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秦王族是嬴姓赵氏,赵王族也是嬴姓赵氏,二者有关系吗?
秦赵同宗,简单说就是来自同一个祖先。
也不是秦赵曾为一家,就是秦与周王室也曾为一家。如太史儋对秦献公说:
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只要往前追溯,周天子和春秋诸侯们总能追溯到一个祖宗。
就从华夏始祖黄帝讲起吧。
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1个跟了母族的姓,另有14个得了姓,但其中有两对兄弟是同一个姓,所以也就是12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jí)、儇(xuān)和依。别以为只是12个名号,而应该看作是12个新的部族或族群。
为什么一定要说“或族群”?直接用部族或部落,不就行了。原因就是你得结合三代的社会基础。华夏不是草原,其社会基础主要是族群形态,越到后来越明显。比如西周分封诸侯,把姜子牙封到齐国。但不是姜子牙一个人带上天子诏命就去齐国当诸侯了。根本就没有天子诏命,即便有,当地人也不认。
这个分封的逻辑是:姜子牙率领姜姓整个族群,带着周天子给的一套青铜器,杀奔了齐地。对!没错就是杀过去的。因为这就是武装殖民。到了齐地,这伙青铜时代的君子们先要在这个地方建座城,然后以此为据点,对土著野人实施剑与诗的教育。简单说,服从统治就交钱,我们是君子、你们是野人;不服从统治就驱逐,我们是华夏、你们是蛮夷。所以,族群形态是三代的社会基础。于是,最好按照这个逻辑溯源五帝时代。
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玄嚣和昌邑。昌邑的儿子高阳才华横溢,所以黄帝死后,就由高阳继位,也就是五帝时代的第二位颛顼帝。
“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介绍自己的时候,首先就搬出了自己的祖宗。我是颛顼大帝高阳的后世子孙阿。所以,别说周秦同宗、秦赵同宗,这么算下来楚国也是同宗。大家都是一家人。古希腊玩的是各种神,而华夏玩的各种祖宗,但华夏子孙的祖宗们都能追溯到一块。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礼乐宗法以及后来的儒家文化,都是以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构建出来的。
颛顼死后,继位的是伯父玄嚣的孙子高辛。这是五帝时代的第三帝,即帝喾。帝喾驾崩后,继位的是儿子挚,但挚的能力太差,就禅让给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即放勋。放勋就是五帝时代的第四帝,即尧帝。
但是,无论是挚还是尧,他们都不是帝喾的嫡长子,因为不是正妃姜原所生。是因为姜原没有孩子吗?不是,是因为姜原生的孩子太诡异。
据说,姜原在野外踩到了一个大脚印,然后怀孕、生了孩子。等这个不明不白的孩子降生了,姜原就把他给扔了。想想也是:你都不知道孩子他爸是谁,还怎么留着他?但是,这个孩子无论扔到哪里,哪里的鸟兽都会护佑他。于是,大家就认为发现了神迹:这孩子肯定与众不同,所以不能再扔了。于是,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弃,也就是弃婴的意思。
弃,长大后,成了种田能手,并交给大家耕种的技术。于是,尧帝就任命弃为主管农业的长官。到了五帝时代的第五帝舜帝的时代,弃就被大家尊为后稷,也就是“粮食之神”。同时,“别姓姬氏”,就是说到后稷的这个时候,终于有了姓,即姬姓。不要小瞧“姬”这个姓,这可是黄帝的姓。所以,后稷算是被蓝血五帝一系承认了。而且“别姓姬氏”,后稷也有了自己的部族或族群。
而这个后稷,就是西周的始祖。周的始祖出现了,秦赵的始祖呢?秦赵的始祖早就出现了。
五帝第二帝,即颛顼大帝,有一个女儿叫女修。周人的先祖是母亲踩了大脚印怀孕而来。秦赵的祖先更牛,是颛顼的女儿女修,吃了玄鸟下的蛋而怀孕所生。这个孩子叫大业,大业生子为大费。大费在大舜时代驯化家禽家畜有功,被尊称为伯益。同时,舜还赠了他一个姓,即嬴姓。
伯益的始祖要追到颛顼,算是黄帝蓝血一脉的外甥;后稷的始祖要追溯到帝喾,算是也被承认为皇帝蓝血一脉的子嗣。所以,周秦也算一家。
所以,秦赵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伯益。后来,秦赵是怎么分开的呢?
商汤代夏,嬴姓家族弃夏就商,于是成为商的开国元勋,一直效命于商。到了商纣王时期,嬴姓家族诞生了父子两个能人,父亲叫蜚蠊,是个神行太保戴宗式的人物,长了一双飞毛腿;儿子叫恶来,是个“力角犀兕,勇搏熊虎”的狠角色,出了名的大力士。父子二人靠着一身的本事,带领嬴姓家族效力于商纣王。
武王伐纣的时候,就把儿子恶来给杀了。而父亲蜚蠊恰巧不在纣王身边,于是逃过一劫。蜚蠊肯定要替儿子报仇,但也肯定打不过周武王,所以报仇这事也就没啥希望了。蜚蠊死后,被埋葬在霍泰山。三家分晋的时候,霍泰山的山神各种帮助赵无恤。原因就是霍泰山埋着人家老赵家的祖宗。霍泰山,就是今天的霍山,位于山西霍州。
蜚蠊不止恶来一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了儿子叫孟增。到了孟增一代,爷爷辈的仇恨就淡了,于是开始为周王室效力。在周成王时代,孟增被封到了宅皋狼这个地方。《战国策》记载三家分晋,智瑶向赵无恤索要的就是宅皋狼,位于今天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一带。智瑶向韩家索地、韩家给,向魏家索地、魏家也给。但为什么向赵无恤索地,赵无恤非要死磕呢?如果智瑶要的是老赵家的发迹地,那赵无恤也就有理由玩命了。
宅皋狼的孟增,生了一个孙子,叫造父。造父最厉害的本事就是驾车。周穆王周游列国的时候,徐国的徐偃王突然造反了。于是,就命造父驾车去平叛。传说造父驾车载着周穆王,一天之内狂奔千里,帮助周穆王把叛乱给平定了。因为这次立功,造父就被封到了赵城,大体位于今天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以后,也就有了嬴姓赵氏,赵氏族算是“赐土以为氏”。
接下来就是秦国。
武王伐纣,顺手杀了恶来。但一定要明白三代的社会基础,即族群形态。恶来是一个人不假,但作为蜚蠊长子的恶来,同时也是嬴姓族群的世子领袖。领袖死了,却不代表这个族群也没了。
恶来的父亲蜚蠊,因为外出,所以没赶上武王伐纣。于是,或逃跑了、或死了。所以,一部分嬴姓族人,或跟着蜚蠊或跟着蜚蠊的次子季胜,去了山西。
但嬴姓族群的恶来这一支人,并没有因为恶来死了而灭族,也是后继有人的。关键是这一支是真正的长子大宗。但是,恶来一支却始终没能放下仇恨,也没有效力周王室。而没有王室的分封助力,这一支就只能荜露蓝蒌了。没有贵族身份,就是野人,而野人就是被统治对象。
但现在好了,山西一支嬴姓血脉终于混出头了,不仅能给天子驾车而且还有了封地。
于是,恶来这一支穷亲戚就来到了赵城,投靠赵氏。两只嬴姓子孙就在赵城发展,后来成为晋国的赵氏家族。到了恶来的五世孙非子的时候,非子带领这一支族人又来到了犬丘,大体推测是今天甘肃天水附近,后来在这里开支散叶。
也有说法是,受造父推荐,周王室启用了恶来之后的大骆(非子的父亲),将这一支嬴姓族群封到了汧河、渭河一带。
无论哪种说法,交集于非子一代,算是归附了周王室,开始为王室养马。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到了秦地,同时还把让非子一支继承了嬴姓家族的祭祀权。而这一支就是后来的秦国。
但是,赵城的赵嬴、秦地的秦嬴,在这个时候还只是大夫。他们的封地,也只能是采邑。要升级为诸侯,秦嬴要等到平王东迁,赵嬴要等到三家分晋。
至于两支嬴姓子孙的身份,也好确定。因为有恶来的长子身份、有周王室认可的祭祀权,所以秦嬴才是嬴姓族群的大宗,是天下赢姓人的大族长。而嬴姓赵氏,只能是嬴姓族群的小宗。
这两支嬴姓子孙,算是继承了先祖血气,都非常能打。平王东迁的时候,岐山一带早被犬戎给打成了蛮夷之地。所以,周王室也没信心能收复故土了,索性就封给了秦嬴。而就是在一片蛮夷之中,老秦人硬是打出了一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秦嬴的秦战国成为七雄第一强国。同时,赵嬴一支也不差,三家分晋后成为中原强国。战国末期,还能在战场搏杀的,只剩下两支嬴姓子孙建立的国家了。
不仅有关系,并且他们还是同宗同祖,说白了就是一家人。
战国时期,打得最狠的就是赵国和秦国,仅长平一战,秦国大将白起就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兵卒,双方可谓是有着血海深仇。
但是,很少人知道,秦国和赵国,原本是一家人。
他们二者之间,拥有着同一个祖先,属于是同宗同源,双方的关系,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分成了两个枝杈那样。
而这要是说起来,就得从大禹治水那个时代说起。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时,手底下有个得力的干将,此人名为伯益,乃是黄帝的后裔之一,因其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为“赢”。
这个伯益,就是秦国和赵国共同的远祖。
伯益被赐姓之后,娶了姚姓之女为妻,而等到帝舜禅位给大禹后,伯益因功升为了执政官,全面负责朝政。
并且,伯益十分长寿,一直活到了大禹之子夏启登基,而夏启对他也相当敬重,任命他为卿士,地位仅次于夏启本人。
直到夏启六年,伯益去世,据传当时他已经有一百多岁,而夏启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大廉(又名蜚廉),次子名为若木,抛开若木不说单说大廉,秦国和赵国就是他这一脉的后裔。
大廉生怀文,怀文生文仲,文仲又生隐,隐再生轩祖,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到了商纣王时期,大廉的“耳孙”(即大廉第九代孙)蜚廉出生。
蜚廉是个御车高手,《史记》中还记载他“善走”,也就是飞毛腿的意思。
这样的人才,自然会为商纣王所用,因此,在蜚廉长大之后,一直在商纣王那里担任要职,并且也深得信任。
而蜚廉的两个儿子,同样也是勇猛无比,长子恶来“有勇力”,是能够与犀兕熊虎搏斗的勇士。
《三国演义》里,曹操赞扬典韦时,就是用了一句“古之恶来”,意思就是典韦就像恶来一样,是个猛将。
而在国产漫画《镇魂街》中,主角曹焱兵的七大守护灵之一典韦,更是直接冠以“古之恶来”的霸气称号。
由此可见,恶来的勇武之名,是古往今来得到公认的。
可惜的是,如此猛士却生不逢时,在恶来生活的时期,殷商已经走到末路,并且,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也进行到了后期,而恶来作为商纣王的属下,最终被周武王处死。
恶来死的时候,父亲蜚廉刚好在北方为商纣王办差,因此躲过了一劫,等到他回来时,殷商已经灭亡,不得已之下,蜚廉带着次子,也就是恶来的弟弟季胜逃到了霍太山隐居起来。
之后,蜚廉老死(一说是被周武王处死),儿子季胜活了下来,并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而赵国和秦国,分别就是由季胜的后裔与恶来的后裔所创建。
赵国的由来
蜚廉死后,由于其长子恶来属于叛臣,因此恶来的后人失去了赢姓宗主之位,而在周王室的安排下,蜚廉的次子季胜继承了嬴姓家族族长的位置。
之后,季胜生了儿子孟增,孟增因为颇具才学,受到了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朝的第二代君主)的重用,还赐给他了一大块封地。
孟增的儿子衡父长大后,同样继承了赢姓家族族长之位,并且还成为了周穆王时期的重臣之一。
而衡父之子造父,则是赵氏的始祖。
传说,造父善御,也就是善于驾驶马车,他曾经偶然间得到了八匹骏马,经过训练后,献给了周穆王。
而周穆王用这八匹骏马配备成马车后,经过一番驾驶,十分满意,因此,就将造父调任到自己身边,专门为自己驾驶马车。
再之后,同样也是传说中的记载,周穆王西行至昆仑山,要会见西王母,结果到了之后就流连忘返。
而就在此时却传来战报,说徐国的徐偃王(也是赢姓,为伯益次子若木的后裔)造反,需要周穆王马上赶回镐京主持局面。
但问题是,西王母之初,距离镐京几千里,周穆王根本无法马上返回,而就在周穆王着急上火的时候,造父赶来了。
据说他驾驶马车,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赶到周穆王身边,之后又在极短的时间里返回镐京,而正因为回去的及时,周穆王得以平定了叛乱。
而造父也因为此事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了他,之后,造父一脉便被称为“赵氏”。
究竟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自此,天下所有赵姓的人,均以造父为始祖。
而在此之后,造父的后人便在赵地繁衍生息,期间,造父的儿子、孙子均是周朝国君的“专属司机”,比如造父的六世孙奄父,就曾在周宣王讨伐戎狄时为其驾车。
可以说,造父的后裔一直蒙受着周王室的恩宠,但到了造父的七世孙时,情况却为之一变。
造父的七世孙名为叔带,叔带生活的时期,已经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时代,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叔带原本在周朝为官,但由于周幽王无道,叔带多次进言劝谏却遭到排挤,甚至被免去了官职,因此,叔带只得带着家眷前往晋国生活。
而到了晋国之后,叔带受到了晋国君主晋文侯的极高礼遇,不仅封他为官,还特意划出一片地方供叔带的家眷生活,自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并逐渐发展为名门望族。
叔带的后人,均在晋国为官,到了晋献公时期,赵氏族长已经传到赵衰手里,而赵衰正是赵国历代君主的祖先。
赵国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当年赵衰把宝都押在了晋献公之子重耳的身上。
当初,晋献公活的的时候,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太子为申生,另外还有重耳、夷吾以及奚齐和卓子,不过,在奚齐和卓子长大之后,他们的母亲骊姬想让晋献公废掉申生,改立奚齐和卓子其中一位,因此,就爆发了内乱,史称“骊姬之乱”。
最终,申生被逼自尽,重耳和夷吾则流亡他国,而在重耳流亡的过程中,赵氏族长赵衰,始终不离不弃地陪在他身边。
之后,晋献公病逝,骊姬与晋献公的幼子奚齐和卓子,也被朝中的大臣一一刺死,但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最终,大臣们迎回了晋献公的三子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继位后,认为哥哥重耳始终是个威胁,因此便安排人刺杀重耳,而重耳不得已之下,再次踏上了漂泊之路,这一漂泊,足足漂了十几年。
直到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逝后,重耳才得以返回晋国,而在回去之后,赵衰等人又助他夺取了王位,最终,重耳在公元前636年继位登基,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这一路走来,一直到他登基继位,赵衰都始终在他身边,除了出谋划策之外,还照顾重耳的生活起居,可谓是居功甚伟,因此,在晋文公登基后,赵衰被封为上卿,并得到了封地原邑,自此赵氏正式成为晋国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势力。
赵衰死后,其子赵盾继承了爵位,而赵氏在赵盾的手里,再次发扬光大,不仅权倾朝野,甚至到了后期,赵盾已经完全控制了晋国,包括国君的废立也出自他手。
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就是赵盾的孙子。
而在赵武以及其后几代人的打理之下,赵氏势力也逐渐走向鼎盛,到了公元前403年时,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赵武的六世孙赵籍与韩、魏三家分晋,最终建立了赵国。
这便是赵国和赵氏的由来,从世系上就可以看出,赵氏源自造父,造父则是季胜的孙子,也是恶来的侄孙,而季胜和恶来,又都是赢姓后裔,所以,赵国从根儿上来讲,也是赢姓后人,因此,后世也称赵国王室为赢姓赵氏。
秦国的由来
蜚廉的长子恶来被周武王处死后,其家室被籍没入官, 他的儿子女防,也沦为了周王室的奴隶,并且被流放至偏远地区看管起来。
女防之子名为旁皋,旁皋又生太几,太几则生了大骆,而大骆,正是秦国的开国君主秦非子的父亲。
根据《史记》记载,周孝王在位时,秦非子一家还居住在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县一带),而他能成为秦国的开国君主,得益于养马养的好。
当时,周孝王为了抵御北方戎狄,特意在汧水、渭水之间,选了一块土壤肥沃的草地作为牧场,用来驯养战马,由于周孝王对此极为重视,因此差不多每年都要来这里视察一番。
而在这一年,周孝王再次来到牧场,在巡视的过程中,身边人告诉他此地有个叫做非子的人特别会养马,只要经他驯养出来的马,可以说是又肥又俊。
周孝王一听,这是个人才啊,马上命人将非子带到他面前,之后,周孝王问起养马之道,非子对答如流,并且还提出了不少见解,包括对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让周孝王听的是频频点首。
最终,周孝王十分满意,当即让非子担任养马的官员,专门负责驯养汧水、渭水牧场的战马。
而在之后,非子也不负众望,几乎是没日没夜都泡在牧场里,没过几年,牧场里的战马数量翻了一番,并且,每一匹都是雄峻无比,这就更让周孝王满意无比。
因此,周孝王便将秦地(今甘肃天水)赏给了非子,并命其重新延续嬴氏的祭祀,而非子则以封地作为姓氏,因此,便被称之为“秦赢”或者“秦非子”。
自此,恶来的后人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安身立命之地,而秦非子也成了秦国的始封君。
不过,当时秦非子的封地很小,仅有不足五十里,既算不上诸侯,也称不上卿大夫,也就是说根本排不上号。
直到秦非子的玄孙嬴其继位后,因为帮助周宣王击退西戎,被封为了西陲大夫,同时周宣王还将犬丘之地(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赐给了他,这才让赢氏的势力得到了增强,而嬴其也得以跻身于公卿之列,后世称其为秦庄公。
秦庄公死后,原本应该继位的是其长子世父,但世父一心要为祖父报仇(即秦庄公嬴其的父亲嬴仲,当年被西戎所杀),因此就把继承权交给了弟弟赢开,也就是秦襄公。
而秦国在秦襄公的手里,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位列诸侯。
公元前771年,由于周幽王玩了一出“烽火戏诸侯”,导致了诸侯离心,同时,犬戎大军也趁机攻打周朝,最终,周幽王在镐京被杀,西周就此灭亡。
但随后,犬戎大军盘踞在镐京不走,因此,周幽王之子宜臼便号召诸侯勤王,当时应召而来的,有卫国的卫武公、晋国的晋文侯、郑国的郑武公以及秦地的秦襄公。
一番操作之下,犬戎被赶走,几个前来勤王的诸侯一商量,又立了宜臼为天子,史称周平王,自此东周建立。
周平王登基后,为了避免犬戎袭扰,决定迁都至洛邑,期间,秦襄公一路护送,令周平王十分满意。
因此,周平王就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了秦襄公,而秦国也因此而得以建国,享有了与齐、晋、郑等国一样的地位。
所以,秦襄公是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
之后,周平王又向秦襄公许诺,只要秦国能将占据在岐山、丰水等地的犬戎赶走,那么这些土地全部都归秦国所有,这就更让秦襄公高兴万分。
自此,秦国开始讨伐西戎,经过数代国君的努力,秦国的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平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强国。
到了秦穆公时代,由于其本人素有雄心,加上国力强盛,因此就派兵先破西戎,之后又插手晋国内部事务,并派兵攻打晋国,迫使晋惠公(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割让河西八城,使秦国的实力进一步等到增强。
但在秦穆公病逝后,秦国进入了一段衰落期,期间大臣专权,数易君主,而由于秦国内部不稳,再加上“三晋”崛起,因此秦国当初就处于处处挨打的境地,河西之地也在这期间丢掉。
直到秦简公继位后,秦国衰落的态势才得到了一定缓解,秦简公改革经济,允许百姓佩剑,而在秦简公之后,秦献公和秦孝公则带领秦国逐步走出了困境。
尤其是秦孝公在位时,启用卫国人商鞅实行变法,更是让秦国国力得到了迅速增强。
而秦孝公之子嬴驷,继位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不仅率军大破魏国,还在公元前324年正式称王,史称秦惠文王。
自此之后,秦国采取连横合纵、远交近攻的多种策略,不仅蚕食了三晋,又逐一将六国联盟瓦解,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继位之后,嬴政稳定了朝局之后,开始发兵攻打六国,经过十年的征战,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兼并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自此,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而从秦国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其与赵国的渊源极深,两者均是出自蜚廉一脉,只不过秦国的先祖是蜚廉的长子恶来,赵国的先祖则是蜚廉的次子季胜。
并且,如果按照宗族地位而言,秦国的赢氏,算是赢姓的大宗,毕竟他们是恶来的后人,并且周王室又让秦非子重新延续嬴氏的祭祀,因此,秦国算是赢姓的宗主,而赢姓赵氏,也就是赵国,只能算是赢姓的小宗。
不过,大宗也好小宗也罢,秦国王族和赵国王族,从根本上还是一家人,双方称得上是血脉相连,只不过在战国时代,各自立场不同,因此才会大打出手,但不管怎么说,两者也是拥有同一祖先的亲戚。
战国七雄里面,打得最狠的秦、赵两国君主,竟然同为嬴姓赵氏,这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他们是不是拥有共同的祖先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不但有共同的祖先,而且关键人物还在《封神演义》中出过场。
一、嬴姓赵氏的由来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禹身边有一个首席助手,名字叫做伯益的?因为他治水有功,所以当时的君主舜给他赐了个姓,就是嬴,他也成了第一个拥有“嬴姓”的人。
后来,舜老了以后,把位置禅让给了大禹。按照原计划,禹是要把位置禅让给伯益的,不过,禹的儿子启不同意,便凭借自己部落强大的实力取代伯益成为了最高统治者,这就是“禹传子,家天下”的故事。
伯益并没有反叛,而是做了启的手下,并把嬴姓发扬光大了,嬴也因此成为了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之一。
不过,这时候还只是嬴姓,不是赵氏,“赵氏”是直到传到造父这一代才有的。
造父,伯益的传人,是周穆王(西周第五任君主,约公元前977年—前922年在位)时期的一个马官,因为立了大功,被封到了赵城(属今山西临汾),所以以地名为氏,称赵氏。
二、造父是不是秦、赵两国共同的先祖呢?
其实并不是,确切地说,造父是赵国君主的先祖,后来建立起了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确实是造父的后人,而秦王的先祖却不是造父,只能说“赵氏”来源是造父。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封神演义》里面,纣王手下的两个大夫,一个叫飞廉,一个叫恶来,最后武王伐纣的时候投降了周,却被姜子牙拿来给封神榜凑数成为最后两名。
这两个人在历史上也是存在的。
历史上的飞廉以驾车快而闻名,恶来是他的儿子,孔武有力,他们都是商纣王所宠信的大臣,后来商朝灭亡,他们都被武王下令给杀了。
飞廉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季胜,他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造父的曾祖父;而恶来则有一个儿子,名叫女防,他的四世孙则是秦国的始封君非子。也就是说飞廉是秦、赵两国国君最后一个共同先祖了。
非子因与造父同族,所以也成了“嬴姓赵氏”一员。
他跟造父一样,最擅养马、驾车。也正是凭借这个本事,受周孝王(西周第八任君主,公元前892-前886在位)赏识,才有了块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封地。秦人正是在这块封地的基础上,经历数百年的努力,才最终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而他们同宗的赵国,却成为了战国七雄里被他们打得最狠的一个,不禁令人唏嘘。
嬴姓探源
《说文解字》:嬴,指少昊氏之姓也。
少昊是何许人也?乃是华夏人文始祖,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称号,黄帝和嫘祖(又说是女节)生的长子。
《史记》: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
伯益又是何许人也?舜帝时期的部落首领。因驯服鸟兽有功,而被舜帝赐予嬴姓。
那么,嬴姓又是怎么回事呢?
轩辕黄帝时期,根据八大部落的特点,分别创出了上古八大姓氏,顺序排列有两种说法,即: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嬴氏先祖恶来画像
如:轩辕氏和青丘氏等上古部落为“姬”姓、炎帝神农氏族为“姜”姓、大禹族为“姒”姓等。
当时,因是母系氏族社会,所以上古八大姓都带有“女”字偏旁。
又因“嬴”有土地肥美、胜利等美好寓意,可能因此 “嬴”字才进入了“上古八大姓”之列。
《山海经》: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土地肥美)
那么,秦王族的嬴姓又是怎么来的?
秦王族嬴姓赵氏探源
上面所讲的伯益就是秦王族的嬴姓先祖。
秦王族嬴姓先祖排序:伯益→大廉→(八祖略)→蜚廉→恶来→(四祖略)→秦非子(秦国首个国君)。
秦始皇嬴政塑像
又因,从秦非子时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后,就定居于秦地。因此,史称“嬴秦”。
后来,又从嬴姓中分化出了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因此,又称“嬴姓十四氏”。
那么,嬴姓秦王族咋又和赵氏扯上关系了?
赵王族嬴姓赵氏探源
同样,上面所讲的伯益也是赵王族的嬴姓先祖。
赵王族嬴姓先祖排序:伯益→大廉→(八祖略)→蜚廉→季胜→(八祖略)→叔带(赵国始祖)→(三祖略)→赵成子,又名赵衰(赵国首个国君)。
又因,在周穆王时期,伯益的第十四世孙造父曾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深受周穆王的宠爱。后来,在平定徐偃王的叛乱中,借助自己精湛的驾车技术,驾驶八匹千里马,将周穆王及时拉回了京城,为平定叛乱创造了良机。因此,被周穆王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据《唐书》记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塑像
对此,《史记·秦本纪》和《姓纂》的史料上也均有记载。
“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皆以造父宠。蒙赵城,姓赵氏。”
“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若以此推断,从造父开始,嬴姓赵氏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而且,还可以看出,嬴姓家族有精于驾驭马车的传统。
同时,造父又是季胜的玄孙子。
因此,便有了“嬴姓赵氏”的说法。
那么,秦王族嬴姓赵氏和赵王族嬴姓赵氏二者又有何关系呢?
秦王族嬴姓赵氏和赵王族嬴姓赵氏关系探源
通过秦王族嬴姓先祖排序和赵王族嬴姓先祖排序比对,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和一个分歧点?
- 共同点:先祖都是伯益。
- 分歧点:从先祖蜚廉之后,其后裔的代表人物就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从秦王族嬴姓先祖恶来和赵王族嬴姓先祖季胜这里,嬴姓便开始“分家”了。
那么,蜚廉又是何许人也?
蜚廉,是商朝的贵族,也是纣王的亲信大臣。《史记》这样评价他:“蜚廉善走”。因此,蜚廉也有飞廉之称。
又因,恶来和季胜,分别是蜚廉的长子和次子。
所以,秦王族嬴姓赵氏和赵王族嬴姓赵氏,二者虽在血缘上算不上直系,但却属于“堂亲”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
秦王族从来不是赵氏,至少从非子受封于秦之后就不该用了。
哪怕有些族人仍用赵氏,这已经说明他并非秦国王族,顶多算旁支。
秦汉以前,姓不变,氏是随时可以改变的。
氏大多来源于封地,例如赵氏,因为他们的祖上受封于赵地,因此为赵氏。韩魏赵三家同样因为封地命名的。
秦赵二国有共同的祖先,但就如黄帝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一样,离得太远了,秦国只供奉自家祖宗,也就是秦国老祖非子,绝不会在勾搭上“赵氏”。
秦始皇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取赵氏,可能因为出生于赵国,也可能出于示好赵国,一旦他回到秦国,绝不会再称为赵正,叫公子政更合适。
他当上皇帝后,可以叫秦正、嬴政,但绝不会叫赵正。赢姓不会变,氏是可以变的。都是一国大王了,还留恋个“赵”,真当嬴政对赵国有什么好回忆不成?
赵、秦源自一个祖宗,赵氏先发达,非子算是赵氏旁支,为了拉关系自称赵氏不无不可。后来非子发达了,他们这一族迁走,之后俩家彻底成为两族。
我简单把秦赵族谱说下就好。
季胜—孟增—衡父—造父(赵氏老祖)—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
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秦非子(秦氏老祖)
季胜和恶来是兄弟,秦国在非子时期,跟赵氏连一家都算不上,顶多算个穷亲戚上门。
别老拿太史公的《史记》说事,里面还叫刘邦汉高祖呢。
至于赵高,更可能是赵氏在秦国的质子的后代,类似秦始皇的身份,这也能为秦始皇信任赵高提供解释。
至于说秦国宗室有叫赵某某的,这很正常,鲁国三桓之乱,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都是鲁庄公的亲兄弟,这不比所谓的“赵某某”更有说服力?
所以,别老拿秦国嬴姓赵氏说事。
姓氏在先秦时期是要分成姓和氏的,比如说姜子牙姓姜,氏吕,所以可以称他为姜尚,也可以称他为吕尚。
其实上古八大姓只有:姬、姚、妫、姒、姜、嬴、姞。可是这八大姓明显不够用啊,伴随着人类的繁衍,大家都变成了一家人似的。
过去是母系社会,姓是跟着母亲的,后来转化成为了父系社会,每个父亲在不同封地就有不同的氏,一般来说,姓相同,说明拥有同一个母系祖宗,而氏相同,则表明拥有同一个父系祖宗,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因此最初的八大姓此后都能衍生出若干氏出来,比如说姬姓,就衍生出了周、吴、郑、王等氏。过了先秦以后,姓氏就不分家了,因为足够用了,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秦国是嬴姓赵氏,而赵国也是嬴姓赵氏了。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同一个父系祖宗,也拥有同一个母系祖宗,是后来分化出来的。
一、秦赵的祖先是同一个人。
我们看欧洲近代史,就会发现,这些个欧洲国家的国王见了面,一个个都要称兄道弟。倒不是说他们关系有多好,而是他们的确是真正的亲戚。
谁见了面都能喊一声大表哥,小老弟,君主之间的联姻,基本成了常态。其实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样。
这些个诸侯国,说到底就是一帮贵族亲戚。他们亲戚之间互相打架,却要让不相干的老百姓帮他忙出生入死。
秦国和赵国更加过分,他们的祖先居然是同一个人。早在商纣王时期,他手下有一个大将叫飞廉。这个飞廉生了一票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恶来的,就是秦国君主的祖先。
此外飞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这便是赵国的祖先。恶来和季胜是亲兄弟,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明白了,赵国和秦国的祖先,在商纣王时期,那是亲哥俩。
但是从商纣王时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已经过了七八百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下来,虽然大家还是用同样的姓氏,都是嬴姓赵氏,可是已经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了。
在中国出了五服,你还想再认这个亲戚,就已经不太容易了。要是家里有家谱的,那么五服以外的亲戚,其实是可以剔除在外的,你只需要拜祭五服以内的祖宗们。
秦国和赵国的君主都是飞廉的后人,但是等到他们建国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隔阂。算不上是真正的亲戚了。
二、秦赵建国时间不同,不过秦国依靠赵国祖先才发达起来。
赵国的历史其实比秦国要悠久一些,早先赵国的祖先造父,是给周穆王驾车的马夫,就相当于大老板的司机一样。
造父这位老兄可厉害了,驾驶技术一流,当时徐偃王叛乱,造父驾着八匹千里马的车从昆仑丘前往西王母处,一日千里,大老板丝毫无损。
因为这一功劳,所以周穆王就把造父封在了赵城。因为被封在了赵城,所以从造父这一代开始,就出现了嬴姓赵氏。
而过去恶来那一支本来只是嬴姓而已,并没有赵氏。可是当初武王伐纣的时候,把支持商纣王的恶来给宰了,恶来这一支的嬴姓族人日子很不好过。
一直到了周穆王时期,他们发现亲戚造父有了封地,还把日子过好了。所以恶来这一支的人,也就前来投靠造父这一支的人,因此也就得了嬴姓赵氏的姓氏。
恶来这一支的人中,出了个叫秦非子的,这个哥们也是跟马打交道。他倒不是个出色的司机,不过他善于养马,因为养马有功劳,所以就被周孝王封到了秦地。
秦非子是秦国的真正建立者,从辈分上来算,秦非子的爷爷和造父是不怎么亲密的同宗兄弟关系。因为他们的爷爷也只是堂兄弟而已。
三、秦赵都是跟马打交道而起家的。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秦国和赵国的始祖,其实都跟马打交道的人。他们的祖先有很多都是善于驾车的车夫。
后来也有一部分人发展成为了养马之人,总之都是靠马混饭吃。所以说战国七雄之中,秦国和赵国的战斗力是最强的,因为这两个国家的马最多且养马的经验都比较丰富。
冷兵器时代,那就是骑兵的天下。骑兵就跟后来的坦克一样,在两军交锋的时候,对步兵几乎是碾压的状态。可见马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造父和秦非子都能有封地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秦非子从赵地搬出来到了秦地以后,并没有改成嬴姓秦氏,这是比较特别的地方。除了用父系作为自己的氏外,以封地作为自己家族的氏,这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秦非子是个念旧的人,他似乎在用行动感恩造父当年对他们这一族的收留之恩。况且大家用嬴姓赵氏介绍自己,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也没有改变的必要了。
总结:秦国在赵国之前独立。
秦国的历史悠久我们是知道的,早在周孝王时期就已经建国,秦非子就是第一代秦国国君,那个时候没有称王,最多称之为秦侯。
可是造父虽然是赵国的始祖,当时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所以造父不能称之为赵国的第一任国君。
一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以后,赵烈侯才正式建立了赵国。比秦国的建立,要晚了300多年的时间。
大家的祖先相同,又都是嬴姓赵氏,彼此的祖先也曾经互相帮忙。300多年的时间里,赵地的这帮人,却从来没有打算投靠到秦国去,这也是比较奇怪的一件事。
后来到了秦昭襄王时代,秦国更是灭了40万赵国降卒,嬴姓赵氏的内部,结下了血海深仇。不过历史已经走过了700多个春秋,就算当年是亲戚,现在也成路人了。
参考资料:《史记》
在战国时期,别看秦国和赵国打的是你死我活,其实两国先祖在千年前是一家。秦王族和赵王族的先祖本为兄弟二人,两人的后裔分别建立了秦国和赵国,两国同宗同源,属于一脉相承。
两国王族虽然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嬴姓赵氏繁衍到战国时,秦王族和赵王族之间已经没有血缘关系了。两国共同祖先只有嬴姓,并没有赵氏,秦国王族的赵氏还是源于赵国的先祖。
追溯秦国和赵国的先祖
战国时期,秦国王族和赵国王族都是嬴姓赵氏,让我们感觉两国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渊源,那么两国王族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呢?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
从《史记》中“赵世家”的记载不难看出,赵国赵氏的先祖和秦国的先祖是出自一脉。两国的先祖都出自嬴姓部族,不过秦国王族的“赵氏”却是源自于赵国王族的先祖。
关于秦国王族“嬴姓赵氏”的渊源,后文详细介绍,我们先追溯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秦人的祖先是“五帝”之一颛顼帝(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的后代子孙“女脩”(是颛顼帝的孙女)。赵国国君是伯益的后代,而伯益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母亲是“女脩”,所以秦国和赵国拥有共同的先祖。
颛顼帝的祖父是黄帝,所以秦国和赵国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因黄帝本姓“公孙”,“轩辕氏”,后改“姬姓”,所以此时还没有嬴姓赵氏。
黄帝的后代颛顼帝也为姬姓,因颛顼辅佐少昊(黄帝长子)有功,被封于高阳,故此颛顼帝的“氏”为“高阳氏”,此时也没有嬴姓赵氏。
直到颛顼帝的孙女“女脩”,她的子孙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这才有了“赢姓”,所以秦王族和赵王族的最早嬴姓祖先是“伯益”,不过此时还没有赵氏。
秦国和赵国两支嬴姓是怎么分开的?
已知秦国和赵国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嬴姓祖先是伯益,伯益协助过大禹,大禹因治理供水有功被舜禅让,继承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大禹正式继承王位后,国号为“夏”,迎来奴隶制王朝时代。
夏朝建立后,伯益成为夏朝的执政官,伯益的后代也开始效力于夏朝,伯益的长子大廉在夏朝初期建立了古黄国、次子若木建立了徐国,若木的后代最终弃夏投商。
夏朝末年,伯益后裔弃夏投商
时间也来到夏朝末期,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当政时,若木的后裔费昌看着荒淫无度的臣僚、奢侈腐朽的夏王朝,对此十分担忧,便多次劝谏夏桀,但夏桀不仅不听,反而认为费昌是图谋不轨。
此时东方的商族逐渐强盛起来,面对夏桀残暴的统治,商族积蓄实力准备攻灭夏朝。费昌面对失望不已的夏朝,便举家逃到了商国。费昌这支嬴姓族人也开始效力于商,他的后裔成为了之后秦国和赵国。
费昌的后代子孙因辅佐殷国有功,故而赢姓部族开始显赫起来,成为商朝的贵族,商王也常将王女许以费昌的后代子孙。
商朝末年,嬴姓逐渐分为两支
时间来到了商朝末期商王帝辛在位时,费昌的后裔也繁衍到飞廉,飞廉是商王帝辛的大臣,也是秦国和赵国的祖先,飞廉的两子便是秦国和赵国的先祖,飞廉之后,逐渐形成两支嬴姓分支。
《史记·赵世家》记载:“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飞廉生有两子:长子恶来和次子季胜,长子恶来是帝辛的贴身护卫统领。在武王灭周时,恶来殉国,其父飞廉因为外出办差逃过一劫,等回去时,商朝已经灭亡。
飞廉便带着恶来后代隐居起来,恶来这支嬴姓族人逐渐繁衍成周朝时期的秦国。飞廉隐居后,又得一子季胜,季胜后裔逐渐繁衍成战国时期的赵国。
季胜后裔因功封赵城得赵氏,从此有了“嬴姓赵氏”
商朝灭亡后,季胜这支嬴姓族人在周朝建立后不久便效力于周成王,季胜的儿子孟增从小聪明过人,又对甲骨文造诣颇深,便应召入宫,被周成王封为太学士,季胜后裔便在周朝逐渐显赫起来。
孟增得到周成王的宠信,被赐予皋狼之地(今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境),孟增的儿子衡父成为周穆王时的大臣,孟增的孙子造父时周穆王的驾车大夫。
《史记·赵世家》记载:“造父幸于周缪王。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造父得到周穆王的宠信,因助周穆王平徐偃王乱有功被赐予赵城,从此以后,造父这支嬴姓族人便称为“赵氏”,而造父也成为“赵氏始祖”,而恶来的子孙太几家族也因此成为赵氏。
至此,恶来、季胜两支的后人有了“赵氏”,加上的共同祖先伯益被舜赐“嬴姓”,从此便有了“嬴姓赵氏”,直至发展到后来的秦王族和赵王族两支“嬴姓赵氏”。
恶来、季胜后人分别建立秦国和赵国
恶来的后人因为恶来是商王帝辛宠臣的原因,在周朝建立后遭到打压,恶来的后人“女防”沦落为奴,受周宗室管制和役使,开始名声不显,直到恶来四世孙大骆(秦非子之父)才逐渐有了起色。
“恶来”五世孙非子建立秦国
大骆生有两子,“成”和“非子”,成这支族人被西戎灭族,非子因善于养马,效力于周孝王,后因养马有功分封秦地,非子建立周之附属国秦国,成为秦国的始封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非子是因秦封地才被称为“秦非子”,在没有获封秦地前,非子原本是嬴姓赵氏,原名叫“赵非子”(非子的祖父太几时便因造父一支也成为嬴姓赵氏)。
秦非子建立秦国后,号“秦嬴”,秦非子这支嬴姓部族之人除了可以称“赵氏”外,也可以是“秦氏”,所以秦国不仅是“嬴姓赵氏”,也可以是“嬴姓秦氏”,这也是秦始皇可以称为秦政的原因。
季胜后裔建立赵国
《史记·赵世家》记载:“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时间来了西周末期,造父的后裔叔带(七世孙)因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任周天子)无道,便离开了周王畿,转而投奔了晋国,效力于晋文侯,自此造父这支嬴姓赵氏便扎根于晋国。
叔带的子孙后代在晋国混得风生水起,赵氏在晋国也越来越兴旺,逐渐成为晋国的望族。直到后来,赵氏发展成为晋国的六大卿大夫家族之一,之后赵氏又将范、中行氏灭掉,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
最终晋国只剩下韩、赵、魏三大氏族,而晋国公室也名存实亡,晋国不断被三家瓜分。三家分晋后,叔带的后裔发展成一方诸侯,最终公元前403年,赵烈侯正式建立赵国。
结语:
非子建立秦国后,时间在西周初期,造父后裔建立赵国后,时间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秦赵两国建国史就有数百年的间隔。加上在战国时代到来之前,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诸侯争霸战争已经让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互为敌视的关系。
虽然秦国和赵国皆为嬴姓赵氏,拥有共同的祖先,但两支嬴姓赵氏传承到战国时代时,已经各自繁衍了数十代,秦国王族和赵国王族早已没有了血缘关系,两国仅有的渊源只是千年的同宗同源。
大家对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渊源有何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