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米长大的”是一类什么样的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吗?
问题补充: 听说过一个词汇,吃生米长大的,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人?你遇到过吗?
吃生米长大的人,是一种自恃自己高高在上,无视别人的感受,总有老子天下第一之感,说话态度极端恶劣。没有方法,多出现在领导阶层,以工厂主管最多。其实说白了,这种人就是那种狗仗人势之人。
这个词,应该叫“吃生米儿的”,儿化音不能缺少。
“长大的”则属于虚词。
很多人认为“吃生米儿的”是个贬义词,这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是个中性词,甚至还偏向褒义。
本词源出《宋书·孝义传·何子平》,原文为: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
翻译:
何子平任扬州从事史,他的官俸禄是用白米发的,但是他把白米卖了,买糙米来吃。别人对他说,你把白米换成糙米也省不下几个钱,何子平回答说:我的老母亲远在东方,在家平日里吃不到白米,只能吃糙米,我怎么忍心独自享受白米饭呢。
原故事里,何子平吃生米,意为肯于吃亏吃苦。
传说中,“吃生米儿的”还有个故事。
春秋时,孔老夫子去卫适陈,又将赴蔡。陈、蔡大夫为防止孔子辅佐楚昭王,发兵将孔子困在陈蔡之野,时绝粮七日。
孔子当时身边带着几个弟子,子路、子贡、颜回这些人。弟子们找到一些野谷,但都是生的,没法吃,惟独子路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吃了,有了力气,然后杀了一条鲇鱼精,最后孔子和其他弟子吃了鲇鱼才坚持下来,直到楚国另一位大夫叶公率兵来解围。
这个故事,出于《墨客挥犀》,在《东周列国志》里也有记载,传统戏曲里也有这出剧目,叫《在陈绝粮》。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子路伉直好勇,豁得出去,这就叫“吃生米儿的”。
“吃生米儿的”,即为“不怕受损失的、不怕被损害的”。所以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日常里,说“遇到一个吃生米儿的”,意思就是说,遇到一个什么都豁得出来的人。
说“吃生米儿长大的”,就是说其人一向有不怕事、豁得出去的风格。
把“吃生米儿的”理解为什么鲁莽、粗野、不通情理……那都是没上过小学的文盲才那么解释。
比如郭德纲的相声里有一个桥段:郭德纲坐出租车,为了不给车钱,把刀拿出来,对司机说“你还打算要钱吗?”司机则掏出一柄瓜刀来开始刮胡子,于谦捧哏说,“碰上吃生米儿的了”。
从这个相声桥段也足以看得出,“吃生米儿的”与鲁莽、粗野、不通情理没什么必然联系,只是单纯地形容其人不怕事、豁得出去。
按今天来说,就是从来不惯着别人,这就可以形容说其人“吃生米儿长大的”。
也因此,“吃生米儿的”根本不是一个贬义词。不要被那些错误的言论给误导。
是米虫!懒得饭都不肯烧一下的人
。。。。。
应该是某种谚语之类的吧?现代人是不可能吃生米长大成人的,生肉生蔬菜水果是可能的。
吃生米的没见过,但是吃生花生的见过,我老公哥哥超喜欢吃生的花生,几乎花生上市的时候每天的下酒菜就是生花生,而且他不喜欢吃饭,喜欢酒后喝稀饭是那种剩饭煮的稀饭,其实就是看各人喜好吧,比如一些异食癖的人
没听说过这个词哎。我还以为是,形容脾气暴躁的人,因为就像爆米花的锅子,生米放进去,嘭地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