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里面为什么说打尖?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里面为什么说打尖?

点赞1、邹城市 网友:醉丶青楼

“打尖”二字在陕西关中一带,是流传民间的一句极普通的俗话、一般稍大年龄者都知其意,不存在胡费脑筋瞎编一套说辞。至于那些不知还想说知,实在是一些缺乏自知之明人的本事。我讲个故事大家一听便知“打尖”是在弄啥哩。

就说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吧。那时生产队都有马拉胶轮车,有些单位还有马车組成的运输队,这些马拉车有的专门从事运输业、,还有些比较好的生产队用马车去煤矿拉煤给社员们分,他们走在公路上,到了午饭时节,不管是走到公路边的那家马车大店,店老大常会喊一声,进来打尖一下,一般常喊的都是熟人,因为常年赶车沿途各处车马店均都认识。于是驭手把车赶进大院子,给马匹骡子临时拌点草料,赶车人进店后迅速扯碗面一吃,尔后抽会烟,喝点茶,又赶路了。

这个过程前后一小时须,这个经过就是在打尖,这个经过也就叫打尖。

黄昏时分进店就不叫打尖了,那就叫住店了,因为耍过夜。

有时马车走在路上,赶车人饿了,或者下一段公路上坡路多,为给人和马添点劲,赶车人就会选择最近的车马大店,一到门口便喊,打尖一下,店主听见后忙出来迎接,于是人、马都迅速吃一点,稍加歇息,又上路了。

这个经过就是打尖、这个过程就叫打尖。

七十年代我曾跟随马车去煤矿拉过一次煤,来回路上打尖过多次,我亲自经历了、目睹了、耳闻了这些打尖。

所以说打尖是民间常见的一个普通过程,实质就是歇息一小会,简单吃喝一点.,给牲口也喂点草料,略微的缓和一下体力。(和有些地方俗称垫一点相似)

打尖是千百年来赶车人常说的一句话。

打尖是车马店老大对赶车人常说的一句话。

打尖是先民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一句住店习俗用语。
至于问:为什么把这些经过叫打尖?却无传说留后人。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祖国大地迅猛展开,汽车突然翻了若干倍,运输行业彻底改观,各到处公路上再也看不见马拉车搞运输了,公路边的车马大店随之消声了,从此再也无人喊打尖二字了。

风雨人生

二O一八年五月二十一

于乌市

点赞2、南宁市 网友:ゝ侞淉

古装剧和很多背景为古代的小说中最缺不了的就是客栈,就如同现在的酒店一样,是出门在外的人们经常会去的场所。而在古装剧中出现客栈的时候,通常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店小二出来招呼进店的客人,问一句:“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住宿)?”

客人豪气的来一句:“给我一间上好的客房。”这自然就是住店的意思,那么,打尖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店小二的这句话,即便是我们无法理解打尖的意思,也能猜测这句话问的应该是:您是吃饭还是住店?毕竟古代的客栈所提供的服务最主要的就是这两项,所以猜也能猜出这个问句的意思。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好奇,为何会用到“打尖”这两个字?

这个问题不仅让现在的我们很好奇,即便是在古代,也有人对此很好奇,比如清朝晚期的福格,他曾写过一本笔记小说《听雨丛谈》,其中记载的多是他耳闻目睹的事物,涉及到了清朝时期的很多风俗制度等。

在这本笔记小说中也有关于“打尖”的记载,算是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能看到不少的东西,比如说所谓的“打尖”就是指出门在外的人到客栈中吃饭休息一会,然后离店继续赶路。只不过,为何会将其用“打尖”两个字来表示,我们不得而知。

而福格则又提到“打尖”中的这个“尖”字很可能是“间”字的误传,原本应该是“打间”,意思是在旅途中,还不到住宿的这中间的时间来吃饭休息。而“打间”说着说着就成了“打尖”。

当然,福格还提到了另一个词,即“打火”,这同样能用来形容在旅途中短暂停留,于客栈中吃饭休息。“打火”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所谓烧火做饭,做饭必须用到火,所以很多时候用“打火”来形容出门在外的人于客栈中吃饭做短暂停留。

只是,“打火”这个词用着用着就成了“打尖”,至于这其中有什么意思,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根据很多小说和戏曲的记载,宋元之前的人,在形容途中之餐时多用“打火”这个词,比如元朝时期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就有记载:“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当然,不管是“打间”、“打尖”还是“打火”,到了后来就都成了“打尖”,至少影视剧和各种描写古代的小说为让我们狠狠记住了“打尖”这个词。

而“打尖”这个词,虽然在古代看来似乎并不能真的解释清楚,至少没有完美答案说明为何要用“打尖”两个字来形容途中之餐,但到了现在,似乎还是能解释的。

曾火遍大江南北的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很能说明问题。《舌尖上的中国》讲的自然是美食,美食要用舌尖来品尝,用牙齿来咀嚼,所以还有一个词叫做“打牙祭”,说的就是偶尔吃上一顿丰盛的大餐。

从这里来说,用“打尖”来形容吃饭自然说的过去,就是“打发舌尖”的意思,当然,这种解释未必准确,不过虽然看起来像是强行解释,但于现在看来也不失为一种解释,所以姑且也能这样来讲一讲。

实际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成就了数不清的典故和成语,更有“十里不同音”的方言,这成就了我们今天无比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

而“打尖”这个词在北方一般就是上面说的出门在外的人进店吃饭休息的意思,而在南方,尤其是广东一带,就成了不守秩序而插队的不文明行为。

在北方是途中之餐的意思,而到了南方,则成了插队的意思,这大概就是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别巨大所造成的。不能不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学习。

当然,“打尖”在广东方言中的这个意思并不经常出现,而且似乎也是误传,原本应该是“打櫼”,后来传着传着就成了“打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汉字在千年的流传中,很多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同音字之间,很多在长时间的流传中就变了模样。

点赞3、湘潭市 网友:忍受漫长

早期的客栈,很多是不提供餐饮服务的。客人需要自备食材,借着店家的锅灶来生火做饭,等到走的时候,结算给店家几文柴炭钱。这种行为称为“打火”。

到晚上吃饭了,住店吃饭。那时候住店,店门口挂着笊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锅盆碗灶都有,咱们吃点好的吧,包饺子吧,咱们四个一起忙活。《马三立·吃饺子》

三藏便道: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西游记》

看到没,那个年代出门真是一件苦差事。除了要身体素质过硬,能耐受旅途的劳累之外;还得有点做饭的手艺啊,要不然想吃口热乎的都很难实现。对于手残党来说,真的是很不友好。

终究,经营客栈要考虑收益问题,那时候出门旅行的比例可没今天这么高。要是配上一堆川、粤、鲁、苏的大师傅的话,恐怕赔的裤子都穿不上了。


但顾客的需求也不能置之不理,于是出现了变通的方案:


店里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上一些简单的酒菜;如果你不满意的,非要自己“打火”的话,也请自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前几十年。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国营旅店当过厨师,每天也就是炒几个大锅菜。有些旅客由于各种原因,不想吃的话,那旁边有另外的锅灶,就请自己动手吧。


如果把自己动手做饭,称之为“打火”的话;那店家代劳,免去你做饭的辛苦,称为打“小火”也再恰当不过了。“小火”合起来就是个“尖”字,打尖的叫法就这么诞生了。

一方面是,能吃到现成的,好多人是不愿意自己动手的;另一方面是,店家也愿意追求更高的利润,就像你去办业务,首先向你推荐的肯定是238、158之类的套餐,至于“8元包月”的套餐,如果你不自己提的话,压根不会主动介绍。


店里有了现成的吃食,旅客出行的方式也悄然出现改变:原来白天赶路,只能靠干粮填饱肚子,等到晚上住店的时候,自己再做顿好的,犒劳犒劳自己。


现今就变得很方便了,肚子饿了的话,就直接去客栈吃点现成的,顺道歇歇脚,然后再赶路不迟。“打火”和“住店”完美地分成了两件事。

中顿日中火,谓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翠华巡幸》


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最早的客栈只是提供场所,故而“打火”=“住店”+“打尖”;随着时代的发展,酒店增加了餐饮服务,“打火”一词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就是:


店小二的嘴里,那句最高频的话:“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点赞4、景德镇市 网友:墨香九歌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发现过去人们经常把在旅途中休息时,到客栈吃饭称为“打尖”。那幺你知道吃饭为什么叫“打尖”吗?

关于吃饭为什么叫“打尖”?,各种说法有很多。梳理一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打尖”是“打火”的一种误写

“打尖”,“打火”,别说还确实很象,说是误写也可以说得过去。古时人们吃午饭时,由于正值太阳直射之时,很毒,所以人们就称中午饭为“中火”,这好理解。因为过去人们将吃饭就叫“火食”,现在叫“伙食”,后引申为途中休息和就餐,吃饭就叫“打火”。但是由于“打尖”和“打火”看起来长的还真有点一样。也可能是后人在书写的时候一走神儿就写错了,干脆将错就错,从此“打火”就成“打尖”了。

而“打尖”在古代,也有“吃饭的意思”,就是“打发舌尖”,因为我们吃饭时,必须先要经过舌尖尝味道第一道关。而过去生火做饭要先用打火石点燃材草,慢慢地习惯了,人们就用打火这个词来表示做饭。再后来成了吃饭,最后也是因为火和尖写法相似,慢慢地,人们就将打火误写成了打尖。

1、清代福格所撰《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

2、《翠华巡幸》谓中顿曰中火。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

二、打尖是从“搭肩”的发音转换过来的

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打尖”是由“搭肩”变来的。过去人们外出做买卖,走亲访友的时,他的行李包就是肩膀上的褡裢儿,这是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布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还有用的是包袱,也是挎在肩上的。

人们肩上带着褡裢儿,走哪儿带哪儿,累了休息时,就把肩上褡裢儿打开,取出食物充饥。走的时候,就把褡裢儿“搭肩”上,就有了“搭肩儿”这个词。

也有人认为,褡裢儿装的物品多时,自己不好搭在肩上时,就要别人帮忙,就会说:“不好意思,帮忙搭个肩”。这才是“搭肩”的来历。如果你在路上找店家吃饭或住店,店家就会问你:“需要帮你搭肩吗?”时间长了,“搭肩”这个词就被人们普遍使用了。

同时在使用中,由于儿化音的作用,“打尖”成了“打尖儿”,“搭肩”,也成“搭肩儿”了。“尖”、“肩”两个词非常容易叫混,因此,人们写成文字后也就把“搭肩”写成“打尖”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大家还有什么新的说法,欢迎参与讨论,并关注我,谢谢。

点赞5、西宁市 网友:死亡倩影

“打尖”一词,是如何与吃饭扯上关系的?有四种可能。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在观看古装影视剧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凡有行人进入客栈,接待的小二会满面笑容迎出来,问出这么一句话,行人如果够豪气,会点明要间上好的客房,店小二也屁颠颠往里头去准备。如果行人只说“打尖”,会被引至用餐的大厅。

“打尖”一词,到了现代仍是民间常用词,如在京津一带,还将路途中吃便饭的行为叫做“打尖”。譬如在老舍的《新疆半月记》中,在写到石河子几间卖茶水的小屋时,就写到:

“伊犁的大道旁,等待着行人在此休息、打尖、饮马。此外,便什么也没有了。”

单从字面上看,很难想象“打尖”会和吃饭产生联系。那么这种叫法究竟是源于什么呢?

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此进行过一番推测的。清人福格的《听雨丛谈》卷十一中有云:

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日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日“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在这段话中,作者说出了两种可能来源:

一,“间”误传为“尖”

行人在旅途中“打尖”,大多是在一天的中午,而到了夜里才会住宿,也就是在住宿之间。一开始人们将住宿之间的这顿饭称为“打间”,后来叫着叫着就误传“间”为“尖”了。

二,“打火”误传为“打尖”

古代有人将午饭称为“中火”,这“火”字与“尖”字极为相似,但是即便“火”字可以误传为“尖”,也只会被称为“中尖”。直到后来看到各种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打火”,才拨云见日。

譬如元人王实甫《西厢记》中第四本第四折有写:

“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又有汤显祖《邯郸记·入梦》:

“他家往来歇脚在我店中,也有远方客商,来此打火。”

以及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

“老身黄花店人氏王婆是也,我开着这个打火店,我烧着这锅汤热着,看有什么人来。”

这些著作里的“打火”,都是做饭的意思。而做饭之所以叫“打火”,是有缘由的。

我们知道人类最早获取火的方式是击石取火,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火镰打火。这火镰是一块形状像镰刀的铁片。具体操作是:

先准备好火石,然后用火镰在火石是猛烈划击,两者相击会产生火花,这时旁边准备好的火绒很快被火花点燃,至此,取火成功。

古代做饭,必定需要打火,所以将“打火”代替了“做饭”,就如用“下地”代替“到地里做活”一般。

而“火”字与“尖”字又非常相似,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打火”误传为“打尖”。

三,“搭肩”与“打尖”

除了以上说到的两种可能,“打尖”还有可能源于搭肩。

搭肩,是褡裢的另一种叫法。褡裢是一种长方形的布袋子,中间开口,携带时将中间开口处搭在肩膀上。褡裢可以用来装各种物品,也可以装有食物。

因为携带方便,旧时人们赶路,都会使用褡裢,而在赶路途中到店吃饭时,需要将褡裢拿下来,再启程时又得搭回肩上,有时因为腾不出手,或者褡裢太重,需要同伴或店小二搭把手,就叫“搭肩”,此后人们将途中休息吃饭叫做“搭肩”,后来变成了“打尖”。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便是与钉马掌有关系。

旧时许多人赶路,会以马、骡子为代步工具。尤其是需要携带大量货物的,更需要骡子、驴这样的大型畜牲驮着。而这些畜生一般前蹄坚硬,不易磨损。但蹄子的后半部分却质软不耐磨。如果长途跋涉,畜牲的蹄子容易出现不平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会在它脚下钉上铁掌。

而钉马掌的业务一般也是设在客栈旅馆,行人吃饭歇息的间隙,正好把马掌钉好。这钉马掌就被叫做了“打尖”。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打尖”一词来源的可能。个人认为“打火”一说最为可信。

当然,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打发舌尖”,毕竟舌尖是吃饭必须用到的器官,但是打发舌尖这种说法,一般用于闲适的状态,旧时的旅途中人,没有旅游的,只有因事赶路的,都是迫不得已的,但凡闲下来吃饭,也不过为了饱腹,哪里还有那种闲情逸致“打发舌尖”?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说说古人是怎么赶路的。

古诗“鸡声茅店月”,非常形象说明了古人赶路的情况。鸡叫过头遍时,也就是丑时末时刻,是现在的凌晨三点。这时人们就要起床了,快速收拾好行李,需要装车的赶紧装车,需要骑马的骑马,出店门去。

赶了几十里路后,太阳也冒热气了,路边村庄也冒出了袅袅炊烟,行人才走进打早尖的客栈,洗漱吃早饭。 如果是讲究的行人,褡裢里会装些干粮、路菜啥的,拿出来吃,还不要忘了检查马掌,喂饱畜牲之类。坐一会继续赶路。

然后一直走,再走上几十里,又会看到客栈,就进去打尖,也就是吃中饭。吃完继续走,如果不出意外,到傍晚时,又会看到客栈了,这时候就要留宿了。

古代的官道途中,大多是荒山野地,打尖、投宿的客栈都是有不成文的规定的。行人如果错过了,只好等下一个,可是一般也在二三十里以外了,所以非常痛苦,许多人为了避免途中饿着,会携带“路菜”,就是容易储存且饱腹的食物。一般来说,某人要远行前,亲友我会赠送些路菜以应急,当然也有为改善伙食的,毕竟许多打尖的店,可以供应的东西少得可怜。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的旅途虽然艰辛,但一路上可以体验风土人情,可以饱览名胜古迹,这种收获也是现在我们无法想象得到的。

点赞6、乌兰察布市 网友:傷感美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我吃面!



如果你知道这句广告语的话,估计也就暴露了年龄了。就说这个广告是冯小刚的作品呦。

当时,看到这条方便面的广告的时候,确实是第一次接触到“打尖”这个词。

打尖,在京津一带专指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进食。从字面上理解,打尖就是打发舌尖的缩写,这样的浓缩还是挺有意思的,想一想现在的“喜大普奔”“不觉明历”等等新的浓缩新词,我们也就对打尖多了一份亲切和理解。原来,古人和今人在语言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习惯。

但是,还是有好事者进行了详细考证,发现“打尖”应该是“打火”的变体。他们的理由是:所谓“打火”就是击石取火,烧锅做饭之意。所以,通过这样的分析,将“打火”代指为“做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口语中属于一种很普通的借代方式,就像农村把用“下地”代替“到地里做活”,用“垒砖”代指“盖房子”,特别形象的还有一个词,就是蹲坑儿,是啥意思,我想大家都能想象出来了。

《水浒传》第60回:“且说吴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

《说岳全传》第8回:“当下牛皋、王贵将带来的家伙,团团的寻着些水来,叫众庄丁打火做饭。”

元王实甫《西厢记·楔子》:“〔仆云〕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都是例证。

最后,找到了一首涉及到打尖的小诗来分享给诸位。

《山东道中》

鸡鸣天未曙,各自理征鞭。

路滑畏行石,喉乾望打尖。

密云依小屋,荒井发虚烟。

记得庐山麓,松高看鹿眠。

这首诗的作者叫释今无,是明清之际的得道高僧。路滑畏行石,喉乾望打尖。 这两句写得非常有烟火气。

点赞7、德阳市 网友:夕陽西下

每一部古装电视剧都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客官您是住店还是打尖”?其实普遍都认为是在问顾客是“吃饭还是住宿”?那住店肯定是住宿的意思,很多人不理解“打尖”究竟是何意。

打尖确实是吃饭的意思,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在古代要将吃饭说成“打尖”?其实这在古代书籍上是有记载的。

第一种说法:打发舌尖

小二说的“打尖”就是指“打发舌尖”的意思,因为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好不好吃都是通过舌头来感知味觉的。而来到旅店的客人在古代肯定都是赶路的,在路上难免会饥饿或者住宿,人饿了就想去打发下自己的舌尖,但是有人就抬杠应该是“打肚”、“打胃”。但是听起来没有打尖还是住店顺口。

第二种说法:最初称“打火”

打尖最初是叫“打火”因为古代人们把吃中午饭叫做“中火”,不过在当时的少数民族,比如羌族都是一日两餐,早上吃一餐之后,中午就不回家做饭了,而是带上面馍凑合吃一点,中午就随便打发下舌尖。

“打火”变成“打尖”是根据清人福格《听雨丛谈》记载,因为“火”字跟“尖”字很相似,以后被人误写,所以成了打尖。

还有种说法就是因为古代做饭要生火,钻木取火后来用石头摩擦生火,也叫打火,在明朝之前都只有“打火”一词。

《水浒传》中就有记载,吴用和李逵去大名府途中,就记录了“每日天晚投店安息,平明打火上路”的描写。   

明清开始“打火”这个词就不多见了,突然改成了打尖,比如在《红楼梦》中就写到:“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

第三种说法:江湖黑话

在古代江湖中有很多帮派,他们和常人不一样,都有一套江湖黑话,他们叫这个为切口、隐语,江湖中人说出来,我们基本上是很难听懂的。

比如江湖中人将眼睛称为“招子”;

将妓女叫“玩嫖客把子的”;

将乞丐叫做“靠扇”;

就好比民国的那些土匪一样,所以说他们把吃饭叫做“打尖”也并不奇怪。

【羽评郡主,欢迎右上角关注】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