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6关键词:唐朝,文成,公主,去世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点赞1、巴彦淖尔市 网友:墨暗年@

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年也不回大唐,不是她不想回,而是回来之后,于公于私都没有她呆在吐蕃的好处多。


贞观15年(公元641年),随着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一道诏书,大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便在使者的护送下,远嫁吐蕃,而她的夫君,就是在吐蕃历史上拥有极高地位的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其实也算是一波三折,在数年前,松赞干布曾遣派使者向大唐提出求亲,但被唐太宗给拒绝了,之后,为发泄不满和向大唐示威,松赞干布出兵吐谷浑,意图用武力让大唐答应他想娶一位公主要求。

李世民没跟他废话,直接派大将侯君集出兵征讨吐蕃,经历了一场大败后,松赞干布马上来了个道歉三连,并以着厚礼向大唐求亲。

而唐太宗这次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从宗室中选出了一位女子,即文成公主,将其嫁给了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之后,与夫君松赞干布的感情颇好,两人共同生活期间,松赞干布不仅为她建造了著名的布达拉宫,还派遣吐蕃子弟前往长安学习汉文化,可以说,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不仅改变了松赞干布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

但在公元650年,由于34岁的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就让文成公主被迫寡居,期间,唐高宗李治曾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但却被她拒绝了,最终在寡居三十多年后,病逝于吐蕃。

从公元641年嫁入吐蕃,到公元680年病逝,文成公主一共在吐蕃生活四十年之久,而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她更是寡居了三十一年,相对于大唐的繁华而言,吐蕃的生活条件自然是较之大唐相去甚远,况且大唐还是文成公主的故乡,但为何她拒绝了唐高宗,选择留在吐蕃呢?

有句话叫做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实际上,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不是她不想回到长安,而是她的身份,不管是从公私任何角度来讲,都不如不回去,回到长安未必就比留在吐蕃好,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外部环境,也没有了她回到长安的条件,因此,她才会宁可寡居吐蕃,也不愿回到长安。


在嫁给松赞干布之前,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名叫“李氏”的宗室女子。

并非她没有名字,而是在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包括文成公主的家庭情况,也没有相关记录,史书上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唐宗室女”便就此一笔带过。

不过有一种说法,说文成公主的父亲,正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

这种说法的证据有两个,其一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正是李道宗亲自护送的,其二是送亲团在达到吐蕃后,文成公主的夫婿松赞干布对李道宗行的是子婿礼。

究竟文成公主的父亲是谁已经无从得知,我们能从史料中看到的是,在松赞干布第二次向大唐求亲后,唐太宗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册封了一位女子李氏为文成公主。

经过一年的准备,在贞观十五年,唐太宗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大唐送亲团自长安出发,开始奔赴数千里之外的吐蕃。

从长安到吐蕃,一路艰难险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即便是皇家送亲团,也只得靠着脚力和马匹一点点前进,而在这送亲途中,就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

据传说,文成公主一行人在离开长安后,走走停停,这一日来到了荒漠高原上,由于离家已久,文成公主十分想念父母,便拿出带在身边的一个宝镜,因为在她离开长安前,她的母亲说如果想念母亲,拿出宝镜就可以看到。

满怀欣喜的文成公主,在拿出宝镜后,原本满怀期待的她,瞬间十分生气,为什么呢?原来在宝镜中,不仅没能看到母亲,反而看到自己满面愁容,因此,文成公主一生气,就把宝镜摔在地上。

而碎成两半的宝镜,见风就长,很快长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而这座山,就是我们如今在青藏公路旁所看到的日月山。

类似于这样的传说有很多,一个个传说,把文成公主进吐蕃的艰难险阻,生动地描绘出来,终于,在一路跋涉后,文成公主一行到达了吐蕃境内。


而早就得知消息的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禁卫军在多日前就远道相迎,双方最终在柏海(扎陵海,黄河河源)附近相遇,宾主双方互道礼节后,各自折返。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道礼节的环节中,松赞干布对李道宗所行的是“执子婿之礼”,对礼节十分重视的古代,这个子婿之礼的意义就非同一般。

能行这个礼节,就说明了松赞干布对于大唐是打心底的臣服,并把自己的位置摆到低唐太宗一级,这才有了“执子婿之礼”。

也正因为这个姿态很低的礼节,让后世多猜测文成公主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毕竟松赞干布是对着他施礼的,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李道宗与文成公主的关系。

不管如何,文成公主这算是来到吐蕃了,也从此,她和松赞干布开始了九年的恩爱日子。

对于松赞干布而言,能迎娶一个大唐的公主,是一个天大的福分,他曾坦言,自己的祖上都没有一个人能和大唐通婚,而今自己能娶到文成公主,实乃万幸,而为了表达他心中的激动,以及表示对文成公主宠爱,松赞干布决定为她建一座城堡。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松赞干布

这座城堡,就是我们熟悉的布达拉宫,如今它依然巍峨地耸立在青藏高原上,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那一段故事。


婚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可谓是伉俪情深,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的“赭面”风俗,松赞干布干脆下令停止,而为了配合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更是换下毡裘,穿上丝绸衣服,让自己从里到外更像中原人。

除此之外,一直对中原文化向往的松赞干布,借助文成公主这层关系,每年派遣大量的吐蕃子弟前往长安,进行中原文化的学习,这些吐蕃子弟,也为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根据吐蕃书籍《贤者喜宴》的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很快被松赞干布封作王后,这不仅仅是双方恩爱,更是对公主本人的一种认可。

事实上,文成公主在来到吐蕃后,也为吐蕃带来了不少先进的中原文明,根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一书记录,公主的嫁妆中,有各类典籍著作三百余种,营造与工技的书籍60种,而关于医学类的,如诊治各类病症的书籍,多达一百余种。

这些书籍,对当时的吐蕃而言,好处不言而喻,再加上公主本人也是博学多能,在她的影响之下,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吐蕃的开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由于文成公主的存在,吐蕃与大唐成为了“亲家”,有了这层关系,双方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在文成公主的不懈努力下,汉文化在吐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吐蕃也在汉文化的滋养下,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在这种氛围之下,吐蕃与大唐的感情也快速升温,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归来后,松赞干布大手笔送了一只高达七尺的金鹅以示庆贺,而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唐猛人王玄策被困天竺期间,正是松赞干布遣派吐蕃精兵,协助王玄策解困。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松赞干布悲痛万分,遣派使者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前去祭昭陵,同时,为向刚刚继位的唐高宗表示忠诚,松赞干布更是亲自向李治修书信一封,表示如果他如果有一点不臣之心,甘愿受天朝上国征讨。

弄赞(松赞干布)致书云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旧唐书》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文成公主会在与松赞干布的恩爱中慢慢老去,吐蕃也会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逐渐强大,但事与愿违,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四岁。

而文成公主,也因为夫君的病逝,开始了寡居的生活,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寡居,就是三十一年。

松赞干布死后,按照吐蕃风俗,就有大臣要求文成公主为夫君殉葬,此事虽说最终作罢,但也说明了文成公主在当时处境十分尴尬,而听闻此事的唐高宗李治,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让她回到长安,但最终,文成公主拒绝了回到故乡,选择了留在吐蕃。

而文成公主的这一留,就是三十一年,一直到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她去世,也没能回到故乡,在这期间,不仅吐蕃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吐蕃与大唐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不复往日的和平,这就让夹在中间的文成公主更为为难,带着遗憾,文成公主病逝在她的第二故乡吐蕃。

按常理来说,长安有文成公主的家人,也是她的故乡,回到长安理应是一个好选择,但为何文成公主要拒绝了李治呢?实际上,回长安不同于寻常的回娘家,文成公主的身份,注定了她需要慎重考虑回娘家的影响,同时,于公于私,她都有留在吐蕃的理由。


首先,吐蕃是文成公主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她深爱的人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夫妻二人的感情都被传作佳话,虽说吐蕃远离长安数千里,但正因为有了深爱的人,这里已与故乡无异。

包括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布达拉宫,以及将她立为王后,这些都是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用情极深的表现,他做这些,可能有一部分因素是看在大唐的面子上,但更多的,相信还是出自对文成公主的真心。

试想,一个如文成公主这样的女人,即便是没有嫁给松赞干布,在长安终归会嫁人,而嫁为人妇的她,所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吗?

而这些松赞干布都已经给她了,并且还是加倍的给,有一个对自己用情极深的男人,此生足矣。

松赞干布去世了没错,但高原上到处都有夫妻二人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正是支撑文成公主走下去的最好力量,而这些,回到长安后,还有吗?

在感情的世界里有句话,叫做生死相依,文成公主不愿离开吐蕃,只是为了离她深爱的人更近一点。


其次,假如回到长安,文成公主会是什么身份?

前文提过,文成公主只是唐朝的一个宗室女,且不论她的父亲究竟是谁,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她的父亲不是李世民。

如果是的话,也就不会让她远嫁吐蕃了,历史上多少和亲的公主,原本都只是皇宫中或者宗室里地位一般的女子,只不过因为和亲,才会被冠以“公主”的称号,文成公主也是如此。

因此,这样的文成公主,回到长安后,该以什么身份继续生活下去?归宗女吗?

不管回去后是什么身份?唐高宗会给她什么样的待遇?但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绝对不会比待在吐蕃当王后好,哪怕是松赞干布去世,她不再是王后,但至少在地位上,也是十分尊贵的,这一点,从后世流传关于她的传说就能看得出来。

而回到长安呢?会不会比在吐蕃的地位高呢?显然不会,甚至对等都不可能。

因此,如此浅显的道理,是个人都能想明白,更何况是文成公主呢?与其回到长安,当一个归宗女,还不如在吐蕃继续尊贵。

当然,这些只是从文成公主个人层面来讲,而从国家层面来说,文成公主更有不回去的理由。

当初,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吐蕃修好,而吐蕃也正是此意,因此,文成公主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远嫁的女儿那么简单。

松赞干布去世后,由于他的儿子贡日贡赞去世于早就去世,因此被推上王位的,是松赞干布年仅十三岁的孙子芒松芒赞。

而在芒松芒赞登基之初,对于如何与大唐相处,吐蕃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过,此时由于文成公主尚在,更重要的是吐蕃的亲唐派,也就是老臣禄东赞还掌权,因此,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暂时还能压住。

对于这种情况,文成公主自然清楚,从内心来讲,她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婆家人”与“娘家人”产生摩擦,这个时候,她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

为了避免刚继位的芒松芒赞被执意扩张的想法所影响,文成公主与禄东赞不仅得压制住不和谐的声音,还得去影响年幼的芒松芒赞,让他能不受影响,如果文成公主回到长安,单凭禄东赞一人,怕是很难做到。


毕竟文成公主不仅是吐蕃的皇室,更是大唐的公主,双方多少都要考虑到这种情分,也就能稍微地克制一些,这就是从政治层面来讲,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的原因,她是十分不希望双方产生摩擦,毕竟她对于大唐和吐蕃,都有着很深的感情。

不过,吐蕃最终还是没能克制住,公元667年,禄东赞去世,芒松芒赞亲政,三年后吐蕃攻陷龟兹,正式与大唐决裂。

此时的文成公主,看到吐蕃与大唐之间战争的爆发,更是心急如焚,但亲政后芒松芒赞,并不会因为顾忌情分而放弃进攻大唐,尤其是在公元670年,吐蕃在与大唐的“大非川之战”中,大败唐军,几乎生擒白袍将军薛仁贵,更让吐蕃志得意满,准备继续挺进。

这种情况之下,作为文成公主就更没办法回到长安了,双方已经决裂,且不说回到长安该如何自处,单说吐蕃方面,也不会放任她离开。

因此,文成公主才会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寡居在吐蕃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期间,她为了吐蕃和大唐的和平共处,可谓是费心劳力,不管是去寺庙中祈福也好,还是用自身的影响力,尽可能劝说更多的人向往和平,总之,她余生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感染天花,在吐蕃病逝,吐蕃为感谢她做出的贡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高宗也遣派使者前往吐蕃,进行吊祭,因和亲而改变一生命运的文成公主,从此长眠在她的第二故乡的土地上。


小结: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意义,还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吐蕃与大唐也因为这次和亲,让双方的边境有了数十年的和平,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给吐蕃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出于对双方继续保持和平共处的想法,以及个人对吐蕃的感情,才会拒绝唐高宗,不愿回到长安。

点赞2、那曲市 网友:无处寄笺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以弱柳之姿远嫁吐蕃,将大唐文化传遍雪域高原,成为藏民心中神圣的绿度母菩萨。

可其辉煌背后的凄苦心酸又有谁知呢?文成公主只经历了九年短暂婚姻生活,松赞干布就英年早逝,那年文成公主只有25岁。

文成公主年少守寡,而大唐风气开放,对寡居女人再嫁包容有加。那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守寡三十多年,也不回唐朝呢?

月是故乡明,梦回长安应是文成公主最真的梦,可其心中更多的是爱与职责。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赞普朗日松赞的儿子。他自幼志向远大,父亲被叛乱贵族杀死后,十二岁就撑起了吐蕃天下。松赞干布志在称霸整个西域,遂遣使赴大唐请求和亲,以增强吐蕃实力。可松赞干布两次求亲,皆被唐太宗拒绝。

公元636年,恼羞成怒的松赞干布,自觉是大唐属国吐谷浑从中挑拨离间,遂兴兵打败吐谷浑,然后乘胜袭击大唐领地松州(今四川松潘),却被大唐先锋牛进达击溃。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不得不再次遣使赴长安求和尚亲。大唐疆域辽阔,各方骚乱不断,唐太宗亦不愿与吐蕃再动干戈,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

史书中并未记载文成公主确切姓名与家世。世人皆以其出生于山东任城,推测其应是封地在任城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

可李道宗身为李渊之侄在唐朝地位显赫,如文成公主真是其女,史书又怎无记载呢?可见文成公主应是李唐不知名的远支宗亲,其家族在大唐地位并不甚高。

唐太宗赐其文成公主之号,并赠其大量金银珠宝、能工巧匠等丰厚嫁妆以提高其身价,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松赞干布离开逻些(今拉萨),亲赴柏海(今青海境内)迎亲,并对送亲使李道宗行子婿礼,可见文成公主在其心中重视程度。

文成公主入藏时只有16岁,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懂得自己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将大唐先进科技文化引入吐蕃,更要消弭大唐与吐蕃矛盾维护和平。

文成公主婚后在丈夫支持下,极力推广大唐文化以改变吐蕃落后文化习俗,赢得了吐蕃百姓广泛拥戴。

公元650年,只有34岁的松赞干布猝逝。因其子早亡,只得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任吐蕃赞普。当时曾有人提议文成公主为松赞干布殉葬,引起文成公主随从强烈抗议,此事才得以作罢。

唐高宗闻听文成公主在吐蕃处境,遂派使接其回长安。可沉浸丧夫之痛的文成公主,却坚决回绝了高宗好意。因为她知道自己回大唐身份尴尬,未来只能湮没人海,只有留在吐蕃更能发挥其人生价值,更何况吐蕃还有爱的回忆。

文成公主忘不了松赞干布给予她的荣宠,西藏的《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身边已有五个女人,其中最尊贵的是尼婆罗尺尊公主。可唯有文成公主享有了赞蒙王后之荣。甚至松赞干布还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至今布达拉宫内还留有两人洞房遗址供游客瞻仰。

虽说吐蕃《大事纪年》以及《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曾记载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渡时光。可是松赞干布日理万机,而且他为政治利益不可能独宠一人,这已经是松赞干布送给文成公主最长陪伴了。

更何况松赞干布为支持文成公主改变吐蕃习俗,率先穿上汉族丝绸服装,摒弃赭面陋习。人间遇到爱不难,可最难的是懂得。文成公主岂能忘记两人携手前行的幸福,松赞干布灵魂在哪里,她就留在哪里。

当然文成公主不回大唐还有政治考量,芒松芒赞继位时年纪尚幼,文成公主亦担心其被人蛊惑挑起与大唐干戈,遂想继续留在吐蕃维系和平。

芒松芒赞刚继位时,拜禄东赞为大相。禄东赞就是当年出使长安的求亲使,有亲唐倾向始终与唐朝保持良好关系,可其继承了松赞干布的扩张策略,一直扩军备战与周边小国战事不断。

公元663年,吐蕃一举吞并了吐谷浑成为西域霸主。大唐身为吐谷浑宗主国岂能坐视不理,唐高宗遂派薛仁贵远征吐蕃。

可惜唐军将帅失和,致使白袍将薛仁贵指挥失当,兵败大非川,自此大唐与吐蕃再度失和,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也发生反转。尤其是禄东赞之子论钦陵掌权后,吐蕃军事实力大增,几乎将整个西域纳入囊中,与大唐之间军事摩擦不断。

文成公主眼见娘家与婆家大打出手,身为弱女子夹在中间无有归处,只得远赴松赞干布故乡山南地区,每日奔波广建寺庙虔诚为双方百姓祈祷。

后来大唐黑齿常将军大胜吐蕃军队,为大唐扳回颜面,迫使芒松芒赞继任者赤都松赞向大唐乞和,可这已到了文成公主生命最后时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被于阗僧人感染黑豆病猝逝。她入藏整整四十年,却寡居三十一年。松赞干布初逝时,她本可回大唐,却为心中爱与职责选择留下。后来双方失和,她再想回大唐亦不可得。

文成公主牺牲自己虽只为唐蕃带来22年和平,可其博大胸怀已被世人视若天神,其半生孤寂值得了。

点赞3、漳州市 网友:爱你的猫

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还在吐蕃孤独地生活了30年的时光,后来因为患天花病去世。如果不是遇到天花,文成公主可能还会生活更长的时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年迈的时候,肯定是希望回到自己故乡的。而且唐朝也有和亲公主回来的情况。比如唐宪宗的女儿太和公主远嫁回鹘,20年后就回到了唐朝。那么,在吐蕃孤独生活了30年的文成公主,为什么没有申请回到唐朝呢?

(文成公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来看一段传说故事。

故事讲的是当年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前往吐蕃的过程中,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当然了,他思念的父母,肯定不是唐太宗夫妇,因为他其实只是一个宗室女,而且他的父母究竟是谁,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说她是李渊堂侄李道宗的女儿,也是一种猜测。而文成公主一出去就思念自己的父母,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对远嫁吐蕃有多么不情愿。

话说文成公主思念父母,于是就拿出那面临别时父母送给她的宝镜。因为她离开的时候,父母曾对她说,如果想父母,就拿出这面宝镜看,然后就能在宝镜中看到父母了。从这个细节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文成公主有多么不舍,而他的父母对她经过怎样的劝说。不过,等到文成公主拿出宝镜看的时候,她从宝镜中看到的并不是父母,而是自己憔悴的容颜。于是文成公主非常生气,把宝镜扔在地上摔碎了。这宝镜一扔在地上,立刻就化作了一座山,也就是日月山。这座日月山阻隔在通往东方的道路上,河水流到那里后,又倒了回来。

这个传说故事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连河水都会返回来,文成公主怎么可能再回到唐朝呢?

这说明,嫁出去和亲的公主,虽然也有像太和公主那样回来的,但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公主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且太和公主之所以能够回来,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她是皇帝唐宪宗的女儿,皇帝为她开了小灶。像文成公主这种只是宗室女,连父母在历史上都没有明确记载的人,回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松赞干布)

当然了,除了不容易回来以外,文成公主没有申请回来,可能也是她自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有人可能不理解,文成公主嫁出去的时候,万般不舍,为什么又说她不愿意回来呢?

这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有莫大的关系。文成公主虽然是一个宗室女,但是她在吐蕃是受到了高度尊敬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极为宠爱。

文成公主到吐蕃去以后,松赞干布专门修了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给她居住,而且无论在封号,还是待遇上,给予她的都是极高的。

松赞干布作为吐蕃首领,他对能够娶到文成公主是非常高兴的。最初他向唐朝求亲,可是被唐朝给拒绝了。这使得他很不高兴,认为是吐谷浑王在中间捣鬼,于是出兵进攻吐谷浑,同时还进攻党项、白兰羌等地。后来唐朝出兵打败了他,他知道了唐朝的厉害,因此再次向唐朝求亲。由此可见,他对唐朝有多么的仰慕,对娶唐朝公主,心情有多么的急迫。

所以一旦娶到了,他自然是百般宠爱的。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其次,文成公主在吐蕃有很大的话语权。

松赞干布在世的时候,他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听从文成公主的要求。根据历史记载,文成公主不喜欢把脸涂得花里花哨的风俗,因此松赞干布也就在全国取消了这种风俗。文成公主不喜欢穿吐蕃的服饰,因此松赞干布也就脱下了毡裘,改穿唐朝人穿的丝绸等等。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依然具有很大的话语权,毕竟她是来自唐朝的公主,又是松赞干布最宠爱的妻子,因此后世都听她的话。

有这样的地位,文成公主当然不愿意失去了。

第三,整个吐蕃人把文成公主当神一样看待。

别的不说,我们只需要看看那时候,吐蕃各地给文成公主修了多少神像,建了多少神庙就明白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一切物品,都成了神物,后来都被供奉了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受到的尊敬有多大。

第四,文成公主把吐蕃改造成了第二个故乡。

说这里是第二个故乡,不仅仅是说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的时间很长,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对这里进行了汉化。她当时建议松赞干布派人到长安学习唐朝的诗书礼仪,回到吐蕃后移风易俗。松赞干布按照她说的做,对改造吐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人陈陶在他的诗歌《陇西行》,专门写了一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话正可以说明,文成公主对吐蕃改造的成功。

正因为有这些原因,文成公主最终就不愿意回到唐朝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等)

点赞4、庆阳市 网友:挥剑问情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三顾茅庐”求来的和亲公主,她存在的意义,就是维系两国之间的关系,即便是松赞干布不在了,文成公主也不能随随便便回到唐朝。

公元634年,即贞观九年,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之后,派出使者奔赴长安。

当年,唐太宗派出派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将领攻打吐谷浑。李道宗在库山一带大败吐谷浑,并且斩杀了吐谷浑名王。此战过后,吐谷浑归附唐朝,成了唐朝的属国。唐太宗非常高兴,就把一个宗世女嫁给吐谷浑王。

唐太宗嫁女儿的这番操作,着实惊住了吐蕃来的使者。在请示了松赞干布之后,吐蕃使者向唐太宗求婚。

或许,唐太宗觉得吐蕃只是一个番邦小国,并不值得联姻交好,因此,拒绝了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回去之后,将唐太宗拒绝的原委告诉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则认为,唐朝皇帝一定认为求婚不够正式,所以才拒绝了。

于是,松赞干布准备大量金银珠宝,再次向唐太宗求婚。

不出意外,唐太宗再度拒绝了松赞干布。这下子,松赞干布终于明白:唐朝皇帝不同意他的求婚,分明就是看不起吐蕃嘛!

好歹,松赞干布也是一任赞普,是吐蕃最大的王!怎能甘心受这样的屈辱呢?

638年,松赞干布发兵20万进攻唐朝的松州(位于四川西部)。得知吐蕃想要“搞事情”,唐太宗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派出5万步骑兵(派出这么少兵力,足见太宗对吐蕃的不重视)迎战。

双方打了一个月,吐蕃吃了不少亏,唐朝军队也没占多少便宜。打到最后,松赞干布下令撤军,战争结束。

唐朝虽然赢了,可是赢得并不容易,吐蕃的实力并未太大损失。这一仗,让唐太宗明白了一件事:吐蕃国可不是什么软柿子。

战后,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者抵达长安,向唐太宗奉表求和,并再次请求赐婚。唐太宗也不想再打了,于是,借着吐蕃使者求和的机会,同意了松赞干布的求婚。

641年,唐太宗下诏,册封宗室女文成公主作为和亲公主,出嫁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起入吐蕃的还有大量的“彩礼”,包括:能工巧匠5500人、牲口5500种、植物种子3800类、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等等。

尤其是这尊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对吐蕃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文成公主带去的能工巧匠和植物种子,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也改善了吐蕃的生活。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后,吐蕃的风气是这样的: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可见,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对吐蕃影响之深。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仅仅9年,即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享年34岁。

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之位。松赞干布英年早逝,他的孙子芒松芒赞又能几岁呢?因此,吐蕃的大小事务,实际上由吐蕃的大相(相当于宰相)攒东逯把持。

攒东逯又是何许人也呢?

当年松赞干布三次派出使者向唐太宗求婚,这位使者,便是攒东逯。

故,按照如今的说法,攒东逯在当时属于妥妥的“亲唐派”。在他任吐蕃大相期间,两国关系还算友好。和亲的目的,是为了维系两国友好;如此,文成公主也就没理由回到大唐。

毕竟,文成公主是攒东逯亲自主持,千方百计求来的联姻。

公元667年,攒东逯病逝,他的儿子论钦陵成了吐蕃的大相。论钦陵与攒东逯不同,他早就看不惯吐蕃亲近大唐的“低姿态”。因此,他一上台,就开始四处扩张领土,不断骚扰大唐边界。

此时,文成公主已经入藏26年。

她想念故乡吗?想,一定会想。每当夜深人静时,她都会为大唐祷告,同时也为吐蕃祷告,祈祷两国和平相处。

文成公主想回到大唐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她回不去。

且不说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文成公主要是回大唐,只能自己走路回去。从拉萨到长安的路,隔着无数高山大川,期间狼虫虎豹不计其数,唐僧取经都不敢走这条路,更何况她一弱女子!

另一方面,由于文成公主对吐蕃做出的巨大贡献,吐蕃百姓对她非常爱戴,也不舍得她离去。

因此,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整整30年里,文成公主一直处于孀居状态,虽有动过回大唐的心思,为了两国的关系,始终没有动身回大唐。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病去世,吐蕃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她葬在松赞干布墓旁边。为了表示对文成公主的敬意,吐蕃与唐朝暂时停火,唐朝也派遣使臣到吐蕃吊唁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以她短暂的一生,铸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真真可敬!

点赞5、湛江市 网友:燕北闲人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一向被作为唐朝和吐蕃友好的一段佳话,广为传颂。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对夫妻实际上只共同生活了九年,松赞干布就去世了,此后文成公主拒绝了唐高宗派来接她回长安的使者,而是在吐蕃继续寡居了三十年。

究其原因,大体有四点:对亡夫的思念;在两国不同的地位;吐蕃政局的稳定;以及两国后来恶化的关系。

首先我要说,关于文成公主,网上很多文章真的太扯了。有的说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改嫁了松赞干布的儿子,这是把王昭君的故事往她头上套了吧。

吐蕃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没有父亲死了儿子娶继母的习俗,更何况,松赞干布去世时,独子贡松贡赞已经不在世了,孙子芒松芒赞更是未成年,所以文成公主确确实实是守了三十年寡。

另外,还有文章说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身边地位很低,只是个小老婆。

诚然,松赞干布在娶文成公主之前确实已经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但是吐蕃是“平妻制”,一个男子不止有一个正妻。考古出土文献表明,吐蕃当时称文成公主为“赞蒙”(相当于王后),也就明确了她是吐蕃赞普(吐蕃国王)的正妻。

再加上尼婆罗是吐蕃蜀国,论出身尺尊公主不是特别尊贵,所以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地位并不低于她。而且尺尊公主去世比松赞干布更早,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时已经属于“唯我独尊”了。

松赞干布死后,唐高宗李治派使者前往吐蕃,想将文成公主接回,但是她拒绝了。论国家的富庶、生活的舒适,大唐长安当然远胜吐蕃,文成公主不回长安,如果没有与松赞干布的深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年,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终于获得太宗恩准,文成公主入藏,携带了大量的珍宝、书籍、学者、工匠,为促进吐蕃文化发展、科技提高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松赞干布对她也是宠爱有加,比如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将脸涂红)习俗,松赞干布就下令禁止赭面。为了迎合文成公主的喜好,他还穿丝绸衣服,派人向唐朝学习诗书。

这个大八岁的丈夫对自己呵护备至,是文成公主甘愿为他守寡的最重要因素。

文成公主不回国的另一层原因,恐怕在于自己在两国地位的落差。

之前已经说过,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并没有过得很凄惨,相反她受到了吐蕃国民的尊重,享有很高的权威,毕竟是“太后”啊。而在唐朝,她只是一个公主,就完全没有这个待遇了。

文成公主虽然号称“公主”,却不是皇帝的女儿。史书记载她为“宗室之女李氏”,连她父亲是谁都没说。

有人认为她的父亲是被李世民誉为贞观朝三大名将之一的江夏王李道宗,理由是有记载文成公主是任城人,而李道宗曾为任城王。另外,文成公主出嫁时,就是由李道宗执节护送。

这个说法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如果真的是李道宗的女儿,那文成公主真的不敢回到长安了。因为在永徽三年(653年),掌权的长孙无忌借房遗爱案铲除异己,李道宗含冤而死。

这种情况下如果文成公主回国,肯定也是不招待见,所以还是留在吐蕃,享受万民敬仰更有成就感。

以上两点是从文成公主的主观意愿出发,还有两种可能性,则是文成公主愿意回国,但客观条件不允许。

第一种就是为了稳定吐蕃的政局。

松赞干布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芒松芒赞。松赞干布那年才34岁,他孙子能有多大?这叫主少国疑。国事交给了大相禄东赞,但这毕竟是外臣,真正能为少主考虑的还是自己的亲人。

芒松芒赞的亲祖母蒙氏妃地位低下,而文成公主才是受人爱戴的赞蒙。所以,吐蕃国内一定希望文成公主可以留下来,她就像一颗定心丸,让这个痛失领袖的国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机。

那随着芒松芒赞渐渐长大,不再需要文成公主压阵了,她是否就可以回到长安呢?

非常遗憾,更不行了,因为此时吐蕃和唐朝的关系破裂了。

663年,摄政的大相禄东赞灭掉了邻国吐谷浑。当时的吐谷浑是唐朝扶持的政权,国君慕容诺曷钵是唐太宗李世民亲封的河源郡王,其妻弘化公主更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

这可就挑战了唐朝的权威,唐朝开始对吐蕃不满。紧接着,吐蕃又屡次发兵进犯唐朝安西四镇,逼得唐高宗派名将薛仁贵西征吐蕃。结果薛仁贵在大非川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两国可以算是势不两立了。

在两国关系跌到谷底的时候,文成公主没能避免这次的冲突,如果回到唐朝,恐怕会受到母国的责难。而作为两国关系的“大使”,她也有责任留在吐蕃,尽力弥合。

但是结果显然也不尽如人意,此后唐朝和吐蕃再也没有回到松赞干布时期的友好,而是战争不断。没有完成“使命”的文成公主,当然也没办法再回到长安了。

点赞6、南通市 网友:难再遇

历史上有许多男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往往由女人去摆平,和亲就由此而来,历来和亲都伴随着牺牲,作为沟通两国自己的桥梁,和亲公主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悲惨的,她们远离故土,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甚至文明程度还很低。



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和亲公主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王昭君远嫁塞外,在丈夫死后,按照当地的陋习,还要被迫嫁给丈夫的儿子,甚至孙子,王昭君不堪其辱,最后自杀而亡,而文成公主在嫁给松赞干布后,度过了近十年的幸福时光,后来松赞干布英年早逝,文成公主孤身一人在吐蕃终老,那么她为何宁愿在吐蕃寡居三十年也不愿回到唐朝呢?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的父亲被反叛者毒杀身亡,年仅12岁的松赞干布便不得不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即位后逐步消灭了许多旧贵族及宫廷内部势力,最终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国家。


当时的大唐也在李世民的统治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前往大唐请求联姻,这已经是松赞干布第二次派遣使者前来寻求联姻了,李世民感知其诚心,于是便诏命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后,受到了松赞干布的极大礼遇,他不但亲自为文成公主加冕,还封她为“赞蒙”(相当于王后),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珍宝、书籍、学者、工匠,使得接近原始状态的吐蕃迅速崛起,对促进吐蕃文化发展、科技提高都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得到了吐蕃人们的尊重。


然而好景不长,松赞干布因吐蕃爆发瘟疫,不幸染病于公元650年因病去世,时年34岁,临终前,松赞干布交待摄政大相禄东赞两件事,一是辅佐王孙芒松芒赞,二是文成公主若愿回长安,就送她回去,禄东赞答应后,松赞干布就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对亡夫的思念


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她,在得知她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便下令禁止此习俗,还为迎娶她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并专门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以供奉她从大唐陪嫁过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及其他经书金帛。



为了迎合文成公主的喜好,松赞干布还穿丝绸衣服,派人向唐朝学习诗书,文成公主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这个大八岁的丈夫对自己如此的呵护备至,换作任何一个男人对她这么好,久而久之,都会感动,都会有感情,这也是文成公主甘愿为他守寡的重要原因。


在两国的地位不同


在吐蕃,文成公主是名正言顺的太后,受到了吐蕃从上至下所有人的尊重,享有极高的威望和万民敬仰的成就感。


而回到大唐,充其量也只是个公主,还不是皇帝的女儿,有可能连宗室的女儿也不是,就不可能有什么地位,反而显得很尴尬。


再过,从中原汉族的观念来说,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从夫”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文成公主虽说地位尊贵,但作为女人也不能例外,就算丈夫去世了,她也是吐蕃的王妃,是属于那个国家的。


在那个时候,外嫁的公主只有在被休,或者国家灭亡了这两种情况,才有可能回娘家,但许多公主都羞于回去,她们往往就近选择寺庙出家。


吐蕃政局的稳定


吐蕃当时分为两派,即佛教派(少数派)和苯教派(多数派),吐蕃比较有名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佛教派,如松赞干布、禄东赞、文成公主以及松赞干布的另一个妻子尼泊尔的尺尊公主。



这些人以松赞干布为核心,借助佛教学习外来文化,他以迎娶两国公主的方式吸引外来文化,而学习外来文化最容易被民众接受的方式就是宗教,因为吐蕃开国时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水平,非常落后,连文字都没有,而且青藏高原不利于农耕,经济水平非常落后。


吐蕃当时大部分旧贵族都是苯教派,文成公主带去的佛教,不仅是一种新的宗教,更代表着新的思想、新的科技以及新的生产力,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以佛教为媒介,学习推广大唐先进的文化及科学技术,推动了吐蕃的发展。


其实,当时的情况也不允许文成公主回国,因为苯教派暂时被压制住了,但是幼主即位,主少国疑,大臣除了禄东赞等少数大臣,其他的基本上都不支持佛教,少主的父亲早逝,太后的娘家是个小国,没分量,而文成公主以大唐为后盾,影响力较大,佛教派急需文成公主留下来压阵,以压制苯教派,有了文成公主在,佛教派就有了定心丸。


两国关系恶化


在文成公主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吐蕃的经济发展很快,国力也逐渐强盛起来,而芒松芒赞也渐渐长大,翅膀也逐渐丰满,就开始东征大唐了,在摄政大臣禄东赞的怂恿下灭掉了邻国吐谷浑,当时的吐谷浑是唐朝扶持的政权,国君是李世民封的河源郡王,王后弘化公主更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



这可就挑战了大唐的权威,唐朝开始对吐蕃不满,但吐蕃变本加厉,又屡次发兵进犯唐朝安西四镇,从此,两国关系就此恶化,势不两立。


两国关系由蜜月期恶化到仇敌,跌倒谷底,文成公主没能避免这次的冲突,虽然她也左右不了吐蕃王,现在能力有限,但她必定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因此,她没有完成使命,此时更不能回国,她要留在吐蕃,尽量弥合两国自己的关系。


所以,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并没有选择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选择留在吐蕃,此时的文成公主爱的已经不仅仅是松赞干布,而是整个吐蕃的人民,同样吐蕃的人民也深深的爱着这位来自遥远大唐的美丽善良的公主。



文成公主默默忍受着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依然选择留在吐蕃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时的她已经成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象征,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种友好传承下去,为此她选择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对亲人、对祖国是思念深埋在心里,只为了吐蕃和大唐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点赞7、通辽市 网友:杀式云鬼

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她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儿,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人猜测她是李道宗的儿女,因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时,李道宗一路互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了拉萨之后,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礼,所以有人据此猜测,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李道宗的女儿,为何史书上没有文成公主的祖籍记载,甚至连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也略去不表,只简单的说是宗室之女呢?

而李道宗乃大唐开国名将,是李渊的堂侄,又是李世民的堂哥,位高权重,假如有个女儿嫁给吐蕃国国王,他应该感到光宗耀祖才对,不该藏着掖着。

为何史书对文成公主身份如此讳莫如深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文成公主根本不是李道宗的女儿,也不是宗室女儿,她最可能的身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宫女。

就像王昭君一样。



既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也不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想回来根本不可能,没人敢接收啊!

其实,松赞干布是个不错的男人,他喜欢唐朝女子,唐朝女子体态丰腴,面容姣好,皮肤吹弹可破,而西藏女子呢?高原红。

来两张图片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松赞干布为什么喜欢唐朝女子了吧!





为了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颇费周折。

初次求婚失败。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个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无情的拒绝了。

唐太宗真是的,人家松赞干布有什么不好啊?要房有房,要钱又钱,要地位有地位,想认你做老丈人就这么难吗?

软的不行来硬的。



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出兵直逼四川松潘,扬言唐太宗要是不把女儿嫁给他,他就带兵入侵唐朝,武力逼婚。

这次唐太宗脑火了,这是明抢啊!我还怕了你不成,你以为我是吓大的吗,很快唐军就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很委屈,我就是想娶个老婆,本来就是想吓吓你,没想到你们当真了!

还是来软的吧。

松赞干布还不死心,让大使带了5000两黄金以及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又来唐朝下聘礼。

这回唐太宗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松赞干布虽然鲁莽了点,但还是挺有诚意的!还是赐他个公主吧!

但李世民又不愿亲生女儿远嫁,于是就找了面容姣好的宫女做代嫁,赐她做了文成公主。李世民又让人抹去文成公主的档案资料,对外宣称她是宗室之女。

就这样,松赞干布娶到了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是个宠妻狂魔。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禁止这一习俗。什么是赭面?就是用红色颜色涂在脸上,非洲土著人喜欢这样做。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居住环境,松赞干布就给文成公主建了布达拉宫,房屋造型模仿唐朝建筑,并融入了西藏文化特色。

可是,幸福的生活总是很短暂。



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文成公主又继续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年。

寡居的文成公主肯定想回到中原,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但这是不允许的。文成公主已经成了两国之间的联系纽带,已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者,已成为政治工具。

她只是个宫女,唐朝没人关心她的死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而死,享年55岁。

点赞8、赣州市 网友:云淡风轻

准确的说,文成公主寡居31年没回唐朝。是身不由己吗?是对大唐没有感情吗?是因为出身问题吗?是另有所图吗?

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她是心甘情愿留在吐蕃的。但是,令人很难想象的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女子,也就意味着无依无靠,她是如何在异族他乡度过31年的孤苦岁月的。

据《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公元 641年,唐太宗令礼部尚书李道宗持节主婚,将远房宗亲江夏郡王的16岁女儿李雁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25岁的松赞干布,而并非一些人传言的松赞干布当时已是70岁的老头子,明显的有破坏民族团结的企图。

由此可见,李雁儿属于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病逝。由于他的唯一儿子贡松贡赞(蒙氏妃所生)早年病逝,因此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

《唐律疏议》规定:妇女守孝期满,可以再婚。

按照当时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后,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励的。

但是,由于文成公主是皇上赐婚,身份特殊,所以父母也不敢私自做主前去接女儿回家。但是,公元669年,唐高宗见文成公主一直不归,担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所以派尚凯出使土蕃,主要是为了将文成公主接回长安颐养天年。

尚凯对文成公主禀告来意后,文成公主却说自己舍不得离开这里,想用余生促进唐朝和吐蕃两国人民的和平共处。当时的文成公主本就无儿无女,无牵无挂,如果想回大唐也不会落下什么闲话。

但她为何还要坚持留下来呢?主要是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给了女子追求自己幸福与精神境界的文化熏陶。

身份尊贵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人尊称文成公主为“赞蒙”,而只有赞普的正妻才配称“赞蒙”,或“朱蒙”。

又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而这段话则是贡松贡赞的生母所讲,也足以证明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妃子中地位最高。同时,在该史料中,关于松赞干布后妃享受后世祭祀的,只有文成公主一人。

地位尊崇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松赞干布早前已娶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而当时的尺尊公主带来了一尊不动金刚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松赞干布安放在了大昭寺。后来,文成公主入藏携带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则被供奉在小昭寺。

据《柱史》记载,当松赞干布病逝后,文成公主认为两尊佛像的供奉地点不妥,应该按照释迦牟尼等身金像的大小来供奉。所以,在纳入大悲观世音像时,她嘱咐:“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不动金刚像与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安立的地方应调换一下……”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第40年,因患天花之症不治身亡 。不久,大臣那阐布、屯米桑布札以及噶尔东赞的子嗣儿臣们,便遵照汉妃文成公主的遗嘱,将尺尊公主的“释尊八岁等身像”移到了惹冒切寺(小昭寺),又将文成公主的“释尊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到幻显神殿(大昭寺),并举行了殊胜安住仪式。

另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贞观年间和高宗显庆年间,太州的玄照法师两次途经吐蕃,都是文成公主汇同一众僧侣进行接待。

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在吐蕃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的尊崇,就算人不在了,影响力却依旧存在,或许她本身也是吐蕃宗教事务的带头人之一。

倍受爱戴

文成公主生前,由于她给当地百姓带去了耕作、纺织、女红、医药、耕作等技术技能,极大地提升了吐蕃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吐蕃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度母”,即: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当文成公主病逝后,吐蕃人民在青海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自发为她建了“沙加公主庙”, 1300多年来,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

这些,应该就是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一年也不回唐朝的真实写照吧。

图片来源网络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