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油画画风?
蒙德里安,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早期的荷兰画家,他是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人之一,这种绘画风格对后来的建筑设计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风格派”、“新造型主义”,这些都是“几何抽象画派”的概念,它是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脱离了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的统一的绝对境界,达到纯粹抽象的效果。
蒙德里安8岁开始学画,早期接受了学院派的训练,有着深厚的写实能力,后期因加入了宗教组织,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和有神论思想,宗教引发了对绘画语言的思考,新造型主义由此诞生。
蒙德里安晚年是在纽约度过的,在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他的创作更为抽象,也更具有现代感,在抽象的几何图形的绘画道路上越走越远。
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油画画风
蒙德里安(1872~1944年)是美国画家,他毕生作品的演变反映了20世纪最初二十年中绘画艺术的变化,当时的创作潮流从早先描摹清晰具象形态转而倾向于用印象主义方式处理自然及其多样化事物,或加以图解式的概要简化,
蒙德里安的早期作品也得益于象征主义,尤其是象征主义中的大胆用色,围绕一系列重叠的平行线和垂直线来组织面面,呈现“网格状”,这是蒙德里安的油画画风特色,从很多层面而言,蒙德里安彻底改变了绘画形态的可能性,也改变了绘画被用来传达内涵主旨的方式,
蒙德里安于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相互之间唯一可辨识的关联,是这些作品对感知世界的深层潜在结构的高度关注,以及这种内在结构可以怎样被利用起来,去鉴别确定和组织构造一个图像,这种探寻并揭示一个隐藏、潜在现实及其普遍形态模式的愿意,成为一个持久的主题,在蒙德里安的艺术生涯中反复出现,并主导了他的艺术历程,
20世纪20年代早期,蒙德里安显然是从立体派,尤其是立体派中善于解析精简的一面中借鉴了这样的观念:在艺术创作中,事物的表现形式可以摆脱常规束缚,在这种“解放”手法中暗含的理念,即关于意识中的世界如何组织的真相,因此得到揭示,也因这理念,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显得更加精雅微妙。
蒙德里安作品
蒙德里安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也是最理性的艺术家大师,一个纯粹的艺术思想者。他的作品完全剥离了传统的视觉体验,让观赏者处在一个极度平静状态下的图形认知;有一种崇高的信仰追求在画面中出现,坚定的黑线是庄重神圣的精神架构,亮丽的色彩是基督精神的指引;观看他的作品,犹如置身于教堂彩色玻璃装置的面前,享受着精神升华的静穆与自省。
蒙德里安的抽象画《构成》就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巧设计”。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色块与坚挺黑线之间的角逐与碰撞。其作法是反复在画布上寻找方形的结构,一直到他发现完美的构图平衡为止。目标是创造有秩序意义的艺术。欣赏他的作品让人心静如水,荡涤心中的杂念,试图将一切繁复归于平淡无求的理性状态之中。
蒙德里安一生的纠结画格子和直线,最终成了设计界永恒的经典 大师。
历史上以人名来指代艺术风格的,屈指可数,蒙德里安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以极致的艺术追求,至纯至简的设计风格,不仅启迪了其后所有现代艺术流派,更深刻影响到绘画以外,从时装造型到空间器具的所有设计领域。
艺术史学家曾说:蒙德里安意味着现代主义。他的名字和作品共同诠释了现代主义者的最高理想。他就是现代主义起源时期的图腾。
看懂蒙德里安艺来特别解读这个时尚,和设计界经久不衰的万能公式,蒙德里安的设计和美学思想是什么呢?
他的艺术:
让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明白又难以理解,并且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有人说,典型晦涩难懂的流派,可能就是抽象派,随随便便几笔的作品,何以称之为艺术?
其实,抽象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分歧在于,不再认为绘画必须反映周围世界的样子。
相反,艺术家们拥有了绝对自由的画布,可以保证创作只追求纯粹的精神与审美。
蒙德里安,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抽象大师,他的一生如同一段艺术发展史,从栩栩如生的风景写实画开始,却以极致单纯的色块线条结束。
理解蒙德里安所代表的抽象艺术,需要把它放到更广阔的艺术史框架之中。从最易理解的具象艺术,到晦涩难解的抽象艺术之间,有一段逐步发展的过程。
艺术脱离写实桎梏:
第一步是印象派,弱化写实的线条画风,着重体现光影的效果,比如莫奈的《睡莲》。
第二步是后印象派,例如梵高、塞尚和高更,认为画作除了能展现出,光影效果也要抒发情感,或揭示一些物像的本质。
塞尚的艺术,就以科学探索为主旨,试图体现客观对象普遍性的形态结构,比如他的《圣维克多山》,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形成具有永恒感的,全新现实。
还有高更,使用平面造型和装饰色彩,来特别表现象征性的主题,体现了对人类终极的思考,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由此,西方艺术的写实绘画体系进一步崩溃,而是成为艺术家自由挥洒的一片天空。
因此20世纪上半叶,抽象艺术家们分别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试图将真相从表象中抽象出来。
以康定斯基代表的构成主义,主张艺术以功能性为基础,去掉不切实际的装饰,纯粹为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
而马列维奇代表的至上主义,强调视觉感受的绝对至上,无论作品如何变化,最终带给观者的是不同的感受。
蒙德里安的风格主义,将构成主义和至上主义,等对当代艺术影响至深的理念,推向更深层的极致。
因此,至上主义主张以基本元素,构建出拥有综合感受的画作,例如在白画布上的黑红方块,甚至钛白画布上的锌白方块。
马列维奇的代表作,《至上主义者的构成》,展现了至上主义的精髓,每个长方形对应一种颜色,以有机的方式组合,产生综合的视觉感受。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源自物理学思想傅里叶变换,认为不管多复杂的波形,都可以用正弦波和余弦波叠加表示。
大千世界虽然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艺术也应摒弃各种表现形式,拆解成最基本的形态,回归到最根本的理念。
这就是至上主义的基本思想。
蒙德里安则将至上主义思想又推进一步。认为平面上表达最基本感受的元素,只需纵横线条和红黄蓝基本色即可。以简洁到极致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了最佳诠释。
蒙德里安,作为荷兰风格派的领袖,从小就展露才华,有天才之名,17岁拿到小学绘画教师的资格,20岁进入皇家艺术学院去深造,沿袭了自然派和印象派的风格,描绘自然风光。
1911年蒙德里安在巴黎,首次看到立体主义原作,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抛弃现实世界的复杂,回归原始的颜色和线条。
1912年的《灰树》,关注的焦点是树枝与树枝,树枝与树干以及树与其他物象之间的关系,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然抹去,所见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
尽管如此,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是蒙德里安从立体派中获得的启迪: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的真实。
1912年《开花的苹果树》,所画的依然还是树的主题
却几乎走到纯抽象的边缘,形象上进一步简化至碎面,树干与枝杈相互交错产生,某种看得见说不清的律动,树的基本形态,已经消失在黑色网格之中,显示出中间稠密而四周逐渐疏松的,集中式结构。
1915年《海堤与海 ? 构成十号》,是蒙德里安根据写生素描所绘,他连续数小时凝视海面的波光,反复的描绘和凝炼海边的感受,最终呈现出某种别样宁静的美。
1917年蒙德里安与其他三位画家发动风格主义运动,呼吁彻底拒绝仅停留在视觉上的现实描述,从而采用一种彻底的抽象方式,去展现艺术的和谐与秩序。
风格主义建议重构绘画语言。几何与颜色,是最有效表达精神意义上抽象式真理。应该让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纵横直线和基本色成为主角。
1930年,《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
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有节奏和动感的画面,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三原色和三非色素,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如果说早期的蒙德里安,依旧是以“实”为基础,那么晚年的他走的更远。摒弃所有附加物之后的秩序具象化:观察、解构、再构造。视觉开始去表达层次更加丰富的感受:比如喧哗的城市、闪烁的街灯,以及爵士的韵律。
《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晚期在纽约的重要作品,很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新气息,活泼跳动的彩线分割线控制着画面,营造出节奏的变换以及频率的震动,似乎充满了动感节奏十足的爵士乐,又仿佛那些夜幕下不灭的闪烁灯光
1942-1943,这是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新发展。
1944年2月,他因严重肺炎而去世。
从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到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始终都在寻求艺术理念上的答案,每位艺术家做出的努力都更进一步。而蒙德里安的风格主义可以说是找到了抽象艺术的最优解。
纵贯蒙德里安一生的作品,清楚地展示出从写实到抽象进程中,坚持不懈地运用新造型主义原则的努力和成就。这是一个目标明确、永远精进的漫长历程。
与生前从未得志的艺术家不同,蒙德里安无疑是幸运的,他在世时就受到欢迎。作为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影响甚至跨越艺术界,延伸到了建筑界、时尚等所有设计领域,经久不衰。
蒙德里安抓住了艺术法则的本质和构图的终极韵律,以「抽象风格派」开启了设计的永恒主题节奏感:包括比例、对比、韵律、平衡、黄金分割等。
而节奏感正是贯穿他所有艺术和设计之中,美感的精髓所在。
这些至纯至简的线条,和红黄蓝白的基础色,图案有限而意喻无穷,从内省的深刻洞察里,创造出普遍的秩序美,和宇宙中最纯粹的美。
正因如此,蒙德里安塑造的抽象美学观念,不仅在艺术领域绵延至今,更以独特的魅力影响到设计的点线面,为空间营造出极富感染力的意境。
建筑师里特维尔德,首先将蒙德里安的风格,由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
1918年,通过简洁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创造出兼具美观与功能性的红/蓝椅,以实用的方式体现了风格派的艺术原则,也是对蒙德里安最直白的致敬。
1926年,建筑师提奥 ? 凡 ? 杜斯堡,也将蒙德里安绘画的元素构成,运用于奥贝特咖啡厅的室内空间中。
其中的映画与舞蹈之厅,墙面及屋顶网格以45度旋转,并使用红黄蓝的三原色渲染,营造出清新明快的现代空间质感。
1928年,现代建筑大师密斯 ? 凡德罗则将蒙德里安《色彩成分A》中的纵横元素,替代为玻璃、大理石及金属,运用在巴塞罗那展览会德国馆的建筑上。
蒙德里安的画作,为何如此受到设计师的青睐?
现代工业设计的精髓,在于协调功能和形式的关系,现代主义崇尚理性,每个设计要素对应不同功能,都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最终结果是形式功能协调后的产物。
当功能和形式完美融合,就需要某种共通的基本美感,即构成。蒙德里安抽离于自然的平面及网格,恰到好处地凸显了这一特征,因而具有普世的和谐和秩序之美。
而构成美感的二维效果,反映到三维,也具有大小明暗的空间对比,和张弛有度的空间美。因此建筑师在设计结构原型时,往往将其作为基本元素运用在空间中。
1949年,设计双人组埃姆斯夫妇,在艺术与建筑的案例住宅计划项目中,将黑色网格重新打造成为预制的金属边框,以此作埃姆斯住宅的覆层框架。
半透明瓷砖板块形成的原色色块,也出现在勒 ? 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和他的公馆中,还有理查德 ? 迈耶于1955年设计的,荷兰海牙市政厅的外墙覆面。
蒙德里安的抽象语言,以独特的美感和适应性,运用在建造技术及结构性能中,成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流动框架,蒙德里安的作品,甚至影响了建筑界的包豪斯流派,极度简单的线条与颜色搭配,与包豪斯倡导的现代风格,不谋而合。
蒙德里安坚定地相信,人类将会进化到一个更高阶段的存在状态。在那之后艺术本身可能会消失,但他的精髓会以其它方式展现,无论是家居空间,还是服饰配件。
在百年间,很多经典大牌的服装和配饰系列,都与《三原色的构成》和《三原色矩形》等有着无限趋近的相似性,呈现出强烈的蒙德里安风格。
最经典的要数1965年,法国时装大师伊夫 ? 圣 ? 罗兰开创性地将艺术引入时装。以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为灵感,创作了著名的格子裙。
黑线加红黄蓝组成的四色方格纹,纯粹而清新明快,简单但极富张力,呈现出艺术与时尚的奇妙结合。
蒙德里安风格在设计领域几乎无处不在。
甚至有向蒙德里安致敬的“Monde Riant”便利贴。贴纸色彩简洁,构成也像其画作般分割成不同大小,呈现出永恒经典的蒙德里安精神。
对于艺术和设计而言,何谓真正的经典?或许正是那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三原色和纵横线条。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最基础的,所以永远不会被抛弃和过时。
以此标准衡量西方画作,那么蒙德里安便是无可置疑的经典。他的精神无处不在:身边的色彩明快的家具、格子衬衫,甚至电脑与手机的简洁线条,处处都有他的影子。
蒙德里安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艺术高于现实,在艺术中可以找到精神追求,找到我们自己。艺术同时也应该具有普适性,否则对人类而言,就毫无价值。
蒙德里安的美学之所以跨越时空,因为有着经久不衰的生机和魅力,正在于这种始终不懈的极致追求,愿你也能回到生命的本质和纯粹,活出在极致中又蕴藏丰富的人生。
蒙格里安(1872——1944),荷兰“风格派”领袖人物,逻辑抽象主义
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出生于荷兰阿麦斯福特,曾就读于阿姆斯特丹的美术学校,后来受到了立体主义的深刻影响,开始创作抽象主义画作。 他的作品通过对空间和几何构图的巧妙安排,达到了一种色彩鲜明,造型和谐的特点。代表作有《红、白、蓝的菱形画》、《灰色的树》、《油画第一号》、《蓝、灰和粉红色的构成》、《百老汇的爵士乐》等。
《红、白、蓝的菱形画》是蒙格里安的纯几何形体的抽象画,他把平面上横、竖线的结合,构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几何图形中巧妙地安排三原色,加以灰色和黑色,用最基本最抽象的几何图形表达纯粹的精神。
《红、白、蓝的菱形画》是一幅只有色彩和几何图形的极端的纯粹客观抽象主义绘画。最能代表追求蒙格里安“纯粹造型”艺术思想的著名油画。看视“间单”,却寓意悠远,包罗万象的“荷兰风格派”绘画。
图片来源《中国名画世界名画》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 3.7-1944 2.1)
他是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世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
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与德士堡等创立了“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他还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红、黄、蓝的构成
布上油画 45x45cm 苏黎世私人收藏【1930】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
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
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蓝、红、黄、黑构图
布上油画 50x70cm 私人收藏【1922】
此幅画作《红、蓝、黄、黑构图》(Composition Avec Bleu, Rouge, Jaune et Noir)偏重于作品顶部的设计,上下比例并不平均。画中的黄色方块巧妙地被黑色的方块填充了部分空间,而画作顶部的红、白色方块好像快要被“驱逐”到画布外围。画作中最大篇幅的白色方块,既不是正方形,亦非置于画作中央。
这幅作品虽然没有体现到蒙德里安常用的平衡构图,却恰恰反映了艺术家对于“和谐”的独特理解方式,并展现了他在失衡中找平衡的艺术理念。
画中的方块并非左右对称,但是在不规则的构图里,它们整齐地排列着,反而找到一份自然平和感。蒙德里安共创作了九幅这种构图风格的绘画,它们之间具有细微的变化,这幅画是其中的一幅,也是他此种风格绘画的第一幅,第一幅画就将他推上了绘画顶峰。在2009年2月23日巴黎佳士得拍会上,这幅油画拍出2156.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的天价,刷新当时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红、黄、黑、灰、蓝组合
布上油画 96x95cm 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藏【1921】
这幅画使用三原色(红、黄、蓝)、基础明暗色调(黑、白、灰)、基本方向(纵、横)构建更为抽象的,表现大自然的平衡和秩序。黑色线条创造出现代生活的起落节奏,分割出分别由基础色填充的矩形;占主导的巨大红方块被其它颜色的矩形包围,构成整体和谐。蒙德里安的中期作品,使抽象艺术有别于立体派和野兽派。
蒙德里安裙
设计师 伊来夫·圣罗兰 【1966】
伊来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设计的这条裙子的灵感来自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构图》,首次将时装设计和艺术巧妙结合。
这种风尚引发了时尚与艺术跨界设计的风潮。伊来夫·圣罗兰还发布了他的个人品牌1966年秋冬新装展示会,发布了10条受蒙德里安作品影响的裙子,后来这些裙子理所应当地进入了时装史的殿堂,并且有个专用名字“蒙德里安裙” (robe Mondrian)。
自画像
布上油画 50x30cm 私人收藏 【1900】
1900年,这是蒙德里安28岁时的自画像。蒙德里安的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使得蒙德里安八岁时立志要当画家。
14岁开始学画,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此时蒙德里安的创作还是属于写实的。
树
布上油画 80x50cm 私人收藏 【1902】
这是蒙德里安1902年时画的《树》(Polder Landscape with Silhouetted Young Tree),在一片宽阔草地上,站着一棵挺拔的树,树干笔直,树叶茂盛而碧绿,看上去赏心悦目,其创作手法基本上是自然主义的风格,属于写实派,而后来的树就不是“树”了。
灰色的树
布上油画 78.4x108.9cm 荷兰市立美术馆藏 【1912】
1911年,蒙德里安在巴黎第一次看到了立体主义原作,受到非常深刻的影响。
于是,他在12月离开阿姆斯特丹来到巴黎,投身到分析立体主义绘画的探索之中。
这幅《灰色的树》(The Gray Tree)是他作于1912年的作品。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树撑满了整个画面,树的枝干几乎全部伸展到画框,仿佛画框把树剪切在它所包围的空间里。
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然抹去,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尽管如此,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这是蒙德里安从立体派中获得的新启迪:“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本身的真实”。
开花的苹果树
布上油画 78x106cm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1912】
在1912年10月阿姆斯特丹的“近代美术联展”中,蒙德里安送展了这幅《开花的苹果树》。依然是树的主题,但几乎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形象被进一步简化至碎面,而几乎成为图案的象征。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与枝杈变成了直线和弧线,它们相互交错,产生某种特别的律动感。色彩则采用了柔美的淡绿、淡黄色系,给人轻快和愉悦之感。
画面上,树的基本形态其实已经消失在一种黑色线条的网格之中。
整个画面都被网格笼罩着。这种网格的结构,显示出中间稠密而四周逐渐疏松的构成秩序。这种所谓集中式的结构,在蒙德里安以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水边风车
布上油画 90x60cm 私人收藏 【1907】
阿姆斯特丹最有名就是风车,蒙德里安在早期创作中,不厌其烦地创作了10几幅风车作品,这幅1907的《水边风车》(Oostzijde Windmill at Night),是风车系列中的佼佼者。 画面上明显留有印象派风格的印记。
颜色构图
布上油画 80x60cm 私人收藏 【1917】
1917年,蒙德里安与杜斯堡等人共同创办了美术杂志《风格》,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理论性的文章《绘画中的新造型艺术》,明确提出具象艺术只能描绘事物的外表而难以表现本质,而“新造型主义”将排除一切与艺术无关的因素干扰,创造一种纯粹的形式,来表现自然万物之间的本质和谐。
他用一种具有清楚性和规律性的艺术,以某种方式反应出宇宙的客观法则。
三原色的简单结构中展现出某些神秘主义的思想,揭示出艺术主观的外形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随之,他的作品发生了新的变化,蒙德里安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蒙德里安。
我来说两句,蒙德里安的抽象画恐怕是绘画作品里最具辨识度的了。垂直的方正的粗线和色块构成画面,再没别的内容了,纯粹至极。第一次看到他的画的一定很难理解,这也算是画!
其实他也并不是一拍脑门想出的创意,从他以前的作品可以看到蒙德里安是一直在艺术探索中努力直到成了方块控,看看他经历了什么。
不同时期作品↓
1911年,蒙德里安已经接近四十岁,在这之前他在荷兰生活画画,但他不满意自己的艺术,他来到巴黎,接触到了“立体主义”。当时的立体主义正风行着,很快他就接受了这种风格。这副《灰色的树》就是这时候的作品。很明显的立体主义风格。
《灰色的树》↓
不多久后,蒙德里安就又不满足立体主义了,他开始使用全是线条来作画,也不表现具体形象,想要达到他理想的“纯粹的实在”,“纯粹的造型”。这种追求使他最终走向“风格派”。
1917年蒙德里安与杜斯堡、莱克一起建立了“风格派”。这个时候他的画作就开始去除曲线,直到完全变成直线,直线再由多变少,颜色变纯,逐渐形成我们所熟识的样子,并且有了一个雅号叫“冷抽象”好跟另一位抽象画家康定斯基的区别开来,那一位的被叫做“热抽象”。
1940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此时他已是晚年,在五光十色的纽约城,又一次改变画风画面更明亮更加抽象。
蒙德利安的作品就是这么一路走来,越画越简约越来越纯粹,一直抽象到底,没了一丁点儿具体的形状,只剩下直直的线、平平的面、纯纯的色。这就是蒙德利安就是他的艺术,不服吗?不服不行!看一遍就能记一辈子的画面,试问有几人做到?做到的都在艺术史留名了。
蒙德利安的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能在我们生活中遇见。
如图:
欢迎点评,欢迎参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