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咸丰登基没多久,曾国藩就上疏把咸丰痛骂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曾国藩,咸丰

咸丰登基没多久,曾国藩就上疏把咸丰痛骂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

点赞1、湖州市 网友:泪如雨下

咸丰登基之后,信心满满,效仿李世民:“你们以后有话尽管说,有意见尽管提!”

1851年,曾国藩上奏折《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看这名称是不是有些蒙圈?

曾国藩也很给面子,为了回应咸丰皇帝的大气,还特意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将奏折的内容朗诵出来,咸丰一气之下,差点斩了曾国藩。

(咸丰画像)

那么这个奏折中究竟是如何骂咸丰的呢?

一:苛求小节,疏于大计,应“防琐碎之风”

曾国藩骂咸丰登基之后只知道盯着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国家大事从不放在心上;

二: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应“杜文饰之风”

骂咸丰登基后就摆出一副很懦弱的姿态,还声称让大臣广开言路,提意见,可是很多大臣提了之后咸丰却和没看见一样,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三: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应“防骄矜之风”

曾国藩说,你咸丰皇帝还什么功业都未建立,就开始骄傲自满,还刊印出自己的个人诗集,你写的好不好我们大家心里还没数吗?


这三句话,每个字都直击咸丰内心深处,但是咸丰尴尬,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被指责的一无是处,顿时就火冒三丈。

还好大学士祁寯藻、左都御史季芝昌有眼力劲,赶紧出来说话,缓和气氛,他们说了一句“主圣臣直”,意思就是只有有贤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臣下,这句话可以说无论对哪个皇帝都适用。

(曾国藩)

就这样咸丰也没有惩罚曾国藩,毕竟是自己让大家直言相谏的。

那么曾国藩为何这样做?

这还得是他那帮湖南老乡,因为曾国藩平时处世都虚心谨慎,谨言慎行,湖南的那些老乡说曾国藩只知道明哲保身。因此曾国藩借此机会批判咸丰,退朝后曾国藩立刻亲手抄写一份同样内容寄回老家,让老爹给乡亲们看。

这样一来,乡亲们都说曾国藩是敢于直谏的忠臣,湖南的那些有文化的人更是对曾国藩佩服的五体投地。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点赞2、南平市 网友:紫色的雨

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谨言慎行,老成持重,堪称千古第一完人。可是就这么个人,怎么会做出骂咸丰的事来呢?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曾国藩)

清朝的皇帝在继位之初,都喜欢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比如雍正,比如乾隆……所以咸丰继位时,也按先人的规矩,下发了文件,鼓励大家多为国家提建议,多给皇帝指缺点。

这种时候,大臣们都心知肚明,皇帝这是要塑造贤帝的形象。所以大家积极配合,纷纷上疏,说些皇帝要爱惜身体,不可过于为社稷操劳之类的无关痛痒的批评。

然而,总有那么一两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曾国藩。

此时的曾国藩已年满40岁,虽说他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穆彰阿的提点下,他十年七迁,仕途平顺,但是这十年中,却碌碌无为,在朝中并没有分量。

一朝天子一朝臣。咸丰继位后,对穆彰阿挟势弄权很厌恶,因此连带着对曾国藩也不感冒。

曾国藩也明白自己不受咸丰待见,所以当咸丰下文件要大家多发诤言时,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是表现他能力的机会,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奏章,并呈给了咸丰。

(咸丰帝)

不光呈上去了,早朝的时候,他还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份奏章给念了出来。

结果这一念,差点命都没有了,为什么?

原来曾国藩在这份奏章中说了咸丰三件不是,哪三件不是呢?

其一,虽有敬慎之美德,却流于琐碎。

意思是说咸丰做事谨慎是美德,但是啥事都管。比如大臣平时走路不规范,磕头不到位,都会受到他的训斥,结果大臣害怕再受到斥责,做事说话畏手畏脚,以后也就不可能有作为了。

另外,光是抓这些礼仪问题,却忽略太平天国起义那样的大事,结果半年多都没有镇压下来,反而让太平天国愈闹愈凶。

说白了,就是说咸丰做事小气,轻重不分。

其二,虽有好古之美德,却又流于虚文。

意思是说咸丰虽然广开言路,但是对于大臣们的直言劝谏,不是说“知道了”,就是说“毋庸议”,根本没有虚心接受,没有承认错误的态度,流于形势,装装样子。

其三,虽有广大之美德,却又有骄矜之气。

意思是说,虽然咸丰搞民主,让大家多提建议,但是又刚愎自用,不信任大臣。所以在军政事务上都由他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让大臣们商议决定。 还说“不知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民听,国家设立科道,正民视民听之所寄也”这样的话。

咸丰好歹是万人之上的皇帝,虽说继位不久,但也是很讲脸面的人啊。曾国藩当着大家的面,这么不客气地数落咸丰,那不是啪啪打咸丰的脸吗?所以,咸丰脸都气绿了,当时就要惩治曾国藩。

(曾国藩面奏,图取其意)

幸好当时的军机大臣祁隽藻是个爱才惜才的人,他深知曾国藩是个可以重用的人,所以他站出来解围,对咸丰说:“主圣臣真啊,可喜可贺。”

咸丰听了这话,想想也是,所以哈哈一笑,就此不跟曾国藩一般见识了。

这样,曾国藩才算逃过一劫。此后他因丁忧回到湖南,创建了湘军,开始了平定太平天国的大计。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把清廷最大的威胁(太平天国)铲除,他本人也因此一跃成为“清末四大中兴名臣”之首。

(参考史实:《曾国藩传》《正说清朝十二帝》)

点赞3、九江市 网友:纪念ゎ

咸丰帝登基没多久,按理说,像是曾国藩这样的明哲保身之人是不会直接上疏痛批皇帝的缺点的,但他曾国藩就是这么干了。

首先是咸丰帝的点头允诺。

自古帝王皆希望给自己留下个好名声,清朝的帝王更是如此,前有李世民器重魏征,后有大清皇帝登基后广开言路,告诫大臣们要直言进谏。

本来吧,皇帝这样的举动,也并非是真的就要大臣们直言进谏,毕竟皇位贵为九五至尊,就算是有什么过错,也是不允许别人指出的,但他曾国藩还真就借着这个机会上疏痛批了皇帝一通。

其次是乡里人的不满。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就已经身居高位,但是曾国藩的为人却是谨慎的很,他就像是一直从来不露出尾巴的老狐狸,但凡有什么大事,他最先想到的绝对是明哲保身。

于是乡里的有识之士,就说他曾国藩白白做了朝中二品大臣,这是不敢说话,不能为国家做贡献。

曾国藩听了乡里人的不满,心里想别人不懂自己这样身居高位的危险,但凡是离皇帝越近的,也越容易惨遭不测,自古以来都有这么一句话,伴君如伴虎,乡里人只顾着痛批曾国藩尸位素餐,没想过曾国藩也是如履薄冰。

当然了,既然乡里人这么说了,那曾国藩就得找机会表现表现自己,于是趁着这次咸丰帝广开言路的机会,上疏痛批了咸丰帝一顿,还顺手将上疏内容发到了湖南老家,让那些说自己尸位素餐的人闭嘴。

当时虽然咸丰帝说了大臣们要尽管痛批自己,但还真没几个人敢傻乎乎的直接说什么,大部分都是说皇上切莫因担忧国事而操劳过度这一类的,都是阿谀奉承之语。

曾国藩显得特立独行,大笔一挥,一本《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里面主要写了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不只是为了让皇帝对自己投鼠忌器,还是为了标榜自己并非尸位素餐,曾国藩竟然在大殿上直接就把这封上疏念了出来。

一, 主要是让咸丰帝不要只抓住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但是对国家大事却不管不问。

二, 不要表面上说让大臣们直言进谏,广开言路,实际上却只是做做样子,不要只顾形式却不顾实际。

三, 咸丰帝要多听别人的话,礼贤下士,不要整日里高高在上,趾高气昂的,主要也就是告诫咸丰帝不要太过骄傲放纵。

咸丰帝听了曾国藩这么痛批自己的话,心里肯定别扭,甚至说他对曾国藩动了杀心都是很可能的,但是幸好当时朝中忠臣还是不少的,他们告诉咸丰帝曾国藩也是为了国家好,不要白白与这样一位国家的肱骨大臣闹别扭。

曾国藩算准了咸丰帝不会出尔反尔,毕竟要广开言路是他自己说的,曾国藩既能获得乡里有识之士的认可,又能在咸丰帝面前表现出一幅忠臣的样子,一举两得。

曾国藩也的确是晚清的肱骨之臣,建立湘军铲除了太平天国,为晚清续了几十年的命。

点赞4、淮南市 网友:叶寒云

一个是根本没有雄才大略而硬装,而另一个就是真没把自己当外人。前者就是咸丰皇帝,后者就是曾国藩。

我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梳理一下。

一、上疏的背景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登基。当时在户部侍郎上坐的并不愉快的曾国藩本想回老家,但他想看看这位年轻的皇帝到底如何。

咸丰皇帝在刚刚继位的时候,看起来是想励精图治一把。同年十月,就下了一道谕旨:

(朕)任贤去邪,诚人君之首务也。去邪不断,则任贤不专。方今天下因循废堕,可谓极矣。吏治日坏,人心日浇,是朕之过……——《清实录》

这道谕旨的本意是像批评穆彰阿的,但似乎让很多朝臣看到了希望,包括曾国藩。咸丰也欢迎大家给朝廷提意见。就国家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表现出虚心纳谏的良好态度。

当时立志当圣贤的曾国藩就甩开了笔杆子,不断的提意见,先是《应诏陈言疏》,陈述人才问题,得到了咸丰的重视;然后又顺水推舟的上书要求将道光皇帝进太庙并郊配(道光死前认为自己无能,决定不进太庙和郊配),这令咸丰十分高兴,表扬了曾国藩,并让他署理了其他五部的侍郎,这让曾国藩感觉自己遇到了明君。

后来,曾国藩又上了《议汰兵疏》、《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他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用,没想到打击很快到来了。

二、几乎要命的上疏

刚开始求言的时候,咸丰确实是诚心诚意。大臣们的奏折一道道汇集上来的时候,他还能很全神贯注地一篇篇认真阅读。但是几个月后,所以再有奏折,一般他就看个开头,批个好,就扔到一边,再也不理了。

对曾国藩也是这样。曾国藩费尽心血,上的这些折子,他草草读了一遍,随口夸奖几句,事后却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这让曾国藩大失所望,郁闷不已。

事实也证明,咸丰根本没有能力当一个明君。

咸丰刚刚继位,广西就发生了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在用人指挥上虽然很努力,但是用人不当,布置失措,越努力形势越恶化。曾国藩认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而要想敲打醒他,就需要把话说得重一些。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最后曾国藩有说:“此三者,辨之于早,只在畿微之间;若待其弊既成而后挽之,则难为力矣。”

这话其实说得有点过分了,清代权力是高度集中的,因此培养了很多的奴才,皇帝也根本听不进去批评,而咸丰尤甚,因为他很自卑。

关于咸丰皇帝继位的故事很多,主要就是说论能力他不如恭亲王,但却忝居高位,所以咸丰上位后根本不重用恭亲王,在处理太平天国事件上又无能为力,这更令咸丰恼火,因为自卑所以更加自尊!史载:

“疏上,帝览奏大怒,捽(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咸丰皇帝明白过来,要是把曾国藩抓起来,大家真要是这么一批评,他脸上更不好看。

但咸丰可没有善罢甘休!

三、咸丰的反击

咸丰皇帝马上下达了一篇长篇上谕,开头装模作样地夸奖了曾国藩几句,然后笔锋一转,就开始细细为自己一一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上谕是这样写的:

曾国藩条陈一折,朕详加披览,意在陈善责难,预防流弊,虽迂腐欠通,意尚可取。……岂遂以“毋庸议”三字置之不论也?……自维藐躬德薄,夙夜孜孜,时存检身不及之念,若因一二过当之言不加节取,采纳不广,是即骄矜之萌。朕思为君之难,诸臣亦当思为臣之不易,交相咨儆,坐言起行,庶国家可收实效也。

皇帝如此长篇大论地辩解让曾国藩认识到,这个皇帝自尊心太强,缺乏自知之明,自我反省能力太差。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咸丰皇帝派曾国藩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在京城无比苦闷的曾国藩结束了自己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又赶上母亲去世,索性他就在家一呆,不出门了。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骨子里忠君的曾国藩又再次出山,创建湘军。

你以为咸丰就忘了那个批评了吗?就在曾国藩创建湘军的初期,这位皇帝大人就开始乱指挥,双方又开始一顿的博弈,好在硬骨头的曾国藩坚持了下来。不过后来咸丰顾忌曾国藩发展自己的实力,又剥夺了本应属于曾国藩的湖北巡抚,这让曾国藩在早期与太平军作战时,遭遇了很多掣肘。

虽然不太顺心,但曾国藩算是脱离了京城官场,咸丰后来也给与了他足够的信任,到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底,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不过当时的咸丰已经在同年七月去世了。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在曾国藩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其实只算个小插曲,但在当时那个背景下野说明了一些问题:当时的帝国领导人已经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了。作为清代最后一个掌权的皇帝,咸丰懦弱且无能,眼看着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最终命丧热河。

点赞5、六盘水市 网友:莫小羽~

一腔热血做好官

曾国藩在做官伊始,是雄心勃勃想为百姓为国家做实事的,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开始腐烂,上面的皇帝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一味守成,下面的官员也都贪腐成性,例行公事的混日子,无人作为。虽然曾国藩官居礼部侍郎,也不是多大的官,想干点什么,根本没人搭理你,导致刚做官不久的曾国藩非常郁闷,积极性全无,一度想回家不干了。

来自新皇帝的错觉随后不久,道光皇帝驾崩,新帝咸丰继位。20出头的小伙子干劲十足,新官上任三把火,裁撤掉了只会“多磕头,少说话”的军机大臣穆彰阿,要求大小官员要改掉从前那些因循糊弄的积习。
嗣后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务当激发天良,公忠体国,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积习,一旦悚然改悔。勿畏难,勿苟安。

而且还下谕纳谏,就国家用人、行政等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曾国藩一下子觉得仕途有了盼头,终于能一展抱负,有所作为了。所以来了劲头儿的曾国藩写了好多奏疏,把自己观察到的问题、所思所想,解决办法统统都上交给皇帝了。起初小皇帝对于曾国藩以及大臣们的意见非常仔细认真的批复,后来干劲儿用没了,大臣们的意见太多了,而且咸丰皇帝的才能也确实很平庸,一些意见拿到有关部门讨论也得不到反馈,很多措施到地方上根本没有什么执行力度,一旦风头过了,也就不了了之。再到后来的咸丰皇帝常常听不进意见,变得刚愎自用。如此下去,国家民生还有什么指望,曾国藩发现自己被骗了。

天真的曾国藩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为国为民的使命感,曾国藩觉得应该骂醒这个皇帝,于是上来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就是说整天就盯着一些小事,国家大事不花时间和精力探究;二是不求实际。说他求言并无诚意,只不过想要个纳谏的虚名;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就是说听不进去意见,长此以往没人再敢给你提意见了。

这个话说的相当重了,触碰了咸丰皇帝敏感的自尊心,大怒,把奏折摔到地上,立刻就想把曾国藩抓起来。幸亏其他官员苦苦求情,良久,咸丰皇帝才想明白把曾国藩抓起来就是给自己打脸,坐实了这些指控,这才没有治罪。不过从此,咸丰皇帝就开始不待见曾国藩了。

点赞6、海东市 网友:樱小桃

字字珠玑,字字诛心的传奇奏疏。“中兴章奏僻三手,公是湖湘第一人”

曾国藩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暴怒之下把奏疏直接摔在地上,当场就要法办曾国藩。

“览奏,大怒,摔其折于地,立召见军机大臣欲罪之。”

皇帝急眼了,那么臣子们就得麻利儿的和稀泥,咸丰帝的毛病被曾国藩件件落实,这要是法办曾国藩,有损皇帝圣誉,明明曾国藩说的都对,打击报复的话,名声当时就臭遍街了,至少也是个刚愎自用,不纳谏言。所以为了咸丰帝,也为了曾国藩的仕途甚至脑袋,祁寯(jùn)藻纳头便拜:“主圣臣直”,意思是说,只有主子您圣明,才会有这样敢于直言的谏臣呐。被强制顺毛的咸丰帝虽然受了夸赞,怒气稍减,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是被将了一军。潜台词:“咋地吧,你要是豁出去不要脸了,承认自己不圣明,就把曾国藩拿下!”咸丰帝正在犹豫之际,曾国藩的会试房师季芝昌也为曾国藩求情:“此臣门生,素愚直,惟皇上幸而赦之。”良久........良久2..............良久?.........................良久?....................................良久乃解,仍优诏褒答。没被怼得直接背过气去,咸丰帝的体质想来也是极好的。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此奏疏开头部分貌似已经照顾了皇帝的面子,但是全文看下来以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其伪装已经被文章中尖锐的批评,撕扯的支离破碎,效果半点全无。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放荡;信而不知度,贼害;直而不知度,绞伤;勇而不知度,祸乱;刚而不知度,狂傲。曾国藩以六言六弊为引,展开话题说明-----美德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弊端这个衍生物,并且弊端与相应美德还有相近性,所以如果一时不查,且不能有效及时的分辨,并防微杜渐,则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害。

针对咸丰帝来说就是三大美德,伴随着三大流弊

奈何美德衍生出的弊端还是弊端,文章直指咸丰帝的诸多毛病。一、咸丰帝的“敬慎”太过,把臣子们都带跑偏了规矩、礼法是要有的,但是没必要把细节抠的那么清楚,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旁枝末节的细微处打转转,这就造成待办的国家大事反而被耽误,皇帝的工作作风如此,官员们都知道这皇帝爱查细节,一举一动也都谨小慎微,将注意力也都投向这些无谓的小事上,所以由上而下全跑偏了。其实皇帝和大臣都要先把着眼点放到军国大事上面,什么大事?广西太平军起义这是大事,你的工作重点和注意力要放在这方面。二、好古之风文人墨客可以,皇帝沉溺其中同样把朝臣带跑偏了所谓上行下效,咸丰帝喜爱看古书“颐情典籍”,连带着说话、批示等等工作上也“徒尚文饰”,甚至连娱乐活动也是如此,浮华之气过重,这是皇帝所不该有的,下面的人也跟着跑偏,不安心把文章做好,先是攀比谁的字写得好,而不关注内容。问题是只沉溺书法,吟诗作对,不利于国家政务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层意思是你尚“古风”这没错,效法明君让大家畅所欲言这更谈不上是错误,但是说过以后就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从去年到现在,那么多朝臣提意见,其中好的治世方略就真的连一两个都挑不出来么?动不动就以“无庸议”应付差事。三、以“广大” 之德,“长骄矜之气”,同样会把朝臣带跑偏一边高喊着让大家提意见,大家提了意见你又不接受,不但不接收,你还狂的不行,老子天下第一这种心态是干不了大事的,自矜既是自负也是自夸,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是那么狂傲,当你自矜开始的时候,对他人的直言,你就会越来越厌恶,因为你觉得天下你最能,这样一来,你疏远了直臣,朝臣中的奸佞小人就会趋炎附势的聚拢过来,只说那些你爱听的话,亲近这种人是没有好处的。
曾国藩的奏疏前期戆直、激切而又倔强,后期则绵里藏针、缜密老到而又平淡质实

戆直、激切、倔强从这份奏疏就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来,推荐大家还是要看下曾国藩《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原文,其结构、文法、措辞都非常“漂亮”,值得学习。

咸丰帝正值“少不更事”的年纪,爱显摆些才学,又初登大宝,效法前人,广开言路纳谏,博些名声,这些都属套路,一代代基本都这样子,新人新气象嘛,原本算不上过分。

不过曾国藩却看到了其中的危害,不惜直言犯上也要提点一下皇帝,踏实务实,不要阳奉阴违,拿大臣们当傻瓜,这当然也没错,如果咸丰帝能够知错必改,从善如流的话,不失为一桩美谈。

关键是曾国藩话说的太狠,不给皇帝留脸,而咸丰帝年轻气盛,又是帝王之尊一时也没控制住怒气,所以才引发了文初的一幕,好在大臣们及时规劝,拖了些许时间,能让咸丰帝能从情绪中挣脱出来,恢复理智,否则一个尚处于激切倔强阶段,一个年轻气盛控制不住轻重,碰在一起,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点赞7、南昌市 网友:夏慕晗璃

曾国藩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时候,洪秀全已经起义。此奏疏虽然惹得咸丰不快,但是过了数日后,对曾国藩又加以褒奖。咸丰刚登基,下诏广开言路,让群臣进谏,这也是历代皇帝都会做的事,大臣们也很少会驳了新君的面子,都是写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最后夸一夸皇帝,大家都高兴。而曾国藩这个奏疏则指出了咸丰的实质错误。

第一条是说咸丰总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大臣的礼仪是否到位他也管,太平军起义这么大的事都没管明白,半年了都没镇压下来,他还在这些琐碎之事上花心思,格局小了。

第二条是说咸丰广开言路就是流于形式,也不虚心纳谏,也不承认错误。

第三条是说咸丰刚愎自用,不信任大臣。

这三条说得都挺对的,咸丰自然是很生气,但是有大臣替曾国藩说话,君主声明,大臣才敢说真话。而且本来就是咸丰自己开的头,还不让人家说,如今人家说了,他再处罚,那皇帝就真小心眼了,以后真就没人敢说真话了。所以咸丰虽然一开始生气,但是后来也不得不褒奖曾国藩,因为这事他不占理,不好处罚曾国藩。曾国藩十年七迁,在上书之前就是礼部侍郎,又署工部侍郎,上书之后,又让他署刑部侍郎。可以说,曾国藩冒了风险,却成了最大赢家。

曾国藩为什么要上书说真话?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曾国藩一贯是明哲保身的,乡里人说他尸位素餐,不敢进言。曾国藩上书后还把他的奏疏内容发回老家一份,让他们看看,他也是敢说真话的。但是曾国藩这般老成持重的人又岂会因为乡里人的指责就真的赌气上书呢?这并不是本质原因。

本质原因其实上面已经说了,曾国藩料到皇帝不会把他怎么样,毕竟这事是咸丰自己挑起来的。杀谏言的大臣是没有好名声的,至少他性命无忧,最多是贬官。而曾国藩为何宁可贬官也要上书呢?在此奏疏之前,曾国藩就给咸丰推荐过人才,并上书说今日急务,首在用人。曾国藩是个办实事的人。当时太平军已经起义,时局动荡,曾国藩也真的想劝谏咸丰,要分轻重缓急,所以第一条就说了别总管那些琐碎的事,先把大事办了。这次上书并不是为了骂而骂,写的内容都是很实质性的,也是咸丰真的做的不好的地方。其实曾国藩说的第三条是非常对的,咸丰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人,咸丰也一直防备曾国藩,不给他地方上的实权。

如果再从个人前途角度来看,曾国藩和军机大臣穆彰阿关系很好,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穆彰阿在道光朝很受宠,可是咸丰却不喜欢他。咸丰一登基,就把穆彰阿革职了,永不叙用。如果曾国藩不做点什么,改变咸丰对他的印象,那么只会把他彻底归为穆彰阿一类,那么曾国藩的仕途也到头了。所以曾国藩不管是出于为国家考虑,还是个人前途上的考虑,抓住这个时机上书是最好的,而且还能赢得美名。

曾国藩此次上书的原因很复杂,只能说是收益可观的一次博弈,而且赢的机会很大。

点赞8、甘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杀式云鬼

在清朝新帝继位之初,一方面为了以后能够广开言路,大臣敢于直言进谏,另一方面也为了在大臣和百姓心里树立一个贤明的形象,继位的新帝或出于真心,或虚情假意,大多会做出广纳忠言的样子,如雍正、乾隆等帝王。咸丰帝登基没多久,他为树立贤明的形象,效仿先祖,在朝堂之上,要求群臣踊跃上书,对自己未来的治国方略,以及国家以后的内政外交、朝廷吏治、百姓民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并且允诺群臣可以畅所欲言,说什么都无伤大雅,不会计较罪过。

群臣自然知道咸丰帝是在故作姿态,并非真心纳谏,而且害怕咸丰帝秋后算账,所以上书的大多是阿谀奉承之言。但是此时曾国藩却并没有给咸丰帝这个面子,曾国藩上书了《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奏折,他痛陈了如今朝野的种种弊病,有的批判锋芒甚至直指咸丰皇帝本人,后来他在朝堂之上念了出来,一度弄得咸丰帝下不来台,但是咸丰帝也无法当场发作,只得在其他朝臣打圆场之下夸耀了曾国藩几句。

第一条,曾国藩批评咸丰苛求小节,疏于大计,应“防琐碎之风”

首先曾国藩认为,在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计划和改革方略,平常所做的都是一些不起眼和对于国家发展没有丝毫用处的小事。他认为咸丰应该把心思从宫中衣、食、住、行、礼仪等这些琐碎小事中挪开,转移到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发展民生等这种大事上。

第二条,曾国藩批评咸丰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应“杜文饰之风”

曾国藩趁此机会批评咸丰,他认为咸丰帝平时文过饰非,不求实际,以此时表面上广开言路,广纳谏言为例,曾国藩认为咸丰帝面对朝臣所提的合理化建议,并没有加以重视,仅以“知道了”敷衍回复。若是咸丰帝做事只做表面功夫,那么群臣以后也会同样敷衍他,于未来朝局不利。

第三条,曾国藩批评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应“防骄矜之风”

曾国藩认为咸丰自登基以后还未创建半分功业,却已经骄傲自满,他以咸丰帝不久前刊印出版了一部个人诗集为例,毕竟即便是乾隆也是在晚年才出的个人诗集,但是这无疑让咸丰帝下不来台,咸丰帝当时也是愤怒异常。

咸丰帝本意想杀了曾国藩,但是此时咸丰宠臣大学士祁寯藻,以及左都御史季芝昌出来为曾国藩求情,祁寯藻对咸丰帝说“主圣臣直”,即只有贤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臣下,祁寯藻的话稍稍挽回了咸丰帝的颜面,咸丰帝也就没有当场重罚曾国藩。

点赞9、乌鲁木齐市 网友:必须性感

在清朝新帝继位之初,一方面为了以后能够广开言路,大臣敢于直言进谏,只有曾国藩上书了《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奏折,他痛陈了如今朝野的种种弊病,直指咸丰皇帝本人。

第一条,曾国藩批评咸丰苟求小节,疏于大计,应“防琐碎之风”。

第二条。曾国藩批评咸丰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应“杜文饰之风”。

第三条,曾国藩批评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应"防骄矜之风”。

本来咸丰皇帝要杀曾国藩,但有大臣劝解,咸丰皇帝就没有重治曾国藩。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