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优秀的孩子,要不要课外培训了?
我身边成绩优秀的孩子都在课外培训,网上不补课考上清华北大985的学生很多,身边一个也没见过。孩子学校前二十名都是北大清华的苗子,没有不补课的。除非优秀到不需要补课就能达到自己的天花板了,否则都有补课的需求
课外培训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相当于一个人吃饭之外的补充维生素吧,哪里有短板可以去参加一下,单纯的跟风或者因为家长焦虑就不要了。
我的孩子现在高三,我自我感觉也算是成绩优秀吧。
小学六年,四年级课外学了一年的奥数,原因是我们当初计划去的初中入学考试是考奥数的,这个学校里不学,所以去课外培训,当时是另外一个同班同学的妈妈找的老师,类似一对一,就他们两个孩子,一年,花费4000。
小学就这么过来的,没有再参加其他任何课外班,所在的小学也就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就近入学。
初中三年,没有参加过任何课外培训。
高中三年,没有参加过任何课外培训。
我没有让孩子参加的原因:
一,让他明白,机会只有一次,在校就要好好学习,不然他上课以为反正有课外班,课外觉得反正有学校,哪里也学不好。
二,孩子成绩尚可,如同我们吃饭营养已经全面,就没必要再吃补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好多孩子优秀的成绩,都是补课补出来的。我儿子的老师就说过:没有白花的钱,没有白费的功夫。学校老师是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辅导班是进行二次总结提炼的教给孩子方法
现在初中的考试,因为双减的原因,题型相对简单,很多没有补课的孩子都可以考取很好的成绩。我觉得这个成绩其实有很大的蒙蔽性,进入高中,学科的难度加大,以前初中学的相对简单,而初中没有经过难题的训练,思路相对不开阔,高中容易掉队,所以我认为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可以参加课外培训,开拓自己的思路,拓展自己的思维,把自己培养的更加优秀。
感谢提问:
完善小区级综合课后托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才能生根。
过犹不及,做事过分就好比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出子《论语·先进》)
2022年秋季学期即将实施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细分了个年龄阶段孩子应该掌握的基本生产劳动与生活技能,其中不乏包括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木工、陶艺、布艺等日常生活劳动等都将计入学校义务教育目录清单。从教育赋予孩子们完整独立基本生存技能的角度,《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无疑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工业+信息+城镇化主导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当下,想要完整落实其中的教学内容难度却相当大,比如去哪里种植、养殖什么、去哪儿学木工活儿、陶艺&布艺去哪儿学......难道后续要将这些内容学校只管布置任务、之后任由社会做成商业性培训课?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数据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课后文化课程补习班刚被“减负”、素质兴趣培养便粉末登场,跳绳都成了当下热门且价格高昂的培训科目。全国新生儿童数量:2015年1655万、2016年1883万、2017年1765万、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2020年1200万、2021年1062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人】......适龄受教育儿童大幅缩减短期内已无逆转可能,20年后全部可上大学的人数都将少于202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
鲁迅先·《故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人类原本和其它自然生命一样,每个个体都必须自己动手采摘植物果实+和同伴协同捕猎其它动物才能维持生存,生产劳动职业分工则是人类大规模群体定居、生产劳动+对自然生存物资利用效率提升之后的必然产物。
驯化播种植物->收获粮食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收获肉+蛋+奶的畜牧业、开采自然矿物->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为人类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医药业、桥接人类社会综合消费资源生产与消费供需的商业......辅助所有人类个体实现幸福生活是现代人类社会分工协作体制的核心目标。当让,教育亦属于现代人类辅助所有人你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行业,它监护起传承国家和民族优质社会文明成果的历史重任、以缓解家庭生育综合“后顾之忧”为责任担当、为辅助每个孩子长成国之栋梁甘为孺子牛。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传授道义、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传授道义、教授学业就是老师根据人类社会既有文明智慧要求,主动担负起对孩子学习成长的教化工作;解答疑难问题则是老师根据自身掌握的人类社会文明生存智慧解答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遇见的成长困惑。也就是说教育工作的主体分两部分,一部分由老师教、学生听,另一部分由学生主动提出成长中遇到的困惑、老师被动解答。
语言文字学、数学、物理、地理、化学、自然、政治、历史、医学、艺术、体育、信息通讯......现代学校教育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已知社会文明形态。但是,现代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比如为了安全管理,学校校园非授课时段不对任何人开放、为了规范教学,许多学校都采取“中央厨房”为师生提供餐食、为了提升教学考试成绩,学校教育的一切内容都以测试考评为中心等等。因此,除体育课在操场之外,其它所有科目都在教室里完成。
抽象文化理论学了很多,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几乎为零、手里拿着高学历认证,求职找工作还得花钱上培训班、理论技术“谷满仓”,日常生活全靠叫外卖......脱离生产劳动实践已成学校教育最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就目前社会环境而言,学校有能力独自解决这个安全隐患吗?很显然不能!除了农业大学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宅基地”、现有教师遴选机制也很难让生产劳动经验丰富的人进入校园执教。所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必须全社会通力协作,特别是完善小区级综合课后托育。因为,居民小区绿化是城镇唯一可改造成供孩子们体验农业种植的近距离“宅基地”、居民小区可以提供现有社会几乎所有职业劳动分工的老师、居民小区也是未成年孩子可以自由自主活动的公共安全区域。
我所见过/教过的成绩优秀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课堂学习效率极高,极少参加校外学科培训。
特别优秀的孩子属于天才类型,根本用不着校外培训,即使培训班的老师可能还没有天才的能力高呢,但是普通型的学生是需要有人来帮助的的
我遇到过二、三位超级学霸,不要说课外培训了(当然,我们那时还未流行课外培训),就是上课,都不怎么听老师讲课。
第一位我之前已经写过,这位同学高我两届,直到我们毕业,学校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这同学的父亲是高中物理老师,平时上晚自习,有同学问物理老师题目,物理老师都让同学找他儿子帮忙解答,他儿子解题思路简便且迅速,就连物理老师都自愧不如。
这位同学平时上课,老师也不管他,爱听就听,不听可以做其他事情,毕竟,老师讲的他都会。
高二那年,他参加高考,考上山东大学,结果没有去上,高三那年以地级市第一的成绩被清华录取。
再说一下另外一个同学,上课不怎么听讲,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抄课本,下了晚自习,就钻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小说。
我们学校附近有座山,我时逃课到山上玩,虽然人家不怎么学,成绩依然年级名列前茅,结果高中毕业考上北大计算机专业。
后来因为在北大搞网站(色情有关),大二那年被北大辞退,又回到高三复读,但依然吊儿郎当,结果,当年又考上人大。
为什么说二三个呢?还有一个不知该不该用优秀来形容?这家伙被称为学校的“数理化权威”,数理化轻轻松松就可以考140多甚至满分,但他的语文,英语一直都是成绩平平,语文150分是试卷,他能考到100分左右,英文每次差不多只能考但七八十分。
上课他基本也是不听,平时就是每天叠千纸鹤,一抽屉满满的千纸鹤,数理化成绩好,所以用不着学,英语、语文成绩不好,学不会,也不学,后来考上青岛大学。
上到大二,休学,又回到学校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好像考的还没有第一次考的好。
大家觉得,成绩优秀的孩子需不需要课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