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相声中不应该出现“伦理哏”,你认为对吗?(请注意,只谈问题,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电视剧里光屁溜的,抱着啃的,钻寡妇被窝的都是假的,说个相声就全是真的了。说反三俗的人我就不信电视里出现了光屁溜的镜头他会砸了电视。
伦理哏:指相声中从伦理角度(如父/子、妻/儿)找笑料的一种手法,内容有时候会与荤口有所交叉,但是荤口是侧重于描述,而伦理哏往往是以占便宜为包袱的重点。代表作品:《翻四辈》、《反七口》。
伦理哏其实是发掘人本能爱占便宜的猥琐心态,带有市井文化色彩。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心态。最可乐的包袱,往往都是挖掘卑微人性而不是挖掘高尚情操。
——摘自网络
有这个词就足以说明存在,存在就足以说明合理。
伦理哏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应该被淘汰了!
四十年前的小孩子骂街不都是骂对方爹娘、当对方爹娘的占便宜吗?
现在的孩子们应该好多了,我没有听到过现在的孩子有那么不堪的骂人,我们家孩子从来不会骂人。
你们说是不?
老相声都是这路子,郭德纲改了这么多年也还是那个样子,用老北京话叫“脏口”。但是架不住喜欢听脏口的观众。
理不歪笑不来,伦理哏谐音梗不是不能说,得会说。
比如,地震幸存者是极限挑战;再比如慰安和慰问的价格不一样;还有谐音丁丁;捧哏一下把逗哏拍到舞台上。
当然也有人以《虎口遐想》的台词说明他说的也是三俗,却没看到捧哏的作用——你小子邪劲太大。
对于伦理哏,相声改进小组做了很大努力,即保证了包袱,又不使人反感。
郭德纲对老于父母老婆的猥琐脏话还有一帮子人笑。我们走进新时代时代多少年了?这些脏口还在毒害大众。
不是三俗的问题了。德云社早就应该取缔。
相声大越进的后果
相声既然是一门语言艺术,就避免不了所谓的“伦理哏”!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伦理是必然存在的产物!
比如说四大名著算不算文学艺术?有人看《水浒传》看的是江湖义气,有人看《水浒传》看的是时局变换。但也避免不了有些人天天琢磨,《水浒传》翻拍了这么多次,哪个演员扮演的潘金莲最漂亮呢?我们能说扮演潘金莲的这个演员三俗?还是说施耐庵三俗?
故事类的艺术不同于诗歌。既然有故事就要有矛盾,而伦理矛盾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果在相声创作中,刻意地去规避“伦理哏”反而是对相声的一种亵渎!
伦理哏不是在相声中该不该出现?而是要适度地出现。只有适当的出现,才能让这个段子更加贴近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京剧中的《铡美案》,从正面来说是在讲述包拯的大公无私,但同样也要有个“千古第一渣男”的陈世美出现!
无论什么艺术形式,包括相声在内,你想宣扬真善美,就避免不了抨击假恶丑。但这个艺术作品出现在舞台或者观众视野中以后,观众的反应,演员干涉不了。不止一次有人在我的评论区问我,郭德纲的相声除了于谦一家子还有什么?坦率地说,在郭德纲的相声生涯中,于谦一家子出现的频率还真是很高。跟于谦合作前对相声肯定是没有于家什么事。即便跟于谦合作以后,诸如《我要反三俗》这样的经典,也没有于谦家人的影子!那为什么会有那么一部分人盯着问呢?这就是前面说到的。看个《水浒传》,专门盯着潘金莲看的那部分人!
所以,相声不应该出现伦理哏这句话,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点事!正常的人,看着人体艺术写真也就是个照片而已,不正常的人,听不听相声里的伦理哏,该撩妹的撩妹,该撩婶的撩婶!
如果相声变成了诗朗诵以后,不要说伦理哏没了,连相声也没了!
相声里的伦理哏,说的并不是道德论,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尬。如果相声,不去讲生活中的尬点,讲什么?难道教你做人?
相声作为一种,以街头巷尾起家的文艺形式,虽然进了厅堂,如果变成叨叨文,早就消亡了。
既然是以“倫理哏”为的段子的相声,自然也是相声笑的一种表现形式。“倫理哏”所以不提倡或反对是人们的的社会道德导向尊老爱幼。而漫骂.污辱.欧打等形式是不尊重他人的不良行为。且在相声表演中“倫理哏”应该是简单粗暴低级的笑的手段。它不及那些故事性思想性较完整地段中塑造人物的加工精美的相声包袱的艺朮性更显得高级。業余学员所见。
相声没哏是不行的。什么哏出现都没什么吧!伦理哏出现听的是哏,相由心生吧!如果就是想挑毛病什么哏都可以找出瑕疵,进行攻击的!问题不在伦理在于听者的心态!比如有人说姜昆是我儿子我肯定不高兴!让你当戴志诚的叔、说你媳妇是戴志诚的婶子你高兴吗?伦理是只要搞偏就能让人感知到!理不偏笑不来!最简单搞笑的话题!说说偏颇的伦理关系大家心知肚明最容易逗人乐!说托妻献子的比娶婶子的更道德有瑕疵!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不要以为老百姓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