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段子都是谁写的?
这个问题提的好,作为郭德纲半个粉丝的鹏哥我,好好的跟你说道说道!
德云社的段子分为两种,老段子翻新,新段子创造。
郭德纲跟于谦接受上海卫视曹可凡采访时,郭德纲说,很多热心听众都给德云社发相声段子,但是没有说过相声的人,不建议写相声段子。这说明什么,术有专攻,学有所长,有人以为,你说相声不就是说话么?聊天么?我们外行,不说相声咋就不能写相声段子了?
说相声说简单很简单,说难非常难,难在你说相声,不可能场场都是新段子,但是每一场你都要说出点新意来,郭德纲跟于谦说过那么多场相声,为什么我们明明听过他们说的相声段子,还是愿意花钱买票,听郭德纲跟于谦说,因为尽管这些段子我们都听过,但是每次听都能听出新意来。知易行难,相声的节奏,火候不是非专业人士能够把握的!
郭德纲跟于谦也不完全是照本宣科,都是定了好骨架,血肉就由相声演员自由发挥,有采访问于谦,他跟郭德纲说相声,多少是固定好台词,多少是现场发挥的,于谦答曰,只有30%是之前定好的,剩下的70%全是临场发挥。听多了德云社,郭德纲跟于谦的相声你就会明白,《富贵图》《白事会》《托妻献子》等等这些,我明明听过,但是郭德纲跟于谦在不同的场子,说的还有些不一样,大框架没变,细枝末节靠夫妻俩现场发挥。
这就说到,段子由谁写的?由相声演员,郭德纲能写,闲来没事就研究相声段子,以及从全国各地老先生那里找到了老段子,加以完善更新;岳云鹏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他喜欢自己写段子,自己写段子好处在理解深刻,说起相声来得心应手;还有德云社总教习的高峰,闲来无事也会整理相关的相声段子。总之,相声段子是由相声演员们写的,不会是由外行写的。
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我是大鹏哥。
如果你喜欢我所说,请关注我,必不负所托!
谢邀,这个问题,以前小编曾在德云社后台问过一些人,各位看官准备瓜子,板凳,且听我言:
简单一句话,德云社的段子来自三个方向:旧瓶装新酒(老段子改新)、钢丝编剧、德云社人员创作。
旧瓶装新酒:这个就很简单,一些老的传统的段子,增加上符合现在大众口味的新词,更新下编排,拿出来说的段子,按照郭德纲以前的说法:我们祛除糟粕,增加更加糟粕的内容。这样的段子其实有很多,现在我们听到的《托妻献子》《白事会》《大保镖》《打灯谜》《论捧逗》《窦公训女》《汾河湾》等等都是老段子拿出来翻新的,把以前(56年之前)段子里的那些“屎尿屁狗棍”都去掉,换了新词出来说的段子。
钢丝编剧:这个词其实就是很多纲丝给郭德纲或者德云社留言发邮件一些好的段子,自封的一个称号,2015年郭德纲受访时,曾跟陈鲁豫说,最多的时候德云社一天得到过接近30万粉丝发来的搞笑段子,要求加入到相声里面,连说段子时候郭德纲和于谦的动作,神态都写在剧本里。
德云社人员创作:一个相声团队要发展,创新是必须的,郭德纲的德云社之所以能红火 ,跟早期郭德纲的创作力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可以看看2005年和2006年郭德纲的相声的段子,包袱多,卖力气,绝对是郭德纲相声最经典的两年,当年的《梦中婚》《东游记》《怯拉车》《怯洗澡》《说武术》《我要上春晚》《揭瓦》《羊上树》等等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郭德纲的创作力绝对是有目共睹的。现在郭德纲年纪才46岁,也有很多的相声段子是自己创作的。《列宁在1918》《爱情传奇》《于谦的一生》《于大爷》等等都特别搞笑。现在德云社除了郭德纲还有岳云鹏和张鹤伦,也属于创作性的演员,尤其是张鹤伦,直接被郭德纲戏称:德云社最具创作力的演员。
纯手打,希望各位看官不吝点赞,评论和关注,谢谢!
古月月半,胡胖在,不孤单。
不单单是德云社,其实任何相声团体的作品,不管是新作品创作还是老作品加工,任何演员都可以自己完成,相声不同于舞台剧等表演方式,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写手,谁都可以加工,谁都可以改编。 所以如果要问德云社的段子是谁写的,那答案就是,德云社全体演员。
当然,要说整个德云社创作能力最强的,那就是老郭本人了,一般的观众了解德云社、了解郭德纲,也正是因为04年到06年间火爆到极点的几个纯老郭原创作品《我要幸福》、《我这一辈子》等等。
那个时候一个横空出世的郭德纲让所有人一惊,原来相声还可以这么说、原来相声还没死!!!
当然,总是有一些眼红的人质疑说类似《我要幸福》这样的作品是段子合集,算不得相声, 其实真不用较这些真,相声本来就是说学逗唱逗人笑的艺术, 观众们可以认可的,就是好相声。 再说回来,除去才艺展示和基本功类的, 所有的传统老相声不都是老艺人他们那个年代的段子合集吗?
王自健曾经评论过郭德纲,05,06年的郭德纲,是业内共识无法超越的。 那些酸言酸雨的人,说人家的作品是无数小段子合集, 你怎么连一个能逗笑人的段子都没有呢?
好,再说回到创作上,郭德纲在2009年左右又对“我字系列”和“你字系列”进行了不算,所以这个庞大的系列已经多达20多段了。 另外,客观的说,老郭后期的整段原创作品例如《屌丝青年》系列,确实有点烂尾,而且没那么好笑了, 毕竟过多的商演、过多的影视娱乐圈活动有点透支了他。
除此之外,老郭还有很多早期原创作品,比如《日本帮子》等,是那种怎么看都觉的是传统活的作品。
剩下的就是传统改编了, 老郭的每一段传统相声几乎都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比如《大保镖》,马志明先生突出的特点是精气神和贯口活,听的让人觉得过瘾热闹,老郭的改编版则侧重在搞笑和包袱上,看似框架基本没变,实为彻底翻新,加入了很多无厘头元素,笑点密集,现场反响炸裂。
好了,其实真的还有太多想说的,但胡胖这边真是时间不够,有时间再单独写篇文章吧。 不管你喜不喜欢郭德纲,郭德纲都曾经几乎靠一己之力挽救了相声。不必站脚助威,也请理性尊重。
这个问题,想必很多网友都特别有兴趣,今天不请自来,说说我的看法。
大伙儿还记得郭德纲的作品《屌丝青年》吗?但是有网友说郭德纲抄袭网络上的一个段子,和某写手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郭德纲还回应了关于德云社作品的创作过程,作为回应郭德纲发布了《屌丝青年》的姊妹篇《男儿当自强》。在这一事件中,结合郭德纲的个人回应,已经德云社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德云社的作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传统相声改编
德云社坚持传统相声,旧瓶装新药,利用传统相声的框架,结合个人的表演风格,二次加工创作。比如我们熟悉的传统节目《扒马褂》、《大全福》、《红事会》、《白事会》、《托妻献子》等等,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2,个人创作
一个会创作的演员,才是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演员。有的演员偶然出了一个好作品,就能够吃一辈子,成为大师,国家一级演员。但是对于德云社来说,你会的传统段子必须达到一定量才能上台表演,同时还需要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新作品,否则你就吃不饱。德云社演员的收入和业绩挂钩,没有人气,没有作品,没有突破在德云社做演员呆不长,很多演员转为幕后多是这个原因。德云社几百人,全职说相声,那么多脑袋,肯定会想出好玩儿的作品和小段。很多其他相声小剧场,都是抄袭德云社的作品的。
3,网友提供
有热心网友给德云社寄剧本,免费提供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些作品通过他们的演绎出来,这种事儿是常有的。有的观众是自己创作的原本,也有是抄袭并进行二次加工的作品。德云社有的相声演员会借鉴使用,有的也会直接扔垃圾桶里,这就是为何我们听到的相声感觉有网络段子的一种原因。
4,抄袭或借鉴网络段子
在没有发展网络之前,很多相声段子都是口口相传,而有了网络这个平台,很多写手或者是爱好者创作出了好的作品或者段子,在网络上传播,大多没有出处了,这人改编一次,那人再改编一次,就没有了实际版权了。然后德云社的演员再将一些好玩儿的相声段子加到相声中去。无论是德云社还是其他相声团体,甚至是春晚,其作品或者是哏都能够在网络上找到,所以在信息时代,这种事儿就太平常了。
这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德云社从来不限制观众录像,也从来不怕自己的段子外传出去。这一方面是因为德云社相对开明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段子的流传,更利于自身的推广。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创作力保持着足够的自信,他们的表演从来不会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相声段子。
大家总会发现,德云社所有的表演和网上流传的段子都不一样。正是由于很多演员通过自己的创作,能牢牢地把控住每段相声,因此在表演的时候,都能随心所欲地发挥。因此,大家从来也不会看到一模一样的相声。
相声演员包括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门,那就是创作。如果只想做一名演员,靠天吃饭,等着别人来创作,或者干脆说别人的作品,这样的演员,只能生活在专业院团里。在现在的环境中,很难成名,更不要想成为相声名家。
真正的相声大家,他们的创作能力并不次于表演能力。比如侯宝林先生创作的《关公战秦琼》,《醉酒》,马三立先生创作的《十点钟开始》和《逗你玩》。所以,如果想成为相声名家,自己创作是必须的。
创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老段子创新。曾经的经典段子,但内容方面可能不合时宜,经过演员的二度创作,再呈现在舞台上。比如,侯宝林将以前的《八大改行》重新编排,把歧视艺人,歧视农民的内容替换掉,成为了自己的代表作。
而这种创作,郭德纲更是其中的高手。他把老掉牙的一段《打白狼》改编成了《西征梦》,视频中,姜昆和刘兰芳等名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可见,这段稍显粗糙的作品,改编得也是非常成功的。
还说《八大改行》,郭德纲保留了老段子里面的八番,即八个故事,八段演唱,又增加了很多包袱。说这段相声,必须有“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全部优秀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郭德纲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创作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原创。这一点同样是郭德纲的强项。比如当年惊天之作《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既有“我爱相声,我怕他完了。”这要悲天悯人的呼喊,也有“传统相声1000多段,在我们同行的努力之下,就剩200多段了。”这样的深刻的讽刺。
一直感觉当年能在剧场里听这段相声的观众真是太幸运了。整段相声没有起哄的“嘘”声,而都是叫好声和掌声。台上台下的频率出奇得一致。前台郭德纲和张文顺说相声,后台于谦独自掉眼泪。一段相声能深刻到如此地步,郭德纲真是空前绝后了。
后面的《我这一辈子》,《我要幸福》,《我要反三俗》等相声,集中反应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心理,也都是难得的创作精品。
后期,由于郭德纲身份的变化,创作欲望没有以前强烈,作品仍然搞笑,但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深刻。
但德云社中,并不缺乏创作高手。岳云鹏与师父郭德纲一样有着坎坷的经历,因此他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几个作品,如保安队的故事》,以及2015年岳云鹏为央视春晚创作的《我忍不了》,也都很不错。
而少班主郭麒麟,儿徒烧饼的作品,也大都出自自己之手。张云雷同样走原创之路。虽然他的唱功了得,但正如他在“逗”的方面稍显欠缺一样,他创作的水准也亟待提高。去年的风波,就是因为他的相声踩了雷才造成如此的被动。
创作作品数量最多的,应该是张鹤伦。郭德纲说他创作的相声有2000多段,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他的作品之多,也可见一斑。张鹤伦的表演,带有明显二人转的风格,这也导致他的作品中,穿插进大师的碎包袱。
碎包袱过多,其实是从郭德纲开始的。为了使剧场效果火爆,不至于出现冷场,因此,必须提高包袱的数量。但这一点,到张鹤伦这里已经成为了常规选项。而他之后的九南,九熙等演员,在相声创作中的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了。
德云社的写手很多,他们在原创过程中,也渐渐偏离了原始的相声风貌,或许这是新一代相声特有的手法,到底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我们还是拭目以待吧。
说一个相声里的段子是谁写的,本身问题问的就有点露怯。
说实话,关于相声的艺术创作过程,几百年来都没有变化,除了继承传统的老作品以外,基本都是做艺的自己进行创作,很少有用到,所谓的段子。因为,相声,不同于小品,还有脱口秀。
段子这个词汇,主要适合脱口秀,或者小品,因为它属于一个半成品的东西。需要场景来搭建它,比如,前些时候,谁啊,咋的了,谁啊,咋的了。这种重复的语言艺术,需要一个场景来构建,表现它的魅力。
段子与梗(应该叫哏,说惯了)还不一样,梗是一个笑点,属于元素,它的含义更为泛泛,没有外形,所以,连半成品都不算,比如,老郭的我字系列,靠的是描述一个小市民什么都不会,却总想要发财致富的这个元素。
另外,相声作品里还有很多的现挂,这是一个成型的相声,与完整的脱口秀、小品所不一样的。
最后,还有一点想要和大家探讨一下:总有人说,这个相声作品是谁谁谁的,谁剽窃了哪个老艺术家的,谁谁谁无耻之类的。
笔者觉得,这要搁在旧社会,你这说法绝对没问题,可如今这个现代化时代,传统文化,曲艺作品,你说这个是你的,是不是得拿出点证据啊!比如,奖状,证书,发票之类的啊!
再者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作品现在这么火,是你的,请大师能不能为了全人类的文艺事业,站出来,给我们大众说一说,这也算您的功德了不是?
无意指摘,影射任何人,随意而发,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德云社表演的节目,很多是传统的相声段子,像《黄鹤楼》、《汾河湾》、《论捧逗》、《扒马褂》、《当行论》、《八大吉祥》、《铃铛谱》、《学哑语》等等。德云社演员最开始学的就是传统的相声,基本功好的,很多传统段子都能说。他们很多演员在传统的段子里面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些新的包袱。
另一种就是自己创作的相声,德云社很多演员都会自己写活,创作怪才张鹤伦,张鹤伦就自己写了蛮多段子,像《老郎的婚礼》、《好伦歌》、《我是歌手》等,张鹤伦会唱,他的活里面有很多唱的,也是非常吸引人。孟鹤堂也创作了一些自己的活《周文王》、《梁祝》等,盘他直接出圈。小岳岳也说自己喜欢写一些活。
相声这门艺术,总是要继承,又要不断创新的,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才能吸引更多观众。德云社能受到观众的喜欢,能红,靠的不仅是德云社那些演员的脸,还有他们的实力。
作为德云社的研究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这个问题我还真研究过,而且写过相关的文章。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回答。
郭德纲的相声创作和主流相声界截然不同,郭德纲有了一个作品之后,他会经过酝酿,然后形成大概的思路。然后找到于谦,说今天咱们说段新相声,然后拿出纸把大概的内容讲讲,然后注意点讲讲,然后登台表演。
在这个过程中,于谦会现场把作品完善,这样经过三五场之后作品就成熟了。郭德纲和于谦现在根本不对词。
在这里有一个网友们质疑的地方,那就是抄袭的问题,郭德纲抄袭了很多网络上的段子。当然了,郭德纲的解释是我想出了一个段子,我没法微博,你也想出来了,你先发了,那么这个段子算谁的?
当然了这有点强词夺理了,实际上承认借鉴网络上的段子没什么好丢人的,网络段子就像白菜,相声作品就像五星级厨师炒白菜,贵的不是白菜,而是厨师炒菜的手艺。
谢谢邀请,我是庆字辈儿。
由于不知道题主说的“段子”指的是相声里的“包袱”,还是指整段的相声作品,所以我从两方面都写一下。
相声作品
德云社的作品有很多,相传德云社的演员要会50段才能上台挣钱,至于作品来源,在我看来有两点。
第一、老段子改编。
在德云社最开始很多表演的节目都是老作品新编,将以前的作品改编的比较适应现在的社会背景,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
当然,这些作品都是郭德纲和当时的老先生们改编的。
第二、演员自己写的。
就像岳云鹏的相声《保安队的日子》就是自己写的作品。
现在在德云社内,如果是刚开始表演的演员演得都是老作品。
但如果是相对成熟的相声演员,会自己写作品,然后找前辈先生指正,不断的修改,然后在小剧场试水,如果反映较好会逐渐的形成一个新节目。
现在的张鹤伦、孟鹤堂、张云雷等人都会在表演的时候演新节目。
相声包袱
在相声里很多包袱其实都是现场灵光一闪出现的,就是所谓的“现挂”,除此之外也有上面所说的改编来的和演员自己写的。
不过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来源,老郭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很多粉丝们都会在在德云社演出的时候给台上递一打一打的打印好的网络段子,有的时候老郭看这个段子不错,也会摘下来用到相声里。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之前老郭用到一个粉丝给的段子就有人说老郭侵权了,这个是人别人写的被他用了。
所以来说还是德云社自己写的多一点,尤其是关于于大妈家里的段子,老郭同志必然是极为熟悉的,哈哈哈。
渠道一、传统相声大全
文本方面主要来源是四大本,里面既有太平歌词、开场小唱,也有单口小段,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相声百科全书。
但光看文本是无法登台表演的,所以还需要有相应的录像资料,1997年天津市文化局录制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集锦》,可以说是现存的传统相声表演技法的最高展示,很多已经淡出舞台的老先生,比如田立禾、于宝林、冯宝华等,以及宝刀未老的王世臣赵世忠马志明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了自己的把杆活。台下的观众也是曲校学生跟青年相声演员,对于包袱的反应,笑点的承接都是非常专业,可以说是台上台下一起制作的教科书。
渠道二、偷录
1998年,北京相声大会在中和戏院演出,当时有很多天津老先生来助演,其中包括范振钰、田立禾、黄铁良、尹笑声、冯宝华、金文声、佟守本、魏文华等,后来因为跟剧场闹了矛盾所以停演,前后一共演出了八场。
在这八场演出中,尹笑声先生发现了郭德纲的一种创作方式,那就是“偷录”。按照天津茶馆的规矩,相声演出是不能录像的,因为这等同于行内禁忌“捋活”。而郭德纲跟他的徒弟在尹笑声刘文步演出时候在观众席录像,于是尹笑声向郭德纲提出意见,郭德纲一边满口答应,一边增加了现场的录像设备,从一台变成了三台。之后尹笑声再反对的时候,郭德纲改口称这是粉丝录着玩,时至今日郭德纲也坚持这套说辞。
在中和戏院演完后,尹笑声等人回到天津演出,郭德纲带着录像设备追到了天津,还乔装改扮装成观众,被演员认出来后郭德纲离开,改派其他人继续偷录。录好的视频由郭德纲跟弟子观摩学习,还有部分刻成了光盘售卖。
在德云社原始积累时期,捋活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方式,而这种优秀的传承也到了郭德纲徒弟这一代,比如张鹤伦就将网络歌手的曲子说成自己原创,并且抄袭脱口秀段子。
渠道三、网络段子
网络段子因为没有相应的版权保护,所以大量被郭德纲使用,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屌丝青年》事件,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段子都来自于剑神葡萄创作的网络笑话,所以向郭德纲发出质疑,郭德纲诚恳的接受了意见,将原作者拉黑,并跟同样质疑他的王自健进行网络骂战。
其实在郭德纲事业爆发期0506年,其表演的大部分“我字”“你字”都是由网络段子以及读者知音等杂志的小笑话拼接而成,《西征梦》原版是天津网友创作的《反恐精英》,《济公传》中更是大段搬运《鬼吹灯》的剧情,这种便捷的创作方式一直到近些年才消停,因为郭老师在台上胡说八道,调侃于谦家人也能卖票,自然就不需要再上网找素材了。
渠道四、专业笔杆子
郭德纲身边第一代强输出型创作人才,就是北大才子徐德亮,徐德亮不但能创作新相声,比如《我的大学生活》,还能对传统段子进行高质量拆洗,比如《天下第一针》《托妻献子》等。在徐德亮退出后,德云社也一度面临创作乏力的窘境。
现阶段德云社有创作能力的青年演员,以刘春山为代表,刘春山在创作能力方面不亚于徐德亮。可惜当下德云社的受众群都是追星粉,对于相声本身兴趣不大,再者新作品需要长时间打磨,而现在德云社演员上台乱侃成风,刘春山的创作能力自然就无用武之地了。
渠道五、粉丝投稿
从郭德纲培养起第一批纲丝开始,粉丝投稿就是德云社创作的重要来源,但粉丝投稿的弊端也非常多,最主要就是来源无法确认,粉丝很可能也是从贴吧论坛知乎等平台直接抄袭而来,这等于是间接侵权。随着德云社名气越来越大,抄袭被发现后也会接受更强力的舆论反噬,所以郭德纲近些年也关闭了粉丝投稿这个渠道。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