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哪些和方言有关的趣事?
侄子喊我“二爹”,差点误了婚事!
16年前的腊月26,这是我和女朋友两家看好的日子,那一天准备结婚。当时完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腊月26这一天的到来“了。
我女朋友是湖南人,我是河南人。我和女朋友都在煤炭部的一家北京基地工作。
在腊月22那天,侄子从西安一所大学放假过来,他的任务是到时候做伴郎。我到西客站把他接到家里。到了家里,推门一看,女朋友已经在我那里了,正在忙着粘贴喜字。侄子赶紧和我女朋友打招呼,此时仍然按照“阿姨”来称呼。女朋友看来也很高兴,侄子就也在一边很有眼色地帮忙干活。
我给女朋友和侄子各端来一杯水,侄子赶紧对我说:“二爹,你也歇歇吧。”
女朋友听了,愣了一下,又追问一句,我侄子就又重复了一句:“二爹啊!”
女朋友顿时脸色大变,手中东西一推,哐当一声开门走了。
我和侄子面面相觑。我根本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难道是要上厕所?她完全可以在这里啊。赶我追到楼下,她已经骑着自行车走远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去西客站接侄子,她知道;我让侄子做伴郎,她同意的;侄子见面给她打招呼,她笑容满面;侄子帮他喜字,她很高兴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有瑕疵啊。
忽然我明白过来了,赶紧给女朋友打电话,她关机。这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啊!
半个钟头后,门铃响了。原来是女朋友的父亲让我下楼。我听见声音不对,赶紧抓过棉袄,趿拉着拖鞋,赶紧下楼了。
女朋友的父亲一见我面,就厉声问道:“现在楼上那到底是你侄子还是你儿子啊?”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意识问:“咋了?我侄子啊!”
“你侄子?他咋问你喊爹啊?如果真是你儿子,这婚事就不用再办了!你要实话实说!”
“不是爹!是二爹!”
“那不一样?”
“那能一样?喊爹说明他是我儿子,喊二爹说明他是我侄子!”
“慧慧说,你侄子长得可和你一样。”
“我侄子怎么能和我长得不一样啊?我和他爹是亲兄弟啊。有基因啊。”
“听说你们那里都是什么拉边套什么的。是不是因为这个,他才称呼二爹啊?“
“这样吧,你给我大哥或三弟打个电话问问吧。“
“问问?哪个才算是你侄子的爹啊?“
“我三弟是我侄子的爹。“
“那我问问你大哥吧!“
女朋友他父亲是单位的政工师,知道怎么问我大哥,知道怎么套出真话来。
我拨通了大哥的手机。他开始询问我哥我们老家的称呼问题,说自家想做些民俗调查。
我大哥说,在我们南阳老家那一片地方,兄弟们关系都很亲,所以孩子们称呼父亲的兄弟们就叫大爹,二爹,三爹,以此类推;孩子们称呼父亲的媳妇们就叫大妈,二妈,三妈,以此类推。不像其他地方,称呼“叔叔”。我们那里根本没有听说过什么“拉边套“,听说陕西有些省份有吧。
事问清了,婚事照常进行。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插曲。
原来如此!
虚惊一场。
八十年代,我在一个建筑公司工作,工地有外包劳务的陕西西部劳务队。那时候,人们润手都用“棒棒油”,劳务队的几个小姑娘到一个国营商场去买,商场里的售货员事不多,几个人集中在一起谝闲传,姑娘们看好了就过去叫售货员,说要买“杠郎油”,售货员听了说:“没有”。几个小姑娘还以为售货员没听清,又说了一次要买“杠郎油”,售货员不耐烦了,“告诉你了,说没有没有,没听见啊”?姑娘们不愿意了,明明那里摆着,却说没有,就是看不起农村人,为此就吵了起来。主任在办公室听见外边吵声,出来问怎么回事?姑娘们一口方言,说了来龙去脉,主任笑笑,说让领过去看看,售货员一看是“棒棒油”。不吵了,都是方言惹的祸。
17岁那年从吉林回到祖籍地山东继续求学,我在原来的学校是学霸的。结果到了新学校上第一节课傻眼了,明明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语文课的板书,我一句话愣是没听懂,以为老师上的英语课呢!云里雾里了一节课。发现这个语言困难以后 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克服当地的方言困难,终于没落下学习,每天凌晨2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终于把初中三年的课程追上了。你知道了到了山东才知道两地的课本不一样啊![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不过经过努力进入班级前5名,给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吓一跳。在他们印象里东北回来的学生没有一个能有这么好成绩的[呲牙][呲牙]
中考年级前几名顺利考入山东警察学校。[比心][比心]
感谢邀请。我是贵州兴义人,看到提问,我一下在我脑海里,突然就想起来了许多家乡“土话”,十分有趣。如最容易说的方言:
说去什么地方,那里人就说“克哪里”?
问时间长不长,土话是“一哈哈”。
喊你转过身来,他们说“车过来”。
如果你事情办砸了,他们就会说“哦货,打道了”,
如果一个人犯法了,那里人会说“捡家园咯”。
形容一个人穿戴规规矩矩,他们就很简单地形容说“周正”。
比喻一个女孩很漂亮,他们就说“火儿晃得狠”!
一件事需要很短时间完成,他们就说“一法式”。
形容一个人的苦脸,于是就说“鬼眯屎眼的”。
说一个人长时间不走了,就说“焊到起”。
形容一个人很懒,他们就说“杀起一个二偏孩”。
想一个问题时,他们就说“默道起”。
大人训不听话的孩子时,大人就会吼道“慢点我爪你两偏脚嘞”
叫你注意脚下的路时,他会提醒你“不要打道起”!
如果有个人被抓,他们就说“兆了兆了”。
一个人出苦力,他们就说“掌笨”。
如果一个事情不好办,就说这个事情“老火得狠”!
说一件事情得和稀泥,他们就说“算了打罗喝”。
如果这个人心狠手辣,他们就形容“刮毒得狠”。
形容一个人面色不好,说你“青格狼当”。
一件事情要办彻底,他们就说“杀各”。
非常非常多,由于长期不在那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土话”都想不起来了。
谢邀!
〇七年六月开车到西安的周至县城跑生意。到地方下车后,河南小王问了个地方,随行的老范随口说:“我知道在哪里,端走就到了。”河南小王显然没听懂陕西话“端走”是啥意思,就问道:“端走咋走唻?”
憋住没敢笑,也不便解释。知道是老范有意逗小王呢。
向前走了没多少步就找到了小王要找的地方。河南小王就说:“地方都找到了,咋也没见范师说的‘端走’呢?”
我与范师大笑。哈哈[可爱][可爱][可爱]
这个“端走”笑话还不算可笑,另一个“端走”笑话可能会笑死你不偿命。
话说朋友云哥八四年退伍回家等待分配。云哥老家是河南的。住在当时西安西郊的3402工厂家属区。那时云哥老家来了亲戚。比云哥年龄大点,那时云哥也闲,就整天带着他的亲戚在西安城里闲逛。
一天下午四点多钟了,他俩走到现在的枣园十字,由于云哥碰见个战友说安置工作的事,就和战友一起走了,到“退伍军人安置办”了。
云哥想着枣园十字离他家也不远,走时就对他亲戚说:“我一会要是没回来,你就先回家吧!”
云哥晚上回家后,云哥他妈就对云哥说:
“你表哥在枣园十字等你不见你回来,由于天晚了,就自己向回家走。半道上还问了个人,说3402朝哪走呢?那人说:端走!”
“你表哥回来对我说:姑妈,我回来路时找不到路了,路上问了人说是‘端走!’,可是我回到家了,手上啥也没端咋就回来了呢!”
哈哈[可爱][捂脸][捂脸][捂脸][捂脸]端走,陕西话就是直走。[呲牙][呲牙][呲牙][爱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剪切,与本回答无关。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大年初二回娘家时,我们经过我上小学时每天必须经过的几个村子,我对孩子们说:“这个村子叫后门儿,这个村子是安门儿,这个村子是高门儿,前面就是刘庄儿,然后就到姥姥家了。”
孩子们听我说了一连串的方言,顿时一脸懵!
沐恩问我:“妈妈,你保证你刚才说的不是外语?me是什么?我明明看到村头的路牌上是‘门’。”
“实际上就是‘门’,但当地人都念转了音,读成了‘me’。”
“你刚才叽哩哇啦说的方言,我没听懂一个村子的名字,哈!”
“妈妈,你给我们说一段方言,让我们过过瘾呗。”佳音起哄。
“好,你们听好啊!我用方言给你们讲个笑话。
夜黑,外先,树上有个嘛几扭,一效叫唤一贺晌,青倒起俺爬到树上够它,木站牢稳,一效掉泻来磕住不老盖,快疼死俺了都。
胖妮儿要是该这多美,给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儿想类一贺一贺的睡不啄。
天刚亮俺就窜到她家当院斜货:胖妮儿!胖妮儿!
她一翁门看见俺,她的脸可红了,问:恁弄啥类,咋了呀?
俺上去捞住她类胖手说:咱到集上吃油馍。
到了炸油馍摊,俺两手一摸步袋,卓兜空壳喽,诺兜某任扇儿。
俺心里骂:去火,钱放在枕头嗲忘带个兔孙了。
俺说:妥!木带钱。
胖妮儿说:恁花椒俺类不是?呲闹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气儿了。
唉!俺咋恁不中用类?!”
我用家乡话说完,他们俩大眼儿瞪小眼儿,一脸懵,哈哈!
沐恩说:“啥意思啊?听着怪热闹。”
佳音说:“是不是和胖妮儿吵架呢?”
“那我就用普通话给你们翻译一下,认真听啊。
昨天晚上,外面树上有个蝉,一下子叫唤一下午,早上起来,我爬到树上想抓住它,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下来,磕住膝盖,快疼死我了。
胖妮儿要是在这,该多美,给我揉揉就不太疼了,俺想胖妮儿,想得一夜一夜的睡不着。
天刚亮,我就跑到她家院里大声喊:‘胖妮儿!胖妮儿!’
她一推门看见我,她的脸就红了,问:‘你干啥呢?有啥事儿呀? ’
我上去抓住她的胖手说:‘咱们到集市上,去吃油馍。 ’
到了炸油馍摊,我两个手一摸兜,这个兜里啥都没有,那个兜里也是什么都没有。
我心里骂:‘坏事儿!钱放在枕头底下,忘带了。’
我说:‘妥!没带钱。’
胖妮儿说:‘你逗我嘞不是?真烦人! ’
我往地上一蹲,不吭声了。
唉!我咋恁没用嘞?”
听完我的话,俩孩子笑出了眼泪,哈哈!
其实,方言是一方土地的灵魂;方言是一方土地的传承;方言是一方土地的血肉!
把方言传承下去,能使得万千游子的心牢牢索住,彼此相连在一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西安上学。有一个星期天,我和两个同学到市郊闲逛。其中一个是河南人,一个是山西人。我们转到了大雁塔附近。我想起前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南五台的小文章,说南五台在西安市正南,佛教圣地,风景优美。我对他俩说:“报上说,南五台很好玩,就在市区南边,啥时候咱们去玩吧。”他两个也很感兴趣。刚好有一个中年农民拉着一辆架子车走过来。山西同学就拦着人家问:“大哥,到南五台怎么走?”人家也不理我们,径直走了过去。走出四、五米远,才说:“南五台,远得赠送莫想着呢!”我们愣到了那里,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才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议论:“赠送莫想?“莫想”还好理解,大概是想都别想。可为啥还“赠送”呢?是客气话吧?”
回到学校后,问陕西的同学,他笑了。说:“我们的话zengsong,在这里可不是“赠送”的意思,而是“很费劲”,“把所有的劲都使上”的意思。”我们就理解为:“赠送莫想,你费了吃奶的力也想象不到。”我们到底也没有弄清这里的zengsong是哪两个汉字。据说它是“粗话”。
一个南方姑娘,嫁到北方,一次亲朋好友聚会,聚会地点离家很近,她老公说:“我们不开车了,跑着去吧。”
这姑娘犯愁了,说:“既然离家近,咱走着不行吗?为何要跑着,我没有平底鞋呀!”
她这一说,把人都笑翻了。
我们那一带,走,就是跑。比如问:“你家孩子会跑了吗?”就是会走了吗?
中国方言很难理解。往往产生误会。
初中时,我的一个老师姓李,听说是别的乡镇调过来的。他的方言比较严重,就是这方言害了他。
在我们班,他担任地理课老师。第一节课就出了问题。上课了,李老师走上讲台,可能是为了活跃气氛,拉近师生关系,他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就那种不等听完就知道答案的问题。一个同学抢答成功,李老师问“某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不等我们回答,他自问自答说“则个是啊,则个是”。什么意思?听不懂。听不懂就猜,从他肯定的神色,说话的环境,我们猜“则个是”可能是“对,可以,是的”这样的意思。几个调皮鬼还在下面小声练习。好了,李老师上新课,讲地图,问了一个地图方向的问题,这次我回答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李老师露出满意的神情,问,同学们,他回答的好不好啊。同学们齐声答好,有少数几个大声说“则个是”。同学们一起望向这些调皮鬼,他们一个个满脸坏笑。李老师说,则个是啊,则个是,不过啊,你们不能说则个是。小插曲过去,又接着上课,又提了一个问题,课本上有答案,又答对了,李老师很高兴,问我们回答的对吗,全班几乎齐声答道“啧个是”,李老师脸色一变,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停顿了一下,李老师说,同学们,我刚才要你们不要说“则个是”,你们可以做到吗?这下,全班齐声有节奏的喊,“则一一个一一是!”声震屋瓦,然后全班笑翻了。把个李老师气得用手对我们指指点点,却说不出话来。他拿起书就走,再也没有来给我们上课。
又过了几年,我到小学做代课老师,在全县教学大比武的课堂上,我看到了李老师。那天李老师是讲语文课,篇名叫《司马光砸缸》。李老师情绪饱满,导入也不错,问题出在读篇名。李老师的家乡话,是没有后鼻音的,像ang和an,都读an,eng和en,都读en等等。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司马官---砸肝,来,同学们,跟我一起读,司马官---砸肝,司马官---砸肝。他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带读,下面的学生和听课的领导老师都忍俊不禁,从微笑到笑出声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据说此后李老师离开了教学岗位,去做后勤了,一直郁郁不得志。我觉得,还是与方言有关吧,一个老师,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很重要啊。
谢谢邀请。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我经历过的与方言有关的趣事,和大家共同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苏南方言很俏皮。江苏南部和江苏北部因一江之隔,被简称为苏南和苏北,方言风俗也有很大不同。苏北人生性直爽豁达,苏南人则显得有些风趣俏皮。记得我在三十五年前第一次到无锡走亲戚,亲戚满口的无锡话就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他们把吃饭叫“掐万”(宜兴话),把吃晚饭叫“掐压弯”(无锡话),把红绿灯叫“筽绿登”(无锡市区话),把爷爷叫“呀呀”(江阴话),将喝茶叫“掐臼”(江阴话),把我走了叫“姆饱了”(江阴话),听起来很有意思。
第二,甘肃方言很干辣。我曾在甘肃泾川、平凉、兰州一带工作过,那里的方言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比如他们把聊天叫“谝”(泾川话),把小车子叫“碎策梓”,把媳妇叫"婆姨”,把大伯叫“大爸”、二叔叫“二爸”,外地人听了总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第三,山东方言忒耿直。我原来的部队驻扎在山东泰安市宁阳、磁窑、曲阜、莱芜一带。那里的方言也特别有意思。记得有一次停电,我到外面一家超市买蜡烛,“偶遇”两个老太太聊天。一个说,停电咧,买“纳福”,另一个回答“纳福”魔咧。一个说,家里头脑腐忒多,另一个说那你就弄“匪缸”“五路”死。一个说现在电不稳,骚匪匪不开,另一个回答说做饭饭不扶。后来我反复请教,才弄明白,一个老太太去买蜡烛(纳福),一个回答说卖没(魔)了,一个说家里头老鼠(脑腐)太(忒)多,一个接茬说那你就弄水缸(匪缸)里淹死(五路死),一个说电不稳(电压不稳定,烧水水(骚匪匪)不开,一个搭话说做饭饭不熟。您听了这段方言是否也觉得有意思呢?
各地方言不同,意思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每个地方方言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色彩,非常值得研究。您的家乡方言是什么样子?能否说说和方言有关的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呢?
谢邀,我退休以前在我单位老生活区房子居住时,有一天星期天我在家休息,有位我的邻居,我媳妇的一位好闺蜜来我家串门。她们俩人啦呱聊天了很久,说了许多事。其中有一段对话很有趣:“媳妇,你老家是哪里人?邻居:我是淄博博山直上的。",我媳妇当时笑了起来,其实她没有听懂,也不好意思发问,怕闺蜜笑话她连句话都听不懂。媳妇的闺蜜走了。她走后媳妇问我你听懂了吗?是什么地方。我说听懂了她可能是博山池上镇人。也可能博山人方言是上面的意思。博山方言与我们说话不同这是句土话,就是在上面,上面的意思。我媳妇当时对我说:“你真神了,你一个济南人居然能听懂淄博博山方言。过一会我去她家问问,如果真如你所说:我就彻底服了你。不一会功夫,我媳妇回来了,冲我笑着说:“你说的对你真行,我真服了你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对媳妇说:“任何东西和亊物,要经过脑子认真思考和体会,才能听得懂明白其意思。不经过脑子,就什么亊情都不明白都不懂,要多动脑子才行。"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工作和学习都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93年,我在部队带新兵,记得有一次,紧急集合,(不准开灯),听到一个新兵在叫: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呢?我直接蒙了。心里想:我的乖乖,还有带着孩子当兵的?结果,一列队,哈哈,是一个湖北兵,他找的是他自己的鞋子。到现在想起来,我还乐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