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否出过昏君?清朝是否因“气数已尽”而亡?
清朝昏君多的是。
别信什么二月河,也别信辫子戏。
乾隆不昏聩?道光不昏聩?咸丰不昏聩?代行皇权的慈禧不昏聩?
若非雍正居中13年杀了一批,以康熙乾隆故意放纵贪污腐败的表现,满清估计在乾隆中期就得完。也要应证了那句:胡人无百年国运。
譬如康熙,在康熙12年三藩之乱爆发后明确下令停发地方官俸禄,是默认地方官吏百倍搜刮民间。实际是康熙等满酋从未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就如雍正公开说自己是满蒙皇帝,不是中国皇帝。
乾隆就更不用说了。故意养个和珅,虽然是给儿子留的财富,可惜和珅全部财产号称8亿两,各级跑冒滴漏后能收入变现的财产估计只10%,这点钱还不够镇压嘉庆元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前后花费了2亿两军费),嘉庆说:这个亲爹退位才7天就爆雷的黑锅,我可背不下。
这些东西,满清皇帝不是不明白。只是不愿改,尤其是八旗子弟的堕落。
满清1644年入关,1673年三藩之乱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不能战,平定三藩是绿营为主力。白莲教起义,绿营报废,满清对付15万由小寡妇王聪儿带领的乌合之众调兵10万,历时9年,还依靠汉族团练的合作才勉强镇压下去。到太平天国,满清那就只能号召汉族士大夫回乡去组建湘军淮军了,最终自己也完全丧失在淮军脱胎的北洋军之手。
如果说,晋惠帝那样是昏君,是因为人家本就弱智,属限制行为能力人。可满清君主哪个是晋惠帝的智力水平呢?
撇开民族情绪,公平说也就三个半君主相对有能力,努尔哈赤、皇太极、实际等于皇帝的摄政王多尔衮。
顺治算半个,因为顺治看到了弊端,竭力推广汉化却被孝庄与贵族联合阻止。
满清灭亡的原因
简单说:
第一,腐败已极。
满清总理大臣庆亲王,仅泰晤士报调查的外国银行存款是712万英镑,注意,此时1英镑等于10.5银元。辛亥革命爆发后此人又收袁世凯的300万两,所以主张接受议和条款...嗯,有这样的总理大臣,满清还有不灭的道理嘛?
第二,1905年愚蠢废除科举又不能建立一个新的有效文官选拔体制,将统治农村的广大汉族士绅全部得罪光了。汉族士绅立即分为三派,支持北洋军,支持本省的官僚新军,支持革命党。
袁世凯及部下
第三,大肆收权,得罪汉族官僚。
第四,搞皇族内阁,立宪派绝望。
第五,吃相过于难看。连川汉铁路那一两百万股本都不愿退还,让整个南方士绅越发警惕满清政府。
得罪士绅与压榨百姓完全不同,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川汉铁路股东们串联造反可就是有极大杀伤力了。同盟会玩那么多起义,满清都能迅速镇压,一旦被士绅抛弃,满清就是迅速崩溃。
清朝一大堆昏君,说没有昏君的我觉得很多都是恬不知耻或者被现在的清宫剧给瞒骗了,都是人云亦云,跟着瞎起哄,不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人罢了,要么都是一些遗老遗少还在想着粉饰肮脏不堪又顽固不化的祖宗。前段时间还有满清的家伙去告易中天的状,说不能骂他们的祖宗,真是笑话。
什么是昏君,就是不能看清世界大势、未能提升自身国力,未能发展经济与科技,不能抵御他国侵略,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不能善用各类人才,满清十二帝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人。满清的皇帝基本上都是自娱自乐,处于自嗨的狂思乱想之中,对国家没有一丝的贡献,除了吸老百姓的血以外,什么也没干成。
一、用气数已尽掩饰
无合适的词语反驳清朝的各种落后和灭亡这个铁一般的事实,只好用气数已尽来掩饰。什么是气数已尽,这东西多数是指不被上天认可,做任何想要做的事情上天都会降下灾难,不让你成功。清朝没有像明朝那样经历人类有史以来数得清的大自然灾害,大体上可以说上天给了清朝最好的时光,这时候基本上都是风调雨顺,但就是这样的时代一样是民无果腹之食,衣衫褴褛。清朝正是面临世界格局大变之时,上位者沉湎于狂妄自大的幻想之中,不思进取,故步自封这不是昏君是什么,而这时候弱小的日本却能崛起,还能将偌大的满清打败,人家怎么就没有气数已尽呢?所以说气数已尽的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找不到借口了的托词。
二、被清宫戏误导
能找的出来的清宫剧里面基本上都是皇帝满怀仁心,爱民如子,知人善用,能明察秋毫。真相可不是这样的,清朝哪朝那代不是靠着杀戮镇压人民来维持着统治,既然个个都是明君,那应该是和平盛世才是,为何各族人民的反清壮举连绵不绝?为何清朝前有大反派鳌拜、明珠,中有有举世闻名的大贪和珅,晚有卖官鬻爵的奕劻等等?所以很多人被误导认为满清没有昏君,其实每个朝代都有昏君,满清更甚。
三、清史极力粉饰
《清史稿》的编撰者是满清后裔,极力给自己那些不堪的祖宗粉饰而已,书中尽是谎言,对所做的恶事和坏事基本都是不说或一笔带过,更甚至直接改写,书中极力蔑视民主革命,颂扬满清等语言,其中很多文字错漏百出。如记载民国时的年份不用民国纪念,如民国三年称“甲寅年”;如对南京条约的描写只写了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关税权丧失等都不记载。甚至还出现康乾盛世、同治中兴的描述,什么是盛世和中兴,就是经过努力远超以往的辉煌才是,其实除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以外,经济、军事、科技没有任何成就,还多次被洋人击败。反正清史就是对满清各种粉饰,哪些谎言很多,这里篇幅有限,不一一举例。
四、康乾盛世就是笑话
康熙和乾隆时代,除了人口多以外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和历代及西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也才刚刚兴起,西方人来来了献上了火枪、地球仪、望远镜等先进科技,乾隆却认为不需要去学习,还禁止通商、禁止出海,极力压制工商业,对世界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满清的皇帝甚至连地球是否是圆的都不知道,这不是昏君的表现是什么?满清皇帝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表示“招商开厂……断不可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康熙时与沙俄的战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赢,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实和他的不肖子孙一样是一个卖国各地赔款的罢了。这个条约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将外兴安岭附近的地区割让了,当时沙俄只是一个小国,军队(匪徒)数量又不多,且离本土万里之遥,补给困难,满清自家院子里打一个几百人的外来者却要死好几千才攻克雅克萨。
满清各帝尽是昏君
满清时期已有高产的红薯、玉米却不晓得推广,仍然有很多人逃荒的人,满清的康乾盛世经济与粮食人均产量都没有超越秦汉、唐宋和明朝,中国全面落后就是从满清开始的。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来到中国,这个使团的英国人约翰巴罗记载:“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只有昏君临朝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且这样的现象一直伴随着满清十二帝,直至灭亡。
清朝当然出过昏君,不但出过昏君,这个昏君还是明清两朝最昏的昏君。
明武宗正德帝都没有这个皇帝昏,可以说就冲他做的事情来说,他比后主刘禅、隋炀帝杨广、陈后主陈叔宝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还要昏。
如果不是他有两个好妈妈,清朝就直接在他手里玩完了。
这个人就是清穆宗同治帝。
他昏聩在什么地方呢?
他就昏在居然在同一天罢免所有军机大臣、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僧格林沁之子伯彦讷谟祜、额附景寿、奕劻和军机大臣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
这些人分别代表了宗室、满洲世家、蒙古、汉人士大夫,可以说是清朝统治的根基;结果一天之内被同治帝全部罢免了。
不仅如此,同治帝还准备让文祥杀掉恭亲王。
假设同治帝做成了这一件事情,那么后果会怎么样呢?
恭亲王被杀、军机大臣、满蒙勋贵、汉人士大夫高官全被罢免,那么恐怕清朝真的会被同治帝玩死了。
结果,因为慈禧与慈安得到消息,紧急召见了同治帝、军机大臣、御前大臣。
据翁同龢目击的场景,同治帝“侍立,亦时时跪而启奏”。太后宣称:“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
如果真被同治帝办成了这件事,那么清朝灭亡时间无疑会大大提前,清穆宗同治帝的昏庸比起明武宗来说,厉害多了。
明武宗从没有把疯狂带入自己的统治中去,他可从没有罢免过杨廷和。
昏君特指那些昏聩不明,荒淫无道的君主,清朝的皇帝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判断,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是符合昏君的标准的,道光皇帝也是个不合格的君主,其他的皇帝还是比较勤政的,只是才能过于平庸了。
清朝的灭亡,虽然有一部分是外因造成的,但是清朝内部朝政腐败,统治阶层不思变通,这也是造成清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说清朝“气数已尽”而亡,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清朝哪些皇帝能算是昏君?
今天提到清朝,很多人都会说到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登基后,能取得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不只是他一个人功劳,康熙皇帝奠定了国家稳定的基础,雍正皇帝奠定经济兴盛的基础,才让他能领导清朝走向最鼎盛的时期。
这就像现在一些富二代,又是创业,又是搞投资,非常牛,我们不否认他们中很多人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取得的成就,依靠父辈提供的资源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但是自己本生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不然早晚还是会坐吃山空的。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明显发生了一些变化,收复了伊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蒙古也回归清朝,人口稳定持续增长,乾隆皇帝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后,逐渐怠政了。
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安于享乐,他又十分宠信和珅,福安康这些人,权力落到少数人手中,朝政吏治就会逐渐变得腐败,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民变四起,叛乱不断,太平盛世的景象消失了,这一段时期乾隆皇帝的表现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清朝另外一位比较昏庸的君王是道光皇帝旻宁,他上台的时候也还是比较勤政的,他大力整顿吏治,想要抓盐运,海运来补国库的亏空,但是长久的社会积弊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是单独往某一两个方面抓就能改变现状的,所以很多社会问题道光皇帝还是没办法解决。
道光皇帝
内忧外之下,清朝和英国爆发了鸦片战争,最后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内政外交的失利也让道光皇帝十分受挫,让也不思考怎么改革,反而有些自暴自弃的混了十多年,进一步加大了清朝和西方列强的差距,他这个皇帝当得也十分不合格,所以清朝也是有昏君的。
清朝走向灭亡是因为“气数已尽”吗?
说清朝灭亡于“气数已尽”,不如说灭亡于时代的大势所趋。近代中国的落后,并不是从清朝时期才开始,明朝就逐渐和西方国家拉开差距,不过要追赶在明末,清朝雍正皇帝执政时期,乾隆皇帝执政时期,都完全来得及的,但是三次机会都错过了,后面差距越来越大,当然要追赶什么时候都不晚。
咸丰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在内部人事任用上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大臣都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后来清朝又开始推动洋务运动,但是无法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根本变革,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朝廷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力度在后期乏力等问题,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光绪皇帝也想要通过戊戌变法改变清朝现状,但是一方面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光绪皇帝在政治上不成熟,在朝中没有自己的心腹,在军队也没有话语权,就想要依靠康有为这些无法办实事的人来搞政变,最后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清朝晚期稍微搞得像样点的变法,也就是庚子新政,至少在军事,教育等方面对之后的中国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时代格局的基调就是巨变,庚子新政只满足了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变革,制度还是没有变动,但要让中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必然需要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所以辛亥革命最后还是爆发了,虽然这次巨变也是不完全的,但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被连根拔起。
“气数已尽”通常是统治阶层行将就木,国家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也不考虑变革,也不考虑解决社会问题,君王荒淫无道,朝政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最后说他“气数已尽”。但是清朝有些不一样,即便在最后也还是在设法推动变革,想要让王朝多活两天,只是清朝的变,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也跟不上自身腐朽的速度,最后走向灭亡,单说清朝“气数已尽”而亡是不准确的。
清朝应该说确实没出昏君,清朝的皇帝还都挺靠谱。
首先来说,前朝所犯的错误清朝没有犯。清朝在鸦片战争前,清朝在内政上没有出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这是很难得的。
其次,边患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原王朝,可清朝的边患问题解决的很好,从康熙皇帝但乾隆,清军基本把周边打服,当时俄罗斯荷兰都不敢和中国争锋。
可能是正因为仗打的太顺,所以清政府开始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以至于被西方列强超越。
在鸦片战争后,在如何改变落后挨打局面清政府并非毫无动作,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了洋务运动,中国当时已经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只不过中国进步速度不及西方快,同时西方国家也不想让你进步。
最后多说一句,如果清军在雅克萨没有打赢俄罗斯,也没有能收复台湾,那战场上的惨败就会触动康熙,那年轻时的康熙就会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一样会改革,会想法改变,可是在康乾时期清军仗打的太顺了,那时的西方列强俄罗斯荷兰都和清朝交过手,可都失败了,所以就给了清政府一个错觉,那就是洋人不过如此,所以清政府也就没啥改变。
清朝的灭亡就是气数已尽,西方国家工业革命都完成了,而中国还封建王朝呢,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朝不灭亡就没有天理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因为不管按照什么标准来分析,清朝都出过昏君,而且还不止一个。至于“气数已尽”,那也是必然的,因为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连出几个昏君而不倒台的王朝。
关于清朝没出过昏君这个说法,也就是近二十年来才开始兴起的。这主要还是归功于当年央视的某档“学术讲座”类节目中的某些嘉宾学者的大力宣传,以及一些热播影视剧的强烈粉饰而导致的。
在这些学者和艺术创作者看来,清朝皇帝们相比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皇帝要显得更加完美,既不劳民伤财,又不纵情享乐,而且又都那么勤政,简直堪称明君典范。
但事实上,清朝皇帝并非都是这样,严格来说从乾隆皇帝开始,就已经是昏君辈出了。
关于这点,我们按着顺序慢慢说。
一、清朝昏君之首——乾隆皇帝
若要问在民间影响力最大的清朝皇帝是谁,恐怕非乾隆皇帝莫属。即使是在清朝时期,关于他的各种传闻和谣言就在民间满天飞,而到了现代,随着影视文化的不断发展,于乾隆有关的各种戏说又被人们搬上荧幕,使得他一度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一个皇帝。
在影视剧中,乾隆皇帝的形象往往英明神武,风流倜傥。即使偶尔会犯些错误,但最终也能及时改正,堪称一个明君典范。
但事实上,乾隆皇帝非但不那么英明神武,而且还十分顽固不化,喜怒无常,甚至内心还比较阴暗。
在他即位后的前十三年,确实可以称得上一位明君。不但每日勤于政务,而且礼贤下士,对朝中大臣也很客气,大有重振辉煌的气象。
可就在乾隆十三年,随着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病逝,乾隆皇帝因难忍丧妻之痛,竟然性情大变,一改昔日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谦和态度,变得愈发冷酷无情,喜怒无常了。
甚至仅因为皇后丧期刚满,官员们是否可以剃发的问题而大发雷霆,将多名提前剃发的官员以大不敬的罪名处于极刑,甚至连上书求情的人也连带着一并处罚。就为了一件小事让数十人家破人亡,可见乾隆皇帝当时已经开始显露昏君的苗头了。
之后他更是变本加厉,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迁怒大臣,让很多人白白掉了脑袋。官场上渐渐开始流行“多磕头少说话”的潜规则,行政效率愈发低下。
而在民间,乾隆皇帝广开“文网”,屡兴大狱,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了大批知识分子,导致民间学风死气沉沉,知识分子们彻底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与勇气。
而乾隆皇帝到了晚年时,则彻底沉溺于享乐,以及粉饰太平的欢呼声中,纵容一大批像和珅这样的贪官污吏大肆掠夺民财,为自己的奢靡生活买单,丝毫不讲百姓的疾苦放在心里。
结果还没等他退位,天下就已出现大乱之势,白莲教起义的烈火席卷四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而乾隆皇帝则像鸵鸟一样,继续自欺欺人的活在自己编织的“太平盛世”假象中,到死也不相信国家已被他折腾的动荡不安了。
二、“地主家的傻儿子”——嘉庆皇帝
对于嘉庆皇帝,普通人基本没什么印象,最多只知道他是乾隆皇帝的儿子,以及他干掉了最大的贪官和珅。除此之外,对他事迹知之甚少。
实际上嘉庆皇帝是个比他爹乾隆皇帝还糊涂的“二五眼”,他统治期间干出的糊涂事一点也不比乾隆皇帝少。
虽然嘉庆皇帝正式掌权之时就以雷霆手段迅速解决大贪官和珅,并获得了一大笔丰厚的金钱回报,让人觉得“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可事实上,嘉庆皇帝真拿到手的,恐怕不及和珅真正贪污所得的三成,因为绝大多数都被其他参与办案的官员用各种方法捞进自己的腰包了。而嘉庆皇帝对此几乎无可奈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足见其魄力不足。
俗话说除恶务尽,嘉庆皇帝在吏治整顿上虽然能除掉个把典型,但几乎不会深挖问题根源,往往浅尝则止,结果导致腐败问题不仅无法根除,而且日益加重。
即使他不像父亲乾隆皇帝那样喜怒无常,但却过于宽仁,有时甚至对官员宽仁到近乎放纵。结果因此引发了不少“乌龙事件”。
如:“隆宗门行刺事件”、“天理教徒攻入皇宫事件”、“兵部大印失窃事件”等。
这些“事件”在之前任何朝代都是闻所未闻的,可偏偏在嘉庆皇帝通知期间尽数爆出。结果不仅让皇家丢尽颜面,更让朝廷的权威严重受损,也充分暴露了清朝的朝政已到了混乱不堪的地步。
而这些情况无疑都是因为嘉庆皇帝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而导致的,所以说他是“地主家的傻儿子”简直是便宜了他。
三、遇事不明,糊涂昏聩——道光皇帝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无论何时都是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痛。因为随着这次战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差点让我们这个辉煌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毁于一旦。
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责任人,恐怕非道光皇帝莫属。
其实道光皇帝的即位并不顺利,因为他那个如同“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的父皇在临死前竟然把传位遗诏都给弄丢了。后来还是朝中大臣,以及皇太后费了不少力气,才最终让他坐上皇位,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道光皇帝很不自信。
为了在群臣眼中树立权威,道光皇帝想了一个馊主意,就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张旗鼓的把群臣招到宫中训话,觉得这样能让他们见识到自己的威严。
可时间一长,那些大臣们就看出这位皇帝只是个虚张声势的家伙,只需要给足面子糊弄糊弄就行。结果朝野内外务实之人少,阿谀奉承,装腔作势之人日渐增多。
此外,道光皇帝本人还极其重视面子工程,喜欢给自己设立各种人设,为了避免人设倒塌,甚至经常会干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
比如他表面上崇尚节俭,整天穿着打补丁的龙袍,但打一个补丁却要花数十两白银,这都够做好几件新衣服了。
大臣们为了迎合他,也不惜穿着打补丁的官服上朝,结果好好的大朝会硬是弄的像丐帮集会似的,让人看得哭笑不得。而道光皇帝却乐在期中,觉得自己的人设又稳了。
在禁烟运动中,道光皇帝虽一度极力支持林则徐禁烟,但自己却是个大烟鬼,甚至还在吸食大烟后写了个简短的好评。试想一下像这样的说一套做一套皇帝,他真的会有决心禁烟吗?
晚年的道光皇帝尤为昏庸,尤其在传位这件事上继续纠结于人设而不看实质,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和他一样只会立人设,不会干实事的庸才咸丰皇帝,让清朝彻底开始走向灭亡。
四、有小才而无大志的屌丝——咸丰皇帝
有学者认为咸丰皇帝的资质其实并不差,只是生不逢时。不过我认为这得看跟谁比。
如果是跟他那个老朽昏聩的父皇道光皇帝相比,到确实要强一些。至少咸丰皇帝是真的认怂,不像父皇那样尽装孙子。
实事求是的来说,咸丰皇帝却实是个昏君,这一点他自己都承认。
即位之初,咸丰皇帝也想励精图治重振河山,可偏偏父皇给他留下的是个烂的不能再烂的烂摊子。不仅内有太平军起事,而且外有列强入侵。这种局面像勉强维持平衡都难,更不要说彻底力挽狂澜了。
咸丰皇帝在一番挣扎后,深感自己无力回天,也索性开始自甘堕落。
他长期沉迷于酒色丝竹之中,想通过逃避来麻醉自己,反正就是不愿面对现实。
后来觉得酒色不够管用时,他甚至像父皇道光皇帝一样开始端起了大烟枪,在吞云吐雾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结果快乐没找着,身体倒是给整垮了。刚过而立之年就一命呜呼,将军国大事交给到一个阴鸷弄权的女人手中,从而让大清朝的国运也开始进入倒计时。
总的来说,以上几位都是清朝的昏君,就是在他们的肆意妄为下,清朝的气数开始一点一点耗尽,最终积重难返,彻底灭亡。而他们也将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气数已尽”是古代封建王朝灭亡的时候,一个非常好的说辞。这个说辞,为那时候的很多人,解决了问题。
比如,他为那些造反者们解决了问题。那些造反者们得以理直气壮地造反,他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件谋逆的事情。因为之前的那个王朝“气数已尽”了,江山要换主人了,而且,自己正好就是这个大好河山的新主人。因此,造反者们的腰杆会挺得非常直,脑袋也高高地昂起来。然后,然后,他们就利用这个作为宣传口号,理直气壮地号召天下人都加入他们,和他们一起顺应“天道”,推翻旧朝廷,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再比如,这又为古代的读书人解决了问题。古代读书人向来是要讲究一点气节的。“忠孝节义”这些东西,他们是必须要遵守的。要遵守,首先就得忠于旧有王朝的皇帝,毕竟只有旧有王朝的皇帝,才算是正宗皇帝。这是这些读书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如果不遵守,那就是造反,就是当强盗。
比如梁山上的宋江和李逵,就是有两种世界观的人。李逵不是读书人,因此他心中没那些东西,于是天天讲的就是“杀到东京,砍翻宋朝皇帝,让宋公明哥哥当皇帝”。而宋江是读书人,他要做的,是当一个“忠臣孝子”,要拥护朝廷,忠于皇帝。他反对的只是那些奸臣佞臣、贪官污吏。皇帝的问题只是他比较昏庸而已,只是他把身边的人看不清楚而已,只是受了蒙蔽而已,本身的地位是根本不用怀疑的,是不可能受到挑战的。
但有了“气数已尽”这句话,古代读书人就解脱了。他们想造反,通过造反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有理由了。到那时候,他们所做的,就是一项正义的事业,而不是祸乱天下的事业。
《史记》当年记载“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认为周武王之所以有资格取代商纣王,获得天下,就是因为商朝气数已尽。周武王把商纣王推翻,是顺应天道。而所有那些跟随周武王的文臣武将,也都是正能量的人。
清朝出了一部小说叫《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不仅让天下的读书人都顺应天道,帮助周武王灭掉商朝,而且让天上的神仙也来干这个事情。并且,《封神演义》还完全颠覆了价值观,把那些忠于旧朝廷,帮助商纣王的人,认为是违背天道的人,把他们当成反派角色来写。
古代某个王朝之所以灭亡,除了认为是“气数已尽”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朝代出现了“昏君”。
由于昏君做了很多昏庸无能的事情,特别是被那些道德品质低下的奸臣所包围,因此,好端端的国家,就被昏君和奸臣折腾光了。在这种情况下,上天才会非常生气,才会把江山收回去,重新交给有道之人。
这样的观点,不仅是古人的一种想法,同时还是现代人的一种想法。
比如关于清朝为什么灭亡,很多人就认为,这是因为清朝出现了昏君。
但是另有一些人又认为,清朝比明朝好,清朝几乎没有昏君。
前一部分人就不服气了,没有昏君,清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因为在这些人的逻辑中,正是出现了昏君,清朝才会“气数已尽”。于是,他们就去着力寻找昏君。只有找出了昏君,才能证明自己的结论。
其实,要在清朝找昏君,其实是非常容易的。比如,乾隆皇帝就是一个昏君。乾隆皇帝符合昏君的一切特性,比如他“六下江南”,这明显就是一种贪图享乐的表现。和历史上的著名昏君隋炀帝修大运河,是同一个模样。比如乾隆皇帝重用奸臣和珅,这也符合昏君的那些特性。比如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为了追求十全武功,发动了好多场战争,不仅在西北打仗,也在西南打仗。战争很多,打得也很狼狈,包括大小金川之战、清缅战争等等,都打得极为糟糕。
当然了,乾隆虽然是昏君,但是他还不算是亡国之君。真正的亡国之君应该是慈禧太后。而且慈禧太后的作为,在历史上似乎也是可以找到佐证的。比如东汉王朝最后的灭亡,就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不少小皇帝,朝政掌控在太后的手里。在古人眼里,女人掌权肯定不会是什么好事,慈禧掌权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事。可以说,慈禧是促成清朝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昏君。
但事实上,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清朝灭亡的原因,是非常片面的。
清朝肯定有昏君,但所谓的“昏君”,并不是促成清朝灭亡的最本质的原因。清朝也是“气数已尽”,但这个“气数已尽”,和历史上其他朝代的“气数已尽”,并不是同一个“气数已尽”。用之前朝代灭亡的规律来解释清朝的灭亡,是有一些解释不通的。
事实上,清朝之所以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朝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那时候,西方国家经过大航海及工业革命之后,强势发展起来,并且试图把全世界都纳入他们的历史发展进程的体系之中。他们特别想要拉进来的,就是清朝。
清朝当时是很不愿意的,因为清朝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还在按照封建社会的那一套来运行,而且清朝认为行之有效。事实上也确实行之有效,就算到了清朝晚年,曾出现过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清朝并没有因此四分五裂,并没有出现有军阀势力借“气数已尽”这个口号来推翻清朝。可见,按照传统的说法,清朝气数并没有尽。
而列强仗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行干预清朝发展的进程,最终清朝的发展,改变了轨道。取代清朝的,再也不是原先的那种新王朝,而是实行“共和”的民国。也就是说,就算是“气数已尽”,这个“气数”,也是另外一种解读,和原先的解读不一样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人喷一下没撒问题。你看嘉靖和万历被指着鼻子骂,骂你是昏君,还不是活得好好的。我文官阶层要说你是昏君,你在史书上就是昏君。我说立谁是太子,谁就是太子,哪怕是你儿子,你是皇帝也不行。 你再换清朝试试,什么影射我是昏君,杀头,不杀全家。还说,那就再杀,杀到史书上全部写我是清君。胆敢史书上有我一点纰漏,你们就等着灭族吧。
清朝的皇帝,比起它前朝的前辈们,都要正常理智的多。王朝的兴衰,不存在“气数”一说,满清之亡,是历史趋势的必然。
作为皇帝,不论是清朝,还是远一点的唐宋元明,他们的君主,都做过独裁君王常做的许多恶劣的事情。比如一言不合就大开杀戒,比如粉饰太平劳民伤财,比如兴师动众劳师远征。
但是,不得不说,清朝的这些皇帝们,总体来说,都是比较正常的,其可笑昏庸的程度,比起他的前辈们,确实远远比不上。
比如历史上有许多好色致死的皇帝,有好酒致死的皇帝,有好文艺致死的皇帝。有喜好木工喜好到不理朝政的,有喜好炼丹喜好到不上朝的。什么酒池肉林,豹房之类,简直泪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这方面,我们可以说,清朝的皇帝,都是正常的皇帝,都是理智的皇帝,都是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皇帝。
整个清代,唯一一个不太让人理解的皇帝,应该是顺治皇帝,他让人不理解的地方在于:半道放弃皇位,选择出家。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这也是清朝皇帝中间发生的,唯一一件超乎寻常的事情。不过,就是这么一件事情,也并不是确凿无疑的,有人说顺治是得病而死,不是出家,这一点,我们也不用深究。
当年,满清政权之所以能够在明末斗争中胜出,尤其是在明末资本主义已经萌芽的社会环境下,满清政权仍然能够以古老落后的封建制度统领中原,而且做到了长期稳定执政,这足以说明满清统治者是相当有统治能力的狠角色。
正是由于满清统治时期,存在这种相对来说比较长久的团结稳定,我们才不得不认真思考满清政权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这也就是说,满清的统治者在统治期间,做到了有效的政治管理。而这种管理,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是基本不会发生在昏庸糊涂的君主身上的。
我们看到,虽然雍正乾隆他们都搞过“文字狱”这一类丧心病狂的事情,但是由于这种事情没有触动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并没有激起全民反抗。说到底,这文字狱,还是对士农工商里面的“士”的一种管控。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认为文字狱是一种偏执的政治手段,是一种独裁理念下的独裁手段,这跟昏君不昏君没有关系,只能说统治者太想长久地维护祖宗基业,太想万岁万岁万万岁了。这是一种政治操守,政治德行。
说到满清皇帝的德行,我们不得不说一说他们的勤政。不仅雍正皇帝非常勤政,实际上整个满清的皇帝,勤劳程度都是历史上皇帝里面数一数二的,远的不说,拿明朝的来比,几乎没有几个明朝皇帝能够比得过满清皇帝的勤劳。
满清皇帝里面,还有个奇葩的道光皇帝,他除了勤劳,其本人还相当朴实无华,平常净穿带补丁的衣服,以至于搞得大臣们纷纷效仿,满朝上下聚会时,远远看去好像丐帮选举一样,这在历史上也是相当少见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我们并不奢求他干多少好事情出来,如果他不干或者少干几件混账糊涂的事情,那简直就已经是老百姓烧了高香了。
纵观整个清朝,除了文字狱比较荒唐糊涂之外,别的都是封建王朝的常规操作。甚至满清的闭关锁国,我们也认为是在情理之中,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常规操作,毕竟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特定的历史局限,他们根本看不到闭关锁国的危害。
现在看来,满清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闭关锁国造成了目光短浅,错失了一次全球化的社会大变革,尤其是错失了享受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几乎是致命的。
当然,关于满清的灭亡,是一个大的历史课题,是一个大的历史趋势使然的,在这大的历史趋势里面,有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影子,有前赴后继的革命者努力拼搏的影子,总之,今日的一切,来之不易啊。
在我看来,清朝除了雍正皆是昏君。努尔哈赤只是被李成梁养大的狗而已,皇太极草莽之辈而已。多尔衮确实厉害,不是他,清朝入主不了中原。康熙只是运气好,削三番的时候,不是吴三桂早死,康熙赢不了。也多亏孝庄的帮衬。自乾隆开始衰亡,后代一代不如一代。光绪想要变革,但手腕不行,识人不明,又遇上慈溪这个败国老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