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建议支持下,把李承乾,连同争夺皇位的魏王李泰一并废黜,改立李治当太子。
↑唐高宗李治性格善良软弱↑
李治的优势有两个:他是李世民硕果仅存的嫡子;他的舅舅是权势显赫的长孙无忌。
可没过多久,李世民改变了主意,他想废黜李治,改立吴王李恪当太子,李世民私底下和长孙无忌谈及此事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
李世民一直对李治不放心,恰恰因为李治性格懦弱,不够坚毅,而吴王李恪则完全是相反的个性,甚至被李世民夸赞像自己一样英果。
可长孙无忌却坚持认为不可。
李世民不开心,冷冷的问了长孙无忌一句:“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对?”
大实话!!
↑长孙无忌一度掌控了大唐朝局↑
但长孙无忌竟然能够厚着脸皮解释了一番:我支持李治,并非因为我是他舅舅啊。而是因为李治仁厚,是一个守成之君。(这句话有拍李世民马屁的嫌疑)
此外,储君是国家之根本,不能轻言废立,换来换去的。李世民听了这番话,不禁想起当年他一度想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结果惹出了太子造反的人伦惨剧,几乎无法收拾。还是不折腾了。
可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他和长孙无忌这一番对话,却让李恪与长孙无忌之间从此再无缓和余地。
李恪内心是深恨长孙无忌的,毕竟,要不是这个老家伙,他就能够登上皇位了。
↑吴王李恪和长孙无忌成为政治死敌↑
长孙无忌内心是忌惮李恪的,他当然清楚李世民所言非虚,李恪这小子行事作风和性格处世都很像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有这么个政治仇家,迟早是一个隐患。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长孙无忌没有提及李恪的出身,实际上也证明了一点,李恪的出身并不会成为他登基的阻碍,李恪姓李不姓杨,哪怕他老妈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他也不会傻到把天下改了姓。
所以,假如李恪登基成为皇帝了,会发生什么呢?
1. 长孙无忌恐怕要人头落地,家族倒崩。
就像李世民所洞穿的那句话——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但和李恪没有亲戚关系。
就算没有上述的深仇大恨,李恪上台后,也必然会重用他的王妃一脉,长孙无忌无论如何都是过气了的。
李恪指挥不动他,又不可能信任他,自然就要把长孙无忌搬走。加上前面种种矛盾仇恨,长孙无忌恐怕死的很难看。
2. 李治仍然会善终。
历史上,李恪在被判死刑后,李治曾经声泪俱下要救这个哥哥一名,可惜他根本没有足够的魄力去对抗长孙无忌。
↑李世民担忧玄武门之变重现↑
在李恪死后六年,李治才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收拾了长孙无忌一党。
如果李恪登基为帝,李恪必然不会杀掉人畜无害,又和李恪感情不错的李治。
李世民也一定是坚信这一点,才一度动心让李恪替代李治,毕竟,这位弑兄逼父的千古一帝,内心最痛的点就是害怕后代再出现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惨剧。
3. 大唐这艘大船,依然会很稳。
李恪此人很有才华,文武全才,又担任过安州都督,安州刺史等职务,参与过地方实务,从政经验不会比李治差。
↑巍巍大唐!↑
此外,李恪的子女众多,也不存在他死后没人继承的情况。李世民给他打下的基础也足够好,李治这种性格软弱的人物都能各种打胜仗,开疆扩土,何况李恪?
尤其是,李治身体极差,为武则天未来变天埋下了伏笔。而李恪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当然,李恪会不会使得李世民后期的苛政变本加厉,以至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谁也无法判断。
4. 那个在感业寺出家的尼姑武才人,恐怕一辈子只能长伴青灯古佛了。
历史再无武则天。要是如此,还真挺遗憾的…………
李世民将皇位传位给李恪,并非没有这种可能。不过,这个可能需要有几个前提,即在李世民去世之前,李治和李泰要么失去了做太子的资格,要么失去了生命。
我们都知道,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是庶长子。庶子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与太子之位的缘分很浅薄。毕竟,在那个时代,嫡长子继承制早已是一个成熟的制度,立嫡立长。
李承乾意图谋反案发生后,李世民在褚遂良的提醒下决意避开意图谋太子之位的嫡次子李泰而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当时的李治只有16岁,在李世民眼中还是个稚嫩又仁弱的孩子,李世民总是担心这个孩子扛不起大唐的未来,难免忧虑,甚至对李治的舅舅发牢骚,认为还不如立李恪为太子,25岁的李恪更像自己。长孙无忌自然不会愿意李恪来做太子,忙劝李世民打消了这种想法,而李世民本也没有真的想要换太子的意思。
四姑娘之前写过几篇文章提到李世民为何不会立李恪为太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嫡庶有别,所以李治只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倘若李世民最终将皇位传给了李恪,那么就说明李治不可能做太子了。一种情况就是李治也和大哥李承乾一样意图谋反,犯了大罪,什么样的事最可能发生呢,即李治可能被身边的人撺掇着杀了哥哥李泰,永除后患。
如果李泰死了,这样的大事一旦发生,即便李世民再怎么疼爱李治,他的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那么庶长子李恪顺理成章的就会成为太子。即便李泰没死,李治也无法再做太子。
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李治能被选为太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仁孝,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非常的善良又心软,而且他对李世民又爱又怕,不可能敢谋反。
第二种情况就是李治年纪轻轻就病逝了。要知道李治的身体一向不怎么好。他一旦去世,太子之位就会空悬。
当然即便李治去世了,李恪也不一定就是太子,因为李泰很可能被重新考虑立为太子,毕竟当初李泰只是想做太子,并没有真做什么错事,李治没有了,长孙无忌等人一定会促成李泰做太子。所以李泰也必须失去做太子的资格,要么提前郁郁而终了,要么在封地起兵谋反了。
李泰和李治都没了做太子的资格,那么李恪就会成为大唐的太子,继而成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大唐的未来肯定就不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至于走向何方,谁也不可能知道,但一些人的命运确实会改变,比如长孙无忌,必须武则天。
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位高权重,而李恪很可能势单力薄,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哪个妃子的女儿,我们不得而知,但过去了这么多年,势力应该也没有多少了。至于李恪的皇后,即原先的吴王妃,可考的历史资料很少,能形成怎样的外戚势力同样不好说。所以李恪能依仗的人并不多,还是会受长孙无忌的掣肘。
关陇集团的或许会存在更久的历史,因为武则天很可能不会出现。武则天是在贞观末期与李治在一起的,当时李世民生病,李治日日进宫侍疾,一来二去就和武则天相知相爱了。李治童年时期失去母亲,对年长的女性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更喜欢成熟的女性,被武则天迷住是很正常的事。
但同样的事情基本不可能发生在李恪身上,他的母亲杨妃一直活着,他也没有恋母情节,自然对李世民的妃子不感冒。再者,他是李世民的庶子,父子感情并非那么的亲厚,即便他经常出入宫中侍疾,李世民很可能对他也多有防范,他只可能更加谨慎小心。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武则天搭上了李恪,她在后来也进不了宫。她之所以能被李治接进宫是有很多原因在里面的,到了李恪的时候,那么原因就不再成立了。
所以武则天只可能在感业寺孤独终老。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贤君圣主,除去关于他的一些争议,在当皇帝方面,他可以说是做的很优秀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也为后来万邦来朝、繁荣富强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李世民虽然一世英名,但在选择继承人上却遭遇了重重困难。继位之初,李世民就封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对他寄予厚望,然而,李承乾却暗中谋划篡逆。鉴于李承乾、李泰的恶劣关系,李世民传位给性格仁慈的李治,却在后来引来了武则天之祸。那么,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呢?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恪出生在陇西狄道,也就是今甘肃省临洮县,他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第二年,他便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仅七岁的李恪又被改封为汉中郡王。不久,李渊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而自己则当了太上皇。
李世民继位后,改元贞观,李恪则成为了皇子,于是爵位也就从汉中郡王直接升为了汉王。贞观二年(628),十岁的李恪被再度改封,成为了蜀王,并受封为益州大都督。据《唐会要》记载:“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但因为年幼,所以李恪只是被授予官职,却没有前往上任。
到贞观五年(631),李恪又被“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但仍然因为李恪年龄不足而没有前去赴任。两年后,李恪被授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这次,李恪总算前往了封地。
然而,一年后李世民又“以蜀王恪遥领益州都督。”可以说,李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便是在不断的改封和迁职中度过的。贞观十年(636),李世民想要通过分封的形式来维持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于是“开历史倒车”,将自己的弟弟、儿子分封到各地,而且世袭罔替。
于是,李恪又受其影响,从蜀王变成了吴王,并担任潭州都督。第二年,还是熟悉的剧本,李恪被授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这次李恪又前往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的安州赴任。据《新唐书》记载,不久李恪便因为和乳母的儿子“博簺”,也就是赌博而被弹劾,免去职务。
《旧唐书》则称,李恪是因为常常游猎而被弹劾,从其它史料印证来看,李恪应该是游猎损坏了农民的庄稼而被举报而免官的。几个月后,李恪官复原职,这次他吸取教训,不再犯错,得到了李世民的赞赏。后来,李世民担心李治性格懦弱,便想立李恪为太子,在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下才作罢。
毛主席曾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旧唐书》也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可见,如果李世民传位给李恪,很可能会比传位李治更好,至少,李恪不会因为懦弱而让武则天把持朝政,建立武周。
如果李世民将皇位传位给四子李恪,则天下有可能会大乱。
有人说我耸人听闻,不然,李恪如果继承皇位,单不说他不是嫡子出身,就他那隋朝杨氏血统,就会让文武百官调转枪口一致反对。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朝,朝堂上有三种势力:其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一系;其二是以魏征为首的建成太子一系;其三是以裴寂为首的武德一系。三种势力就属天策府一系实力最大,他们支持是长孙皇后的血脉,也就是李世民的嫡子。
可是李恪呢?除了宫中的母亲杨妃支持外,在朝中并无大臣支持,不对,还有他蜀王府属臣,可是都是些小官,真正一些重臣,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都是对李世民这个四子李恪怀有敌意的。
即使李世民独断专行,硬要传位给李恪,那李恪可能会在李世民驾崩那一天,被群臣所诛。
不可能吧?众臣会废君?在大唐,没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李恪成为皇帝,对于朝廷大臣就是灭顶之灾。原因很简单,因为李恪有隋朝杨氏血统,而朝中大臣都是当年跟着李唐王朝造隋朝杨氏反的人,试想他们会让有着杨氏血统成为皇帝吗?显然不会。
所以李恪一登基,就会被大臣联合其他皇子给赶下帝位。李世民又不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即使嫡子李承乾和李泰不中用,被废了,不是还有一个九子李治吗?他也是长孙皇后的血脉。所以李世民不可能不立自己的嫡子,反而立庶子。
李恪也算是倒霉,即使他没有被立为帝王,最终也没逃过一死。在李治登基后的第五年,他就被长孙无忌污蔑造反,最终身死。我想在他死的那一刻,后悔生入帝王家吧!
猪小便是吴王吧
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这个意思:
唐高宗李治治理业绩不行。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李治时期的唐朝疆域
李治治理下唐朝达到最高峰
由于传统上由于认为李治性格软弱,加上武则天称帝事实,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李治能力不行,成绩不行,但事实是:
1、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李隆基有开元盛世,李治有永徽之治。现简单举永徽之治的几个例子:
A、物价稳定。贞观之治时石米价是20钱,永徽之治是石米价是130钱,一直到保持到开元盛世,到了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建中年间才飙升到660钱。此后各朝石米价除了辽道宗、宋高宗分别为60钱、70钱的价格外,基本上都保持在500到1000钱的价格。
B、李治永徽元年当年年增15万户人。全国人口从贞观22年的360万,永徽3年增加20万人,为380万。
C、显庆五年,李治因为流通中的恶钱(质量很差的钱、私铸的钱)太多,于是下令让地方官购买恶钱,减少流通量。原本购买的价格是5恶钱兑换1好钱,但百姓觉得价格太低,最后改为2恶钱兑换1好钱。
D、李治即位,将李世民时的3日一朝改为1日一朝,比李世民还劳模。
2、编著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的《唐律疏议》,对周边国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3、李世民的名臣多,李治的名臣也不少: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刘仁轨、
王方翼、程务挺、王孝杰、黑齿常之等。
4、李治将唐朝疆域推高到唐朝最巅峰:
永徽元年650年,擒获东突厥的车鼻可汗;
显庆2年657年,平定西突厥;
显庆5年660年,灭百济;
总章元年668年,灭高句丽。
西突厥和高句丽,是李世民没有达成的而李治做到的;李隆基时连占据东北的渤海国都不攻打。
5、李世民昭陵前只有14个番臣像,李治乾陵却有61个番臣像。
事实很明显,李治的业绩不比李世民差。李治将李世民的基业推向巅峰,这可不是一个守成之君可以做到的。要说守成之君,李隆基才是。
当然,李治由于身体和性格的原因,不像李世民一样,动不动就要亲征,都是让大将去做,知人善任也是一种能力和成绩。
再来说吴王李恪
吴王李恪和弟弟蜀王李愔,都是隋炀帝的外孙,这很多人都知道。
李世民所说的“英果类我”,其实就是说:李恪尚武之心比李治高。简单说就是:
李治即位,不会御驾亲征;李恪即位,必会御驾亲征。
但仅仅因为李治尚武之心少、李恪尚武之心多就可以进行废立的话,李承乾同样是有资格:
李承乾和李恪一样都是汉治胡风思想的人。
当然,李治也曾经想过御驾亲征高句丽,但被武则天所劝阻而取消;李恪也因为尚武之心被李世民处罚:
贞观11年637年10月,李恪因为游猎时践踏庄稼被侍御史柳范弹劾,而被李世民免去安州都督。
李恪有两次赴任的记录:第一次是贞观7年633年;第二次是贞观11年636年。李治是贞观18年被立太子,按说李治应该也有赴任的情况。
李恪之死是和上官无忌权斗失败的结果
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三个大臣以辅助李治:国家治理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军事战争是李勣。
从长孙无忌、褚遂良在李世民死时的官职,可以看出,李世民除了要二人辅政之外,还想要二人相互监督,避免长孙无忌独大:
长孙无忌的官职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褚遂良的官职为:检校大理卿、中书令。
简单说就是:治理由长孙无忌负责,谏议弹劾有褚遂良负责。
但褚遂良基本就是附和长孙无忌,让唐太宗制约长孙无忌的意图落空。
为此,李治一即位,在加封长孙无忌的同时,立马加封李勣和李元景、李恪:
李勣先封检校洛州刺史,再封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封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元景封司徒,李恪封司空。
于是当时的三公是:司徒李元景、司空李恪、太尉长孙无忌。虽然李恪没有实权,但他是李世民的儿子、隋炀帝的外孙,加上朝野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对长孙无忌是极大的制约。
有李恪在,长孙无忌就不会能够独掌朝政,也不会出现李治为了让长孙无忌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而给长孙无忌送礼的行为:
“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承乾、李泰因为争夺太子被废,没有话语权;其他儿子并没有什么特别表现,除了被李世民所夸赞并意图立为太子的李恪。
在李治即位四年了的时候,李恪不可能会谋反。加上李治对李恪的待遇也不错。李恪的盛名不会对名位早定的李治构成威胁,只会对意图独掌朝廷的长孙无忌构成威胁。
这就是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借助房遗爱案杀李恪的理由。
杀李恪,反对立武则天为后,都是长孙无忌意图掌控李治的表现。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没有如果 再加上其母亲隋朝血统的身份注定登不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