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为什么古代的人一端茶杯就表示送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古代

为什么古代的人一端茶杯就表示送客?

点赞1、六安市 网友:烟敛寒林

端茶送客,在最近大火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曾数次体现出来。

如周颖派小江去宝丰隆劝说秦掌柜不要拆借银两给沈四海那一集,秦掌柜表示不能不帮,然后就把茶杯端起来,伙计直接高喊“送客”,小江只好无奈起身。还有杜明礼上门要钱,与沈四海话不投机,沈四海懒得再跟杜明礼说话,直接端茶,尽管杜明礼恨得牙根直痒,但最终还是无奈离去。

可见,“端茶送客”这一惯例,在古代官场或生意场上是比较盛行的,其表达的意思大致有三种,一是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没有再继续下去的必要,便端起茶杯暗示,仆役高喊“送客!”客人自觉告辞,这一种应该说比较通行,无碍来客颜面。二是主人对来客心生反感,想尽快结束这次访谈,但又不便直说,恐伤及面子,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这时候就得看来客心中有没有数了。三是话不投机,就像沈四海对杜明礼那种,约等于下逐客令,暗含的意思是“你赶快滚吧”,只是没用嘴说出来。

那么,为什么古人端茶就表示送客呢?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在《茶汤遣客之俗》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可见,这种习俗自宋代就已经有了,具体来说,应是从宋朝的“点汤逐客”演化而来。

那么点汤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过去古人待客有一常礼,就是说客人来了先喝茶,饮完茶以后再喝汤,后来一步步演变,客人来了先喝茶,走的时候再喝汤,这个汤一般用甘香药材熬制而成。(上述文字在宋人朱或《萍洲可谈》中有记载,原文“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从上可以看出,"点汤"原为"客辞敬汤"的一个礼俗,到后来却被人引用作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爱轩笔录》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典故:宋时有一个叫胡枚的吏部官员,被调到陕西兴元去做知府,因家贫路远,无力赴任,说白了就是他不想去,那怎么办呢,于是便去求见枢密院长官陈升之,想通融一下,可谁知陈升之既不给通融,也不愿听他陈诉,立即点汤,前面讲了,汤是客人走时才喝的,那么陈升之这个意思再明确不过,汤都上来了,你该走了。于是,"枚得汤,三奠于地而辞去",意思是说胡枚接汤后没有喝,而是把它泼在地下忿忿离去,看来,这个胡枚还是有点骨气的。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点赞2、辽源市 网友:咱丶狠妳

古时端茶送客。这说法大家多有耳闻。这问题实际包含一个主题和一个矛盾。

①"端茶送客"是怎样一个礼仪说法?

②主人不能喝茶了?你一端客人就走嘛


小编今天就说下这个话题。


关于端茶送客说法

客来上好茶,这是自古以来国人待客之道,没什么问题。一般先引客落座,吩咐下人上茶,当然,普通家庭就吩咐小娘子去办了。古人不会随意留客吃饭,这和今天不同。

主客相谈甚欢,中间自然有饮茶、斟茶等客套。其实茶只相当一个道具,创造一个更好谈话环境和氛围,好比今天递烟,避免干巴巴局面。


问题来了……古人迎客重礼节,送客也是很含蓄的。谈话总有结束时,又或主人有事打算结束会客。那么,以茶迎客,同样以茶送客

一阵叨叨后,主人端起茶杯,看上去很正式地请你喝茶,或者说敬茶大哥,这个时候你就要明白,主人意思是他有事,要结束会客了


另外,官贵人家会更讲究丨

下级拜访上级一般是主人先落座,主人不请茶,下级不会动茶杯。比如,和大人手一伸,示意你饮茶,这叫"请茶"。当然,你不能真的那么实在,要等和大人先饮,之后你才能喝


和大人一阵训话,然后又请你喝茶。但是这次,和大人只是端起茶杯而未饮这就暗示?和大人要结束会客。你该打道回府了。

所以,你就得识相点:"下官还有琐事在身,就不多叨扰和大人了,改日再来府上拜访,还要烦请和大人多多教诲……"和大人: 孺子可教也。


上级若去下级家里。永远不存在"端茶送客"之说了。那说明上级有事,谈完就走,上级的时间永远是更宝贵。再说,你敢吗?


主人喝茶怎么办丨区分喝茶或送客

?主人端茶喝茶的情况丨

很明显,落座饮茶,主人不动,只让客人独饮,这种情况不会存在。这样谁还喝的下去?

谈话之间,各自饮茶,又或偶尔招呼同饮,这都或自然发生。主人一端茶你就走,下次来,主人一端茶你又走了……这是要渴死主人的节奏。

主人当然要喝茶,陪客人也会喝嘛。主人只是要结束时端茶才代表送客。那怎么区分呢


首先,刚落座,主人第一次端茶总不至于把你吓跑,主人是以主人身份陪你喝茶。你才来不到一炷香时间,主人用得到赶你走?

主人在和你谈话,顺便端茶喝,又或主人在听你说话,自己回应着顺便端茶,这些都是放松状态下的自然动作。就像喝茶时若有所思,这是习惯,都是人之常情,当然不是下逐客令。


?下逐客令的端茶暗示丨

时间已过去一段,主人有一个"收"的动作,状态和言行都比较正式地端茶敬你,感觉上就是"好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那是一个结束和总结的动作。这自然意味着准备结束会客


还一种情况。你很有兴致没完没了,忽略了主人已有结束会客的意思。主人端茶又没有多想喝的意思,那明显是没兴趣了,有点烦躁。自然就是暗示你,快喝完回家吧……


无论什么情况有一点不变?客人要喝了杯中茶再走为礼。茶既倒上,就代表人家心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茶道亦是世情。它必然有它的说法和讲究,这就是规则或习俗。

但是,所有一切规则不外乎于生活。生活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一端茶就成了送客"暗号"的一切还要看实际情况的,否则喝茶也够累的。


当下来说,比古代开放多了,包括茶道文化。基本的讲究,再加自然就好了,用不着把茶道文化搞成矫情文化

点赞3、宜威市 网友:一段情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一次王亶望遇上棘手的事,求见和珅时说:“小女卿怜对大人很是仰慕,大人若是不嫌高攀,在望愿将小女许配和大人为妾……”,可两人聊了大半天,面对王亶望的厚礼,和珅却奇怪地断然回绝了,还吩咐手下“端茶送客“。

王亶望多次哀求和珅无果,无奈只好告辞。和珅拱手道: “恕不远送。”等王亶望走出了府。和珅吩咐手下:“给我派人盯住他,一刻都不能松懈。” 手下:“喳。”后来王亶望伏法,这苏卿怜还是逃过和珅的五指山,被和珅招入府中,成为了和珅的侍妾。

其实王亶望找和珅,是为了监粮一事,来找和珅帮忙消灾的,席间王亶望对和珅是各种的奉承和抬举,可他怎么说,怎么送厚礼,和珅却冷冷扔出一句话:“王大人,你自求多福吧。”

见王亶望磨磨唧唧不想走,他直接端茶送客,这时王亶望无法赖着不走了,可为何和珅端茶送客,王亶望就必须告辞呢?

为何端茶必须送客,这和古代的茶礼有关

众所周知,清朝乾隆皇帝很喜欢喝茶,特别是西湖龙井和碧渌春,由于皇上的喜爱,导致清朝官员相互拜访时,主人都会客气的给客人奉上一杯好茶,

不过这杯茶可有讲究了,因为它不但是一杯茶,更是一种约定成俗的形式,主人给客人奉茶,并不是真正让客人喝茶。

其中还有许多的弯弯绕绕,尤其是下属和门生,去拜见自己的上司和老师,大庭广众下即便是和上司非常的熟悉,依然对面前这杯茶碰都不敢碰,除非是有急事或者真的太口渴了。

因为这杯茶代表的是主客之间的身份,同时也是双方的一种交流方式,上司和老师能让人给你沏茶,就等于接受了你,让你坐下来谈话。

如果茶都不给你沏一杯,你也懂事的告辞,说一声打扰了,或者下次再来。不过即便是为了沏茶,这茶也不是给你喝的,不过就是一种待客的礼数,体现一种儒家的待客之道。

俗语说“酒满敬人,茶满送人”,至今我们去喝喜酒,劝酒时都必须给长辈斟满,但是倒茶却不能斟满,如果斟满就是对被人和长辈的不礼貌。对此还有一个顺口溜:“茶七,饭八,酒十分。”

这种说法就是说,给客人沏茶杯子只能倒七成,而给客人盛饭只能盛八分满,但是倒酒必须倒满,然如果倒满,就是对客人的不轻视。至今这种礼仪在全国各地不少的地区都有保留。

清朝时期端茶送客,所端的茶通常指的就是盖碗茶,现在这些盖碗茶依然在很多地方继续被使用。

说起这盖碗茶,它的发明者还是一位喜欢喝茶川妹子。根据唐朝《资暇录》里的《茶托子》记载,盖碗是一位节度使得女儿发明的。这位节度使得女儿,每次给节度使上茶时,都感觉拿着茶杯有点烫手,

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一个木做的茶托儿。木托儿做好了,她继续对茶托做了改动,让茶杯可以安然无恙地放在茶托中。不过这不过是一种传说而已,确切的还需要专家的考证,但是无论如何,到了清朝,无论是皇宫贵胄还是普通人家,都喜欢用盖碗喝茶,

不过当时拿着盖碗喝茶,同样特别有讲究,在许多电视剧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大人在喝茶,会左手捧着托碟和碗,右手拿着盖轻轻拨一下茶水,在举到嘴前小啜一口。喝完后又把盖子盖上,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

而从来没人会把碗盖拿起来,像我们用茶盅喝水一样,拿着茶杯仰脖把茶完,如果这样喝那简直就是对主人的不敬,这种的举动主人会认为对方是在挑事,不但会造成双方的误会, 更会让别人看不起你,认为你毫无文化和品位。

另外茶礼中续水也很讲究,主人让侍从上茶后,侍从是不能直接掀开碗盖给客人续水。必须要等到客人自己把碗盖拿起来,把盖碗放在了托碟上。

这样一来侍从就懂得,客人是让自己给续水了,才可以提着茶壶给客人的茶杯中续水,而侍从是切忌不断打扰双方的谈话,经常上前给客人续水,

因为这样做会让客人误会,难道是暗示我该走了,因此会起身告退。但是如果客人一直聊,也没有走的意思,但是却一直没有把碗盖提起来怎么办?

这时,主人可以亲自拿起茶壶,亲切地询问客人,口渴了是否要续水,主人也不能主动揭开客人的碗盖,给客人续水。

这沏茶续水,也有讲究,续水可不能划拉的一下就把水冲进杯中,而是需要侧一下身,把水缓缓倒入杯中,而且水壶嘴不能对着客人,古人认为壶嘴对着谁,就会“妨”谁。

当然现很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的道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谨记不要在客人面前,往地上或者外头把茶水泼出去,这样的做法,会让客人非常的不满,因为在当时看来,往院子和地上泼茶水,差不多就是轰客的意思。客人看到如此是非常的没面子也很难堪的。

而且当时的待客习惯,还流传着一个规矩,茶不过三杯。第一杯是敬客茶,等于就是双方坐下寒暄时上的,第二杯就是续水茶,就是双方礼貌一番后,会天南海北的聊,第三杯就是送客茶。这杯茶也就是双方聊得差不多,重要的事情聊完了,双方无话可讲后,主人可以再给客人续水,意思就是提醒客人,时间不早了该回家了,

因此古人续水不超过三杯,也就是给客人续水添茶,不能像现在我们一样,一件对方没茶水了,就给他添上,这在古代看来反而是不礼貌。

并且越到最后,主人说话也必须很小心,千万不能大咧咧地说,“喝茶啊,你怎么就不喝了呢?”或“要不要,我给给你再添点水?”按照当时的规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主人在给客人透露出一种无话可说,和一种不耐烦的举动,才不多就是主人要赶走客人的意思,这也等于就是“端茶送客”。

等双方一些正事聊完了,或者到了时间,主人有事,他就托起茶杯说:“喝茶”。这时客人一看,就会知趣地找个借口,什么时候不早了,哎呀家里还有事之类的,赶快告辞,其实端茶在当时,一次约定成俗成为了一种送客的暗喻。不过到了清末民初,“送客文化”随着历史潮流而改变,到了近代端茶送客也成为了历史。

可是为啥清朝的人,喜欢用端茶送客礼仪待客呢?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古代物资非常的匮乏,因此交流上信息并不是很顺畅,而且各地的礼仪和规定也不同,因此人们需要一些约定俗称的礼仪进行社交,这些礼仪从从上而下的进行推广,很快由于当时并没有过多外来文化的干扰,也很少有人去改变什么,长时期的发展,约定成俗的成王了一种固定的惯例,并且还被人们自觉的遵守。

其二,茶文化融入了传统儒家精神,也因为儒家的众多学者都非常喜欢茶文化,因此它的影响力非常的深远。而且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情面很少会直接拒绝别人。因此茶礼作为一种礼仪,起起到的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相默契,双方之间都留下一丝情面,以好为其未来合作做铺垫。

在中国,茶礼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到了新年或者重要的节日,晚辈在宴席是为了表示对长辈尊敬时,都会给长辈奉上一杯茶。特别是在新年拿压岁钱的时候,只有奉上一杯好茶,一句吉祥的话语,才能得到压岁钱。

而在古代,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的环境下,下属都要给上司准备好茶水;虽然现在,社会并没有了古代的那么多约束,但是这种传统礼貌,我们是一直保存了下来,因此我们能看到,在一些重要节日和场合。亲人和朋友都会相互沏茶来表示关怀和友好。

特别是南方广东地区,许多时候街坊邻里见面,聊完天后都会说一句,得闲出来饮茶。而我们小时候,做出了囧事,家长还会让我们倒茶表示歉意。

在传统的婚礼中,茶出现在婚礼的种种环节中,接新娘时要喝茶,还有给双方父母和亲戚倒茶。喜宴期间,新郎和新娘还需要给宾客敬茶,可以说茶是中国人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端茶送客的礼仪已经消失,但是从中我们倒是能够得到一些提示,学会做人懂得进退,同时懂得尊重别人,给人留下一分面子,做事也不能太绝情等等,这也是古人社交上的一些经验积累。而这些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领悟,那么对于将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

点赞4、平顶山市 网友:杀戮横行

“客官,来了,请喝茶”,先将茶上起,客人请上座,今天有书君聊聊“端茶送客”这件事儿。

端茶送客最早源于官场。——一巡茶

官场上等级制度森严,讲究礼仪规矩是最基本的为官之道。

清朝时,下级拜见上级,上级都会叫人奉茶,这是待客之道。下属呢,不能真的拿起来就喝,应该在落坐之后,等上级做出摆手请茶的姿势后,上级先尝一口之后,才会喝茶。

如果上级觉得与下属无话可聊了,不好直言就会端起茶碗抿那么一下,或者举起茶碗装作喝茶的样子,以示意下级该走了。

话说清朝一新上任的县令,也是在这样一个知了都喊热的夏天,在去拜见上司巡抚大人时,因持扇驱凉已成习惯,天气也实在太热,故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扇子。唉,也活该这位县令倒霉,如此大大咧咧真不是时候,舍不得扇子,却“舍”了乌纱帽。

在古代是不能拿扇子进入衙门的,这位巡抚又非常注重礼节,还没等这位县令落座,就将旁边的茶碗慢慢端起来了,当然神情肯定不悦。两边随从看到了,高喊“送客”。

可怜这位新上任的县令没多久就因其他原因被罢免了,看来这礼节不可不知。这第一印象还真是马虎不得。

到了如今,知书达礼,懂得必要的礼节仍然十分重要。很多大学生面试就输在了细节,不良的习惯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也难怪现在上岗面试是一道必须要过的坎儿。


上行下效,当官场流行一段时间后,端茶送客就沿袭到民间。——二巡茶

现在有些讲究的人家,还是如此。

有的主人很含蓄,不会说什么,但会做出动作。

前几年,跟随朋友到福建一大户人家做客。主人泡茶很讲究,说什么茶叶配什么壶,我一马大哈什么都不记得了。

就记得那个喝茶的小杯太小了,不够我一口喝。又不好意思说要大杯子,喝了一杯还要第二杯,喝了二杯还要第三杯,喝了三杯还想要,无奈茶壶太精致小巧,里面的茶没有这多了。

朋友见状赶紧将我拉出来,告辞离开。告诉我,茶是用来品的,不像你这样喝的。你没看见主人在喝第三杯时,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头一起向外么?意思是喝完了这杯就走人,不能再喝了。如果是向内的,就可留下再喝一轮。

朋友的话让我一楞一楞的,原来喝茶不是用来解渴的。


这种“端茶送客”的方式于我们普通百姓仍有借鉴意义。——三巡茶

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当主人给你倒了茶,不是自觉主动给你倒茶,而是问你还要不要添茶时,你就应该明白,是时候该离开了。当主人频繁看时间也是一种潜在送客的方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可不知,尤其是很讲究的大户人家,更要注重礼节。

在茶礼仪还是酒礼仪上,有书君都遇到过尴尬,好在人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没有将我这小老百姓放心上,有一定的修养和涵养,给了我很大的包容。有一次,在酒桌上,还帮我解了围呢!要不然,真是糗到家了!

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一样,渊远流长,要学的还有很多,有些礼节还是知道的好,免得和有书君一样,闹了笑话还不自知。好了,今天就聊到此,茶已过三巡,“端茶 送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点赞5、金昌市 网友:半边柔

这个我自己倒深有体会。我开门市,经常会有些客户或者朋友坐下来玩。而我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最怕聊天。不过有些人确实太闲,一坐下就没走的意思。做为主人又不可能不沏茶,这样,我一般给他们添了第二次水之后就不会再添了。接下来我故意沉默几秒钟,然后突然会说:“哦,我再给你倒杯水吧?”是用一种问话的口气说的。通常这很管用,他们会下意识地起身说:“不用了,我还有事,改天再聊吧!”

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暗示,第一,我故意沉默那几秒钟表示主人不想说话了;第二,客人心里也领悟到,倘若我真心留客,不用刻意问也会主动继续倒茶的。所以这时候稍为识趣的人就会主动告辞了。归根结底,喝茶不比喝酒,在一起喝茶的人关系通常还比较生疏,有一定的距离感,互相都保持了一种矜持的姿态,倘若再辅以刻意的动作和语言暗示,自然就变成了一种礼貌送客的信号了。

点赞6、慈溪市 网友:淡忘了你

我国古代,有一种“端茶送客”的惯例。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这既掩饰了尴尬,又表示了尊重。

据清代末期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记载:一个新上任的县令于炎夏之时前去拜谒巡抚大人,按礼节不能带扇子。这位县令却手执折扇进了巡抚衙门并且挥扇。巡抚见他如此无礼,就借请他脱帽宽衣之机把茶杯端了起来。左右侍者见状,立即高呼“送客”。县令一听,连忙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抓着衣服,很狼狈地退了出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古代官场上盛行的风俗——“端茶送客”。

那时,下属拜见上司,上司虽让侍者泡茶相待,但大都不喝。当上司举起茶杯做欲喝状时,则是下“逐客令”地表示,侍者会立刻高呼“送客”。当然,清代官场上的客来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但须上司举手称“请茶”且上司先饮,下属才能端茶品饮。

端茶送客,来源于何处?

据查,“端茶送客”首见于宋普济的一本佛教书《五灯会元》。书中载有公案一则,曰:“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学人上为,请师一点。师(翠岩会参)曰:不点。曰:为什么不点。师曰:恐汝落凡圣。曰:乞师至理。师曰:侍者,点茶来。”公案中的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点茶来”,指导学人自悟禅理,表达的意思是:“你不必说了,你可以走了!”

之后,引申开来,最终成为官场上一种“端茶逐客”的习俗。

以茶待客,起于魏晋时代,发扬于赵匡胤执政时期。《晋书》有云:东晋刺史史恒温待客,不以酒菜,而多奉茶果,期间做可见其风雅。

唐代,来客上茶以是礼节,长者坐于主位,其旁有锅,待锅中水沸,取一勺茶末放入锅中,长者用勺在锅中搅拌,待茶煮过后,将茶汤乘入碗中,再由童子奉上宾客。

从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便可知,但唐代包括唐以前的茶都甚为难喝,在煮茶的过程中都会加入八角、桂皮、糖盐等香料,味道杂七杂八,缺少了茶本身苦中带涩、回味清甜的本源。

到了宋代,茶的礼仪开始成为了地位的象征。

一日,赵匡胤邀他的宰相范质谈事。那时宰相是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太监奉上茶后,范质行礼刚要落座,赵匡胤突然说他眼睛不好,要范质递下折子,范质起身递给皇帝,这时手疾眼快的侍卫已经将他的茶与座位都给撤走了。

从此,宰相不再与皇帝平起平坐,这便是“废坐撤茶”的历史典故。

如今,“端茶送客”已经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更现代更文明的送客方式。比如,在当今谈事情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事情谈完后,你可面带微笑,及时地说:“好的,今天是不是先谈到这儿,其他的话我们改日再谈,好吗?”

如果送客出去的时候,客人仍意犹未尽,边走边谈,甚至会在门厅过道中形成站立长谈,这种情形更令人不耐其烦。唯一的办法,是你不要停下脚步,让他跟着你走出门去,然后主动说“再见”。

点赞7、常熟市 网友:卷毛猪

我认为端茶送客是慢慢演变而来,端的是茶壶而非茶杯,客人坐的久了,杯中茶水或者不满,或者已凉,主人端起茶壶给客人续水,最初应该是真诚的,客人此时若有意告辞,便会礼貌拒主人盛情并起身告辞,主人也会顺势放下茶壶送客,不是有人走茶凉的说法吗,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点赞8、六盘水市 网友:时光浅巷

我们这里前多年,红白喜事吃席,到最后一个菜上完后,会有人大声喊“上茶了……”,坐席的就慢慢起身离开。

点赞9、陇南市 网友:无人囍

1??古人的端茶送客是茶文化中的一种礼仪,来客了都要讲究奉上一杯茶,是至交好友都要一起聊天品茶,是一般或不太受欢迎的人只是礼节性奉上一杯茶,客人可以随便饮茶,在交谈中,如果谈不好,表示不受欢迎,给脸面的就是主人端茶杯表示送客。虽然不言说,但是这个动作是流行的社交礼仪,此时无声胜有声,你皆知趣走人了。

2??电视看多了,古人的鸿门宴还有摔杯为号、

3??现代从西方流行一种迎客之道是客人进门倒上小半杯红酒,这种饮酒是朋友见面交谈的开始、

4??古人的规矩很多,教训下一代的口头禅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官有官步,有君臣父子之道,与人要彬彬有礼,对女子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约束。

5??古人的端茶送客只是你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礼仪小节,现代普通老百姓就丢了这种礼仪,但是高层人们或国宾礼仪还是很讲究的!

谢谢!

点赞10、河池市 网友:唐雨麟

喝茶是我们国人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而且传承已久,如今也有各地的名茶,多如牛毛!



茶的产生虽说众说纷纭,但据西汉·王褒《僮约》记载“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烹茶尽具。……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这里所讲的“烹荼进具”,“武阳买荼”,按照古字简化的解释,荼即茶。由此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



关于茶,我们都知道茶圣陆羽,写了一本茶经,将古人饮茶之道详细尽数,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而且饮茶在中外交流中也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在各国再来上传中茶都是重要的贸易必备品之一。



茶不仅是自己喝的也是待客之用的,也就是古人交际的种方式,古人除了喝酒还是比较喜欢爱喝茶的。据《尔雅·释木》记载:‘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别称有香茗之说。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一首诗《客来》:“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说的也是待客之道。



但是为什么端茶的意思是送客呢?

相传“端茶送客”之俗始于宋朝兴于清朝。 据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载:“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说的就是宋朝就有这样的先例。同样,在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中,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这也许是清代端茶送客的缘由。根据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记载:“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请茶’,并由上司先饮,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倘若上司仅端茶而不饮时,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随呼‘送客’声。”



所以如今喝茶之礼,多沿习清朝以来的习惯,所以端茶送客延续下来并不奇怪,特别是在名茶产区,多有喝茶之风,此礼更不可废,如果不懂的话就失礼了,当然如果是小辈情有可原,如果是在一些商务或者上下级的关系中,往往就会把事情办砸了,所以一定要明白其中含义。

点赞11、黄冈市 网友:醉梦人生

我是河南的,在我们这块,在吃宴席的时候,最后一个菜他肯定是鸡蛋汤,我们戏称为是滚蛋汤。。。。。大家一看到上这个菜之后,随便吃吃就走人了。前段时间还发生过一件事情。酒店新来的酒店经理,不懂规矩在酒宴中旬就上鸡蛋汤上去了,后几个菜的时候发现人全他妈跑了光了。

点赞12、吴川市 网友:幽叶清风

谢谢。古人一端茶杯说,请品尝我自制的碧螺春。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