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汉宣帝明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最后还是把皇位留给刘奭,你怎么看这件事?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8关键词:汉宣帝,刘奭

汉宣帝明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最后还是把皇位留给刘奭,你怎么看这件事?

点赞1、驻马店市 网友:夏の沫

汉宣帝说这个话的时候是这样的,当时他立的太子刘奭,看到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严厉的刑罚处置大臣。当时有两个大臣杨恽、盖宽饶对汉宣帝有“刺讥辞语”,因此汉宣帝就把他们杀害。刘奭很担心,就劝他爹说:“陛下你的刑罚用得太重了,应该多重用儒生,实施仁政。”汉宣帝听了大怒:“你懂什么?咱们汉家的制度就是霸道与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实行周朝那样的所谓‘德政’,怎么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们也不能单纯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晓得厚古薄今,连‘名实’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够治理天下?”

(汉宣帝)

汉宣帝说到激愤处,甚至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并没有说错。后来刘奭(汉元帝)上台后,柔仁好儒,结果造成大臣们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汉元帝却控制不了局势,汉朝因此从汉元帝开始走向衰败,而外戚、儒臣、宦官的这种争斗,一直延续到整个西汉灭国。

既然汉宣帝已经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为什么不废了他另立一个人,还要继续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汉宣帝当时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第一个皇后许平君被毒死,第二个皇后霍成君自杀以后,汉宣帝特别宠幸一个张婕妤。这个张婕妤生了个儿子叫刘钦。刘钦在性格上非常像汉宣帝,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汉宣帝甚至直截了当地称赞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汉宣帝为什么不改立刘钦为继承人呢?

其实,汉宣帝并不是没有想过,他多次动了要改立刘钦为太子的念头。最后没有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许平君)

这段话说的是,汉宣帝不忍。

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是汉宣帝和许皇后生的。汉宣帝和许皇后(许平君)结婚的时候,汉宣帝还在监狱里,两人可以说是患难夫妻。当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霍光和他的老婆霍显想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是汉宣帝不愿意丢了患难夫妻,下诏说要寻找自己落难时期的那口旧宝剑。大臣们心领神会才推荐许平君为皇后。但是后来,当许皇后再度怀孕的时候,霍显派医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了皇后。

正因为如此,汉宣帝才不忍心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不废黜刘奭,也就是对他患难夫妻许平君最大的纪念和安慰。

汉宣帝是如果处理他最喜欢的那个儿子刘钦呢?对此,史书上也有一段记载:“上以故丞相韦贤子玄成阳狂让侯兄,经明行高,称于朝廷,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欲感谕宪王,辅以推让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汉元帝)

也就是说,已故丞相韦贤有个儿子韦玄成,这个人很贤明。韦贤去世以后,为把侯爵让给自己的兄长,他装自己发了疯。直到兄长成功袭爵后,他才恢复正常。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大家都称颂韦玄成。于是,汉宣帝便让韦玄成辅佐刘钦,希望能够感化刘钦,让他安心做一个贤王。

应该说,汉宣帝的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刘钦一生并没有实质性的造反之举。后来,连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也比较尊敬他。

(参考资料:《汉书》)

点赞2、德惠市 网友:想念你

因为汉元帝刘奭自身格局和能力的局限,以及西汉自元帝起由盛及衰的事实,让宣帝那句“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话有了理论支撑。但我觉得并不能据此倒推言论的精准,因为这话更侧重于情绪的宣泄。刘询是位有魄力的皇帝,真要看得透即便不忍痛割爱也会做出主观上的补救。然而并没有。

太子刘奭的性格做派和治政理念跟刘询并不趋同——刘询强硬而尚法、刘奭优柔而尊儒,是刘询说这句话的大背景。二人在大臣杨恽因言论不当而获极刑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刘奭认为执法者过于严酷,建议启用相对温和的儒生。宣帝则坚持汉初以来的王霸并用之道,并由此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其实是就事论事,表达了一种情绪,不是对刘奭的整体评判,也不是对儒学理念的反对。事实上刘询也很尊崇儒学,他曾亲自召开儒学大会并支持太学的发展。他给刘奭安排的老师是儒学大家萧望之,留给他的三位辅臣有两位都是儒家——萧望之和周堪。如果他不想刘奭在这方面发展,完全可以在教育方向和方法上加以引导,但他没这么做。

也就是说,刘询并不肯定以儒治国一定会导致国家乱源,他担心的可能是刘奭过分尊崇儒术而手段偏软,无法驾驭形势。他也可能由此更加关注“明察好法”的淮阳王刘钦,并一度想让他取代太子。之所以没换,按《汉书》中的说法,是因为刘奭是他在平民时期有着患难真情的老婆许平君所生,而后者在立为皇后不久便被霍光的老婆毒杀,他不忍背离初衷。

这个饱含情感的理由冠冕堂皇,却显然不符合刘询嘴里的王霸之道,因情所困而去赌帝国的明天也配不起中兴明主的美誉。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也不能忽视:一、刘奭是嫡长子更具合法性,不会出现过渡上的变乱让“乱家”的时间提前;二、刘奭除了性格柔弱其他方面还算令人满意;三、刘询喜欢刘奭的儿子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还给他起了个小字“太孙”;四、刘钦并未达到刘询的期望值,他后来轻易被舅舅张博忽悠就是证明。

综合来看,刘询传位刘奭应该有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考量,刘奭也是当时的最佳人选。《汉书》在评价刘奭时说,由于他的文艺气质和优柔的手段导致“孝宣之业衰焉”。其实历史上以仁治国的成功典范并不少——比如宋仁宗赵祯和明仁宗朱高炽,导致汉朝由盛及衰的原因很多,也不能全赖刘奭一个人。

点赞3、宣城市 网友:花了妆容

在汉元帝刘奭之前,历代汉家皇帝,基本上都是明君,从汉高帝到汉文帝,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从汉昭帝到汉宣帝,都是出色的君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评价两汉政治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其实,“亲小人、远贤臣”不独东汉所有。自汉元帝后,西汉王朝就离光荣与梦想渐去渐远了。这个转折,就是汉宣帝立刘奭为接班人。但是,汉宣帝生前,却早已看到太子的弱点,为什么还要立他呢?

与汉宣帝不同,刘奭没有没有父亲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又受到“独尊儒术”的社会风气熏习,自小便喜欢儒学,对政治阴谋却很不敏感。

有一回,他跑去跟父亲宣帝说:“父皇用法太深刻,还是多用一些儒生的好。”

汉宣帝听了陡然变色,厉声喝道:“你懂什么,帝国皇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怎么可能单纯以德治国呢,难不成还要搬周朝时的那套制度?你听好了,世俗的迂儒不识时务,喜欢厚古薄今,搬弄一些‘名实’的概念,徒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根本不知所云。这种人,怎么可以委以大任呢?”宣帝刘询又叹了声:“乱我家者太子也!”

既然知道刘奭不合格,为什么不更换太子呢?

第一,汉宣帝存有一丝侥幸心理

太子刘奭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刘奭没有父亲经历过那么多人生的磨难,对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人心的险恶更是知之甚少。他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没有直观的认识,在他眼里,世界总是充满爱的。但是,刘奭是个有同情心的人,他反对父亲用法过于深刻,这说明他很有仁慈心。他性情宽厚,这既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

刘奭没有父亲的才干与魄力,不懂得统御之术,从这点说,他不适合当统治者。但是,汉宣帝心里还是存有一丝侥幸心理。一方面,他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要“王霸道杂之”,不要光说王道,离开霸道,王道就难支撑下去,人善遭人欺,一般人如此,皇帝亦是如此。他希望自己的教导,能让儿子能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汉宣帝认定儿子不是开拓之君,但仍希望他能当一个守成之君,守住先王的一亩三分地,也就可以了。

第二,刘奭是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平君的儿子

汉宣帝没有废掉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刘奭是许平君皇后所生。汉宣帝身世坎坷,身为汉武帝的曾孙,他出生时便爆发巫蛊之祸,祖父、父母都死于这场灾祸,自己的童年在监狱长大。宣帝由少及长,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遍尝世间冷暖。许平君是他尚是平民时的结发妻子,后来他当了皇帝,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汉宣帝不忘旧情,顶着巨大的压力,立许平君为皇后。应该说,汉宣帝是很有人情味的。

后来,许平君被霍光夫人霍显毒死,这件事成为汉宣帝一生的痛。在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对霍氏开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许平君被害之仇。刘奭是许平君所生,就这一点说,汉宣帝立他为太子,也是想告慰许平君。

与汉武帝相比,汉宣帝充满人情味,因而在立太子一事上,也不如武帝坚决果断。武帝一旦担心出现后宫乱政,便毫不迟疑杀死太子的生母,冷血到极点,但是杜绝了可能的隐患;而宣帝在明知太子不备具执政能力的情况下,仍然下不了决心废他。这一念之差,最终葬送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第三,汉宣帝为刘奭安排几位出色的辅政大臣

汉宣帝寄希望于辅政大臣能为刘奭保驾护航,其中最重要的人便是萧望之。萧望之是著名的经学家,曾担任太子太傅,是汉元帝的老师,汉宣帝去世前,拜他为前将军、光禄勋。作为辅政大臣,他得到汉元帝的尊敬与重用。萧望之与周堪、刘更生等人成为汉元帝的左膀右臂,时不时进谏良言。

当初汉宣帝能坐稳江山,与霍光的辅政分不开,因此他深信辅政大臣的重要性。然而,可事实证明,良臣遇到糊涂皇帝,也是一点用也没有。

汉元帝登基后,就出现石显乱政。石显本是一名宦官,掌管中枢机要,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元帝即位后,体弱多病,不能在政事上花费太多精力。由于石显对于宫廷事务熟悉,而且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党羽,值得信任,便放心地把大权交给他。然而,石显他利用皇帝信任的优势,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便权倾朝野,文武百官,无不畏惧。权力导致腐败,一旦大权在握,他便开始积极结党营私,与宦官弘恭连同许氏、史氏外戚集团,共同对抗萧望之为首的重臣集团。

石显先后害死忠良之臣萧望之、周堪、张猛、京房等人,然而,糊涂蛋汉元帝却一直蒙在鼓里,被几个宦官佞臣玩弄于股掌之间。这种结果,是汉宣帝最不想看到,但竟然都发生了,他的预言不幸成真:最终毁掉大汉的,正是刘奭。

点赞4、承德市 网友:删除过去

公元前68年,大权独揽的一代权臣霍光病死了,装孙子的汉宣帝毫不留情地打击了霍家势力,随后才真正开始宣帝时代,由于自己的特殊经历,体味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刘询走上前台后,通过整饬吏治,重视工商,加强军事等等措施,全国上下很快出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的景象,使匈奴降服,席卷了西域,实现了抑制兼并,轻徭薄赋,让国家得到休养生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从而开创了“宣帝中兴”。

那么如此英明的汉宣帝,为什么明知“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最后还是把皇位留给了刘奭呢?

1.太子刘奭是自己与许平君在落难时候出生的孩子,当时自己身处逆境,混迹于江湖,许家父女对他有过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给了刘询人性的温暖,也让刘询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当皇帝后,尽管权臣霍光要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自己立为皇后,汉宣帝却向群臣讲了“故剑情深”的故事,随后将平民妻子许平君由民间接进宫中并立为皇后。这是念及许家恩情,不允换下太子。


2.自己上位及清除霍家势力后,在中央安插了许多许家外戚高官,有的已经成为亲信,如果冒然“废长立幼”,势必引起朝廷动荡,不利于国家安定, 所以权衡利弊,迟迟下不了废黜刘奭的决心。


3.刘询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观念倡导者,他是尊重立嫡立长制度的人,尽管觉得次子刘欽比长子更适合当太子,但由于传统观念在自己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不愿意彻底转变这个观念。


且废长立幼导致的腥风血雨余味没消!秦始皇废了长子扶苏,立次子胡亥为帝,秦二世而亡,高祖刘邦废长立幼还没摊开,后来戚夫人儿子一命呜呼,戚夫人自己已成了“人彘”,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以,刘询没有轻举妄动!

点赞5、湖州市 网友:雪域魔神

汉宣帝批评刘奭,是父亲关心儿子,希望刘奭能走“正道”,不要误入歧途。批评他,不代表汉宣帝就不想传位给他。事实上,汉宣帝对刘奭是非常关爱的。



众所周知,汉宣帝刘洵虽然头顶着一个汉武帝曾皇孙的高贵身份,但他其实从小就生活得很凄凉。

在刘洵17岁的时候,大将军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曾想把孙女许配给他,结果张安世考虑到汉昭帝年轻有为,不宜过分巴结刘洵,就怒斥张贺道:“他是罪人卫太子之后,有幸能得到一个平民衣食就算不错了。嫁女儿给他的这件事不要再提了!”

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汉书》

看见弟弟为此事发怒,身为哥哥的张贺也就不敢再提此事。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汉宣帝从小丧父丧母,生长于民间,吃过不少苦,也受到过不少歧视。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对于刘洵这种落魄之人来说,他对生活的要求不可能太高,有个人能在他最需要照顾,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出现,关心他并爱护他,这个人就必然是他的命中贵人,是他一辈子都必须要好好照顾的至亲。

张贺的小孙女本来有这个机遇,但是张贺迫于压力放弃了。于是张贺把这个机遇送给了好朋友许广汉。(张贺后来也得到了汉宣帝的政治报答,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

公元前75年,经张贺的推荐,许广汉把只有15岁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了当时还是破落户的汉宣帝刘洵。成婚的第二年,许平君为刘洵生下了刘奭。

一个去年还没人愿意嫁的落魄之人,今年就居然娶了媳妇,并且还有了儿子,这个人的幸福感是想必不需要用言语来形容的。而他对儿子的疼爱,想必也是不需要用言语来形容的。

同样是刘奭出身的这一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霍光废黜。霍光看上了刘洵,于是破落户刘洵就幸运的被霍光推举为了大汉的第十位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刘洵并没有忘了结发妻子许平君。在他的竭力争取之下,许平君挤掉了霍光的女儿霍平君,荣登皇后宝座。

然而,尽管刘洵一心要保护妻儿,但仍然架不住歹人的暗害。在刘奭三岁的时候,母亲许平君被毒杀。

对于许平君的死,史书上肯定不会详细记录宣帝当时内心是有多么的悲痛。但是从宣帝后来对许平君的追思来看,他的内心是十分内疚和悲痛的。结发妻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走了,留下了年仅三岁的儿子刘奭。宣帝在余下的时间里,必然会把对妻子的爱也一并加在刘奭的身上。

所以说,宣帝怎么可能不传位给刘奭呢?他如果这么绝情,哪里对得起许平君?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逐步收回了霍氏一族的权力。第二年,刘奭被宣帝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只有8岁。

随着刘奭的慢慢长大,他和宣帝之间也渐渐产生了分歧。这是没妈的孩子和丧妻的父亲必然会产生矛盾。因为父子之间缺少一个贤妻良母式的缓冲人。

当时的宣帝主张“外儒内法”,表面上对儒学非常重视,但其实骨子里更重用主张法家思想的人。而刘奭在成长过程中,只学到了父亲治国思想的皮毛,没学到精髓,导致他的政治主张更倾向于“柔仁好儒”。

在不懂政治的人看来,“外儒内法”和“柔仁好儒”没啥区别呀,不都是用儒生么?

其实,这个区别真的很大。

汉宣帝在位时,因为他的太爷爷,也就是汉武帝留下的财政窟窿实在太大了。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匈奴是被打垮了,可文景二帝留下来的家产也被他败的差不多了,到了武帝晚年,汉室濒临崩溃。

在这样糟糕的大环境下,汉朝需要罢兵,需要修养生息。所以昭帝和宣帝在位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争,着重于修复民生,提倡儒家学说,缓解社矛盾。

这时的仁义道德,不仅仅是宣传工具,而且也是指导方针,国家利益决定了统治者必须适用于仁义道德。

可到了汉宣帝晚年,儒家势力开始坐大。汉宣帝作为一代明君圣主,自然是不能看着儒家坐大的。于是,他开始使用了帝王术,大力提拔法家人才,力图用法家削弱儒家一家独大的局势。到了这个时候,汉宣帝开始铁面无情,甚至是极端刻薄。士大夫如果敢挑战他的皇帝权威,他必然是一个不留,格杀勿论。

然而,汉宣帝的心思,刘奭偏偏就不懂。他认为祖宗能得江山,自己父亲能如此幸运的得到皇位,都是因为仁义,因为民心。所以他对宣帝打压儒生的行为有意见,跳出来批评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父皇你杀人太多了,应以道德治国,多用儒生)

能摊上刘奭这么一个“天真”的儿子,换你是宣帝,你当时能说什么?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父亲听了儿子这话,必然是要发怒的!毕竟我辛苦背黑锅,我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给你铺平道路。你现在不揣冒昧的批评我,让我怎能不痛心?

于是,宣帝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汉朝有自己的治国制度,霸道跟王道并用实行,不能单纯只用道德教化治国。你让我实行周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可是周朝真有那么好吗?周朝那么好,它怎么就亡了呢?

教育完儿子,宣帝越想越感到万分痛心,自己倾心教育的儿子、太子、继承人,居然读书读傻了。随后,宣帝说了一句话:乱我家者,太子也!

了解了前因后果再来看汉宣帝和刘奭,其实就能发现,当时汉宣帝说这话,不代表他想废了刘奭,他只是对刘奭的那种酸腐思想感到悲哀和费解。父亲如果骂儿子,这代表父亲还关心儿子。如果当爹的都懒得教训儿子了,那才代表父亲对儿子失望透顶。

刘奭被汉宣帝骂了一顿后,有所领悟,使宣帝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再加上宣帝经常感叹许平君对他的恩情以及刘奭幼年丧母,缺乏母亲的关爱。所以,即便宣帝认为次子刘钦更适合继位,他一样依然是坚定的传位给了刘奭。

公元前49年,宣帝去世,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汉宣帝去世1400多年后,中原大地出现了一个比他更爱老婆,更爱儿子的护妻狂魔兼护子狂魔,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时,太子朱标稳得一批,没人能动摇朱标的储君之位。他就为了太子这个位置而生的。

朱标是,刘奭也是。

点赞6、马鞍山市 网友:亡灵法师

汉宣帝的太子刘奭,一看名字就大双百的。儿子让父亲颇为失望,乃父说了一句知子莫如父的话“乱吾家天下者,太子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襁褓中得祸的孩子 一门灭后的幸存者,孤苦伶仃

汉宣帝,可以说是从小就吃尽了苦头。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所以,对下层民众的困难处境,生活艰难有深刻的体会。这与他后来作为明君的本色影响深刻。

汉武帝一手造成的冤假错案多如牛毛。但是,他把自己一家害得无孑然一身,就太不地道了。卫皇后,卫太子这一门,卫太子的儿子刘进夫妻这一房人余下一个吃奶的孩子,就是刘病己。

这孩子先在掖廷中长大,保护他的是掖廷官吏邴吉。汉武帝后悔误杀了卫太子一房,听说还有个曾孙留世就诏令入籍着掖庭抚养。后来刘病己在长安著名的小区尚冠里长大。十八岁后,娶了许平君为老婆。小夫妻十分恩爱。刘病己虽然贵为皇帝之胄,却是一介平民之身。按说这样下去,过上一辈子的生活也还是不错的。但是,命中注定的帝王缘分推都推不开。汉昭帝突然驾崩,而且又没有子嗣留下,汉朝再次处于大臣择君上位状态。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再渺茫。

二,在汉昭帝与汉宣帝之间,有一个过渡帝王——海昏侯刘贺,他不讨朝廷大臣们的喜欢,干了一个月左右,被迫离开。

刘贺也是汉武帝的亲孙子,他的母亲是汉武帝的宠妃。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了。刘贺,按朝廷大臣们统计的犯法数据,有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他作为藩王入朝,比起他爷爷的爷爷就差远了。刘贺不太懂得朝廷的规矩,所以,以霍光为首的大臣表示了遗憾。霍光辈奏请十五岁的上官皇太后出面,霍光在朝廷上夺了刘贺腰带上挂着的玉玺和绶带。于是刘贺被废。一邦子藩国西里的左右合三百余人来,他一个人回去,应了“古道西风瘦马 ”一句的意境。

于是,霍光辈又找汉武帝的后代出来当皇帝。这时,就有人推荐了尚冠里的闲公子,刚刚结婚,处于蜜月期的刘病己。

按照汉仪规定,刘病己沐浴更衣后拜见了上官皇太后,太后赐封阳武侯。霍光上玉玺绶带,拜见高庙后继位为皇帝。

一介落魄公子,先封阳武侯,次居皇帝位。这就是刘病己成为汉宣帝的帝王之路。

三,汉宣帝求故时之剑,意在不忘原配妻子许平君,她的儿子就是刘奭

刘病己当了皇帝,许平君立为婕妤。本来,皇帝都立了,就应该立皇后。但是,刘病己既然是皇帝,一切都得按照规矩来。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犯过罪,是刑余之人,他就连累了女儿当皇后的资格——这是大臣们权势者们的看法。汉宣帝听说过后 由于翅膀不硬,就采取了另外一种表达不满的方法,就下诏求过去用过的剑。弦外之音就是不忘糠糟之妻许平君。大臣们本来要立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的。一风向转了,他们立即改口,皇帝都这么说了,就不敢再说什么了。于是,上下一致推举许婕妤为皇后。这已经是皇帝继位三年后的事情了,

许皇后就是生下一个儿子,名字刘奭,他被立为太子,后来的汉元帝。

刘病己非常爱自己的老婆许平君。他们本来就是落难夫妻,一起走过了艰苦的岁月,一直生活在一起,夫妻感情非常地深厚。所以,就是一个笨得上天的儿子,汉宣帝看在皇后面上,也不能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当初,刘病己在与许平君结婚前,说过一门亲事。汉武帝时代的酷吏张汤,他死后汉武帝照顾他的儿子张贺,张贺在刘据手下干得好,刘据一家遭到不幸后,张贺要把女儿嫁给已经成年的刘病己,他的弟弟张安世坚决不同意,这事就黄了。张买酒菜与许广汉喝了一回,希望许广汉把十四岁的女儿嫁给刘病己,成全了许平君跟刘病己结百年之好。

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不是浪漫灿烂,而是世故阴沉。凡此种种,刘病己特别珍视与许平君之间的爱情,夫妻双方就越来越牢固不开分开了。

那么,他们的爱情结晶的太子,还有谁可以替代?即使这孩子是个白痴,他也是根正苗红的汉家子弟,当今皇帝的长子,嫡子。

四,父子俩存在着思想上的差异,但是在宗法问题上,家天下的死结 他们解不开

汉宣帝可以说是在霍光的阴影下过了好几年,他对刘贺的遭遇刻骨铭心,他知道霍光的权势太大了,霍光一族的势力已经遍布朝廷内外。稍有不慎恐怕就要走刘贺的老路。比如,汉宣帝最爱的许皇后莫名其妙地死了。汉宣帝要追查下去,霍光后来希望皇帝不要查了,汉宣帝知道许皇后的死蹊跷,霍光这么说,皇帝也就按住不查了。霍光知道是他老婆霍显为了女儿霍成君当皇后而毒死了许皇后。汉宣帝明白地推论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他不能查!他知道用王道坚决不了这些事情,在有一些时候,霸道坚决问题有如快刀斩乱麻。汉宣帝的王道和霸道“杂治”国家就是因此而发。

汉宣帝的儿子长大时,汉宣帝已经把霍光家族处理干净了。这太子的路就平坦了。作为“富二代,官二代”的刘奭,生活在承平时期,他准备以王道治天下,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儒是汉武帝实行过来的,但是,汉武帝外儒内法,是该太子学习不到的。仅仅以王道治天下,汉武帝会笑得抽风,汉宣帝会担心得叹气。汉宣帝教育孩子不是不成功,而是太子太年轻了,缺乏底层生活经历,不知道朝廷斗争的险恶和社会生活的复杂。

汉元帝刘奭时期,凭着父亲的成功,匈奴人来提亲。当时出了一个王昭君,汉元帝要选美人,皇帝也可以亲自看一看嘛,他不去,他让画师毛延寿画画。于是毛师傅把王昭君丑化了,王昭君落选,与皇帝咫尺天涯。匈奴人要和亲,皇帝就准了王昭君要去的要求。到了朝廷送和亲女子离开长安的大喜日子,汉元帝去送别,一看王昭君那么漂亮,悔恨得肠子都青了。说明汉元帝实在是太懒了,自己的事都不热心,就更不要说国家大事了。

所以不要说他把王道用了,就是他把王道霸道用上了,也不可以把“昭宣中兴”继续下去。生存环境和代沟,使他不可能把他父亲的那一套实行起来。

汉元帝以后,外戚势力一家比一家凶。汉朝的小皇帝太多,插入了外戚宦官专权,最后亡于外戚手中……这说明不是刘家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有问题!

点赞7、南宁市 网友:瘋子范ル

汉宣帝,汉武帝的曾孙,卫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死了卫太子刘据,牵连了母亲皇后卫子夫以及自己妻儿自杀。刘据的这个孙子刘病已尚在襁褓,被投入监狱。当时管理监狱的官员知道太子是被诬陷的,可怜这个孩子,就让狱中女囚抚育。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将这个曾孙重新列入玉蝶。让其祖母的娘家抚养。刘病已少年高才好学,游历民间。

刘病已虽然有皇曾孙的身份,但境遇大概也不咋地。该娶媳妇了,却没有大户人家的女儿肯嫁给他。最后,是娶了平民之女许平君。这许平君的老爹是一个犯了死刑而选宫刑犯过错误的小官。

武帝去世前安排八岁汉昭帝继位,但昭帝二十一岁就病逝,并没有留下子嗣。

权臣霍光不得不从宗室中选接班人。那个大名鼎鼎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就是那个倒霉蛋。28天被废后,刘病已进入霍光视线中。他是正宗的汉武帝嫡嫡亲的重孙子,父母、祖父母都早死,媳妇家也就是个小吏,没有强大的背景。这特别还有利于霍光继续专权。这太完美了,就是他了。

霍光的媳妇希望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之前,新君小心翼翼地和权臣相处,只有这件事刘病已冒着成为第二个刘贺的危险,让大臣去民间为自己寻找曾经遗失的宝剑,就有了“故剑情深”这个形世间形容夫妻情深的成语。足见刘病已是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不忘结发之情。

许平君在刘病已的坚持下成为皇后,但霍光媳妇为了自家女儿在许平君生产的时候买通在皇后身边服侍的人下药毒死了许平君。

刘病已虽然悲伤,但也还是忍耐。霍光的女儿也如愿成为皇后。

一切在霍光死后彻底改变。刘病已平了霍家,废掉霍皇后。自己改名刘洵,立许平君所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开始真正执掌政权。

汉宣帝的政绩在文治武功上直追文景与武帝,汉代迎来了昭宣中兴的大好局面。

但在这一片繁荣之下,汉宣帝担心的就是太子。太子刘奭性格柔仁好儒,喜欢用儒生。但汉代治国是霸道王道并用,儒只是给世人看的。刘奭不能领悟其精髓,令汉宣帝十分担忧,发出“乱我汉家者太子也”的预言。

理智上应该另择合适的储君,但一想到“故剑情深”的结发之妻许平君,刘洵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刘洵犯了一生中“唯一的错误”,这个太子果然让汉朝代开始衰落。

一个特别理智的君主虽然圣明,却缺了人情味。刘洵是人,是人就有软肋,爱情就是他的软肋,他是一个有情义的君主。

点赞8、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刻骨#

都别抢,我来答。

汉宣帝刘询,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刘病己,他是戾太子刘据的嫡孙,刘据长子刘进的儿子。巫蛊之祸爆发后,戾太子刘据出于恐惧起兵造反,后被汉武帝镇压,这件事牵连甚广,连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都不堪凌辱自尽身亡,卫青之子卫伉也被杀,卫家在朝中的势力大受打击。

除此以外,戾太子刘据一家也被诛杀殆尽,他的妻妾、儿子和皇孙都在这次祸乱没有幸免,除了刘病已。此时的刘病已还是一个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竟然也被关进大牢里。这时候刘病已一生的贵人邴吉出现了,在他的庇护下,年幼的刘病已得到了女囚的抚养。

后来曾有望气者说长安城监狱内有天子之气,老年昏聩的汉武帝下令排查牢狱,杀掉囚犯,幸亏邴吉的庇护,刘病已再一次逃过了被杀的危险。但皇曾孙被关押在牢狱里的消息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他下令停止杀戮,认为是“天使之也”,并借此大赦天下。

于是刘病已便被邴吉送到了他的祖母史良娣家由史良娣的兄长史恭抚养,汉武帝驾崩前没有忘记刘病已,他留下遗诏要求把刘病已送到掖庭抚养,这个掖庭在西汉时代是宫女和罪犯妇女们居住的地方,并且还把刘病已的名字录入皇家宗籍。

掖庭令张贺曾经是戾太子刘据的家臣,所以对刘病已颇为照顾。后来在张贺的安排下,刘病已娶了许平君为妻子,就这么一直平稳的过着两人生活。直到汉昭帝无嗣驾崩,大将军霍光奉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但这位刘贺不是做皇帝的料。

在霍光的谋划下,便将刘贺废除,后来已经升任为光禄大夫给事中的邴吉向霍光建议把刘病已奉为皇帝,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所以可以从宗族里挑选一位有贤才的子孙继承皇位。霍光通过对刘病已考察一段时间后,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从一个昔日的阶下囚,刘病已一跃成为汉帝国的皇帝,人生之波澜起伏,不可谓传奇。

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汉书》

刘病已即位成为汉宣帝,许平君也被册封为皇后,关于刘病已和许平君之间还有一段“故剑情深”的佳话。刘病已即位之初,由于许平君身份卑微,所以当时大臣们希望把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册封为皇后。

刘病已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大臣去寻找自己地位卑贱时的一把宝剑,有聪明的大臣就琢磨出了皇帝的意图,便上书要求把许平君册封为皇后。由此可看出刘病已的深情。

许平君给刘病已生了一个儿子,即汉元帝刘奭。汉朝在汉武帝时代就奉行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所谓的“霸道”即指法家思想,“王道”即指儒家思想,另外又兼用其他如阴阳家、道家、纵横家等其它学说,谓“杂之”。

正因为有这种“霸王道杂之”思想,在汉武帝时代才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宣言,实际上可以看出在汉代我国还属于一个尚武的民族。而汉宣帝刘病己忠实的奉行了这一制度,然而被册立为太子的刘奭却和他展现出不同的政治思想。

由于实施严厉的法家制度,汉宣帝时代刑罚极为严苛,所以就劝告父亲汉宣帝放宽刑罚,施以仁政,其实刘奭的这个建议并没有错,但却并不为汉宣帝接受,他认为维护国家稳定必须要借助强而有力的刑罚,而不是所谓的仁政。

而这时候的汉宣帝也隐隐看出国家未来的走向,毕竟这时候的刘奭已经被册封为太子,虽然对太子的政治作风不满,但是碍于他是许平君生的儿子,而刘病已对许平君一直是一往情深,所以不忍心把他废黜,最后只好无奈的叹气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元帝纪》

现实也正如汉宣帝的预感,刘奭即位为汉元帝以后,大力推行儒家思想,“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逐渐被冷落,加上汉元帝自身政治能力不过关,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点赞9、商洛市 网友:歌者与猫

汉元帝刘奭还是太子的时候,史书记载了一次他和汉宣帝的对话——刘奭喜欢儒术,但汉宣帝却大量任用有法家背景的人做官,用刑法来治理天下, 恰好杨恽和盖宽饶这两位大臣因言获罪,前者被腰斩,后者被逼自尽,于是刘奭看不下去了,说自己的父亲“持刑太深”,应该多多任用儒生,背后的意思就是抱怨父亲太狠了。

汉宣帝听了后很生气,除了重新给刘奭明确了汉朝治国理念——不是靠儒家思想,而是靠霸道和王道,还指出儒生“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是不堪重用的。汉宣帝从因为巫蛊之祸而坐牢,到重登皇位,再到诛灭霍氏一门大权独揽,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看人自然也就很很准了,所以史书说他在批评完刘奭之后,感慨:“乱我家者太子也!”。

而历史的进程也印证了汉宣帝的判断,可能是因为痴迷儒术的原因吧,当了皇帝的刘奭少了父辈的强硬,在他在位期间,宦官和外戚相继崛起,也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所以班固一方面感慨他:“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另一方面又夸赞他“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概括起来,就是说刘奭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

但汉宣帝为什么没有废他呢?我觉的这可能是因为刘奭的生母许平君吧,她在汉宣帝贫寒之际下嫁,却在飞黄腾达的时候因为政治原因,被霍光之妻毒死,因为没有手握大权,汉宣帝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被杀,却只能隐忍。这种情感的压抑,在他重掌大权之后,得到了宣泄——不管是封刘奭为太子,还是不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只因为他在补偿许平君。

一面是汉代的基业,另一面是补偿自己最爱的女人,面对这样的抉择,汉宣帝还是选择了后者,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点赞10、宜兴市 网友:韩冰云

汉宣帝文治武功比汉武帝犹有过之,更有精准的知人之能,他虽然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刘奭)也!”但它仍然选择了刘奭作为继承人,这是因为在汉宣帝心中,刘奭的太子之位是不可动摇的,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换太子的事情。

我认为汉宣帝在这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或者说主要有三个缘故,第一个就是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第二是故剑情深,第三个应该就是为弥补爷爷刘据的遗憾了。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汉民族最为强大和辉煌的时期之一,它的由盛转衰正是从汉元帝刘奭开始的。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的长子,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名士杨恽等人张狂讽刺朝廷遭到汉宣帝的严厉惩治而劝谏父亲汉宣帝用法过度,汉宣帝却批评他过于柔弱和宽容,这样会让一些不良势力抬头,把局面弄得不可收拾,最后还感叹了一句“乱我汉家者,太子也!”

然而之后的历史果然如汉宣帝所预料的那样,汉元帝刘奭继位以后,重用儒家广施仁政,致使法度废弛,终于造成了大臣、外戚和宦官三方势力迅速崛起,皇权不振大权旁落,局面渐渐无法收拾,最终西汉王朝为权臣王莽一人所灭。

汉宣帝刘询看透了汉元帝刘奭,知道他当了皇帝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但是却仍然选择他做了皇帝,首先就是因为他是长子,要选择皇帝当然就是要先选他了,古人认为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虽然汉宣帝很喜欢他的另一个儿子刘钦,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但是汉宣帝并没有把他作为继承人去培养,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地方的王爷培养的,后来刘钦一生的表现也中规中距很不错。

汉元帝刘大奭的太子之位几乎不可动摇,不单是因为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更因为他是汉宣帝心爱的女人许平君的儿子,这就不得不说说“故剑情深”的典故了,汉宣帝虽然也是皇室贵胄,但是因为爷爷戾太子刘据当年被诬陷造反的原因而从小就在监狱中长大,可以说实际上是出身于细微,年少的时候与许平君结发为夫妻,基本上是依赖许家人生活,后来汉宣帝作了皇帝,就想立许平君为皇后,但是权臣霍光及其家人不同意,霍光的妻子强行把女儿霍成君嫁给了汉宣帝,并迫使汉宣帝立她为皇后,汉宣帝不想这样做,就想了个办法,他下诏让天下人寻找他以前丢失的一把剑,说他非常喜欢,一直念念不忘,大臣们见皇帝对一把旧剑都如此深情,纷纷心领神会,于是一起上书,建议汉宣帝立许平君为皇后。

汉宣帝就顺水推舟,立了许平君为皇后,但是没想到霍光的妻子等人恼羞成怒,于是派人暗地里下药毒死了许平君,汉宣帝终于明白这个时候还斗不过霍光家族,弄不好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只好改立霍成君为皇后,之后通过几年的等待和筹备,在霍光死后霍家人准备造反之前提前行动,将霍家人一网打尽,并罢免了霍成君的皇后之位。

不过这件事也让汉宣帝觉得很对不起发妻许平君,那么既然刘奭是许平君的儿子,只要他的能力尚可,汉宣帝肯定要立他为太子,让他继承皇位了。

刚才还讲到了汉宣帝的爷爷戾太子刘据的故事,刘据本就是汉武帝的长子,如果没有太监江充等人诬陷的话,那么刘据继承汉武帝的皇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刘据受冤自杀而死,那是他们刘家永远的伤痛,那件事也导致汉宣帝从小生活困苦,在监狱中长大,虽然那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汉宣帝还小,但是那种创伤对他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即便只是这一件事情,汉宣帝都不会再去做废长立幼的事情。

其实,汉宣帝能说出“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这句话实际上也表明了他立刘奭为太子让他继承帝位的打算是很坚定的,他看到了太子的性格有可能使得未来朝政混乱汉室衰微,仍然说未来汉家天下将被太子搞乱,并且他还称呼刘奭的儿子刘骜(未来的汉成帝)为太孙,所以很明显,虽然在汉宣帝看来刘奭并非理想的皇帝人选,但是在汉宣帝心中他的太子之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