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曹丕,曹植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点赞1、荆门市 网友:残雪伊亮

因为曹植的母亲还活着,所以曹丕不敢杀。

曹植和曹丕是一奶同胞,他们都是卞夫人的儿子。卞夫人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

这四个儿子中名气最小的就是曹熊。曹熊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但去世却最早,连生卒的年份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曹操曾经想将曹彰培养成一个文武全才,结果曹彰却说自己喜欢当将军,所以曹操也没有逼他读书,随他的兴趣。曹彰最经典的战例是征讨乌桓。

曹彰是四兄弟中第二个去世的,因为曹彰在军中的影响力很大,有人怀疑这是曹丕动的手脚。我认为借曹丕十个胆他也不敢这样干,因为他们的母亲卞夫人还活着。

卞夫人是一个很能干,也很冷静的人。正因为如此,才得到曹操的欣赏,最终从妾转为正室,最后成为王后,曹丕称帝之后,封为皇太后。

为什么说曹丕不敢呢?

曹丕没有发迹之前曾经向曹洪借过钱。当年曹操征讨董卓时,幸好曹洪将马给曹操才得以逃命,不然曹操估计早就挂了。曹操对曹洪不错,但曹丕恨死曹洪了。

从史书的记载看是因为曹丕向曹洪借钱,曹洪不借,最后怀恨在心,当皇帝之后就抓住曹洪的门客犯事,然后将曹洪下狱。

知常容觉得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怎么可能简单借钱而要报复呢?这中间应该还有隐情,因为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不好猜测。

当时好多大臣上书救,结果曹丕铁了心要弄死曹洪。

此时卞夫人出面了。她做了两件事,一是骂曹丕。

卞太后责怒帝曰:“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资治通鉴·魏纪二》

二是威胁郭皇后。

又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资治通鉴·魏纪二》

此时郭皇后被吓坏了,要知道曹魏是以孝治天下,对儒学抬升得比较厉害,卞夫人废掉郭皇后的能力还是有的。郭皇后日夜劝曹丕,最终曹洪逃过一难。

你想想看卞夫人在救曹洪这个外人都可以这么大动干戈,放出狠话,如果曹丕要对曹植下手,你觉得卞夫人会闭着眼睛不管吗?

显然是不可能。

曹洪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呢?

公元226年,这一年也是曹丕人生的最后一年,所以在曹丕的人生最后一年,卞夫人都还保持如此高的威信,你觉得曹丕敢杀曹植吗?

有人可能要问曹丕对曹植打压,卞夫人为什么不管?

卞夫人是一个很懂大局之人,朝政之事他是不会参与的,但是一遇到威胁到生命肯定会出手。曹丕死后,她还活着,一直活到魏明帝时期。

魏明帝在母亲文昭甄皇后被曹丕杀害之后最终能被立为太子,相信这里面也有卞夫人的影响力在。

至于《七步诗》的场景不是这么简单的,真相也并不是曹丕要以此为借口杀曹植,因为与这问题无关,所以不展开。

点赞2、福州市 网友:萧萧暮雨

事实上,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掉曹植,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曹植在曹操死后没有参与夺权,使得曹丕平稳接过了曹魏大权,曹丕念着曹植的这份情,再加上曹植威胁已经越来越小了,所以曹丕才没有对曹植动手!

一、 曹丕念了曹植的一份情

曹丕和曹植的继承人之争,由来已久,即便是现在,大家对他俩的矛盾也是非常熟悉的,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说站在正常的角度来说,曹丕继位后杀掉曹植,也是大家能够理解的,毕竟曹植曾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嘛!但在众人眼中非常小气的曹丕,最终却选择了放过了曹植,并没有杀掉曹植,令不少人生疑,曹丕为啥要这么做呢?除此之外,既然曹丕可以放过曹植,又为何没有放过曹彰呢?

曹彰和曹丕、曹植都是一个妈生的,而且当年争继承人的主要人选是曹丕和曹植,曹彰这个人根本就对这块没啥兴趣,可以说他对曹丕是毫无威胁的!

《三国志》: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曾经询问过曹彰的志向,结果曹彰说他只想做将军,于战场厮杀,惹得曹操大笑。可以看到,曹彰这个人就是个典型的武夫,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曹操从来没有把曹彰当作继承人培养,曹操更加关注的是曹丕和曹植。而且曹丕和曹彰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曹丕还曾教过曹彰如何说话,最终得到曹操的赞赏!

《三国志》: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总的看来,曹彰这个人其实就是个心思单纯的武将,对曹丕根本没啥威胁,因为他本身的志向就不在治国,而在于行军打仗,然而最终曹彰的死,却令人非常意外!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进京朝觐,结果突然暴毙于府邸中,令人感到非常奇怪!

三国志的说法是曹彰暴毙,可当时的曹彰才三十五岁,正是个健康的小伙子,而且之前也没听说过他有疾病,且人家是王族,医疗条件非常好,人家在自己封地就好好的,怎么一到曹丕这里,就突然去世了呢?于是后世之人便猜测,曹彰乃是曹丕弄死的!而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曹彰,很可能确实死于曹丕之手,因为曹彰在曹操死后,有夺权的打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到洛阳后,得了重病,于是命人召见曹彰,结果曹彰还没有到,曹操就死了。

《三国志》: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这一份记载看起来很正常,没啥疑点,但是带着下面这三个问题来分析,我们会发现三国志的这条记载充满了故事!

一、曹操临终前不去召集太子曹丕,为啥要召见曹彰呢?

二、曹操临终前,为啥没有留下诏书,让曹丕继位呢?

三、曹彰是带兵去的洛阳,而曹操召见他时还没死,也就是说,是曹操让曹彰带兵来洛阳的,那么曹操为啥会让曹彰带兵前来呢?

这三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所以我们来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曹彰奉命前来洛阳,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曹操已经死了,之后曹彰的行为就变得非常奇怪了。他先是去找贾逵问曹操的玺绶在哪里?后又找曹植商议,说曹操召他前来,是想改立太子,传位给曹植!曹彰想劝曹植出马,立马攻占洛阳,结果曹植不愿意,于是此事搁浅,曹彰再无异动!与此同时,远在邺城的曹丕,在并没有接到曹操传位诏书的情况下,直接宣布登基为魏王了!

《三国志》: 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陈)矫曰:“王薨于外(指洛阳),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

从三国志的这份记载来看,曹操其实死得非常突然,很多事都没有妥善安排,要不然三国志不会用“群臣拘常”这四个字来描述大家的反应,很明显大家也觉得事出突然,都没做好准备。而且太子继位,一般都需要诏命,但是曹操却根本没有给曹丕诏命,这让大家非常头疼,曹操这老爷子到底想干嘛?最终,还是陈矫出马,说曹操猝死于洛阳,而曹彰曹植都在曹操身边,曹丕离得太远,应该立马以王后的诏令继位,稳定局势!最终,曹植放弃夺权,曹丕成功继位,成为了魏国之主!

看完曹操死后,曹丕、曹植、曹彰三兄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大概地推测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曹操召见曹彰,绝对不是因为爱子心切,临死前想看看儿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为何不把曹丕也叫过来看看?如果是这样,他为何让曹彰带兵前来?古代皇帝让臣子带兵回京,什么意思大家都懂吧?肯定是内部出现了问题,皇帝已经解决不了了,必须以武力镇压了。那么曹操勇武一生,有啥事是他解决不了的?我想除了羽翼已丰的曹丕,其他人不足以威胁到曹操吧?对了,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从安阳曹操墓的出土来看,曹操的头骨并不完整,好像被人砍了,至于是谁干的,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所以说,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便是:1、曹操不召集曹丕前来,只召见曹彰,其实是提防曹丕,让曹彰来保护他。2、曹操临终前,之所以没有给曹丕下达传位诏书,很可能他临时改主意了,不想传位给曹丕了。3、曹操允许曹彰带兵前来,就是想以武力压服周边众人,贯彻他改继承人的计划!至于曹操之死,阴谋论的说法则是曹丕干的!(一家之言,求轻喷!)

这么一看的话,曹彰一来洛阳,发现曹操死了,然后直接找贾逵要玺绶,劝曹植对抗曹丕,其实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了,因为曹操在召他前来的时候,肯定给过他暗示

《魏略》: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只不过遗憾的是,曹操死得太突然了,而曹植又不愿意重蹈袁绍家族的覆辙,所以并没有反抗,最终曹丕称王!曹丕继位以后,自然是对个中内情了如指掌,知道曹植有机会和自己扳手腕,但是却放弃了,所以没有诛杀曹植。再加上曹植本身也没啥实力了,所以曹丕念及曹丕没有夺权的这份情,放了曹植一马!而曹彰那边,曾得到过曹操的暗示,很可能知道点什么,且确实有夺权的行为,所以他必须死,于是便出现了曹彰暴毙的一幕!

说白了,曹丕不杀曹植和曹彰之死其实都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曹操死后的王位变动!

二、卞太后的庇护

曹丕、曹植、曹彰三人是亲兄弟,都是卞太后的儿子,而卞太后这个人又非常明事理,她一直在庇护着曹植,所以曹丕并未能痛下杀手!

曹丕临终前,曾经想把叔叔曹洪给杀了,谁劝都不管用,最终还是卞太后出马,才成功地说服了曹丕。而据《世说新语》所说,曹丕也曾想加害曹植,结果卞太后出手阻拦,说曹丕你已经害了我一个儿子(曹彰),不要再害我另一个儿子了。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卞太后的阻拦,所以曹丕才没有杀掉曹植!《世说新语》乃是小说,并不完全可信,但这个观点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民间的。


三、曹丕爱惜自己的名声

曹丕篡汉,已经使他的名声受到了不小的损伤,之后的曹彰之死,更是让大家对曹丕颇有微词!虽然曹彰究竟是不是曹丕所杀,一直没有定论,但是人家一个好好的猛将,怎么来了曹丕的地盘就突然暴毙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已经背上“弑弟”之嫌的曹丕,如果再弄死了曹植,那天下人对曹丕的看法,基本就完全是负面的了。曹丕虽然是魏国皇帝,但他终究还是人,是人就得在乎舆论,所以说最终曹丕为了自己的名声,还是选择了放过曹丕。

结语

综合来看,曹丕之所以最终没有杀掉曹植,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曹丕念了曹植的一份情,二、卞太后在保护曹植,三、曹丕爱惜自己的名声。其中第一个理由其实是最为重要的,当年曹操去世,其实曹魏政局有很大的变动,曹彰曹植就在曹操身边,而曹丕又没有传位诏书,曹植若真想搏一把,也不是没有希望,但是最终曹植放弃了,将王位让给了曹丕,免去了曹丕的很多麻烦,所以曹丕念了曹植的这份情,最终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

点赞3、温岭市 网友:花辞树

曹丕之所以不杀曹植,是因为有一个狠角色的妈管着,当然二人之间也有一点兄弟之情存在。


曹操一生有二十五子六女,儿子之中被他考虑过立为继承人的一共有四人,第一个是长子曹昂,但可惜他很早就在征张绣的时候被战死了;第二个是七子曹冲,一个可以称为神童的人物,但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剩下的两个人,是曹操卞夫人生的两个儿子,即曹丕和曹植。

起初,曹植因为才华卓越而被曹操喜欢,身边因此聚集了一大群人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争夺继承人之位,反而是曹丕比较尴尬,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被曹操重视。

但是,就在曹植快要被立为继承人的时候,他自己却因为任性妄为和喜欢酗酒而频频犯错,先是因为驾马车在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行驶,并擅自打开司马门而受到训斥,之后又因为喝酒耽误了大军出发的时间,而让曹操对他失望至极。

而就在这个时候,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运用各种策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最终被曹操立为继承人。

从曹冲去世之后夺嫡之争开始,到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他与曹植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争斗,而且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出于下风的,一直到最后几年才反败为胜。


可以说,曹丕在此期间是煎熬和痛苦的,他的世子之位也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他一旦继位,首先要打击的对象就是曹植,其次才是其他几个有威胁的兄弟。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他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丕刚刚篡汉自立的时候,远在封地的曹植听说后十分悲伤,还穿上丧服为汉朝的灭亡而哭泣,许多人怀念汉朝,也跟着他一起哀悼。

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曹丕听说这事后,感到很不高兴,认为曹植想要继续与自己作对,还鼓动百姓一起反抗自己,便下定决心对曹植下手了。

关于曹丕对曹植做过什么,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曹丕将曹植抓来,让他在七步之内写下一首诗,如果不能写成,就要问罪了。

曹植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即使写成了诗,曹丕也不一定会放过他,便决定打亲情牌,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七步诗》,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感化曹丕,最终曹丕年纪兄弟轻易,将他给释放了。


实际上,《七步诗》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曹丕与曹植之前存在亲情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是曹丕放过曹植的最大理由,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人,其实是二人的母亲卞夫人。

卞夫人并非曹操的嫡妻,她起初只是个以声色谋生的歌者舞伎,后来以姿色出众而被曹操纳为妾,连续生下了四个儿子,即曹丕、曹植、曹彰和曹熊。

卞夫人虽然出身低微,却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她知书达理、颇有见识,还很有头脑,在很多事情上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是当时有名的贤内助,还受到曹操部下的敬重。

因此,在曹操嫡妻丁夫人离开之后,卞夫人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继室夫人,她在操持家务和抚养、教育孩子等方面都很出色,曹操因此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争夺天下的宏图霸业之中。

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离不开卞夫人的帮助,因此卞夫人威望极高,不但曹操对她敬爱有加,曹操的其他儿女对她很孝顺,文武大臣也都很敬佩她。

曹丕称帝之后,卞夫人被封为太后,居住在永寿宫,她平时不怎么干涉国事,但这不代表她没有权力。


那么,卞夫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次,曹操的堂弟骠骑将军曹洪的家臣犯法,按照当时的律令,曹洪应当处死,但考虑到曹洪是贵族,曹丕如果选择特赦他,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人会说什么。

但是,曹洪这个人虽然家财万贯,但特别小气,曹丕年轻的时候曾有求于他,却没有得到他的帮助,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便打算趁机将其处死。

很多大臣上书曹丕为曹洪求情,但曹丕不为所动,卞夫人不知怎么得知了这件事,便将曹丕找来,还怒斥他说,曹洪是有大功劳的人,没有他就没有你的今日!

曹丕畏惧卞夫人,只得答应释放曹洪。

会卞太后责怒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诏乃释之。

卞夫人担任曹丕不是真心实意的,以后还要找曹洪的麻烦,便将曹丕的皇后郭女王召入宫中,威胁她说,你赶紧去劝说曹丕,要是曹洪被杀死,我就废了你的皇后之位!

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郭女王吓得屁滚尿流,连忙跑去劝说曹丕,曹丕对她感情极深,当然得给面子了,于是心甘情愿将曹洪给释放了,但没收了曹洪家的所有财产,搞得曹洪穷困潦倒。

卞夫人也不含糊,又将曹丕找来痛骂一顿,曹丕无奈之下只得将曹洪的财产还给他。

犹尚没入其财产。太后又以为言,后乃还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卞夫人贵为太后,本身具有极高的权威,她的话没有人敢轻易违背,哪怕皇帝曹丕也是如此。

前面我说了,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的儿子,而卞夫人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不会对任何一个孩子偏爱,因此当曹丕要对曹植下手的时候,卞夫人就出面阻止了。

史书关于这一点也是有记载的,说曹丕碍于卞夫人的压力,并没有杀死曹植,而是想其他办法折磨曹植,试图以此将曹植给玩废。


那么,曹丕是怎么折磨曹植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断将曹植改封。

曹丕刚称帝的时候,曹植是临菑侯,食邑万户,但曹丕很快就将其改为安乡侯,食邑也减少到八百户。

曹植本是个潇洒的公子哥,富贵生活过惯了,食邑突然大减,生活质量必定下滑,但他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后来,曹丕又屡次将曹植改封,其目的是为了不让曹植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从而形成了稳固的个人势力。

尽管曹丕后来将曹植封为王爵,但也是被迫为之的,毕竟其他兄弟都封王了,不封曹植就会显得他刻薄,对他的名声不利。

总之,在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曹植不是在去新封地的路上,就是在等待改封的圣旨到来,而频繁地更改封地让他身心俱疲,毕竟谁没事愿意瞎折腾呢?

比如说,曹丕刚习惯了一个地方的口味,还没待多久,又得适应下一个地方的口味,这当然对他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他这种富贵公子哥。


第二,对曹植进行严密监视,限制其活动范围。

曹植虽然贵为诸侯王,但因为遭受曹丕打压,他无法担任官职,心中纵然有报效国家的想法,也只能藏在心里,因为一旦说出来,曹丕可能会对他进行更加严厉的打压。

即便是在封地,曹植的日子也不好过,有地方官员监视他,还有曹丕派去的人对他严加防范,他除了待在家中吃喝玩乐、读书写字之外,也只能偶尔出去散散心,但也仅限于封地之内,其他地方是去不了的。

想当初,曹植是何等恣意人生,想干嘛就干嘛,根本没人管他,而且他性格放纵,不习惯被约束,因此曹丕对他的监视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因为处境尴尬、心情郁闷,曹植的诗风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从之前的乐观、浪漫变成了痛苦、悲愤,可见曹丕对他的摧残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在曹丕的打压之下,曹植除了还能写诗之外,其他才能完全得不到伸展,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男人来说,跟废掉了也没啥区别了。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卞夫人难道不知道曹植的处境吗,她为何不出来阻止曹丕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因为卞夫人毕竟住在深宫之中,对外面的事不都知道,她只知道曹植依然是富贵无忧的王侯,哪里知道曹植的日子并不好过呢。

更何况,曹丕是皇帝,他想要向卞夫人隐瞒曹植的真实情况,那简直太简单了,即便是曹植给卞夫人写信,或者入朝的时候前去拜见,曹丕也能提前知道并采取对策,更何况曹植极有可能根本没胆子找卞夫人申诉。

并且,卞夫人那时候年纪也大了,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太多精力去将每一个儿子都顾及到,因此曹植除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已经没有人可以帮得到他了。


不过,事情后来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曹丕对曹植的态度改观了不少。

225年,曹丕南征归来,在路过曹植封地雍丘的时候,去跟曹植见了一面,史书上没有记载两人谈了什么,只知道曹丕走的时候,将曹植的食邑增加了五百户。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因为曹植表现良好,没有再搞事情了,曹丕因此感到很满意;再加上二人之间毕竟还是有兄弟之情的,所以曹丕彻底打消了除掉曹植的想法,而且增加了曹植的食邑。

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自从曹植逃过曹丕的魔爪之后,他就意识到自己余生除了老实做人之外别无选择,因此无论曹丕如何对待他,他都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在自己的封地里安心生活,也没有表露出半点反抗的痕迹。

因为曹植安分守己,所以曹丕的态度出现了一丝改变,自那之后就没有再改变曹植的封地了,一直到曹丕去世。


不过,曹丕去世后,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对曹植依旧忌惮,曹植曾多次上书曹叡,说想要为朝廷做点事情,但曹叡就是不搭理,而且继续改封曹植的封地,先是改封东阿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王。

曹植被改封为陈王后,彻底失去了雄心壮志,而是潜心在家著书立传,232年的时候在忧郁中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点赞4、洛阳市 网友:淡年华。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不好,但却没有逼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曹丕能害死亲弟弟曹彰,却对曹植手下留情,这一方面是他没有害死曹植的必要,另一方面则是两人的母亲卞夫人的极力阻止所致。


曹丕与曹植的争储之战

曹操有四个嫡子,都是卞夫人所生,其中曹熊最小,也死得最早,所以实际上只有三个嫡子可供曹操选择,立为他魏王爵位的继承人。网络上很多人曹操中意曹冲,但曹冲虽然聪明,却是庶子,被选中的可能性并不大。

曹操对儿子们都很好,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和曹操并称“三曹”,给现在的学生们留下了许多的家庭作业。曹彰则是擅长带兵打仗,因为胡子发黄,所以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也很器重。曹操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彰为“北中郎将”,曹植为“南中郎将”。在这三个人之中,仅仅曹彰一人立了军功。

曹操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所以导致了他的部下也形成了两派,一派拥护曹丕,主要有贾诩、崔琰、司马懿等人,另一派拥护曹植,主要有杨修、丁仪、丁廙等人。

曹操很宠爱曹植,建安十九年他攻打孙权的时候,就让曹植留守邺城。大家都知道,当时汉献帝是住在许昌,但曹操是住在邺城的,遥控朝政,所以邺城虽然不是京师,但却是曹操的大本营。古代历来有“天子出征,太子监国”的传统,此时虽然曹操不是天子,曹植也不是太子,但曹操让曹植留守邺城,足可以看出他对曹植的重视了。


但是,曹植做了两件错事,使得曹操打消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第一件,他擅自叫人开了宫里的“司马门”,让他所乘的车子直驰而出。按照汉朝的法律,任何大官到了司马门,必须下车步行。曹操很气他这种目无法律的行为,下令将主管公家马车的官(公车令)砍头。

曹植做的第二件错事,是当他在建安二十四年受任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之时,曹操有意思叫他到襄阳樊城去支援曹仁,对抗关羽。当当曹操召见他,准备有所吩咐,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成样子。曹操于是撤销了他的军职,不派他去支援曹仁,从此之后也不给他任何实际的工作。

曹植被放弃之后,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取得了这场争储之战的最终胜利。


曹操死后的兄弟纠葛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头风病发作,于是急召曹彰前来,但曹彰还没到,曹操就死在了洛阳。当时,曹彰在长安,相当于留守司令,手里是有军队的。而曹丕和曹植在大本营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临死前要召曹彰来,而不是太子曹丕呢?

曹彰到了洛阳时,曹操已死,曹彰张口就问曹操的玺与绶在什么地方,替曹操办丧事的贾逵说,“现在有太子(曹丕),玺绶在什么地方,不是君侯您所应该问的。”

曹彰向贾逵询问了玺绶在什么地方,显然有依仗手里的兵权,强行继承曹操魏王爵位的意思。所以,当曹丕接到贾逵的报告之后,立即在邺城行礼即位,宣布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这是很厉害的一招,曹丕继位名正言顺,如果这时候曹彰还想争夺王位,那就是谋反作乱了。

所以,曹彰就换了个思路,他对曹植说,“先王叫我回来,大概是想改立你为太子罢?”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企图联合曹植,一起将曹丕从王位上撵下去。但曹植看清了形势,一口回绝了曹彰,曹植说,“你不可以有如此想法,袁绍的兄弟争位,导致灭亡,你没有见到么?”

从这件事的经过来看,在曹操死后,想和曹丕争位的不是曹植,而是曹彰,所以两人的下场也就很不同了。


曹丕继位之后,很快就下令所有诸侯,包括鄢陵侯曹彰与临淄侯曹植,都各回自己的封国居住,不得与别的诸侯有所来往或通讯,不得于未经请准之时,擅自进京或到邺城,求见皇帝或魏王。

曹彰奉令去鄢陵县“就国”,在小地方当了个小诸侯。当年,曹丕篡位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第二年,曹丕升曹彰为鄢陵公。又一年,即黄初三年,曹丕升曹彰为王,封在任城,称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奉旨准许进京,但到了洛阳后不久,曹彰就离奇暴毙。

《魏氏春秋》说曹彰是气死的,说他来到了京城,而皇帝曹丕不召见他,他坐了冷板凳,气死了。

《世说》的说法则完全不同,曹丕召曹彰进宫陪他下棋,地点就在卞太后的小楼之中。曹丕在枣子里下了毒,曹彰吃了之后感到口渴,想喝水。大概是毒药的毒性不够强,曹丕担心曹彰喝水之后解毒,于是就让人把打水的瓦罐打破了。卞太后知道后,来不及穿鞋,赤着脚,亲自到井旁去汲水,但却不到汲水的工具。于是,曹彰被毒死了。

这两种说法,都间接指曹丕为害死曹彰的凶手,但却没有实证,所以曹丕仅有“罪嫌”,而无“罪证”。但曹丕有杀曹彰之心,是毫无疑问的。

曹丕在毒杀了曹彰以后,随即又想除掉曹植。卞太后大怒,向曹丕说:“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曹彰),不能再杀我的东阿王(曹植)!”


曹丕可能的确也有杀曹植的心,但曹植不像曹彰那样,手里握着兵权,对曹丕有实实在在的威胁,如果说曹丕要杀曹植,可能是因为争储时结下了仇,或者是单纯的不喜欢曹植。

曹丕篡位代汉的时候,曹植和丁仪、丁廙兄弟,穿上汉朝的服装,一边喝酒,一边大哭。曹丕知道后,十分愤怒,将丁仪、丁廙家所有的男人,不分老少,全部杀掉了。又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将曹植从临淄侯降为安乡侯,从县侯降为乡侯。

从此之后,曹丕对曹植开始了不断地迁封,虽然爵位越来越高,但封国的位置越来越偏远。曹丕将曹植降为乡侯之后不久,又升他为县侯,封在鄄城。黄初三年,再升他为王,称为鄄城王,曹植就是在赴鄄城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黄初四年,他又被改封一次,封为雍丘王。

曹丕死后,明帝曹叡即位,改封曹植“陈王”。太和六年年底,曹植郁郁而终,年纪才有四十一岁谥号“思”,所以也有称曹植为“陈思王”。


曹丕为什么不杀曹植呢?

曹丕杀死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曹彰,却放过了曹植,根本原因在于曹植并不像曹彰那样,会对他的王位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曹植野心实际上很小,他对权力也没有那么热衷,相比较之下,他更想要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曹操晚年的储位之争,更像是曹植被一众想要借此谋求上位的大臣所挟持。曹操死后,曹植拒绝了曹彰的建议,也能从侧面证明,曹植并不想跟曹丕争夺王位或者皇位。

,曹植在接连犯错之后,就已经退出了储位之争,曹操从未给他任何实权,所以曹植的官位虽高,但其实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大,后期仍然追随他的那些人,大多只是文人、谋士,而无掌握实权的将领、重臣。曹植就算想和曹丕掰掰手腕,恐怕也是力有未逮。

而且,曹植才华横溢,在文人之中声望很高,这不足以支持他谋反,但却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如果曹丕杀掉曹植,那么必然会对自己的声望造成很大的影响,让世人认为曹丕是一个不能容人的皇帝,这对急需招揽人才的曹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曹丕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容不下,那别人还会死心塌地地拥护你吗?


出于以上两点考虑,曹丕就会觉得,杀掉曹植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小于留下曹植,实在没有必要对曹植下杀手。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亲生母亲卞太后尚在世。对卞太后来说,无论哪个儿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曹丕既然当了皇帝,那么肯定要偏向曹植一些,所以她坚决反对曹丕加害曹植。

曹丕当皇帝是汉献帝禅位给他的,所以曹魏政权也保留了汉朝的很多传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孝治天下。如果曹丕不顾母亲的反对,杀害曹植,势必要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古代人是最看重这一点的,一个不孝的皇帝,如何能以孝治天下呢?


综上所述,曹丕之所以没杀曹植,并不是他有多么的顾念手足之情,更不是被“七步诗”所打动,而是因为曹植对他几乎没有威胁,没有杀他的必要。再加上卞太后的坚决反对,也让曹丕有所顾忌,这才没有下手。不过,尽管曹丕没杀曹植,可却对他进行了持续的打压,包括曹丕的儿子曹叡也是如此,导致最后曹植郁郁而终,如果非要说曹植死在了曹丕手中,也不无道理。

点赞5、衡阳市 网友:雲深知處

曹丕继位后最应该杀的其实是曹彰,而不是曹植。曹丕和曹植之争属于文争,不涉及血腥,而曹彰是个武将,处理不好很可能要沾染血腥,因此,曹丕最应该杀的其实是曹彰。那么曹丕为什么没有将曹彰杀掉,也没有将曾经威胁自己世子之位的曹植也杀掉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曹植曾经是曹丕世子之位最大的竞争者,那么曹植的威胁有多大呢?公元214年,曹操封曹植为临淄候,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这其实是一个信号,什么信号?曹操有培养曹植为接班人的打算。

历来大军外出征伐,镇守后方的都是肱骨大臣或者太子,而此刻曹操外出征讨孙权,没有选择让曹丕镇守邺城,却偏偏选择了曹植,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最让曹丕感到震惊的是,曹操临行时对曹植有亲口交代:

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当年我为顿邱令时二十三岁,经过奋发方有今天.而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努力了,就会像我一样)。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偏爱行为,你让当时身为副丞相的曹丕怎么想?

因此,曹丕即位后,心里一百个想做掉曹植,但是他却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母亲卞太后还活着。曹丕、曹植、曹彰三人皆为卞太后所生,而卞太后最担心的也是曹丕对曹植下黑手,因此处处护着曹植。

当时曹丕即位后,令各皇室宗亲不得逗留京师,各自前往封地。为了防止他们有异动,分别派了一名监国(汉朝为国相)来暗自监视他们的行为。公元221年,负责监视曹植的监国灌均秘密报告曹丕:曹植醉酒撒泼,威胁监国使者。有司按律法治罪,当诛,这当然也是曹丕所希望的,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只是将曹植改封为安乡侯。为什么呢?背后其实是卞太后极力保护的原因。

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曹丕碍于母亲的大力阻拦,于是将诛杀改为严格防备,具体措施就是迁徙曹植的封地,不让他与其他人接触,使他无力再有作为。

防备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曹植和曹彪一起出京城返还封地,由于兄弟之间很长时间都没有见面,想多说几句话,聊聊家常,谁知道随行的监国不让,催促他们快速上路。曹植气愤异常,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

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

当时几乎所有的宗室诸侯都和曹植一样,受到严刑峻法的管制,没有什么人身自由。曹丕给他们的待遇是:府库紧张,属下皆庸才之辈,亲兵不超过二百人,而且都是一些老弱残兵。曹植因为数次写诗发牢骚,所以待遇更低,亲兵只有一百人左右,属下更少。而且曹植是被曹丕迁徙封地次数最多的,十一年中三迁徙都(历史记载),其实实际次数应该更多(我统计的是六次)。

相比于曹丕的步步紧逼,严加防范,曹植显得就宽宏大量的多,他最多发发牢骚而已,而对于他这个哥哥他还是抱有幻想的。于是曹植多次给曹丕写信,想入朝参政,但是曹丕都拒绝了。就这样两人维持着表面上的和气关系,而曹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曹丕没有明着杀他就不错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其实相比来说,曹彰对曹丕的威胁更大。当时曹操在洛阳匆匆驾崩,临死时召唤曹彰前来。曹彰带着兵马赶来后对曹植说:父亲找我来是为了让我继承皇位。曹彰不但说了,还有实际行动。

曹彰对主持丧礼的贾逵说:我父亲的玺绶呢?暗地里意思很明显,我要继承魏王之位。贾逵义正言辞的说道:太子尚在邺城,国有储君。玺绶在哪里,不是你能够问的。曹彰词穷,没有再敢大胆妄为。

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曹丕知道这件事后对贾逵十分感谢,同时也对曹彰非常的愤恨。曹彰对曹丕也是心怀怨恨,在曹丕即位后,没有得到派遣命令便自行离去,完全不把曹丕放到眼里。于是曹丕即位后,对曹彰极其绝情。十分想要杀了曹彰,但是碍于卞太后保护,曹丕选择了更为决绝的方式,什么方式呢?

黄初四年,曹彰来洛阳朝见曹丕。曹丕不见,曹彰又多次要求面见,曹丕还是不见。总之曹丕就是一个字,我连看都不像看你一眼。那么曹丕为什么这样绝情呢?还是那句话,曹彰当年差点抢了他的王位,因此,曹丕一直记着呢。随后曹彰就在洛阳突然暴毙,有说是气死的,也又说是病死的,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只有曹丕知道。

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因此,曹植、曹彰当年都对曹丕之王位有极大威胁,尤其是曹彰,当年差点使用武力强夺王储之位,而曹植也因为曹操的偏爱,数次有被曹操立为世子的机会。但是曹丕因为母亲卞太后的缘故,没有对亲兄弟下死手。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软刀子。

对待曹植是多次迁徙他的封地,永生不让曹植入朝为官。对待曹彰的方式是从此不再相见,最后的结果是曹植悲愤而死,年41岁。曹彰最惨,活活气死,年仅35岁。

我在想,如果卞太后早逝,恐怕他们两个都会死于曹丕的刀下,这是肯定的,你认为呢?

本回答独发于石塘网,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也可以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呦!

点赞6、郑州市 网友:东方晓晨

一提起曹丕和曹植兄弟,大家就会记起那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据说这首诗是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诗所作,诗句中表达了曹植那种绝望的心情。曹丕对于曹植,确实有杀曹植的心理和动机,这是因为多年仇恨的积累造成的。那么,为何最后曹丕也没有杀掉曹植呢?


一、曹丕与曹植的恩怨。

曹丕和曹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按理说应该比其他的兄弟关系密切。可是他们两人的关系却势同水火,这完全是因为两人竞争魏王世子的原因。曹操的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战死后,年长的曹丕就成为了曹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可是让曹丕十分尴尬的是,他最强大的竞争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兄弟曹植。

曹植的才华十分出众,尤其是他的文学成就令众人瞩目。南朝宋的谢灵运评价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这也就是才高八斗典故的由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植也对继承人的位置产生了觊觎之心。他的身边聚集了以杨修、丁仪、丁廙为首的团体,与曹丕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曹操被曹植的才能所迷惑,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定,更是增加了曹丕的非分之想。曹操在一次出兵的时候,将后方邺城交给曹植留守。曹操说自己二十三岁时担任了顿丘令,一直做到今天的成就,曹植今年也是二十三岁,也要像自己一样奋斗。这话中包含着曹操对曹植的期望,也透露出曹操想要立曹植为继承人的心思。

曹丕在这种情况下,处境十分艰难。曹植还和他的手下,对曹丕处处进行打击。曹丕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家的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咬着牙坚持。他用自己的坚忍和政治能力,赢得了大批曹操手下的认可。


相比于曹丕,曹植性格中的诗人气质让他吃了大亏。曹植做事过于感情化、情绪化,他的任性行为让大多数人感到了失望。曹操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了曹植的弱点,将立储的天平向曹丕倾斜。曹植在发现这一点后,做出了一件荒唐的事,让他彻底毁灭了在曹操心中的形象。

曹植乘车在驰道上驰骋,并且开司马门外出。这件事让曹操勃然大怒,将守门的官吏处死。并且对诸侯严加管束,惹下大祸的曹植自然在曹操心中失去了地位。本来曹操说曹植是自己儿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人,可是出了这件事后,曹操再也不相信诸侯,对曹植另眼相看。


曹操最后还是给了曹植一次机会。那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他派曹植领兵去救援被围的曹仁。曹丕借着送行的机会,逼迫曹植饮酒,以至于曹植喝得大醉。曹操叫曹植去面授机宜的时候,曹植因为醉酒不能前往。曹操因此罢免了曹植的任务,从此曹植再也没有了翻身之日。

曹丕与曹植除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恩怨,在女色上也有着一段纠葛。曹丕在随同曹操攻打袁氏势力的时候,趁乱娶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当时甄氏的丈夫还在,她与曹丕的婚姻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保命。这给她与曹丕的婚姻笼罩了一层阴影。


在曹家,才貌双全的曹植对甄氏十分爱恋。他们之间也曾经传出过绯闻。在曹丕与曹操出征,曹植留守邺城的时候,甄氏不但对曹丕不管不问,还将孩子交给婆婆,自己经常私自外出。当他人责问甄氏的时候,她还不以为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甄氏与曹丕的感情出现了裂纹。因为以上的双重原因,曹丕在心中对曹植恨之入骨。在他继位后,对曹植进行了报复,七步成诗就发生在此时。不过曹丕没有杀死曹植,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曹丕不杀曹植的原因。

曹丕在继位之后,曹植彻底失去了还手之力。面对昔日你死我活的对手,曹丕却网开一面,没有对他赶尽杀绝。他不但保留了曹植的生命,还封他为王,保留了他的封邑。曹丕不杀曹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曹植已经失去了危害曹丕的能力。早在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时,就为曹魏的长治久安做了打算。他为了打击曹植的势力,不顾杨修才能出众,为自己立下过汗马功劳,寻找借口杀掉了杨修。杨修一死,曹植就失去了重要的谋士,更不是曹丕集团的对手了。

在曹丕继位后,他首先做的就是杀掉丁仪、丁廙和他们家的男子,彻底断绝后患。从此,曹植变成了孤家寡人。曹丕对此还不满足,他削减曹植的封邑,派地方官对他严加管束。没有一点实力的曹植,根本就无法对曹丕产生什么危害,曹丕也因此留下他一条命。


其次,曹丕要谋求好的名声。曹丕是建立曹魏政权的君主,为了体现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曹丕采取了禅让的形式。他先让手下营造出众望所归的气氛,再让汉献帝多次下诏书让位。而曹丕则多次推辞不受,最后摆出一副勉为其难的姿态,继承了帝位。

曹丕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还没有统一,刘备的蜀汉与孙权的东吴都在一旁虎视眈眈。再加上当时还有许多汉朝的拥护者,在国内推波助澜。为了解决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曹丕首先就要在道义上站住脚。为了这个目的,曹丕必须要维护禅让的合法性,不让天下人抓住任何把柄。


因此,曹丕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达到了偏执的地步。当东吴向自己称臣的时候,曹丕明知道其中有诈,还是欣然接受。他为了自己的天下臣服的虚名,不惜放弃与刘备一起攻打东吴的机会,同时也放弃了灭亡东吴,统一天下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对于自己的亲兄弟曹植自然也网开一面。如果他对曹植下手,会遭到天下让的非议,让自己好不容易营造的形象毁于一旦。他将从一位众望所归的仁德之主,变成鼠肚鸡肠,连亲兄弟都容不下的狭隘小人。这是曹丕不能容忍的。作为一位政治家,曹丕选择了原谅曹植,没有杀掉他。


第三,曹丕没有放弃对曹植的迫害。不过,曹丕没有杀死曹植,并不代表他就放过了曹植。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曹丕对落入自己手中的曹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这让曹植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曹丕也达到了自己的心愿。

曹丕继位后,杀光了曹植的部下,并且让人弹劾曹植,贬了曹植的爵位,并且剥夺了曹植的封邑。在多年之后,原先有万户封邑的曹植,才恢复到二千五百户的封邑,才仅仅是以前的四分之一。


曹丕对于曹植严加管束,曹植的处境如同囚徒。曹魏派给曹植的人员都是些无能无才之徒,护卫他的兵员都是些老弱残兵。就算是这样,曹植的手下比其他诸侯还要少上一半。至于说其他物资供应,就更可想而知了。

曹丕不但在待遇上刁难曹植,还在感情上对他进行折磨。在曹丕继位后,对甄氏昔日的表现耿耿于怀。他将甄氏赐死,还用她的长发盖住面庞,用糠塞住嘴巴,免得她对地府喊冤。曹丕明明知道曹植对甄氏的感情,还专门召见曹植,将甄氏的枕头赏赐给他。曹植见到后痛哭流涕,曹丕则在旁边冷眼观看。曹植为此专门写了《洛神赋》,表达他内心对甄氏的怀念。可见这件事对他精神的打击之大。


除掉物质、感情上的打击,对曹植最大的打击莫过于事业上的失意。曹植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一心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是曹丕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对曹植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曹植多次向曹丕上表,表示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愿望。

可是,曹植的请求,只是得到的是曹丕冷漠的回答。曹丕根本就不给曹植报效国家的机会,让他怀才不遇,永远不得施展。到了最后,曹植不要说想要得到任用的机会,连和皇帝单独见面谈话的机会都不可得。


在多重打击下,曹植对自己的前途完全绝望了。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里,曹植郁郁寡欢,度日如年。最后他得了疾病,在四十一岁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人世。曹丕虽然没有杀死曹植,但是他的迫害,比直接杀死曹植还要残酷。

结语:

曹丕与曹植在争夺王位继承人的过程中,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曹丕获得了胜利,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在曹丕继位后,他并没有杀死曹丕,而是放他一马。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杀死曹植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


曹丕杀光了曹植的幕僚,对他贬爵削减封地,降低他的待遇,在物质上歧视曹植。他还用各种手段打击曹植,用甄氏的死刺激曹植,在十一年里将曹植迁徙了三次封地,让他始终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最打击曹植的是,曹丕根本不给曹植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最终,承受不住长年打击的曹植,早早发病而死,结束了悲惨的一生。曹丕对曹植的这种惩罚,远比直接杀死他还要来得残酷。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点赞7、平凉市 网友:红豆冰

谢谢邀请……


(曹操剧照)

曹操?对于?曹植?比较?喜欢?主要是?因为?曹植?文采?风流?,曹植?不是?曹操?主要妃子?生的?,所以?从?常理?来说?不大?会?喜欢?。

但是?曹植?会?写?诗歌?,会?做?赋?,那么?同样是?文学家?的?曹操?自然?喜欢?。所谓?爱乌?及?乌?,自然是?喜欢?同样?文学水平?高的?曹植?。

(曹丕剧照)

但是?曹植?没有?好的?人?辅助?,不像?曹丕?有?司马懿?等?辅助?,曹丕?得到了?加分?。?而且?,曹操?对于?立?储的问题?咨询过?谋士?贾诩,贾极力推荐曹丕为曹操继承人。

曹丕?又?低调?,又?隐忍?,这方面?曹植?不如?。

曹植?好文学?,好?酒后?放?歌?,不够?严谨?,曹操?多方面?考察?觉得?还是?把?大?位?交?给?曹丕?,曹丕?在?夺?储战?,大获全胜?。[大笑][大笑][大笑]

得到?皇位?之后?,曹丕?并没有?杀?曹操?的儿子?曹丕?。因为?曹植?没有?兵权?,对于?曹丕?没有任何?威胁?,因为不可能?动摇?曹丕的?统治?。自古?皇帝?对于?大将?一直?防范?,因大?将?独揽?军权?,万一?造反?对于?皇权?是?极大的?威胁?。而?幸运?,曹植?没有?兵权?,只是?一个?没落的?皇族?。

这个时候?其实?曹丕?并没有?放弃?对于?曹植的?监督?和?管控?,在曹植的?封地?设置?大臣?监管?,曹植的?一举一动?都?逃不掉?曹丕的?眼线?。所以?,曹植?已经?被?曹丕?全部?控制?,并?无?威胁。?

而且?,曹植的?幕僚?大多?已经?死去?,杨?修?以及?丁?家?兄弟?先后?被?杀?。曹植?没有人?出谋划策?自然?力量减少了?。[呲牙][呲牙][呲牙]


另外不杀曹植的原因是是母亲的保护,曹丕在此之前已经干掉了二弟曹彰,让他妈伤心欲绝,曹丕此时也觉得有些过分,对母亲也有了内疚之情。


(曹植剧照)

所以,他借故逼曹植作诗,也就是七步成诗,是让自己有台阶下了,发泄一下,弟弟长期以来,文章诗书好过自己的不满.曹丕多多少少还会顾念一下兄弟之情的,所以不会杀曹植,最多对其进行管制。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谢谢大家。

图来自网络,侵删。

点赞8、贵阳市 网友:素颜男神

曹丕想杀曹植的事情天下闻名。

而且曹丕想杀曹植的愿望非常迫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关于“七步诗”的故事。

曹丕把曹植召来,对曹植说,天下人都在说你诗才敏捷。我现在就来考考你,给你七步的时间(古人的表达非常有意思,“七步”本来是一个空间概念,这里却用来表达时间),如果你能在七步之内,把一首诗写出来,那就证明你名副。如果你在七步之内写不出来,那你就犯了欺君之罪。犯了欺君之罪,自然罪不可赦,肯定会被杀掉。

最终,曹植不但在七步之内完成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是一首感叹兄弟之间,本来是同气连枝,却相互残杀的悲剧的诗歌,具有极大地劝讽意味。

这首诗一写出来后,曹植完美打败了曹丕,曹丕不但没能杀得了曹植,反而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和感化,最终幡然醒悟,放弃了杀曹植的打算。

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七步诗”这样的事情,曹丕最终放弃杀掉曹植,是不是因为曹植的“七步诗”感化了他呢?

显然,这个所谓的“七步诗”,只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后人演绎出来的故事。历史上是不存在这个故事的。曹丕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杀曹植,曹植也不可能通过一首诗就感化曹丕。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分析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曹丕,是很不真实的。

一是这个故事中的曹丕很愚蠢。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中的曹丕很愚蠢呢?如果曹丕想要杀掉曹植,或者打击曹植,体现出曹操选择曹丕的正确性,他就应该找曹植的短处。曹植的短处是什么?是处理政务能力。这种时候,曹丕就要在这方面琢磨,搞出曹植政务能力不强,贪杯务实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大家看出,曹植不堪大用。而曹丕不这样做,反而测试曹植的写诗这个长处。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二是这个故事中的曹丕很残暴。

为什么说曹丕很残暴呢?因为曹丕所谓“诗才敏捷”,这是天下人公认的,是士人知识分子们都认可的。又不是曹植自封自吹自擂的,这有什么错?难道我们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就应该把李白杀掉吗?如果这样就可以杀人的话,杀人太容易了。再一点,这件事与曹丕有什么关系,怎么就成了“欺君之罪”?所以,这些显然是很搞笑的。

总之,如果曹丕真是想要通过“七步诗”的方式,杀掉曹植的话,这就是历史上最大的笑话,曹丕是历史上最愚蠢最残暴的一个人。

那么,曹丕之所以没杀曹植,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一句话,曹丕是坚决不敢,也不能杀掉曹植。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由魏国内部复杂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曹操当宰相的时候,把汉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里,这已经造成了魏国集团的分裂,不满曹操的非常多。曹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尤其是通过自己建立战功,使得魏国的权力都转移到了自己手里,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但虽然权力在自己手里,矛盾却并没有完全消除,不满曹操的还特别多。曹氏内部如果不团结,必然给别人机会。

后来,曹操在选世子的时候,曹氏家族又出现了一次分裂,曹丕和曹植开始为争夺继承权打斗不休。后来曹操把继承权给了曹丕,并没有给曹植。虽然如此,但是曹丕和曹植的矛盾却还是没有解决,毕竟曹丕身边有一大帮拥趸者,曹植身边也有一大帮拥趸者,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有斗争。

这时候,曹丕把曹植杀掉。那么,这肯定就是曹氏内部的一次大决裂。曹植的那些拥趸者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他们也肯定很不满。内部必定会厮杀起来。

原本曹魏有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对手,国内又有汉室拥趸者与曹氏拥趸者的矛盾,现在曹氏内部又出现曹丕和曹植的尖锐对立,并引起了残杀。那显然就是曹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那样的话,司马家族这样的力量,可能就会提前崛起了。

当然了,曹丕没有杀曹植,但并不表明很放心他。所以,曹丕采用的方式,就是不断迁徙曹植,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势力。这样既保存了内部力量,又确保了内部稳定。

应该说,曹丕是聪明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