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唐朝在安西四镇只有两万驻军,为何能牢牢控制辽阔的西域?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0关键词:唐朝

唐朝在安西四镇只有两万驻军,为何能牢牢控制辽阔的西域?

点赞1、乐山市 网友:孤烟~

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

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

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打到服为止,或者打到灭国为止。

所以,在史书中出现了这样征战记录:

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

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只带了包含回鹘兵在内共一万多人,其中唐军还有不少步兵,而突厥兵力在10万多一点。

结果在西域称霸一方的西突厥被苏定方斩杀数万人,追奔三十里,随后一路追击,直到灭了西突厥。

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

747年,小勃律国叛变,归附吐蕃,引发西域各国效仿,纷纷背叛唐朝,高仙芝率兵一万余人,万里远征。

小勃律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当时吐蕃占据西藏,唐军是无法经由西藏进入克什米尔的。

所以只能先进军到新疆靠近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再越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才能抵达小勃律。

而当时的唐军,正是在高仙芝的带领下,远征万里,克服艰难险阻,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攻灭小勃律国。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娑勒城是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峻,吐蕃十万大军在此“堑断崖谷,筑城防御”。

高仙芝一万余唐军就是在这,大败10万吐蕃军,斩首5000余级,吐蕃兵坠崖、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与阿拉伯帝国之战

751年,被高仙芝灭掉的石国王子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并联合西域昭武九姓各国计划突袭唐朝安西四镇。

高仙芝率兵2万,另外有葛逻禄人、拔汗那人为胡人盟军,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带着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插大食国,突入大食境内700里。

双方在怛罗斯大战,唐军以2万对战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结果唐军以强大的战斗力将绝对的劣势局打成了对峙局。

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双方对峙5天后,由于盟友葛逻禄人背叛,导致唐军大败。

但此举也以武力迫使阿拉伯帝国放弃东扩吞并大唐的想法。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战例。

其一,唐军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

从以上战例中就可以看出来,高仙芝万里远征,古代没有良好的越野、登山等防护装备,唐军一两万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

而且一般历尽艰辛翻过这样的险峻山区之后,肯定很疲惫,战斗意志下降。

但唐军在干完这些事儿之后,战斗力依然彪悍至极,比如在娑勒城,一万人干掉吐蕃十万兵,在怛罗斯以2万人和15万兵打成对峙局。

这些都说明了唐军西域驻军的战斗力,那真不是吹的,那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

其二,西域各国比较弱。

自从东突厥、西突厥被唐朝攻灭以后,突厥各部落就处于分裂状态,多数臣服于大唐,并且在战争时期,突厥还出兵和唐军并肩战斗。

所以突厥玩儿完了之后,西域各国都是些小国,掀不起多大风浪,以唐军强大的战斗力,谁不服,派个一两万兵就能将其打服。

突厥被灭之后,唯一掀起的一次风浪就是唐高宗时期,突厥部落联合起来聚集几十万人攻陷唐朝很多边境重镇。

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出动30万大军,由裴行俭率领,大破突厥,得胜而归。

其三,唐朝名将辈出。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如果说哪个朝代出的名将最多的话,那唐朝绝对是最多的!

贞观时期有李靖攻灭东突厥,李世勣攻破高句丽等,高宗时期有苏定方一人灭三国,裴行俭威震西域,打服各国,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刘仁轨灭百济,大破日本舰队。

武则天时期有王孝杰大破吐蕃,攻破突厥,唐玄宗时期有王忠嗣打服西域各国,使得边境数十年无战事,高仙芝万里远征,哥舒翰威震吐蕃,李光弼、郭子仪攻灭安禄山、史思明等。

唐朝自开国到唐玄宗时期,代代出名将,还不止一个,都能威震各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彪悍过。

这是唐朝在西域可以长期站住脚的原因之一。

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别看唐朝在西域只有2万兵,要知道这2万兵本身战斗力彪悍,统兵之将又是名将,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偶尔动静大点的就出动几十万人上阵。

点赞2、泸州市 网友:难得用心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安西都护府下辖2.4万官兵没错,但这并非唐朝在西域的全部兵力,实际上前者所占比例连50%都不到。

史载,安西都护府有驻军2.4万人,北庭都护府有兵2万人,此外还可调动部落仆从军约1万人。也就是说,鼎盛时期唐军在西域驻有一支5万余人的强大常备武装。如果再算上各附属小国战时提供的兵力、民夫,单靠2大都护府自己的力量迅速集结起10万大军也不算啥难题。

此外,距离西域较近的陇右、朔方、河西等几个大战区必要时也可派兵驰援,史载仅这3个战区就下辖重兵20余万(其中精锐骑兵超过5万),在不影响本身防区安全的前提下抽调出数万人马赶赴西域还是绰绰有余的。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为啥唐朝不在辽阔西域多驻扎些部队呢?实际上,这恰恰是唐朝统治集团的精明之处——他们用这种梯次排布、前轻后重的方式部署边境防卫力量,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后勤运输压力,还让己方在军力运用时更加灵活自如。

众所周知,西域版图虽然辽阔,但水文气候、地理条件都无法承载大量人口繁衍生息——这从该地区居民点普遍逐水草而生、多袖珍城邦政权即可看出。因此,唐朝为了让当地保持长治久安(唐朝驻军后勤供应主要靠西域各国),也不可能采取涸泽而渔的方式。

可以说,这种特殊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唐朝和对手的用兵规模与强度。我们不能空泛地吹嘘盛唐辉煌,而刻意忽略前者也是“构建于落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这一实质问题。

换言之,唐朝之所以无法继续向更遥远的地方扩张,乃至后来兵败怛罗斯,都与唐帝国农耕经济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极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我们不能苛责古人。

至于说唐朝西域驻军装备精良、兵强马壮、英勇善战倒是不假,但这里面的真正原因却应该感谢唐朝自贞观之治以来所奉行的民族团结/融合政策,因为在4.4万西域唐军中汉人占比最高时也不过40%,其余都是来自突厥各部和各西域小国的官兵,而这才是盛唐最了不起的地方。

点赞3、毕节市 网友:半心人▲

首先,制度优势与军事实力

《旧唐书· 地理志》记载,唐玄宗时,“安西都护府镇戍兵二万四千人”。但这并不代表唐在西域的全部军事实力,除都护府外,安西四镇还戍守一定的兵力,根据“两唐书”《高仙芝传》记载,每镇守使辖兵力三千到五千人。唐朝还在西域普遍设置了军、镇、守捉、烽、戍等各级军事单位,其余驻防单位均拥有数十到数百等的兵力,受安西都护府管辖调遣,对安西都护府负责。不仅如此,大唐作为西域属国的宗主国,西域属国的军队也要听从都护府的派遣。所以这样来看,安西都护府能够调动的兵力总数远不止驻扎在安西都护府的两万人,而是最少有四万人以上。虽然现在来看对于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来说,这个驻军人数确实不大。但在当时来讲,这已经是相当规模的军队了。而且西域地广人稀,只要牢牢驻军控制住几大城池和交通要道,就能牵制管辖住整个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安西都护府驻扎西域的军事目的是防御来自西突厥残余势力的侵犯,而军事制度实施的是与唐大部分地区一样的府兵制度,比起西域游牧民族零散的编制制度来说,府兵制更加稳定便于管理。同时由于西域地区交通不便,为了保证军粮供应,唐朝在当地实施屯田,至今依旧能看到在龟兹地区的屯田遗址,屯田制度不仅保证了军粮的稳定供应,也极大程度地开发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力发展。再加上西域地区各种防御设施的配合,如烽燧、烽馆、城池、戍堡等,大大增强了唐军的综合实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所以,虽然唐在西域的中央直属军不多,但确实是一支可以震慑西域周边地区的强大军队。

其次,西域对唐王朝的向心力增强

唐政权建立以来,早在唐在设立安西都护府之前,除西突厥,西域诸侯国就一直保持着与唐王朝的联系,并多次派使节前往长安。虽然西域诸国也有文字,但是在与唐朝交往的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汉字。这就使得汉字在西域官方得到了普及。从民间生活来看,“丝绸之路”不仅促进着唐朝和西域的经贸发展,也促进了二者间的文化交流和生活方式融合。这就为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唐朝在西域设官学,并鼓励西域人士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千字文》《开蒙要训》《论语》《孝经》《尚书》 等汉文儒学典籍,可见汉文化在西域的影响。大唐文化的传播加之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大大增强了西域地区对唐的文化认同感,岑参有一句诗歌“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西域与汉文化的融合可见一斑。

自贞观十四年(640)起到元和三年(808)止,安西都护府共存在约170年左右时间,期间西域归属大唐版图,直至安史之乱,唐朝衰弱,西域再次出现新的政权。

点赞4、高州市 网友:一抹煋茪

相比于汉代一两千驻军,唐朝在西域的两万多驻军,已经算很多了。

唐代在西域维持两万大军,主要是因为政治军事较汉代复杂。唐代的西域有四大力量:大唐、吐蕃、大食、突厥,这四大势力,都有很强的实力。不过,大唐帝国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在经略西域中,仍然采用汉代的“以夷制夷”的策略,在作战中,以胡人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

比如说,张孝嵩平定拔汗那国之乱,主要凭恃的是一万多名胡人。后来大唐在中亚用兵,拔汗那国感恩图报,每每充当先锋。再比如,突骑施可汗苏禄起兵反唐时,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马上调动葛逻禄部落的军队以及十姓可汗阿史那献的军队,对苏禄的突骑施大军发动反击。

可以说,大唐帝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把以夷制夷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唐在西域的2万多驻军,人数虽然不多,但堪称精锐中的精锐。这支军队最漂亮的一战,就是高仙芝指挥的远征小勃律。

远征小勃律,是一场千里奔袭战,虽然并不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但仍是唐军经典战例。这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确立了高仙芝作为大唐名将的地位。

这次战役的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便有溃败的危险,高仙芝雷厉风行的决断对战役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突袭连云堡是这一仗的核心,在与吐蕃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高仙芝大胆使用陌刀队作为奇兵,仅用半天的时间便夺下连云堡,为突进小勃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深入敌境与复杂地形的双重压力下,高仙芝坚忍不拔的决心与意志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后对小勃律国的打击,唐军的速度是致胜的关键,先于吐蕃一步破坏桥梁,切断吐蕃援军的前进道路,争取到充足的时间。

不过,“以夷制夷”的策略虽然令大唐帝国以低成本获取巨大收益,但毕竟这是一把双刃剑。当夷人反叛时,就可以颠覆得到的成果。这个恶果,终于在怛逻斯之战中暴露出来。在这场大唐与大食的会战紧要关头,曾经帮助大唐平突骑施之乱的葛逻禄部落突然倒戈,终于令高仙芝兵败怛逻斯。因此,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并非如题主所说的那样牢不可破。

点赞5、中山市 网友:乐灬逍遥

两万守军不少了,在汉朝的时候几千汉军就能让西域各国服服帖帖的!

大唐的两万军队能够控制安西四镇的原因如下:

得民心者得安西

安西四镇下辖无数方国部落。这些部落在唐军进驻前由于谁都不服谁,常年互相攻打。唐军来后负责管理辖区内的部落方国,调解他们之间的冲突,让西域地区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各国百姓早已经厌倦了无休止的仇杀,所以对唐朝的统治大力支持。可见,唐朝在安息有民意基础!

安西人口少

这里环境干旱少雨,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不多,比如其中的大国龟兹,在西汉时人口只有8万多,到唐朝由于入地沙漠化,人口就更少了。所以,虽然安西四镇管理的地区广大,人口却不多,2万安西军足以对当地有效控制。唯一的困难的就是机动性问题,所以安西军即便步兵也骑马行军,以便能够做到快速部署!

安西军战斗力强

确切地说是当时唐军战斗力强,自从唐朝建立后,汉军战斗力出现了直线上升,唐太宗曾经这样评价唐军: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按这个比例,两万安西军可以轻松击败十万胡兵!所以,安西军不仅可以控制安西四镇,还有能力对外发动战争,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强大的祖国

2万安西军背后是数十万同样强悍的唐军主力和数千万大唐百姓!即便有外敌侥幸击败安西军,也难以应对大唐随后的反击。比如公元686年,在吐蕃军队进攻下,武则天被迫放弃四镇。6年后唐军在王孝杰的带领下击败吐蕃收复了四镇。

点赞6、高州市 网友:灭蝇师太


首先,这两万多军队武装到牙齿。不仅兵器,盔甲要比西域各国更结实好用,而且军事思想优于西域各小国。相当于今天的美军也只有几万人驻扎伊拉克等地,但是伊拉克军队要比美军多十几倍,为何不敢反抗是一样道理。唐军就相当于今天的美军。

其次,有唐朝这个强大的后盾,根本就没有西域小国敢于公开叫板唐朝。唐军往往出征只需要几千的唐军就够了,其他军队可以征召西域小国参战,就好像今天的美国有一群小弟一样,美军往往不需要出兵很多,主要是小弟出兵。比如有一个西域国家石国,公开投靠阿拉伯帝国,背叛唐朝。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两万军队讨伐。这两万人只有五千人是唐朝本土汉军,其他一万五千人则是西域各小国的附属国军队,石国很快被消灭。这个例子说明西域各小国不是唐朝对手,没必要和唐朝为敌,唐朝由于国力强大,只需要很少的本土军队就能控制西域了。需要出征时,只要征召各西域小国军队就可以了,没必要派那么多本土军队。

但是后期,随着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唐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失去了往日的威望。西域各小国不再害怕唐朝。最终西域地区脱离唐朝控制。这说明,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很重要。国家强大谁都怕你,几百人就可以掌控西域。比如汉朝傅介子一人就可以收一国,正是由于有汉朝这个强大后盾。国家弱小,你派几万人都没用,别人都不怕你。


当时的西域,相当于日本的战国。日本战国,有两万人就已经算是大国了。在西域,由于人烟稀少,即使最强大的国家其兵力不过万人,唐军的2万多人,已经在西域小国眼睛里算是大国了。怎么好造反?

其实,唐军2万人就能控制西域并不算啥。因为汉朝几千人就能牢牢掌控西域,。主要原因还是国家的强大做后盾。当年傅介子一人深入西域,杀死楼兰王,西域各国哪个敢动?主要是有汉朝的威望在那里,正如傅介子说的,汉军马上就到达,谁敢动,动,国灭也。唐朝之所以一两万人就控制西域,主要是唐朝的强大,使得西域各国不敢轻举妄动。高仙芝同大食交战,手下唐军本土士兵不过千人,其他全是西域各国军队,他们数量是唐军几倍也不敢造反啊,这是因为有国家的强大做后盾。唐朝中后期,唐朝逐渐衰落,西域各国纷纷脱离唐朝,唐朝即使想要派兵收回,也有心无力了。

所以说,唐朝之所以两三万人就可以牢牢掌控西域,主要是唐朝前期的强大做后盾。一旦失去帝国衰落,即使你派十几万人,也未必能控制住西域各国。

点赞7、福清市 网友:喜大狼


唐朝是以三州、安西四镇为两大军事区域来统治辽阔的西域之地,之后陆续出现的金山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也是唐朝调整统治西域格局的一部分,所以说安西四镇并非是孤军奋战,并非只有纸面上的两万多驻军。

三州是唐庭开拓西域时设立的正州,与内地制度差不多,又有些不同,属于“军政体制”。更具防御力。

唐庭通过寡兵与徒罪方式来加强伊、西、庭三州的防御。具体是徙迁有死罪和流徒之人及其招募戍守士兵。

三州的防御力量有余,还有一定的机动的兵力,除府兵卫土以外,还有白丁可以被大量征发。而这些兵力长期被安西四镇所调遣,尤其是安西四镇与吐番进行争夺战之时,三州中的西州就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人力支持。

安西四镇是一种特殊的“胡汉结合军政体制”。主要是以原来西域地方的首领或国王为都督或刺史的羁糜府州结合镇守军的体制,也就是说充分拉拢了当地土著,使之成为唐庭体制之内,属于利益共同体,在同一个战车上。

胡汉体制的最大问题在于民族矛盾,而唐庭不止是给予当地土著高官厚禄,还很好了处理了当地关系,如唐太宗年间的郭孝恪就任安西都护后,对于当地居民、镇兵、流人等各方复杂势力进行了“推诚抚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化统治了当地。


唐庭统治西域的难题不在于西域之辽阔,亦不在于西域小国林立般的势力,而是初期的东、西突厥,之后新兴的吐番,尤其是与吐番拉开了多年的拉锯战。还有先后崛起的突骑施、回鹊等势力。

安西四镇加上三州军力还有后来的金山都护府及其北庭都护府,最起码也有五六万的军力,而且战争潜力巨大,当地人民还有土著都拥有很强的战斗力,光是补充兵源来说就很恐怖了。

即使如此,安西四镇对于强国吐番也是勉强对抗,首先就地缘来看,唐庭离西域太远了,在古代落后的交通条件之下,这种距离是要命的,光是后勤就是天大的难题,这也是唐庭没有在西域大规模驻兵的原因。而吐番距离西域近多了,而且只要占领或侵袭河西走廊,就可以切断唐庭与西域之联系。

为了面对吐番压力,唐庭有时候不得不用围魏救赵之计。如咸享元年唐朝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领兵五万出击吐番逻娑,是年七月,逻娑道行军到达大非川,薛仁贵与吐蕃国相论钦陵所率四十余万(应该是调动了吐蕃在西域的全部部队)吐蕃兵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大非川战败虽然标志着唐朝帮助吐谷浑复国失败。但另一方面,唐军迫使吐蕃将军事力量全部投入到了大非川之战中,使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吐番都没有对安西四镇采取军事行动。


再说说根本原因,盛唐之民族融合与安史之乱

历代大一统王朝中,很多人对于清朝巩固边疆还有对于少数民族处理上面是称赞不绝。

其实盛唐对于民族融合更是高手,清朝皇帝是兼任蒙古一个民族之大汗,而唐太宗被多个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清朝虽然提倡满汉一家,但说到底,对于汉人还是提防有加,汉人一直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清廷式微汉人才彻底得到重用。而仔细看看盛唐时期的大将,少数民族将领比比皆是,唐庭是用之无比放心,

唐庭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政策,终于在唐玄宗时期翻车了,唐玄宗时期过度重用少数民族将领,并且分权于节度使,使胡人安禄山野心爆涨,最终发起了安史之乱,使盛唐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不只是打乱汉唐以来崇文尚武的开拓路线,使一度扩张到中亚的进程被打断。还破坏了民族融合,真是一场翻车极为严重的惨剧。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安西四镇与唐庭联系中断,孤军奋战多年,唐后期彻底沦陷,成为了一个遗憾的辉煌故事。

参考资料: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享年间的西域政局、新唐书、旧唐书、安西与北庭、册府元龟。

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点赞8、来宾市 网友:因爱无憾

大家已经考证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情况,史论纵横就不再说了,纵横要在这里表达的是对领土的控制,有时候并不完全是靠军队,有时候更是靠震慑,和朝贡关系。

你若盛世很多没有实力的小国都希望抱上一棵大树来抵制别人的侵略,你若衰弱,根本不可能做到控制。

唐朝时期的西域就是这样的地方,当时唐朝属于盛世,很多小国都希望归属大唐,这是强烈的感召力量,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东南亚诸国都希望归服清朝,来抵抗西方侵略者的侵略,但是被统治者一口回绝了,我们领土都这么大了,要你们干什么。

安史之乱时,中央和西域的联系已经中断,并没有联系,中央也无力控制西域,毕竟连自己身边的领土都没有弄好,哪有什么心思管理西域,但是这个时候西域的驻军又联系到大唐了,满朝还皆为感动,就像当初汉武帝的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回来时候一样。

当然,盛唐不再,其实对周边的控制也会逐渐减少,就像清朝巅峰的时候四海都来朝贡,衰弱的时候,短短几个月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

所以,唐朝并不是牢牢控制住西域,而是当时的西域能够接受并且愿意接受唐朝的领导,果真不愿意,其实也很难打,以清朝建国时期的国力,打准噶尔也是差不多百年才打败。

点赞9、无锡市 网友:原梵清翎

唐朝之所以可以凭借数万驻军,便控制西域上百年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支大唐安西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猛。另一方面,西域的情况比较特殊,除了安西军本身外,都护府还可以从那些西域小国调兵。

再加上西域环境复杂,西域内部小国林立,这些小国的战斗力大多不强。而西域之外的几个敌人,想要进攻西域,又需要劳师远征,注定不可能派太多军队过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才可以凭借数万军队,牢牢控制西域上百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支安西军,实在是太猛了。

想要理解安西军的实际战力,我们还得简单回顾一下,安西都护府的发展历史。

公元640年,唐朝贞观十四年,随着唐朝先后击败了北方的东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浑,唐朝本土的威胁,骤然降低。此时的唐朝,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已经有了重现汉朝盛世,重现控制西域的能力了。

在此之前,西域这边的历史,可以说是相当的复杂。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原政权便彻底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在整个东晋十六国,以及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时期,虽然也曾有中原政权,短暂将势力范围扩张到西域,但却始终无法长时间控制。甚至就连政权本身,可能都无法长时间存在。

就连后来的隋朝,国力虽然一度十分强大,却仍是没能完成对西域的重新控制,最多也就是派几个使臣,去西域那边转一转,让西域的那些小国表示臣服。至于说完全控制,那是想也别想了。

直到李世民时代,随着唐朝先后解决了东突厥和吐谷浑,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这才有余力向西域进攻。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河西走廊几乎是唯一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却极易被北方游牧民族,或者青海地区的游牧民族切断。所以,在解决这些麻烦之前,中原政权根本无力西进。直到东突厥和吐谷浑,先后被打败,河西走廊再无任何危险,李世民这才敢派军队,向西域方向扩张。

于是,公元640年,李世民派遣大将侯君集,率领唐军征讨西域的高昌国。高昌是西域地区,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唐朝建立后,高昌曾经一度臣服于唐朝。甚至就连高昌国王,都曾经亲自到长安朝拜过李世民。

不过后来,高昌被雄踞西域的西突厥怂恿,这位高昌国王,觉得自己有了西突厥的支持,也可以和唐朝掰掰手腕。于是,高昌便直接和西域断交,并且切断的唐朝商队西进的道路。

这一下,唐朝彻底忍不了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断交,李世民或许还不会动真火。但问题是,高昌国恰好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上。高昌国这么一搞,丝绸之路就彻底断了。所以,便有了侯君集这次率领大军出征。而侯君集到了西域之后,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在将星璀璨的贞观年间,侯君集虽然算不上最顶级的名将,但也算是一流的军事指挥官。在侯君集的进攻下,高昌连一个回合都没撑过,直接就被灭国了。

甚至于,那位之前宣称和唐朝断交的高昌国王,还没等到唐军抵达,就已经被吓得病死了。

侯君集这一战,可以说是彻底打出了大唐的威势。连最强的高昌国,都被一个照面灭掉,其他的西域小国,自然不敢再有任何敌意,纷纷臣服于唐朝。此战之后,唐朝也将自身的势力范围,重新扩张到了西域。

为了更好地控制西域这块地盘,李世民便决定设置一个安西都护府,来全权负责西域的军政事务。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安西都护府正式出现了。

李世民之所以要设置一个安西都护府,而不是将西域像中原一样,直接纳为中央政府直辖,主要还是在于交通问题。要知道,西域距离唐朝首都长安,实在是太远。而当时的西域,又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如果向中原这边一样,事事向中央请示,真打起仗了,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如此高度自治、权力极大的一个位置,自然也要派真正的心腹去统领。

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第一任安西都护的人选,是存在的争议的。一种说法是,第一任安西都护,名叫乔师望。这人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在正史上甚至连一段单独记载都没有。不过,这个人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李渊的女婿。

也就是说,他是李世民的亲妹夫。

另一种说法是,第一任安西都护,名叫郭孝恪。这位大哥就更牛了,早在唐朝开国之初,就开始追随李世民。当年李世民在洛阳之战当中,同时对敌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时候,他还曾发挥过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这人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了。

目前史学界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安西都护府被设立之后,乔师望确实是第一任安西都护。但没当两年之后,就换成了郭孝恪。而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郭孝恪也一直担任安西都护。所以,对于安西都护府来说,郭孝恪也是第一位有影响力的安西都护。

郭孝恪在任期间,安西都护府的地盘,其实并不算特别大。一方面,当时西突厥还比较强大,西域大部分地盘,都在西突厥的势力范围内。而郭孝恪领导的安西都护府,主要控制的范围,也就是高昌国及其周围的一部分地区而已。

另一方面,在郭孝恪上任之后不久,李世民便率兵亲自去了东北,征讨高句丽。此后,唐朝的主要进攻方向,由西线转向了东线,西边投入的兵力自然就少了。而东北的战事结束之后,没过几年,李世民身体又开始越来越差,唐朝逐渐进入了权力交替的状态。自然就很难调出更多的力量,去支持郭孝恪负责的西域那边了。

不过,即便这样,郭孝恪依然没有让西突厥占到任何便宜,多次凭借本部兵马,击退西突厥大军的进攻,甚至还不断扩大安西都护府的实控范围。也正是郭孝恪的努力,让安西军的威名,传遍了整个西域,同时也奠定了接下来上百年安西军的军魂。

可惜的是,公元648年,唐朝贞观二十二年,就在郭孝恪刚刚攻灭西域龟兹国的时候,西突厥忽然率兵来袭。郭孝恪大意之下,仓促应战,最后不幸战死。不过,郭孝恪本人虽然战死,但安西军却在这场战争中大胜,彻底灭了龟兹,进一步扩大了都护府的控制范围。

也正是因为郭孝恪主持西域的这段历史,后来,唐朝高层也开始进行了反思。随着安西都护府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同时地盘又距离中原比较远。在这种条件下,如果长时间让一个人,担任安西都护府,很容易会出问题,弄不好就会脱离中央,独立出去。

所以,在郭孝恪之后,安西都护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要换一次人,以此来确保安西都护不会在当地,建立起完全忠诚于自己的统治机器。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后来上百年的历史上,唐朝高层发生了太多动荡。偶尔出现高层动荡,皇帝实在没精力顾及西域这边的时候,也会出现某位安西都护,连任两届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极少极少的。

郭孝恪之后,接下来的两位安西都护,都不是太有影响力。而且,就在郭孝恪战死一年多以后,李世民就去世了。李世民去世后,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在即位之初的几年里,一直忙着内部夺权,根本无力顾及西域这边。所以在这几年当中,西域这边,大体上也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直到七年之后,随着李治通过‘废王立武’事件,严重打击了老臣党,彻底掌握了皇权。已经休息了快十年的唐朝,终于再次发动了战争机器。而这一次,安西都护府也再次迎来了一位影响力极大的话事人。

准确来说,其实应该说是两个。而且这两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师徒。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命老将程知节为主帅,苏定方为副帅,前往西域进攻西突厥。这里面所说的程知节,就是演义小说里那位大名鼎鼎的程咬金。而苏定方,同样也是野史小说当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只不过苏定方在小说中的名气,往往是被黑出来的。

在正史上,苏定方是一个很牛掰的人物。当年李靖奇袭东突厥,苏定方便曾率军随同,击破了突厥王帐。只不过在这场战争结束后,苏定方纵容麾下士兵劫掠,所以才导致他在整个贞观年间,都得不到重用。直到李治时代,才被重新起复,跟着程咬金一起来西域作战。

对于安西都护府来说,苏定方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苏定方到了西域之后,多次率兵击败西突厥。在随同程咬金作战的这一次战争当中,苏定方率军大败西突厥主力,斩杀西突厥主力军团一千五百人。两年之后,苏定方又再次被派到西域,而这一次,他则是直接被任命为整个唐军的最高统帅。

也正是在这次作战当中,苏定方直接率领唐军,一战打掉了西突厥王帐。曾经控制中亚近百年的突厥,至此成了历史。这一战,苏定方不但彻底灭了西突厥,同时还让安西军的威势,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要知道,在此之前,西突厥在西域乃至整个中亚地区,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然而这个霸主,却被唐朝的一支偏师,给一战消灭了。这种结果,实在是超出了那些西域小国的理解能力。连一支偏师都如此强大,这些小国很难理解,完整的大唐,到底得强到什么地步。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自此之后,在西域无数小国的心中,都埋下了对大唐的恐惧。这也是后来安西军可以凭借极少人数,控制整个西域的关键原因。

随着苏定方歼灭西突厥王帐,安西都护府的实控范围,瞬间就扩张了好几倍。几乎整个西域,都落入到了安西都护府的控制范围。

刚刚我们说过,安西都护府在这段时间内,迎来了两位重量级人物。其中一个,便是苏定方。而另外一个,不是刚刚我们所说的程咬金。

这个人,名叫裴行俭。

裴行俭这个人,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同样是极为重要的。裴行俭他哥,就是隋唐演义里面,那个天下第三的裴元庆,在正史上叫裴行俨。只不过,这哥们是个遗腹子,早在唐朝开国的时候,裴行俭他爹和他哥,就全都战死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开国之后,裴家父子的很多老战友,对裴行俭都很照顾。后来裴行俭入仕之后,仕途更是走得一帆风顺,三十岁就当上了长安县令。只可惜这哥们走得太顺,有些年轻气盛。在李治登基之后,单凭一腔热血,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根本没考虑过里面的政治问题。

所以,废王立武事件结束后,原本仕途大好的裴行俭,被关入了大牢。后来虽然被很多人联名保了出来,但中原这边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只能被一脚踢到了西域。

巧合的是,当年裴行俭刚刚入仕的时候,就曾经在苏定方手下做过官,深得苏定方的真传。所以,苏定方灭了西突厥,班师回朝之后,裴行俭就继承了他老师的很多东西,成了西域这边,最举足轻重的一个唐朝官员。

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裴行俭一直待在西域这边,为安西都护府的成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十多年当中,裴行俭虽然长时间只是一个佐官,并不是权力最大的安西都护。但他的存在,无疑为安西都护府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裴行俭的努力下,一套完整的安西军运作制度,彻底成型。在这套制度下,唐朝只需要在西域驻守少量精锐即可。一旦开战,安西军会从那些臣服的小国当中,征召他们的军队,和安西军一起作战。

如此一来,唐朝中央派过来的驻军,未必会很多。但安西都护府,却可以在西域这边,征召出一支接近十万人的大军。以西域那边人口数量来说,这支十万人规模的大军,足以镇压一切了。

另外,在裴行俭的努力下,那些西域小国,也更愿意从内心深处,臣服于唐朝,认为自己就是唐朝人。正是这种认知概念的成型,让唐朝后来可以凭借极少的安西军,抵御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的进攻。

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因为吐蕃的崛起,以及中亚地区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安西都护府对西域的控制,开始呈现出上下起伏的状态。李治在位后期,随着裴行俭返回京城任职,吐蕃曾经短暂攻陷了安西都护府,但后来又被唐朝收复。武则天掌权期间,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曾经短暂放弃过西域大部分地区,将战线收缩到碎叶城一带。但是武则天彻底掌权之后,很快又派大将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

总之,在这几十年当中,唐朝不断和吐蕃以及阿拉伯帝国,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但因为之前裴行俭以及多位安西都护的努力,唐朝可以派遣少量精锐为主,征召其他西域小国的军队作战。如此一来,唐朝可以花费更小的代价,更好地控制西域。这个优势,曾经让吐蕃和阿拉伯帝国,都感到无比羡慕。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安西都护府下辖的这支军队,开始逐渐变成常驻制。从这时开始,安西军也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支实打实的军队。

在之前数十年多位安西都护的努力下,安西军成型之后,很快就展现出了极其彪悍的战斗力。在武器装备方面,安西军背靠强大的大唐帝国,在冶铁锻造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安西军的武器装备,远不是吐蕃能比的。再加上当时的安西军,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当中,战斗力更是被强化到了极致。

巅峰时代的安西军,规模虽然只有数万,但却可以正面面对吐蕃的数十万大军,丝毫不落下风。再加上那些小国的军队作战,饶是吐蕃有高原地理优势,仍是占不到半点便宜,反倒是被唐朝打得节节败退。要不是这期间唐朝高层内斗不断,说不定吐蕃早就被唐朝给灭了。

从李治在位后期,一直到唐玄宗即位之前,唐朝高层的内斗,一直处于十分严重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高层对西域的注意力有限,甚至武则天更是不得不收缩战线。不过,随着唐玄宗登基,高层政治稳定,唐朝对安西都护府的投入,也再次变大。

到了这个时候,安西都护府,再次迎来了一对重量级的搭档。

这对搭档,就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人,都是盛唐时期最顶尖的名将。这两人掌握安西军的军权之后,安西军的军力,瞬间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所以,在李隆基时代,安西军曾经在这两人的统领下,创造过两个无比夸张的战绩。

第一个战绩,是远征大小勃律。公元747年,高仙芝率领一万安西军,花了上百日的时间行军,从安西四镇出发,跨越了整个帕米尔高原,一路绕到了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灭了当地的大小勃律,大败十万吐蕃援军。这场远征,在整个古代人类战争史上,都实属罕见。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高仙芝率领安西军的这次远征,几乎绕着整个青藏高原跑了小半圈。再往前一点,恐怕就直接打到印度了。

最关键的是,长途远征,麾下只有一万军队,还打赢了数倍的敌人,甚至还把人家国家给灭了。这种战斗力,实在是强的难以想象。

第二个战绩,则是数年后的怛逻斯之战。公元751年,高仙芝再次率领两万多安西军精锐,远征中亚地区的怛逻斯城。怛逻斯城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从安西四镇到怛逻斯,已经是上千里的路程。而与他们对敌的,却是近二十万的阿拉伯联军。

劳师远征,而且敌人的数量十倍于己,这种战争,怎么看都没有任何打的必要。但真正开战之后,高仙芝却凭借两万多唐军,硬是压着二十万阿拉伯联军打。如果不是关键时刻,唐军这边有一部分小国军队,忽然叛变,从背后偷袭唐军,导致唐军后方崩溃。这场战争,唐军竟然还是赢面更大一些。

而且,就算是在背后被偷袭的恶劣战局下,已经不足两万的安西军,硬是消灭了数万阿拉伯联军。最后,阿拉伯联军虽然胜了,但却也是惨胜。而这场战争,也是双方多次战争当中,唐军这边唯一的一次败绩。

不得不说,巅峰时期的安西军,实在是太猛了。

不过,就在安西军名震中亚的时候,唐朝这边却出了问题。公元755年,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为了镇压叛军,不得不从安西都护府调回大量的精锐安西军,参与平叛战争。因为大量的安西军被调回国内,吐蕃趁势进攻,安西都护府不得不节节败退。但即便这样,仅存的少量安西军,仍是守住了基本盘,守住了安西四镇。

因为吐蕃的进攻,后来,随着吐蕃拿下了河西走廊,北方的回纥又趁机崛起,唐朝京城和西域的联系,也被彻底切断了。此后很多里,唐朝都没有再和西域这边,取得联系。就连唐朝的统治者,都认为西域已经彻底丢失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又一次发生了。

二十多年以后,当唐朝已经平定了安史之乱,并且重新稳固了边境防务之后,唐朝奇迹般的发现,已经断绝多年的安西都护府,竟然还在坚持!

原来,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以前,当时唐朝派了一位名叫郭昕的将军,去负责安西都护府的工作。这个郭昕,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郭子兴的侄子。郭昕到了西域之后,没过多久,就失去了和中原的联系。但即便这样,郭昕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仅仅凭着数千安西军残兵,一直坚守在西域的土地上。面对吐蕃的进攻,始终没有后退半步!

等到唐朝重新和西域取得联系之后,当年那些被派往西域作战的老兵,早已是满头白发。而这支坚守在西域的军队,也被后世尊称为‘白头军’。

白头军的存在,无疑是盛唐强大国力的一个明证。不过,在这之后,随着这些守候在西域数十年的老人,逐渐故去,唐朝后来又始终无法再控制河西走廊,昔日强盛的安西都护府,也就逐渐成了历史。甚至就连安西都护府最终的消亡时间,史学界都无法最终确认。

这就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故事。

纵观安西都护府的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唐朝之所以可以凭借数万安西军,便控制了整个西域,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安西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对于安西军来说,一万唐军打赢十万胡兵,似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这种战斗力,无疑是相当彪悍的。

其次,安西军的强大,其实是唐朝强大的表现。比如那些西域小国,之所以惧怕安西军,其实并不是惧怕安西军本身,而是害怕安西军背后的大唐。

这事说明,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真的是很重要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整整上百年时间里,那些为了安西都护府不断奋斗的大唐老兵。比如那支让人潸然泪下的‘白头军’,正是他们的奋斗,才让安西都护府屹立百年不倒,成了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点赞10、宿州市 网友:残雪伊亮

西域地区,从汉代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之后,历朝历代都在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掌控,到唐朝达到一个高潮。

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和安西都护府,掌握兵力两万五千名。这个设置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是因为西域当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个小国家进行统治,安西都护府只要收拾那些不朝贡唐王朝的小国即可,这些小国囯小人少,兵力及装备上更是难以与唐朝兵力对抗。

另外,唐王朝在安西养兵两万五,并不是非常依赖中央财政,纯靠在西域地区的各项税收就够养活这些兵力了。

第三,唐朝在西域驻兵装备个战斗力方面逗非常强大,他们一人数骑,配备仆从,上马可以为骑兵,下马布阵就是强力的步兵,只算正规部队就有两万五,加上仆从军就有十万规模。他们装备唐朝科技巅峰之做的陌刀,锋利异常。

点赞11、青州 网友:凌剑天

唐朝出这点兵,基本上已经是中原王朝对西域控制的极限了。这些部队基本上可以维持占领军的兵力需要,也不会超过当地承载的最大限度。

从历史来看,从西汉第一次进入西域到后来的东汉和北魏、前秦,再到唐朝。中原王朝从未出兵超过2万左右的数字。

西域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都不适合大量驻扎军队。军事驻地除了一些控制交通线的堡垒要塞外,基本就是当地城市。加上原来的土著人口,对于当地承载能力是很大的考验。

另一方面是这些驻军定居当地的也是少数。也就说,他们的后代不太可能留在西域接替父亲的空缺。朝廷必须从内地再调拨部队,走环境并不算好的河西走廊去替换旧部队。时间长了,也是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加上士兵的军饷和日常开销,都要中央直接调配分发。

所以,2万人基本上是这种模式的极限。这种模式也一直到清军重返西域后才被取代。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