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如古公亶父,养由基,黑臀,庆父,西乞术等。
从春秋上溯,国家的氏族社会色彩仍然浓重,群婚乱伦现象司空见惯,血缘不清,导致姓名紊乱。
夏商周到春秋早期,国家众多,实际上就是氏族部落演化而成。反映在社会形态上,就是婚姻的紊乱,子识母而不知其父。
《周礼 地官司徒》、《易经》都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就是当时的国家宪法。
奔者不禁,就是意指男女乱交不会被禁,而且会被鼓励。
因为那个时候人少寿短,鼓励人口繁育,是氏族社会和国家的政策。
就是到了春秋中期,乱伦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像齐襄公就与妹妹文姜长期苟合。而其后的齐桓公也与姐妹长期乱伦,这在当时也并不被谴责。
乱伦之下,不知其父。血缘不清,自然导致姓名的混乱。
即使从春秋到战国,小国不断被消灭,大一统逐步形成,但乱起姓名的惯性依然存在。
所以从贵族到平民取名是五花八门。
有的以自己的封地而取名,像妫姓分到陈国,便以地为姓,从此姓陈。其中陈厉公的儿子陈敬仲完因为内乱逃到了齐国,被封在田这个地方,后来就改姓田完。
(田完,原名陈敬仲完)
有的以山水、牲畜或家庭用具,甚至是东西南北和色彩来起名。像南宫牛、西乞术、白乙丙、东郭牙、竖貂、夜壶等等。
这就是春秋时期姓名紊乱的原因。
时代不同语言习惯不同,如果让战国人看今天的人名,也会觉得非常稀奇古怪。
一、当时的文化造成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比如叫建国的,你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人。
古代也一样,也有流行的名字,在古代有特殊的含义,在现在不用了,或者含义改变了,就看起来名字比较奇怪,比如“荆轲”,也叫“庆轲”,“荆”是他的氏,“轲”是古代的一种车,现代没有了。
还有古代的一些名字和现在的意思一样,只不过字不同,比如很多名字带“伯、仲、叔、季”几个字的,其实是按孩子在家里的排行起的,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幺。
比如鲁庄公有三个兄弟:庆父(字仲孙)、叔牙、季友。
二、有特殊的含义
在古代起名字,尤其是秦汉以前,基本遵从“信”、“义”、“象”、“假”、“类”五种。
“以名生为信”
就是根据孩子的特征命名,晋成公“黑臀”就是说这个孩子出生时屁股是黑的或者有个黑痣。
“黑臀”是晋成公的名字,鲁国的鲁成公因为胳膊上有个黑痣,就叫“黑肱”,周恒公因为肩膀上有个黑痣,所以他叫“黑肩”。
或者生前有什么现象发生,比如梦到黑熊,或者出生后看到黑熊,可能就取名叫“熊”。
又比如郑庄公出生的时候是难产,名字叫“寤生”,意思就是倒着出生。
“以德名为义”
意思就是用美好吉祥的名字命名,和现在一样。
“以类名为象”
就是以类似的事物命名,相貌或者身体器官像什么就起什么名字,比如“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说孔子出生后,头中间是凹的,像鲁国的尼丘山,所以起名“丘”,字“仲尼”。
“仲”在古代是排行老二的意思,所以有人会戏称“孔老二”。
“取于物为假”
意思是从物品上取名字,比如前面说的“荆轲”,“轲”就是古代的一种车。
“商鞅”中的“鞅”是古代用马拉车时安在马脖子上的皮套子。
“取于父为类”
就是取与父亲相关的字作为名字,有纪念意义。
比如鲁庄公“姬同”,“同”是纪念和他老子同一天出生。
上面这五类主要是贵族起名,平民的名字就随便叫了。
三、姓氏的原因
在汉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以姓为源流,以氏为宗号。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由父亲传递,是为了区分血缘。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表示功勋和地位,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姓”代表一个家族,“氏”代表一个家族的分支,比如“嬴政”,嬴姓,赵氏,又称他为“赵政”。
四、后人对前人的称呼
有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是后来人叫的,把姓、氏、字、名合在一起用,有的是把姓氏放在一起叫,或者把字和名放在一起叫。
比如“西乞术”,姓蹇,本名蹇术,名术,字西乞,世称西乞术;也有说他是“西氏”名术,字乞,后人称他西乞术。
比如“养由基”,嬴姓 , 养氏,字叔,名由基,氏字名合起来就是养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