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在河南省、在洛阳市的普通话普及率那么高?
这个确实是真的。我是郑州长大的,1975年到洛拖工作,到洛阳后我很惊奇,怎么那么多人讲普通话。那个时候在郑州,决大部分人都是河南话,只有个别老师和医生讲普通话,也非常稀少,我生活的纺织厂,南方来的老师傅都说南方口音河南话,但洛阳很多人讲普通话。
我分析原因,虽然两个城市都是解放后发展的工业,但郑州的定位是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特别是纺织业,来援助的老师傅都是南方人,上海无锡居多,他们也不讲普通话,而且轻工业厂人数不多,比如我住的国棉一厂,大概有五千多职工,援助的老师傅就比较少,南方话河南人根本就听不懂,为了交流,很快被河南人同化,他们讲南方河南话,他们的后代都是标准的河南话。洛阳是重工业,援助的老师傅都是东北人,而且厂子大,比如洛拖,我去的时候有四万职工,所以东北人也多的多,他们无须改变口音,就能和洛阳人交流,他们的后代也保留了普通话,很快同化了洛阳人,很多洛阳人也讲起了普通话。再一个原因就是普通话容易学,听着又好听,洛阳人学普通话基本没障碍。普通话在洛阳特别是涧西,普及率就很高了。
谢谢提问。
我本身就是洛阳人,从小到大说普通话。
1.说普通话人群地点:洛阳说普通话的人群主要聚集在涧西区。因为新中国建国后,洛阳市的城市规划就是重工业城市,这是写在国家一五计划里的。所以为了快速建立成体系的工业链条,需要全国各地工人,工程师来援助建设,全国各地的人都聚集在洛阳,所以都说普通话会很方便;
2.来洛阳的都有哪些省市的人:最多的是东北人,上海人,其次就是山东,北京,四川,湖南,湖北,广东。那我自己举例子:我家住在厂矿小区,前面一栋楼是上海人,后面一栋是东北人,论语言感染力,肯定是东北方言有压倒性优势,所以我从小就有东北大茬子味口音,哈哈~而且我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也是东北人居多,所以脾气性格也都被同化;其次,因为我姥姥家的祖籍是天津,所以从小接触的亲戚也是北京天津居多,所以养成了从小嘴贫的习惯,一天不听相声就难受,不看东北的招聘就寂寞,哈哈~别人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是怎么排解的我不知道,但是只要有相声,小品,我没有不开心的时候;
3.论外来人口和洛阳本地人结婚的婚姻和后代状况分析:我妈妈加算半个河南人,因为姥爷家里是巩义的,姥姥家是天津的。我爸爸家土生土长老洛阳人,80年代以前,洛阳的老洛阳人基本上都是不和涧西区的工人有任何往来的。也就是说:当涧西区的人们家里用着冰箱,看着电视里的香港武侠片,和我爱我家时,老城区的老洛阳人还有相当多的人在看豫剧。所以我爸爸也是当兵退伍以后被分配到涧西区的厂矿以后,才有机会接触到涧西区的姑娘。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爸说他看上我妈是因为我妈普通话说得好,呵呵……
然后到我出生,我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观,我爸爸最为老洛阳人,实诚,保守,严肃,家庭等级观念跟上。重视老礼;我妈妈家里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风俗,常年家里人以互损,嘴贫为了,我和姥姥可以分享所有玩笑,她还能活学活用。
总结:洛阳的涧西区算是个文化大熔炉,所以这里的人不仅能说普通话,思维想法也是百家争鸣。
感谢邀请,身为河南人,没有觉得河南普通话普及率很高,但在洛阳、郑州、平顶山等地真有不少说普通话,大部分其实还是河南人。
首先,像洛阳、平顶山等城市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外来人口
早在1953年,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就开始在洛阳筹备,随之而来不仅是工厂、技术,还有很多的技术工人,来此做生意的人,因此在那个时代,有很多的外地人都涌进了洛阳。同年,平顶山煤矿开始进行大力开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技术工人、商人等聚集在这里。
现在在平顶山市区还会经常碰见一些老人说着普通话,洛阳也是如此,在洛阳西工区、涧西区也能碰到一些说普通话的老人。
再者,河南人说普通话并不困难,河南方言众多,普通话更容易交流
同样是河南的,比如济源人和信阳人在一起交流,肯定要说普通话,再比如三门峡人和周口人在一起也要说普通话。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河南省会郑州,会发现很多做生意的也会说普通话,因为本身说普通话就不算困难,不说普通话很有可能别人都听不懂。
总之,相对于南方方言来说,河南人说普通话还是比较容易适应的,包括一些外来人口在河南也只能用普通话交流。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洛水扬波春风起,古都繁荣大发展。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等名胜古迹,每年吸引数不清,的四方宾客,来洛阳游玩。
特别是近几十年,洛阳每一年四月,春暖的季节,举办牡丹节盛会,游人如织,人气暴棚。
讲文明,讲秩序,市政府提倡,市民们支持,洛阳市,已经连续婵联国家文明城市的称号。
为了更好的服务,国内外来宾,洛阳人说普通话,蔚然成风。
我也是洛阳人,祝愿洛阳越来越美好!
洛阳是我国第一批一五规划城市之一,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一拖成立当天,毛主席亲自揭牌。由此可见一斑。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国家硬性要求的各级厂矿和科研院所。744研究院,中船重工,轴承厂,耐火厂,632所,633所,158空空导弹研究院,202地对空导弹研究院,162,163所,中航锂电,包括铁军127师。统统在国家要求下扎根洛阳,守护着一方太平。我祖籍浙江绍兴的,爷爷辈从浙江迁往洛阳。一直生活在涧西区,怎么说呢,家里还是讲洛阳话的,可涧西区外来人口多,当时全是支援洛阳发展,天南海北的人都有,普通话就成为了标配。可以说在十年前涧西人民就是普通话。虽然如今沿海城市大爆发,各科研院所陆续将分部分公司设计在沿海大城市,可是总部总公司依旧搬不走,因为是国家一五计划,就和新疆商标兵团类似,你可以在全国各地设计分部,但是总部是国家硬性要求,不准搬走的。真心希望洛阳在明年地铁完工后,能陆续把各科研院所召回,共同建设洛阳。国家领导人也对洛阳情有独钟,周总理曾经数次到洛阳考察调研,王城公园是周总理定的,牡丹花会是周总理特批的,定性为国家级,如今已经举办了20多年了。水席的牡丹燕菜是总理他老人家定的,太多太多。包括我们这一批支援洛阳发展的人,都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大手笔。国家这样照顾,如果不好好发展,焉能对得起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厚爱?加油吧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组成的一种语言。河南省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北方(秦岭淮河以北)。所以河南方言本身也可以算是普通话的其中一小部分。郑州、洛阳、南阳、许昌等城市,方言几乎接近互通。
洛阳普通话普及率高,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首先,洛阳的地位在历史上属于中原官话圈,历朝历代中国北方边境基本在大同附近,所以算是北方话的代表之一。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五建设,在洛阳涧西区(包括后来的吉利区)成立了几个大型重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当时几乎从全国抽调专业型人材,这些人材来自五湖四海,如何才能有效迅捷的交流?首选就是统一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这是基础。然后,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土地定居、结婚、生活,他们的子女自然也是以普通话沟通为主。再次,98年全国推广使用普通话,对洛阳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个质的蜕变。从学校教学开始,教师们加入了普通话考核教学,来洛支援建设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们,已经全覆盖无人不会普通话了。PS: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参与中招语文考试命题者,竟然不会普通话(老同志退休20年了)。
题外话:两个洛阳人在一起,大概率方言交流。但凡有非本地人在一起,大家都是普通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