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培和苏文茂为什么没有成为相声大师?高英培和苏文茂谁的相声更好?你怎么看?
相声大师这件事,其实不存在一个完全服众的标准,而且越是接近现代越不容易确定。从现在比较让人信服的说法来看,马季是距今最近的一位相声大师,在此前当然就是侯宝林、马三立等人,马季之后,没有相声大师。
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完全站得住脚呢?也不一定。比如就拿2015年去世的苏文茂来说,如果有人公开表示苏先生也是相声大师,恐怕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不会引发太多争议。而对于2002年去世的高英培,似乎没有听到过把他冠以大师的说法,但这就说明高英培的相声艺术成就不高吗?不见得。而且从受欢迎程度上说,高英培当年创造的辉煌,恐怕连苏文茂都有所不及。
苏文茂,温和的文哏代表
高英培和苏文茂,都是来自天津的相声演员,而且也都表演过很多表现天津市井生活的相声作品,但两人的表演风格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
苏文茂自不必说,他是文哏相声的最主要代表。如果谁不清楚什么是文哏相声,听苏文茂的相声就可以明白,他已经成为文哏相声的代表。苏文茂虽然诠释的很多也是市井人物,但他的表演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文雅、深沉,又带有书卷气。他的表演,尤其受到知识阶层观众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相声反映生活的领域。
说起相声来,苏文茂也是不紧不慢,慢条斯理,似乎永远都不着急,抖包袱儿非常注重三翻四抖,最典型的就是单口相声《扔靴子》。
高英培,火爆表演的代表
相比之下,高英培是火爆干脆的表演风格的代表。高英培的表演火爆,特别注重语言节奏,善于强化舞台气氛,抓住观众心理。高英培在台上说话永远是高八度,与捧哏范振钰的低沉嗓音形成鲜明对比。高范二人的表演,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山崩地裂来形容。
最典型例子是《钓鱼》。很多相声演员都说过《钓鱼》,但表演最受欢迎的还是高英培的版本,既带有市井气,又适度夸张,具有极强的舞台感染力。
相声业务之外的比较
从业务角度说,两个人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成一派。从这一点上,两个人都可以称得上大师名号。
不过相声大师并不只看相声业务,还要看培养后辈和道德品行两个方面。
从人才培养方面看,两个人都受过很多徒弟,但知名度超过他们的几乎没有。苏文茂的徒弟包括赵伟洲、刘俊杰、崔金泉、宋德全等,高英培的徒弟包括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等。值得一提的是,苏文茂的儿子苏明杰,是高英培收的大徒弟,只是很少表现相声。
道德品行方面,是不太好做准确判断的。不过从一般舆论来说,苏文茂在相声界一直德高望重,进入中年之后很多人就叫他苏先生,这也是对他业务和品行的肯定。
这方面高英培的信息不太多,但从与合作二三十年的老搭档范振钰裂穴这件事来说,恐怕还得带有一定的污点。
是不是大师,没那么重要
从相声业务、收徒育人和道德品行多方面来看,高英培和苏文茂作一个比较的话,苏文茂更适合被称作相声大师。当然如果再宽泛来说,高英培被称为大师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不过几乎没有人这样公开说过。
另外,其实大师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多人在乎。尤其对于观众来说,有人喜欢听苏文茂,也有人更喜欢听高英培,只要能从中获得愉悦,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谁究竟算不算大师,又有什么关系呢?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
先说结论:苏文茂和高英培都不算相声大师,但他们必定在相声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声大师没那么烂大街,也就现在这个浮躁而且商业化娱乐化的时代,动不动就给人安上大师的头衔,弄得好像满大街都是大师一样。
真正的大师,不是比谁挣钱多,更不是比谁粉丝多,谁更能炒作自己。每个行业的大师,都是由行业内部公推,至少大多数同行服气而且毫无争议的,如果单单比谁有钱,谁更能买水军操纵舆论,那种大师只适合去搞X销。
比如侯耀华去给某商家站台,背后写着“相声大师”,你觉得有几个同行会认他,有几个权威媒体会认他?
郭德纲给某火腿肠代言,二话不说就上一个“相声大师”的头衔,除了他那帮教徒,有谁会认他的大师身份。跑去央视当《金牌喜剧班》,还不是直接一个“相声演员”标签就打发了,大师?姥姥~~
就因为这种沽名钓誉,又没真能耐,但又特别能蹦跶擅长炒作的货色多了,才让一个行业浑浊不堪鸡飞狗跳,而外界对于一个行业充满了负面印象,那么真正的大师也就被埋没了。
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教授认为,相声界公认的大师只有四个:
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这四人对相声行业的贡献都是独一份的,张寿臣整理发布的传统段子跟笑话大全,马三立创立的马派,侯宝林对相声的改进和净化,刘宝瑞在单口领域的造诣,这四位大师放到任何时代,都是相声界无可取代的巨人。
而马季先生这种新派相声的集大成者,让相声在电视领域站稳脚跟,并且跟弟子们开创了相声第一个黄金时代的牛人,也只能算半个大师。
而苏文茂跟高英培先生,算是文字辈相声艺人中的佼佼者,论能耐妥妥前五的存在。但如果要论大师的话,这二位还是差点意思。
如果寿字辈宝字辈除了不少神人,那么在文字辈这一代,相声演员的整体实力达到了历代之巅,中央广播说唱团、铁路文工团、天津曲艺团等各大团体的中坚力量,基本上都是文字辈的。
马季、唐杰忠、侯耀文、石富宽、苏文茂、王佩元、高英培、范振钰、李伯祥、杜国芝、刘文亨、佟守本、赵振铎、赵世忠、杨志刚、杨志光等,个顶个都是牛人,他们自己牛不说,还培养了一大批明字辈的新人,也就是现阶段活跃在电视舞台和小剧场,以及网络热搜上的那些相声大V,都是文字辈的门生。
苏文茂跟高英培能在这一大群牛人中拔尖,足以说明他们天纵奇才了,至于大师之名,没必要再去强求。
苏文茂先生师承小蘑菇常宝堃,从小接受师父耳濡目染,常宝堃在师承方面摒弃传统,不要苏先生遵从那些有的没的封建糟粕,不收拜师费也不签生死合约,更不弄什么三年学徒五年效力,反而倒贴钱养着苏文茂。这种门风也传给了苏先生和徒弟们,苏先生就不准徒弟以任何形式给他送礼和庆生之类,跟那些让徒弟给自己磕头送礼为荣光的网红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苏文茂被称为文哏大师,台风优雅潇洒,段子里从不带任何荤腥和伦理梗。当年他说《文章会》,因为在段子里提到了“蔡元培”的名字,结果北大方面找人来建议删掉,觉得那是不尊重蔡元培,于是苏文茂立刻改成了周德山,效果也更好了。这就是大家风范,任何意见都接受并且改进,而不是用“有本事你告我”去呛火。
苏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哏作品,怹还让相声段子“靴子落地”成为跨界的爆款,从相声到股市,这就是相声幽默语言的魅力所在。
高英培先生是十大笑星之一,年纪轻轻就成了台柱子,得到高层极大重视。高英培先生不但自己技艺高超,而且对于舞台极为敬重,这也得益于怹的师父赵佩茹严格教导。当年高先生在一个节目中无意中用了天津倒口,而且跟节目没什么关系,纯粹就是为了卖派,结果被赵佩茹先生骂了几个小时。
有这么严格的师父,徒弟自然就精益求精了。高先生台风跟苏文茂相反,苏先生温文尔雅,高先生就是一个字“爆”。高先生嗓子亮而且脆,什么时候一张口,你都觉得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精气神十足。高先生擅长塑造那种坏里带怂,怂里带奸的小人物,配合怹丰富的表情,让人一看就捧腹。
高英培先生的《钓鱼》,是少有能超越原版的改编作,而且还是超越马三立的原版,这在整个相声界都是足以称道的成绩。
高范的经典之作《不正之风》《教训》《石厂长》《扯皮》都是传世精品,里面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万精油坐地炮等,都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正的好相声。
所以苏文茂也好,高英培也好,大师之名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们的作品已经足以说明一切。而现在某些跳梁小丑网红大咖,把大师这种虚名给他的粉丝自嗨就可以了。
不请自来,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人是个标准的天津80后,在奶奶家听着相声曲艺长大的,环顾今天的相声圈感觉真的很难过。今天再难出现以前的那种相声名家百花争鸣了,那个时候魏文亮,孟祥光、刘文亨,王文玉、高英培,范振玉、苏文茂,马志存。还有马三立,那个时候还有王世臣,还有北京二赵,冯宝林,于宝华,东北的还有杨振华,金炳昶,贾继光,魏兰柱,侯长喜,王世勇。那个时候电视还只有几个频道,白天还没有节目,听相声最多的途径就是收音机,我想大多数我这个年纪的曲艺爱好者都有我这样的经历,坐在自己平房的门口守着一个小收音机和大人们一起,评书,相声,各种曲艺形式按照各自不同的播放时间静静的听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听到动情之处也会情不自禁的大声叫好。那样的时光真实难以忘怀呀。
从我又记忆以来80年代相声开始火爆到今天又一次的火爆,相声演员也算层出不穷,但真正能称作丰碑式的艺术家也就是侯宝林和马三立(本人今天所说的艺术家是指在老百姓心目中公认的,不是曲协评选的)。那为什么那么多的相声艺术名家没有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呢?就如同问题中提到的高英培,苏文茂。原因我想不难理解。相声演员是否能成为一座丰碑,更多的要看他们的徒子徒孙在相声界的地位。侯宝林他的徒弟最著名的就是马季,而马季的徒弟姜昆,冯巩乃至徒孙如姜昆的徒弟唐爱国等等现在在相声界可以说都是权威人士,都是相声界的政治明星,在各地乃至中国曲协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虽然可能已经不说相声了,但依然从事着相声管理工作,手握重权。他们才是真正的主流相声界,他们自然得捧自己的老祖宗了,所以侯宝林自然成为了相声界最亮丽的一座丰碑。当然我说这些绝对不是贬低侯宝林先生的艺术成就,侯先生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只是说这种现象,帮亲不帮理。
我是天津人,在天津马三立才是相声界的唯一大师,真正的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和侯宝林先生不一样,他的徒子徒孙并不是都很著名,要说马氏传人只有马志明先生是目前的唯一马氏相声的主流砥柱其他徒子徒孙也有很多,但更多是非主流的相声演员了。可以说马三立先生是天津人捧起来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只要是天津的相声爱好者无人不尊崇马氏相声,不喜欢马三立老先生,天津有句话“无人不宗马”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马三立老先生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了。他是真正人民的艺术家,可以说马三立先生这座丰碑是天津人一起铸立的,实至名归。他的作品以及他高贵的品格都是天津人的骄傲。所以马三立先生成为了近代史上相声的另一座丰碑。
其实单单从相声成就上来说近代还有很多相声大家,比如赵佩茹,刘宝瑞,王世臣,高英培,苏文茂都是相声界的一代大师,但这仅仅是从作品的流传上说的,他们的段子也可以说是相声迷们的最爱,可他们只能算是大家名家,他们的徒子徒孙现在要么就是人丁单薄,独木难支,要么就是大多还处在非主流的阶段,在相声界很难有话语权。所以他们难成艺术家。相声圈就是一个小江湖,尔虞我诈,人心叵测。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实力是什么?是作品更是人品最重要的是人脉,郭德纲今天大肆收徒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他要成为丰碑不能仅靠他一人或几人,需要大量的徒子徒孙,为他著书立说为祖师爷传道,更是为他自己传道。当年春秋百家争鸣,但到今天能有几人还被人们祭拜?孔孟之道也是他们的弟子传扬至今。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这就是现实。
至于说到高英培和苏文茂谁的相声更好,我想相声这门艺术单从两位大师做比较很难分出个高低上下,毕竟各自有自己的代表作品都是佳作,但从艺术影响力上来看苏文茂应该超过高英培,不因为别的,因为苏文茂有两个徒弟一个叫赵伟洲,一个是刘俊杰,尤其是后者现在在天津相声圈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现在不仅要拼爹还得拼徒弟,也是不易呀。一家之言不喜勿喷,谢谢。
两位都是相声界的大师,谁说不是大师
高英培(1928年-2002年2月14日) ,农历戊辰年生, 著名相声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天津市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之一。曾任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苏文茂(1929年2月24日-2015年5月3日),出生于北京市,相声演员。 相声大师常宝堃的弟子。先后与朱相臣、马志存等人合作,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誉为“文哏”大师。
作为曲艺之乡的天津,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小就在曲艺相声的熏陶下长大,那时的收音机,电匣子,马路上的喇叭里会定时播放各类节目,尤其爱听相声…
这两位老先生的相声风格,可以用一文一武来形容。高英培先生的包袱,帅,辛辣火爆,就好比是武状元。苏文茂先生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Z杰出的代表人物!
1948年,高英培师从赵佩茹先生,后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与范振钰合作,成为相声界的一对黄金搭档“高范”。 曾任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85年曾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说到津味相声,很多观众都会想到素以台风火爆、讽刺辛辣而享誉的高英培。当年高先生的演出效果能有多火?杨少华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高英培使的包袱,就像划火柴一样——滋啦滋啦的!”他塑造的“二他爸爸”、“w能胶”、“和平老三”等等小人物的形象,时隔数十年仍历久弥新。当年他高门大嗓地喊出来那句:“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欸”,至今仍回荡在相声爱好者耳畔。高英培特别擅长和观众共情,几句话就能把观众带进作品里边来。与同时代其他相声演员相比,高英培的表演是独树一帜的,用相声业内人的描述,那就是山崩地裂。
高英培一生收过不少徒弟,包括孟凡贵、苏明杰、赵保乐、李嘉存、张伯鑫等。先说孟凡贵,师父去世之后他没有找固定搭档,而是一个人开始说单口相声,也能看出对师父的一片情谊。
苏明杰是苏文茂的儿子,拜了高英培为师。比如《纠纷》,还有苏文茂的单口《扔靴子》,能看到苏明杰的身影。
高英培当年有一次在沈阳演出,“高范”两位攒底登场。高英培表演了自己的新节目《石厂长》。由于这段相声此前并没公演过,表演过程中好几个包袱都“泥了”,演出效果实在难以尽如人意。
当高英培阴沉着脸走下台时,李金斗见状赶紧上去搀扶,“干爹,您可千万别着急。”没承想话音未落,高英培抬手就给了自己一巴掌。吓得李金斗一把死死抓住了他的手。结果高英培拿另外一只手又狠狠地抽在了脸上。边打边说:“我对不起老百姓。”李金斗和石富宽等人赶紧把他拽回了后台。刚到后台,高英培坐到那儿哇哇就哭。在一旁的范振钰心里也不是滋味,但还安慰着说:“兄弟,你这是干嘛呢!”高英培边哭边说:“大哥,别说了,别说了。”
直等到该吃宵夜了,李金斗到高英培的房间叫他吃饭。他还是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宝贝,你说我还有脸吃饭吗?你走吧!”说着就把门锁上了。被关在门外的李金斗听见屋里高英培跟范振钰说:“大哥,你把本子拿出来!”两位开始对这块活重新加工整理。
12岁的苏文茂从北京到天津当学徒,当时他喜欢听无线电,对“小蘑菇”常宝堃的相声特入迷。为了结识常宝堃,每天都去电台门口等他,终于在一年之后,1943年拜在了常先生门下。
1956年起与相声名家朱相臣合作十余年,整理相声《文章会》、《苏批三国》、《论捧逗》等,逐步形成了苏派相声的艺术风格。其后,他与相声艺术家马志存合作,创作演出了《红楼百科》、《废品翻身记》、《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后》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8年以后,和王佩元等人其间又创作整理了一批单口相声,如《考县官》、《吃梨片》、《贼说话》等,以古稀之年活跃在相声艺术舞台上。
2010年10月23日,第六届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上,苏文茂获得终身成就奖。
苏文茂不喜欢那种火爆、怪诞的表演,他的舞台作风持重、稳健,以平实的台风和洗练的语言著称。”
苏先生常说,“没有包袱不叫相声,包袱多了也不见得是好相声。”
苏文茂先生厉害就在于,他那个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很值钱。但值钱不值在“胡说八道”上,值在“一本正经”上。没几个能学得上来。人家的文气劲,直接从里往外透,不用故意去说一些显得自己有文化的话。
苏文茂先生不只做艺,做人方面,苏文茂也堪称相声界的表率。苏先生为人重情重义,尽管中年丧妻、生活坎坷,却一直赡养亡妻的父母,并把5个孩子拉扯大。如今除了两个儿子留在身边,三个女儿都在国外。
对于行业中的长辈,苏文茂严格按照“行规”中的礼节处事。在相声门里,苏文茂拜师早,但辈分不高。按照相声的辈分,见到比自己小18岁的常宝丰夫妻,他每次都毕恭毕敬地叫:“九叔、九婶。”对于小自己17岁的马志明,他也叫“叔”,因为马志明是马三立的儿子。
高英培,苏文茂两位老先生,在喜爱相声表演的观众,听众们心中永远的相声表演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