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为什么能取得湘潭大捷?
湘潭之战,是湘军崛起之战。
湖南危急
西征以来,太平军在安徽、江西、湖北所向披靡。
趁胜之势下,杨秀清下令:攻湖南!
当时,大清南方各省已经一片混乱,自顾不暇,没有人能来增援湖南!
而湖南境内,绿营这样的正规军,已经不断用实践证明:我不行。
保护湖南的千斤重担,落在了初生的湘军身上!
稚嫩的湘军
初生的湘军,还有些幼小、稚嫩。
首先,人不够!他们只有陆师15营(每营500勇,128长夫),水师10营(共战船240只,坐船230只)。
而太平军,大约有3万多人。后来,光是湘潭战场,就投入了近2万人!
其次,战斗经验匮乏。湘军的领导,主要是些书生;湘军的士兵,主要是些农民,都没什么战斗经验。
南昌之战时,湘军罗泽南曾去练了一把。结果···被太平军打粮部队虐了一把!
稚嫩、幼小的湘军,能扛得住吗?
湘潭!
一开始,湘军还真扛不住。他们在岳阳等地扛不住太平军,退回长沙。
太平军抵达靖港,直逼长沙。
太平军当年在长沙吃过一次亏,知道长沙不好打,遂采取了一个南北夹击的策略。
石祥祯率部分军队仍驻靖港,林绍璋率主力2万多人从宁乡——湘潭迂回,断长沙后路,然后,再围歼湘军于长沙!
如何应对太平军的包抄夹击之策?湘军内部开起了会。
多数将领认为:敌众我寡,应该据城而守,保护长沙。
曾国藩拒绝了,他决定主动出击,先击破湘潭方向的太平军,粉碎太平军合击之策!
曾国藩选定湘潭进行决战的理由很充分。
首先,据城而守,等死而已!
当年,太平军围攻长沙81日,长沙坚持住了,那是因为外围有大量清军,太平军不敢长期顿兵坚城。
如今,除了湖南人自己,哪里还有什么友军可以依赖呢?
困守孤城,等死而已!
其次···说句没出息的话,湘潭之战打不打得过,曾国藩心里也没底。
如果湘潭之战败了,还可以退到衡阳,不至于让人包了饺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湘潭,成了决战之地!
英勇的塔齐布:4000人压着20000人打!
率先作战的,是塔齐布。
跟那些还在学习阶段的书生将领不同,塔齐布,是军人出身,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的队伍,是早期湘军最精锐的一支。
就在太平军攻克湘潭的第二天,塔齐布到了。
塔齐布原本只带了1300多人,加上江忠淑刚刚带来会合的2600人,满打满算也不到4000人。
而对面的太平军,有20000多人!
而且,太平军已经攻占湘潭,正在赶修木城,收集民船,编组水营,准备立稳脚跟。
湘军,是不是要等主力来会合了再打?
塔齐布说:不等了!太平军“每用守为战,反客为主之法”,如果不抓紧时间进攻,以后更难打!
立刻进攻!
太平军既然已经先据战地,自然要利用防守的优势:据守阵地,发炮轰击!
当时的火炮,虽然威力、准度一般般,但毕竟是炮!照样可以一炸死一片!按照过往的经验,大炮一响,对手一般不敢上去送死。
可是,太平军想不到:湘军,和他们以前的对手可不一样。
湘军,所募者都是“诚朴”的农民,他们身边的战友多是同宗、同乡,所以,虽然他们打仗经验还不够,但纪律性极强!
塔齐布的军队“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冒着炮火冲了上去!
太平军每见过这么不要命的,一时有点慌。
初战,太平军木城被毁,失利!
当然,太平军也不是那么容易泄气的,他们再接再厉,又筑了木城4座,并派老将士出击。
塔齐布笑了:还筑木城?不知道老子是火器营出身吗?
湘军奋勇击退太平军,把4座木城、1座哨塔统统烧了!
如此,4000不怕死的湘军,将20000太平军压制在湘潭城中。
崩溃的林绍璋
僵持不下之际,湘军的水师到了。
水师,是当时湘军最大的优势。
当初,太平军从湘北打到武昌,再一路杀到金陵,所向披靡,所依仗的,正是水师。
曾国藩深知此点,所以,在搭建湘军时,重点打造了水师。
太平军水师虽多,但全靠民船。这些民船也不做分类,运人、运兵、交战,全部都是民船!
而湘军的水师,就正规多了。他们的水师按功能分为快蟹船、长龙船、舢板船,各司其职、协同作战。而且,湘军的船只都安防了600斤至1000斤的火炮,威力碾压对手。
结果毫无悬念,一番交战之下,3天之内,太平军大小船只数百只被毁,伤亡过千人!
当然,太平军毕竟人多,又据城而守,守还是守得住的。
不过,连番失利之下,太平军内部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原本,太平军内部的老兵和新兵关系就很紧张。
连番失利后,老兵指责新兵没用,新兵嘲讽老兵“通敌”,话不投机,械斗了起来!
林绍璋能力有限,控制不住局势,也渐没了信心。
林绍璋的昏招:太平军覆没
林绍璋觉得再这么耗下去没什么好处,决心找个地方喘口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于是,林绍璋决定:一部分军队继续守城,主力携带物资,向湘江上游机动。
4月29日,太平军击退湘军一轮进攻后,趁风势有利,立刻开始转移!
一般情况下,太平军顺风而逃,走了也就走了。可是:湘潭不一样!
湘江在湘潭,有一个大大的弯。大弯一拐,就不顺风咯!
很快,太平军慢了下来,在下摄司,被湘军水师追上了。
毫无悬念,太平军船只悉数被毁,将士们只有上岸,走陆路回湘潭。
守城的太平军见状,驾梯子下来,准备接应。
怎料:湘军早有准备!
湘军伏兵杀出,趁着混乱,夺了梯子,攀梯而上,攻入湘潭!
湘潭之战,结束了!
后记
此战同时,曾国藩发起了靖港之战,结果···被打得跳河。
尽管如此,由于太平军征湘军主力在湘潭覆没,湖南形势已经从根本上逆转。
此后,湘军收复湖南全境,出省作战,成为太平军最强悍的对手。
10年后,太平天国灭亡。被俘的李秀成在总结“天朝十误”时,第四误就是“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
湘潭之战,确实是太平天国的一处拐点。
论及此战,历来人们多单纯从太平军方面寻找原因,他们认为杨秀清战略失误,导致兵力分散;林绍璋不知兵,用兵无方。
虽有道理,但不全面。
坦率地说,战略上,杨秀清固然有兵力分散之嫌,但是,为何在遇到湘军之前,他们在各省都进展顺利呢?而且,湖南战场,太平军兵力仍有明显优势。
战术上,林绍璋固然不够灵便,但他一板一眼,也都是按照太平军常用方法行事。(当然,决策上昏招连连,这个洗不干净)
所以,要总结此战胜负,不可不谈湘军。
当时的湘军,虽然幼小、稚嫩,但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
他们虽然兵力少、战斗经验不丰富,但纪律严明,作战勇猛。
他们虽然刚刚起步,但装备精良。更高的火器比例、更专业的水师,使他们一开局就具备了独特的战略优势。
虽然幼小、稚嫩,但霸蛮、聪明,近代湖南人的传奇,由此开始。
季我努学社,青年学者:程世利
湘潭之战,是太平军起义以来的第一次大败。李秀成将此战称为“天国十误”之一,可以说此战是对太平军的重创,也是湘军最为关键的一站。湘军为什么能够大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湘军”。湘军是晚清时期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湘军将领比较特殊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地区一带农民。曾国藩一手创办,将领关系较为复杂,比如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上下层层隶属,等级森严,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但曾国藩治军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看重思想建设,他以传统的儒家三纲五常、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管理,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战斗力和等级都很强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湘军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湘军战斗力精悍,管理较为严格。
还有,在湘潭战役中湘军战术得当,用人得体。而太平军急于求成,冒险推进,同时对湘军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初期战胜后较为轻敌和骄横。
咸丰四年湘军正式出征,初期大败于太平军,连大本营湘潭都落入了太平军之手。但后期曾国藩派出塔齐布为主将,猛攻湘潭。同时参战的,还有名将彭玉麟。塔齐布抓住太平军大胜而骄的弱点,采用示弱诱敌的战术,把湘潭城里的太平军引至城外,然后利用伏击,太平军完败,湘军夺回了湘潭城。在太平军通过湘江水路败走时,湘军水师又迎头痛击,最终,此役的太平军几乎全军覆没。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战争的经过
湘军初起,连遭重创,士气不振。林绍璋统率太平天国西征军分据湘潭、靖港,计划南北夹击长沙,迫使曾国藩迅速决策。
曾国藩召集营官“谋攻守”。会上歧义颇多,最后由曾国藩整合,议定先发制人,出攻湘潭。
早在4月25日,正是林绍璋攻克湘潭第二天,塔齐布追至城外高岭,并进犯西征军木城,湘军“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直逼西征军营垒。林绍璋督军抵御,不利,木城被毁。
次日,湘军再度进攻林绍璋分五路出击。双方“纵横血战”,西征军又告失利。这样塔齐布已在湘潭城外取胜。阻滞林绍璋实施北攻长沙计划,并揭开湘潭会战序幕。
曾国藩继续加强兵力,调遣水陆主力5000人急驰湘潭。4月26日赶到,正是林绍章兵败之时。这样,西征军处境恶化,塔齐布军已经使林绍章连遭败绩,现在又增加5000名湘军,更使西征军难于应付。
面临强敌,林绍璋没有气馁。4月27日,西征军再次在城北高筑木城4座,并派老将士分三路出击。塔齐布督军猛攻,西征军退至城边,木城4座、望楼1座被焚毁。是日,双方水师在湘江激战,西征军溃败,损失大小船只60余号。
同日深夜西征军烧放火船数只,顺湘江而下,欲焚湘军战船,未能成功。次日,湘军水师再度攻击,西征军大败,损失军资颇多,水师几乎覆没,仅剩30余只停泊在文昌阁边,“余悉烧毁净尽。”湘军控制了湘江航道。
林绍璋连战失利,遣军在窑湾构筑望楼、工事,试图撤出湘潭。29月,塔齐布获悉信息,抢先进攻,分兵四路猛扑县城。西征军坚拒。适大雨如注,湘军火药全湿。
林绍璋乘机出击,大获全胜,斩杀湘军官兵甚众。太平军乘胜在上游征集大船数百号,于当夜驶至窑湾,赶赴上游。湘潭守军登舟,“乘北风图上窜。”
30日,彭玉麟、杨载福督率两营战船追击。至下摄司双方接战,湘军水勇开放大炮轰击,西征军师船四处散驶。湘军水师“乘势急进”,“专意射火箭焚船。”是时,北风甚劲,顺风纵火,遇船即着,火延岸上,火烛数十里,焚烧船六七百只,西征军死伤颇多。西征军残部登岸折赴湘潭。
楚勇数十人,潜往湘潭城西北角埋伏,阴谋夺梯攀城。5月1日寅刻,林绍璋率西征军撤离湘潭,楚勇乘势夺梯登城,城门洞开,直入县城,塔齐布督军继进,湘潭失陷。西征军损失惨重,林绍璋率余部由陆路败回靖港,中途在云湖桥、鲁家壩又为王錱追击,伤亡数百人。
另一支西征军残部约数百人,由禄口、醴陵,退入江西萍乡。于5月6日占领万载县,沿途有不少群众加入,发展到三四千人,后经新昌转入湖北,与通城西征军相会合。
二、湘军为什么取得湘潭大捷?
1.战略层面
湘潭会战是西征军与湘军的一次重大较量,胜负攸关双方争夺湖南的前途,更系结着湘军的命运。曾国藩对会战忧心忡忡,疏称;如果会战失败,“不独省城孤注,难以图存。衡、永、郴、桂及两粤距党闻风响应,从乱如归。东南大局,不堪设想。”
他强调:“如使湘潭一股竟就扑灭净尽,则天下事大有可为;若湘潭贼不遽灭,则贼集日众,湖南大局竞多棘手之处。”
因此,曾国藩“日日谨慎”准备会战。几乎投入全部血本,亟欲取胜,扭转湖南危局。他深知,湖南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反抗潜流奔突。“官逼民,民杀官”的起义暴动,“难以枚举。”这正是太平军席卷湖南的强大战略力量。
因此,只有遏住西征军的进攻势头,才能防止湖南的瓦解与湘军的覆灭。
相形之下,林绍璋对湘潭会战的认识不及曾国藩深刻。他只盯着长沙,因而分兵两路,没有严密考虑与部署湘潭会战。当塔齐布兵临城下时西征军已渐不支,而湘军主力集结,林绍璋却缺乏增援,靖港守将石祥桢忙于应付湘军水师,没有任何反应,林、石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彼此各自为战。于是,湘潭兵力孤单,遂为曾国藩所乘。
此役,西征军损失惨重,牺牲了数千精锐,船只千艘被焚,土气大挫,丧失了夺取湖南大好的战机,西征军自此难以复振,在湖南无法立足,西征战局开始逆转。
林绍璋由战略进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相反,羽毛未丰的湘军得以幸存气焰陡升,保全了湖南基地,得以扩展实力,终于成为太平军的凶恶敌人。后人对此大加大赞:湘潭之役,“为湘军初兴第一奇捷。”“自有此捷,而大局为之一转。”
赞词虽然言过其实,但也反映出此役在湘军高层眼里的战略价值。所以,李秀成把林绍璋湘潭战败列为天国十误中之第四误,也可见其影响之深。
2.太平军西征军内部问题
西征军湘潭失败原因,除了战略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外,还有:
其一,湘军在兵力以及武器装备上占绝对优势。湘军陆师有5000人,水师有5营2000人,训练有素,船坚炮利,配有洋炮。湘潭西征军由陆路而去,水师主力驻泊靖港,在湘潭的师船均系临时召募的民船,虽达千号但没有受过训练,一遇攻击,即告溃散。曾国藩也承认:“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
其二,林绍璋统兵无方没能搞好内部团结。强敌当前,太平军内部分裂,“群起怨尤,老贼恶新贼之不为尽力,新贼疑老贼之暗泄军情,彼此猜忿。”甚至“分党哄斗”,自相残杀。“屠戮者约计数百之多。
林绍璋不能整合与驾驭将士内耗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从而给了湘军以可乘之机。再说,西征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林绍璋孤军消极防御,造成被动挨打的困境。
湘潭败后,西征军攻取长沙、夺占湖南的有利战机丧失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湘潭战役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败仗,也是曾国藩的湘军最重要的一场胜仗!这场战役让太平军见识到了湘军实力,也让曾国藩挽回了尊严,甚至救回了他的一条命。
湘潭战役简述
1854年2月下旬,太平军的西征队伍攻克湖北多地后进行了分兵,韦俊率兵攻武昌,曾天养率兵向鄂西推进,石祥祯率兵沿水路进入湖南。
石祥祯进入湖南后很快占领了岳州、靖港,并威胁到了曾国藩的湘军据点——长沙。为此,曾国藩率湘军17000多人对石祥祯部进行反扑,由于石祥祯带领的兵力有限,难以对抗人数庞大的湘军,于是退出湖南等待援军。
4月初,林绍璋率三万援军前来支援石祥祯,两队人汇合后再次对湖南发进攻势,攻下了岳州和靖港。此时太平军再一次进行分兵,由石祥祯留守靖港,林绍璋率主力攻打湘潭,计划是占领湘潭后两队人再夹击长沙。但是曾国藩很快做出了回应,就在林绍璋打下湘潭的第二天,也就是1854年4月25日,塔齐布率领的湘军1300余人和江忠淑率领的楚勇2600余人就陆续赶到了湘潭城外,并与太平军展开了激战。
4月27日,曾国藩继续派出湘军水师在湘江内与太平军的水营展开激战,由于太平军的战船都是临时征用的民船,根本无法与湘军的专业战船对抗,结果整个太平军水营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听闻水师大胜,又得到驻守靖港的太平军兵力空虚,于是决定亲率水师五营,带上陆勇八百前去偷袭靖港。
留守靖港的石祥祯是翼王石达开的堂兄弟,此人作战能力不在石达开之下。曾国藩这次偷袭靖港没有成功,不仅损兵折将,还损失了大量的战舰和炮械。为此曾国藩羞愤万分,两次跳水自杀,幸好被随从救起。
靖港一战让曾国藩损失惨重,也让他在清廷官员和湖南乡绅面前抬不起头来,回到长沙后他甚至写好了遗书,安排好后事准备第二天自裁。幸好湘潭那边传来了喜讯,塔齐布等人率领的湘军主力攻下了湘潭城,靖港的太平军也已闻风逃离,这消息让曾国藩如同得到皇帝的大赦一般,转大悲为大喜!
湘潭之战,湘军胜利的原因分析
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仗总是有输有赢,湘潭之战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里并不算大战役,就按当时太平天国的战事来看可以分成四大战场,分别是天京战场、皖北战场、湖北战场和北伐战场。
湘潭战役发生在湖北战场,从湖北分兵情况来看,进攻湖南只是四大战场中的一个战术分支,进入湖南后石祥祯与林绍璋又再次分兵,所以从太平天国的整个战事布局来看,湘潭之战真的只是一场很小的战役。
为什么湘潭战役会如此相人关注?正如我开头所说,这是太平军的第一场“大败仗”,是曾国藩“救命的一仗”。湘军为什么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我总结了几点:
一、林绍璋能力不行:这一点在李秀成的自述中也有提到,还将湘潭之战称为是“天国十误”之一,称不应该派林绍璋去攻打湘潭。李秀成说的有道理,但不派林绍璋去又该派谁去呢?
石祥祯去打湘潭结果或许会不一样,从靖港一战也可以看出,将帅的能力在战场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石祥祯如果去打湘潭,林绍璋守靖港未必能够守住,当时太平军的辎重都留在那里,如果靖港失守,石祥祯就算攻下湘潭也会成为孤军,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二、两军装备差距:从曾国藩的水师与太平军的水营作战可以看出,双方装备差距非常大!曾国藩自己也说:“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利。”当然,这句话我觉得他有点在为自己之前的行为开脱。
太平军西征以来,清廷多次要求曾国藩率湘军支援,但曾国藩总是以“广东购置的火炮(一千多门)未到”为由,拒绝出兵。如今湘潭一战大胜,说明他所看重的洋炮确实起到了大作用,不能怪他当初不增援。
三、两军战士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最初的那批太平军都是地方农民,他们有些是同乡,有些甚至是同族兄弟,这些人组成的军队配合程度会特别高,战斗力也很强。随着太平天国领土的扩大,很多太平军都是在作战过程中新征入伍,这些新兵与老兵之间会容易出现摩擦。
曾国藩的湘军却不同,他们就像最初的太平军一样,都是地方上招募而来,彼此间也是有同乡或者同族的关系。所以这批湘军与林绍璋率领的“新老组合”太平军打起来,战斗力肯定更加强悍!
结语
湘潭之战其实并不算大战役,比起后来的宝庆会战、雨花台战役来说,这种规模的战役只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个小插曲,只是有某些特殊意义,所以会被大家所关注。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湘潭大战发生在1854年,是太平军与湘军的首次战略大战。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建的,这支军队创建不久,就与太平军在湘潭遭遇,展开了大战。而这次大战的结果,是湘军获胜,太平军退出了湘潭。那么湘军如何战胜太平军的呢?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1.曾国藩的号召
湘军在发动进攻前,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文章中,曾国藩称太平天国是荼毒生灵,并号召读书人和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反对太平天国。曾国藩用道德的制高点动员广大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来,这样一来,就孤立了太平军,而扩大了湘军的规模,增强了湘军的气势,为湘潭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将领得力
曾国藩有三位得力的将领,所以最后才得以获得大胜。这三个人是塔布齐,杨载福和彭玉麟,战役开始时,太平军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彭玉麟就建议用主力攻打湘潭,但是曾国藩没有按彭玉麟的建议作战,结果湘军的水陆两路进攻全部战败了,曾国藩就要跳河自尽,被他的部将给救了。接着,彭玉麟和杨载福就率水师五营打败了太平军的水营,然后顺风纵火,把太平军的船只全部烧了。
塔齐布同时率陆军在城外与太平军对垒,塔齐布要士兵听到炮声时就埋伏,炮声停了就进攻,这样慢慢地逼近了太平军的营垒。接着塔齐布又于周凤山合作进攻薄城,然后又配合湘军水师攻打太平军主力,让太平军损失了上万人。这样太平军在湘潭就战败了,湘军占领了湘潭。
湘军的气势高涨和将领们调度指挥得当,才得以取得湘潭大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