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形成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点赞1、怀化市 网友:不想追问

千里修书为院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就是六尺巷的由来,它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汉人宰相张英。说这个人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可是一提到张廷玉,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这个张英就是张廷玉他爹。

话说张英他们家隔壁邻居是吴家,这两家之间有那么一点小地方。吴家人为了贪小便宜,所以就把这多出来的地方给占了,张家豪门出身,当然不爽,所以就写信给京城的张英。

结果张英呵呵一笑,就有了上面那首诗。于是张家在张英的指示之下,刻意往后退了三尺,专门给邻居吴家用。吴家一看,呦呵!这么懂礼貌?这反倒显得我们家不懂事了?不行,你退三尺我也退三尺,就这么着,两户人家中间便挤出了个六尺巷来。


这个六尺巷的地理位置在现今的安徽桐城西南角,全长100米,宽度2米,已经因为这个故事,成了3A级景区。有些景区,你不去了解它的历史,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玩,了解其中的历史以后,你再去玩的时候,心态都不一样。

可能大家对尺这个单位了解得不多。因为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尺等于现在的33.33厘米,因此三尺,也就是1米长度。

各自让出了三尺,也就有了2米的宽度了,这个六尺巷因此宽2米。邻居老吴家倒没听说出什么大人物,这个老张家可就厉害了。


张英家父子四人,都是清朝重臣。

张英他爹,是明朝的通判,他出生的时候,还是崇祯在位期间。不过在他6岁的时候,大明王朝就灭了。

老张家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发家致富,尤其是张英他大伯张秉文,是大明朝山东左布政使,曾经带着全家抵抗过清朝,全部为国殉难,所以完全看不出张英日后会在清朝有什么发展。

可是你挡不住孩子好学吧?人家张英从小就很喜欢看书,他老爹虽然只是个贡生,可他大伯是明朝的进士,家里是有读书榜样的。


为此张英在27岁的时候考上了举人,在31岁的时候便考中了进士。这个时候的张英可谓是春风得意,直接进入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这玩意儿一般进士可担当不了,正常来说,只有科举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才能直接成为庶吉士,可见张英的才华的确打动了不少人。

等到康熙皇帝长大以后,他对张英也很器重,曾经让他担任太子胤礽的师傅。1699年,康熙直接升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正式成了当朝宰相级别的人物。

张英有6个儿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张廷瓒、张廷玉和张廷璐。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张廷玉了,这个辅佐三朝皇帝的秘书长。


1、大儿子张廷瓒,英年早逝。

张廷瓒跟他老爹一样,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他在康熙十七年考上了举人,第二年一举考取了二甲第二名的进士。

张英当年考上举人4年后,才考上了进士,中间是落过榜的。而且康熙十七年的时候,张英还只是个侍读学士,压根就不具备为儿子铺路的能力,况且清朝的科举制度是相当严格的,皇帝对科举的重视和税收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张廷瓒考上进士,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康熙二十六年,张廷瓒也担任了侍读学士,也就是陪着康熙读书。康熙远征的时候,张廷瓒一路相随。

可惜他属于英年早逝,张英还活着的时候他便去世了,因此他没有他那两个弟弟的名气大,也没有他们创造的价值高。


2、二儿子张廷玉,三朝重臣。

张廷玉这个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不管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亦或是《乾隆大帝》,每一部剧里,都有张廷玉的影子。

为什么?因为人家是三朝老臣。康熙三十九年,29岁的张廷玉考上了进士,直接成为庶吉士,跑到南书房在康熙身边晃悠着。

也就是说张廷玉,一开场就成了康熙的秘书,在康熙身边工作,那就是飞黄腾达的意思,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由于办事很妥帖,所以张廷玉在康熙朝就做到了刑部左侍郎的职位,而且深受康熙的赏识,是他的重要亲信。

到了雍正朝以后,张廷玉的官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权、财权之外的几个尚书他都给当了个遍,此后更是担任了首席军机大臣。雍正实在是太宠张廷玉了。

乾隆时期,张廷玉的确已经老了,可依旧得到了乾隆的重用,除了临退休前为了配享太庙的事情跟乾隆闹了一回矛盾外,张廷玉在工作上基本没有任何错误。他也是整个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3、三子张廷璐,可不是小说里的结局。

提到张廷璐,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科场舞弊案。因为《雍正王朝》里,雍正的儿子弘时撺掇张廷璐参与了科考泄题的事件当中来。犯下这种错,一般是要杀头的,但是雍正特别给张廷玉面子,一直等到张廷玉点头了,雍正才处置了张廷璐。

其实真实的张廷璐和小说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他虽然曾经在主持科考的时候,犯了点错误,可绝对没有因此被杀头。

他是康熙五十七年会试的榜眼,也就是全国第二名。这水平够可以的了吧?考个进士已经很不容易了,他还考了个全国第二。

雍正刚当皇帝那一年,他担任了河南学政。在河南乡试的时候,因为封邱县的生员罢考,所以张廷璐才被罢了官。也就是说人家压根就没有参与到科举考试作弊的事情上来,这作者忒恶心人了。

可张廷璐是个人才啊,又有哥哥张廷玉在朝中作保,所以没多久他就再次被启用了。此后陆续担任过省一级别的学政,也是从康熙朝做官,一路做到了乾隆朝,和哥哥一样,都是清朝的三朝元老。

只不过张廷璐被罢过官,而且一直从事的是考试相关的工作,所以跟哥哥张廷玉这种宰相级别的大人物,不是一个路子。张廷璐是顺利退休,安然离世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

点赞2、赣州市 网友:冰箱最暖

“六尺巷”在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处,是一个全长100米,宽2米的巷道。2米即“六尺”,故称“六尺巷”。始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约300年。

然而,这个“六尺巷”非同于一般的普通巷道,它既有历史上的典故传承佳话,又是一种富含文化因素的传统载体。巷道两端立有石牌坊,上刻“礼让”二字。

“六尺巷”怎么形成的?

说来话长,无论古代人或是现代人,都会将食居视为头等大事。既不能饿着肚子,又要将房屋建设好。

于是,在古代康熙年间,有一位张姓人家因建房与邻里吴氏发生纠纷,差一点就动起武来。为了各自争贏,两姓家人皆求助于在朝庭当官的族人。

有位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接到家乡亲人的陈述信时很气愤,即便回信一封:“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此信后,主动让地三尺,那邻里吴家在京城的官位虽小是个侍郎,但也被张英大人的胸怀所感受,嘱咐家人又礼让三尺。三十三,等于六,形成了“六尺巷”。

“六尺巷”的意义何在?

“六尺巷”形成后,当时有一首打油诗不径而走:“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所以说,现今的“六尺巷”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宽”不在于“六尺”,而是一种心灵境界的礼让精神幅度。

“六尺巷”,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把尺子,你拿起量一量,便知道你修养德性的高低。之所以后世人富于它的文化传承,其道理就是告诉人们和睦相处,不与人争!

(图片来自网络,违规即删)

点赞3、呼伦贝尔市 网友:苏嘉黎

谢敬!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这句话是个典故!而且耳熟能详!!它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释义!!

据说有个人在某城作事,一家人在村里都很气势,就因为与邻居之间的小巷之争,是打的不可开交!那是互不让步,一直僵持不下,

两家都想多出3尺,再把院墙砌上,可是邻居是坚决死活不让,就这样发生了尴尬的局面,就在这个时候,给城里作事的家书一封就可以了,
作事之人就此执笔写回一封家书,告诉家里人,几千里地,就因为这点小事儿,还要写信找我求解,依我看这都不是个事儿,不就是一个多占少占吗?关乎一个小巷的宽窄吗?

所以他就回信告诉家里人,让出小巷三尺来,这不但于己方便,也与他人方便,就这样,邻居看见他家都往里砌的院墙,让出了小巷三尺,然后,邻居也自觉主动的,也往里砌上了院墙,同样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这段佳话留传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这个佳话和典范之作!进而说明了读书人明事理的风骨,把文人的气节发挥的淋漓尽致!君子坦荡荡,让它又何妨,也让后人明鉴以警戒!

这也是告诫人们,邻里乡间就要和平共处,那是拿不走的土地,多一块儿,少一块儿谁也发不了财的!!可是,我们今天有些人并非吸引教训,就因为邻里觊觎那一块儿小地方,人脑子打出了狗脑子,邻里不好好相处,酿出了血案,甚是悲哀!就因为邻里多占了几毛地,互相打的老死不相往来,这都不在少数?!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先人的气度和高贵的品质,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邻里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吃亏便是福!

(谢悟空!谢阅)!

(原创于3、25)!完稿!

点赞4、崇左市 网友:十年醒

在安徽桐城西南,有一个全长大约100米,宽两米的巷子名叫“六尺巷”说起这个巷子背后还有一段历史典故。

清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突然收到了儿媳妇姚氏从家里捎来的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吴姓邻居,砌墙霸占自己家的大约有三尺的院子,两家因此闹了矛盾,儿媳妇和婆婆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因此写信询问公公。 当时张英和其长子张廷玉同朝为官,而自己的小儿子也考上了功名,而吴姓邻居家里的儿子读书多年未中功名,心中不免嫉妒张家。

吴家的儿媳妇就听算卦的人说,张家的院子风水好,于是就想霸占一点,借用一点风水好让自己的相公考中功名。 于是吴姓邻居家就把自己的墙给拆掉,在张家宅基地地上砌了墙,张家人一看这还了得,随地就和他们家周旋起来,甚至连张家老太太也加入战队。张家男丁都在朝为官,家中全是女眷,张廷玉的夫人姚氏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对于打架骂人这种活,她哪是别人的对手,所以几个回合下来便败下阵来。

张府上下一时全都不知所惜,没过多久就弄得人心力交瘁,这时候姚氏才想起来,给在朝为官的公公和丈夫写信,寻求帮助,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张英看到家丁送来的信件,凝视了片刻随即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再说吴家这边,一听说张家家丁去京城搬救兵。 心中顿时忐忑起来,吴家媳妇一时也没了主意,找来了自己的舅舅商量此事该如何是好?他们心想张廷玉,张英这么大的官还能轻饶了他们吴家,全家忐忑几日之后,经过商议作出决定,动手把墙拆除。 说干就干吧,正当他们一家老小准备拆墙之时。

看到张家这边也在拆墙,但是让他们不解的是,张家拆除墙之后,让出了大约有三尺空地,吴家人一看,顿时觉得无地自容,也随即让出三尺空地,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从此张家和吴家握手言和,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点赞5、佛山市 网友:将死之人

那年和老公回婆婆家过年,春节那天在桐城,特意去了六尺巷

传说大学府的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想占用张家空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但又难以定夺,县衙想偏袒张府,就让相符府的张英做主

相府的家人写了封信给京都张英书,张英看了后立即批诗寄回,信上说:“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见张英的信后,明白张英的寓意,立即即让出三尺,吴家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六尺巷”代表着和为贵,做人应宽宏大量,退一步海阔天空,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互相谦让的行为上。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六尺巷。意在教育后人和邻居相处一定要和为贵,远亲不如近邻,大家说对吗?

点赞6、临沂市 网友:顾西凉

清朝大学士张英接到家书,了解到原来

家人为了建一面墙与邻舍发生了争执,互

不相让,张便回了一封信,叫自己的家人

先让人家三尺,此举感动了这位邻居,于

是他们也让出三尺来。各让了三尺,于是

就成就了六尺巷,这个巷很有名哟。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