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门抄斩,为什么不偷偷跑掉?
可以跑掉,但跑了不等于就没事了。
在不少人的概念里,古代通讯技术低下,又没有什么人像识别和DNA检测技术,那些被处以是满门抄斩的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漏洞,来一个一走了之。
只要在官兵前来抓之前,带上一家老小以及金银细软,跑路至深山老林或者隐姓埋名,甚至浪迹天涯,那绝对是能活下去的。
但实际的情况是,古代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很少有逃跑的,大部分都是难逃一死。
那么,为何这些古代的犯人不偷偷跑掉呢?其实很简单,不是犯人们没想过跑路,而是跑了之后,就会相当麻烦。
甚至,比直接受死还要残酷,因此,犯人们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下什么叫做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顾名思义,就是在抄没家产的同时,还要将犯人全家集体斩首,这种刑罚,在古代历代王朝中,是最残酷的一种。
另外,在古代时期,满门抄斩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诛族”。
所谓诛族,是指将该犯人的族人全部诛杀,不过,在不同的朝代,对于诛族的具体定义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先秦时期,诛族被称为“夷三族”,这三族包括姥、母、父三族,另外根据史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姥、母父、兄弟这三族。
而在秦朝时,被史料明确记载的“夷三族”者,一个是丞相李斯,另一个则是赵高。
李斯在帮助秦二世胡亥登基后,朝政大权落入了赵高手里,而赵高为了巩固权力,诬陷李斯“谋反”,最终怂恿胡亥将李斯腰斩,并“夷其三族”。
除掉李斯之后,赵高逼迫胡亥自尽,立子婴为帝,结果被子婴反杀,同样也被“夷三族”。
秦朝灭亡后,这个“夷三族”的刑罚却被流传下来,汉代时不少人就尝到了其中滋味,像汉初功勋盖世的大将军韩信,也是被吕后下令“夷三族”而死。
随着朝代的更迭,“夷三族”也逐渐有所发展,涉及的成员从犯人的“三族”上升至“五族”、”七族“,辐射面更广,被处死的人更多。
而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或者小说里看到的”诛九族“。
这九族的具体成员,普遍认为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按照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将一个家族一网打尽。
由此可见,古代的刑罚制度是多么残酷,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更是“发明创造”了一个“诛十族”的说法,当时,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宁死不愿归顺朱棣,惹得朱棣大怒,当庭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
“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明实录》
都知道诛九族是包括父、母、妻,那么这第十族又是什么人呢?据记载,当时朱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方孝孺的学生算作一族,拉到刑场斩首。
了解完什么叫做满门抄斩,以及古代的株连刑罚之后,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就是这些即将被诛杀的人,也就是犯人的族人,为什么不提前偷偷跑掉?
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一个大活人呢?他们之所以不跑,是因为知道跑了还不如不跑。
想偷偷跑掉也不是不可能,但这里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提前得到消息,另一个是贿赂地方官员。
提前得到消息,就是说在被抓之前,通过某种渠道,或者是有事先预感,从而做相应准备,带上家人老小逃走。
但这个前提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了。
古代传递一个信息,主要是依靠遍布全国的驿站,皇帝下达了一道指令后,就会通过驿站,传递到全国各地。
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个人被诛九族的命令被下达后,也是通过驿站传递。
而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这个消息被传递到犯人所在的地方之前,是基本上不可能被提前知道的,既然不知道,那就没有逃生的机会。
至于说什么飞鸽传书或者八百里加急之类的方式,且不说犯人有没有使用这个的能力,即便是有,谁又会冒着违背皇帝诏令的风险,去给犯人通风报信呢?
所以,这个前提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另一种是贿赂地方官员,也就是说,在得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后,花大价钱买通当地官员,从而不对自己进行羁押,这样就能让自己和族人逃出升天。
这种方式可行吗?答案是不可行。
第一,风险太大,第二,一旦这个官员被人检举放走了犯人,那么等待他的将是罢免官职,甚至被处死的结果。
所以,没人会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
即使是这两个前提某一个成功,比如提前得到消息,但犯人们依然不会选择偷偷逃走,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首先,假设一个犯人有机会带着一家老小逃走,那么他至少需要一样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他就会寸步难行。
这个东西在古代叫做”路引“,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行证。
古代时,若是一个人想要远行,路引是一件必须要有的物品,没有路引,可能这个人连附近都去不了。
比如在明朝时,就规定了凡是”离家百里者“,就”须持路引“。
若是没有,那按大明律法,士兵就会被以逃军论处,平民则会被以”私渡关津“论处,每一项可都是大罪。
那么,可不可以办理一个路引呢?可以,就是手续有点繁琐。
还是以明朝为例,如果一个人想办理路引的话,首先需要向所在地的里长和甲长提出申请,等到他们核查无误后,再将申请递到州县进行复核。
并且,这份申请中,需要注明申请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等信息,同时还要写明为何申请路引,要去往哪里,何时回来等内容。
除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外,明万历年间,路引还需要注明申请人的父母家人等信息,以方便各地进行查验。
”若州县为远行,照得本州县某百户某人,年若干岁,身长几尺,无须有须,方面亦或瓜子脸,面白或黑或紫等色,有无麻疤“---明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吕坤设计的路引要求
这样一份信息详尽的路引,单是申请起来就十分麻烦,而那些犯人因为犯罪,也基本上失去了申请路引的可能,所以,在知道没有路引的严重后果后,他们只能选择不逃跑。
除了路引之外,即便是侥幸犯人们侥幸逃了出去,也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第一,犯人也是人,总需要吃饭住宿吧,住宿还好解决,随便一个荒山野岭或者是破庙之类的就能栖身,但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哪怕是你带着金银珠宝,但金银珠宝不能当饭吃,你得拿它来买或者是换食物充饥,但在古代,有句话叫做”十里不同音“,一个陌生的面孔突然出现,很容易被当地人警觉。
而警觉的结果,就是报官,报官之后,就会被抓回来归案。
除非是遇到那些当地的大财主或是有势力的人,得到他们的赏识或者是庇护,这样尚且有可能换来一条生路,但这种事只能是想想,现实中很难遇到。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早就有对于包庇以及窝藏罪犯的严厉惩处。
古代实行里甲制,每十户为一甲,每百户为一里,里长和甲长相互保识,并对所在地方进行监管,这就组成了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如果在当地发现陌生流民隐瞒不报或是窝藏包庇的话,首先包庇之人就会有罪,根据明朝规定,只要是当地发生盗窃案件,无论是不是这个流民所为,那全部归责于此人,并且,对他包庇之人也会连坐。
若是发生更恶性的案件,那么官府第一个要查的,就是包庇流民的人家,届时,各种严酷刑罚就会轮番上阵。
在这种架势之下,没有人敢和官府对着干,所以也就不会包庇罪犯了。
那么,这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犯人,难道侥幸跑出去之后,就没有一点活路了吗?有倒是有,只是会活得很艰难。
比如,落草为寇,再比如出家当和尚。
但需要注意的是,落草为寇虽说听起来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山贼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不仅要胆大,并且要心狠。
最主要的是,山贼本身就是一群亡命之徒,面对一群被迫逃命的人,尤其是那些带着一家老小,且还有家眷的犯人,他们的第一想法不是收留,而是抢掠。
可能入伙还没达成,就被山贼们吃干抹净了。
而出家当和尚同样也不容易,很多电视剧中,在涉及到一个人犯了重罪后,选择遁入空门就万事大吉,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现实。
为什么呢?那些大寺庙,里面的和尚都是有身份证明的,除此之外,要想出家,还需要有度牒,没有度牒,大小寺庙都不敢收留,不然就会引来官兵的围剿。
落草为寇不成,出家当和尚也实现不了,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逃到深山老林里离群索居,当一个野人。
但问题是,在深山老林里活着可不容易,豺狼虎豹、蚊虫鼠蚁,每一样都可能会要了人的命。
所以,古代那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即使是有可能跑掉,他们也不会逃走,因为在跑了之后,会遇到各种麻烦,这些麻烦会让他们生不如死,与其那样,还不如一刀来个痛快。
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监控摄像头,更没有DNA技术,那些被满门抄斩、诛连九族的人,其实完全可以提前收拾行李逃跑,躲到深山老林里,带上一家老小偷偷苟活。
就像现代人的思维里,很多逃犯都会想方设法的躲避追捕,但古人很少却这么做,选择偷偷逃跑的人更是少数,难道是古人不害怕这种严格的惩罚吗?为何不选择偷偷转移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想要清晰的知道深层因素,还得从基础的知识了解开始:
01:满门抄斩、诛连九族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刑罚很多,其中最严重的的莫过于“杀头”,如果犯下了滔天大罪如造反、欺君之罪、犯上等,就有可能会被全家送上“刑场”,甚至是不管远近亲疏的亲戚都会被牵连,上下几代人都要被连坐,难以再翻身。
“满门抄斩、诛连九族”这种做法最初始于夏商时期的连坐法,在秦朝的时候被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丞相李斯就被诛连三族,而明代的方孝孺也被灭了十族。那么问题来了,惩罚往往是针对整个家族的,但导火索是因为家里的某个人犯了罪,为何那些没有犯罪的亲属不提前逃跑呢?
1:信息不畅通,来不及逃跑
古代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冲浪,通讯工具对比现在较为落后,只能靠“飞鸽传书”或者是人与人口口相传而传递,不像是现在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看到最新进展。
古人传递消息的渠道的比较闭塞和单一的,他们只能靠人或者动物传递。而通常来说,被宣布满门抄斩时,多数是在朝廷上,又或者是私密决定的,不会大张旗鼓的宣告,可能只有被处罚者一个人知道,亦或是全都不知情。
当知道自己被满门抄斩的时候,当然想第一时间通知家人逃跑,可是没有通风报信的途径,更没有这个时间!没等信息传出去,官府的人已经到了你家抓人了,又或者是等官兵上门了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想要提前逃跑根本不成立,家人和亲戚通常都是被动接收到的消息。
2:古人重视感情和伦理,君臣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古人可能已经知道要被抄斩的事情了,但没有偷偷逃跑是因为有所顾虑。第一,他们重视亲人之间的感情,古人在这一点上一直做得很好,比较重视家庭伦理观念。所以当家中有人被严刑惩罚时,他们会选择陪伴而非逃匿;
再者,古代的君臣思想也深入人心,例如那句名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很多被处罚的人都服从“上级”的命令,不会做出违抗。而亲戚家属可能也出于这种想法,并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会认为官兵不会伤及妇幼、老人,最多也只是受牵连流放、充军而已,在有这种思想准备后,所以不会选择逃跑。
3:交通条件限制,活动范围局限性,让逃跑成为难题
古代车马很慢,对比现代是真的慢,他们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只有步行和骑马。不像是现在有高铁动车飞机,坐地日行千里都不是问题,流动范围可覆盖全球,以往人们的活动范围受限于交通工具,通常是生活在很小的半径里。
如果犯人要逃跑,紧急情况下可能连收拾行李和盘缠都不够时间,更别提步行走出官兵层层封锁的城里,或者是骑马闯过重兵阻拦的士兵群了。所以在交通范围的限制下,那些诛九族牵连的亲属会:我好想逃,但是逃不掉。
4:古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充分
古代社会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时间去外部出游。男的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很初级的方面,而妇女因为足不出户更是如此,外面的世界可能对她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基于这种情况,逃跑者想跑也跑不掉,因为不认得路,没有一个严格的“向导”,足不出户、有没有地图的人,只能在家里等待官兵的到来。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成功跑了也很难生存下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钱没势无人投靠怎么生活?与其苟活着不如留守家中服从惩罚,万一上头网开一面了呢?
5:逃跑后心理压力巨大,而且会处以加倍的惩罚
对要被惩罚但成功逃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其实很大。他们首先要隐姓埋名生活,同时每天要躲避官方的通缉令,每一天过得提心吊胆,害怕被人突然认出来然后举报官府。
如果是逃跑再被抓住,那可是罪加一等,要面临更加严重的处罚。与其这样,不如赌一把,因为并不是说要抄斩的,最后都是严格执行,很多人是被罚去充军和流放的,由此看来每天担惊受怕,提防着全城通缉,还不如坦然应对。
6:缺乏陌生环境生存经验,加上古代的严格户籍制度和地区排外性,逃跑很难
最后,是古人普遍缺乏野外、陌生环境生存能力。古人向来提倡落叶归根,很讲究故乡情结,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背景离乡,抗拒去陌生的环境生活。其次,古人不像现代,懂得那么多的野外生存技巧,更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食物,能够支撑他们在流浪天涯中生活下来。
就算真的跑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也会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严格的户籍制度,盘查肯定少不了,其次是大多数地域的人排外性很强,去到那里很难融入其中,会显得格格不入,极难适应。再加上一些官方机构的存在,如明清时期的锦衣卫和东厂,让很多普通的人插翅难飞。
所以说不是不想跑,是根本跑不掉,跑得掉之后的难题,比不跑还多得多。
写在最后
古人也很聪明,他们一方面是真的不想跑,家里老小都在怎么跑?而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跑不掉,逃出熟悉的环境难于登天,更何况要面对层层的围追堵截,一旦被发现可能就当场处置。所以,与其去接受这些变数和未知的挑战,还不如听从命令争取获得从轻发落,这就是古人不逃跑的原因。
这种处罚现在回看十分的不人道,但也囿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不得不这么干。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案例都启示我们:不要轻易触犯红线规定,也不要挑战法律的权威,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 好习惯,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严惩。
古代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人脸识别,也没有指纹和DNA检测技术,更没有天眼监控系统,潜逃不是什么难事。
跑掉之后可以隐居山林,也可以到庙里出家,甚至还可以贿赂官员,更改名字,重新建户,逍遥自在地生活。
1998年河南周口五兄弟杀人后,还能将身份信息更改,换了身份证,潜逃了17年。现代身份信息如此严格的情况下,尚且如此,何况古代?
但是,这种可能性只是极少数人能做到,实际上大多数人根本跑不掉,在古代只要是被处以满门抄斩,基本上在劫难逃。
即使跑掉也很难活下去,面临的环境更恶劣,麻烦更多。
只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满门抄斩,问题就不难回答。
什么是满门?满门是指全家。
“满门抄斩”就是一个几代直系亲属全杀光,一个不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的重臣、年过七旬的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本人和妻女弟侄七十余人被一并处死。
满门抄斩,古代刑罚中仅次于“株连九族”的重罪。
以清朝为例,“凡谋反,谋大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父子及祖孙”。
除了谋反外,里通外国、谋杀皇室宗亲、抢夺军饷、抢夺皇粮也是重罪,大多也会面临“满门抄斩”的处罚。
被判处满门抄斩后,首先是跑不掉。
古人重孝道,拖家带口不好逃
中国封建社会独尊儒术,讲究孝道。
而被满门抄斩的人大都是地位显赫之人,更注重尽孝。
这些家庭往往人口很多,多则数百口,少则几十口。
而且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青壮年逃跑非常方便,老年人腿脚不便,就成为拖累。
但是丢下他们自己逃跑,却又于心不忍,所以行动起来很慢,很容易错过时机,被官府抓住。
官府讲效率,抄斩之前被监控
虽然说古代是人治社会,不像现在司法制度健全,但是古代皇帝对满门抄斩也比较慎重,判处满门抄斩之前,首先要抓走主犯,再用各种手段,搜集证据。
当下达满门抄斩法令前,是不会事先告知的,先是突然袭击将主犯囚禁,投入大牢。
同时要进行一系列行动,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满门抄斩法令下达前,不但主犯已经失去自由,其家属也已经被官兵24小时监视居住,住宅陷入官兵的重重包围之中。
里面的人不能自由进出,更不能有外人进入。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防止串供,二是防止你逃跑,三是怕你自杀。
在此情况下,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又如何能逃跑?
保密工作好,消息难以传递到
被判处满门抄斩的,大多不是普通人,很多是朝廷要员,这些人党羽遍地,一举一动关乎国家稳定。
如果事先泄露了消息,一是会让罪犯及其家属逍遥法外,二是会让他们跟余党串通进行谋反,后果非常严重,关乎社稷江山存亡。
比如汉献帝想要将曹操满门抄斩,写了衣带诏,因为走漏风声反而被曹操知晓,将执行人董承反杀。
还有东吴第二位皇帝孙亮想要将大臣孙綝给来个满门抄斩,结果事情泄露,打虎不成被虎伤,被废为会稽王。
再打个比方,宋高宗想杀岳飞父子,能让他事先得知吗?
所以满门抄斩,都是在绝密情况下进行的,不会大声嚷嚷。
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不是直接办案官员,根本不知道谁被处以满门抄斩。
向罪犯通风报信的官员,要面临株连九族的风险,没有人敢这样做。
通讯设备差,通风报信慢半拍
如果官员事前得知消息,又同情被处罚的嫌犯,也豁出去了,不怕被株连九族。
那么他们能不能提前通知嫌犯家属,让其逃跑?答案是否定的。
古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也非常落后。
假设某个官员提前得知消息,想要告诉当事人及其家属,需要很长的时间。
最快的手段是派人骑马通知,古代的驿站是公用的,百姓无法使用,不能在途中换马。
这就意味着马儿在途中需要休息,需要补充能量,骑马人也需要吃饭、休息。
在此情况下,一匹马每天能走的距离也就一百里左右。
而执行满门抄斩的官兵,胯下都是骏马,无论是爆发力、耐力和奔跑速度都非常快。
不仅如此,他们拥有驿站资源,完全可以途中不休息换马来争取时间。
如此一来,消息还没有送到,执行刑罚的官兵就赶到了。
还有人会说,古代虽然通讯手段落后,不是还有飞鸽传书吗?
的确,飞鸽传书古已有之,它是古人最快捷的联系方式。
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
但是这需要长时间在固定的两地之间进行训练,非专业人员难以做到,想不被擦察觉也很难。
假设做到了,能用信鸽将消息提前送出去,当事人及其家属是可以潜逃的。
但是潜逃之后,他们真能逍遥法外,自由自在生活吗?同样不可能。
因为潜逃之后,他们还会面临诸多麻烦。
城门都设防,想要出去很困难
一般被满门抄斩的人都不是贩夫走卒,普通百姓,不是土豪巨富,就是王公贵族或者高官名将,他们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这些人生活在哪?当然在繁华都市,不是穷乡僻壤。
城市跟乡村不同,都有城门,城门有官兵24小时执勤,想出城比登天都难。
路上多盘查,没有“路印”会被抓。
古代很多朝代人口禁止流动,逮到要被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往来有印信为证,譬如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路引)等,这样就能畅通无阻。
百姓出门也要携带相关手续,譬如学子进京赶考、商人远行做买卖,需要事先向官府报备,申请关卡通行证,在必要的时候出示。
一旦罪犯及其家属潜逃,朝廷就会对其进行通缉。
按照规定,无论住客栈还是去饭店就餐,或者路过关卡,都要出示手续。
如果没有手续,被查到的几率很高。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重臣商鞅就是在被通缉的时候,因为没有携带相关证件被客栈老板举报落入法网。
当然,古代防伪技术落后,伪造证件通过盘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即使侥幸通过盘查,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古代的人烟稀少,对环境破坏不是那么严重,生物链非常完整,只要稍微偏僻的地方都有猛兽出没。
晚晴和民国甚至建国初期的50年代,江西、湖南、福建南部等地较为繁华的县城还闹过虎患。
为了对付老虎,老百姓不得组织打虎队自卫,甚至放火烧山。
因此,古人逃跑后,想在深山老林定居也很难活下去,不是被饿死、冻死,就是成为老虎的盘中餐。
古代官话没有普及,到一个陌生地方说家乡话很容易会被人听出来。
古代流动人口不像现在这么多,某个地方突然出现一个或者一伙操着“外语”的陌生人,很引人注目,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当地人注意。
如果这些地方张有官府的通缉令,大家自然而然会将你对号入座,为了赏金去官府举报你。
满门抄斩的罪犯及其家属逃跑了,朝廷出的赏金是非常可观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亲朋好友都会为了赏金出卖朋友,何况素不相识的人?
所以说,躲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去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也是一个奢望,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落网。
寺庙去出家,大门也难对你开
在古代,统治者不反对封建迷信,因为宗教能巩固政权。
因此,古代很多朝代的皇帝都信仰和推崇佛教或者道教。
在此背景下,古代寺庙很多。
寺庙是一个清净之地,一般看破红尘的人都会去寺庙出家。
理论上,被官府通缉的人也能到寺庙出家。
但是,那里也不是没有王法的。
事实上想要出家也要在官府处申请渡牒,即我们说的营业执照。
有了这个,官府才能根据政策对你免丁口税。
因此,寺庙不会随便收人,也会核实对方身份后才会允许出家,一般对于来历不明的人寺庙是不会收留的,那样会引火烧身,自找麻烦。
历史上,河南大名鼎鼎的少林寺曾经几次被烧,原因很多,其中在民国时期被石友三烧掉,是因为少林寺和尚介入军阀纷争。
因此说,佛门和道观属于净地,住持也好道长也罢,他们都会远离政治斗争,不会收留来路不明的人。
落草去当寇?门槛高得不得了
不能隐居山林,投靠土匪和盗贼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很难。
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人一般都是心狠手辣、无父无君,“大奸大恶”之人,这些人六亲不认、无恶不作,丧尽天良,都是些亡命之徒。
再说,贼寇那里资源有限,多一个人多一份负担,一般百姓他们是不会收留的,除非你足够狠毒,有利用价值。
看过水浒的人,对林冲投奔王伦的过程记忆犹新。
林冲投奔王伦时,必须要杀人,甚至杀无辜的人,作为投名状。
当然,你也可以将你携带的金银细软作为资本,加入他们的团伙,但是也只是一时的,那些财富一旦被用完,难保他们不过河拆桥,将你抛弃。
总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朝廷要将你满门抄斩,基本上插翅难逃。
1390年,明朝第一权臣,76岁李善长连同子女70余人,一起被朱元璋斩首,而作为曾经一人之下的大臣,尽管李善长手持免死金牌,仍然没有逃过被满门抄斩的命运,整个家族连一个活口都没剩下。
那么为何权倾朝野的李善长,不想办法让自己的家眷偷偷跑掉呢?古代的满门抄斩真的无法抗拒吗?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什么是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是古代对臣子最严厉的惩罚之一,满门就是指犯人全家(包括家奴),抄就是抄家,并没收全部财产,斩就是斩首,一般只有犯下“十恶不赦”这样的大罪才会被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的范围非常大,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不过通常是不会诛杀女眷的,而是让她们充当官奴。另外,满门抄斩的范围要小一点,相比于动辄斩首上千人的诛九族,满门抄斩牵连的人要少很多。
那么,满门抄斩真的能跑掉吗?
在古代,如果一个家族被判满门抄斩,那么这个家族是很难摆脱这个悲惨宿命的,即便古代的消息没有现代这么灵通,但是逃跑的难度也非常大,具体有以下4点。
1.在抄家之前,整个家族就被官府控制住了
在古代,很少有人会逃过满门抄斩的惩罚,因为还不等你知道消息逃跑,抄家的人就已经杀上门来了,因为在古代当官,文官一旦做大了,家属是要搬进京城生活的,而且皇帝还会根据官品大小,赏赐官员面积不一样的宅子。
这么做明面上是奖励臣子,实际上却是一种制约,为的就是防止大臣以下犯上,毕竟直系亲属都搬了过来,要满门抄斩,谁也跑不掉。尤其是武将,一旦出去打仗,其家眷必定留下当人质,为的就是防止武将谋逆。
很多人都看过《水浒传》,里面描述宋江劝降武将的情节就是这个流程,一些被梁山泊生擒的武将,宋江都会极力挽留,而这时武将们都会找个说辞,说自己的家眷在某某地方,实在无法与宋大哥某事。
但这时候宋江就会大义凛然让武将放心,说你全家老小都在都上山了,你可以放心了,其实这句活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你要不投降,你的全家就会被我“咔嚓”了。
2.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人很难逃离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人也是有身份证的,而古代那些潜逃的人,就会成为“黑户”,要知道古代对“黑户”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一旦被抓就要成为奴役,尤其是在太平时节,根本没法跑。
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保甲制度”,未经允许是不让普通人离开居住地的,擅自离开就会被判为“逃户”,而满门抄斩的对象更是如此。
就算一个被判满门抄斩的人侥幸逃走了,但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保长隔三差五的登门核实身份,询问这个人姓甚名谁、多大年纪、从哪里来有到哪里去,一旦稍有纰漏,就会被官府缉拿,根本逃不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有那种被权臣所害,满门抄斩后逃得一命的主人公,最后还会靠着顽强的运气,上演王者归来的桥段,但这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犯人在逃跑的途中就会被捕快抓住了,这才是常规的结局。
3.满门抄斩的信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所以根本没有机会逃掉
皇帝下达的满门抄斩信息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的,因为皇帝下达的命令都是非常快的,甚至为了效率,还会使用飞鸽传书。比如李善长,在被抄家之前完全没有任何消息流漏出来。
要知道李善长可是明朝的文官领袖,这样的势力,哪怕提前一小会知道信息,也不会全族被灭。而且办理抄家的人员,还极其讲求效率,他们会使用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兵分3路;一路负责从皇帝这里接圣旨,一路直接包围犯人的家,并宣布满门抄斩,根本不给反应的时间,剩下一路则关闭所有城门,防止犯人出逃。
可以说面对这种局面,除了身处外地之人,任何人都插翅难飞,毕竟古代是没有互联网的,信息极其闭塞。比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在被生擒后,被宋江留在梁山泊过了一夜,结果宋江利用这个时间差,找人假扮秦明到处抢掠。等到秦明第二天走回城后发现家眷已被杀了,所以只能返回梁山投降宋江,想想看也是十分可悲的。
4.古代交通不便,而且没有路引寸步难行
古代交通极其不便,未开发的地方难以行走,而且最重要的是,古代去往别处是需要路引的,比如明朝就规定,只要离开家乡超过100里的,就要使用路引,否则不予通过。而且路引的办理流畅十分繁琐,时间也很长,还要标注姓名、来往时间等,短时间根本办不下来。
此外,路引还是一次性的东西,用过一次便作废了,也不能延期使用,而且路引的设计也十分详细,上面还包括身高相貌等各种体态特征,根本无法冒名顶替,而且没有路引根本没有人会收留,毕竟住客栈也是需要身份的。
因为贸然收留,被发现后是要承担连坐罪名的,比如秦朝的商鞅,他在被秦国贵族追捕的时候,想去百姓家借宿,结果人家不答应,就是因为怕商鞅设计的连坐制度,从此可以看出那些满门抄斩的人想要逃跑是多么的困难。
那么,在古代被满门抄斩的家族还会有幸存者吗?
凡事都有例外,被满门抄斩的家族中,还是有极个别的幸运儿能侥幸逃掉的,比如事发时家族中的某一个人正好在外地,或有人武艺高强,在官兵的围追堵截下硬闯出去,虽然概率不大,但是可能性还是有一点的,那么这些跑出去的人会怎么呢?
1.隐姓埋名
因为古代的户籍制度很完善,所以被通缉的人只能到无人烟的地方生活,只有这样才幸免于难,毕竟每个被通缉的犯人都是有赏金的。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人在家族被判满门抄斩后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的后代吴应麟。
当时清朝建立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成为封疆大吏,然而面对势力庞大的吴家,康熙动了撤藩的念头。于是吴三桂便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直接称帝,而这么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吴三桂在京城的长子被康熙处死。
不过吴三桂却未曾心软,而是摆出与清朝决一死战的架势,不过最终还是输了,而失败后的吴家,被康熙皇帝下令满门抄斩,不过吴三桂的长孙吴世璠为了给家族留下一条血脉,便让其子吴应麟隐姓埋名,躲了起来,据说还真的躲过了清军的追捕。
2.落草为寇
除了隐姓埋名,躲进深山外,落草为寇对古代的犯人也是一个选择,毕竟躲在廖无人烟的地方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而且在古代被判定满门抄斩的家族基本上都是豪门望族,让其与世隔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能逃脱满门抄斩宿命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点本事的,至少身上的武艺得过关,甚至有些人还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战斗才能,所以落草为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要知道,古代有些地区是非常闭塞的,交通也不便利,尤其是一些穷山恶水的地方,官兵根本不愿意去,这就给了山贼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拦路打劫可是他们的强项,而且凭此抢来金山银山,还过一段相对“奢侈”的生活。如果实在不行还能加入丐帮,这也是一条出路,毕竟能生存下去比什么都强。
3.出家为僧
其实除了隐姓埋名和落草为寇外,还有一个不错的选项那就是出家为僧,这条路是可以走的,不过古代僧人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必须要有朝廷发放的度牒才能成为僧人,要不然就是“假和尚”,而且那些没有度牒的假和尚,是没有寺庙能收留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因为古代的度牒也是可以买的,虽然价格昂贵,但只要花钱就能买得到,所以很多达官贵人为了防止意外,都会准备几个度牒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古代的和尚也是可以冒充的,比如武松就冒充过和尚,被称为行者武松,只不过类似武松这种存在,一旦碰到北宋的官兵就会被搜查,时不时就会露馅,所以风险性极大。
只不过武松的战斗力实在太强,所以即便他被北宋的官兵查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其他人可就不好说了。此外,实在不行还可以出逃到塞外,毕竟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极其落后,塞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
在古代满门抄斩是一项极其严重的判罚,但求生是人类的本能,面对这种惩罚,所有人都会想办法逃走,只不过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他们无处可逃,而且满门抄斩的信息也不会让人提前知道,只有等官兵抄家的时候才会知道,所以被判满门抄斩是很难逃掉的。
难啊!
首先,你根本不会知道要被满门抄斩,除非有人给你通风报信,否则都是先抓到了人,才会公开罪行。
你该不会以为官府抓人之前会提前通知你吧?
好!就算你提前收到了风声,知道自己要被抓了,于是你准备逃跑。
虽然古代没有网络,没有身份证,但如果你被官府通缉,也是非常难跑掉的。
你被全城通缉之后,全城就会进行封锁,城门士兵会对每个出入百姓进行盘问,如果你运气好,侥幸逃出了这座城,那么恭喜你,你就会被全国通缉,开始真正的逃亡生涯。
1、逃往其他城市或农村
古代人口流动管理很严,城市会有城门士兵进行盘问登记,就算被你躲过了登记,侥幸进了城,也没用。
因为每个城市都会定期排查当地人口,平白无故多出一个没有登记的人,直接就会被送到官府。
躲在农村就更不可能了,语言不通先不说,就凭你是一张生面孔,很快就会被人发现,而且农村五户人家为一保,平时保长三天两头就会上门查户口。
2、逃往国外
这也不现实,因为古代不可以随便出国,如果你要离开老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需要向官府进行报备,说明理由,然后审批,有点像现在的出国办签证。
在古代已经有这样的制度了,就算你偷渡到国外,一旦在国外被查出没有官府的审批,很可能会被当成间谍,然后大牢伺候。
3、落草为寇
躲在山上当土匪,这更行不通,事实上古代的土匪都是有自己正规的身份,每年也要向当地的官府缴纳税款,每个土匪成员也是要登记在册的。
真以为在古代可以随便当土匪吗,不可能的,土匪是一个有严格管理制度的职业。
4、躲进寺庙当和尚
不行,在古代当和尚也没那么容易,必须要有官府的推荐信才行,否则一些寺庙不敢乱收弟子。
就算有些寺庙有权利私自收人,那也要核实对方身份之后才行,真以为电视剧里把头发剃了就可以当和尚了吗,那都是骗小孩的。
5、装疯卖傻做乞丐
嘿嘿,这个想法就更天真了,在古代你要是没有身份,还装成一个傻子,直接就会把你抓去当奴役了,还不如斩首来的痛快呢。
6、躲在深山老林
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古代的山上可是有很多猛兽的,你要是觉得自己本事够强,可以在深山老林存活下来那也行。
运气好的话,躲到改朝换代或者天下大乱之后可能就没事了,运气不好的话那就只能做一辈子野人了。
古代虽然没有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但是制度还是很健全的,官府一旦通缉了某个人,那个人基本上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并不是简单的隐姓埋名就可以的。
(如果生在乱世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满门抄斩是可以偷偷跑掉的,但惟独有一种人不行!
司马懿当年满门抄斩,就因为一个漏网之鱼,最终反倒成功夺舍了司马懿辛辛苦苦夺取的政权。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此人不仅成功做官,官至大夫,甚至于当上郡主驸马,后经祖辈五代,顺利完成家族复仇之路。
公元249年,曹芳去魏明帝位于高平陵的陵墓祭拜,曹爽大将军及其他的亲信,都一起随同前往,殊不知一场大祸即将到来。
自从魏明帝公元239年去世之后,当时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就继承皇位了,本来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但是当时的曹爽,身为曹芳的叔叔,自然也不想让外人插手,所以就找了几个自己能控制的人,一起排挤司马懿,而且后来巧妙利用太傅一职,顺理成章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后续曹爽又经过一系列的集团化运作,权倾朝野,更让同为辅佐大臣的司马懿彻底形同摆设。
毕竟还是曹家的天下,即便是当年的司马懿咽不下这口恶气,但是当时的他还是无能为力,要是被曹家几代人都骑在头上,那还了得?毕竟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为了更好的养精蓄锐,干脆在公元247年,装出病入膏肓的样子,顺利骗取曹爽信任,借机辞职回家,当时的曹爽,居然还真的相信了司马懿命不久矣,直接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和管控,与此同时,司马懿在干嘛呢?
殊不知回家后的司马懿,尽管仍然是一副病殃殃的样子,但是却一直与身为中护军的儿子司马师保持密切联系,还让二儿子司马昭和太尉蒋济暗中联合,伺机而动。
终于等来了机会,就是公元249年,曹芳和大将军曹爽一同前往高平陵的时候,司马懿当即下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器库,重兵把守重要关卡,并且奉太后之命,让桓范接管曹羲的军队,司马懿本以为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了,但是万万没想到:
就在桓范即将上任的时候,他的儿子却坚定不移的站到了曹爽那边,而且想尽一切办法要说服父亲投奔操爽,果然还是一家亲,桓范最终还是听了儿子的建议,毕竟桓范也明白,曹魏待自己不薄,没有听信司马懿,直接不顾一切投奔了此时跟皇帝曹芳在一起的曹爽。
毕竟在当时的桓范看来,曹爽的实力确实要强一些,但是他却自始至终忽略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
即便是当时桓范带着大印,不顾一切奔赴曹爽的时候,不断有人劝阻,但此时的桓范已经铁了心,中途还见到了司马懿,即便他行了叩首之礼,但是什么话也没说,尽管洛阳城门都关闭了,但他还是谎称得到诏令需要出城。
看着桓范远去的背影,司马懿问身边的蒋济:智囊这是要去哪里?
此时的蒋济已经猜到,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曹爽向来是对他疏远的,也一定不会采用他的计策!”
桓范见到曹爽之后,果断提出了自己认为有胜算的建议,而且带着皇帝曹芳到许昌,打算通过皇帝的名义召集全国兵马,一起讨伐司马懿,还带着他的大司农嗯官印担保粮草供应,本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但是就跟当时的司马懿,没想到他会叛变高密一样。
正是镇压叛乱的关键时刻,曹爽兄弟却怂了呀,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而且过过了奢华生活的他,已经变得贪生怕死,更不愿意以身犯险,犹犹豫豫始终不敢和司马懿正面对抗,司马懿也察觉到了这边有情况,赶忙派人劝说曹爽交出兵权,可以既往不咎,本来就有这个意思的曹爽哪里经得住诱惑。
果不其然,曹爽第2天就交出了兵权,桓范看着曹爽那个孬种的样子,简直气到不行,自己不顾一切奔赴而来,好家伙,你居然想要临时逃脱,气急败坏的跺脚大哭,直接大骂曹爽是蠢猪。毕竟此时的桓范,可是清醒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曹爽一行人,刚回到洛阳不久,司马懿就下定决心不再心慈手软,不仅废了曹芳,斩了曹爽,真是,更是将其满门抄斩,对墙头草一样的桓范,不仅不听话还告密,自然不能放过,也处以满门抄斩的极刑。
桓范被灭门,其惨状难以想象,但是就在这场血雨腥风之中,桓范居然有一个小儿子逃之夭夭,正好为将来的家族复仇埋下伏笔。
当时逃出来的这个孩子名叫桓凯,当时为了躲避追杀,隐姓埋名,艰难度日,经过多年隐忍,见司马家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居然轻松混进了晋朝官场,而且一帆风顺,官至大夫,更加离谱的是,他居然还当上了当朝驸马,不得不说,他的这份勇气和实力,无人能敌。
正如许多小说或者是电视剧中的情节一样,杀父仇人是自己的岳父。
只不过当时的桓凯根基未稳,多年来躲避追杀的生活,也让他更懂得隐忍,所以他并不着急复仇,也决定同司马懿一样,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来完成复仇计划。
桓凯儿子身为西晋高官,担任要职,后来孙子桓彝尽管被叛军所杀,但是他却留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就是他的儿子桓温,经不懈努力奋斗成为东晋权臣,鼎盛时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可以说离成功就只差一步了。
桓范后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第五代桓玄的时候,亲手除掉了当时正在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二人,顺利把持朝政,但就是因为他过于激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在公元404年尝试入侵蜀国,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被益州督护冯迁斩杀,年仅三十六岁!
实际上满门抄斩的刑罚历史悠久,杀人要诛心,斩草要除根,早在我国的秦国,为了达到杀一儆百,彻底断绝不良念头,将罪恶扼杀在萌芽状态,商鞅变法过程中,本着巩固君主统治的目的,颁布法令,即便是最亲密的夫妻与朋友,也不能相互包庇,只要是犯了法,就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互相监督。
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一个人犯罪,伍人连坐,一起受罚,而且在当时的部队中,为了防止逃兵出现,5个人一组,一旦一个人行为异常,逃跑的话,其余4个人跟着一起受罚。
后来随着刑罚的演变,逐渐出现满门抄斩,满门抄斩的意思是现有的所在的家族之内,一个不留,全家上下,男女老幼,不论主仆,全部都要遭受牵连,不过好在嫁出去的女儿,就已经不算在满门抄斩的范围之内了。
其实比满门抄斩,更恐怖的是灭三族,这三族包括父亲家里的人,母亲家里的人,儿子家里的人,其实就是以父亲、母亲、儿子为代表的三个家庭。
更有甚者,灭三族更高一级就是株连九族:
九族,有一种说法是上至高祖,下至元孙!另有一种说法:九族者,父4、母3、妻2,株连九族,一般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历代史料记载,可以确定的是,九族应该是一种泛称,并没有准确的规定哪九族,执行过程中也会有差异,在我国文化当中,九这个数字已经算是最高的了,一般来说,九族指的是与罪犯沾亲带故有血缘关系的所有人。
更有甚者除了九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明朝的方孝孺,坚决不事二主,保持忠义,顽抗到底,即便是被明成祖朱棣威胁诛九族,也宁死不屈,并且毅然决然说道:“即便是诛我十族,又能奈我何?”这句话彻底惹怒了朱棣,诛十族共计800余人,可谓历史罕见之酷刑!
纵观历史:
公元208年,秦朝,宰相李斯被压到菜市口,满门抄斩!
公元1390年,明朝,李善长被满门抄斩,即便是掏出朱元璋御赐免死金牌,可是因为犯的是谋反大逆之罪,不在免死范围,全家70余口无一幸免。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就已经明白了,满门抄斩,范围可大可小,可松可紧,关键在于掌权者要如何处理。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没有今天如此发达的人脸识别,也没有天网监控,更没有像今天一样完善的户籍制度,但是在那个年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力低下,人们更倾向于群体活动,今天我们常说的宅男、躺平,在那个年代基本不现实,一个人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
再加之,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如果没有熟人包庇,也还是很难躲过追杀的,满门抄斩的漏网之鱼毕竟是少数。
其实古代的官差办事,必然也是奉命行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全面包围,然后挨个盘查,找到关键人物将其斩杀,回朝廷复命。
另一种情况则是将能看到的所有人逮捕,登记好身份信息,关押入狱,确认好再押赴刑场。
第1种与第2种最大的区别就是存在一个时间差,即便是满门抄斩,真正生死权反而到了执行者手中,就看他愿不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无论如何,那就是关键罪犯一定不会被逃脱!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是相当幸运了,不用再面临如此恐怖的刑罚,不讲道理的滥杀无辜,终究会被淘汰在历史洪流当中,在这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只要安分守己,幸福的生活不就是唾手可得吗?
古人又不傻,在明知道会死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跑呢?
如伍子胥,还有东汉的名士张俭。在要被逮捕前就跑了。
只不过类似满门抄斩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很难逃得了。
因为古代的满门抄斩,不是皇帝下旨,昭告天下,搞得天下人皆知后,再去抓人。
而是先派钦差去抓人,等把人控制住,全部下了大狱后,再宣布满门抄斩的旨意。
很多人说直到被抓的前一刻,都不知道自己被牵连了。
《红楼梦》中就有这种情节。
贾府被抄家前,没人知道要抄家。
钦差到了贾府后,先让人把大小门守住,不让一个人逃跑,然后才下旨抄家。
其实现在也一样。很多问题官员落马前,事先一点苗头都没有。人还在正常上班,临时通知去“开会”,然后就被双规了。单位的同事往往是几天后才知道消息。
伍子胥、张俭之所以能跑,是因为他们事先知道消息,已经知道自己会死。
楚平王的钦差抓伍子胥之前,就先说了,如果你束手就擒,大王就放了你父亲。如果你敢跑路,你爹就死定了。伍子胥又不傻,即便自己不跑,父亲也一样要死。于是他挽弓搭箭,做出鱼死网破的架势。抓他的钦差不敢上前,伍子胥这才顺势逃跑。
张俭是朝里有人事先通风报信。抓他的钦差还没到,他就跑路了。
很显然,古代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有伍子胥的运气,被抓前,钦差还会先说明来意。不可能有张俭的名望(与刘表齐名),有人敢冒着被杀的风险给他报信。
没人通风报信,结果只能是被抓了。
而且,跑掉也不等于没事了。往往跑路才是噩梦的开始。
就拿伍子胥来说,逃跑后,一路被通缉,白天躲藏,晚上赶路,生病了不敢找医生,只能拖着病躯逃亡。
等好不容易逃到吴国,又由于盘缠用尽,只能以街头卖艺、乞讨为生。
为此,还留下“吹箫乞食”典故。
可以想象,要不是有人发现伍子胥才华,将他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很可能,伍子胥就惨死在了吴国的街头。
相比于伍子胥,张俭的运气好很多。
由于他为官正直,名声很好,加上他是因为得罪宦官才被通缉。很多地方豪强和老百姓都愿意冒着风险收留他。所以他没受多少磨难,朝廷也始终没抓到他。
但还是那句话,古代大部分人显然不可能有伍子胥的运气,张俭的名望。
历史上像伍子胥那样的,被奸人所害,全家仅自己一人侥幸活命,最后强势归来,还能上演逆袭的案例,少之又少。
像张俭那样的,走到哪都有人收留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的结局,是无人敢收留。最终要么被通缉捉获,要么惨死于街头。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逃亡期间,难道不能隐姓埋名,找块荒地自耕自种,过一辈子?
这种情况是可以的。比如明朝灭亡后,崇祯皇帝第四子朱慈照便化名王士元,在江南隐姓埋名几十年。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才被清廷抓捕后处死。
但隐姓埋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
太平盛世,一个逃犯跑到乡下,根本没法隐姓埋名。这倒不是说没土地就没法活。而是古代也有户籍管理制度,如保甲制。
乡下保长隔三差四会上门检查,陌生人根本无处遁形。一旦被保长发现,大概率会被扭送到县衙领赏钱。到最后还是个死。
就像商鞅一样,逃到边关,没有凭证,没人敢收留。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回去送死。
千万不要想着自己生存能力强,可以跑去深山老林里当野人。有时候,深山野林的恶劣自然环境,猛兽毒虫,会比官府更凶残。一个人钻深山野林,与找死无异。
乱世时期,朝廷的控制力下降,村里来了通缉犯,保长倒是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到。
但乱世时期,礼崩乐坏,没了朝廷的法律法规限制。人心难测,日子会更难过。
毕竟,逃犯都是黑户。在乱世代做一名黑户的下场,大概率会被歹人奴役。男的被拐去做奴隶,女的被逼良为娼。
这种日子,比死还难受。还不如死了算了。
当然,如果舍得一身剐。落草为寇其实也是一个出路。
如果组织能力强,有领袖气质,能拉起一直队伍,这就更是一条出路了。
古代流民多,由于基本都是黑户,害怕被人欺负和奴役。往往喜欢抱团。
加入他们,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往类似悬崖村一类的地方钻,就是地头蛇了。官府见了也没辙。
但落草为寇也有风险。就像《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坐上梁山之主的位置,却因为本事不足,最后落个惨死下场。
古代满门抄斩,为何不偷偷跑掉?别说偷偷跑,就是让他跑都不敢。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官与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哪怕是他要抓你砍头,你也得跪下来谢谢青天大老爷。只要看到黄马褂,尚方宝剑,哪怕是一把破扇子,都可以让别人下跪。只要是官府的东西,就有特定的权威。只要你动一下,莫须有的罪名就给你扣上了,藐视本官,藐视朝廷,藐视钦差大臣,甚至是藐视皇上。随便一条都可以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一个令牌丢在地上脑袋瓜就得搬家。在这种大环境下,官府对其他人可以说是血脉压制。跑啥啊,见到都已经呆如木鸡了。
假如几个官兵去抓某家人回去复命,那时候信息不通。一家老小在家,看到官兵到访也不明就里。官兵还没进院子,一家老小就已经齐刷刷的跪在那里。不管自己是不是有罪,都要跪在那里等候发落,根本就没有逃跑的想法。带走的时候也是老老实实的,走的比官兵还快。哪怕是到了最后关头,也只是大喊;草民是冤枉的!
如果说这家人的其中一个不在家,这个人基本上就没事了。那时候想要躲掉官府的追捕,可以说轻轻松松。只是很多人被影视剧情节给骗了,过去要抓一个人简直是太难了。那时候地广人稀,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行了。逃荒的人那么多,谁也不知道谁。
有些人说过去也有户籍制度,但是有几个是真的。大多数都是假的,过去又没办法查证。很多人地主都不给自己的长工上报,人口越多缴税越多,傻啊!有人来检查就躲起来,鬼都不知道。
就拿六七十年代,很多人举家搬迁。根本就没有国家的统一调配,自己想去那个农村都可以。只要有人接受就行,别人也不会调查。那时候湖广填四川,很多人都是随便跑来跑去。不仅无条件接受,还有房子住。
哪怕是八十年代,很多犯人都抓不到。那时候的户籍制度已经很完善了,但是一样没办法。主要是信息不通,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人。假如一个面目和善的人突然跑到一户偏僻的老百姓家里,声称自己父母都不在了。想给在他家暂住一段时间,给他做农活不要一分工钱。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接受,得一个免费的劳动力,换谁都一样。
如果他一直老老实实的在农户家里做事,年长日久说不定就当上门女婿了。等到年纪大了,样子也变了,口音也变了。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一辈子很快就过了。
过去为什么敌人的机动部队都追不到游击队,八路军,还是一样的消息不灵通,哪怕是有地主通风报信。等到口信传到敌人那里,我们又跑了几十里了。有时候和敌人只隔一条沟,大家藏起来就没事了。等敌人走远了,立马一个回马枪就躲开了。
如果是现在就截然不同了,别说一群人,就是一个人不管你躲在哪里?只要别人想抓你,你就插翅难逃。说白了,信息决定一切。
但凡古代王朝下了“满门抄斩”的命令,当事人基本跑不掉,除非个别特殊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
那时没有身份证的限制,也没有网络,跑到哪个大山里,过与世无争的日子,或者跑到边陲小镇,隐姓埋名,岂不是很好?
事实上,这都是读者朋友们的自我想象,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一、为什么满门抄斩的人,没有偷偷跑掉?
1、满门抄斩的命令下达后,大多没有逃跑的时间
我们分析一下,犯了什么罪才会被满门抄斩?
主要有这么几项:1、谋反,2、对抗皇权,3、疑似谋反。
刑部主要干什么?审犯人。
而下“满门抄斩”的命令,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或者皇宫的主事人。
首先,我们说一下,如果是直接的造反,那这事简单,在抓造反人的同时,官府就会把其家属控制了,一起归结为造反团伙,如何跑?跑不掉,就等着砍头吧!
其次,对抗皇权和疑似谋反这事,当皇帝下达命令后,一定是小范围内的人知道,接下来,朝廷的鹰犬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去抓家属了。
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和微信,少数知情者没法子快速通知家属,当然,也很少人有胆量去通知,毕竟,速度不见得比朝廷快,而且风险太大了。
于是,一个神奇的画面出现了,家属们看到家人被“请去喝茶”,或者看到家人去上班了,在家里焦急地等着,但谁能想到,等来的却是朝廷的鹰犬呢?
满门抄斩,大多数家属是提前想不到的。
所以,满门抄斩,家人不跑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情况,不知道自己要被杀。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提前知道自己要被砍头,还能不跑的,一百个里面出不了一个人。
我们看两个例子。
(1)、
东汉末年,曹操要杀孔融,派人去抓孔融。孔融看情况不对,求情差人,不要抓自己的儿子们。
结果不满十岁的儿子说话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话音未落,又一波差人来了,专门抓孔融的儿子们。
这说明,人家要满门抄斩,一定是快速行动的。
(2)、
明初,朱棣篡权后,在朝堂,对反对自己的官员大开杀戒。
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方孝孺。
起初,朱棣没有想着要诛九族,但方孝孺的表现实在太激烈了,言称“诛杀十族又如何”?
于是乎,方孝孺被诛九族,还带上了第十族“学生”。
方孝孺的家族人,谁能想到朱棣会大开杀戒呢?
至于方孝孺的学生们,更不会想到老师会影响到自己。
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满门抄斩时,被牵连的人无法幸免于难。
2、古代的追捕技术并不落后,偷偷逃跑不易
在古代,如果要满门抄斩,分两种清况。
第一种情况,满门抄斩的人,家属都在京城。
这个最好抓了,命令一下,城门一关,往哪里逃?
就算提前知道一些情况,也不容易逃掉。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在城外,或者不在京城。
那么,朝廷的八百里快骑风驰电掣般出动,命令会快速到达地方官府那里,地方官府马上会出动人马,去抓要犯家属。
试想,那个年代,要论效率,皇家的效率一定是第一位的。
如果,守城的疏忽了,要犯家属出了城。或者,家属得到消息后,没有任何犹豫,快速出了门,官府人员扑了个空。
那么,抓捕文书,或者叫“通缉令”,马上全国张贴。
这文书一贴,在逃人员,真的是太难了,除非提前进了深山老林,否则,为了得到悬赏的人一定会排长队揭发的。
可想而知,在古代,如果判了满门抄斩,能够完全逃跑真的是太难了。
3、很多没有偷偷逃掉的,大多心存侥幸
买彩票的人,都觉得自己能中。而被雷劈,很多人认为轮不到自己头上。
这就是人的侥幸心理。其实,几率差不多大。
一些被满门抄斩的人,在朝廷人员到来之前,就算得知了一些消息,也大多都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逃过一劫,认为消息不实。
因为这样的心理存在,导致,被斩杀的概率更高。
以上,就是满门抄斩,为何人们不偷偷跑掉的三个原因。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家属没有生存的可能?
并不是,也有逃生成功的。
二、能逃生成功的,大多是这三类人
别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警方也没有十全的把握,抓住所有犯了大罪的人。
所以,就算是判了满门抄斩之罪,照样有人逃生成功。
第一类人,此种人有着超级预判性,发现情况不对,早做打算,在家人被判之前,就已经远走高飞了。
这种人非常智慧。
说到预判,我们说个例子,水浒中的王进,和林冲一样,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看到高俅上任后,因为父亲的旧仇,开始来回找事。
于是,王进一边示弱,一边带着母亲远走高飞了。
这就是提前的预判很成功,而林冲的预判很不成功,最后,家破了,老婆也丢了,自己被迫上了梁山。
第二类人,就是事情发生时,在外地办事的。
这种人,纯粹是运气好,躲过了官府的第一时间的抓人。
后面,但凡不傻,此人一定会得知家里的消息,从而成功避难。
这种就是在无心之间,获得了生存机会。但,之后必须隐姓埋名。
第三类人,就是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能够快速放弃所有,马上出门的。
很多人被抓,是因为牵挂的太多,是因为不利落,准备时间长,想要拿的东西多。
如果能有内幕,能有提前的消息通知,能快速放弃幻想,快速出门,获得生存的几率也是有的。
总而言之,在古代判了满门抄斩后,大多会被官府成功斩杀,因为,朝廷下了命令后,速度很快,而且追捕手段很多,当事人又大多心存侥幸。
被判满门抄斩的,只有极少数才会逃跑成功,要么运气好,要么智慧实在是高。
再无其它!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夷三族”、“诛九族”、“满门抄斩”等恐怖的词语。一个人如果被“满门抄斩”、“夷三族”,家里也就几乎没有人可以生存。
中国历史上,不少历史人物都曾经被灭族。韩信、彭越等人被诛杀之后,又被诛灭三族。窦婴被诛杀之后,满门都被抄斩。汉武帝时期,不少大臣被“满门抄斩”或者“诛灭三族”,最后汉武帝又灭了自己儿子三族。
隋唐之后,不少历史名人被诛灭九族,甚至被灭十族。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诛连者达到几万人。明成祖时期,方孝孺破天荒地被诛杀十族。
古代没有“天眼”,更没有大数据监控,甚至连照片都没有。古代人出行不需要身份证和健康码,也没有办法制造二代身份证。一个人可以轻松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甚至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
古代想隐匿一个人并不困难,想逃到天涯海角也不困难。古代遭遇满门抄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引颈就戮。那么某个人遭遇满门抄斩的时候,他的家人为什么不偷偷地逃走,或者改变身份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人面对“满门抄斩”的时候,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逃跑,更想为家族留下一点血脉。有些古人满门被斩杀的时候,经过各种办法也曾经留下一些血脉,最终有些漏网之鱼。
韩信被斩杀之后,又被诛灭三族。据说,韩信的后代并没有全部被杀死。萧何出于愧疚,偷偷藏起了韩信的一个后代。韩信的这个后代后来逃到了南越一带,改姓韦。有些韦姓人士认为自己是韩信的后代。
功臣铲平吕氏的时候,吕氏并没有被斩尽杀绝。吕泽的一个后代有幸逃出生天,最后这个后代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吕光。吕光后来建立了后凉。如果说韩信的后代改姓韦只是传说,吕光则是货真价实的吕氏后代。
古代科技相对落后,罪人的家属一旦逃出生天,有很大几率逃过一劫。如果是孩子,过一段时间,这个小孩长大之后,相貌发生变化,可以相对容易地洗白。古代也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长时间追捕一名囚犯。
虽然,囚犯的家属可以逃出生天,但是大多数人根本无法逃走,绝大部分家属只能等着被杀,最终落个了全家被斩杀的悲惨命运。
古代有残酷的连坐制度,家人和族人都在连坐范围之内。一旦有重大罪犯,他的家人和族人都在连坐范围之内,也有可能在诛杀范围之内。这些人都是朝廷重点“关注”的对象。
皇帝决定将某个历史人物斩尽杀绝的时候,往往会先把这个人的家属全部控制或者监视起来。一旦判决将其满门抄斩,相关人员会立即将犯人家属抓起来,来个一网打尽。这些家属一个都跑不掉,都会成为砧板上的肉。
古代交通和通讯都不太方便。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犯人被审判的过程往往都是机密,外人很难知道审判的具体结果。审判结果公诸于众之后,传播需要一段时间,传到罪犯家属的耳朵中也需要一段时间。
既然罪犯被判满门抄斩,官府或者朝廷必然会防止罪犯家属逃往。往往伴随着审判结果而来的不是立即公诸于众,而是捕快或者军队先到罪犯家中将其家属控制,最后一一斩杀。当这些家属知道审判结果的时候,已经很难再逃跑。
即使家属们提前知道了宣判结果,也很难逃出生天。古代时期,被满门抄斩的人往往不是一般人,要么罪大恶极,要么位高权重。这些人往往都住在城市中,逃出城池需要经过城门。
家属出逃之时,需要经过城门口。一旦有罪犯被判处满门抄斩,城门一定是重点防卫的地方。城门一旦关闭或者重点关注,罪犯的家属很难逃出城,最终也会被官兵或者捕快瓮中捉鳖。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户籍制度、天眼系统、指纹系统等,却也有严密的制度控制老百姓。城市里面有严格的保甲制度,农村也有相应的里甲制度等。古代基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设有啬夫、亭长、里正、甲首、里长等职位。
明朝时期,王守仁创立了十家牌法,要求每十家为一牌,设立牌长一名,十家轮流当牌长。牌长负责每天沿门按牌查看动静,发现面生可疑之人,立即向官府报告。
基层的什伍、保甲还有相互监督的功效,也有连坐的可能。在秦朝时期,一家犯罪如果其他家庭不检举或者窝藏隐匿,按照同罪处理。一旦某一家被判满门抄斩,其他家庭可能早就已经检举或者将其控制起来。
严格的基层控制加上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人口流动非常困难。一旦没有户籍,就只能到山里打猎或者当盲流。这些人逃到其他村庄或者城市,就成了“陌生人”,可能刚刚到别的村庄,就被别人告发。
一旦被官府盘查,可能就会将海捕文书和画像翻出来对比,最后可能还是不能幸免于难。一般情况下,如果有幸逃出升天,可能还是需要想办法先把身份洗白,或者出逃一段时间,亦或者落草为寇等。
满门抄斩是非常残忍的一种处罚,也非常不符合法律精神。进入近代之后,各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也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连坐制度逐渐被各国摒弃。罪犯被满门抄斩可能性越来越小,甚至完全没有。
想偷偷跑掉,可能连城还没出就被“保长”给捉回来了。更何况野外艰难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你的生存。
当然,也有极个别成功跑掉的,但结局也是让人唏嘘。只能说,阴差阳错后,能有善终的凤毛麟角。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逃跑成功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满门抄斩时,不是不想跑,是来不及跑,也不敢跑,更不知道向哪跑。
司马懿下令诛此人三族,却不料有一人逃脱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要说最后的赢家,当属司马家族无疑。晚年的司马懿成为曹魏的权臣,手握兵马大权,势力如日中天。
而奠定他不可撼动地位的一次重要事件,就是大家熟知的“高平陵之变”。正是通过此次事件,司马懿成功从魏家手中抢来魏国大权,控制住京城洛阳。
事情还要从魏国第三位皇帝曹芳说起,公元249年,年满17岁的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时任大将军的曹爽以及众多曹家部将均从行。
被辅政大臣曹爽排挤多时的司马懿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控制曹爽部下,接管其负责的军事,命令掌管粮草的大司农桓范接管曹爽之弟统领的禁军,统摄曹魏大营,史称“高平陵之变”。
但虽被司马懿委以重任,但身为曹爽高级智囊的桓范对曹爽依然是忠心耿耿。所以,趁着夜色离开洛阳城直奔高平陵,向曹爽献计,希望他能够审时度势,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司马懿,恢复政权,这是唯一能够扭转局势的机会。
然而,司马懿一方面威逼郭太后下诏,斥责曹爽兄弟谋反。而私下里,又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剥夺二人手中的兵权,并没有加害曹爽之意,只要交出兵权,可保荣华富贵。
惊慌失措的曹爽最后选择相信司马懿,主动请求交出兵权,随曹芳回到洛阳。然而刚刚回城,瑕疵必报的司马懿就派兵包围曹爽及其党羽,以谋反罪诛杀三族。
背叛司马懿,替曹爽出谋划策的桓范也位列其中,桓范全家几乎全部丧命。然而,在这场腥风血雨中,也许是受到上天的眷顾,桓范的幼子桓楷侥幸逃脱。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此人隐姓埋名,励精图治,着重培养后代,从没有忘记过杀父之仇。经过桓楷及后人的不断积累,到其玄孙桓温这一代时,已经任荆州刺史,还机缘巧合地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子成了晋明帝司马绍的驸马爷。
有了这层关系,桓温的权势不断积累,已经成为决定朝堂决议的重臣,并在各项战役中屡立战功,几乎夺取了东晋的所有军权。而司马家已经日薄西山,成为桓温手里的鱼肉,被玩弄于股掌。
公元403年,也就是“高平陵之变”后的第154年,经过桓家几代人的努力,桓温的儿子桓玄,终于不再满足于司马家俯首称臣,就像当年的司马炎代魏建晋一样,逼迫当时的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政权。
就这样,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桓氏一族,凭借一只“漏网之鱼”,成功完成反杀,报了灭族之仇。
然而“桓楚”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仅仅几年时间就被推翻,这可能就是历史的一种因果循环吧。
古代的满门抄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酷刑?
可是纵观历史,被判满门抄斩后,能有如此传奇事迹的,也仅仅只有桓氏一族。大多数人在面对如此灭顶之灾时,更多的只能选择束手就擒。
那么,电视中一直提到的“满门抄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酷刑?同样是一人犯罪,全家都受牵连的"诛九族"又有之有什么区别呢?
1、满门抄斩
虽然说在电视剧的耳濡目染下,满门抄斩已经是耳熟能详的词语,但是历史上真正实施此类酷刑的皇帝并不多。
如果被判满门抄斩,不仅家中的全部财产都将被全部没收,而且一人犯罪,全家牵连,从上到下,老老少少一个不留。
不仅家族亲人,就连仆人和丫鬟以及厨子都要牵连其中,不能幸免。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惩罚手段。
然而,即便如此,满门抄斩也要比诛九族更轻一些。在古代,只有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才面临被诛九族的严厉惩罚。
2、诛九族
关于“九族”是哪九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另一种说法就是,父四族、母三族和妻两族,加起来就是九族。
这种难以想象的刑罚一直没有定论,而造成不同说法共存的原因,就是因为制定刑罚并没有过于精确的定义,而在实际执行中也是各不相同。
就连族刑连坐法的实践家商鞅所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也就是说,沾亲带故的重度刑罚,制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起到威慑的作用。
所以说,所谓的诛九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是一种“虚称”,也就是泛指的意思。
“九”在古代,代表着至高之数,故“九族”也并不一定仅限于上面介绍的各系亲戚,实际就是有亲缘关系的所有族系及其支系,有时候连关系密切的朋友也都会受到无辜牵连。
因此,这就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界限,恰好可以让封建统治者手握更多的话语解释权。于心不忍时就少砍几族,咬牙切齿时就一定要斩草除根。
为什么被满门抄斩后也不偷偷跑掉?
既然被处以极刑,而且古代又没有摄像头监控,也没有DNA技术,那为什么不在被逮捕前偷偷跑掉,争取一线生机,而是会坐以待毙,等待最终的判罚呢?看完下面的介绍,你就会明白这并不是古人缺乏智慧,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来不及跑
在古代,通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大家传递消息都是靠腿,要么是人腿,要么是马腿。就连圣旨也都是通过专人负责传达和执行的。
而当朝大臣被处以满门抄斩或者灭九族的重罪时,往往都是当朝宣判,并不会有人提前打招呼。而一旦宣判,当事人就会被现场批捕,根本就没有通风报信的机会。
就算是有他人冒死送信,但执行逮捕命令的人更会马不停蹄地赶到大臣府邸及亲戚家中,将所有涉及的人员全部逮捕归案,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就被押入大牢,等待最终的审判。
所以,就算你想跑,但因为交通不发达而且信息传递性差,而且更无法预知某天就被哪个几十年不联系的亲戚牵连,根本就来不及跑。
不敢跑
首先,古代人对皇权充满畏惧,哪怕被判处死罪,也会认为这是皇帝的旨意,自己无法违抗,甘愿受罚。
而且,普通人一般也不会有机会被判满门抄斩,能有机会被抄家的,大多是朝中权贵。这些人曾经也深受恩宠,才能拥有现在的权利和财产。所以,还有很多人心存幻想,认为皇帝也许会回心转意,继而放他们一马,在这种侥幸心理作祟下,宁愿被捕入狱,等待重获新生。
其次,虽然古代没有身份证,但是有严酷的户籍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照各种身份信息登记在册。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实行连坐制度。
规定居民绝不可以擅自迁居,而且是相互监督,相互检举,如果明知成员有错而不揭发,或者故意窝藏,就会十家连坐。
最重要的一点,凡是有人员远离居住地百里,必须具有当地政府开具的证明,也就是“路引”,否则寸步难行。如果想拖家带口得逃跑,到任何地方都会被保长盘查,一旦发现可疑之处,就会立马禀报,否则当地村民也会跟着连坐遭殃。
最后,一旦有人员事先得到消息,或者存在漏网之鱼。当地官员就会立即将画像贴满大街小巷,进行全城通缉,而且会高额悬赏。几乎是集全城之力围捕逃跑的人,可谓是九死一生,所以认命是很多人的最终选择。
不会跑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跑,也不知道往哪里跑,更不懂得在野外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如果不是触犯了滔天之罪,或者威胁到皇权,不会被判“满门抄斩”这种罪行,而能有如此影响的人,绝不会是贫苦的普通老百姓。
这些朝中贵臣,平时锦衣玉食,家中仆人上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冒然出逃,为了躲避追捕,只能逃到深山老林独居。
而他们根本就没有野外生存的技能和经验,在面对凶险的野外环境时,很难自给自足,大多数人都无法自力更生,最终的结局也是死亡。对他们来讲,真的是寸步难行。
所以,与其苟且偷生,不如铁骨铮铮,选择听天由命也算是一种解脱。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不想跑,而是有他们的难言之隐,这既是大环境下的无奈之选,也是触犯法律后不得不接受的惩罚。
当然,我们都被电视剧或者小说中那些满门抄斩的情节误导了。那些一个不落全部杀掉的情形,也只有在古老野蛮的早期存在过。在魏晋之后,就很少再被使用,而且对老人和孩子也是网开一面,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惨绝人寰的酷刑早已不复存在。
我们要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违反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公民,要善良地活着,让这个社会更加文明,拥抱这来之不易的美好!
在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刑罚,最严厉的酷刑当然是凌迟、腰斩、满门抄斩和诛九族了,凌迟和腰斩只涉及到个别少数人,而满门抄斩和诛九族就牵连到太多的人了,一人犯罪,全家被斩,从上到下一口不留,说来也是相当的无情,这样严厉的惩罚足以让一个家族消失覆灭,但是让人想不通的是当满门抄斩的命令下达之后,这些家人为何不偷偷跑掉呢?
古代能被判处满门抄斩的人,往往都是达官显贵,一般都是想谋权篡位、造反、投敌或者是被诬陷,才会落得如此的下场,他们家中的财产悉数全部被没收,全家上下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被推上断头台,这对于重视香火延续的古人来说是莫大的惩罚,之所以会下如此的狠手,主要是为了斩草除根,肃清任何可能会复仇的力量,因此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满门抄斩的事情发生。
满门抄斩往往和诛九族同时进行,九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指的是自己的这一族,母族就是母亲那边的亲戚了,范围是外祖父全家和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和其后代,妻族包括岳父的家人,再加上岳母的娘家,这几族加起来牵连的人口众多,整个算下来有千八百人,若是下令诛九族,基本上这一家族无人能生还,整个家族会从此覆灭。
对于某些罪过极深的人,就会使用这种刑罚,犯下重罪的人,虽然是无法逃脱的,但是其家人为何不尝试逃生呢?
其实他们并非不想,而是不能不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交通限制,在现代社会想去哪里都方便,不是飞机就是火车,当然了犯了罪同样也是跑不掉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一般都是步行,有钱人家或许能骑马逃跑,但跑到其他地方也是人生地不熟的,这跟流放没什么区别。
二是思想问题,在古代大家都有忠君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受到满门抄斩的惩罚羞愧都来不及,有的人还心存侥幸心理,还在想着皇帝是否会饶过他们,因为有的朝代不会杀害幼女,老人,这些人自然不会想着逃跑,那样的话岂不是给家门蒙羞。
第三点就更现实了,那就是没人脉没背景的人,逃跑很容易被抓,古人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他们出远门都需要有路引,没有路引几乎是寸步难行,如果发现有逃脱的人,就会在大街小巷张贴告示,给出悬赏来抓捕那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被人发现举报,如果这样的话,受到的惩罚会更严厉。
当然说归说,也不是说古代就没有逃脱的人,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要躲藏个把人还是能的,落草为寇、出家当和尚也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不进城,不去人口稠密的地方,不闹事,那么朝廷也懒得管了,也管不了,时至今日也有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用过身份证,照样活得好好的,只是没那么方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