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根据可考的历史,糖尿病这种疾病已经存在数千年了,只不过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消渴症。古代的先民们发现得这类疾病的人普遍存在着口渴的症状,而且他们的尿液会吸引很多的蚂蚁和苍蝇,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这类人的尿液中糖的含量是比较高的。
我国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最早是在东汉,随后隋朝的《古今录验方》中也记载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比较甜,著名的药王孙思邈提出了糖尿病的运动和饮食疗法。虽然关于糖尿病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但是目前依然没有办法治愈这种疾病。喜欢思考的朋友可能会觉得糖尿病患者是因为缺乏某种物质,真相到底如何且听医者良言一一道来。
1.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平心而论,目前关于糖尿病的病因是不明确的,并不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而是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是整体而言,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发病的。
在我们体内存在着一种叫做胰岛素的激素,这种激素和别的激素有点不同,它是体内的唯一降低血糖的物质,但是升高血糖的物质却有很多,常见的升高血糖的物质包括皮质醇、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但是需要注意,体内并不是说有胰岛素就能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这是因为胰岛素发挥作用需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这句话可能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吧,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关系就类似于古代调兵遣将的虎符,两个虎符放在一块才能有调动军队的效力,否则就没用。
糖尿病从表象来看是血糖的升高,这里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或者)餐后血糖升高,具体的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或者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性,这里说的遗传并不是说直接能让人得糖尿病,而是说直系亲属有得糖尿病的那他们的后人得糖尿病风险要显著高于正常人。就拿现实中我的一个朋友来说把,他爷爷、奶奶、爸爸都有糖尿病,在他42岁的时候就被确诊了糖尿病。
糖尿病其他的病因还包括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肥胖等。这里说的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其实挺多的,既包括病毒感染,也包括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现实中有很多病毒都对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病毒感染损伤胰岛β细胞具有迅速、大量的特点,胰岛细胞减少的话,长期来说自然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化学毒物主要是指某种化学成分能够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不过这些研究主要还是在动物实验中,像四氧嘧啶、吡甲硝苯脲等这类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损伤胰岛β细胞的毒害作用。
免疫异常顾名思义就是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把自己人当做外人一样去处理了。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免疫力的作用是清除致病微生物、监视癌症的出现、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一旦免疫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它就敌我不分,把胰岛细胞当做外来物进行攻击,胰岛细胞被攻击以后,其数量肯定会减少的,减少到一定程度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
可能最让大家颇为疑惑的就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关系吧,这里需要着重介绍一下。对于肥胖患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这样的话就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但是需要注意,胰岛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就相当于一个人经常加班,也许一两天还能坚持,但是长期下来胰岛细胞必然会累死一部分,直到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
2.人体缺少什么会得糖尿病?
可能不少人会有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比如认为得了某些疾病就是缺少某种物质,这种说法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就拿贫血来说吧,可能是因为缺乏铁元素、叶酸、蛋白质等,夜盲症和缺乏维生素A有关、佝偻病和缺乏维生素D有关。但是需要注意一定,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缺乏某种物质所致。
就拿今天的主角糖尿病来说吧,它的最关键的两个要素是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只要能够影响这两个要素的的因素,就都有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糖尿病种类有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病理机制就是胰岛素的缺乏。但是需要注意,临床上最常见的糖尿病就是II型的,这种类型可以占糖尿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然而它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受体对于胰岛素不敏感。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说得糖尿病是因为体内缺乏某种物质都是不太严谨的。
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只要被确诊了以后就需要控制好血糖。对于I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靠打胰岛素。II型糖尿病的最主要治疗方式就是靠口服药物,常见的包括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达格列净、阿卡波糖、罗格列酮等。不过II型糖尿病在胰岛细胞衰竭的时候,是需要打胰岛素的,毕竟这个时候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
本文纯为手打,如果觉得对您有用,还请不要吝啬地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果有疑问,可以在下方留言,定会回复的……
这个问题问的好,西医里说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或者相对不足导致的,因此还是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缺少引起的。
当然胰岛素缺乏这是直接的表面因素,所以西医治疗会采取注射人工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而且相当快速有效,但缺点就是得终身用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那是因为没有解决掉为什么胰岛素会产生少的原因!胰岛素是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细胞变得老弱病残,没有足够的活力,劳动力不足,自然没法产生劳动量,因此胰岛素会减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西医一直在钻研这一方面的药物,而且还在研究的路上,该如何激活胰腺的胰岛细胞?目前西医没有很好的方法。
但是转变思路,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祖国医学–––中医上来。首先从中医典籍里只涉及到心肝脾肺肾五脏,缺没有出现过胰腺这个重要的脏器,难道是老祖宗是把它忘了吗?没有!绝对的没有!而是西医进入中国后,翻译对接出了错误的问题!仔细看一下,对照各脏器的功能的论述,就会发现西医的“胰腺”对应的是中医“脾”的范畴,西医说胰腺,分泌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分泌脂肪酶以及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淀粉,脂肪,血糖等,
中医论述“脾主运化”,运化,运是运输,化是转化,现在有一门科学叫化学,就是专门研究各种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各种现象,而具体到人体就是生物化学了,这个化就是“转化”的化,几种物质产生化学反应转变成另一种物质,叫“化”,而蛋白,淀粉脂肪等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转化成甘油,脂肪酸,葡萄糖等就是这种“化”的结果,所以西医的胰腺就是对应于中医“脾”的范畴!中医对于脾功能减弱有没方法呢?中医对脾功能减弱叫“脾虚”,
根据体质的不同,有各种健脾的方法,就那中成药来说,有健脾丸,归脾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等等多种中成药,当然还有针灸,艾灸,砭术等多种不同的方法,还有八段锦,五禽戏等各种传统体育,对脾都有很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扶脾的正气,让脾真正有脾气,生机勃勃!
那么对于胰腺功能是如何损伤,导致减退的呢?也就是导致糖尿病的最终根源!这一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论述,大同小异,有先天的因素当然更多的是后天的因素。西医对糖尿病的预防和康复都提到“管住嘴,迈开腿”,让从口而入的能量减少,同时把体内多余的能量转化出去,在食物这一块讲究饮食搭配,肉,蛋,菜,果,主食的分配。
中医《黄帝内经》上也讲“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食饮有节”都是一个道理,同时还有情志方面“思伤脾”的论述,更为全面。总得来说,糖尿病也是生活方式病,是一种富贵病,吃饭七八分饱,不要让胰腺过度劳累,吃的太多,必然会让胰腺过度分泌包括胰岛素在内的消化液,时间长了就会过劳死,这个时候就是中医的脾虚,出现明显的口渴消瘦等症状,还会有“消渴症”这样的病症名,也就是西医的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了。吃完饭多运动,把这些能量转化出去,会对身体的血糖降低,对其他脏器就会减少危害。
糖尿病病人爱生气,急躁,易发怒,失眠等,而这些都需要瞬间的高能量来支持,这些都需要血糖供应,所以说修身养性,提升内心涵养的修炼,都对糖尿病的预防,康复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心平了,自律性强了,晚上不再熬夜,早早睡,也都是对糖尿病有好处的。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知道了糖尿病表面上看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造成的,但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糖尿病还是生活方式病,
所以从根上开始,需要重视并改变我们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合理的生活习惯,配合治疗和调理身体才是正解。
吃对吃好,适当运动,稳定血糖
我来回答,我老公也是糖尿病患者10年了,这些年一直保持血糖稳定,主要运动和合理饮食。因为家里有这类人,所以对糖尿病也很关注。
糖尿病-成因通常的是缺乏胰岛素或者胰岛素缺陷所致。人体为获取能量,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糖分—尤其葡萄糖。胰岛素对细胞产生作用。使其从血液中提取葡萄糖。在糖尿病的情况中,一种是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另一种情况是身体的细胞中产生了对胰岛素作用的抵抗。
这两种情况结果是一样的,由于葡萄糖无法进入人身体的细胞,血液中积聚葡萄糖的含量便上升。
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35岁前,儿童青少年,胰岛素依赖型,占糖尿病人群的5%-10%)。
2型糖尿病(糖尿病最主要类型,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逐渐降低、抵抗。这类人群占糖尿病的90%,中国2017数据报道糖尿病1.14亿)。3、妊娠糖尿病:某些孕妇孕期血糖升高,然而,血糖水平一般在分娩后恢复正常。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
那些人易患2型糖尿病:体重偏重,有家族糖尿病病史的40岁以上的人群。
预防措施:
锻炼:锻炼可以通过控制过度肥胖减少身体对胰岛素的需要,也可以改善胰岛素对身体细胞的作用。肌肉的锻炼可以利用葡萄糖制造能量,也就减少血管中沉积的葡萄糖。
保持理想体重: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大危险因素。如果你的体重超过合理体重10%以上,建议开展减肥计划。
合理饮食:每日身体食物中摄取20-25克的膳食纤维可以减少你患有2型糖尿病的概率。食物种类多样,尽可能减少脂肪的摄取,同时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不进食。这两种情况都能造成葡萄糖摄取大起大落,并使新陈代谢系统产生紊乱。控制热量的摄取,减少胆固醇含量,保持合理体重。
控制血糖的三要素;饮食-运动-药物,在量和时间上要严格遵守。糖尿病人生活应有规律,下面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的建议:
◆ 每天进食相同的食物,选择低GI值的食物:每天主食摄入最好不要少于150克,防止低血糖。杂粮、全谷类、薯类、豆类、瘦肉、鱼、蛋类、牛奶、蔬菜(每天保证足量蔬菜)都是血糖指数很低的食物,水果在血糖稳定时期可以吃,每天吃250克左右完整的水果,在两餐之间吃,我老公每天肌肉锻炼后吃一个香蕉,没引起血糖波动。
◆ 每天在相同时间进食或吃零食;进餐规律对血糖控制很有帮助。
◆ 每天在相同时间服用糖尿病药;根据自己糖尿病餐前餐后类型选择药品。
◆ 每天在相同时间运动;选择力量型和有氧运动结合效果极佳;运动前后喝点水,避免运动损伤和脱水。
◆ 执行吃饭时间、吃零食时间、服药时间和运动时间,检测时间。提议做记录,便于掌握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
掌握以上几点,把运动当做生活一部分,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合理饮食,了解糖尿病知识,了解越多,预防糖尿病和防控糖尿病,包括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它的基本病理生理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和)作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异常。
虽然,糖尿病人的表现主要是以高血糖为主,但他们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的代谢都出了问题,所以,糖尿病人要防的,不仅仅是碳水化合物,还需要注意脂肪、蛋白质的代谢。
常见的营养素中,有哪些营养素缺乏,对糖尿病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呢?
铬
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铬作为一个辅助因子,对启动胰岛素有作用,添加铬能刺激葡萄糖的摄取。其作用方式可能是含铬的葡萄糖耐量因子,促进在细胞膜的硫氢基和胰岛素分子A链的两个二硫键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桥,使胰岛素充分地发挥作用。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的价态有极大的关系,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高约100倍,但不同化合物毒性不同。在食物中,大多数为三价铬,口服毒性非常低。
铬以小剂量广泛分布在食物中,膳食铬的主要来源是谷类、肉类及鱼贝类。全谷类食物中含有的铬高于水果和蔬菜,精制糖和面粉中的铬低于未加工过的农产品,加工过的肉类铬含量较高。
烟酸
烟酸,也称为维生素PP、尼克酸、抗癞皮病因子。
葡萄糖耐量因子是由三价铬、烟酸、谷胱甘肽组成的一种复合体,是胰岛素的辅助因子,有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及促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
烟酸能增强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可通过活化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而加快体内葡萄糖的利用。
烟酸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动物肝、肾、瘦畜肉、鱼以及坚果类中含量丰富;乳、蛋中的含量虽然不高,但色氨酸较多,可转化为烟酸。
谷类中的烟酸,80%-90%存在于它们的种皮中,精加工的谷物损失掉了大量的烟酸。
锌
已经证实结晶胰岛素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锌,并证实锌在胰岛素释放中起调节作用。
锌是体内许多酶的辅基,参与体内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的分裂增殖,协助葡萄糖在细胞膜上的转运,并与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缺锌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抵抗性增强。
但锌过多也会损害胰岛素分泌,导致葡萄糖耐量降低,并可加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溃疡。
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类都是食物锌的极好来源;干果类、谷类胚芽和麦麸也富含锌。
干酪、大蚝、虾、燕麦、花生、玉米等是锌的良好来源。
精细加工的粮食可导致大量的锌丢失,如小麦加工成精面粉,大约80%的锌被去掉;豆类制成罐头比新鲜大豆锌含量损失60%左右。
B族维生素
除了烟酸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直接与胰岛素相关外,其它多种B族维生素也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如维生素B1可构成辅酶,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维生素B2可构成黄酶辅酶,参与氨基酸、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并用维生素B2可激活维生素B6,参与色氨酸形成烟酸的过程;维生素B6也通过构成辅酶的形式,参与到氨基酸、糖原和脂肪酸的代谢中。
糖尿病患者糖异生作用旺盛,B族维生素消耗增多,如果供给不足,会进一步减弱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加重糖代谢紊乱。
瘦肉、全谷物、坚果等是B族维生素良好的食物来源。
其他矿物质
还有很多矿物质,都是构成酶的成分。如镁缺乏可引起II型糖尿病患者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锰是羧化酶的激活剂,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锰缺乏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不耐受。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一类不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其中,可溶性纤维对小肠内的葡萄糖和脂质吸收有影响。
可溶性纤维在胃内形成很粘稠的物质,这些粘性物影响了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致使餐后血糖不会突然上升。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来自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各种谷物。
蔬菜和水果中的水分含量较高,所以,相对谷类、豆类来说,它们所含的纤维量较少。因此,膳食中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谷物。尤其是燕麦、大麦、水果和一些豆类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
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应多吃哪些食物?
- 1、全谷物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发现了,与糖尿病的形成关系密切的多种营养素,在谷类中含量都非常丰富,但它们都主要存在于谷类的种皮。
我们现在吃的谷物,大多是经过精加工的大米、白面,那些维持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营养素,都被浪费掉了。而谷物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素就是碳水化合物,精米白面失去了能正常代谢碳水化合物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得糖尿病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要预防糖尿病,就要先从主食下手,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全谷物的口感粗糙,不利于消化,可以采取精细搭配和精粮细作的方式,粗细比例维持在3:7或4:6,适量饮用一些五谷豆浆。
- 2、豆类
豆类也富含了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它们的血糖指数也较低,尤其是大豆类,黄豆、黑豆的膳食纤维含量很高,血糖指数只有18。而大豆制品的血糖指数也较低,大约是20多。
但加工豆类或罐头,营养损失较大,血糖指数也会升高,不建议过多食用。
- 3、瓜类和叶类蔬菜
并不是所有的蔬菜对糖尿病人都那么友好,一般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南瓜、山药等,淀粉含量较多,血糖指数较高,如果菜肴中包含了这类蔬菜,主食的量要相应减少。
但瓜类和叶类蔬菜的血糖指数较低,普遍低于15。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蔬菜类食物300-500g,以瓜类及叶类蔬菜为主。
- 4、水果有讲究
水果中虽然含有膳食纤维,但果糖往往也较高。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水果的摄入量大约为200-350g即可,水果并非多多益善,水果种类尽量选择应季的。
血糖高的人,尽量选择苹果、梨、樱桃、桃、柚子、李子等这些血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水果摄入量比正常人低,大约每天100-150g即可,并且,两餐之间吃水果,更利于血糖的稳定。
这几类食物尽量少吃
- 1、精制糖
如白糖、红糖、甜点心、蜜饯、雪糕、甜饮料等。
- 2、高脂肪食物
吃糖吃出糖尿病的人不多,大鱼大肉、肥甘厚味更容易得糖尿病。脂肪含量过高,对营养代谢的影响更大,而且,脂肪含量过多时,身体也会将脂肪转化为糖。
- 3、酒
酒是纯能量食物,尤其是高度白酒,几乎无其它营养素,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而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场所,肝都受损了,代谢怎么保证正常呢。
结语
任何疾病都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预防疾病,也不是简单地吃点什么或不吃什么。
健康的身体,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的,饮食结构要合理安排,要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绪,保证适度的运动,多方面因素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健康的体魄。
一直以来,糖尿病都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患上糖尿病,其实有时候不只是会让我们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更多的时候还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重大的打击。因此在现实生活之中,但凡有人提到糖尿病,我们对它都会深痛恶绝。然而,在疾病面前,害怕和厌恶是绝不没用的,更多的还需要我们真正去了解它,才能做到早预防,甚至早发现、早治疗。
其实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当我们改变心态,学会以正确的心理应对糖尿病,糖尿病也会变得并不可怕。而对于健康的人群来说,要想预防糖尿病,就必须了解糖尿病的引发原因,然后从病因进行预防,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接下来,这篇文章与大家详细说一说糖尿病有关的知识。
糖尿病的大致介绍
在临床上,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尽管它们的名字都挂着糖尿病,但是它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病因。尽管如此,但是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是都存在慢性高血糖,在慢性高血糖的作用机制下,会呈现一系列的代谢性问题,比如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引发的心、肾、眼等器官损害。严重时,甚至可以分分钟要人命。
说到底,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最致命的不是它本身,而是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这么多并发症真真切切的摆在这里,说不害怕那只是在安慰自己而已。不过,只要我们能够通过饮食、生活习惯、药物、运动等方面积极控制病情,就能延缓,甚至是与糖尿病永久和平共处。
各大类型糖尿病的诸多原因分析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影响胰腺,仅占糖尿病患者的5-10%。4?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并破坏它们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1型糖尿病患者不生产胰岛素,需要通过注射或输注来服用胰岛素,以便他们能够维持血糖控制并利用碳水化合物来获取能量。血糖升高会导致体重减轻、过度饥饿、口渴,这些症状都是1型糖尿病的征兆。
1型糖尿病大多数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综合导致,遗传因素这一点很好理解,也就是父母中存在糖尿病对子女产生的基因遗传;而环境因素大多数与病毒感染有关,比如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等。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结果:要么胰腺开始释放的胰岛素太少,要么在进食后的几分钟内释放出一种激素,以帮助人体存储葡萄糖,或者身体无法对胰岛素做出充分的反应,这在临床上也被称之为胰岛素抵抗。此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体内多余的脂肪会引起胰岛素抵抗。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一整天的运动太少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吸烟会增加血糖并导致胰岛素抵抗。根据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吸烟者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高30%至40%。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这一种类型的糖尿病,大多数都伴有具体的疾病。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它们都是因为明确的疾病所引起,临床上多以胰腺炎、库欣综合症最为常见。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会在胰腺无法适应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发展,这在怀孕期间由于胎盘激素的分泌而很常见。在我国,约有6%至9%的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当细胞对胰岛素具有抗性时,血液中就会积聚糖或葡萄糖,尤其是肥胖女性在怀孕期间较为常见。此外,一些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引发糖尿病或高血糖风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然而,大多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会在孩子出生后,血糖会恢复正常,但也有很多女性难以恢复。因此从这方面,女性在年轻时忙着工作的同时,一定要避免高龄怀孕。
患上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所有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计划均应个体化,不能一视同仁。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该考虑一个人的既往病史、血糖控制、文化、饮食偏好和目标,都将非常重要。 例如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开始治疗,做到减轻体重、减少加工食品和简单糖的摄入、增加运动以及戒烟。
鉴于有些HbA1c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降糖药物治疗,例如二甲双胍等。就算是用上了药物,也同样增强运动,注意饮食、改变生活习惯,以配合药物发挥最大效果。 每个人对糖尿病治疗的需求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请不要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1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治疗便是胰岛素注射。除了注射胰岛素,同样要重视改变生活方式、运动和饮食。此外,建议新诊断为1型、2型糖尿病的人群应在诊断后的5年内,及其后每年接受一次散瞳检查。
结束语:
糖尿病的管理可能会变得令人厌烦、混乱和不堪重负,尤其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充分了解其病情和治疗计划。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明确减肥、健康饮食、运动和戒烟对于预防糖尿病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心脏病或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对于已确诊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尽管糖尿病可能出现长期并发症,但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便可以长期健康生活。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总的来说,是遗传、环境和自身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糖尿病遗传概率是比较高的。研究发现,有50多个基因异常与1型糖尿病有关,有400多个基因异常与2型糖尿病相关。
所以如果父母亲都有糖尿病,生下的孩子得糖尿病的概率可以高达50%。如果一方有糖尿病或者是隔代有遗传基因,小孩所引起糖尿病的概率也远远地高于父母或者是隔代没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群。
但遗传因素只是让人体有一定的疾病易感性,糖尿病的发生还需要环境因素“助力”。
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的发病虽是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但病毒感染、化学制剂可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从而导致胰岛素减少或缺乏,引发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较大,摄入过多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暴饮暴食、熬夜、运动量少、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
与免疫系统关系最密切的是1型糖尿病。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此外,糖尿病患者或其亲属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等。
糖尿病已成为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虽不能马上致人死亡,但会危害人的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器官和系统,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可导致主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引发糖尿病肾病;周围血管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引发肢端坏死;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障;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皮肤反复感染等并发症。
所以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糖尿病,积极预防和治疗,特别是保持血糖的稳定十分重要。
血糖是一个波动值,和饮食量,活动量,情绪都有关系,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控制在4~7mmol/L,饭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10mmol/L比较好。
治疗上,建议首先采取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
1、清淡饮食,避免进食油炸类的食品,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同时避免暴饮暴食。
2、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3、适当运动,建议糖尿病患者餐后1小时适当运动锻炼,采用有氧运动锻炼,不建议剧烈的运动锻炼,以免拉伤肌肉。长期运动锻炼可以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利于血糖的控制,对于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戒烟限酒,糖尿病患者建议戒烟,因为吸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建议戒烟。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饮酒量,饮酒量不宜过多,并且不建议空腹大量饮酒,以避免出现严重的低血糖。
1型糖尿病需终生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2型糖尿病若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下降,则需终生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