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
李斯,秦国后期最突出的人才,是秦始皇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在的时候,李斯一路开挂,绝对是个人生赢家。秦始皇走了后,李斯悲哀的生活开始了,先是被人胁迫,后来被人排挤,最后被人腰斩,李斯的晚期,完全应了一句话:“活得不如狗”。
在李斯被腰斩前,面对这么一个功勋人物,满朝文武没人求情,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李斯的人品真的如此差劲?
没人求情,是因为秦始皇的时代,李斯让很多人早就不爽了
李斯曾经做过小吏,是个妥妥的公务员,不过不是秦国的,而是楚国的。当时的文人们,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强。不甘心当个小小公务员的李斯,有一天决定去和一位“大牛”学习帝王之术,这个大牛叫荀子。
“毕业”后,李斯对“市面上的几个国家”做了系统而深度的分析,然后决定去秦国,一是秦国欣赏法家人物,商鞅就是例子;二是秦国重视外来人才;三是秦国素有大志(统一)。
无疑,李斯的路走对了。先投吕不韦门下,后被举荐到了秦始皇那里。当时的嬴政虽然年轻,但思想很活跃,很有抱负。
中间阶段,秦始皇也曾经有了驱逐各国人才的举动,李斯冒着危险,陈述驱逐人才的劣势,大谈留住各国人才的优势。
《史记》写道: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看出来了吗?敢于直谏,李斯获得了秦始皇更多的欣赏,也成了所有外国人才在京城的主心骨。
李斯的位置越来越高,成为了秦始皇手下第一位重臣,真正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斯的上位,引起了众多人的嫉妒,嫉妒的人,既有秦国的本土派官员,也有各国来的人才。但李斯招人恨,主要是因为李斯给秦始皇出的“统一六国”的策略,什么远交近攻,什么灭韩灭赵等。韩非子就因为反对“秦国先攻打韩国”而下了狱,最后送了命。
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撺掇一国领导,攻打你的祖国,你该作何处理?你会对这位感恩戴德,还是仇深似海?想必会是后者。
所以说,李斯在秦始皇时代后期,支持者就已经少了很多。本土派看不惯他的得志,国外派恨他建议攻打自己的祖国。
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助纣为虐,很招人恨
(赵高)
秦始皇死的时候,身边只有赵高、胡亥和李斯。为了让胡亥上位,赵高逼迫李斯篡改遗诏,并且让其矫诏赐死扶苏、蒙恬。
李斯本来是不愿意的,但在赵高的吓唬、逼迫下,做了亏心事。可惜,扶苏见到了“矫诏”,自杀了,蒙恬也吞药了,而在朝廷的蒙毅,在赵高和李斯的配合下,也被整死了。
朝廷官员并不都是傻子,很快就猜到了李斯伙同赵高等人做了什么坏事。也是的,本来关系一般的两个人,突然之间关系好了,这说明两人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李斯和赵高,同样想掌控朝廷,最后是赵高仗着比李斯更不要脸,做人更阴狠,把李斯推到了悬崖边,在赵高“挟持”下的胡亥,判了李斯一个腰斩。
朝廷其他官员非常高兴,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场“狗咬狗的战争”,对于李斯的遭遇,几乎所有人都有两个字准备着:“活该!”
确实活该,优秀的扶苏被推下马,重臣蒙恬蒙毅兄弟,双双被暗算。这样的李斯,谁会求情?可能,大家巴不得李斯赶快死。
所以说,秦始皇死后,李斯的种种举动,实在过分。这样的人太招人恨了。
无人为李斯求情,是怕受牵连
李斯所在的那个阶段,朝廷的各级官员看得很清楚,赵高、李斯都是小人,但赵高更卑鄙、更阴狠,而秦二世就是个傀儡。
这种情况下,谁敢求情?为李斯求了情,赵高能放过吗?大概率不放过。谁敢给李斯求情,谁就会被划到李斯那个阵营,如此下去,谁就会被赵高下毒手了。
所以说,李斯也不是没有一点支持率,只是,面对赵高的“淫威”,大家保持了沉默,一个对皇帝都敢“指鹿为马”的家伙,谁还敢惹?无人求情,无人敢挡。
于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理由是“谋反”,李斯怎会谋反?没错,是屈打成招了。
综合来说,李斯被腰斩,无人求情,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李斯曾经出主意,灭六国,失去了大家的拥护;二是李斯篡改遗诏,矫诏杀死扶苏,蒙恬,让大家失望;三是迫于赵高的“淫威”,大家不敢规劝和求情。
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公元前210年的沙丘上,李斯是名副其实的大权在握了,因为那唯一一个在他之上的人——秦始皇已经暴毙。但他却不合时宜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心甘情愿地走进赵高的大阴谋,一手好牌最终被打得稀烂。
从他昧着良心上了赵高的“贼船”,参与了“沙丘政变”的阴谋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必然死无葬身之地的凄惨结局。
- 因为他和赵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赵高是从头至尾地坏,他不仅要除掉李斯,最后就连皇帝胡亥也杀了。
- 李斯却有过梦想,有过正义,只是在利益相关时像一只自相矛盾的老鼠,最终没能战胜自己的欲望。
有梦想的李斯
公元前284年左右,李斯出生在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这个地方,文艺一点地说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草长莺飞,有成群的野兔出没。尤其是东门外水草丛生,空气湿润,让人流连忘返。但实事求是地说,就是一个偏僻的农村。
出身决定起点,年轻时的李斯,虽然写得一手好字,却只能做上蔡县城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仰人鼻息,蹉跎年华。
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总是对出人头地有着迫不及待的渴求。所以有一天他上厕所时,看到一只脏兮兮的老鼠仓皇逃蹿时,突然有一种灵魂被击中般地震颤——这不就是我现在的样子吗?
同时李斯还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另一只老鼠,那是一只在粮仓里面悠然自得地吃着粮食,心宽体胖的老鼠。同样是老鼠,面前这只,惶惶不可终日地偷吃粪便,骨瘦如柴。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人一辈子,有出息和没出息,不正是这两只老鼠的样子吗?生存环境决定一切啊!
李斯毫不犹豫地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跟着这个当世闻名的大儒,学法家思想,研究全套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毅然决然来到秦国,投奔在丞相吕不韦门下。
很快,李斯就以一手漂亮的小篆引起了吕不韦的注意,并被推荐给了秦王嬴政。
两个同样野心勃勃的人一相遇,就碰撞出来了剧烈的火花。嬴政需要李斯这样的人才辅佐他的雄图霸业,李斯需要嬴政这样的靠山获得他的荣华富贵。
在李斯的一手策划下,秦国“先灭韩,以恐他国”,又派人拿着大批金银财宝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效果显著。李斯一路平步青云,从长史做到了客卿,又被封为廷尉。
最终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完成,李斯也登上人生巅峰,成为封建历史第一相。
有私心的李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千古一帝”秦始皇和“千古一相”李斯的相得益彰,也迟早有结束的一天。
公元前210年,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很快就在沙丘驾崩。李斯的天塌了。
没有李斯,秦始皇还会有其他丞相,但没有秦始皇,李斯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如同无根的草,逐浪的萍。所以当满脸写着阴谋的赵高站在李斯面前要拉他下水,帮胡亥篡位时,李斯看到了大逆不道,高高在上的他却始终强硬不起来。
阴谋家赵高不仅对胡亥胸无大志了如指掌,对李斯人性的弱点也拿捏得相当精准: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虽然只说了三句话,但字字都是有恃无恐地攻击李斯性格的弱点。
- 投石问路:“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 一针见血:“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 ”
- 威逼利诱:“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大惊,听出了赵高想篡诏改立的意图,但态度却十分值得玩味。
- 李斯先大骂,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指责:“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李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 接着李斯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 ”(我在扶苏心中的地位与威望远远不如蒙恬呀!)
- 然后无奈地劝说,苍白无力地提醒,最后放弃抵抗“仰天长叹,垂泪太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既然不想死,那我还不能活着吗?
以李斯的聪明,他真的不能看透,事成之后,赵高会怎么对他吗?不会的,他还是太贪恋他已经拥有的一切了。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李斯,怎么也没料到,在他点头的瞬间,他已经彻底沦为赵高阴谋中的一颗棋子。
有正义的李斯
虽然怀有私心,昧着良心参与了篡诏改立,但李斯内心的正义感还在。
所以当看到继位后的秦二世胡亥荒淫无度、大权在握的赵高残害忠良、大秦帝国乌烟瘴气哀鸿遍野时,李斯还是坚定地站出来了。
李斯面对危局,屡次想进见二世,但却不被接见。这正是赵高等待已久的情形,他在李斯百般无奈时假惺惺地过来安慰,实则是煽风点火:“关东盗贼四起,皇帝声色犬马。我想进言,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分量,一定要多劝说呀! ”
赵高还毛遂自荐地帮李斯当内应,看秦二世什么时候有空就通知他,但他每次都挑选秦二世玩得正起劲时把李斯叫来。
因为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
李斯浑然不觉,还对赵高心怀感激。因为见次二世不容易,所以每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连几次,被扰乱兴致的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
赵高则趁着李斯不在诬陷李斯独揽大权心怀不轨。终于,在强烈劝阻秦二世修建阿房宫后,李斯被气极败坏的二世下了狱。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对于赵高为李斯罗织的罪名也深信不疑。
李斯在狱中血泪俱下的《狱中上书》中满含冤屈地痛诉自己跟随秦始皇之后创立的丰功伟业,也没有打动胡亥,反而被赵高诬陷为“先帝和功劳要挟皇上”,彻底一败涂地。
公元前前208年,李斯与他的二儿子一起被押入咸阳刑场。万念俱灰的李斯回头对他的二儿子说:“我多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到上蔡东门追逐狡兔,还能这样吗?”
于是父子相望痛哭,最后一起被拖到咸阳街头腰斩,同时夷灭三族。
为什么从李斯下狱到最后被腰斩,都没有一个人给他求情呢?答案其实在“沙丘政变”时就有了。
秦始皇驾崩时,作为丞相的李斯是最有权势的。但他因为私心而甘愿将手中权势交给秦二世胡亥,胡亥却是赵高手中的傀儡。
这一场博弈的结局就是,赵高成了大秦帝国权势最大的人,并且二世继位后还赐予了他生杀大权。此时的赵高,用权倾朝野都不足以形容,说权势熏天也不为过。
我们从《史记》中赵高指鹿为马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朝堂的形势: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要么沉默,要么阿顺,敢有说错话的,都被“正法”了。“指鹿为马”的事情发生在李斯刚被腰斩不久,当时的秦宫,这种形势,有人敢求情吗?求情有用吗?
李斯死后一年,赵高和赵成、女婿阎乐一起逼迫胡亥自杀,企图篡位登基,但这次秦宫君臣实实在在地“刚”了一把,全部低头沉默。
被迫无奈的赵高,只好把皇帝玉玺传给秦三世子婴。
子婴就比胡亥聪明得多,知道傀儡不会善终,立即密谋了刺杀赵高的计划。
胡亥死后五天天,作恶多端的赵高终于被宦官韩谈一刀砍死在秦王子婴的斋宫,子婴同时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来灭了赵高三族。
至此,参与“沙丘政变”的几个人,都死于非命。
四十六天后,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亡。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李斯的结局是可悲的。这么一个功劳赫赫的人,按道理,是可以拥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但是,公元前208年,他却在咸阳街市,被处以腰斩。
不可悲呢?最后才翻然悔悟,冲着儿子说道,“我想和你再牵着一条黄狗,一起去上蔡东门,打猎追逐野兔。可……办得到吗?”父子二人面对面,痛哭。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话很感人。有人提出疑问,满朝文武为何没人给李斯求情呢?
实际上,在沙丘,走上赵高这条贼船的时候,结局早已注定。为什么这么说?
沙丘政变,主动者是赵高。李斯不过是在赵高的花言巧语下做出的决定。说白了,主动权在赵高手上。赵高来谈判,是忌惮李斯,被迫妥协。若是一旦成功,一则李斯怀揣把柄,二来赵高想往高处走,李斯想名位富贵,两人矛盾冲突,那又该怎么办?
赵高给出了答案。
第一步,凭借和二世皇帝的关系,首先除掉有威胁的人,如蒙恬、秦王室。以巩固自己的权势;
第二步,除掉李斯。相比较来说,赵高比李斯有优势——赵高拥有二世皇帝的信任。不只是简在帝心,更是绝对信任。李斯没了这点,就是如同失去爪子的“老虎”。
所以,赵高主动出击,下套……找上李斯,说道,“函谷关以东盗贼并起。但是呢,我们的皇帝胡亥却在胡闹,又是让人修阿房宫,又是让人搜集玩物。我位卑,你身为丞相,是不是该劝谏一下?”李斯答复赵高,“我倒是想劝谏,就是没机会。”赵高说道,“那我帮你打听。皇上闲下来,我就来通知你。”
结果呢?赵高在胡亥休闲娱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来通知李斯。消息本就是错的。李斯不知道,又犯傻,被拒三次,还想着进谏。胡亥很生气,感到莫名其妙,“李斯是不是有病?是不是瞧不起我?”赵高进谗言,“陛下,您已经即位。丞相却依然是丞相,他那是想割地封王,提高自己的地位。另外,我曾听说丞相大儿子三川郡守李由,和楚地那些强盗有书信来往。”
李斯得知赵高阴谋,怒不可恕。直接上书二世皇帝,并直言不讳地批评赵高,揭露他那一副野心家、阴谋家的嘴脸。胡亥绝对信任赵高,会听李斯的?胡亥不是秦始皇,他不但没听。反而原原本本告诉了赵高。且,让赵高查办李斯。
不言而喻,李斯最终被冠上了谋反罪。看过李斯的口供,胡亥很高兴,“没有你,我几乎被丞相骗了。”
这样的局面,谁来求情?况且,李斯得罪了不少人。如曾经的焚书。再如李斯为讨好胡亥上书的《行都责书》,直接将法家的治国之术彻底极端化。臣民无不惶恐,尤其是民众,处于苛刑的恐怖之中。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李斯从一开始,注定了输。
参考资料:《史记》。
凭实力得罪了所有人,又干了件龌龊至极的事儿,这样的李斯换谁也不会为他求情。
李斯这个人,可以说是功也煌煌,罪也昭昭,论功绩,他在担任大秦丞相之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些影响数千年的政策,皆是在李斯的操持下完成的。
但论罪责,李斯可以说是大秦覆灭的主要推手,正是他在秦始皇病逝之后,与赵高、胡亥的合谋伪造遗诏,逼死公子扶苏,又杀害大将蒙恬、蒙毅,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秦朝也因此而亡。
当然,李斯的结局也是相当凄惨的,在秦二世胡亥登基不久后,李斯就被其下令处死。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李斯被处死的同时,身为他的同僚,却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求情,眼睁睁地看着李斯被杀,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说白了,之所以没人为李斯求情,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值得满朝文武为他求情。
李斯是秦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其悲惨程度,远超被车裂的商鞅。
根据史料记载,李斯在彻底咽气之前,从头至尾,完完整整地感受了一遍什么叫做大秦的“具五刑”。
所谓“具五刑”,是秦国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这种刑罚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对犯人施以“黥”刑,即在脸上刻字,之后,再对犯人施以“劓”,也就是用刀割掉鼻子。
这两步仅仅是开胃菜,接下来,就会“斩左右趾”,即把左右脚砍掉,紧接着,再“笞杀之”,也就是用藤条之类的物品,将人生生打死。
那么,人死了是不是就完事了?不,离结束还早着呢。
把人抽死后,下一个程序是“枭其首”,即将犯人的首级割下来,最后一步,则是“菹其骨肉于市”,也就是把尸体剁成沫。
这样的刑罚,光听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而当年的大秦丞相李斯,却亲身感受了一番。
从曾经风光无比的丞相,到最终落了个如此凄惨的结局,李斯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叫做“从天堂到地狱”。
李斯原本是楚国的一个小吏,但由于不甘平凡,求学于大思想家荀子,在其学有所成之后,前往秦国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
有思想又有才华,让李斯很快脱颖而出,不仅赢得了吕不韦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秦始皇嬴政的注意。
有道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李斯面对嬴政,及时提出了提出了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这一点很对嬴政的胃口,而李斯也因此逐渐得到重用。
在此之后,李斯不仅帮助嬴政制定了灭六国的详细计划,又在嬴政下令驱逐各国人才,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最终让嬴政取消逐客令,开始真心实意的广纳天下人才。
而李斯也凭借敢于直谏的精神,赢得了秦始皇的尊重,至此,秦国属于李斯的时代来临。
在此之后,秦国逐步完成了一统天下的目标,李斯在其中可谓是居功甚伟,像什么远交近攻等策略,均是出自李斯之手。
并且,在秦国完成统一之后,所制定的大部分政策,比如,我们熟知的“车同轨、书同文”,也是在李斯的一手操持下完成的。
由于他功勋卓著,在秦始皇嬴政活着的时候,李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在秦始皇病逝于沙丘之后,一切都完全被改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东巡时,于沙丘暴卒,在其死后,宦官赵高与秦二世胡亥,以及丞相李斯经过密谋,决定秘不发丧,同时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并假借遗诏逼迫公子扶苏自尽。
一系列操作之后,胡亥成功地登上了皇位,但没过多久,李斯就在赵高的刻意设计下,被秦二世胡亥下令施以极刑。
李斯的死,有一部分是源自赵高的设计陷害,而另一方面,则是其咎由自取。
当初,在赵高和胡亥找上李斯之后,身为在朝堂上混迹了数十年的老丞相,李斯明知道赵高、胡亥二人想干什么,也知道这样做会给秦国带来什样的后果,但他不仅没有出言阻止,反而加入了他们的团伙。
什么叫做“为虎作伥”,李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说李斯的加入是受到了赵高的胁迫,倒也情有可原,毕竟人性本就自私,但在他加入之后,却当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帮凶”。
包括如何修改遗诏,如何对付扶苏和蒙恬,甚至如何逼死扶苏,都是李斯制定的方案。
单是出主意也就罢了,就连胡亥派出去逼死扶苏和接管蒙恬兵权的,也都是丞相李斯的人,理论加实操,李斯算是玩儿明白了。
正因为如此,李斯在其他大臣,甚至平民百姓的眼中,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
这样的人,但凡稍微正直点的,都不会对他有哪怕一丁点的同情心,在满朝文武看来,李斯与赵高是一路货色,误国奸臣的帽子算是没跑了。
这样的人,还让别人怎么为他求情,根本就不值得。
而这只是文武群臣漠视李斯被处死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李斯曾经所干的事情,注定了没有人会为其求情。
胡亥在登基之后,“功臣”赵高得势,开始在朝堂上作威作福,大肆铲除忠良。
第一个遭殃的,是曾经为秦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蒙恬、蒙毅两兄弟,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为了搜集蒙氏兄弟的所谓“罪证”,赵高下足了功夫。
最终,在赵高的不懈“努力”下,胡亥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等罪名,逼迫蒙毅自尽。
之后,赵高又用同样的招数,让蒙恬在悲愤之余吞药而死。
秦国的两位中流砥柱,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得势的赵高陷害而死,而这一切在发生时,身为丞相的李斯,却无动于衷。
如果他能在赵高动手之前挺身而出,为蒙氏兄弟说上几句话,可能也会改变两人的命运。
但是他没有,不仅没有任何劝谏的行为,也没有对此事做任何表态,难道他不知道吗?肯定不是,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丞相他不可能不知道。
知道却不阻止,眼睁睁地看着蒙氏兄弟被害,这就是曾经被秦始皇相当器重的栋梁之才所干的事儿。
如果仅仅是在蒙氏兄弟遇害时不表态也就罢了,在赵高陷害秦宗室子弟时,李斯同样也是默不作声。
蒙氏兄弟被害之后,赵高把矛头对准了秦王室,并且手段极其歹毒。
据记载,赵高曾经在咸阳城外,一次就杀掉了20余名宗室成员,其中,有十几个是胡亥的兄弟,另外还有十余位秦国的公主。
最惨的就是这十余位公主,她们是被赵高下令活活碾死的。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秦王室成员,赵高同样没有放过,不少人都被囚禁于内宫之中,其中有些人因为惧怕遭到赵高的加害,不得不提出主动为秦始皇殉葬,来换一个速死。
要知道,这些人之中,有很多都是秦始皇的血脉,作为秦始皇的臣子,理应是“食君禄,分君忧”,更何况,李斯能够身居高位,也是得益于秦始皇的认可和赏识。
所以,李斯当时即便不能救下所有人,但至少也能庇护几个人,哪怕是一个也算数。
但可惜的是,李斯面对秦王室成员惨遭加害之际,同样还是保持沉默,任凭秦始皇的血脉一个接一个地死在赵高手里。
蒙氏兄弟和秦王室成员的死,并没有让李斯做出任何反应,那么,他的同僚在遭到赵高的排挤与陷害时,李斯有没有什么举动呢?
答案是没有,一如既往地沉默不语,仿佛眼前的一切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李斯究竟为何如此沉默,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他也惧怕赵高,因此才会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这样做换来的结果,是让所有人对他寒了心。
既然我们的死活与你没有关系,那么你的死活,同样也和我们没有瓜葛,你被腰斩,你被处以极刑,我们就当什么都没看见。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李斯亲手种下的恶果,自然也要亲口品尝。
而说到恶果,其实不仅仅是李斯在赵高大肆残害忠良时无动于衷,还有在很早之前,李斯就干过得罪人的事。
前文提到,李斯曾经给秦始皇上了一份著名的《谏逐客书》,其内容主要是劝谏秦始皇不要驱逐他国的士子,让他们能够继续留在秦国效力。
可以说,《谏逐客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像李斯这样的“外来人口”。
正是有了这份劝谏,秦始皇才收回了逐客令,并且广纳天下有才之士,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一定基础。
而李斯也因此留了下来,并在秦国得以飞黄腾达,最终位极人臣。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当初秦始皇为何会下逐客令?据史料记载,是因为当时吕不韦案发,还有郑国假借修渠来刺探秦国情报一事暴露,才让秦始皇下了这个逐客令。
而当时极力主张驱逐非秦国人的,则是秦国的老牌贵族势力。
之所以他们会极力主张,是因为他们担心别国的士子大量涌入秦国后,会削弱他们的地位和权力,说白了,他们就是不想与外人分蛋糕。
本身这个策略几乎已经成功了,结果,却被李斯的一篇文章给彻底破坏了。
李斯的行为,相当于釜底抽薪式地损害了秦国老牌贵族的利益,这就让那些贵族们十分不乐意,因此,也就对李斯忌恨起来。
只不过,由于李斯的逐渐被器重,这些老牌贵族找不到机会对其打击报复。
但眼看李斯被赵高陷害,且被胡亥下令处以极刑,就让老牌贵族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他们幸灾乐祸还来不及,怎么再会去给李斯求情呢?
只有李斯死,并且死得惨,这些人才会觉得开心。
所以说,李斯被处死时,没人求情也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结果,本身他就十分龌龊地参与到了皇权争夺中,并且又把所有人几乎都得罪光,要是有人为他求情,那才是怪事。
李斯被腰斩,为什么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这个问题提的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好的娘哭好—好死了!
李斯是谁?李斯是大秦国的丞相。他雄才大略,在协助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华夏过程中,他出谋划策厥功至伟。秦国建立后,他定疆域划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加强封建集权统治,使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可以说,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为数不多的智慧超群丞相之一。
但是李斯一生也犯了一个最致命错误,那就是秦始皇死后,他伙同赵高,逼死扶苏,拥立胡亥,这一步臭棋把秦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李斯也被腰斩,灭门三族。
李斯被腰斩,为什么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这里面原因特别复杂,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当时要治李斯死罪的是赵高。赵高是秦二世言听计从的红人,官拜中书令,炙手可热,权倾天下。他用指鹿为马的策略建立了自己集团势力,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没有一个人敢惹赵高。所以当赵高把李斯下大狱,满朝文武大臣人人只图自保,没有一个人敢于仗义执言,为李斯说上一句话。
二、赵高治罪李斯的理由是,李斯和儿子李由勾结项羽项梁起义军。这项反叛罪名一出,所有人都唯恐牵连到自己,躲还躲不及,谁还敢惹火烧身。
三、李斯得罪了孔孟学派的利益集团。李斯是荀家学派的代言人和忠实操作者,焚书坑儒,李斯是谋划者和实际执行人,所以以王綰等一批儒家朝廷重臣都想落井下石,早日治李斯于死地?
四、李斯得罪了六国君臣,他们时刻不忘亡国之恨,对李斯更是恨之入骨。
五、李斯得罪了天下百姓。李斯为了秦朝利益,制定严峻苛酷刑法,对黎民横征暴敛,修长城,建阿房宫,筑秦始皇陵,妻离子散白骨成堆,李斯作为大秦帝国丞相,人人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
综上所述,李斯腰斩,没一个人求情,没一个人同情,这是李斯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李斯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话题。现在要说他的死,到底是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没有一个人替他求情?
一,没有人替他在危难求情,说明他人缘不好,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那么,李斯贵为秦帝国的丞相,在平常日子里面出行,连秦始皇都感到心头惊,这说明他的权势熏天了。有这样大的势力,为什没有人缘呢?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
李斯的势力大,连秦始皇身边都有他的耳目。秦始皇嘀咕了一声,丞相李斯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了。这样的人还说没有人缘吗?
二,李斯究竟得罪了谁,首先得罪的人秦宗族和贵族
韩国的郑国到秦国梁修关中渠。后来发现了一起弊秦案。事情发生后,秦国宗亲贵族反应凶猛,要秦王拿主意,要把这些外国来的人全部驱逐。李斯也在其中。眼看危险就要发生了。李斯连夜写了一篇文章《谏逐客书》,结果秦王不逐客人。这让秦宗族贵族恼火不止。李斯被他们记恨了。
注意,商鞅被老秦人记恨,被他们逼反而死的。这是一个可以左右朝廷大局的势力集团。
三,李斯在秦王嬴政的统一大业中出谋划策,与六国人士结下了仇恨。
李斯害死韩非,目的出于公心是为秦国早日灭韩,出于私心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一招恶劣,得罪了六国许多明眼人,惹不起李斯,躲着走。到了秦始皇时期,这一部分人在秦帝国的朝廷上,对李斯没有好感。
李斯关于郡县制、分封制与淳于越的斗争,造成了一个恶劣事件“焚书”,得罪了天下所以的读书人。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说明秦始皇时期,读书人很多读孔子的儒家经典。李斯这一烧,读书人恨不恨他?
四,李斯长期担任秦帝国的丞相,势力之大,连他都不知等待他的后果是什么。
他与秦始皇宗室是亲家。他的儿子们尚的是秦公主,女儿们嫁的是秦给的公子们。大儿子李由是三川郡的郡守。李斯随便在家里摆酒,门口的车骑上千乘。这样的架势,赵高这样的人一定会害他。李斯太高调了。让人侧目。这是做死的节奏。得罪的是眼睛发热的人。李斯不懂得树大招风吗?不是,是因为他已经无法控制了事情的发展。只有信马由缰了。
五,秦始皇死在路上,李斯如果抗命,结果又如何呢?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使秦帝国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而转折点就是李斯赵高胡亥的沙丘之变。
简单地说,秦始皇死了。赵高首先要篡权。重新把秦帝国的命运扭转乾坤。开始一个新的时代。赵高这样干是因为他掌握了主动。
所以赵高与胡亥商量好了之后才去找李斯的。
也就是说,李斯同流合污最好,要孤芳自赏也行,但是,能不能活下去就难说了。赵高终于说服了李斯入伙。李斯只得同意了赵高胡亥的阴谋。
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这一段话里面有一个子“敢”说明了李斯不同意,可能就是死路一条。赵高和胡亥早就安排了军队。李斯不同意,最好不存在。
但是,李斯同意了。赵高主导的政变成功了,于是,扶苏死了,蒙恬蒙毅死了。
李斯的死,就是秦二世也出卖了李斯。原因是秦二世把李斯写的关于赵高弄权的事实的文件给了赵高看。赵高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所以赵高必须置李斯于死地,秦二世支持赵高,这就成了钦定大案,有谁说得上话?秦二世把自己的丞相让赵高这样的人去调查。是正中奸臣的下怀。李斯落入赵高手中,李斯死定了。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於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李斯的死,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李斯在秦始皇朝廷混了那么久,几乎一直都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所以,他把别人的进身之路给挡住了。别人就别提有多恶心他李斯了。所以李斯必须死。谁还替他说一声?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少时为郡吏,曾经是荀卿的学生。战国末年入秦国,开始的时候,是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接着被任命为长史,拜客卿。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下逐客令时,李斯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嬴政采纳,并因此赢得秦王嬴政的信任。随后,李斯又为秦国吞并六国出谋划策,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大业和统一后的秦王朝,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李斯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来担任丞相,多次随秦始皇巡行全国。他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一,李斯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上废分封
原来,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后来有了郡县制,天下才得以安宁。
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诸侯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了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二)文化上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禁用了各诸侯国留下的不同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自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一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逐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并没有消失不见。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完全是李斯的功劳。
(三)经济上
1,统一度量衡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为了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统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强制措施,以保证度量衡在全国各地的精确和贯彻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以后,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大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怎么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2,统一货币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和意义,但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大。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按犯罪处置。
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大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四)社会上修驰道车同轨
为了使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了。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
而后,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为了与修筑的道路相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二,李斯的“莫须有”罪名
秦始皇嬴政巡游时候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秦始皇嬴政的传位诏书,废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各地民众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 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 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私自扣留。
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罪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当时仍领兵在外,并不知情。不久后,李由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杀。
李斯升职的过程,就是一个小人物的成功逆袭——从基层公务员,爬到国家最高当局行政一把手位置。本来没有罪,又从最高处做了一次直线垂直自由落体运动,然后被自己制定的残酷刑法处死。
三,李斯被杀,为什么没人求情呢?
我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
(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人性的残酷,也是炎凉世态。
(二)担心受牵连,李斯的罪名是“谋反”。为“谋反”者求情,是什么下场,大家都心知肚明。除非你不想活了。
(三)秦朝的严刑峻法是李斯亲自制定的,肯定也由此得罪了不少人,这是自古官场通行法则。有些人或许早就盼着他死呢,又怎么会替他求情?
(四)李斯在担任丞相的时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一不二,做了很多事。这世界不管你做什么事,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因得利而满意,而另一部分人因未得利而不满意。
我们知道,在官场,只要你是个负责任的官员,就要做事;而只要你做事,就会犯错误。李斯自然也不例外,他也会犯错误。而他做的事越多,错误疏漏也越多。
永远也不会犯错的,那是庸官,因为他们只会照章办事,即使做错了,也是上司的问题,永远也不会追究到他们身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腰斩?没人求情?其实答案就俩字——活该!老话说的好,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李斯把自己活生生活成了历史反面教科书了。
咋说呢?不可否认李斯的才干,搁在历史长河中,那也是数得着的。
当初以区区一小吏的身份,就能从厕所里头的耗子和粮库里头的耗子,悟出人生哲理,这后来还演变成为著名的仓鼠论,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
尤其是悟出之后,还能身体力行,回头就辞去可以混个温饱的吏员帽子。这要是咱,可不能这么干,这毕竟是搁吏员啊,那大小也都是个公务员,就这么辞掉,何止是可惜,这还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咱蹲在这里只能闲聊了。
但人家就是这么干了,回头就找了一位大师去学习帝王之术。
好吧!这家伙跨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从这里看,李斯有着聪明的脑瓜子和庞大的野心。
后来的事情也同样验证了他的才学是相当不错的。
学成之后,回头就投了吕不韦的门下,他将所以的筹码压在了秦国的身上。
咱作为一个马后炮,都明白李斯这么做的决定何止是正确啊,尤其是他作为一个楚国人,没有回到了楚国,却看准了秦国,这要是没有点斤两分析也做不到这一步。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始皇后来居然有了驱逐其他六国人才的举动。
为嘛会这么干呢?因为吕不韦的倒台,秦国的一帮子贵族和大臣,趁着这个机会,就开始说事,说什么其他国家的人跑到秦国,其实都是为了他们本国做打算的,这压根就是一群间谍啥的。
这时间点上,秦始皇正气头上呢?这好,居然听进去了,一家伙就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其实从这一事件中,咱不难发现,秦国内部其实有着本土派和非本土派的区分,而且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激化的矛盾点上了。
双方都在想尽办法的排挤对方,这其实也是日后李斯被腰斩而没有人求情的一个因素。
咱接着说。
那么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李斯那是冒死劝谏,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您就想哇李斯是谁?其一吕不韦的门客,其二还是个老外,这要是整不好,那一准就要出事。
咋说呢?李斯还是把秦始皇的脉络号的死死的,一篇公文就拿下了秦始皇,从而阻止了秦始皇驱逐六国客卿的命令。
那么这样的一件事,直接导致这些个六国客卿以李斯马首是瞻,俨然李斯就成了他们的头,那自然而然的对抗本土派这担子,李斯就得挑起来。
而且在后来推行改革的时候,咱别的不说,就说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您说这事是不是动了本土派的超级大蛋糕呢?
那您说这李斯和本土派的矛盾能掰扯清楚吗?不能够啊!
那么李斯对于非本土派来说又咋样呢?
同样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不允许有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存在。
毒杀韩非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韩非子的死亡,能盖的了吗?显然不可能,不然咱也不会知道这事了。
李斯的气量不大,这要从根本上造就了一个结果,非本土派虽然奉为头头,但心底里对这么个李斯,还是存在惧怕之感。
所以能够留下来的只会是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就算是有刚正不阿的,也不会太多,至少才能不会超过李斯,甚至接近都不可能的,李斯不会容忍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朝堂上。
而李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当他有难的时候,就没有一个能召集大家伙救他的人,显然李斯在给自己挖一个超级大坑,而不自知。
那么之后咱就能看到了李斯的才能,这中间就不必说了,统一六国吗?
这统一了六国,他这又开始出谋划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这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发展起来的。
李斯的功绩不可谓不大,牛人啊!
但后来沙丘之变,秦始皇暴毙,他李斯就和赵高这么个宦官合谋整了个一假的诏书,弄死了扶苏。
这事就整岔气了,其实历史就告诉过咱们,对于皇位继承,您可以使手段,但这手段必须是在规矩之下的,一旦超越了规矩,这事就算成了,还是要遭受报应的。
毕竟能一块干超越规矩事的人,都不会是啥好鸟,而且他们的野心同样不小,为了他们的野心他们指不定连自己都会吞噬掉,何况是身边的伙伴呢?
显然李斯没有看到这一点,这个曾经悟出仓鼠论的人,居然没有看到这一点,只能说明他已经被自己的野心吞噬掉了悟性。
跟着朝堂上能够说实话,干实事,务实的人,在赵高和李斯的配合下被一一的干掉拔出了。
李斯以为自己又一次迎来了秦始皇之后的人生颠覆,殊不知赵高的刀子已经杵到了李斯的面门上了。
因为最大的那颗野心只能放一个人,他不可能容身俩个人,就算是空间再大都不可能的。
就像当年李斯毒杀韩非子一样,李斯被推出去腰斩。
这个时候会有人为他求情吗?本土派恨他都来不及,当然不会,而非本土派的呢?都是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他们只会趋利避害。
当然朝堂上总会有一些刚正的人,有看不惯的人,但他们已经被李斯和赵高联手干掉了,剩下的已经看明白了,他们也不会站出来了,毕竟这是你李斯自己找的。
那么结果就是李斯比韩非子还要惨,李斯被夷了三族,理由是谋反!
而赵高玩弄权利的结果就是把自己也玩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赵高跟李斯扶立胡亥当了皇帝后,赵高就开始一步一步攫取权力。李斯虽有野心,并他毕竟是一个贤臣,在胡亥这样的混账皇帝面前,他跟赵高没有可比性,胡亥更加信任赵高。为了权力的稳固,赵高提出“灭骨肉,诛功勋”的政策,许多帝国元老无辜被杀,这些元老才是李斯的坚定支持者。剪除了李斯的羽翼,赵高就安排自己的亲信走马上任,重要部门的一把手皆赵高党羽。
赵高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牵一头梅花鹿到大殿之中,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这头梅花鹿是一匹骏马,群臣皆曰:赵丞相学识渊博,此骏马确实雄俊。赵高看群臣皆服其威,于是就对李斯下手了,给李斯按了一个叛逆的罪名,且判俱五刑之酷刑。有几个老臣出来替李斯说情,他们就一起跟李斯下狱待死。赵高的亲信党羽自然大骂李斯叛国当死,赵丞相英明神武。
当李斯父子走向刑场后,李斯感叹当初要是不出来当官,现在一定可以带着孩子,牵着狗在山上打猎。李斯至死都没有悔悟他一手毁了大秦帝国,如果他当初没有被猪肉蒙了心,废始皇帝的遗诏,那么扶苏当了秦二世,李斯断不至于死于刑场之上。就算政见不同,扶苏也会让李斯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带子牵狗打猎,也并非难事,李斯也是晚节不保,一失足铸成千古恨。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在咸阳街市被腰斩,罪名是谋反。临死前,李斯对儿子说道:“真想和你一起牵着一条黄狗,去上蔡东门外打猎追逐野兔,可是还办得到吗?”说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秦朝的统一六国、统一度量、统一文字、统一货币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成的。他对秦国有着这样大的功劳,被冤枉谋反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秦国本土官员排斥李斯,来自其他六国的官员则痛恨李斯。
- 1、派系之争。
秦王喜欢重用国外的大才,这就势必要动了本土势力的蛋糕啊!当时丞相吕不韦就是卫国人,其麾下幕僚、食客也多为六国人士。李斯本是楚国人,来到秦国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投到了吕不韦门下。
吕不韦倒台之后,秦国本土势力落井下石,以六国人士和秦国不是一条心为由,请求嬴政驱逐来自六国的客卿和幕僚。受了吕不韦事件的影响,嬴政居然同意了。
就在此时,李斯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上了一封《谏逐客书》,成功让嬴政改变了主意,同时也受到了嬴政的赏识。
《史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就这样,李斯不但受到了重用,他站出来为来自六国的官员说话,还使得他成为了“外来户”的领袖。从此秦国本土官员和外来户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李斯也被本土派的官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此一来,李斯被腰斩,秦国本土派官员不但不会劝阻,反而要大声叫好!
- 2、力主灭六国,得罪了六国客卿
李斯虽然平步青云,不过其作为“外来户”的领袖,做了一件众叛亲离的事情。那就是力主灭了六国,并且为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灭韩灭赵”等策略。此举虽然迎合了秦始皇的野心,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六国客卿。
六国客卿虽然在秦国为官,但是对故国还是有感情的,他们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还在故国。所以李斯作为灭六国的急先锋,就遭了“外来户”们的嫉恨。并且李斯的手段非常毒辣,韩非子就因为反对先攻打韩国的方略,被关进大牢,最后丢了性命。
李斯权势滔天,为秦灭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六国客卿虽然不敢明着对抗,但是背地里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就这样,李斯先是被秦国本土势力所排斥,后来又得罪了“外来户”们,所以他被腰斩的时候大家都拍手称快,即便是知道他是冤枉的,也没人为其辩解。
第二、赵高权倾朝野,朝臣不为李斯求情也是怕受到牵连
胡亥上位之后,对秦始皇的血脉进行了大清洗,将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了个干净。赵高和李斯则对朝堂进行了大清洗,不听话的都杀了个七七八八,其中比较正直的,比较能干实事的官员大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了一些唯唯诺诺,趋炎附势的人,就连赵高“指鹿为马”他们都能认可。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李斯谋反的罪名是“老队友”赵高一手炮制的,赵高“坐实”了李斯的罪名之后,胡亥看着李斯的口供,感慨万千:“我几乎就被丞相给骗了,还好有你!”
为李斯申辩,意味着要得罪赵高,这些在大清洗中幸存的朝堂不倒翁都精通保命之道,既不会为了救李斯而去得罪权倾朝野的赵高,也不会去傻傻地力谏胡亥,请他收回成命,因为那是要丢了小命的!
第三、秦始皇死后,李斯助纣为虐,执行的律法也太过严苛,李斯被腰斩,官员和百姓都拍手称快
起初李斯和赵高本一伙的,他们对朝臣大清洗的时候,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活下来的这些人固然是能忍的,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怨言。李斯为了讨好胡亥,上了一封《行都责书》,将法家的严刑峻法推向了极端,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无不惶恐。
后来赵高和李斯“狗咬狗”,搞起了内斗,无论谁胜谁负对其他人都是有益的。李斯死了,他搞的严刑峻法就会告一段落,众人心里只会是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再喊一声:“活该!”
所以最后,李斯被夷了三族,众人要么拍手称快,要么冷眼旁观。只能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这件事其实很讽刺,李斯贵为丞相,却被赵高玩弄,快要被腰斩处死了,竟无一人敢为他求情。
表面来看,李斯是被赵高陷害了,但究其根本而言,还是李斯自作孽不可活。
李斯,本是楚国人,因为混得不怎样,只能做一些小吏,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开始周游列国,最后来到齐国拜荀子为师。
荀子,这个人很不简单,因为他并不单纯信仰某一学派,总体而言他是儒家和法家的集大成者,但偏向于法家,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尤其对帝王之术颇有研究。
我们都知道,从汉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是以外法内儒来治理国家的,而这一治国理念的产生,跟荀子的法家思想是有很大关系的。
李斯师从荀子,主要学习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中的帝王之术,为何会如此?
因为李斯很有野心,从小就立志出人头地,对权力很有欲望,他知道要想飞黄腾达,以帝王之术帮助君王治理天下,是快速上升的一条捷径。
师从荀子数年之后,李斯已经颇有成就了,他认真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最终决定到秦国去,因为那时候秦国实力最强,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是他的最佳选择。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李斯来到秦国的时候,秦王嬴政刚刚继位,吕不韦作为丞相主掌大权。
李斯先到丞相府拜见吕不韦,吕不韦很欣赏他,便任命他到宫中担任小官。
这里大家要要知道一点,吕不韦在思想上取各派之长,名为杂家,但偏重于儒家、墨家和法家,李斯是法家,所以吕不韦才会欣赏他。
不过,李斯这个人很有心计,他其实并不认同吕不韦,所以他时常趁与嬴政单独相处的机会对其进行洗脑,大致意思是要秦始皇收回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等等。
我们都知道,后来秦始皇打压吕不韦,从而获得最高权利,这其实跟李斯对他不断鼓吹帝王之术不无关系。
还有,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比如说确立皇帝的名号,废除分封,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其实也都是从帝王之术中延伸出来的,而提出并具体实施的人,就是李斯。
所以说,李斯对秦始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改变了中国历史。
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拿儒家来包装自己,但又离不开法家作为内核,李斯对这种治国理念的形成是有大功劳的,因为他让皇帝看到了独掌大权的好处。
因为李斯的主张极具诱惑力,所以秦始皇越来越信任他,逐渐提拔他为客卿(爵位大约是左庶长);又因为李斯提出了“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并且建议秦始皇对各国君臣实施离间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他逐渐成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是文官中最重要的人。
秦朝建立之后,李斯因为功劳大而成为左丞相(右丞相是冯去疾,秦朝以右为尊,因此他的地位是略高于李斯的,但李斯在权力上是要大于他的),他协助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律法,极大加强了皇权。
皇帝权力的增大,就意味着臣子权力的减小,而权力往往跟利益是挂钩的,所以李斯干的事情,无疑是将得罪人的一件事,尤其是他主张废除分封制而实施郡县制,这极大侵害了宗室和大臣的利益。
所以说,李斯在秦朝其实就是个改革者,而改革者的下场往往是不好的,李斯能够幸免吗?
答案是不能,具体原因后面我会说到。
秦始皇在位十一年,李斯一直都十分受宠信,所以他的地位也很牢固,根本没人敢找他的茬。
但李斯心里也清楚,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他是外来户,在秦国根基不深,所以他心里还是有些发虚的,秦始皇在,他尚且能够保住富贵;但秦始皇如果不在,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所以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发生的沙丘之变中,赵高就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继而点中了他的死穴,让他也上了贼船。
当时,赵高是这么跟李斯说的,在才能、谋略、功劳、众人的信任程度,以及长子扶苏的信任程度这五个方面,你觉得跟蒙恬比,谁强一些?
李斯念及与秦始皇的君臣感情,本来是不同意跟赵高一起拥立胡亥为帝的,但他一听赵高这话就马上怂了,便对他说,当然是比不上蒙恬的。
赵高又说,如果扶苏登上了帝位,那你说你的丞相之位还能保得住吗,肯定是要给蒙恬让位的,这样你的权势就没有了,也就无法衣锦还乡了!
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
李斯听完这话,觉得很有道理,在经历了三秒的思想挣扎之后,他最终决定跟赵高一起拥立胡亥为帝。
这件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李斯虽然有功于秦朝,但他是外来户,家族地位不高,与秦国大臣的矛盾也很深,处于比较孤立的境地,秦始皇去世后他必须寻找新的靠山,而赵高将这一切看得很透彻,所以才能成功拉拢他。
但李斯想错了一点,那就是胡亥不是他可以依靠之人,而赵高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在帮助胡亥登上皇位之后不久,赵高便开始教唆胡亥铲除异己了,除了蒙恬蒙毅等一帮忠臣良将被杀之外,秦朝宗室、尤其是胡亥的亲兄弟们也遭到了血洗。
最后,朝堂上的人除了冯去疾、李斯和将军冯劫等数人跟李斯关系不错之外,其他的要么是阿谀奉承之辈,要么是赵高的亲信,要么就是反对李斯的人。
不仅如此,赵高还诓骗胡亥,导致胡亥深居内宫而不出,而他作为胡亥的代言人,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而随着赵高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也野心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将目标瞄准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
但问题是,冯去疾和李斯分别占据着左右丞相之位,赵高如何才能自己当丞相呢?
赵高在思索良久之久,决定将冯去疾和李斯除掉,然后自己就可以当丞相了。
权力这个东西,有时候可以使人进步,但有时候也可以让人鬼迷心窍,啥坏事都干得出来。
赵高就是如此,李斯作为他曾经的战友,也是当时的盟友,但赵高为了权力,却要弄死李斯,
但是,胡亥虽然不理朝政,但对李斯还是信任的,怎么办才好呢?
一开始,赵高确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但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这让他看到了绝好的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李斯作为丞相,听说各地起义军不断,就非常着急,几次去找胡亥商议对策,但胡亥只知道玩乐,就是不见他。
这个时候,赵高就假模假式地找到李斯,并对他说,我听说关东的起义军闹得凶,但皇帝只知道声色犬马,一点也不上心,你作为丞相,怎么不去劝一下呢?
李斯很沮丧地说,我怎么没去,但皇帝居住在深宫,很难见到,我根本没机会啊!
赵高见李斯已经上钩,便对他说,那这样吧,我帮你留意着,哪天皇帝空闲了,我立马派人通知你,你就赶过来进谏。
李斯见赵高这么配合,感到十分高兴。
赵高知道胡亥不喜欢在玩乐的时候被人打扰,他便经常在胡亥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派人通知李斯入宫觐见。
起初,胡亥还能耐着性子听李斯报告,但后来他就不耐烦了,还生气地对赵高说,李斯这个老贼,竟然敢拿我寻开心,每次我闲着的时候他不来,偏偏在我喝酒的时候来扫我的兴,他难道是觉得我年少,瞧不起我吗?
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
赵高见胡亥大怒,立马见缝插针,对胡亥说,如果李斯真这么想,那就糟糕了,当初他在沙丘之变中立下功劳,但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一直怀恨在心,谁知道他想干嘛呢!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吃惊得不知道说什么。
赵高见状,便接着又说,我听说李斯的大儿子李由现在是三川郡守,而贼子陈胜等人跟李斯是同乡,或许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贼人们经过三川郡的时候,李由竟然不组织人抵抗,结果导致起义军势力越来越来;我还听说李由跟陈胜有书信往来,因为不知道真假如何,所以我没有贸然禀告。
听完赵高的话,胡亥惊得下巴都快掉了,便马上让赵高派人去调查李由通敌之事,这正中赵高下怀。
李斯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这才发现自己被赵高给欺骗了,所以非常生气,写了好几道上书给胡亥,但胡亥早就被赵高骗得一愣一愣的,根本就不看李斯的上书,而是交给赵高去处理。
赵高看完李斯的上书后,发现李斯将自己说成是奸臣,“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要胡亥当心,他就感到非常愤怒,便又跑去对胡亥说,皇帝让我处理李斯,但李斯父子早有谋逆之心,而我作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万一被他暗算了怎么办?
胡亥便很体贴地对赵高说,你大胆去做,我给你撑腰,看谁敢动你!
李斯不知道自己的上书都已经被赵高拦截了,斯以为自己没事了,便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当中去了。
很显然,李斯低估了赵高,他以为一个宦官掀不起什么大浪,但事实证明他想错了。
后来,起义军的势力越发壮大,李斯知道这是因为国家对百姓的盘剥引起的,所以联合冯去疾和冯劫上书给胡亥,建议胡亥停止阿房宫的工程,并减少戍边徭役,从而缓解百姓的怨恨。
李斯等三人的上书,当然是对国家有利的一件好事了,但赵高扭曲他的意思意,然后再禀告给胡亥,胡亥听完大怒着对他说,李斯自己镇压起义军不利,还准备将责任推到先帝头上去,这是居心叵测的行为,是不愿意为我尽忠啊!
今朕即位二年之闲,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胡亥听完大怒,他觉得再也无法忍受李斯了,于是下令将李斯等三人交给司法部门审问。
冯去疾和冯劫都是功勋之后,不愿意遭受被审问的耻辱,于是双双自杀而死;而李斯因为善于雄辩,也觉得自己还有翻身的可能,便没有自杀。
李斯被下狱之后,赵高派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打得他皮开肉绽,那场面实在太惨。
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整个事件其实很清楚,是赵高一手策划的,李斯虽然在沙丘之变中有过错,但总体上还是个称职的丞相,那为何大臣们不替他求情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李斯在朝中并没有太多盟友,只有冯去疾和冯疾等少数几人,其他人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要么是阿谀奉承之辈,要么是赵高的亲信,要么就是被李斯得罪过的人,所以根本没人替他求情。
第二,赵高很鸡贼,他将李斯下狱之后,断绝了李斯与外界联系的一切通道,只要李斯向外传递消息,就会被赵高拦截,所以大臣们根本就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事,又犯了什么罪过,谁敢贸然为他求情呢?
第三,赵高对李斯进行严刑拷打,李斯就是不招供,赵高便打算对其实施五刑(后面会介绍什么是五刑,总之是十分残酷的刑罚),李斯感到害怕,但想到自己本就没罪,又是秦朝的功臣,皇帝肯定会明察秋毫的,便暂时招供自己确实准备谋反。
然而,李斯不知道的是,赵高怎么可能给他活着的机会呢!
赵高将李斯的认罪书拿去给胡亥看,胡亥高兴地夸赞他说,幸亏有你啊,要不然我还蒙在鼓里。
到这个时候,李斯谋反的罪名算是基本坐实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个别大臣对李斯抱有同情心,他也不敢再为他求情了,不然就会成为谋反者的同伙!
第四,就在李斯认罪之后不久,赵高派去三川郡的使者回来了,说李由没有谋反,而且已经被起义军首领项梁给杀掉了。
但这显然不是赵高想要的结果,他便欺骗胡亥说,李由确实通敌了,但已经被他派去的人给斩首了。
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
有了李由通敌的罪名加持,李斯谋反的罪名就完全无法反驳了,因此更加没人敢为他求情了。
可笑的是,李斯还在狱中做着春秋大梦,他以为自己对胡亥有拥立之功,肯定能够平安出狱,但很快胡亥的判决书就来了: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也就是先对李斯实施五刑,然后腰斩处死。
何为五刑?
这是一种古老的刑罚,也就是墨刑,脸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剕刑,割掉双足;宫刑,将人阉割;大辟,处死,具体到李斯身上是腰斩。
就这样,李斯被一番身心折磨之后,与二儿子一起被拉到了刑场,他在行刑深感悔恨交加,但为时已晚,他便仰天长叹道,有胡亥和赵高这样的人,秦朝气数已尽,很快就会灭亡!
说完,李斯与儿子一起被腰斩处死,死后胡亥又夷灭其三族,但他的小儿子因为不在咸阳而活了下来。
总结起来说,李斯就是被权力蒙蔽了双眼,竟然跟赵高这种人合谋政变,正所谓与虎谋皮,焉有其利,所以他最后的结局,是他自己造的孽,跪着也要走完。
退一步讲,如果李斯当初坚持按照秦始皇的遗诏,拥立扶苏为帝的话,那么他的结局也未必会有多差,毕竟扶苏是个仁义之人,他最多就是失去丞相之位罢了,但也不至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但历史不能假设,李斯的一个举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他在临终前的预言后来也成为了现实,只不过那时候胡亥和赵高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已。
而就在李斯去世后不到一年,秦朝就在胡亥和赵高的折腾下灭亡了。
因为他们不敢、不想、不能为李斯求情!
荀子荀况有三名高足,大弟子是韩国丞相王孙韩非子,二弟子是大秦左丞相(副丞相)李斯,三弟子是汉太宗汉文帝的丞相(不分左右,以右为尊)张苍。张苍活了106岁,善终。韩非、李斯都没善终,皆“英年早逝”,韩非被李斯害死,李斯被赵高灭门。
李斯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
正是他的谋略让秦始皇扫六合、灭六国,一统天下,为此被称为“千古一相”。谁曾想,这个“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副相(正丞相是冯亭的后人冯去疾)却落了个身死家灭的夷三族结局。李斯死的很凄惨,死于自己制定的刑罚之下,死前很凄凉,满朝文武百官没有一人为他说一句公道话,更没有一人为他求情,甚至还拍手称快,这些朝廷官员为什么对李斯如此冷酷呢?小姐姐讲史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赵高用事——文武大臣不敢求情!
赵高指鹿为马,控制整个朝政,心狠手辣。满朝文武,一部分人慑于赵高的淫威,不敢求情;另外一部分则是赵高的人,不会去求情;更有甚者,他们有的还讨好赵高而对李斯落井下石呢!
沙丘政变时,赵高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去游说当朝宰相李斯,合谋废长立幼。他提出矫招让自己的学生、秦始皇幼子胡亥继位,这个大秦帝国的三把手当然不同意。可赵高抓住李斯的致命弱点——草根出身,贪恋相位,怕一切再重回到从前——“厕所里的老鼠”。最终这个荀子的得意门生开启了失意人生路,跳入赵高设的局,可见赵高的手段和心理战术之高。
胡亥继位后,赵高被封郎中令,继续演主角。他掌控住胡亥这个无知少年,让他好好享受人生。一方面怂恿秦二世逼杀其兄弟姐妹;另一方面,又进谗言让他对整个朝廷的重臣大换血。对那些有异心的臣子刑罚严峻,连坐灭族,重用其心腹,占据要职。
秦始皇的重臣、功臣蒙恬、蒙毅兄弟俩全部被赵高逼死。赵高对秦王室更是诛杀干净,给公子扶苏扣上“不忠不孝”的帽子诱其自杀,在咸阳一次性杀死秦始皇12个儿子,在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碾死秦始皇的10个女儿。公子高无奈殉葬,公子将闾昆弟三人被囚禁赐死。最终胡亥的30多个兄弟姐妹被杀。
朝中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被赵高一一拿掉,满朝文武都安插着赵高亲信,赵高让自己兄弟赵成当中车府令;让自己女婿阎乐当咸阳县令,大秦变了他赵高的赵家王朝。
对于傀儡胡亥,赵高则借口要他“保持天子威仪”。让他居内朝,终日沉醉于享乐中,隔绝了他与外界的联系,就连李斯要见胡亥也要通过赵高安排。
胡亥
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因和李斯联名建议胡亥暂停劳民伤财的阿房宫的工程,被赵高谗言投入大牢,逼得自杀而亡。丞相李斯被下入大牢后,众大臣对赵高更是忌惮。
整个朝廷赵高一手遮天,到处布满眼线,发现异己就除掉。对于赵高要处死的人谁敢去为他求情和赵高唱对台戏呢?没人不会这么想不开,想不透的。
二、李斯失节——文武大臣不想求情!
李斯是为秦朝的繁荣强大立下了不世之功,也对后世两千年造成很大的影响。他提出废分封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驰道车同轨的建议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他与秦国同繁荣,李斯的所有儿子娶了秦始皇的公主,李斯的所有女儿嫁给了秦始皇的所有儿子,他得到了令人羡慕的荣耀和尊贵。可是他后来却促成了秦朝的灭亡。李斯从“沙丘之变”帮赵高诈立二世时,就开始变质了。
他为了不被蒙氏兄弟代替自己的位置,为了不失去来之不易的权力,加入胡亥、赵高的师徒圈,三人混搭进行疯狂大清洗,和赵高一同大开杀戒,杀扶苏、杀满门忠烈的蒙氏兄弟,杀宗室……,国家栋梁被杀光,导致秦内部崩塌,祸国殃民,李斯失去人心。就连乡村野老也知道李斯失节的事。陈胜:“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朝廷文武官员也已经唾弃他,一个好好的凤凰男,在权令智昏中想着辉煌走向灭亡。试想,谁会为一个变节的人,而且还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的人,而冒着生命风危险去求情呢?再说了,求情也不过是从井救人。
三、求情无用——文武大臣不能求情!
秦国历史上的无数功臣名将一旦遭到皇帝厌弃,下场都很凄凉悲惨,商鞅车裂而死;白起被赐自刎、吕不韦被赐死、熊启被杀……李斯也没有跳出怪圈。李斯斗不过赵高,他没有赵高接近皇帝的优势,更没有秦二世对赵高的那种师徒关系和信任,更何况赵高的阴险奸诈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斯的相位让赵高眼馋,赵高又给李斯设了个圈套,用反间计玩李斯,这就如同像李斯建议嬴政用反间计离间耍六国一样。赵高明知胡亥在娱乐时最恨有人打扰,他就在胡亥玩的最嗨时“友好提醒”李斯觐见,“陛下闲,可奏事。”李斯就像被赵高提着线的木偶,去觐见了。几次三番,胡亥暴怒,大骂李斯“老贼没眼力劲,故意而为,藐视朕”。
赵高也就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说李斯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对老乡陈胜、吴广有勾结行为。说什么在陈胜起义军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勾结陈胜,相互书信一起反秦。胡亥大怒,让人审查李斯,李斯这才意识到被赵高套路了。他上书胡亥,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结果被胡亥全部泄露给赵高,赵高加速了弄死李斯的步伐。
赵高在审讯李斯时,每天都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难忍,假装招供,却偷偷写申诉书“告御状”。李斯的一切,都被赵高看在眼里。申诉无门,赵高早把持了进谏的一切渠道,所有书信都被赵高扣下、撕毁。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胡亥的御史监察官、谒者、侍中,轮番提审。说实情就狠打,说假供就不打。反反复复,最终让李斯形成条件反射。等到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时,李斯顺口承认了自己是反贼。秦二世看了到李斯都认了,也就着手依法严惩。
当落实“李由通盗”案时,李斯的儿子李由已战死雍丘,他誓死守城,被刘邦部下曹参杀死,为国捐躯。殉职的李由,因为死无对证,反而坐实勾结陈吴的罪名,赵高骗胡亥说李由以谋反罪被处死了。
李斯被赵高诬陷为“谋反”,尽管被赵高设计屈打成招,但已尘埃落定,李斯必死无疑!秦朝法律严酷,在二世时更甚。谋反是要灭族的大罪,粘住死,碰住亡,众人唯恐避之不及,谁愿意为他求情?搞不好就把自己和家人牵连进去了。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了腰斩,父母、兄弟、妻子一同被灭。李斯被害后,他的幼子在亲朋好友的掩护下躲在李斯楼(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里,逃了一命。赵高作恶多端,最终被秦宫宦官韩谈杀死,三族被灭。
最后总结:
李斯是权令智昏、利令智昏,正是因为他害怕失去这些,赵高才有机会利用他。拉他下水,让他违背忠心、违背自己的意愿成为赵高的帮凶,更何况赵高完全掌控大秦帝国。满朝文武百官,他们不敢、不能更不想为李斯求情,因为李斯的悲剧从秦始皇驾崩就开始了。
从沙丘变节开始,李斯就注定有这个悲惨结局,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惨!而那个作恶多端的赵高何尝能想到自己和李斯一样的下场呢?世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您品,您品,您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