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古代满门抄斩,为什么不偷偷跑掉?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8关键词:古代

古代满门抄斩,为什么不偷偷跑掉?

点赞1、安丘市 网友:逆風祈雨

可以跑掉,但跑了不等于就没事了。

在不少人的概念里,古代通讯技术低下,又没有什么人像识别和DNA检测技术,那些被处以是满门抄斩的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漏洞,来一个一走了之。

只要在官兵前来抓之前,带上一家老小以及金银细软,跑路至深山老林或者隐姓埋名,甚至浪迹天涯,那绝对是能活下去的。

但实际的情况是,古代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很少有逃跑的,大部分都是难逃一死。

那么,为何这些古代的犯人不偷偷跑掉呢?其实很简单,不是犯人们没想过跑路,而是跑了之后,就会相当麻烦。

甚至,比直接受死还要残酷,因此,犯人们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下什么叫做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顾名思义,就是在抄没家产的同时,还要将犯人全家集体斩首,这种刑罚,在古代历代王朝中,是最残酷的一种。

另外,在古代时期,满门抄斩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诛族”。

所谓诛族,是指将该犯人的族人全部诛杀,不过,在不同的朝代,对于诛族的具体定义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先秦时期,诛族被称为“夷三族”,这三族包括姥、母、父三族,另外根据史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姥、母父、兄弟这三族。

而在秦朝时,被史料明确记载的“夷三族”者,一个是丞相李斯,另一个则是赵高。

李斯在帮助秦二世胡亥登基后,朝政大权落入了赵高手里,而赵高为了巩固权力,诬陷李斯“谋反”,最终怂恿胡亥将李斯腰斩,并“夷其三族”。

除掉李斯之后,赵高逼迫胡亥自尽,立子婴为帝,结果被子婴反杀,同样也被“夷三族”。

秦朝灭亡后,这个“夷三族”的刑罚却被流传下来,汉代时不少人就尝到了其中滋味,像汉初功勋盖世的大将军韩信,也是被吕后下令“夷三族”而死。

随着朝代的更迭,“夷三族”也逐渐有所发展,涉及的成员从犯人的“三族”上升至“五族”、”七族“,辐射面更广,被处死的人更多。

而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或者小说里看到的”诛九族“。

这九族的具体成员,普遍认为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按照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将一个家族一网打尽。

由此可见,古代的刑罚制度是多么残酷,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更是“发明创造”了一个“诛十族”的说法,当时,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宁死不愿归顺朱棣,惹得朱棣大怒,当庭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

“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明实录》

都知道诛九族是包括父、母、妻,那么这第十族又是什么人呢?据记载,当时朱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方孝孺的学生算作一族,拉到刑场斩首。

了解完什么叫做满门抄斩,以及古代的株连刑罚之后,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就是这些即将被诛杀的人,也就是犯人的族人,为什么不提前偷偷跑掉?

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一个大活人呢?他们之所以不跑,是因为知道跑了还不如不跑。

想偷偷跑掉也不是不可能,但这里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提前得到消息,另一个是贿赂地方官员。

提前得到消息,就是说在被抓之前,通过某种渠道,或者是有事先预感,从而做相应准备,带上家人老小逃走。

但这个前提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了。

古代传递一个信息,主要是依靠遍布全国的驿站,皇帝下达了一道指令后,就会通过驿站,传递到全国各地。

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个人被诛九族的命令被下达后,也是通过驿站传递。

而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这个消息被传递到犯人所在的地方之前,是基本上不可能被提前知道的,既然不知道,那就没有逃生的机会。

至于说什么飞鸽传书或者八百里加急之类的方式,且不说犯人有没有使用这个的能力,即便是有,谁又会冒着违背皇帝诏令的风险,去给犯人通风报信呢?

所以,这个前提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另一种是贿赂地方官员,也就是说,在得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后,花大价钱买通当地官员,从而不对自己进行羁押,这样就能让自己和族人逃出升天。

这种方式可行吗?答案是不可行。

第一,风险太大,第二,一旦这个官员被人检举放走了犯人,那么等待他的将是罢免官职,甚至被处死的结果。

所以,没人会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

即使是这两个前提某一个成功,比如提前得到消息,但犯人们依然不会选择偷偷逃走,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首先,假设一个犯人有机会带着一家老小逃走,那么他至少需要一样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他就会寸步难行。

这个东西在古代叫做”路引“,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行证。

古代时,若是一个人想要远行,路引是一件必须要有的物品,没有路引,可能这个人连附近都去不了。

比如在明朝时,就规定了凡是”离家百里者“,就”须持路引“。

若是没有,那按大明律法,士兵就会被以逃军论处,平民则会被以”私渡关津“论处,每一项可都是大罪。

那么,可不可以办理一个路引呢?可以,就是手续有点繁琐。

还是以明朝为例,如果一个人想办理路引的话,首先需要向所在地的里长和甲长提出申请,等到他们核查无误后,再将申请递到州县进行复核。

并且,这份申请中,需要注明申请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等信息,同时还要写明为何申请路引,要去往哪里,何时回来等内容。

除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外,明万历年间,路引还需要注明申请人的父母家人等信息,以方便各地进行查验。

”若州县为远行,照得本州县某百户某人,年若干岁,身长几尺,无须有须,方面亦或瓜子脸,面白或黑或紫等色,有无麻疤“---明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吕坤设计的路引要求

这样一份信息详尽的路引,单是申请起来就十分麻烦,而那些犯人因为犯罪,也基本上失去了申请路引的可能,所以,在知道没有路引的严重后果后,他们只能选择不逃跑。

除了路引之外,即便是侥幸犯人们侥幸逃了出去,也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第一,犯人也是人,总需要吃饭住宿吧,住宿还好解决,随便一个荒山野岭或者是破庙之类的就能栖身,但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哪怕是你带着金银珠宝,但金银珠宝不能当饭吃,你得拿它来买或者是换食物充饥,但在古代,有句话叫做”十里不同音“,一个陌生的面孔突然出现,很容易被当地人警觉。

而警觉的结果,就是报官,报官之后,就会被抓回来归案。

除非是遇到那些当地的大财主或是有势力的人,得到他们的赏识或者是庇护,这样尚且有可能换来一条生路,但这种事只能是想想,现实中很难遇到。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早就有对于包庇以及窝藏罪犯的严厉惩处。

古代实行里甲制,每十户为一甲,每百户为一里,里长和甲长相互保识,并对所在地方进行监管,这就组成了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如果在当地发现陌生流民隐瞒不报或是窝藏包庇的话,首先包庇之人就会有罪,根据明朝规定,只要是当地发生盗窃案件,无论是不是这个流民所为,那全部归责于此人,并且,对他包庇之人也会连坐。

若是发生更恶性的案件,那么官府第一个要查的,就是包庇流民的人家,届时,各种严酷刑罚就会轮番上阵。

在这种架势之下,没有人敢和官府对着干,所以也就不会包庇罪犯了。

那么,这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犯人,难道侥幸跑出去之后,就没有一点活路了吗?有倒是有,只是会活得很艰难。

比如,落草为寇,再比如出家当和尚。

但需要注意的是,落草为寇虽说听起来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山贼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不仅要胆大,并且要心狠。

最主要的是,山贼本身就是一群亡命之徒,面对一群被迫逃命的人,尤其是那些带着一家老小,且还有家眷的犯人,他们的第一想法不是收留,而是抢掠。

可能入伙还没达成,就被山贼们吃干抹净了。

而出家当和尚同样也不容易,很多电视剧中,在涉及到一个人犯了重罪后,选择遁入空门就万事大吉,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现实。

为什么呢?那些大寺庙,里面的和尚都是有身份证明的,除此之外,要想出家,还需要有度牒,没有度牒,大小寺庙都不敢收留,不然就会引来官兵的围剿。

落草为寇不成,出家当和尚也实现不了,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逃到深山老林里离群索居,当一个野人。

但问题是,在深山老林里活着可不容易,豺狼虎豹、蚊虫鼠蚁,每一样都可能会要了人的命。

所以,古代那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即使是有可能跑掉,他们也不会逃走,因为在跑了之后,会遇到各种麻烦,这些麻烦会让他们生不如死,与其那样,还不如一刀来个痛快。

点赞2、新余市 网友:醉丶青楼

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监控摄像头,更没有DNA技术,那些被满门抄斩、诛连九族的人,其实完全可以提前收拾行李逃跑,躲到深山老林里,带上一家老小偷偷苟活。

就像现代人的思维里,很多逃犯都会想方设法的躲避追捕,但古人很少却这么做,选择偷偷逃跑的人更是少数,难道是古人不害怕这种严格的惩罚吗?为何不选择偷偷转移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想要清晰的知道深层因素,还得从基础的知识了解开始:

01:满门抄斩、诛连九族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刑罚很多,其中最严重的的莫过于“杀头”,如果犯下了滔天大罪如造反、欺君之罪、犯上等,就有可能会被全家送上“刑场”,甚至是不管远近亲疏的亲戚都会被牵连,上下几代人都要被连坐,难以再翻身。

“满门抄斩、诛连九族”这种做法最初始于夏商时期的连坐法,在秦朝的时候被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丞相李斯就被诛连三族,而明代的方孝孺也被灭了十族。那么问题来了,惩罚往往是针对整个家族的,但导火索是因为家里的某个人犯了罪,为何那些没有犯罪的亲属不提前逃跑呢?

1:信息不畅通,来不及逃跑

古代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冲浪,通讯工具对比现在较为落后,只能靠“飞鸽传书”或者是人与人口口相传而传递,不像是现在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看到最新进展。

古人传递消息的渠道的比较闭塞和单一的,他们只能靠人或者动物传递。而通常来说,被宣布满门抄斩时,多数是在朝廷上,又或者是私密决定的,不会大张旗鼓的宣告,可能只有被处罚者一个人知道,亦或是全都不知情。

当知道自己被满门抄斩的时候,当然想第一时间通知家人逃跑,可是没有通风报信的途径,更没有这个时间!没等信息传出去,官府的人已经到了你家抓人了,又或者是等官兵上门了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想要提前逃跑根本不成立,家人和亲戚通常都是被动接收到的消息。

2:古人重视感情和伦理,君臣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古人可能已经知道要被抄斩的事情了,但没有偷偷逃跑是因为有所顾虑。第一,他们重视亲人之间的感情,古人在这一点上一直做得很好,比较重视家庭伦理观念。所以当家中有人被严刑惩罚时,他们会选择陪伴而非逃匿;

再者,古代的君臣思想也深入人心,例如那句名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很多被处罚的人都服从“上级”的命令,不会做出违抗。而亲戚家属可能也出于这种想法,并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会认为官兵不会伤及妇幼、老人,最多也只是受牵连流放、充军而已,在有这种思想准备后,所以不会选择逃跑。

3:交通条件限制,活动范围局限性,让逃跑成为难题

古代车马很慢,对比现代是真的慢,他们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只有步行和骑马。不像是现在有高铁动车飞机,坐地日行千里都不是问题,流动范围可覆盖全球,以往人们的活动范围受限于交通工具,通常是生活在很小的半径里。

如果犯人要逃跑,紧急情况下可能连收拾行李和盘缠都不够时间,更别提步行走出官兵层层封锁的城里,或者是骑马闯过重兵阻拦的士兵群了。所以在交通范围的限制下,那些诛九族牵连的亲属会:我好想逃,但是逃不掉。

4:古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充分

古代社会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时间去外部出游。男的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很初级的方面,而妇女因为足不出户更是如此,外面的世界可能对她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基于这种情况,逃跑者想跑也跑不掉,因为不认得路,没有一个严格的“向导”,足不出户、有没有地图的人,只能在家里等待官兵的到来。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成功跑了也很难生存下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钱没势无人投靠怎么生活?与其苟活着不如留守家中服从惩罚,万一上头网开一面了呢?

5:逃跑后心理压力巨大,而且会处以加倍的惩罚

对要被惩罚但成功逃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其实很大。他们首先要隐姓埋名生活,同时每天要躲避官方的通缉令,每一天过得提心吊胆,害怕被人突然认出来然后举报官府。

如果是逃跑再被抓住,那可是罪加一等,要面临更加严重的处罚。与其这样,不如赌一把,因为并不是说要抄斩的,最后都是严格执行,很多人是被罚去充军和流放的,由此看来每天担惊受怕,提防着全城通缉,还不如坦然应对。

6:缺乏陌生环境生存经验,加上古代的严格户籍制度和地区排外性,逃跑很难

最后,是古人普遍缺乏野外、陌生环境生存能力。古人向来提倡落叶归根,很讲究故乡情结,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背景离乡,抗拒去陌生的环境生活。其次,古人不像现代,懂得那么多的野外生存技巧,更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食物,能够支撑他们在流浪天涯中生活下来。

就算真的跑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也会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严格的户籍制度,盘查肯定少不了,其次是大多数地域的人排外性很强,去到那里很难融入其中,会显得格格不入,极难适应。再加上一些官方机构的存在,如明清时期的锦衣卫和东厂,让很多普通的人插翅难飞。

所以说不是不想跑,是根本跑不掉,跑得掉之后的难题,比不跑还多得多。

写在最后

古人也很聪明,他们一方面是真的不想跑,家里老小都在怎么跑?而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跑不掉,逃出熟悉的环境难于登天,更何况要面对层层的围追堵截,一旦被发现可能就当场处置。所以,与其去接受这些变数和未知的挑战,还不如听从命令争取获得从轻发落,这就是古人不逃跑的原因。

这种处罚现在回看十分的不人道,但也囿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不得不这么干。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案例都启示我们:不要轻易触犯红线规定,也不要挑战法律的权威,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 好习惯,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严惩。

点赞3、本溪市 网友:五初夏

古代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人脸识别,也没有指纹和DNA检测技术,更没有天眼监控系统,潜逃不是什么难事。

跑掉之后可以隐居山林,也可以到庙里出家,甚至还可以贿赂官员,更改名字,重新建户,逍遥自在地生活。

1998年河南周口五兄弟杀人后,还能将身份信息更改,换了身份证,潜逃了17年。现代身份信息如此严格的情况下,尚且如此,何况古代?

但是,这种可能性只是极少数人能做到,实际上大多数人根本跑不掉,在古代只要是被处以满门抄斩,基本上在劫难逃。

即使跑掉也很难活下去,面临的环境更恶劣,麻烦更多。

只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满门抄斩,问题就不难回答。

什么是满门?满门是指全家。

“满门抄斩”就是一个几代直系亲属全杀光,一个不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的重臣、年过七旬的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本人和妻女弟侄七十余人被一并处死。

满门抄斩,古代刑罚中仅次于“株连九族”的重罪。

以清朝为例,“凡谋反,谋大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父子及祖孙”。

除了谋反外,里通外国、谋杀皇室宗亲、抢夺军饷、抢夺皇粮也是重罪,大多也会面临“满门抄斩”的处罚。

被判处满门抄斩后,首先是跑不掉。

古人重孝道,拖家带口不好逃

中国封建社会独尊儒术,讲究孝道。

而被满门抄斩的人大都是地位显赫之人,更注重尽孝。

这些家庭往往人口很多,多则数百口,少则几十口。

而且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青壮年逃跑非常方便,老年人腿脚不便,就成为拖累。

但是丢下他们自己逃跑,却又于心不忍,所以行动起来很慢,很容易错过时机,被官府抓住。

官府讲效率,抄斩之前被监控

虽然说古代是人治社会,不像现在司法制度健全,但是古代皇帝对满门抄斩也比较慎重,判处满门抄斩之前,首先要抓走主犯,再用各种手段,搜集证据。

当下达满门抄斩法令前,是不会事先告知的,先是突然袭击将主犯囚禁,投入大牢。

同时要进行一系列行动,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满门抄斩法令下达前,不但主犯已经失去自由,其家属也已经被官兵24小时监视居住,住宅陷入官兵的重重包围之中。

里面的人不能自由进出,更不能有外人进入。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防止串供,二是防止你逃跑,三是怕你自杀。

在此情况下,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又如何能逃跑?

保密工作好,消息难以传递到

被判处满门抄斩的,大多不是普通人,很多是朝廷要员,这些人党羽遍地,一举一动关乎国家稳定。

如果事先泄露了消息,一是会让罪犯及其家属逍遥法外,二是会让他们跟余党串通进行谋反,后果非常严重,关乎社稷江山存亡。

比如汉献帝想要将曹操满门抄斩,写了衣带诏,因为走漏风声反而被曹操知晓,将执行人董承反杀。

还有东吴第二位皇帝孙亮想要将大臣孙綝给来个满门抄斩,结果事情泄露,打虎不成被虎伤,被废为会稽王。

再打个比方,宋高宗想杀岳飞父子,能让他事先得知吗?

所以满门抄斩,都是在绝密情况下进行的,不会大声嚷嚷。

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不是直接办案官员,根本不知道谁被处以满门抄斩。

向罪犯通风报信的官员,要面临株连九族的风险,没有人敢这样做。

通讯设备差,通风报信慢半拍

如果官员事前得知消息,又同情被处罚的嫌犯,也豁出去了,不怕被株连九族。

那么他们能不能提前通知嫌犯家属,让其逃跑?答案是否定的。

古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也非常落后。

假设某个官员提前得知消息,想要告诉当事人及其家属,需要很长的时间。

最快的手段是派人骑马通知,古代的驿站是公用的,百姓无法使用,不能在途中换马。

这就意味着马儿在途中需要休息,需要补充能量,骑马人也需要吃饭、休息。

在此情况下,一匹马每天能走的距离也就一百里左右。

而执行满门抄斩的官兵,胯下都是骏马,无论是爆发力、耐力和奔跑速度都非常快。

不仅如此,他们拥有驿站资源,完全可以途中不休息换马来争取时间。

如此一来,消息还没有送到,执行刑罚的官兵就赶到了。

还有人会说,古代虽然通讯手段落后,不是还有飞鸽传书吗?

的确,飞鸽传书古已有之,它是古人最快捷的联系方式。

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

但是这需要长时间在固定的两地之间进行训练,非专业人员难以做到,想不被擦察觉也很难。

假设做到了,能用信鸽将消息提前送出去,当事人及其家属是可以潜逃的。

但是潜逃之后,他们真能逍遥法外,自由自在生活吗?同样不可能。

因为潜逃之后,他们还会面临诸多麻烦。

城门都设防,想要出去很困难

一般被满门抄斩的人都不是贩夫走卒,普通百姓,不是土豪巨富,就是王公贵族或者高官名将,他们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这些人生活在哪?当然在繁华都市,不是穷乡僻壤。

城市跟乡村不同,都有城门,城门有官兵24小时执勤,想出城比登天都难。

路上多盘查,没有“路印”会被抓。

古代很多朝代人口禁止流动,逮到要被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往来有印信为证,譬如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路引)等,这样就能畅通无阻。

百姓出门也要携带相关手续,譬如学子进京赶考、商人远行做买卖,需要事先向官府报备,申请关卡通行证,在必要的时候出示。

一旦罪犯及其家属潜逃,朝廷就会对其进行通缉。

按照规定,无论住客栈还是去饭店就餐,或者路过关卡,都要出示手续。

如果没有手续,被查到的几率很高。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重臣商鞅就是在被通缉的时候,因为没有携带相关证件被客栈老板举报落入法网。

当然,古代防伪技术落后,伪造证件通过盘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即使侥幸通过盘查,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古代的人烟稀少,对环境破坏不是那么严重,生物链非常完整,只要稍微偏僻的地方都有猛兽出没。

晚晴和民国甚至建国初期的50年代,江西、湖南、福建南部等地较为繁华的县城还闹过虎患。

为了对付老虎,老百姓不得组织打虎队自卫,甚至放火烧山。

因此,古人逃跑后,想在深山老林定居也很难活下去,不是被饿死、冻死,就是成为老虎的盘中餐。

古代官话没有普及,到一个陌生地方说家乡话很容易会被人听出来。

古代流动人口不像现在这么多,某个地方突然出现一个或者一伙操着“外语”的陌生人,很引人注目,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当地人注意。

如果这些地方张有官府的通缉令,大家自然而然会将你对号入座,为了赏金去官府举报你。

满门抄斩的罪犯及其家属逃跑了,朝廷出的赏金是非常可观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亲朋好友都会为了赏金出卖朋友,何况素不相识的人?

所以说,躲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去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也是一个奢望,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落网。

寺庙去出家,大门也难对你开

在古代,统治者不反对封建迷信,因为宗教能巩固政权。

因此,古代很多朝代的皇帝都信仰和推崇佛教或者道教。

在此背景下,古代寺庙很多。

寺庙是一个清净之地,一般看破红尘的人都会去寺庙出家。

理论上,被官府通缉的人也能到寺庙出家。

但是,那里也不是没有王法的。

事实上想要出家也要在官府处申请渡牒,即我们说的营业执照。

有了这个,官府才能根据政策对你免丁口税。

因此,寺庙不会随便收人,也会核实对方身份后才会允许出家,一般对于来历不明的人寺庙是不会收留的,那样会引火烧身,自找麻烦。

历史上,河南大名鼎鼎的少林寺曾经几次被烧,原因很多,其中在民国时期被石友三烧掉,是因为少林寺和尚介入军阀纷争。

因此说,佛门和道观属于净地,住持也好道长也罢,他们都会远离政治斗争,不会收留来路不明的人。

落草去当寇?门槛高得不得了

不能隐居山林,投靠土匪和盗贼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很难。

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人一般都是心狠手辣、无父无君,“大奸大恶”之人,这些人六亲不认、无恶不作,丧尽天良,都是些亡命之徒。

再说,贼寇那里资源有限,多一个人多一份负担,一般百姓他们是不会收留的,除非你足够狠毒,有利用价值。

看过水浒的人,对林冲投奔王伦的过程记忆犹新。

林冲投奔王伦时,必须要杀人,甚至杀无辜的人,作为投名状。

当然,你也可以将你携带的金银细软作为资本,加入他们的团伙,但是也只是一时的,那些财富一旦被用完,难保他们不过河拆桥,将你抛弃。

总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朝廷要将你满门抄斩,基本上插翅难逃。

点赞4、枣庄市 网友:小-雨滴

1390年,明朝第一权臣,76岁李善长连同子女70余人,一起被朱元璋斩首,而作为曾经一人之下的大臣,尽管李善长手持免死金牌,仍然没有逃过被满门抄斩的命运,整个家族连一个活口都没剩下。

那么为何权倾朝野的李善长,不想办法让自己的家眷偷偷跑掉呢?古代的满门抄斩真的无法抗拒吗?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什么是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是古代对臣子最严厉的惩罚之一,满门就是指犯人全家(包括家奴),抄就是抄家,并没收全部财产,斩就是斩首,一般只有犯下“十恶不赦”这样的大罪才会被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的范围非常大,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不过通常是不会诛杀女眷的,而是让她们充当官奴。另外,满门抄斩的范围要小一点,相比于动辄斩首上千人的诛九族,满门抄斩牵连的人要少很多。

那么,满门抄斩真的能跑掉吗?

在古代,如果一个家族被判满门抄斩,那么这个家族是很难摆脱这个悲惨宿命的,即便古代的消息没有现代这么灵通,但是逃跑的难度也非常大,具体有以下4点。

1.在抄家之前,整个家族就被官府控制住了

在古代,很少有人会逃过满门抄斩的惩罚,因为还不等你知道消息逃跑,抄家的人就已经杀上门来了,因为在古代当官,文官一旦做大了,家属是要搬进京城生活的,而且皇帝还会根据官品大小,赏赐官员面积不一样的宅子。

这么做明面上是奖励臣子,实际上却是一种制约,为的就是防止大臣以下犯上,毕竟直系亲属都搬了过来,要满门抄斩,谁也跑不掉。尤其是武将,一旦出去打仗,其家眷必定留下当人质,为的就是防止武将谋逆。

很多人都看过《水浒传》,里面描述宋江劝降武将的情节就是这个流程,一些被梁山泊生擒的武将,宋江都会极力挽留,而这时武将们都会找个说辞,说自己的家眷在某某地方,实在无法与宋大哥某事。

但这时候宋江就会大义凛然让武将放心,说你全家老小都在都上山了,你可以放心了,其实这句活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你要不投降,你的全家就会被我“咔嚓”了。

2.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人很难逃离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人也是有身份证的,而古代那些潜逃的人,就会成为“黑户”,要知道古代对“黑户”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一旦被抓就要成为奴役,尤其是在太平时节,根本没法跑。

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保甲制度”,未经允许是不让普通人离开居住地的,擅自离开就会被判为“逃户”,而满门抄斩的对象更是如此。

就算一个被判满门抄斩的人侥幸逃走了,但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保长隔三差五的登门核实身份,询问这个人姓甚名谁、多大年纪、从哪里来有到哪里去,一旦稍有纰漏,就会被官府缉拿,根本逃不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有那种被权臣所害,满门抄斩后逃得一命的主人公,最后还会靠着顽强的运气,上演王者归来的桥段,但这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犯人在逃跑的途中就会被捕快抓住了,这才是常规的结局。

3.满门抄斩的信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所以根本没有机会逃掉

皇帝下达的满门抄斩信息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的,因为皇帝下达的命令都是非常快的,甚至为了效率,还会使用飞鸽传书。比如李善长,在被抄家之前完全没有任何消息流漏出来。

要知道李善长可是明朝的文官领袖,这样的势力,哪怕提前一小会知道信息,也不会全族被灭。而且办理抄家的人员,还极其讲求效率,他们会使用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兵分3路;一路负责从皇帝这里接圣旨,一路直接包围犯人的家,并宣布满门抄斩,根本不给反应的时间,剩下一路则关闭所有城门,防止犯人出逃。

可以说面对这种局面,除了身处外地之人,任何人都插翅难飞,毕竟古代是没有互联网的,信息极其闭塞。比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在被生擒后,被宋江留在梁山泊过了一夜,结果宋江利用这个时间差,找人假扮秦明到处抢掠。等到秦明第二天走回城后发现家眷已被杀了,所以只能返回梁山投降宋江,想想看也是十分可悲的。

4.古代交通不便,而且没有路引寸步难行

古代交通极其不便,未开发的地方难以行走,而且最重要的是,古代去往别处是需要路引的,比如明朝就规定,只要离开家乡超过100里的,就要使用路引,否则不予通过。而且路引的办理流畅十分繁琐,时间也很长,还要标注姓名、来往时间等,短时间根本办不下来。

此外,路引还是一次性的东西,用过一次便作废了,也不能延期使用,而且路引的设计也十分详细,上面还包括身高相貌等各种体态特征,根本无法冒名顶替,而且没有路引根本没有人会收留,毕竟住客栈也是需要身份的。

因为贸然收留,被发现后是要承担连坐罪名的,比如秦朝的商鞅,他在被秦国贵族追捕的时候,想去百姓家借宿,结果人家不答应,就是因为怕商鞅设计的连坐制度,从此可以看出那些满门抄斩的人想要逃跑是多么的困难。

那么,在古代被满门抄斩的家族还会有幸存者吗?

凡事都有例外,被满门抄斩的家族中,还是有极个别的幸运儿能侥幸逃掉的,比如事发时家族中的某一个人正好在外地,或有人武艺高强,在官兵的围追堵截下硬闯出去,虽然概率不大,但是可能性还是有一点的,那么这些跑出去的人会怎么呢?

1.隐姓埋名

因为古代的户籍制度很完善,所以被通缉的人只能到无人烟的地方生活,只有这样才幸免于难,毕竟每个被通缉的犯人都是有赏金的。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人在家族被判满门抄斩后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的后代吴应麟。

当时清朝建立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成为封疆大吏,然而面对势力庞大的吴家,康熙动了撤藩的念头。于是吴三桂便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直接称帝,而这么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吴三桂在京城的长子被康熙处死。

不过吴三桂却未曾心软,而是摆出与清朝决一死战的架势,不过最终还是输了,而失败后的吴家,被康熙皇帝下令满门抄斩,不过吴三桂的长孙吴世璠为了给家族留下一条血脉,便让其子吴应麟隐姓埋名,躲了起来,据说还真的躲过了清军的追捕。

2.落草为寇

除了隐姓埋名,躲进深山外,落草为寇对古代的犯人也是一个选择,毕竟躲在廖无人烟的地方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而且在古代被判定满门抄斩的家族基本上都是豪门望族,让其与世隔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能逃脱满门抄斩宿命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点本事的,至少身上的武艺得过关,甚至有些人还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战斗才能,所以落草为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要知道,古代有些地区是非常闭塞的,交通也不便利,尤其是一些穷山恶水的地方,官兵根本不愿意去,这就给了山贼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拦路打劫可是他们的强项,而且凭此抢来金山银山,还过一段相对“奢侈”的生活。如果实在不行还能加入丐帮,这也是一条出路,毕竟能生存下去比什么都强。

3.出家为僧

其实除了隐姓埋名和落草为寇外,还有一个不错的选项那就是出家为僧,这条路是可以走的,不过古代僧人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必须要有朝廷发放的度牒才能成为僧人,要不然就是“假和尚”,而且那些没有度牒的假和尚,是没有寺庙能收留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因为古代的度牒也是可以买的,虽然价格昂贵,但只要花钱就能买得到,所以很多达官贵人为了防止意外,都会准备几个度牒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古代的和尚也是可以冒充的,比如武松就冒充过和尚,被称为行者武松,只不过类似武松这种存在,一旦碰到北宋的官兵就会被搜查,时不时就会露馅,所以风险性极大。

只不过武松的战斗力实在太强,所以即便他被北宋的官兵查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其他人可就不好说了。此外,实在不行还可以出逃到塞外,毕竟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极其落后,塞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

在古代满门抄斩是一项极其严重的判罚,但求生是人类的本能,面对这种惩罚,所有人都会想办法逃走,只不过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他们无处可逃,而且满门抄斩的信息也不会让人提前知道,只有等官兵抄家的时候才会知道,所以被判满门抄斩是很难逃掉的。

点赞5、德阳市 网友:寒冰之火

难啊!

首先,你根本不会知道要被满门抄斩,除非有人给你通风报信,否则都是先抓到了人,才会公开罪行。

你该不会以为官府抓人之前会提前通知你吧?

好!就算你提前收到了风声,知道自己要被抓了,于是你准备逃跑。

虽然古代没有网络,没有身份证,但如果你被官府通缉,也是非常难跑掉的。

你被全城通缉之后,全城就会进行封锁,城门士兵会对每个出入百姓进行盘问,如果你运气好,侥幸逃出了这座城,那么恭喜你,你就会被全国通缉,开始真正的逃亡生涯。

1、逃往其他城市或农村

古代人口流动管理很严,城市会有城门士兵进行盘问登记,就算被你躲过了登记,侥幸进了城,也没用。

因为每个城市都会定期排查当地人口,平白无故多出一个没有登记的人,直接就会被送到官府。

躲在农村就更不可能了,语言不通先不说,就凭你是一张生面孔,很快就会被人发现,而且农村五户人家为一保,平时保长三天两头就会上门查户口。

2、逃往国外

这也不现实,因为古代不可以随便出国,如果你要离开老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需要向官府进行报备,说明理由,然后审批,有点像现在的出国办签证。

在古代已经有这样的制度了,就算你偷渡到国外,一旦在国外被查出没有官府的审批,很可能会被当成间谍,然后大牢伺候。

3、落草为寇

躲在山上当土匪,这更行不通,事实上古代的土匪都是有自己正规的身份,每年也要向当地的官府缴纳税款,每个土匪成员也是要登记在册的。

真以为在古代可以随便当土匪吗,不可能的,土匪是一个有严格管理制度的职业。

4、躲进寺庙当和尚

不行,在古代当和尚也没那么容易,必须要有官府的推荐信才行,否则一些寺庙不敢乱收弟子。

就算有些寺庙有权利私自收人,那也要核实对方身份之后才行,真以为电视剧里把头发剃了就可以当和尚了吗,那都是骗小孩的。

5、装疯卖傻做乞丐

嘿嘿,这个想法就更天真了,在古代你要是没有身份,还装成一个傻子,直接就会把你抓去当奴役了,还不如斩首来的痛快呢。

6、躲在深山老林

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古代的山上可是有很多猛兽的,你要是觉得自己本事够强,可以在深山老林存活下来那也行。

运气好的话,躲到改朝换代或者天下大乱之后可能就没事了,运气不好的话那就只能做一辈子野人了。

古代虽然没有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但是制度还是很健全的,官府一旦通缉了某个人,那个人基本上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并不是简单的隐姓埋名就可以的。

(如果生在乱世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点赞6、喀什地区 网友:一抹烟红

满门抄斩是可以偷偷跑掉的,但惟独有一种人不行!

司马懿当年满门抄斩,就因为一个漏网之鱼,最终反倒成功夺舍了司马懿辛辛苦苦夺取的政权。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此人不仅成功做官,官至大夫,甚至于当上郡主驸马,后经祖辈五代,顺利完成家族复仇之路。

公元249年,曹芳去魏明帝位于高平陵的陵墓祭拜,曹爽大将军及其他的亲信,都一起随同前往,殊不知一场大祸即将到来。

自从魏明帝公元239年去世之后,当时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就继承皇位了,本来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但是当时的曹爽,身为曹芳的叔叔,自然也不想让外人插手,所以就找了几个自己能控制的人,一起排挤司马懿,而且后来巧妙利用太傅一职,顺理成章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后续曹爽又经过一系列的集团化运作,权倾朝野,更让同为辅佐大臣的司马懿彻底形同摆设。


毕竟还是曹家的天下,即便是当年的司马懿咽不下这口恶气,但是当时的他还是无能为力,要是被曹家几代人都骑在头上,那还了得?毕竟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为了更好的养精蓄锐,干脆在公元247年,装出病入膏肓的样子,顺利骗取曹爽信任,借机辞职回家,当时的曹爽,居然还真的相信了司马懿命不久矣,直接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和管控,与此同时,司马懿在干嘛呢?

殊不知回家后的司马懿,尽管仍然是一副病殃殃的样子,但是却一直与身为中护军的儿子司马师保持密切联系,还让二儿子司马昭和太尉蒋济暗中联合,伺机而动。

终于等来了机会,就是公元249年,曹芳和大将军曹爽一同前往高平陵的时候,司马懿当即下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器库,重兵把守重要关卡,并且奉太后之命,让桓范接管曹羲的军队,司马懿本以为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了,但是万万没想到:

就在桓范即将上任的时候,他的儿子却坚定不移的站到了曹爽那边,而且想尽一切办法要说服父亲投奔操爽,果然还是一家亲,桓范最终还是听了儿子的建议,毕竟桓范也明白,曹魏待自己不薄,没有听信司马懿,直接不顾一切投奔了此时跟皇帝曹芳在一起的曹爽。


毕竟在当时的桓范看来,曹爽的实力确实要强一些,但是他却自始至终忽略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

即便是当时桓范带着大印,不顾一切奔赴曹爽的时候,不断有人劝阻,但此时的桓范已经铁了心,中途还见到了司马懿,即便他行了叩首之礼,但是什么话也没说,尽管洛阳城门都关闭了,但他还是谎称得到诏令需要出城。

看着桓范远去的背影,司马懿问身边的蒋济:智囊这是要去哪里?

此时的蒋济已经猜到,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曹爽向来是对他疏远的,也一定不会采用他的计策!”

桓范见到曹爽之后,果断提出了自己认为有胜算的建议,而且带着皇帝曹芳到许昌,打算通过皇帝的名义召集全国兵马,一起讨伐司马懿,还带着他的大司农嗯官印担保粮草供应,本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但是就跟当时的司马懿,没想到他会叛变高密一样。

正是镇压叛乱的关键时刻,曹爽兄弟却怂了呀,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而且过过了奢华生活的他,已经变得贪生怕死,更不愿意以身犯险,犹犹豫豫始终不敢和司马懿正面对抗,司马懿也察觉到了这边有情况,赶忙派人劝说曹爽交出兵权,可以既往不咎,本来就有这个意思的曹爽哪里经得住诱惑。

果不其然,曹爽第2天就交出了兵权,桓范看着曹爽那个孬种的样子,简直气到不行,自己不顾一切奔赴而来,好家伙,你居然想要临时逃脱,气急败坏的跺脚大哭,直接大骂曹爽是蠢猪。毕竟此时的桓范,可是清醒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曹爽一行人,刚回到洛阳不久,司马懿就下定决心不再心慈手软,不仅废了曹芳,斩了曹爽,真是,更是将其满门抄斩,对墙头草一样的桓范,不仅不听话还告密,自然不能放过,也处以满门抄斩的极刑。

桓范被灭门,其惨状难以想象,但是就在这场血雨腥风之中,桓范居然有一个小儿子逃之夭夭,正好为将来的家族复仇埋下伏笔。

当时逃出来的这个孩子名叫桓凯,当时为了躲避追杀,隐姓埋名,艰难度日,经过多年隐忍,见司马家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居然轻松混进了晋朝官场,而且一帆风顺,官至大夫,更加离谱的是,他居然还当上了当朝驸马,不得不说,他的这份勇气和实力,无人能敌。

正如许多小说或者是电视剧中的情节一样,杀父仇人是自己的岳父。

只不过当时的桓凯根基未稳,多年来躲避追杀的生活,也让他更懂得隐忍,所以他并不着急复仇,也决定同司马懿一样,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来完成复仇计划。

桓凯儿子身为西晋高官,担任要职,后来孙子桓彝尽管被叛军所杀,但是他却留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就是他的儿子桓温,经不懈努力奋斗成为东晋权臣,鼎盛时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可以说离成功就只差一步了。

桓范后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第五代桓玄的时候,亲手除掉了当时正在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二人,顺利把持朝政,但就是因为他过于激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在公元404年尝试入侵蜀国,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被益州督护冯迁斩杀,年仅三十六岁!

实际上满门抄斩的刑罚历史悠久,杀人要诛心,斩草要除根,早在我国的秦国,为了达到杀一儆百,彻底断绝不良念头,将罪恶扼杀在萌芽状态,商鞅变法过程中,本着巩固君主统治的目的,颁布法令,即便是最亲密的夫妻与朋友,也不能相互包庇,只要是犯了法,就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互相监督。

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一个人犯罪,伍人连坐,一起受罚,而且在当时的部队中,为了防止逃兵出现,5个人一组,一旦一个人行为异常,逃跑的话,其余4个人跟着一起受罚。

后来随着刑罚的演变,逐渐出现满门抄斩,满门抄斩的意思是现有的所在的家族之内,一个不留,全家上下,男女老幼,不论主仆,全部都要遭受牵连,不过好在嫁出去的女儿,就已经不算在满门抄斩的范围之内了。

其实比满门抄斩,更恐怖的是灭三族,这三族包括父亲家里的人,母亲家里的人,儿子家里的人,其实就是以父亲、母亲、儿子为代表的三个家庭。


更有甚者,灭三族更高一级就是株连九族:

九族,有一种说法是上至高祖,下至元孙!另有一种说法:九族者,父4、母3、妻2,株连九族,一般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历代史料记载,可以确定的是,九族应该是一种泛称,并没有准确的规定哪九族,执行过程中也会有差异,在我国文化当中,九这个数字已经算是最高的了,一般来说,九族指的是与罪犯沾亲带故有血缘关系的所有人。

更有甚者除了九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明朝的方孝孺,坚决不事二主,保持忠义,顽抗到底,即便是被明成祖朱棣威胁诛九族,也宁死不屈,并且毅然决然说道:“即便是诛我十族,又能奈我何?”这句话彻底惹怒了朱棣,诛十族共计800余人,可谓历史罕见之酷刑!

纵观历史:

公元208年,秦朝,宰相李斯被压到菜市口,满门抄斩!

公元1390年,明朝,李善长被满门抄斩,即便是掏出朱元璋御赐免死金牌,可是因为犯的是谋反大逆之罪,不在免死范围,全家70余口无一幸免。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就已经明白了,满门抄斩,范围可大可小,可松可紧,关键在于掌权者要如何处理。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没有今天如此发达的人脸识别,也没有天网监控,更没有像今天一样完善的户籍制度,但是在那个年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力低下,人们更倾向于群体活动,今天我们常说的宅男、躺平,在那个年代基本不现实,一个人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

再加之,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如果没有熟人包庇,也还是很难躲过追杀的,满门抄斩的漏网之鱼毕竟是少数。


其实古代的官差办事,必然也是奉命行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全面包围,然后挨个盘查,找到关键人物将其斩杀,回朝廷复命。

另一种情况则是将能看到的所有人逮捕,登记好身份信息,关押入狱,确认好再押赴刑场。

第1种与第2种最大的区别就是存在一个时间差,即便是满门抄斩,真正生死权反而到了执行者手中,就看他愿不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无论如何,那就是关键罪犯一定不会被逃脱!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是相当幸运了,不用再面临如此恐怖的刑罚,不讲道理的滥杀无辜,终究会被淘汰在历史洪流当中,在这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只要安分守己,幸福的生活不就是唾手可得吗?

点赞7、淄博市 网友:踏雪寻熊

古人又不傻,在明知道会死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跑呢?

如伍子胥,还有东汉的名士张俭。在要被逮捕前就跑了。

只不过类似满门抄斩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很难逃得了。

因为古代的满门抄斩,不是皇帝下旨,昭告天下,搞得天下人皆知后,再去抓人。

而是先派钦差去抓人,等把人控制住,全部下了大狱后,再宣布满门抄斩的旨意。

很多人说直到被抓的前一刻,都不知道自己被牵连了。

《红楼梦》中就有这种情节。

贾府被抄家前,没人知道要抄家。

钦差到了贾府后,先让人把大小门守住,不让一个人逃跑,然后才下旨抄家。

其实现在也一样。很多问题官员落马前,事先一点苗头都没有。人还在正常上班,临时通知去“开会”,然后就被双规了。单位的同事往往是几天后才知道消息。

伍子胥、张俭之所以能跑,是因为他们事先知道消息,已经知道自己会死。

楚平王的钦差抓伍子胥之前,就先说了,如果你束手就擒,大王就放了你父亲。如果你敢跑路,你爹就死定了。伍子胥又不傻,即便自己不跑,父亲也一样要死。于是他挽弓搭箭,做出鱼死网破的架势。抓他的钦差不敢上前,伍子胥这才顺势逃跑。

张俭是朝里有人事先通风报信。抓他的钦差还没到,他就跑路了。

很显然,古代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有伍子胥的运气,被抓前,钦差还会先说明来意。不可能有张俭的名望(与刘表齐名),有人敢冒着被杀的风险给他报信。

没人通风报信,结果只能是被抓了。

而且,跑掉也不等于没事了。往往跑路才是噩梦的开始。

就拿伍子胥来说,逃跑后,一路被通缉,白天躲藏,晚上赶路,生病了不敢找医生,只能拖着病躯逃亡。

等好不容易逃到吴国,又由于盘缠用尽,只能以街头卖艺、乞讨为生。

为此,还留下“吹箫乞食”典故。

可以想象,要不是有人发现伍子胥才华,将他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很可能,伍子胥就惨死在了吴国的街头。

相比于伍子胥,张俭的运气好很多。

由于他为官正直,名声很好,加上他是因为得罪宦官才被通缉。很多地方豪强和老百姓都愿意冒着风险收留他。所以他没受多少磨难,朝廷也始终没抓到他。

但还是那句话,古代大部分人显然不可能有伍子胥的运气,张俭的名望。

历史上像伍子胥那样的,被奸人所害,全家仅自己一人侥幸活命,最后强势归来,还能上演逆袭的案例,少之又少。

像张俭那样的,走到哪都有人收留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的结局,是无人敢收留。最终要么被通缉捉获,要么惨死于街头。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逃亡期间,难道不能隐姓埋名,找块荒地自耕自种,过一辈子?

这种情况是可以的。比如明朝灭亡后,崇祯皇帝第四子朱慈照便化名王士元,在江南隐姓埋名几十年。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才被清廷抓捕后处死。

但隐姓埋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

太平盛世,一个逃犯跑到乡下,根本没法隐姓埋名。这倒不是说没土地就没法活。而是古代也有户籍管理制度,如保甲制。

乡下保长隔三差四会上门检查,陌生人根本无处遁形。一旦被保长发现,大概率会被扭送到县衙领赏钱。到最后还是个死。

就像商鞅一样,逃到边关,没有凭证,没人敢收留。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回去送死。

千万不要想着自己生存能力强,可以跑去深山老林里当野人。有时候,深山野林的恶劣自然环境,猛兽毒虫,会比官府更凶残。一个人钻深山野林,与找死无异。

乱世时期,朝廷的控制力下降,村里来了通缉犯,保长倒是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到。

但乱世时期,礼崩乐坏,没了朝廷的法律法规限制。人心难测,日子会更难过。

毕竟,逃犯都是黑户。在乱世代做一名黑户的下场,大概率会被歹人奴役。男的被拐去做奴隶,女的被逼良为娼。

这种日子,比死还难受。还不如死了算了。

当然,如果舍得一身剐。落草为寇其实也是一个出路。

如果组织能力强,有领袖气质,能拉起一直队伍,这就更是一条出路了。

古代流民多,由于基本都是黑户,害怕被人欺负和奴役。往往喜欢抱团。

加入他们,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往类似悬崖村一类的地方钻,就是地头蛇了。官府见了也没辙。

但落草为寇也有风险。就像《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坐上梁山之主的位置,却因为本事不足,最后落个惨死下场。

点赞8、晋江市 网友:乄欧美范

古代满门抄斩,为何不偷偷跑掉?别说偷偷跑,就是让他跑都不敢。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官与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哪怕是他要抓你砍头,你也得跪下来谢谢青天大老爷。只要看到黄马褂,尚方宝剑,哪怕是一把破扇子,都可以让别人下跪。只要是官府的东西,就有特定的权威。只要你动一下,莫须有的罪名就给你扣上了,藐视本官,藐视朝廷,藐视钦差大臣,甚至是藐视皇上。随便一条都可以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一个令牌丢在地上脑袋瓜就得搬家。在这种大环境下,官府对其他人可以说是血脉压制。跑啥啊,见到都已经呆如木鸡了。


假如几个官兵去抓某家人回去复命,那时候信息不通。一家老小在家,看到官兵到访也不明就里。官兵还没进院子,一家老小就已经齐刷刷的跪在那里。不管自己是不是有罪,都要跪在那里等候发落,根本就没有逃跑的想法。带走的时候也是老老实实的,走的比官兵还快。哪怕是到了最后关头,也只是大喊;草民是冤枉的!


如果说这家人的其中一个不在家,这个人基本上就没事了。那时候想要躲掉官府的追捕,可以说轻轻松松。只是很多人被影视剧情节给骗了,过去要抓一个人简直是太难了。那时候地广人稀,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行了。逃荒的人那么多,谁也不知道谁。


有些人说过去也有户籍制度,但是有几个是真的。大多数都是假的,过去又没办法查证。很多人地主都不给自己的长工上报,人口越多缴税越多,傻啊!有人来检查就躲起来,鬼都不知道。


就拿六七十年代,很多人举家搬迁。根本就没有国家的统一调配,自己想去那个农村都可以。只要有人接受就行,别人也不会调查。那时候湖广填四川,很多人都是随便跑来跑去。不仅无条件接受,还有房子住。


哪怕是八十年代,很多犯人都抓不到。那时候的户籍制度已经很完善了,但是一样没办法。主要是信息不通,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人。假如一个面目和善的人突然跑到一户偏僻的老百姓家里,声称自己父母都不在了。想给在他家暂住一段时间,给他做农活不要一分工钱。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接受,得一个免费的劳动力,换谁都一样。


如果他一直老老实实的在农户家里做事,年长日久说不定就当上门女婿了。等到年纪大了,样子也变了,口音也变了。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一辈子很快就过了。


过去为什么敌人的机动部队都追不到游击队,八路军,还是一样的消息不灵通,哪怕是有地主通风报信。等到口信传到敌人那里,我们又跑了几十里了。有时候和敌人只隔一条沟,大家藏起来就没事了。等敌人走远了,立马一个回马枪就躲开了。


如果是现在就截然不同了,别说一群人,就是一个人不管你躲在哪里?只要别人想抓你,你就插翅难逃。说白了,信息决定一切。

点赞9、遂宁市 网友:聽聞余生

但凡古代王朝下了“满门抄斩”的命令,当事人基本跑不掉,除非个别特殊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

那时没有身份证的限制,也没有网络,跑到哪个大山里,过与世无争的日子,或者跑到边陲小镇,隐姓埋名,岂不是很好?

事实上,这都是读者朋友们的自我想象,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一、为什么满门抄斩的人,没有偷偷跑掉?


1、满门抄斩的命令下达后,大多没有逃跑的时间

我们分析一下,犯了什么罪才会被满门抄斩?

主要有这么几项:1、谋反,2、对抗皇权,3、疑似谋反。

刑部主要干什么?审犯人。

而下“满门抄斩”的命令,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或者皇宫的主事人。

首先,我们说一下,如果是直接的造反,那这事简单,在抓造反人的同时,官府就会把其家属控制了,一起归结为造反团伙,如何跑?跑不掉,就等着砍头吧!

其次,对抗皇权和疑似谋反这事,当皇帝下达命令后,一定是小范围内的人知道,接下来,朝廷的鹰犬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去抓家属了。

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和微信,少数知情者没法子快速通知家属,当然,也很少人有胆量去通知,毕竟,速度不见得比朝廷快,而且风险太大了。

于是,一个神奇的画面出现了,家属们看到家人被“请去喝茶”,或者看到家人去上班了,在家里焦急地等着,但谁能想到,等来的却是朝廷的鹰犬呢?

满门抄斩,大多数家属是提前想不到的。


所以,满门抄斩,家人不跑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情况,不知道自己要被杀。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提前知道自己要被砍头,还能不跑的,一百个里面出不了一个人。

我们看两个例子。

(1)、

东汉末年,曹操要杀孔融,派人去抓孔融。孔融看情况不对,求情差人,不要抓自己的儿子们。

结果不满十岁的儿子说话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话音未落,又一波差人来了,专门抓孔融的儿子们。

这说明,人家要满门抄斩,一定是快速行动的。

(2)、


明初,朱棣篡权后,在朝堂,对反对自己的官员大开杀戒。

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方孝孺。

起初,朱棣没有想着要诛九族,但方孝孺的表现实在太激烈了,言称“诛杀十族又如何”?

于是乎,方孝孺被诛九族,还带上了第十族“学生”。

方孝孺的家族人,谁能想到朱棣会大开杀戒呢?

至于方孝孺的学生们,更不会想到老师会影响到自己。

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满门抄斩时,被牵连的人无法幸免于难。

2、古代的追捕技术并不落后,偷偷逃跑不易

在古代,如果要满门抄斩,分两种清况。

第一种情况,满门抄斩的人,家属都在京城。

这个最好抓了,命令一下,城门一关,往哪里逃?

就算提前知道一些情况,也不容易逃掉。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在城外,或者不在京城。

那么,朝廷的八百里快骑风驰电掣般出动,命令会快速到达地方官府那里,地方官府马上会出动人马,去抓要犯家属。

试想,那个年代,要论效率,皇家的效率一定是第一位的。



如果,守城的疏忽了,要犯家属出了城。或者,家属得到消息后,没有任何犹豫,快速出了门,官府人员扑了个空。

那么,抓捕文书,或者叫“通缉令”,马上全国张贴。

这文书一贴,在逃人员,真的是太难了,除非提前进了深山老林,否则,为了得到悬赏的人一定会排长队揭发的。

可想而知,在古代,如果判了满门抄斩,能够完全逃跑真的是太难了。

3、很多没有偷偷逃掉的,大多心存侥幸


买彩票的人,都觉得自己能中。而被雷劈,很多人认为轮不到自己头上。

这就是人的侥幸心理。其实,几率差不多大。

一些被满门抄斩的人,在朝廷人员到来之前,就算得知了一些消息,也大多都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逃过一劫,认为消息不实。

因为这样的心理存在,导致,被斩杀的概率更高。

以上,就是满门抄斩,为何人们不偷偷跑掉的三个原因。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家属没有生存的可能?

并不是,也有逃生成功的。

二、能逃生成功的,大多是这三类人

别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警方也没有十全的把握,抓住所有犯了大罪的人。

所以,就算是判了满门抄斩之罪,照样有人逃生成功。


第一类人,此种人有着超级预判性,发现情况不对,早做打算,在家人被判之前,就已经远走高飞了。

这种人非常智慧。

说到预判,我们说个例子,水浒中的王进,和林冲一样,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看到高俅上任后,因为父亲的旧仇,开始来回找事。

于是,王进一边示弱,一边带着母亲远走高飞了。

这就是提前的预判很成功,而林冲的预判很不成功,最后,家破了,老婆也丢了,自己被迫上了梁山。

第二类人,就是事情发生时,在外地办事的。

这种人,纯粹是运气好,躲过了官府的第一时间的抓人。

后面,但凡不傻,此人一定会得知家里的消息,从而成功避难。

这种就是在无心之间,获得了生存机会。但,之后必须隐姓埋名。

第三类人,就是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能够快速放弃所有,马上出门的。

很多人被抓,是因为牵挂的太多,是因为不利落,准备时间长,想要拿的东西多。

如果能有内幕,能有提前的消息通知,能快速放弃幻想,快速出门,获得生存的几率也是有的。


总而言之,在古代判了满门抄斩后,大多会被官府成功斩杀,因为,朝廷下了命令后,速度很快,而且追捕手段很多,当事人又大多心存侥幸。

被判满门抄斩的,只有极少数才会逃跑成功,要么运气好,要么智慧实在是高。

再无其它!

点赞10、黄山市 网友:不与情长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夷三族”、“诛九族”、“满门抄斩”等恐怖的词语。一个人如果被“满门抄斩”、“夷三族”,家里也就几乎没有人可以生存。

中国历史上,不少历史人物都曾经被灭族。韩信、彭越等人被诛杀之后,又被诛灭三族。窦婴被诛杀之后,满门都被抄斩。汉武帝时期,不少大臣被“满门抄斩”或者“诛灭三族”,最后汉武帝又灭了自己儿子三族。

隋唐之后,不少历史名人被诛灭九族,甚至被灭十族。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诛连者达到几万人。明成祖时期,方孝孺破天荒地被诛杀十族。

古代没有“天眼”,更没有大数据监控,甚至连照片都没有。古代人出行不需要身份证和健康码,也没有办法制造二代身份证。一个人可以轻松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甚至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

古代想隐匿一个人并不困难,想逃到天涯海角也不困难。古代遭遇满门抄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引颈就戮。那么某个人遭遇满门抄斩的时候,他的家人为什么不偷偷地逃走,或者改变身份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人面对“满门抄斩”的时候,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逃跑,更想为家族留下一点血脉。有些古人满门被斩杀的时候,经过各种办法也曾经留下一些血脉,最终有些漏网之鱼。

韩信被斩杀之后,又被诛灭三族。据说,韩信的后代并没有全部被杀死。萧何出于愧疚,偷偷藏起了韩信的一个后代。韩信的这个后代后来逃到了南越一带,改姓韦。有些韦姓人士认为自己是韩信的后代。

功臣铲平吕氏的时候,吕氏并没有被斩尽杀绝。吕泽的一个后代有幸逃出生天,最后这个后代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吕光。吕光后来建立了后凉。如果说韩信的后代改姓韦只是传说,吕光则是货真价实的吕氏后代。

古代科技相对落后,罪人的家属一旦逃出生天,有很大几率逃过一劫。如果是孩子,过一段时间,这个小孩长大之后,相貌发生变化,可以相对容易地洗白。古代也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长时间追捕一名囚犯。

虽然,囚犯的家属可以逃出生天,但是大多数人根本无法逃走,绝大部分家属只能等着被杀,最终落个了全家被斩杀的悲惨命运。

古代有残酷的连坐制度,家人和族人都在连坐范围之内。一旦有重大罪犯,他的家人和族人都在连坐范围之内,也有可能在诛杀范围之内。这些人都是朝廷重点“关注”的对象。

皇帝决定将某个历史人物斩尽杀绝的时候,往往会先把这个人的家属全部控制或者监视起来。一旦判决将其满门抄斩,相关人员会立即将犯人家属抓起来,来个一网打尽。这些家属一个都跑不掉,都会成为砧板上的肉。

古代交通和通讯都不太方便。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犯人被审判的过程往往都是机密,外人很难知道审判的具体结果。审判结果公诸于众之后,传播需要一段时间,传到罪犯家属的耳朵中也需要一段时间。

既然罪犯被判满门抄斩,官府或者朝廷必然会防止罪犯家属逃往。往往伴随着审判结果而来的不是立即公诸于众,而是捕快或者军队先到罪犯家中将其家属控制,最后一一斩杀。当这些家属知道审判结果的时候,已经很难再逃跑。

即使家属们提前知道了宣判结果,也很难逃出生天。古代时期,被满门抄斩的人往往不是一般人,要么罪大恶极,要么位高权重。这些人往往都住在城市中,逃出城池需要经过城门。

家属出逃之时,需要经过城门口。一旦有罪犯被判处满门抄斩,城门一定是重点防卫的地方。城门一旦关闭或者重点关注,罪犯的家属很难逃出城,最终也会被官兵或者捕快瓮中捉鳖。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户籍制度、天眼系统、指纹系统等,却也有严密的制度控制老百姓。城市里面有严格的保甲制度,农村也有相应的里甲制度等。古代基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设有啬夫、亭长、里正、甲首、里长等职位。

明朝时期,王守仁创立了十家牌法,要求每十家为一牌,设立牌长一名,十家轮流当牌长。牌长负责每天沿门按牌查看动静,发现面生可疑之人,立即向官府报告。

基层的什伍、保甲还有相互监督的功效,也有连坐的可能。在秦朝时期,一家犯罪如果其他家庭不检举或者窝藏隐匿,按照同罪处理。一旦某一家被判满门抄斩,其他家庭可能早就已经检举或者将其控制起来。

严格的基层控制加上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人口流动非常困难。一旦没有户籍,就只能到山里打猎或者当盲流。这些人逃到其他村庄或者城市,就成了“陌生人”,可能刚刚到别的村庄,就被别人告发。

一旦被官府盘查,可能就会将海捕文书和画像翻出来对比,最后可能还是不能幸免于难。一般情况下,如果有幸逃出升天,可能还是需要想办法先把身份洗白,或者出逃一段时间,亦或者落草为寇等。

满门抄斩是非常残忍的一种处罚,也非常不符合法律精神。进入近代之后,各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也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连坐制度逐渐被各国摒弃。罪犯被满门抄斩可能性越来越小,甚至完全没有。

点赞11、来宾市 网友:枫无痕

想偷偷跑掉,可能连城还没出就被“保长”给捉回来了。更何况野外艰难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你的生存。

当然,也有极个别成功跑掉的,但结局也是让人唏嘘。只能说,阴差阳错后,能有善终的凤毛麟角。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逃跑成功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满门抄斩时,不是不想跑,是来不及跑,也不敢跑,更不知道向哪跑

司马懿下令诛此人三族,却不料有一人逃脱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要说最后的赢家,当属司马家族无疑。晚年的司马懿成为曹魏的权臣,手握兵马大权,势力如日中天。

而奠定他不可撼动地位的一次重要事件,就是大家熟知的“高平陵之变”。正是通过此次事件,司马懿成功从魏家手中抢来魏国大权,控制住京城洛阳。

事情还要从魏国第三位皇帝曹芳说起,公元249年,年满17岁的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时任大将军的曹爽以及众多曹家部将均从行。

被辅政大臣曹爽排挤多时的司马懿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控制曹爽部下,接管其负责的军事,命令掌管粮草的大司农桓范接管曹爽之弟统领的禁军,统摄曹魏大营,史称“高平陵之变”。

但虽被司马懿委以重任,但身为曹爽高级智囊的桓范对曹爽依然是忠心耿耿。所以,趁着夜色离开洛阳城直奔高平陵,向曹爽献计,希望他能够审时度势,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司马懿,恢复政权,这是唯一能够扭转局势的机会。

然而,司马懿一方面威逼郭太后下诏,斥责曹爽兄弟谋反。而私下里,又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剥夺二人手中的兵权,并没有加害曹爽之意,只要交出兵权,可保荣华富贵。

惊慌失措的曹爽最后选择相信司马懿,主动请求交出兵权,随曹芳回到洛阳。然而刚刚回城,瑕疵必报的司马懿就派兵包围曹爽及其党羽,以谋反罪诛杀三族。

背叛司马懿,替曹爽出谋划策的桓范也位列其中,桓范全家几乎全部丧命。然而,在这场腥风血雨中,也许是受到上天的眷顾,桓范的幼子桓楷侥幸逃脱。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此人隐姓埋名,励精图治,着重培养后代,从没有忘记过杀父之仇。经过桓楷及后人的不断积累,到其玄孙桓温这一代时,已经任荆州刺史,还机缘巧合地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子成了晋明帝司马绍的驸马爷。

有了这层关系,桓温的权势不断积累,已经成为决定朝堂决议的重臣,并在各项战役中屡立战功,几乎夺取了东晋的所有军权。而司马家已经日薄西山,成为桓温手里的鱼肉,被玩弄于股掌。

公元403年,也就是“高平陵之变”后的第154年,经过桓家几代人的努力,桓温的儿子桓玄,终于不再满足于司马家俯首称臣,就像当年的司马炎代魏建晋一样,逼迫当时的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政权。

就这样,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桓氏一族,凭借一只“漏网之鱼”,成功完成反杀,报了灭族之仇。

然而“桓楚”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仅仅几年时间就被推翻,这可能就是历史的一种因果循环吧。

古代的满门抄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酷刑?

可是纵观历史,被判满门抄斩后,能有如此传奇事迹的,也仅仅只有桓氏一族。大多数人在面对如此灭顶之灾时,更多的只能选择束手就擒。

那么,电视中一直提到的“满门抄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酷刑?同样是一人犯罪,全家都受牵连的"诛九族"又有之有什么区别呢?

1、满门抄斩

虽然说在电视剧的耳濡目染下,满门抄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词语,但是历史上真正实施此类酷刑的皇帝并不多。

如果被判满门抄斩,不仅家中的全部财产都将被全部没收,而且一人犯罪,全家牵连,从上到下,老老少少一个不留。

不仅家族亲人,就连仆人和丫鬟以及厨子都要牵连其中,不能幸免。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惩罚手段。

然而,即便如此,满门抄斩也要比诛九族更轻一些。在古代,只有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才面临被诛九族的严厉惩罚。

2、诛九族

关于“九族”是哪九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另一种说法就是,父四族、母三族和妻两族,加起来就是九族。

这种难以想象的刑罚一直没有定论,而造成不同说法共存的原因,就是因为制定刑罚并没有过于精确的定义,而在实际执行中也是各不相同。

就连族刑连坐法的实践家商鞅所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也就是说,沾亲带故的重度刑罚,制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起到威慑的作用。

所以说,所谓的诛九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是一种“虚称”,也就是泛指的意思。

“九”在古代,代表着至高之数,故“九族”也并不一定仅限于上面介绍的各系亲戚,实际就是有亲缘关系的所有族系及其支系,有时候连关系密切的朋友也都会受到无辜牵连。

因此,这就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界限,恰好可以让封建统治者手握更多的话语解释权。于心不忍时就少砍几族,咬牙切齿时就一定要斩草除根。

为什么被满门抄斩后也不偷偷跑掉?

既然被处以极刑,而且古代又没有摄像头监控,也没有DNA技术,那为什么不在被逮捕前偷偷跑掉,争取一线生机,而是会坐以待毙,等待最终的判罚呢?看完下面的介绍,你就会明白这并不是古人缺乏智慧,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来不及跑

在古代,通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大家传递消息都是靠腿,要么是人腿,要么是马腿。就连圣旨也都是通过专人负责传达和执行的。

而当朝大臣被处以满门抄斩或者灭九族的重罪时,往往都是当朝宣判,并不会有人提前打招呼。而一旦宣判,当事人就会被现场批捕,根本就没有通风报信的机会。

就算是有他人冒死送信,但执行逮捕命令的人更会马不停蹄地赶到大臣府邸及亲戚家中,将所有涉及的人员全部逮捕归案,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就被押入大牢,等待最终的审判。

所以,就算你想跑,但因为交通不发达而且信息传递性差,而且更无法预知某天就被哪个几十年不联系的亲戚牵连,根本就来不及跑。

不敢跑

首先,古代人对皇权充满畏惧,哪怕被判处死罪,也会认为这是皇帝的旨意,自己无法违抗,甘愿受罚。

而且,普通人一般也不会有机会被判满门抄斩,能有机会被抄家的,大多是朝中权贵。这些人曾经也深受恩宠,才能拥有现在的权利和财产。所以,还有很多人心存幻想,认为皇帝也许会回心转意,继而放他们一马,在这种侥幸心理作祟下,宁愿被捕入狱,等待重获新生。

其次,虽然古代没有身份证,但是有严酷的户籍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照各种身份信息登记在册。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实行连坐制度。

规定居民绝不可以擅自迁居,而且是相互监督,相互检举,如果明知成员有错而不揭发,或者故意窝藏,就会十家连坐。

最重要的一点,凡是有人员远离居住地百里,必须具有当地政府开具的证明,也就是“路引”,否则寸步难行。如果想拖家带口得逃跑,到任何地方都会被保长盘查,一旦发现可疑之处,就会立马禀报,否则当地村民也会跟着连坐遭殃。

最后,一旦有人员事先得到消息,或者存在漏网之鱼。当地官员就会立即将画像贴满大街小巷,进行全城通缉,而且会高额悬赏。几乎是集全城之力围捕逃跑的人,可谓是九死一生,所以认命是很多人的最终选择。

不会跑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跑,也不知道往哪里跑,更不懂得在野外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如果不是触犯了滔天之罪,或者威胁到皇权,不会被判“满门抄斩”这种罪行,而能有如此影响的人,绝不会是贫苦的普通老百姓。

这些朝中贵臣,平时锦衣玉食,家中仆人上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冒然出逃,为了躲避追捕,只能逃到深山老林独居。

而他们根本就没有野外生存的技能和经验,在面对凶险的野外环境时,很难自给自足,大多数人都无法自力更生,最终的结局也是死亡。对他们来讲,真的是寸步难行。

所以,与其苟且偷生,不如铁骨铮铮,选择听天由命也算是一种解脱。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不想跑,而是有他们的难言之隐,这既是大环境下的无奈之选,也是触犯法律后不得不接受的惩罚。

当然,我们都被电视剧或者小说中那些满门抄斩的情节误导了。那些一个不落全部杀掉的情形,也只有在古老野蛮的早期存在过。在魏晋之后,就很少再被使用,而且对老人和孩子也是网开一面,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惨绝人寰的酷刑早已不复存在。

我们要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违反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公民,要善良地活着,让这个社会更加文明,拥抱这来之不易的美好!

点赞12、湘潭市 网友:绯樱漫天

在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刑罚,最严厉的酷刑当然是凌迟、腰斩、满门抄斩和诛九族了,凌迟和腰斩只涉及到个别少数人,而满门抄斩和诛九族就牵连到太多的人了,一人犯罪,全家被斩,从上到下一口不留,说来也是相当的无情,这样严厉的惩罚足以让一个家族消失覆灭,但是让人想不通的是当满门抄斩的命令下达之后,这些家人为何不偷偷跑掉呢?



古代能被判处满门抄斩的人,往往都是达官显贵,一般都是想谋权篡位、造反、投敌或者是被诬陷,才会落得如此的下场,他们家中的财产悉数全部被没收,全家上下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被推上断头台,这对于重视香火延续的古人来说是莫大的惩罚,之所以会下如此的狠手,主要是为了斩草除根,肃清任何可能会复仇的力量,因此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满门抄斩的事情发生。


满门抄斩往往和诛九族同时进行,九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指的是自己的这一族,母族就是母亲那边的亲戚了,范围是外祖父全家和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和其后代,妻族包括岳父的家人,再加上岳母的娘家,这几族加起来牵连的人口众多,整个算下来有千八百人,若是下令诛九族,基本上这一家族无人能生还,整个家族会从此覆灭。



对于某些罪过极深的人,就会使用这种刑罚,犯下重罪的人,虽然是无法逃脱的,但是其家人为何不尝试逃生呢?


其实他们并非不想,而是不能不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交通限制在现代社会想去哪里都方便,不是飞机就是火车,当然了犯了罪同样也是跑不掉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一般都是步行,有钱人家或许能骑马逃跑,但跑到其他地方也是人生地不熟的,这跟流放没什么区别。



二是思想问题,在古代大家都有忠君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受到满门抄斩的惩罚羞愧都来不及,有的人还心存侥幸心理,还在想着皇帝是否会饶过他们,因为有的朝代不会杀害幼女,老人,这些人自然不会想着逃跑,那样的话岂不是给家门蒙羞。


第三点就更现实了,那就是没人脉没背景的人,逃跑很容易被抓,古人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他们出远门都需要有路引,没有路引几乎是寸步难行,如果发现有逃脱的人,就会在大街小巷张贴告示,给出悬赏来抓捕那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被人发现举报,如果这样的话,受到的惩罚会更严厉。



当然说归说,也不是说古代就没有逃脱的人,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要躲藏个把人还是能的,落草为寇、出家当和尚也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不进城,不去人口稠密的地方,不闹事,那么朝廷也懒得管了,也管不了,时至今日也有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用过身份证,照样活得好好的,只是没那么方便而已。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