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打夷陵之战,刘备75万大军能否一举拿下关中和长安?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自率领七十五万大军伐吴。在现实中刘备并没有这么多的兵力,他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只带了四万多兵力。相比和他对抗的五万吴军,在数量上反而处于劣势。在这场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了惨败。那么如果他采纳赵云等人的建议,兵出秦川的话,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一、刘备出兵目标之争。
在蜀汉建立后,刘备就面临着一个战略选择问题,那就是他出兵目标问题。刘备建立的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只能依靠对外扩张才能挽回颓势。而当时刘备的战略形势不佳,他和其他两个势力都处于敌对状态。以刘备的实力,他只能从这两个势力中选择一个进行攻击。因此,进攻目标的选择,就成为刘备当时面临的难题。
当时以诸葛亮为首的一批人是反对出兵攻吴的,他们认为最佳的进攻方向是秦川。赵云在向刘备劝谏的时候,把理由阐述得十分充分。他说国贼是曹丕,正是他颠覆了汉朝政权,讨伐他是名正言顺的。如果刘备出兵秦川,会得到心怀汉室的人们拥戴。这样刘备就能够夺取关中地区,为下一步军事行动奠定基础。
黄权、秦宓等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最终刘备没有采纳这些人的反对意见,发动了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了意料不到的惨败,将多年积累的军事实力付之一炬。据史书中记载,“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如果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三个势力中,弱小的蜀汉和东吴两个势力联合起来,一起抗衡实力强大的曹魏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蜀汉和东吴才有生存发展的希望。刘备出兵秦川,才是他在战略上正确的选择。那么,如果刘备选择伐魏,他会取得什么样的战果呢?
二、刘备兵出秦川的准备。
荆州之战让蜀汉失去了最优秀的将帅关羽,还有他麾下的那支精锐大军。不过蜀汉在益州依然还保留着一直精锐人马。这支人马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从荆州调入蜀中的。他们中间包括张飞、黄忠、赵云、魏延等优秀将领,还有刘备多年纠合的精锐。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极强,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亲自率领的魏军。
在主帅方面,在曹操去世之后,刘备就已经罕有对手了。刘备一生身经百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军事素养很高。曹操评价他和自己能力相当,只是得计稍迟。刘备面对曹操没有胜算,可是对于曹营的其他将帅,刘备是看不起的。
在和曹军的交锋中,刘备对于曹操的手下胜率很高。他曾经对手下败将刘岱、王忠说,像你们这样的人,就算来上百个都不是我的对手,如果曹操亲自来,胜负就未可知了。在博望坡,曹操手下的首席将领夏侯惇也被刘备打得大败。如今曹操已死,曹营中就难有刘备的对手了。
至于说刘备出兵秦川,更是《隆中对》里早就制订的方案。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北方。为了争夺汉中这个北伐的基地,刘备不惜投入益州全部的人力、物力,发动了汉中之战。在夺取汉中后,刘备将魏延任命为汉中太守,张飞安置在阆中,并且动员民夫大肆修建基础设施,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
从各方面的迹象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北伐秦川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后来诸葛亮的北伐,只不过是因循了刘备的北伐方案,依靠着刘备事先做好的准备工作进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是刘备亲自指挥蜀军北伐,肯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战果。
三、如果刘备兵出秦川。
首先,如果刘备兵出秦川,他的战略态势将会发生好转。在荆州之战后,孙权对曹魏的外交攻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巴结讨好曹操、曹丕父子,孙权无所不用其极。他主动拥戴曹操称帝,并且在曹丕称帝后,马上就向他称臣进贡,根本不顾及一方诸侯的脸面。
孙权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怕刘备对他进行报复性进攻。孙权深知他依靠背信弃义的手段,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引起了蜀汉君臣的愤怒。尤其是那些故乡在荆州的人士,他们是蜀汉政权的主要缔造者,更是赞成讨伐东吴。如果蜀汉和东吴进入战争,曹魏再趁火打劫,东吴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如果刘备对秦川发动进攻,那么东吴就解除了战争警报。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就没有必要去巴结讨好曹魏,去和曹丕虚与委蛇了。曹魏和东吴的友好状态,就会如同夷陵之战后的情况一样,很快就烟消云散,甚至会转入敌对状态。这样,刘备就拆散了魏吴联盟,即便是不能和东吴重新盟好,也不会陷入魏吴对自己的联合夹击。
其次,刘备出兵秦川,会获得更好的作战形势。在对东吴作战的时候,随着对东吴纵深的深入,曹魏对蜀军侧背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为了防备曹魏的袭击,刘备不得不把黄权这支军队放在江边警戒曹魏。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这支军队被吴军切断了退路,只得投降了曹魏。由于这支军队中有刘备准备接收荆州的大批军政人员,使得刘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刘备出兵秦川,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在秦川的战争形势十分明朗,只有蜀军和魏军的角逐。而解除了战争警报的东吴,是很难为曹魏去火中取栗的。即便他们想要攻打蜀汉,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蜀汉在峡口的防御。这对于东吴来说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刘备出兵秦川,在将帅上会占有优势。不同于诸葛亮时期,以山地步兵为主的蜀军。在刘备时期的蜀军,主力兵种是彪悍的骑兵。这些骑兵是刘备从起兵之时,就逐步收罗培养的。正是有了这支骑兵部队,才使得刘备得到了多方势力的青睐和拉拢。
和夷陵之战中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同,如果刘备出兵秦川,就可以让这批精锐骑兵得到用武之地。广阔平坦的关陇地区,正是这批骑兵最佳的作战场所。再加上当时蜀军中还有马超、张飞、魏延这样的骑兵猛将,更是让蜀军威不可挡。
在刘备的战略计划中,马超是他安排的一支奇兵。他将马超安排在蜀中,直接给他下达了夺取凉州的任务。马超为报仇雪恨,一直在厉兵秣马,企图北伐凉州。以马超在当地百姓中的威望,如果他出现在凉州,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惜刘备选择了伐吴,使得马超壮志未酬,最终郁郁而终。
第四,刘备出兵秦川,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在关陇一带,有着大批对曹魏抱有反对态度的百姓。这些人有的是汉室的支持者,有的是曹魏征服当地时残杀的幸存者。这些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大规模响应蜀军,给了曹魏统治者极大的震撼。
诸葛亮出兵北伐的时候,曹魏已经建立多年。即便那样,依然有那么多对蜀军的支持者。如果刘备趁曹魏刚刚成立,就对关陇地区进行北伐,我们可以想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刘备的场面一定会出现。在百姓的支持下,刘备的北伐会事半功倍。
第五,刘备出兵秦川,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子午谷奇谋的战例可能会成功。在刘备准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曹魏君臣曾经对此进行过讨论。大多数人员认为蜀国势单力薄,关羽已死,不会出兵。而只有刘晔一人判断刘备会伐吴。
由此可见,曹魏上下都有着一种自信,认为自己实力雄厚,刘备根本不可能攻打自己。这样刘备如果发动北伐,会给曹魏出其不意的打击。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是抓住曹魏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一举占领曹魏三郡地区。如果刘备能够利用这种奇袭效果,他取得的战果肯定会比诸葛亮取得的大得多。
如果刘备发动北伐,他的处境会比诸葛亮强得多。他手下有大批的精兵猛将可以使用。这时魏延如果向刘备进献子午谷奇谋的话,刘备肯定会欣然采纳。这样,刘备就会派魏延奇袭潼关,自己则直插曹魏纵深。张飞、马超轻松占领雍凉。这样,整个潼关以西的地区,就会落入蜀汉的手中。
结语:
在夷陵之战前,蜀汉君臣曾经为进攻的目标进行过长时间的探讨。最终刘备力排众议,选择了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因为违背了战略原则和战术原则,遭到了惨痛的失败。如果他选择了北伐秦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如果刘备北伐秦川,解除了战争警报的东吴会和曹魏反目成仇,蜀吴联盟可能会重新缔结。而刘备早已做好了北伐的准备,他依托这些有利条件,率领精锐的蜀军驰骋于关中平原,曹魏没有人会是他的对手。这样,刘备可以占领潼关以西的地区,整个蜀汉的形势将会大大改观。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若是没有夷陵之败,蜀军有极大的可能一举拿下关中和长安。当时蜀国兵强马壮,大将如云。若以益州发展,慢慢向外扩大势力,维持和东吴的联盟,专心与魏国对抗,像诸葛亮北伐路线一样,以精兵强将去攻打长安,不见得就没一胜的可能。
而提问者说的75万大军,应该来自于《三国演义》数据。在正史上,蜀国并没有这么多军队,国内的总人口大概也才100多万,不可能人人皆兵,还有老幼妇孺。当时攻打夷陵,刘备大概只带去了5万人马。
既然提问者以三国演义的数据提问,那我们下面就按演义来回答。为什么说没有夷陵之战,刘备有机会夺取汉中和长安?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理由:
没有夷陵之战,蜀国的利益将达到最大化,国力会更强。
在刘备打算攻打东吴之前,孙权派使臣诸葛瑾去见刘备,说只要刘备放弃攻打东吴,愿意送还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之地,永结盟好,共灭曹丕。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高,可以说是东吴能忍耐的最大极限。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刘备率领全军攻打东吴,也不太可能消灭东吴。竟然灭不了,那打这场仗总要图谋点什么?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有可能就是夺回荆州。
而现在孙权主动放弃荆州,刘备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可见东吴的诚意。 若不是刘备脑子搭错了筋,叫孙权洗颈就戳,也就没有夷陵之战,而孙权也不会向魏国称臣。
虽说蜀国放弃攻打东吴,不报关羽之仇,是有一些遗憾。但自古以来,战场上从来都是无情的,将领战死沙场,极其平常。关羽不能作为一个个例,引起一场国与国的战争。
再说刘备作为一国之主,应该先就大义,先考虑图家利益,然后再谈私人情谊。
若是刘备就此接受了东吴的条件,不会出现国力耗损,而且荆州重归蜀国,对蜀国的国力增强大大有益,从长远来看,也增强了蜀国谋夺天下的可能。
没有夷陵之战,蜀国大将不会凋零。
若没有夷陵之战中,张飞也不会在出战前被杀,顶多就是悲伤过度,但是还有命在。而黄忠也不会命丧东吴。这些威猛大将,即使老了,也可以帮蜀国震慑四方。
而傅彤、程畿、张南、冯习,还有番将沙摩柯都不会死在东吴,黄权也不会降魏国。有这些将领在蜀国,蜀国的兵力也会日益强盛,不至于沦落到老将廖化当先锋的境地。
这些将领在蜀国军中,北伐时也不会出现无将可用的局面。以这些兵力北伐,获取关中、长安更有希望。诸葛亮北伐时,缺兵少将也能维持,若是得精兵强将,北伐的胜果会更大,关中和长安也不是没有可能。
蜀国伐魏,必图关中与长安,只有计策得当,也有胜算。
当时先主刘备欲起兵东征,赵云当时就有谏言,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现在曹丕篡汉,我们应该讨伐他们,中兴汉室。应该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之上。
由此可见,若没有夷陵之战,蜀国必定会伐魏。而首要征讨的地方就是关中和长安。
那时魏国虽兵力强盛,但曹操已逝世,曹丕上位,再加上篡位东汉,魏国朝内多有动荡。若蜀国筹谋得当,以汉中天险据守,派精兵强将攻打关中和长安,会比后来诸葛亮北伐实力大很多。
虽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能胜利,但胜算也很大。谋一城比谋一国要容易多了,以打东吴之兵攻打长安,以将士之勇,肯定会有所得。
刘备兵败后,在白帝城也估计想通了这些,觉得自己无颜见成都群臣,后抑郁至死。
众所周知,蜀汉的三个败笔为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盲目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及姜维发动劳民伤财的伐魏战争。如果刘备没有发动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而是使用这75万大军伐魏,能否一举拿下关中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四个原因。
其一,即使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他也不可能一举拿下关中,因为蜀汉国力和曹魏也相差很大。
刘备的75万大军为夸张,实际并没有那么多。蜀汉已经丢失富饶的荆州,占据评级的一周,国力和占据北方富饶之地的曹操相比,无论是国力人力物力,差距巨大。天下九州,三分之二在曹操手里,他统一北方,兵强马壮,有着强大的战争机器。反观蜀汉,仅仅占领着贫瘠的益州,还有南中等有待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带。双方实力相差太大了。
其二,即使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率领75万大军攻打关中,他也不可能一举拿下关中,因为蜀汉已经在长达两年多的汉中之战中消耗掉了战争潜力。
自从刘备进入益州后,益州一直在交战中,刘备和刘璋、刘备和张鲁、刘备和曹操,他们之间一直在进行着战争。汉中之战,在黄忠阵斩夏侯渊、张飞劫粮刺伤许褚后,曹操不得不退兵。此时,双方都为了这场耗时两年多的战争伤筋动骨,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也是惨胜,战争进行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再加上关羽轻率伐魏,葬送掉了富饶的荆州,刘备已经没有实力再发动战争了。如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与比曹操弱十倍的江东孙权对战,都大败而归,可想而知,如果他和强大的曹操对战,失败的只会更惨。
其三,即使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率领75万大军攻打关中,他也不可能一举拿下关中,因为历史无法更改。
在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诸葛亮曾进行过六次伐魏,还出了祁山,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也九伐中原,都遭到了失败。诸葛亮自从出山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把曹军烧得鬼哭狼嚎,烧得胆战心惊,烧得闻火色变。有人假设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讨伐东吴,可能取得胜利,吞并东吴,也有人说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讨伐东吴,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输掉七十五万大军。
比刘备强十倍的诸葛亮,在伐魏之战中,也是损兵折将,第一次伐魏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短暂时间占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其余大都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因此,如果刘备率领蜀汉军队伐魏,他不一定能取得诸葛亮的战绩。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自得三城之后,威声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孔明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
其四,如果刘备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率领75万大军攻打关中,可能东吴再一次撕毁盟约,偷袭刘备后方,与曹魏夹击蜀汉。
当时,东吴迫于刘备的压力,已经归顺曹魏,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东吴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汉,提出惩治凶手、归还荆州、归还孙夫人、永结盟好的条件,被刘备严词拒绝了。刘备认为杀害兄弟关羽之仇,不共戴天,想让他放弃讨伐,除非死了。他还让诸葛瑾回去,告诉孙权,洗好脖子等着受死。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如果刘备和孙权谈判成功,也没彻底解决蜀汉和东吴之仇,只是暂时压下了,迟早会爆发。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如刘备与曹魏在关中对战到关键时刻,东吴撕毁盟约,再来个“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也是很有可能的。东吴能做一次背弃盟约的事,就可能再做一次。所以,刘备是高明的,并不是盲目伐吴,而是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先易后难,先东后北,徐徐进行,进而统一华夏,仿效光武帝刘秀故事,再造汉室江山。
总结:即使刘备没有发动夷陵之战,率领七十五万大军伐魏,他也很难占领关中或长安。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问题:假如不打夷陵之战,刘备75万大军能否一举拿下关中和长安?
蜀国最高峰时占有益州和一半的荆州,共1.5州的土地。人口长时间在90多万徘徊,最高时也才只有102万,哪里来的75万大军?除非蜀国所有人口除3岁以下孩童全部入伍,才可能凑够75万大军。
我们就按题主的意愿,给刘备撒豆成兵的特权。
- 我们就按题主的想法,蜀国拥有精兵75万,没有夷陵之败,东联孙权,东吴23万兵力,两者合兵百万。政策方针和作战方案上不犯大的错误,共同对付曹魏50万精兵。就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倒是有一战之力。
蜀中乏将,如果关羽、张飞在的话,把握性就更大了。
结论:我们总在假设如何让蜀国赢,但蜀国是当时实力最差的, 无兵无将,无钱无粮。蜀国能占有荆州、益州凭的都不是正规手段,一统三国最没希望的就是蜀国。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如果刘备不打夷陵之战,那么我们就要把情况架空一下了。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刘备在外交上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和东吴修好,而这个时候东吴应该也会和刘备修好,毕竟当时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最大的敌人都是北方的曹魏,孙权也知道继续和刘备耗下去没啥利益可得,而且既然得了荆州,去打益州的话一个是当时打不下来,另一个北方的曹魏时刻在盯着他这边。
而当时来说,刘备打夷陵之战的时候没有75万大军,那都是演义夸张的说法,真实历史是刘备攻打东吴的夷陵之战军队人数在5万人左右,当然都是蜀国的精锐部队,也是当时蜀国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毕竟都是跟着刘备打了多年的仗打下来的老兵为主的部队,战斗力至少是比较强悍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打夷陵之战,直接北伐进攻曹魏,会有什么情况呢?我们首先看一下从汉中进攻长安的五条路线。
汉中进攻长安的五条路线
如图,从汉中通往长安,一共有五条道路,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之所以诸葛亮喜欢走祁山道,就是因为其地势平坦,适合大兵团运动作战,所以在诸葛亮五次出击魏国的过程中,有两次是选择走了祁山大道。
蜀魏两国国力及军力分析
当时的情况来说,蜀国的人口最多为百万左右,而在夷陵之战之后,诸葛亮曾经出动过最多10万兵马北伐,那么刘备的那5万人马如果没有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话,那么我认为刘备的兵力最多可以达到15万人左右(北伐诸葛亮最多的时候出动过12.5万人)
魏国来说,人口在500万人以上,按照蜀国的动员情况,十分之一的人口参战,可以动员50万人,当然这50万人不可能都拿来对付刘备,至少有20万人会布置在长江沿岸防备孙权,同时其他地方如北方地区,要防止游牧民族南下,至少也要安排5万人,以及分散在各地的守备军队大约5万人,所以曹魏在长安地区的军队应该是20万人左右。
当然,因为蜀国人口很少,大约100万人不到的样子,所以一次出动15万人北伐估计后勤会跟不上,我认为如果刘备要北伐,人数极限应该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候的人数,大约12.5万人左右,应该到不了15万人,所以我们把刘备北伐时期军队人数定在12.5万人更为合理,同时曹魏在关中地区军力设定为20万人则是合理的。
刘备北伐情况推演
如果刘备在北伐的时候,采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候的战略目标——先不进攻长安,而是拿下陇右地区,那么这个战略目标更为保险。
同时,我们可以设定刘备在北伐的时候带上了诸葛亮,因为当时既然和东吴结盟,那么东吴方面就不用考虑设防,蜀中的治理已经基本成型,留着诸葛亮守成都意义也不大。那么刘备在北伐的时候如果接受了诸葛亮的作战思路,以拿下陇右为第一目标,那么情况就会基本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差不多了。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先是出动赵云、邓芝佯装成主力进攻陈仓,吸引了大将军曹真率主力在陈仓和赵云、邓芝对峙。
之后,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主力走祁山大道进攻陇右地区,当时由于陇右地区的魏军没有想到蜀军主力会攻打陇右,因此没有做好防备,结果很快陇右三郡基本被拿下,只剩下了陇西城。诸葛亮的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是派出了魏延、吴懿带兵围攻陇西城,同时切断了陇西和外界的联系,也就是断了陇西的粮草,那么拿下陇西只是时间问题了。
之所以后来要守街亭是因为得到了消息之后,魏国皇帝曹睿马上召来了荆州的张郃,带领五万骑兵支援陇西。从长安到陇西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陈仓渭水道,一条是陇山道。诸葛亮率主力和郭淮对峙在陈仓渭水道,如果张郃要快速支援陇西只有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守住街亭,张郃就无法支援陇西。
只不过现在情况换了,成了刘备带领主力在陈仓渭水道和郭淮对峙,此时刘备手上的牌还很多,第一,由于夷陵之战没有打,所以兵力上这个时候至少可以比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守街亭多出至少一万人,且都是精锐部队,也就是说街亭之战蜀军可以出动至少三万人。第二,蜀军不用出马谡,因为当时刘备账中大将还有:张南、冯习、傅肜、黄权等,甚至可以让诸葛亮去守街亭,再带上他在夷陵之战时期的大将如张南、冯习、傅肜中的任意一个再加上王平。
我个人趋向于诸葛亮亲自去守街亭,基本上万无一失,刘备军中还有马良这样的军师,再加上部队精锐,所以挡住郭淮没问题。
所以以诸葛亮加张南、冯习、傅肜中的任意一个再加王平,以及三万人马,守住街亭也没问题。
所以刘备第一次北伐结果就是拿下陇右。
拿下陇右之后,一是这个地方产马,蜀军可以在此招募大量的骑兵;二是这个地方产粮食,蜀军的后勤保障压力大减;三是这个地方有人口,蜀军可以从这个地方招募更多的士兵;四是从陇右进攻长安,基本都是大路,比汉中的路线更好。
接着刘备可以进行二次北伐,进攻长安。
拿下陇右之后,刘备再巩固陇右地区两年左右,发展生产,治理下地方(因为有诸葛亮,所以可以实现很好的治理),招募下军队(估计可以招募5万人左右的军队)那么刘备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军队规模可以达到接近20万人,至少也是15万人。而曹魏在长安地区能够集中的兵力,估计在20万人左右,这个时候就会爆发一场长安附近的决战。
我们可以看一下阵容:
蜀汉:统帅 刘备
大将:诸葛亮、赵云、魏延、吴懿、张南、冯习、傅肜等
兵力:15-20万
曹魏:统帅:曹睿
大将:司马懿、张郃、王双、郭淮等
兵力:20万左右
那么这种情况下双方旗鼓相当,就看发挥了。个人感觉蜀汉的赢面大一些,毕竟刘备这边的精锐较多。这场决战拿下了,长安就没问题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如果刘备没有打夷陵之战,根据诸葛亮北伐的情况来说,拿下长安的可能性很大。
正史中官渡之战袁绍20万人,曹操2万余,曹操不止这么多兵但是因为要防守大后方,因为曹操处于四战之地,袁绍有冀州,并州,幽州,青州4个州也最多就动员30万,曹操我估计应该实际有15-20万之间不然早没了,曹操典型的兵多粮少,所以经常断粮。益州有十二个郡,实际上相当于两个州的了,刘备入川前保守估计有200~300万人,虽然南阳和淮南一个郡就有200多万,但是是中原的大郡,益州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巴,蜀郡和汉中的南郑一带,其余都少的可怜,估计也就一个郡十几万人,巅峰时期益州也就只能动员20-30万,刘备入川之后益州加上汉中,荆州的全部也最多就动员20万~30万,因为曹操把汉中大半的百姓都迁走了,刘备也就上庸一带还有点人,后来也叛变了。关羽损失了一部分精锐,,孟达叛变,刘封死了,损失起码5~10万,刘备称帝之后目测20万上下,还要防守汉中一带,马超的兵估计也调动不了,刘备能摸出十万就不错了,还要巩固防线,从江州到白帝前线一带还有预备兵,刘备前军主力不会超过五万,后军也有数万,孙权动员肯定在十万以上,孙权这个人喜欢让都督带前军几万人在前面打,打不过自己还有主力,但是刘备的蜀汉军队擅长攻坚战,步兵和骑兵比孙权厉害太多,水军也不差孙权多少,不过荆州丢失之后不知道还有多少,夷陵之战刘备与陆逊都在五万人左右,双方都有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