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两个“半”字妙处何在?
谁人执帚南山下,南山下留给的是思念还是痛苦?作者自问自答,半扫愁思半扫尘。心中的愁与思伴随尘埃却永远无法扫完。两个半一起一伏,人生的旅途红尘滚滚。但愁思无法与尘埃相画等号。一路走来愁与思在心中永远留下影子,它与尘土一样消失是暂时的。明天依然重来。所以只能半扫愁思半扫尘。
谢悟空邀!
“半……半……”句式在诗词中极为常见,比如杜公“半入江风半入云”,比如白乐天“半江瑟瑟半江红”、温飞卿“半含春雨半垂丝”,李义山“半作障泥半作帆”、唐伯虎“半作痴呆半作聋”,《红楼梦》黛玉妹妹的《葬花吟》就有“半为怜春半恼春”,近代苏曼殊不也有一句“半是脂痕半泪痕”么?
这个“半”分为两种打开方式,一是一半,另一半。比如“半是青天半白云”,也就是说不论是第一个半所形容的事物,还是第二个半所有描写的事实,都是事实,都是写实,都是真实。
难就难在写虚的时候怎么解释。
可以解释为“有的……,有的……”,“有时……,有时……”,“一些……,另一些……”,“一会儿……,一会儿……”
比如元稹《离思》“半缘修道半缘君”还好理解,可是白乐天《自咏》中的“半醉行歌半坐禅”就不能按一半是A另一半是B来解释,只能是有时A有时B,一会儿A一会儿B。
白乐天《岁暮道情》有一句“半旧青衫半白头”连上面的解释都说不通,这一句却是组合,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事实并例排放在一起,毫无关联,产生一种距离之美。
题主所举的“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这两个“半”字,不是一半及另一半之意,是“同时”之意,是“既……又……”之意,是“也”的意思,即打扫尘土的同时,也扫尽了愁思。
这一句应当有相同的例旬,比如王建《寄旧山僧》“半学修心半读书”也是此意。
至于妙处,就是重复用字后产生的音律错落之美,当然同时也包括两个“半”字面解释的层层叠叠。这一方面李义山是天下第一高手!
他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各种重复用字,花样繁多,让人目炫神驰。
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破除不洁不吉之气及迎纳吉祥纳新之意,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两″半"结为一,″帚"可扫尽人之″愁思"亦可扫尽世上之″尘"。
总而言之,大意为:″谁能用一帚扫尽人间之烦脑与不平"?
妙在其中寓意为:″扫尽天下烦脑与不平是不可能的",如″谁"能″各扫除一半"既可足矣。
“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绪半扫尘”
两个“半字”妙在何处?妙在一举两得,在扫干净了灰尘的过程中,也把愁绪一扫而空。谢邀
古诗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亦是如此,笤帚既扫现实中灰尘,又可扫去心中的忧愁,虚实相应,两个“半”字显得意境含蓄优美,用的巧妙。
古诗中还有很多用“半”字来入诗的,读来更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有的“半”字诗写出了一定的哲理,读来让人受益无穷。如清代李密庵有一首著名的《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合,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半半歌》句句含“半”,文笔流畅,语言浅显,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量度,这个量度就是“中”,就是“半”。达不到这个量度就是“不及”,超过这个量度就是“过”,做事做得“不及”或做得太“过”都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讲究“适度”,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尽可能地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名利诱惑时,更要适可而止。在这一半天一半地之间生活着的人如果能懂得这“半半”的哲理,并能身体力行,那么他就离儒家所说的“中庸”不远了。
有的“半”字诗用来写景,更是意境幽远,让人爱不释手。如明代诗人梅鼎祚曾作过一首诗: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全诗虽然仅有四旬二十四个字,诗人却连用八个“半”字,把一幅若隐若现、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春景图描绘得惟妙惟肖。
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凤半入云。”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情趣,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乐曲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绯红色,诗人通过两种不同色彩的对比,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秋水图。写残阳照射江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半”字未平分江面,而朦胧的界线似乎又存在于人们的视觉之中,虚幻空灵,迷蒙幽静。
元代查德卿小令《一半儿·春妆》:“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拈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春天,一个姑娘在镜前梳妆。她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是那样的风姿绰约,自觉比杨柳更婀娜。她拈起一枝海棠,把自己的脸与它相比,好像海棠花儿更娇艳。姑娘不禁暗暗较劲,马上拿起胭脂花粉,对着镜儿再次化妆。这一次定要抹得红是红,白是白,又浓丽,又调匀,不信比不过海棠。两个“半”字,把姑娘化妆时的几分妩媚、几分娇羞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来情趣盎然。
胡紫山《四景》之一:“荷盘减翠菊花黄,枫叶飘红梧干苍。鸳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末句将秋风瑟瑟,风凉霜冷的季节特点写了出来,贴切而自然。
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一生写了3000多首歌词,其中有不少为经典之作。有记者访问他,询问其创作的甘苦时,庄奴以一首打油诗作了绝妙的回答:“半杯苦茶半支烟,半句歌词写半天,半夜三更两三点,半睡半醒半酝酿。”四句诗嵌入了八个“半”字,可称为一首难得的“半”字妙诗。可以用来表示虚指的数量,又可表示朦胧的状态。
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说理,都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让人体会到朦胧含蓄的美感,吟咏“半”字,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