加北京地区的人口,又从山西迁移走了一批百姓。永乐年间洪洞大槐树下陆续迁移走了8批百姓,加上洪武年间的10次,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共计迁移了18批百姓。

洪洞移民虽然大多数都没能回归故乡,但是他们却牢牢记住了共同的故乡大槐树,并且将大槐树的故事传给了后世。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据说脚上的小拇指分成两瓣的人就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人。洪洞大槐树也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有数百人去洪洞认祖归宗。


我是历史大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点赞11、兴安盟 网友:褐瞳。

?? 【山西大槐树移民局,从淮南、江浙、两湖向北方移民】

???? 北宋之前,以淮河为界,中国地理人口结构,北方多于南方,北宋靖康之乱前,北宋人口大约9000多万,辽国人口大约2000多万,西夏人口大约1000万,淮河以南人口仅4000多万。1125年宋金灭辽,1127年靖康之乱北宋灭亡,中原地区处于长期战乱,因战乱死亡人口近千万,北方的人口开始大规模向淮河以南迁徙,二三十年间迁入淮河以南2000万以上。

1142年,宋金签订合议,宋向金称臣,以淮河、秦岭、大散关为边界,南宋每年向金进贡绢25万匹、岁币25万两,折合白银大约300万两。《宋金合议》中,还有一项条款,禁止南宋再接受北方南迁汉人。直到1157年以后,北方汉人南迁之势才停止,南宋的人口固定在6500万人左右,金的人口大约3500万,分散在中原地区和广大的草原上。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5年,蒙古灭金国。蒙古在灭西夏和金国期间,实行屠城政策,党项族几乎消失了,北方汉族人口再次向南方迁徙。1279年,蒙元灭南宋后,在河南、河北实行跑马圈地,丧失土地的人口又一次向南方流动。元朝末年,不堪忍受暴政的汉人,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在各地发动起义,刘福通的作战区域主要在中原地区,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人口损失严重。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徐达、常遇春等人攻破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入大漠之中。此时的北方赤地千里、满目疮痍,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才400万,山西省的人口略多也才440万,山东人口300万,陕西人口更不足300万,甘肃、宁夏、青海东部总人口连300万都没有,辽东地区人口更是稀少。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辽东地区,全部总人口也就2000多万。淮河以南中国南方却集中了近7000万人口。

1372年,洪武五年,大明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设立移民局,开始了为期50多年的大移民,从淮南、江浙、两湖、四川等省,向中国北方各省移民近2000万。后世的历史学家误以为,是把山西人向全国迁移,当时山西本身才400多万人口,只是不需要迁入而已,没有多余的人口向外省迁移,明朝这次大移民的人口,绝大部分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1373年,淮南、江浙的第一批移民,先向凤阳府集中,然后向山西大槐树进发,方向是辽东、山海关一线。

1376年,淮南江浙第二批移民,先向凤阳府集中,然后向大槐树报道,方向是甘肃、宁夏。

1388年,两湖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河南、河北。

1389年,两湖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河北、山东。

1392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内蒙。

1395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陕北、宁夏、甘肃、内蒙。

1402年至1407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北京、山海关。

1414年,四川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陕北、内蒙。

1416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河北张家口。

1417年,江南移民向大槐树报到,方向是河北河南。

明朝大规模移民总计十七八次,历时50多年,累计向北方移民2000万左右。到了朱棣永乐年间,中国南北方人口基本平衡了,不过南方人口总体多于北方。老百姓都有故土难离情节,明朝政府强制性移民,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这就有了很多的传说,比如明朝欺骗性宣传:把老百姓骗到大槐树下,然后强行迁移;还有强行迁移押送,说是把老百姓都绑起来,押着走,需要大小便的时候,才把手解开,所以,北方人管上厕所叫解手。

明朝的这次大移民,是配套了很多优惠政策的,比如划定屯田之地,实行民屯和军屯,发给耕牛、农具等等,实行一到三年的免税政策。毋庸置疑的是,明朝的大移民,开垦了大量北方荒地,均衡了南北方的人口结构。山西大槐树只是移民的中转站,并非是移民的原发地。后来,人们问你们从哪来的,简单的回答是“山西大槐树”。这次大移民共迁徙881个姓氏,后来也有统计说1230个姓氏。

明朝移民的特点是有计划、有组织、成建制迁徙,所以绝大多数移民,后来都是续写了家谱的,各家的家谱记载的很详细,原发地是哪里,从山西大槐树而来。随便举几个例子,老兰州人的姓氏中(1949年以前),大约有一多半明朝移民而来的。兰州有个老地名叫崔家崖,这个老崔家的家谱明确的讲,他们是从浙江迁徙而来的。兰州还有个钟家河,这个老钟家家谱明确记载,他们是从上海崇明迁徙而来的,他们的祖先跟随明肃王来的兰州。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




点赞12、铁岭市 网友:外纯内骚

有多少呢?现在官方统计的是1230个,因为在今天,洪洞祭祖公元内,设有一处祭祖堂,里面供奉了1230个姓氏排位,供各地人民回来寻根祭祖用。但是真正的姓氏数量,有待考证。

迁徙原因

在历史上,河南的人数经常是很稠密的,但是也有一些时候,这里的百姓却几乎绝迹。这一现象就是发生在元、明时期,元朝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进来统治汉人,这些游牧民族彪悍非常,偏偏我们的内地百姓不愿意被这些凶猛的人统治,于是经常都会遭到屠杀。在山西、河南等地,被元人屠杀的百姓就有很多。

到了元末,因反抗势力抬头,各地争战不休,又让更多的百姓死去,在当时的北方,许多到了元末,因反抗势力抬头,各地争战不休,又让更多的百姓死去,在当时的北方,许多地区都成了无人区,是真正的“赤地千里”。

明朝开国后国都又定在了南京,国家中心偏向南方,更不利于北方人口恢复。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到了中后期,山西的人口已经有近百万,而河南河北更是各有近两百万之多。

但是这时候,朱棣却又从北京发起了叛乱,打着勤王的口号杀向了南京。然而安定了几十年的百姓,知道太平来之不易,于是沿途百姓纷纷自行抵抗,结果很多地方又遭到了燕王的屠杀,这导致了山西人口激增,到了后来山西的人口在五百万左右,比另外的两个省份加起来的人口都多。

除了河南河北,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也是如此,因为多年的战乱、天灾,各地人口急剧减少,于是为了加快人口发展,朝廷便发布了迁徙的政令,前后超过五十年,迁徙人口百万!

然而,很多人其实忽略了一些事情。

1、这些人口并不都是从洪洞迁徙出去的

这个移民工程早在朱元璋手上就开始了,最初定下地点就有17州66个县,而到了朱棣手上,更是把范围扩大到了太原、平阳等7府之地,所辖百姓经过五十余年,被迁徙超过百万。这么多百姓可是从这些地方迁徙出去的,而不都是从洪洞迁徙出去的。

2、究竟从洪洞出去的姓氏有多少?

这个恐怕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当年迁徙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什么资料,现存的资料十分有限,而且很多都是由迁徙出去的人,留下的族谱来推断的,所以现在究竟有多少姓氏是很难再考证了。毕竟这事情前后发动有17次,时间跨度超过五十年,就算是当年也是一笔糊涂账了,何况是现在。

当然,如果是泛泛而说,大槐树迁移就是说整个山西五十余年所有的百姓,这个数目就要超过前面所说的1230了。

当年的百姓被陆续迁徙到了南北绝大部分的省份,分布这么广,自然需要极多的姓氏,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其实很多姓氏已经逐渐没落、消失了,后人根本无法寻找自己的出处,或者勉强能推断自己的祖先,却苦于没有证据,这样的话,他们也是难以回到大槐树那里寻根的。所以,究竟又多少姓氏?只能说百家姓上面的大部分,都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