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8关键词:历史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点赞1、宣城市 网友:喵喵喵

宋代以前,中国人的贞操观念不是很强,妇女是否是二婚不会有人太在意,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就是二婚嫁给汉景帝才生了武帝刘彻,汉武帝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就大张旗鼓的接回来,给了很高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避讳隐藏。曹操更是对成熟女性情有独钟,夫人中就有二婚的,他的儿子曹丕的皇后甄氏也是二婚,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还生了两个孩子,回来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唐代也是很开放的,看看这份唐代的离婚协议书就能窥得一二;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代尚书左丞严挺之,与妻子离婚后,他的妻子就改嫁给了一个姓王的刺史,刺史属于地方一把手,娶什么样的娶不到,却娶了一个二婚女子。

即便是到了宋代,妇女再嫁也很平常,而且允许女性主动提出离婚,但手续上还是需要男性写下休书,不过女性还是能够分的家产的,这在一些宋代的笔记杂记里都能看到,妇女地位真正低下到令人发指是在程朱理学泛滥之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尤甚。

所以说,一般认识中中国女性被压迫了两千年是不够准确的,宋代以前,女性地位也很低,但绝对不是我们理解中像清代那样残酷到没有人性。

点赞2、常州市 网友:杀式云鬼

一, 1407年朱棣在旧港(今天印尼巴邻旁)设立“旧港宣慰司”,宣慰司是一种偏向于军事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朝历史上有过十一个“宣慰司”,其中有些在内地湖广四川,有些则在缅甸和西藏,虽然都是宣慰司,但其中有些明朝并未派遣官员和驻军,典型的就像西藏。


而旧港宣慰司,明朝是有修筑城池,很可能留了军队驻防,也有任命当地官员的。




二,都说郑和下西洋时没有侵略它国?要看你相信什么了。

我国史书说因为锡兰(斯里兰卡)国王贪图郑和船队的财宝,于是在发动被郑和察觉,郑和杀出一条血路来,还抓了国王送回南京受审。


但实际上现代的历史研究者发现了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初十日明成祖致西藏哈立麻喇嘛的信,信里说:

因为锡兰国王的宗教政策让明朝不满,于是命令郑和前往劝其敬崇佛教,远离外道。然后对方国王大怒于是打算谋害郑和。郑和发现后派人从小道联系上了舰队上的军队,用三千军力从小道攻下了王城,抓着国王全家,突围上了船,顺便还把对方国宝佛牙抢来了。

另外还有件有意思的事:史书上明明说佛牙被我们抢回来了,但现在斯里兰卡旅游热点还是要旅游者去他们那里看佛牙。。。到底哪个是真的我也不知道。




三,其实郑和是佛教徒。

1947年发现的一本明代佛经后的题记里写: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


永乐元年(1403)癸未秋人月二十又三日姚广孝题记的《佛说摩利支天经》,曰:“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胜辗,非言可尽矣。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


2002年在对平湖报本塔进行维修,在拆卸塔刹时,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个木匣。木匣中装的是用金粉写就的40米长的《妙法莲华经》。而在经卷末尾竟赫然写着:“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时间是“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


从上面三条证据来看,郑和是佛教徒。

点赞3、高邮市 网友:灭无知

嗯。这个问题太有趣味了。我先说一个绝对多数人误解的一个事实: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是同时代人。从中国朝代发展顺序看,秦始皇嬴政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之后刘邦推翻秦朝统治,建立汉朝。我想,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样的朝代顺序,因此,大家脑海里就天然的认为秦始皇和刘邦是两代人。其实不然,秦始皇嬴政和刘邦是真正的同时代人。

以下是这两个人的生卒年,我们来看一看:

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
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岁。

从以上两人的生卒年时间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实只比刘邦大三岁,两人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生存了47年。也就说在秦始皇平定天下的时候,几乎与其同龄的刘邦也在世上活动着,这才有了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游时前呼后应、万众瞩目的景象,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至于大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我想可能是跟接受的教育和所看的书籍有关,长久以来,秦始皇平定宇内,扫荡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之后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建立汉朝,裂土封王,成就一代霸业,这样的历史知识在大家脑海里已是根深蒂固,的确,从历史事件上分析,这完全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但从自然年龄上看,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同代人,甚至是只差3岁的同龄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历史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不然就很可能陷入“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的错误中去。

点赞4、湛江市 网友:温瞳。

一、宋明交接三代人

1279年,崖山海战。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

脱险的人里,有跳海之后被当地人救起的;也有躲进当地人家中的。其中就有一个张世杰的亲兵,姓陈(后世称为陈公)。

陈公脱险后,定居在盱眙,以跳大神为生。陈公无子,只有两个女儿。二女儿嫁给了朱姓人家,生了个儿子叫朱重八。朱重八参加了红巾军,又改名朱元璋。

1368年,元顺帝逃出北京。出逃之时,恐怕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会是一个差点在南宋崖山海战中战死的小兵的外孙。

洪武二年,陈公被追封为扬王。

“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于宋末曾从南宋大将张世杰与元兵战,后世杰师大溃,士卒多溺死。王幸脱死达岸。"《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二、灭亡日本的金学曾

1598年,万历朝鲜之役的最后一年。万历皇帝收到了一封奏折,大意是:与其在朝鲜正面对战日本,不如从福建出海,直接攻击日本本土。这封奏折被称为“日本灭亡计划”。

写这封奏折的人,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个奏折也被称作“日本灭绝计划”。看似异想天开,却也真的有可行性。因为,日本刚刚结束战国状态,立即投入兵力进攻朝鲜。所以,日本当时的国内兵力空虚、人心不稳。而更重要的是,金学曾因为在福建做官,经常与倭寇打交道,对日本的情况很了解。甚至向日本派间谍,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

当时日本的话事人丰臣秀吉去世的消息,就是金学曾最先得到的。金学曾判断,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必然大乱。

而金学曾手下的福建水师,并没有参与朝鲜之役,一直处于原地待命状态。福建水师大小舰只数百艘,是当时的东亚最强舰队。再加上,戚家军旧将沈有容的加入。

一旦,这支强军出兵内乱中的日本,胜利的概率极大。那样,历史也会被改变。

可惜,明朝在得到丰臣秀吉去世的情报后,只是调整部署,在露梁海设伏,全歼急于回师的日本舰队。然后便见好就收了,并没有执行这个“日本灭亡计划”。

金学曾算是明朝的奇人,他的这一招,可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清初也有这么一位奇人,顾祖禹。

他在总结了蒙古人灭宋的路线之后,提出了类似“他们可以来,我们也可以去”的战略,却在他之后的二百多年发生了作用。

三、反清复明的顾祖禹

古代中原朝代更迭,大多是围绕着“逐鹿中原”展开的战争。而蒙古人独辟蹊径,走了一个大迂回:从西北向南出发,由甘肃、经四川、到云南,先灭大理,再灭南宋。

这在古代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清初学者顾祖禹在总结蒙古人的作战路线之后,提出,如果我们按照这条路线走相反方向,从云南北上经过甘肃,再到陕西,必然犹如天兵降临,“以为此师从天而降也”。也能取胜。


顾祖禹为什么要总结古代战争呢?因为他要反清复明。可当时的他志不得舒,只能遍阅古今地理历史相关书籍,考察各处地形,写出了一本奇书《读史方舆纪要》。目的也是为了以后有人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指导。

而巧的是,在顾祖禹死后二百多年,一支部队从江西出发,经过贵州,再入云南北上,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在陕西建立根据地。使顾祖禹当初的设想,化成了实际。并且,也真的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四、美国人心中的长城

1799年,乾隆与华盛顿先后去世。

而在去世之前,两个人对同一件事,表现出了相反的做法。

乾隆收到山海关一线长城保修的奏折,便转给直隶总督,询问意见。

直隶总督,回复:长城那么长,修起来得花多少钱呀。缓一缓再说吧。不行,就用大栅栏凑合一下得了。

乾隆说,行,那就不修了。

乾隆修长城的积极性这么低,除了要花钱之外,也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华夷之辨已经结束了。

一条长城隔出来的内外之别,在清军入关后,已经变得模糊。这在之后,称为国族认同。


可华盛顿在美国那边,却非常羡慕中国的万里长城。他修长城倒不是防着外族入侵,而是想拦着美国人不要越界出去抢印第安人的地盘。但利益面前,有的是冒险家。印第安人的地盘越来越小。

所以,华盛顿要建墙。但刚刚独立的北美十三洲,各自为政,谁能出这笔钱呢?所以,墙终究没建起来。

而两百多年后,另一个美国总统要在美墨边境建墙。很多人反对他。但他又抬出来中国的长城。

“有人说我们做不到,不可能盖一座长达一千英里的高墙。但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盖了将近一万三千英里的长城,谁也攻不破它。高大的城墙、无法跨越的战壕和沟渠、高低不平的自然地势,还有大约两万五千座瞭望塔,这些加总起来形成坚固的防护墙。相信我,这两千年来我们筑墙的科技进步了很多,我们跟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只是没毅力而已……”

二百多年间,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川建国,都想建墙。不论是防止出去抢夺印第安人,还是防止南美人偷渡入境。一出一进之间的撕扯也还将继续。也就是说,美国的国族认同至今没有形成。美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而中国,早在乾隆年间,国族认同就已经不算是一个问题了。

处于历史中的我们

一百二十年前,清朝的义和团闹起来了。随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抛下了满目疮痍的国家和百姓。

七十年前,中国军人跨过鸭绿江,与十六国军对战。御敌于国门之外。打出了立国之战。

今年,西方也闹起了义和团:美国的黑命贵、欧洲的穆斯林难民。


近来有个词——“未来已来”。说的是,时代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本应在很久以后才出现的事物,却在眼前发生了。

以此推之,当下的我们,也不是在见证历史,而是活着走进了历史。

点赞5、台山市 网友:半暖时光

我来说一件事,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相关的。我敢肯定有非常多的人想象不出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多叛逆。

少年毛泽东

一:毛泽东的家庭背景

毛泽东的父亲叫做毛顺生,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家里一开始非常穷,毛顺生不得不去当兵。回到韶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积攒起了家业。

由于自小在贫困中长大,在毛顺生的眼中,长子毛泽东应该要好好继承家业,做一辈子的小地主。所以在他的眼中读书是一件没有用的事情,可毛泽东偏爱读书。因为这个问题,毛泽东与他的父亲发生过两次很大的冲突。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和父亲毛顺生

二:第一次冲突

第一次是在毛泽东13岁那年。有一次他的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来,毛顺生当着众多人的面大骂毛泽东,毛泽东曾回忆道:父亲当众骂我懒惰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家。

毛顺生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他回去。毛泽东跑到一个池塘边,对他父亲说: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跳下去。

如此一来,毛顺生也被吓到了,双方达成了妥协。毛泽东回忆道:当时我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

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毛主席后来笑着回忆说:我从这件事上认识到,如果我当众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父亲就会妥协。如果我一直很温顺听话,父亲反而打骂我更加厉害。

三:第二次冲突

第二次是在毛泽东15岁那年,毛顺生想让毛泽东去米铺当学徒,但毛泽东想的却是去东山学堂念书。

但毛泽东此时早已经过了读小学的年纪。毛顺生听得毛泽东的话后,咆哮道:真是白日做梦太荒唐,你这么个牛高马大的人能和小娃娃坐在一起读书吗?你是在发疯!

但毛泽东不这么认为。他只想读书,但是父亲不支持他,他就没学费。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筹钱——就是向每个亲戚借一点钱。这件事毛顺生一点都不知道。

1919年,毛泽东与母亲及弟弟在长沙的合影

等钱凑齐后,毛泽东就跟她父亲摊牌了。毛顺生嘲笑他说道:你是不是得了奖学金不用交学费了?还是你今天早上中了头彩。

毛泽东说道:学费的问题不用你考虑,你也不用破费。

这下毛顺生慌了,他不知道毛泽东用了什么手段凑的钱。但马上他想到了一个借口:事情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你走了我就得雇一个长工,你说不用我破费,那这长工的工钱谁来付?

毛泽东没想到这一点,一时无言以对。不久后,他专门拜访了另一个比较富裕的亲戚,借了12块钱给了他父亲,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就挑起行囊开始了他的外出求学之路。

四:总结

毛泽东的童年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和父亲对抗的过程。毛泽东喜爱读书,但毛顺生认为读书无用,两人经常因此爆发出许多矛盾。而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宽厚、温顺的好妈妈,她很多时候都站在毛泽东一边,和他一起反抗毛顺生在家里的统治。

毛泽东的母亲叫做文七妹,于1919年去世,父亲在1920年去世,毛泽东自从15外出求学后,就很少回家了。甚至母亲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

因此,毛泽东在后来回忆中对这些事很后悔,说道:我作为儿子不够格呀。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我就是这样的人。

1956年,毛泽东在北京与亲人合影

因此,从毛主席身上也能看到,不管孩子现在有多叛逆,有多不听话,但亲情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没有什么可以代替。

我们作为孩子的,不应该总是与父母做对,他们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思想观念和我们不同,但我们即使不认同也要对他们表示理解。

而作为父母,只要自己的孩子走的路是正确的,也应该多给点鼓励和支持。但总之,我相信父母总是爱孩子的,而孩子可能现在还不成熟,但总有一天,他也会回过头去怀念自己的父母。

点赞6、赤峰市 网友:弑魂者

如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话,有三对同时代的人常常会被误解为同时代的人。

第一个。刘邦跟秦始皇是同时代的。

秦始皇是秦朝皇帝,他死了之后,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其中后来居上,建立了汉朝。一般印象里,刘邦跟秦始皇是开创两个时代的人,一个是第一个皇帝,一个是第一个平民皇帝。他们应该相差很大,但其实他们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成长在同一片天空下。

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两者不过相差三岁。只是秦始皇因为投胎好,所以事业起步早。而刘邦则是苦哈哈一枚,他直到四十七岁才跑出来搞革命。

秦始皇在咸阳一扫六合时,刘邦只不过是一个乡间的小混混,后来当了一个小亭长,曾经带着一批农民工给秦始皇修宫殿,路上碰到秦始皇出巡,一时被这个大他三岁的男人给折服了,说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可见,两人还是有交集的。

另外,刘邦还差点投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下。这两人就差得更远了,一个代表着战国,一个代表着汉朝,中间隔着秦朝,但他们也几乎是有交集的。

第二对是牛顿和顺治皇帝。

牛顿出生于1643年,在1666年,他二十二岁时,为了躲避伦敦大瘟疫,跑到乡下去住,这一年,他发明了微积分、对光进行了分解以及被苹果砸中了头。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唯二的奇迹,打下了力气、光学、数学的基础。成为近代科学的基石。

而顺治出生于1638年,他只比牛顿大五岁。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中国还处在追鹿中原的老套权力游戏。而西方的科学已经开了天窗。

另外,还有一对人,如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话,也想不到他们是同时代的人。这就是乾隆跟华盛顿。

乾隆死于1799年,华盛顿也是同年去世的,只是乾隆比华盛顿早出生二十年。这两个人,一个是中原帝国发展到极致之后的最后一位盛世皇帝。中国还处在皇权的统治下。中国最热闹的事情,还是被窝里的宫斗那些事。

而华盛顿已经带领美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按照那句老话来说,清朝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下去,乾隆时期,中国还不失为一个大帝国。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甚至在清朝人自己看来,他们还是世界一哥。但从乾隆去世之后,清朝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不如,最终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中华民族只好再次努力,力图民族复兴。

而华盛顿去世后,美国人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国土面积增大了,经济实力变强了,军事力量一天天雄厚,最主要是利益分配的机制理顺了,大家在机制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最终在二战时,美国跟英国实现了世界一哥的宝座交接。

点赞7、廊坊市 网友:了了风月

(1)清朝也与也与外国签订过不平等条约,并且还有租界。

日本明治维新后,派兵侵占琉球。李鸿章套用近代不平等条约模式,与朝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在朝鲜仁川、元山、釜山划定中国租界,打算用近代国际关系条约模式来保住朝鲜,可惜最后甲午海战败给日本,丢掉朝鲜。

红色区域就是仁川的清租界范围。紧邻日本租界。

值得一提的是,仁川清租界就是现在的仁川唐人街。




(2)清朝差一点就吞并了朝鲜,成为中国一个省。

清朝与朝鲜签订通商章程后,张謇向朝廷上书建议仿照新疆和台湾,将朝鲜直辖建省,结果惹得李鸿章怒斥多事。

后来在大院君与闵妃争权事件中,袁世凯虎口夺牙擒下大院君,并把朝鲜王的爹关在河北保定三年,大院君向朝廷上书,建议中国仿照元朝故事,将朝鲜直辖建省,可惜没有被采纳,中国丢掉了保住朝鲜的最后机会。

朝鲜当年的地位不高,虽然朝鲜国王名义上与北洋大臣平级,受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而事实上,区区三品武官的袁世凯都睡了朝鲜王的老婆,在朝鲜作威作福,成为朝鲜的太上皇。

当时连新疆这种民族、宗教信仰差异这么大的地方,中央政府都可以说设省就设省,撤掉区区朝鲜,并非不可能。这次决策失误,包括后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的失误,很大一部分责任要怪在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头上。

李鸿章左支右绌,想出学习近代国际关系法,利用不平等条约的办法套住朝鲜,可惜最终还是失败。

(3)西班牙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数还要高。

我们的历史课本,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分为三部分:一战、战后经济大萧条、二战。很多人以为一战结束后,世界就和平了。其实并非如此。

根据权威统计,一战期间大约有六千多万人参战,一千多万人丧生,两千多万人受伤。平民丧生六百多万人。这个伤亡数字,还比不过西班牙大流感。

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十亿人感染,近四千万人死亡。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一战期间大流感就已经肆虐欧洲。战争结束后,流感又肆虐了近两年时间。

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此事导致欧美所有大城市颁布法令,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经济一片萧条。

不能理解的同学,可以参考2003年的“非典事件”。

点赞8、台州市 网友:佐希¢寂

在古代,要是哪位女子怀上了皇上的孩子,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地方政府要到该女子家中敞锣打鼓、燃放鞭炮,洽谈将来的合作事宜,家中父母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给祖宗上炷香,而那些风水先生们也跑到这家的祖坟上去搞理论研究,总而言之两个字~风光。

点赞9、梅州市 网友:赎灵魂

世界历史,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从1840年至今的现代革命历史,对于没有懂得历史发展知识的来说,有那些历史事实不会给于相信。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六层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報告,此報告文中最后一《学习》著作中教导大家:

"…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历史。"

从上世纪伟大领袖毛主席38年在抗日圣地延安这篇報告,至今2018年历史以走过了80周年,我从小时学习阅读毛主席的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已头脑,在学习工作中指导我不断前进,克服解决许许多多困难和技术上难题。

伟大的马克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十三亿祖国儿女,必须努力学习,做一个历史辯证唯物主义者。

″谁忘记了过去,就意为着背判。"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