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在位时,慈禧为何斗不过慈安?
不仅是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斗不过慈安,哪怕是咸丰驾崩后,慈禧权倾朝野,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她依然压不倒慈安。
历史上的慈禧和慈安两人,一般人都认为慈安的作用不明显,就是个打酱油的。而慈禧太后是强势的一方,全面压制慈安。但实际上,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她才是咸丰皇帝驾崩后,整个清朝地位最尊贵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后。虽然说慈禧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独揽大权,但是在她与慈安太后的关系上,她始终是弱势一方。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天生自带威严光环,她后来能够权倾朝野,实际上也是有一个闯关升级的过程的。
公元1861年,在位十一年的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他死前遗诏,让自己独子,仅六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为了避免皇权旁落,咸丰生前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让以载垣和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授予他们“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二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给她母仪天下的权力。在当时,慈禧太后还排不上号。
咸丰皇帝的意思,是考虑到载淳年幼可能会大权旁落为权臣所控制,因此让两宫太后拥有批红的权力、八大臣拥有草拟权力。即所谓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大家互相之间制衡,不至于一家独大。
但这样一来,两宫太后的权力就很大了,因为她们拥有最终批准权。当时身为慈安副手的慈禧很清楚,她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论声望、资历、影响力,她都远远逊于慈安。所以慈安不是她的敌人,而是应该极力拉拢的对象。否则罢免辅政八大臣,夺权和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
咸丰死后没多久,八大臣和太后就开始暗中较劲。肃顺和载垣计划,准备成立一个八大臣辅政制度,想慢慢架空慈安。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慈安当然不同意了。便干脆所有的奏折、计划她都不批准。四天以后,各地的未批奏折堆积如山,朝廷政务陷入停滞,想逼迫八大臣跟她认怂。然而这时候八大臣在外朝呼风唤雨,慈安这个最高决策人却不能接见外臣,只能接受八大臣审阅过的东西。所以八大臣实际上架空了慈安。
慈禧看见慈安不是八大臣的对手,便用她的巧舌如簧拉拢慈安。制定了两人的攻守同盟,决定扳倒八大臣。首先慈禧出招,她暗示山东一个叫董元春的监察御史上书,说出一番让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等候皇上长大,而左右不得干预,于亲王中挑选一二人,同心辅佐”的言论,要求太后临朝,让辅政八大臣滚粗。
面对慈禧的出招,肃顺等人立刻进宫,公开宣布自己是皇帝的臣子,不能服侍太后,让太后有批准权力已经是给足面子,随后肃顺以皇帝名义发了个痛批董元春的谕旨,但慈禧留中不批准,因此发不出去。肃顺便不再问政,天天在家里遛鸟玩,朝廷再次陷入停滞,慈禧被迫就范,将谕旨发下去。
这一胜一败,看似不分胜负,其实慈禧已经占了先机。因为她是皇帝的妈妈,肃顺跟她的对抗,吵的越激烈,八大臣的罪过就越大。毕竟外臣对抗太后,有臣子抢夺皇权的嫌疑。慈禧便借机开始包装自己,带着小皇帝四处祭祀巡视时都对着臣子们哭泣,称肃顺欺君罔上,欺负她孤儿寡母,到处装可怜。
当时一些不掌权的宗室成员,比如恭亲王奕訢之流,还有急于往上爬的汉人官僚和满蒙低级贵族都看准了这个巴结慈禧的机会,顺利的和慈禧搞在了一起。这些人里面除了奕訢外,还有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醇亲王奕譞(光绪的爹)、大学士周祖培等。他们密谋策动,发动祺祥政变,指责肃顺专权,并以此为借口将肃顺等人弄死。此事变之后,慈禧和慈安公开垂帘听政,成为大清权力的实际拥有者。
慈禧的这一次成功夺权,除了利用舆论的力量之外,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咸丰给了慈安披红的权力,而慈安也有揽权的想法。如果慈安旗帜鲜明的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的支持并站在肃顺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所以慈禧在夺权后,她对慈安是恭恭敬敬的,一副二把手的模样。毕竟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经大老婆,她只是小老婆而已。
祺祥政变之后,奕訢、僧格林沁这些投靠在慈禧身边的人,与慈禧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批红权仍然在太后手中,而肃顺等人的票拟权则交给了奕訢等人。等于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一批人。因此慈禧与慈安再次达成攻守同盟,一起搞倒奕訢。
不久后,由于奕訢主张实用主义,倾向于办洋务,外交方面颇能保持对外平等,导致被朝廷的保守派批评为软弱、离经叛道。慈禧此时则与慈安始终与保守站在一边,她们高举皇权和理学大旗,与保守派一拍即合,将权势迅速扩大的恭亲王奕?打倒下台。成功的控制了票拟权,为后来慈禧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打下了根基。
搞倒奕訢之后,慈禧找到了诀窍。就是始终拉一路打一路。重用一批人,再提拔一批人,让大臣们斗,她最后再出来收拾残局,始终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比如她重用李鸿章,同时又提拔左宗棠,让李、左二人打的不亦乐乎。左宗棠死后,她又提拔张之洞,继续让臣子之间内讧,她稳坐钓鱼台。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慈禧她在朝廷上如何权倾天下,她在宫里对慈安还是很恭顺的。比如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同治登基后,哪怕是在两宫垂帘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这一方面是祖制,二方面是慈禧对慈安的敬畏。后来光绪皇帝登基后,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因此可以说,慈安在皇帝的抚养和教育上从没失去过最高权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绪与慈安不亲的问题。她会容忍慈禧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两人一个有名分,一个有才干。苦活累活得罪人的事都让慈禧去干,她直接享受慈禧的工作成果就可以了。
但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慈安这个人还是有分寸的。比如说诛杀安德海,虽然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办的,但最后拍板的是慈安,否则丁宝桢也不敢杀。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忍着。再比如同治皇帝选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慈安是阿鲁特氏的表姨),慈禧看中富察氏,结果同治没听亲娘的意见,而是选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仅从这几点就能看出,慈安本身权力欲不强,处理国事的水平也确实不如慈禧,因此才会允许慈禧在朝廷呼风唤雨,但她身为正宫太后,具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只要她不死,她的话就天然具有分量。
备注:后来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之死,很多人认为是被慈禧逼死的,这一点不否认,毕竟阿鲁特氏因为一直不受慈禧待见,存在自杀的可能性。但是慈安其实也不喜欢她,因为阿鲁特氏曾说过负气的说过一句话:“我是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暗指自己说根正苗红的皇后。此话大部分人认为是针对慈禧的,因为慈禧没当过皇后。但是这话对慈安来说也很不友好,因为慈安也不是咸丰的原配皇后。所以慈安进宫时走的也不是大清门。由此可以判断,慈安可能后期对阿鲁特氏也不待见。慈禧要逼死阿鲁特氏,慈安应该没意见。
同治皇帝十八岁时,本来太后应该还政。但是由于同治突然死了,于是慈禧又被请出山,寻找继承人。她当时与醇亲王奕譞等人一同再次打压了恭亲王,拥立了仅有三岁的光绪登基。
关于光绪登基,肯定是慈禧的意思,这一点没异议。因为慈禧要揽权,肯定要从要从咸丰平辈兄弟的儿子们中过继一个给咸丰才行,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太后地位。至于过继谁的儿子嘛,奕訢的儿子肯定想都别想,毕竟两人的过节不小。而奕譞的儿子,也就是光绪,他的生母是慈禧的妹妹,是咸丰的侄子里面跟慈禧最亲的一个,所以他的入选毫无悬念。(慈禧既是光绪皇帝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
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对慈禧最有利。但实际上对慈安来说,她也不吃亏。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慈安如果不同意,慈禧不可能把这种好事往自己身上揽。她们两人有共同利益,就是维持自己太后的身份。之前打压恭亲王,两人早已经是穿一条裤子的盟友了。眼下能够联合的只有醇亲王一派,这属于没有选择的选择。并且光绪登基后,慈安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抚养权和教育权。
之后两宫再次垂帘听政,一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才正式开始独掌大权。
慈安死后,慈禧一个人垂帘听政。在这个单独听政期间,慈禧大力提拔醇王奕譞的地位,并联合奕譞继续打压奕訢一派,在权力相争中逐渐占了上风。
光绪十年,慈安死后三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用毫无执政能力醇党集团取而代之。醇亲王奕譞没有恭亲王奕訢的水平,只能事事都请示慈禧明断。至此,慈禧太后才终于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从咸丰驾崩后到甲申易枢的这二十三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大权独揽。她最早只是慈安的副手,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捞到一个皇太后身份。后来他她联合奕訢打压八大臣集团,才确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等到她羽翼未丰后,她又小试锋芒,褫夺了奕訢“议政王”的封号,使之权力顿减,地位下降。再后来她提拔醇王一党,彻底打倒奕訢后,才真正的大权独揽。
在这个期间,虽然慈安的存在感不强。但是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慈禧作为一个身份不高的旗人之女来说,她如果没有慈安支持,凭什么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如果慈安不支持她,完全可以拉拢奕訢与慈禧对着干。哪能容忍慈禧一个人呼风唤雨?
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对慈禧主政半个世纪的印象,其实是不对的。她真正独立主导权力,是在慈安死后和甲申易枢废了恭亲王之后。在同治刚登基的时候,大清的一切最高决策都烙着两宫和议政王三人的印记,包括两宫斗恭亲王其实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毕竟在辛酉政变时候这三人都出了力,都有能力和资格瓜分同治初年的最高权力。
至于说慈禧为什么要让着慈安,这个道理很简单。慈安是正宫皇后,她有天然的话语权。慈禧只不过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统上是远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跟慈禧硬刚,慈禧占不到半点便宜。只不过因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绑在了一起,两人没必要内斗而已。并且慈禧在外面扮黑脸,她在宫里扮白脸。这对她来说,并无伤害。当时甚至有老百姓赞道:“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这种不干活,还能领工资的好事,去哪找?
最后说说慈安的暴毙。我觉得,慈禧毒死慈安说法太不靠谱了,比现在古装剧还不靠谱。第一,如果是毒死的,那一定是当朝一号高度机密,坊间怎么可能知道,还传的有模有样有细节;第二,太后的食物审查制度很严格,慈禧毒死光绪,连溥仪都不知道。还是后来用现代科技才检测出来的。并且慈禧毒死光绪,还是在光绪被软禁的前提下干的。慈安当时的人身自由没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毒死?
第三,重中之重。慈禧根本犯着这么大的风险毒死慈安。两个人合作了二十多年,连册立光绪这种重大决策都没有分歧,怎么会在光绪七年这个没有任何事件的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毒杀慈安呢?一旦被人发现,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啊。她何苦呢?
咸丰二年,慈安和慈禧两人一同被选入了咸丰的后宫,两个人同为秀女,境遇却天差地别。慈安二月入宫,四月就封为贞嫔、五月晋升贵妃,六月拟为皇后。到了十月的时候,正式册立为皇后,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她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简直就是有清一代,晋封皇后的最快纪录。
而这个时候的慈禧,还是一个在皇宫之中某个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小秀女,如果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可能慈禧有生之年都没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了。
慈安是如何在短短8个月内成为后宫之主的呢?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那些诸如电视剧里宫斗的戏码,而是言简意赅地讲明了,慈安是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此才一飞冲天的。
或许,咸丰是真的喜欢慈安,他们之间真的存在爱情,两个人性格相似,所以比较合拍,又或许慈安本身的性格就是一个适合作为皇后的人。总而言之,没有宫斗,慈安很容易很顺利地成为了皇后,赢得了咸丰的喜爱以及敬重,一直持续到咸丰生命的最后尽头。
在慈安成为皇后之后的第三个年头,十九岁的慈禧因缘际会得到了咸丰的临幸,终于在宫里有了自己的位置,晋封为懿嫔,两年之后,也就是咸丰六年,她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由此而得以晋封懿妃。
从两个人的在咸丰时期的境遇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她们之间的地位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笔者甚至怀疑,是否如流传之中咸丰被慈禧迷惑,或者两个人之间有爱情。因为从慈禧的后宫攻略之路来看,并没有得到咸丰多少的看中呀。
慈禧成为懿嫔,估计与咸丰睡了一觉的原因,毕竟作为天下最尊贵的男人,睡了后宫里的女人,怎么着也要表示一下。但在慈禧成为懿嫔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她仍然是懿嫔,相比慈安坐火箭般的晋升速度,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咸丰真的喜爱慈禧喜爱得不得了,没道理就让她一直就只是一个嫔,连妃位都不是,是慈禧的宫斗水平太差劲,还是咸丰并没有投入多少注意力到她身上?
但不管怎么说,慈禧这段时间在后宫里的位置,其实并不高,只是咸丰众多妃嫔中的一个,咸丰陛下体弱多病,而且又比较急色,像慈禧这样的妹子很多,或许是帝国后嗣继承人的压力,咸丰只能广撒网,由此看来,慈禧在咸丰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相反,慈安却不同,她是皇后,举止大方得体,与咸丰之间也琴瑟和谐,他们之间的感情应该很好,哪怕后来慈禧为咸丰诞下了唯一的子嗣,也从没有撼动过慈安的地位。为了奖赏慈禧生儿子的功劳,也不过是用妃位来酬,而非贵妃。
直到咸丰七年,情况才发生了转变,慈禧成为了贵妃,这种关系递进,一则是母凭子贵,这相当于将慈安以下的那些妖艳贱货给比下去了,相比没生儿子之前,多了很多机会跟咸丰相处,二则是慈禧相比较其他妹子而言,写得一手好字,咸丰体弱多病,有时候就会以口授的方式让她批阅奏章,并且一定程度上让他对政事发表意见。
很多野史中记载,就是咸丰晚年的这种行为,滋生了慈禧的野心,无口否认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但实际上,咸丰对慈禧的信任其实还是没有慈安高,这从他快要挂的时候安排身后事上就能发现。
咸丰临终之间,对帝国做出的安排,是给同治安排了顾命八大臣,同时赐予了慈安“同道堂”和“御赏”两枚印章,这是代表皇权的印章,“御赏”代表皇后,“同道堂”代表同治,但同治还是个小朋友,所以严格意义上是交由慈安保管用用印的。
在整个托孤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提及到对慈禧的安排,慈禧仅仅得到的只是按照惯例成为了圣母皇太后而已。而慈禧真正掌握政权,是后来慈安将“御赏”赐予了慈禧,跟她联合战线,拉拢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这才走上权力之路。
综上所述,在咸丰时期,慈禧和慈安之间,并不存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以慈安的性格,也不可能因为慈禧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就要迫害人家,慈安实际上是一个极有大局观的皇后,而慈禧也不可能凭借这一点就想要跟慈安掰手腕,咸丰是一个拎得清的皇帝,不会愚蠢到让两个人女人斗。
早期慈安吊打慈禧。有一天,咸丰下朝之后去了慈禧的寝宫,一呆就是好几天,也不上朝了,慈安知道后,命令太监将祖训拿到慈禧寝宫外面大声朗读。
咸丰听到后十分羞愧,急急忙忙赶去上朝,等到忙完了朝中之事,再回到慈禧住处一看,慈禧已经不在了,一问才知慈安将她带走。于是咸丰又赶往了坤宁宫,发现慈安正在责罚慈禧,当时慈禧已经怀孕,咸丰请求慈安“顾全大局”,由此帮慈禧躲过一难,慈禧当时早已经吓得全身绵软,毫无生机,从此以后慈禧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对慈安毕恭毕敬。
为何慈安如此的“霸道”?这与古代的嫡庶制度有关。
慑于嫡庶之分,恂恂不敢失礼
慈禧斗不过慈安,因为清朝有十分严格的嫡庶尊卑制度,慈安和慈禧一个是正室妻子,一个是宠妃小妾,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她们究竟怎么区分出的嫡庶呢?与家族势力和长相容貌、个人品性有关。
慈禧和慈安两人同时入宫,但身份却天壤之别。慈安出生于镶黄旗的钮祜禄家族,也就是清朝顶级名门钮弘毅公家族。这个家族曾经出了很多皇后,比如康熙的孝昭仁皇后,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嘉庆的孝和睿皇后,道光的孝穆成皇后,由此看出钮祜禄家族非比寻常,家族势力庞大,不可小觑。
反观慈禧,她只是满族八旗中下三旗的镶蓝旗人,他的父亲名叫惠征,只是道光年间吏部一个低等的文官笔帖式,也就是俗称的文秘和翻译。不过惠征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仍然受到了道光的重视和接见,先后在山西、安徽等地任职。
在父亲的培养下,慈禧不仅会汉语,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后来有机会做了咸丰的文秘,做给奏折分类这样的工作,偶尔也代为写写字(武则天当年也干过这活)。
慈安当时比慈禧小两岁,长相比慈禧美很多,咸丰选妃时一见钟情,立刻封为贞嫔,三个月后封为贞贵妃,又过了两月封为皇后,当年正式册封,一年之内从平民升为皇后,这速度创造了清朝宫廷晋升速度的奇迹,那一年她才16岁。
而慈禧被封为贵人,此后很多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宠幸了,由此看出家世和长相多么地重要。慈安外表端庄秀丽,举止落落大方,性格善解人意,这些都成为她成为皇后的决定因素。
等咸丰驾崩之后,慈安成了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只是圣母皇太后,这就是嫡庶的区别,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嫡母,慈禧虽然是皇帝的生母,却也只能叫做庶母。即使咸丰驾崩,慈禧也十分惧怕慈安,只要慈安在一天,她就只能如履薄冰地伺候着,这就是嫡庶之分的震慑力。
慈安贤良淑德,慈禧分得清主次,必须巴结慈安
当年道光皇帝在选接班人时,对选择奕詝还是他六弟奕?十分犹豫,道光知道咸丰能力不行,但却是长子,如果不是奕詝师傅杜受田帮忙,最后奕詝可能还真不一定能成为咸丰。
奕詝当上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愿望,但心里却总想着玩。他不仅喜欢看戏,还喜欢游山玩水,纵情声色,这也导致了咸丰身体不大好(比较虚也可以理解)。虽然有20位后宫嫔妃,但生下孩子的只有三位:丽贵人生下一女,慈禧生下一子,玫贵妃生下一子(当天夭折)。
慈禧之所以位置得到提升,直至后来与慈安平起平坐,这个儿子居功至伟。
慈安身体不大好,史料记载“肝胃饮热,还有闭经的现象”,但慈安没有当回事,她和咸丰身体都不好,最后没有孩子那是理所当然了。
慈禧身体其实也不好,也发生过与慈安一样的痛经现象,但她脑子转得就很快,察言观色能力很强,她声称自己“腹胃不适”,没有说是妇科病,由此咸丰给宣了太医。太医来了之后一检查,发现是痛经,给开了一些温经散瘀的药(还有促孕的功能),结果不到一年慈禧就怀孕了,由此母凭子贵,地位蹭蹭地就上去了。
虽然没有孩子,慈安的地位却依然至高无上,因为慈安口碑很好,她懂得树立威望,当时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列强侵略,咸丰经常发脾气,打骂下人,甚至还自暴自弃的写过“且乐道人”这四个字,挂在寝殿之中。
这是明目张胆地告诉全天下人咸丰颓废消极啊,而且咸丰自此还经常嗜酒,找妃子们夜夜狂欢。慈安知道后立即将侍寝的妃子们传来,对其进行责骂打罚。
此事被咸丰知道后,前来询问原因,慈安不紧不慢地说“奴婢德行不够,不能监督这些妃子们,恐怕朝堂之上会有非议者,于是只能训斥她们,这样才能使我们免受别人的指责”。
这句话虽然是责怪自己,但却是在提醒咸丰要有点分寸,咸丰想了几秒钟之后,笑着说“是我的错,怎么能怪她劝酒呢,从今以后我少喝酒就是了”。
如此看来,慈安皇后身份显贵,时刻提醒他作为皇帝的责任,辅佐皇帝成为明君,再加上而她性格沉稳,因此广为世人所称道,地位自然高出只会磨墨写字的慈禧一大截。
如果不是慈禧生下了咸丰唯一的一个儿子,清朝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但慈禧确实命好,这个儿子成为了她未来统治的筹码。
咸丰看穿慈禧意图,对其进行制衡
慈安和慈禧整天在咸丰身边,咸丰对她们的心思掌握得一清二楚(毕竟女人堆里长大的),咸丰还是喜欢忠厚老实的慈安,因为她贤良淑德,而慈禧太有心眼,手段比比皆是,所以在咸丰临终时,他将同道堂玉玺传给了皇子,而将御赏之印给了慈安,压根没有慈禧的事儿,只有两印同时使用才可生效。
为了监督朝政,还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辅佐皇帝,为什么是八大臣呢?是因为咸丰害怕出现康熙王朝四大臣辅佐人数过少导致鳌拜专权的教训,于是人数翻了一番,由八大臣草拟谕旨,然后请慈安太后过目修改,最后再让小皇帝走个过场,如无异议,加盖同道堂玉玺后整个流程就走完了。
为了防止慈禧篡权。咸丰还给了慈安一道密旨,上面写着“慈禧如果想要干政,慈安可以出示此旨诛杀之”,由此看出咸丰对于慈禧的篡权野心一清二楚,他更加信任慈安太后。
到这时,慈安始终都压慈禧一头,可为何慈禧后来会独掌大权呢?这与慈安不懂政务有关。
慈安太后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人很诚实本分,所以慈禧以皇帝6岁太过年幼为理由,提出与皇帝同住养心殿,慈安也希望与孩子多亲近,有更多谈心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慈安也知道慈禧政务能力出色,由她来管理朝政,自己也能少操一份心,何乐而不为?
于是慈安同意了这个提案,从此之后慈安居住在东暖阁,慈禧居住在西暖阁。此举不光划分了住房,还有权力,由此形成了两宫共同垂帘听政的情形,咸丰三权制衡变成了两太后与八大臣之间的博弈。
慈禧心眼高出慈安一大截
慈安没有想到,慈禧并不仅仅想要治理天下,而是想大权在握,独掌朝政,但当时的慈安面对八大臣的威胁也是毫无办法,于是就放手让慈禧去处理。
慈禧安排自己心腹太监安德海与慈安的贴身侍女吵架,由此给安德海定罪,将一封亲笔信交给了恭亲王奕?,让他来到寝宫商量对策,此举避开了八大臣的耳目,最终定好了处理方案。
1861年农历9月23日,咸丰的灵柩从承德起灵回北京时,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为由,带着皇帝和几位心腹大臣抄小道提前回京了(提前了四天),而留下肃顺等大臣继续走大道回京。
等肃顺回到京城时,慈禧已经把人员、方案安排妥当,直接宣布肃顺等八大臣的罪状,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
10 月 8 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这场政变称为辛酉政变。
自此,慈禧达到了清除异己的目的,而慈安也乐见其成,做了甩手掌柜。清朝出现“垂帘听政,盖兼有之”的局面,也由此进入西太后统治时期。
1881年,慈安崩于钟粹宫,享年四十五岁,死因成谜,管了慈禧一辈子的慈安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这时,慈禧才真正没有了竞争对手,成为最大的赢家。
结语:
在咸丰在世时,慈安的地位比慈禧高一大截,这主要是因为嫡庶尊卑制度导致的,而且慈安家族地位高,慈禧家族势单力薄,没法给与她更多支持,再加上慈安长得漂亮,善解人意,得宠理所当然。
不过,随着咸丰的去世,慈禧通过自己卓越的政治能力,一步步肃清异己,登顶了皇权的最高峰,慈安暴毙而亡,真的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啊。
慈禧叱咤风云、权倾天下那是慈安去世的以后的事了。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不要说斗就是巴结也来不及,悬殊差别太大了。也就是说咸丰在位时,慈禧根本就不敢斗慈安。两人同时入宫,慈安四个月都当皇后了,慈禧十年没也当上皇后。要不是因为有个儿子,她这辈子也就停留在懿嫔的级别上了。
福垊看大家说得都是咸丰去世后,慈安依然高高在上,慈禧低眉顺目的场景。就连自己的心腹安德海被慈安宰了,慈禧都不敢说话。就连自己的皇帝儿子娶老婆,都得听慈安的,慈禧说不上话。咸丰在位时,他俩都没资格干政,那福垊就说说咸丰时为什么慈安一步登天,慈禧十年难磨剑(当皇后)吧!
慈安说:出身比你高贵
慈禧是满洲镶蓝旗出身,这可是下五旗。如果是正蓝旗还曾经辉煌过呢!皇太极入关前,统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是为上三旗。而福临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的正白旗并入替了豪格的正蓝旗。而慈安正是出身了镶黄旗,镶黄旗从努尔哈齐开始就一直是上三旗。
慈安是钮钴禄氏,跟和珅一个姓氏,钮钴禄氏在清朝入宫为皇后的有六位,成为嫔妃的有九位,而叶赫那拉氏成为皇后的只有一位。
慈安的嫡母乃是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岳托(其父代善)的后裔,也就是克勤郡王庆恒(岳托的玄孙)的孙女。生母为姜氏。而慈禧的生母、嫡母就微不足道了。甚至还有种说法说慈禧是汉族人。
慈安说:比你年轻娇美
1852年慈安、慈禧同时进宫。时年(虚岁)慈安乃二八佳人,而慈禧多慈安大两岁,年仅十八岁。虽然从年龄上,慈安占得优势不大,但颜值上慈禧就逊色一些了。从上面两人真实的画像上来看,慈安的确比慈禧更美一些。慈安的脸型和身材非常符合咸丰的审美观。慈安的一步登天的升职,跟你长相关系非常大。
慈安说:比你温柔贤惠
慈禧像个女汉子,为人做事有一些霸气和谋略,咸丰并不太喜欢。而慈安却是真女人,不禁能很好地服侍咸丰,而且清朝那时,洋人打开国门,咸丰总得心情不好,不是打人及就是堕落。正是慈安的温柔和体贴,激励着咸丰。而且慈安为国为民,敢于而且善于对咸丰劝谏,咸丰也乐意听他的。慈安总能把后宫管理的i井井有条。她开朗的性格和宽仁的情怀,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同。
慈安说:皇后舍我其谁
慈安的家事、性格、聪慧、人缘好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一国不能三公,一国更不能三后,虽然杨坚的外孙曾经立五个皇后,但历来基本都是i一个皇后。尽管慈禧一直在升迁,但皇后的位子离他遥遥无期。故而慈禧无论多么优秀,也始终都得生活在慈安的阴影之下。如果慈安有儿子的华,一定不会选慈禧的儿子当皇帝的。载淳是咸丰唯一存活的皇子。
不管是咸丰皇帝在世与否,慈禧都不敢跟慈安斗,两个人的等级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是正室和妾室的区别,是皇后和臣妾的区别。在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没有听说哪个小妾敢对正室不敬的
在我家附近住着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特别喜欢骂人,逮谁骂谁。骂起人来像吃豆子,嘣脆嘣脆,那个言语之犀利,语言之恶毒,常常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无论她对别人怎么刻薄恶毒,对我家人总是客客气气的。有时候骂得正起劲,看见我家人 马上不骂了,热情地招呼着。尤其是一看见我奶奶,她就嗖的一下站起来,对我奶奶弯弯腰,我奶奶走了她才坐下。为什么 这个骂死过路人的 老婆婆 要对我家里人毕恭毕敬、尊敬有加呢?就是因为她是妾室,而我家是大老婆的远房亲戚,具体的说是我奶奶娘家的亲戚。看见了吗?过去的小妾对大老婆家的亲戚都是这种谦卑的态度,何况对大老婆本人?
再有慈安是尊贵的纽轱辘氏,纽轱辘和富察、乌拉三大家族地位稳固,清代后妃多出自这三个姓氏,慈禧娘家建章叶赫,跟爱新觉罗有世仇,虽然年代久远、慢慢冰释,但叶赫那拉家族并没有得到重视。想当年慈禧父亲任上亡故,母亲带着姐弟三人、囊中羞涩,一时无力扶灵回籍。还是一名官员使者送钱送错了船只,送到慈禧家租赁的船上,慈禧家才得以扶灵回籍。
慈禧先天不足,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一般国人的印象中,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之后的清朝话事人,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主政清朝长达半个世纪。但事实上慈禧太后的执政时间并没有那么长,至少在咸丰驾崩后的二十年里,慈禧还不是清朝的一把手。因为在她前面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太后慈安。
在慈禧的生命中,慈安算是少有能够压她一头的人。从她进宫那一天起,她就被慈安所压制,直到数十年后,慈安去世。
咸丰二年,慈禧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那年她十七岁。两年后,十九岁的慈禧晋封懿嫔。
咸丰六年,慈禧为咸丰帝生下长子载淳,顺利晋封懿妃。再一年后,慈禧又被晋封为懿贵妃。
从小小的小女,到地位崇高的贵妃,慈禧只用了五年。这个晋升速度在后宫中,绝对算是不错的。要知道当初令妃魏佳氏从秀女爬到贵妃的宝座,可是花了整整十五年。
但是,慈禧的励志生涯放在慈安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也是在咸丰二年,慈安通过选秀入宫,人家起步便是贞嫔,再一个月后便被晋封为贞贵妃,然后半个月不到,又被诏立为皇后。总的算下来,慈安从嫔到皇后仅花了40天。事实上,慈安进宫的时间还比慈禧晚了那么几个月,但人家都当上皇后了,慈禧还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贵人。这个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慈禧,毕竟自己先天劣势太大了。要知道慈禧的出身是比较低的,其所在的满洲镶蓝旗乃是下五旗之一,家里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要爵位没爵位,要财产没财产,慈禧四五岁时,他的父亲惠征还只是个八品笔帖式。
而慈安可不一样,人家出身于满洲镶黄旗钮钴禄氏,正儿八经的上三旗。慈安的爷爷是西甯办事大臣福克精阿,父亲是三等承恩公穆扬阿,她的祖母和母亲都是爱新觉罗宗室女。比如慈安的母亲乃是克勤郡王庆恒的孙女。这样的家世背景,足以让慈安近水楼台,走在慈禧的前面。
虽然慈禧后面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还给咸丰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皇子,由此母凭子贵,一步步追了上来。但是比起慈安,她还是要矮了一头。毕竟终咸丰一朝,慈禧顶多只是一个贵妃,而人家慈安打一开始就是皇后。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在后宫的背景势力,那都不是慈禧能比得上的。
就算你慈禧如何受宠,但人家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是后宫之主。从名分上讲,慈禧始终就要低慈安一头,慈禧见到慈安是要行礼问安的,这是规矩。换句话讲,在后宫之中,是慈安说了算。理论上讲,即使是咸丰皇帝,也不能轻易干涉慈安治理后宫。除非他把慈安给废掉,没有了后位,自然也就没有了权力。
但是慈安这个人,德行宽厚,母仪天下,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连咸丰自己都颇为敬重慈安,更不要说废掉她了。慈禧的一切全靠咸丰宠幸,与慈安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所以慈禧根本就不会去和慈安斗,一直都是执礼恭谦,不敢放肆。
即便是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因为儿子是皇帝的缘故当上了太后,她依然得排在慈安后面。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名分依然高于慈禧,东太后这个“东”字不是白给的。当然,慈安的权力其实也要比慈禧大。
当初咸丰皇帝临终前,将权力分成了三份儿,首先一份儿给了皇子载淳,册封其为皇太子,并授予“同道堂”印章,以便继位。剩下的两份儿则是分别给了慈安太后和载垣等八大臣。其中慈安太后携“御赏”印章母仪天下,负责政务批红,而载垣等八大臣,则是辅佐新君,赞襄政务。至于慈禧,也就是顶着一个同治生母的身份,根本排不上号。
即便她可以拿着儿子的“同道堂”印章,和慈安太后一样行使批红的权力,但她也仅仅只是帮儿子保管,那权力并不属于她。所以在当时的后宫,大家还是会优先考虑慈安太后的意见。
后来的辛酉政变,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扳倒八大臣,夺取朝政大权。虽然整个过程是慈禧在主导,但慈安的作用才是最为关键的。毕竟慈安才是正宫太后,她如果不站在慈禧这边,不管慈禧与奕訢如何闹腾,他们都无法真正的掌控大权。且不说慈安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仅仅是她手中的“御赏”印章,就能让慈禧投鼠忌器。因为按照咸丰定下的规矩,一切诏书都要有“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共同盖章才可以。
再者,慈禧如果想要实现垂帘听政的梦想,那么就得带着慈安太后一起,而且还是要以慈安为尊。毕竟人家慈安才是名义上正宫太后,是咸丰皇帝临终前托付的“御赏”印章持有人,她都不来垂帘听政,你慈禧又有什么资格。所以,辛酉政变之后,是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不过慈安并没有慈禧那么大的权力欲望,在政事方面过问不多,这也就造成了慈禧大权独揽的一个错误印象。
当然了,慈安只是比较低调而而已,并不是什么都不管。每逢重要的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做决定的。比如诛杀两江总督何桂清,赏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爵位,那都是慈安的意思。
此外,慈安还诛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其更是体现出她的权威。要知道安德海可是慈禧的心腹,慈禧对其一直偏袒,以至于其行为目无法度,最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当时丁宝桢向朝廷请示,如何处置安德海。慈禧自然是想救安德海,但慈安却丝毫不给面子,“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伏法。
由此可见,慈安并不是传说中那般懦弱怕事,凡事还要依赖慈禧。其在位之时,是当之无愧的清朝第一女强人,即便是慈禧,也得让她三分。
然而,慈禧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活得够久。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得以大权独揽,这才有了咱们所熟知的老佛爷。如果慈安不死,终究没有慈禧的出头之日。
慈安是咸丰帝的正妻,正牌皇后,她出生于清王朝显赫的镶黄旗钮祜禄家族,1837年8月12日出生。镶黄旗在清朝八旗里面属于“上三旗”,而且镶黄旗有“上三旗”第一旗的称号,镶黄旗的旗主基本都是皇帝亲自担任的,足以知道其尊贵程度。
慈安皇后像
钮祜禄是清朝旗人八大姓氏(佟佳、瓜尔佳、马佳、索绰罗、赫舍里、富察、纳拉及纽祜禄氏)中的一支大家族,著名的巨贪大鳄和珅就是从这个姓氏家族出来的。
所以慈安是真正的出身显贵名门,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也就是当时的顶级白富美。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位咸丰帝的正妻、东太后慈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圣眷不衰,总理后宫
1850年,道光帝驾崩,刚刚成年的咸丰帝正式继承大统;咸丰二年(1852年)慈安被选为宫里的秀女;四月封为贞嫔;五月就晋升为贞贵妃;六月就被点为皇后;十月即正式立为皇后,这时候慈安才不到16岁。
年轻的皇后
由低等级的嫔在短短6个月时间内连续晋升四级,成为皇后。 这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册封为皇后的最快时间。
这里面肯定有咸丰帝对慈安的宠爱,但是也说明慈安在颜值、气质、修养、品德上都是非常优秀的。
咸丰帝并不是一位很专情的君王,三十来岁就翘辫子,就和美色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要得到这位高高在上的君王宠爱是很难的。就连心计、美色、手段都很是高明的慈禧都没有得到过咸丰帝的宠爱就可以看出咸丰帝的薄情。
但是只有慈安是个例外,从入宫开始,到咸丰帝翘辫子,一直都深受宠爱。
这足以说明慈安的手段。
身为皇后,她能将有着众妃嫔、宫女等人的复杂关系的后宫管理和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还得了咸丰帝和包括慈禧在内的众妃嫔的敬重。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快打到清王朝都城——北京,咸丰帝只能匆忙西逃,逃往避暑山庄,这时候的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列强入侵,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而咸丰帝也不是一代雄主,他就是一位极其懦弱、非常无能、还优柔寡断的怂人,受到这么大的打击,只能无能狂怒,只能拿不敢反抗自己的小太监、小宫女来出气,随意打骂。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众妃嫔面对这位君王只能瑟瑟发抖,这时候只有慈安站了出来,一直在身边安慰咸丰帝,使得众多无辜的小太监、小宫女免于打骂。
咸丰帝生性刻薄寡恩、多疑猜忌,看他对曾国藩的防备就知道他一向很不信任任何人。咸丰帝在重病弥留之际,众妃子只有慈安一人一直留在自己身边。死后还给慈安留下密旨,给予皇后“御赏”大印,给予君王能给予皇后的最高权力。
两宫垂帘
慈安能得到如此巨大的权力,可见咸丰帝和慈安之间的信任是非常深厚的。
二、低调做人,果敢决断
咸丰帝死后,他所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开始得意忘形,专擅大权,这引起了刚刚晋升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不满,特别是权力欲望高涨的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本来对权力的兴趣远不如慈禧太后,但是诡谲多变的局势之下,她也只能一直前行,毕竟丈夫已经死了,同治帝还没长大,她根本无法置身事外,她必须自己做选择。
她正统皇太后的崇高地位在清朝是任何势力都难以撼动的,咸丰帝死后,她就是清朝真正的正统。
她加入任何势力,那方势力就会在斗争中取得绝对优势。但是她虽然读书不多,不代表她对政治是无知的,她对局势判断是非常理性的,最终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成功联合了慈安太后,成功铲除了顾命大臣派系,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清除了最主要的障碍。
这次晚清宫廷政变,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是最后的赢家,但是他们得到的好处并不是最多的,慈安才是得到好处最多的,从此以后,慈安太后成为清王朝真正的掌控者,她的权力已经不比自己的前辈孝庄皇太后的权力小多少。
慈禧太后有政治方面的才能,而且权力欲望很大;慈安太后虽然权力大,但是对国家事务却是十分不喜欢,加上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看着同治帝一天天长大,为了不和同治帝产生隔阂,干脆就让慈禧太后去处理国家事务,自己也乐得轻松空闲,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慈禧太后就掌握了朝廷大权,因为凡是清朝军国大事,最后只能由慈安太后来定夺。在封建宗法严密非常的清朝,嫡母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生母只能俯首于嫡母。
在史料文献记载中,慈安太后“优于德”,为人比较宽和、和至高无上的威望;慈禧“优于才”,精明能干,善于权衡局势;二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慈安太后联手慈禧太后,在中枢倚重恭亲王奕诉、大学士文祥等有才干的满清权贵,在地方不像咸丰帝一样猜忌汉臣,甚至还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一大批优秀汉人知识分子,内部镇压了农民起义,对外积极学习西方“坚船重炮”,清朝在内外交困之下,暂时稳定了局势,获得喘息之机,有了产生洋务运动的稳定社会环境。
洋务运动时期火炮的制造
三、目光长远、亲情政治一把抓
在历史上,垂帘听政都不是正常现象,清朝也是,这是清朝内忧外患,君王年幼的特殊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故而清朝文武群臣上下疑虑很大。
慈安太后知道要让群臣知道垂帘听政是为了不让皇权旁落、稳定王朝局势的举措,不是为自己私欲的谋权行为,所以慈安太后清楚必须让清朝文武群臣打消疑虑,因为内部团结最重要。
于是慈安太后让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搬到养心殿,与自己这个嫡母同居,共同抚养年幼的同治帝长大,这样虽然破坏了清朝的祖训(清朝前期的皇帝立下规矩,生母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防止外戚势力膨胀导致皇权旁落),而且将自己对同治帝的专一抚养教育之权也分给了慈禧太后,这将导致慈安太后对同治帝的控制力度下降,因为慈禧太后才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如果是权力欲望强烈的人,必然会避免这种情况,但是慈安太后却说:“吾两寡妇人抚一孤子,设不幸奸人乘机造作语言,居间播弄,则天下大事去矣。今寝处一所,朝夕相见,各坦怀相示,谗何由兴?”(《国闻备乘》),由此可见,慈安太后的胸襟和格局还是很宽广的。
后来吏部主事胡思敬认为同治帝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处理国家事务,也应该单独居住,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才正式开始分居,而后44岁的慈安太后突然病逝,这对清朝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慈禧太后虽然有手段和政治才能,却没有胸襟和格局,属于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统治者。
比如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进行的帝后争权,主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权力欲望太大,导致双方积怨越来越深,从母子变成仇敌。
四、手段高超、大智若愚
曾国藩的弟子兼谋士薛福成曾在自己写的《庸盦笔记》中写道: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太后之意。
对于慈安太后的德行与行事风格,当时很多清朝官员都很是赞赏,甚至有史料记载“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虽然有所夸大,但是也说明慈安太后的确有手段。
而相关史料文献也记载:自从恭亲王奕訢当上了议政王和领班军机大臣之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一直没有爆发就是慈安太后居中调和。后来当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之后,不到三年,恭亲王奕訢就被剥夺议政王头衔,不久之后,就被踢出清朝的中枢,他和他的党羽全部被踢出权力中心,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慈安太后高超的权谋能力和广大格局。
其实深入了解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关系会发现:
清朝就像一个臃肿不堪的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慈禧太后和职业经理人奕訢经常闹矛盾,然后公司董事长慈安太后对他两进行调解。这难道不是董事长造成的现象?如果股东和经理走到一起去了,那还需要董事长吗?
所以不管奕訢和慈禧太后的真实关系怎么样,只要有慈安太后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绝对不会变好,但是也不会变的更差。
慈安太后心知肚明,慈禧太后与奕訢之间也心存默契,直到慈安太后去世。
能让慈禧太后和奕訢对其如此忌惮,也说明了慈安太后绝对不是史料记载的那种人畜无害的软绵绵性格,绝对也是一个高超的权谋家。
总结
故而可以知道,在慈安太后病逝之前,慈禧太后从来都不是慈安太后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在那时候,慈禧太后一直都在伏小做低,因为慈安太后因为不管从出身、咸丰帝受宠程度还是从心胸格局、政治地位、权力大小来说,慈安太后都稳稳压住慈禧太后,让慈禧太后没有任何出格的想法。
慈安太后一直都是为清朝着想,她在的时候,慈禧太后不管有多大的野心,多大的欲望,都无法肆意妄为,甚至夹着尾巴做人。要知道慈安太后深受咸丰帝的信任,被咸丰帝托付后事,而且慈安太后也证明了自己,不仅与慈禧太后相安无事二十余载,更是与奕訢、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相处融洽。
慈禧太后能成为清朝真正的主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慈安太后已经病逝,窃取了清朝最高权柄。
老佛爷
慈安太后的逝世对于清朝而言是个巨大的损失。
慈禧太后权力欲望十分强烈,却没有长远的眼光,空有野心,没有格局;奕訢有锐利的眼光和广大的格局,却没有高超的权谋手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权谋手腕、眼光、心胸、格局都有,却因为是汉臣,而无法进入清朝中枢权力中心。
只有慈安太后居中协调与筹划,清朝才能和谐统一的运转下去,在所谓的“同光中兴”中,慈安太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慈安太后病逝以后,清朝均衡的局势彻底失去平衡,这使得慈禧太后的势力迅速膨胀,最终导致慈禧太后专权擅权二十余年,而清朝也正式走向没落,最终衰亡。
别说在咸丰在位之时,终慈禧一生在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也不是慈安的对手。慈安,孝贞显皇后。生于1837年,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满洲镶黄旗人,1881年去世,终年45岁。慈安皇太后薨逝于钟粹宫,慈安应该是正常死亡,并非是与于慈禧之手。慈禧既不敢也不能。慈安死后葬于普祥峪定东陵。
咸丰登基的时候,慈安仅仅是个嫔而已,但入宫四个月就成为中宫皇后。满清开国以来可谓第一个。可见慈安的手段和能力应该不逊于慈禧。而此时的慈安也不过16岁。这时候的慈禧还是宫女而已。由于慈安早逝 ,以及慈禧光芒的掩饰,慈安给历史留下的是一个比较暗淡的印记,但实际上慈安的能力与手段绝不亚于慈禧。终其一世牢牢地压制住慈禧,可见其手腕之高超,如果慈安与慈禧一样高寿,晚清的历史绝对是要改写。绝对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子。
只有16岁的慈安,荣登上皇后之位只用了四个月,尤其是在美女如云的后宫,在好色的咸丰皇帝面前,可以说,如果慈安能够生下儿子,肯定是太子,绝对没有慈禧的事。而慈禧能够当上太后,那是因为她儿子是皇帝,如果没有这一点。慈禧这辈子也别想当太后。而咸丰在位的时候,慈禧也只是贵妃而已。
再一点,咸丰在位的时候,咸丰一直掌控最高权力,无论慈安慈禧都没有干涉朝政的机会。在后宫,慈安为皇后,慈禧为贵妃。天然就压慈禧一头。因此上说,在咸丰在位的时候。慈禧也只有老老实实地听话而已。根本不敢肆意妄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的确斗不过慈安。可是,即便咸丰皇帝过世后,到了同治和光绪期间,慈禧也没有斗赢过慈安,终其一生都在仰望对方的鼻息。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还原历史,走近清朝后期的两位鼎鼎大名的太后慈安和慈禧。也许,您被固有的认知所蒙蔽了,因为慈安太后是比慈禧太后更厉害的一个历史人物。
慈安生于1837年,属于“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钮祜禄氏,对于镶蓝旗出身的慈禧而言,单这一条就是她所望尘莫及的。
入宫时,16岁的慈安就被咸丰帝册封为嫔,并且赐封号“贞”,这样的荣宠是十分少见的。根据《鸿称通用》的记载,“贞”对应的就是“忠贞”和“贞节”的意思,在汉语中更是引申为“正”的含义,非常高贵。
之后,慈安开始了自己的“豪横时刻”,在短短四个月就连升三级,一举登顶成为了大清皇后。这个速度,打破了整个满清的后宫嫔妃晋升记录,远比《甄嬛传》或者《延禧攻略》都更加精彩,而且并非演绎,是实打实的历史。
众所周知,后宫历来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各色女人通通“胸怀大志”。很明显,如果没有相当的魄力和手腕,想要管理好各位“小主”实非易事,很多皇后就是在年老色衰后被其她嫔妃所“反杀”的,善始善终的皇后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而且!咸丰皇帝实在算不得好皇帝和好丈夫,既好色又猜忌,对付起来相当有难度。慈安还有个最致命和最尴尬的地方,她自己没有子嗣。虽然,现今推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咸丰纵欲过度而导致了男性生殖能力的缺损,但在当时的确是她被诟病之处。
好在,“兰贵人”慈禧非常争气,竟然为咸丰帝诞下了皇子载淳,也是咸丰唯一的子嗣。受此重大利好的影响,慈禧才能母凭子贵,受封成为懿贵妃。
作为咸丰唯一的子嗣,慈安对载淳是非常疼惜的。而且,她的疼惜不同于慈禧那般功利,更多是对载淳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
1861年,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无才、无德、无耻、无能的咸丰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外狩”,之后还死在了那里。驾崩后,唯一的皇子载淳就是毫无争议的新帝,由肃顺等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联合辅政。
虽然咸丰死前遗命这两方势力相互制衡,共同拱卫皇权。但是,由于严重的不平衡,顾命八大臣丝毫也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俨然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
为了取得政治先机,慈安和慈禧秘定议定,联合尚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一同发动政变,彻底改变了咸丰皇帝的一系列政治部署,史称“辛酉政变”。
同治登基后,慈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抚育幼帝上,而将具体的政治事务交由慈禧打理。当同治到了大婚的年龄时,慈安相中了阿鲁特氏,而慈禧却相中了富察氏,两位太后各执己见。
最后,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建议,迎娶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这件事,虽然是同治的自主选择,但却也是慈安太后的一次胜利。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依仗自己曾在辛酉政变中向恭亲王通风报信之功,变得骄横无比。他不顾大清祖制,以下江南置办龙袍的名义出宫,而且一路招摇撞骗,途经山东时被丁宝桢拿获。
慈安太后虽然平时对于慈禧的小过并不在意,但在这种事关朝廷颜面的问题上却毫不犹豫,直接下旨处死了安德海。这件事,慈安不仅树立了威名和德名,而且还敲打了慈禧太后,宣示了自己的“一把手”地位。据《清史稿》记载: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也。
很明显,在垂帘听政时期,慈禧是那个坐在前面干具体工作的,而慈安才是幕后真正掌舵和拍板的决策者。对此,慈禧尽管心有不甘,但在这个比自己还要年轻两岁的“正宫妹妹”面前,她也只能服服帖帖。
正是在慈安与慈禧的密切配合下,中央倚重奕訢、倭仁等满臣,而在地方倚重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才使得满清出现了短暂的和谐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1881年,也就是光绪七年时,慈安太后突然崩逝于钟粹宫,享年仅仅45岁。
在她死后,慈禧太后终于失去了约束和制衡,很快发动了“甲申易枢”,彻底罢黜了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从此,她开始独揽大权,甚至形同女皇,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灭亡进程。@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