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何不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效仿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3关键词:战国

问题补充: 周天子是真正的王,靠其声威招衲人才贤士更有优势,壮大自己名正言顺,出师有名,为何被诸侯一步步侵占土地,从最初的辖区六百里,到战国末期辖区只有区区的六里。

点赞1、衢州市 网友:安人多梦

周天子可不傻。

战国时,周室一直在想办法吸纳人才,企图改善生存环境。

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周要想招兵买马、发展壮大已经不可能了。

重视吸纳士人的周室

张仪去投秦时,路过东周。

东周君在客人的建议下招待了张仪,看出张仪是个人才,表示:“如果你将来找不到好机会,这里随时欢迎你!”随后,亲自资送张仪。(《吕氏春秋.报更》)

其实,企图“截胡”张仪,只是战国时周室的常规操作。战国时,周一直想延揽、吸纳人才。

早在晋国还没亡国时,周室就曾请教宁子取士之道,礼重士人。

此外,周室还注重吸纳六国混得不如意的“穷士”。

因此,东周吸纳的外来士人是不少的。

翻开《战国策》,颜率、赵累、韩庆、郑明、吕仓、齐明等人,都有出色的表现。

这些人未必不是大才,只不过周这个平台实在不好,他们也只能在纵横中展现才能而已。

薄弱的实力:招兵买马是不可能了

春秋初年,周室虽衰,有地六百里的周,不小于当时的齐鲁郑宋,又内拥崤函之险,外有宗邑之盟,如果励精图治,未必不能复振。

可是,战国时,周室仅剩七邑之地。只有今天河南的孟津及洛阳大部,偃师北部、巩县西北部及温县南境一小部分。

说实话,在地图上,不仔细看,你都找不到他了。

其实力,不但无法与战国七雄不能相提并论,就是比宋鲁都相去甚远,大约与莒国差不多。

想在诸侯中找一个比周更弱软柿子都不容易呀!

比莒国这样的小国更惨的是:你是天子呀!

周室虽弱,但好歹是共主,还要保持王朝体制,保持许多职能。

除了周室的王族,还有大量官族要生活,会同、祭祀、丧葬等事务都要按照相应的礼仪来进行。

所以,周连维持基本的王朝体制运转都非常困难,根本没有钱去招兵买马了。

东周的最后时刻,周赧王费尽力气征集了5000军队,就创造出了“债台高筑”的成语。

招兵买马?不要丢人了···

没有任何喘息之机

实力弱小,但如果能有清净的环境,也是有机会励精图治,发展起来的。

问题是:没有喘息之机呀!

当初,周人选择经营洛邑,是因为这地方四通八达,可以“制四方”。

实力强时,可以“制四方”,实力弱时,就只能“为四方所制”咯。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五国攻秦反,西周巩魏之籍道也”···

每次诸侯过境,作为天下共主,周天子都必须“表示表示”。

本来就穷,还一天到晚被人敲诈勒索,“贫且微”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你已经在富国强兵了?恭喜恭喜。我正要去帮你打楚国,多借我点钱和兵呗!

不过,幸亏是周实在太弱了,诸侯灭了他既要染上恶名,还没什么好处,所以,周也就继续延续了许多年。

病入膏肓

周室弱是弱了,但内部问题一点不小。

依周制,周天子的兄弟,都是要封邑的。

世袭的大夫、官员,也是要有封邑的。

旧族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新的近支王族也要获取自己的利益。

一方面,由于周室几乎没有办法把蛋糕坐大,所以,各派只能在一亩三分地上相互竞争。

早在春秋时,周天子就已经摆平不了自己家里这些争斗了,还要去找晋国帮忙仲裁。

战国时,一不小心,本就弱得不得了得周,还闹出了东西周分家···

另一方面,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者,又一致反对外来新竞争者。

春秋晚期,执政的巩公因为“好用远人”,重用外来人才,被自己的族人杀了!

所以,尽管周能吸纳一些人才,但这些人才也只能献计献策,或施展纵横之术,没有任何担任实权职务的机会。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时,周人的时代早已“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非人力所能逆转。

点赞2、江门市 网友:觅音少女

即使周王广发英雄帖,也没人肯去帮他,周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东周能存几百年,完全是诸侯们在讲究名分的时候还需要它这个招牌,到最最后秦国统一大势已定,周王已经毫无价值,索性直接灭了周赧王。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朝,也开启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大变革历史时期,此时的周平王,仅拥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块地方,方圆600里地,人口至多一二十万,手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军队,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几个诸侯派兵撑起来的,与晋楚齐等方圆几千里、人口百万、带甲动辄一二十万的大诸侯相比,它就是一个小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东周最好的光景给他100个姜子牙一般的人才,东周也撑不起来,底子太差,小国注定很难发展起来,从春秋到战国,500多年,能上台面的总是那几个大国,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一直活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

诸侯普遍怀疑周平王让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进镐京,杀父自立,这就严重破坏了周礼,这在讲究周礼的列国诸侯看来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为,为夺王位,勾结外夷,造成生灵涂炭,简直天理不容。所以诸侯们从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后来逐渐礼崩乐坏,大家也开始频繁的互相攻杀吞并。

当然,春秋时候,周王室还有一定残存的威信,几个诸侯霸主再怎么牛,也不至于在周王面前怎么摆谱,定期还是要去周王那拜见拜见,获得周王的口头名分。

而到了战国,2个标志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彻底破产,整套周礼也彻底被破坏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后来周安王承认田氏的齐王地位,那这些几百年传承的宗法制说破就破了,那谁还拿你周王当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来投奔这样的君王。

春秋时周王好歹还有600里地,到了战国,周王的处境更差了,领土只有洛邑周围一小块,战国后没多少年就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小国人口不过数万,还彼此间经常打来打去,而周天子还得在西周公那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和那些百万人口的大诸侯国家怎么竞争?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头衔,才让周王室活到了战国末期,当然,周王室被消灭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悄无声息,就像灰尘一样被随手抹掉了。

点赞3、四平市 网友:風的邊緣

简单来说,是因为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已经彻底废了。

一个强国有很多标志性特征,最主要的是钱、地、人,其中人最为重要,毕竟只要有人在,钱可以挣甚至抢,地可以开荒也可以抢,没人就基本废了,可反过来,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和足够的钱,怎么招揽人呢?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周天子之所以不能够重振江山,原因就是因为王室在这个矛盾中一天天地被困死,人、钱、地都是越来越少。

西周初年的统治者们设计出了最符合当时情况的统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等,无一不是为了周天子的权威服务,是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到西周中后期,制度的弊端已经日渐显现,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周天子对诸侯的管控能力下降。

下降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周王室的实力下降,另一个是诸侯的实力增强,二者的直观体现就是军事实力。

早在武王灭商之前,周朝就有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武王伐纣时,有“戎车三百人,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周王室军队进一步扩充,并且为了维持王室的军事权威,确立了明确的等级划分。

周初的军队编制最高单位是“师”,直属周王的军队有西六师(驻守镐京)、殷八师(镇守殷商故地)和成周八师(驻守成周),相对于诸侯的三师、两师,周王室具有绝对优势,谁敢动,揍谁!

不过这是周初,到西周中后期,由于财力的下降,王室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军事实力下降。另一方面,一些诸侯要么有钱,具备扩充军队的能力;要么经常打仗,锤炼出悍战的军队,这些诸侯,就是日后春秋争霸的主角。

王室的自救行动也就是这时候开始,周厉王和周宣王都推行了改革,只是效果并不理想,周厉王直接被赶下台,周宣王虽号称中兴,可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南国之师全军覆没,西周军力进一步下降,为西周灭亡埋下伏笔。

西周灭亡对周王室的打击更是沉重,连老家都丢了,土地、人口、军力全都损失重大,平王东迁还要诸侯出兵护送。

而且周平王并不广受拥戴,除了秦、晋、郑等少数几个诸侯以外,其他诸侯普遍认为是周平王的舅舅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是弑父自立,要不是周平王的叔叔周携王太废被处理掉了,王位还真不好说是谁的。

先天劣势使得东周王室并不如从前那般受诸侯拥戴,王室很难调动太多诸侯的军队协同作战,而对于周平王这种破坏礼法的行为认同,无疑促进了周礼的奔溃,礼崩乐坏迅速展开,春秋争霸也拉开了序幕。

第一个挑战周王地位的不是别人,正是周王室的近亲郑庄公,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他跟周平王是同辈,想当初周平王东迁,郑桓公的父亲郑武公就派兵护送。

而东迁成功的周平王也知道自己合法性不足,所以大加赏赐,以拉拢诸侯,比如封秦国为诸侯,连老家都给出去了(当然也是因为丢了);对郑国和晋国也割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曾经都是王室的。

正是这种对分封制的恪守,使得周王室的土地越来越小,土地越小,则产粮、人口都少,军队也少,实力愈弱。

相反,大中诸侯国通过征服蛮夷和吞并小诸侯国获得更多土地和人口,实力愈强。

这种强弱对比是需要时间的,其间有一些事件被视作代表。

第一件是繻葛之战。

这一战的起因很简单,因为王室废了,郑国牛了,就看不起周王了,之前周平王就曾憋屈地跟郑国完“周郑交质”,诸侯竟然跟诸侯交换人质!

周平王死后,新继位的周桓王不满 ,想恢复大周国威,就打压郑国,于是双方冲突逐步升级,最后在繻葛干架。

这时候的周王,多少还是有点实力的,至少拉起了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打辅助,而郑国没点底子哪敢惹事,直接打得王室联军大败,周桓王肩膀还中了一箭,天子威严扫地,更不被诸侯当回事了。

第二件是“尊王攘夷”。

这是管仲给齐桓公制定的方针,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很弱小了,几乎没有什么诸侯前去朝拜周天子,但名义还在,大家伙办事也还扯几句周礼,于是齐桓公亲自出马,前去朝拜周王,并把周王当作揍人的借口,想揍谁了就扯一句:“你没去朝拜!”

在那个大家都不鸟周王的时代,还真是一甩一个准,其他大国一见这借口这么好用,纷纷效仿,但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到一定程度了,霸主们发现只要有实力,不去朝拜周王照样可以揍人,自然也就没有人朝拜周王了。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人们发现还有件事需要周天子出面,那就是第三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晋国和齐国是被下边的卿大夫给架空了,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三架一,一个是一架一,不过这种以下犯上很没有合法性呐,韩赵魏三家一合计,当初晋国就是周天子封的,现在周天子这么困难,不如我们接济接济他,让他给我们个封号吧。

这时候的周王室,领土已经萎缩到洛邑附近,曾经数百里都算梦想了,而且财政极其不济,连周王登基典礼等大事都拿不出钱来,韩赵魏带着钱来朝拜,周王别说有多兴奋了,当即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后来田氏有样学样,也被周王立为诸侯。

到战国时期,各大强国纷纷称王,更不会有人把周王当回事了,更可笑的是洛邑还分裂成了两个周,周天子只能寄居在周公门下,都这样了,周赧王还想伐秦(当时最强的诸侯国),而他组建军队的钱还是从富商手里借来的,失败后整天躲在高台躲债,也即债台高筑。

扯了这么多,战国时期周王室没能强大原因就是太废了,变法是弱国变强的强效药,却不是死人复活的神药,经过春秋数百年的蚕食,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已经不具备变法图强的基础了,只有一个城池的周王,谁会去投奔?投奔了又怎么把他带起来?

我们常说变法前的秦国弱,那是相对魏国而言,要知道在商鞅变法前,秦献公也是能够拉起几十万大军跟魏国干的,而周王室完全没有这种能力。

另一个,周王室的地缘格局极差,被各大强国包围,根本难有发展空间,至于周礼等限制还在其次,因为到后期周天子自己都放弃周礼了。

点赞4、丰城市 网友:倾城傷

其实早期的周天子是有改革的,比如著名的昏君兼暴君周厉王,他就是因为改革的太狠,企图把宗周之地的财权、人事权等等实权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以致于遭到了传统旧势力的反对。最后在旧贵族的挑唆下,宗周之地的普通老百姓、朝廷小官僚以及宗周的军队,全民总动员,一起驱逐了周厉王。

经此一役,周天子的威严尽丧,周王室也出现了一个长达十四年的权力真空期。在这十四年里面,没有周天子,周王朝是由当时的周公和召公共同辅政。

值得一提的是,周召联合执政时期,旧贵族对周王室财产的瓜分,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以致于后来周宣王继位之初,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权,一度还想过要迁都洛阳。因为宗周地区的土地和财富已经都被王族近支诸侯给瓜分了,周宣王沦为了一个空头天子。后来宣王想要招兵买马,重新组建宗周六师,以振兴王业,但问题是他手上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拿什么招兵买马?于是周宣王不得不远调成周八师,以作振兴周王室之用。结果周宣王晚年连战连败,搞得成周八师也损伤大半,又不得不招募犬戎人以补充军队,为后来犬戎杀死周幽王埋下了祸根。

平王东迁之后,原有的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全军覆灭。周平王自己又因为得位不正(杀死老爹才继位的),令诸侯们对他继位蔑视,不拿他当根葱,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春秋小霸郑庄公。

郑庄公这个人,他本身是郑国的国君,同时还兼任周王室的卿士,这就好比村里面的首富兼任村委会委员,那他还不把什么好东西都往自己家里搬啊?至于村里面穷成啥鸟样,跟他没关系。西周就是被这号人给玩死的,玩的连渣都不剩。到了东周,情况没有任何改变,仍然是舅舅打灯笼——照旧。


于是这就导致周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压制薅羊毛的诸侯国,这一压制就导致了诸侯国对周天子开战了。而这第一战,就是历史上周桓王与郑庄公的繻葛之战。这俩人是爷孙关系,郑庄公要大周桓王两辈。爷孙俩一个在郑州,一个在洛阳,孙子召集了四个小弟助战,结果被同族爷爷打的惨败,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从此威严扫地。对内不能压制薅羊毛的卿士,对外无法约束礼崩乐坏的诸侯,从此便被诸侯们压制在了洛阳方圆六百里的狭小区域内,再也没有振兴。

周桓王之后的几代周天子,还要点脸,时不时的出现刷点存在感。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周天子,则如同深闺怨妇一般,堕落到完全不要碧莲的地步了。

不过,周王室的衰落也不能全赖周天子。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是不可能兼并其它诸侯的,否则会被诸侯们视为行为不正,更不拿他当根葱了。而诸侯们,他们则没有这种道德负担!因为诸侯只要不侵占他们本国的士大夫的利益,对外怎么扩张,怎么兼并小诸侯国,都不会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毕竟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弱者就活该被吞并,谁让你弱呢?


因此,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无法招兵买马,广纳贤才,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周天子的道德负担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地名义上都是他的。虽然实际上周天子只能管辖洛阳附近几百里的土地,但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像齐国、楚国、晋国那样通过吞并小诸侯国来壮大实力。否则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形象就崩塌了,诸侯国们谁还会鸟他?拿他当天子对待?

其实,诸侯们也有这种道德负担。比如说三家分晋,士大夫可以侵占晋君的财富,而晋君则不能抄士大夫的家。再比如鲁国,也有三桓之乱。这说明诸侯和天子是一样的。他们可以对外扩张,但是不能对内盘剥,否则就没人服他们了。

第二、周天子的政治负担

周天子是周朝宗法和古老秩序的守护者,这就注定了他必须要维护周朝的法统。如果它想学战国七雄一样,搞变法强国,那么天子就跟诸侯没俩样了,会失去他的合法性。这就好比谁都可以讲民主、讲共和,但是唯独皇帝本人不能讲。因为这是在革他自己的命!不是谁都能承受这种政治压力的。

这一点诸侯也一样,只不过诸侯的压力会小很多。但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也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反扑。其中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才成功的,而吴起则被楚国旧贵族射成了筛子。周天子如果敢变法,难度会更大。

第三、周天子的环境太糟糕了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以洛阳为都,而洛阳这块地方,用后来张良的话说:洛阳四面地形皆可守备,更有城郭土地。但中间的面基太小,不过几百方圆,而且土地贫瘠不能积累粮食,更容易四面受敌,不合适为都。也就是说,洛阳看似一块风水宝地,实乃四战之地,谁要是这个地方作为根据地,很难有突破,会被周围的强敌锁死。所以周天子就算有胆子变法,搞强兵富国的那一套,洛阳这个根据地也不适合他发展。


第四、周天子昏庸无能

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以周威烈王和周赧王的名气最大。这俩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威烈王后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请求威烈王封他们为诸侯。结果威烈王不仅不反对,反而举双手双脚赞成。貌似是在说,苍天啊,大地啊,没想到牛逼轰轰的晋国也有今天?沦落到跟我一般田地了?!哈哈。

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又间接引发了齐国的田氏篡位。自此,诸侯们纷纷下克上,弟克兄,子克父。燕、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周王室从此再无翻身之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威烈王。

而另外一个周赧王,号称战国第一老赖。身为周天子,居然借钱不还。债主讨上门要钱,他就躲在一座高台上赖在,于是就产生了债台高筑这个成语。至于周赧王为什么会欠钱,这是因为他号召诸侯们一起伐秦,作为表率,他自己也武装了五千人马参战。结果诸侯们摆了他一道,嘴上答应去,结果都没去。周赧王带着五千人马气势汹汹杀向秦国,最后又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反倒欠了一屁股债。

第五、内讧

战国初期,东周王室从方圆六百里的二等小国沦落到了方圆百里的末流小国,这还不是最惨的。周考王时期,他封了自己的弟弟为公,在本来就不大的东周王朝内部又分了一个小国出来,历史上被称为西周国。这就好比一个县里面只有一个镇,县长兼镇长不就完事了么,但是县长要摆谱,非要搞两级行政班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结果就是西周国后来又分裂,巴掌大的周王室辖地还分成了两个小国:西周国和东周国。每个小国就管两三万人,搁今天就是两个镇长的水平。

而且这两个镇长还特来劲,就这两个巴掌大的小国还打内战呢!背后各有诸侯国的支持,打的特别来劲,也不知道他们打来打去图的是什么?躺在地底下的周武王要知道子孙这么不成器,估计要再气死一遍。



总的来说,周王室的积贫积弱是长年累月的结果。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积重难返。周天子就算想求变,道德和政治负担又时时刻刻的桎梏着他。变法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统治法统,不变法又没有钱招兵买马,这是一个死循环。而周天子在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是混吃等死,一代比一代混账,最后被秦国给灭了。

点赞5、阆中市 网友:穿越米粉

有很多人认为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实在是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试图效仿其他诸国列强招兵买马招纳贤士,从而光复他们的大周王朝,而是混吃等死,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但是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真的是对周天子有很深的误会。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并不是没有尝试着搞一些向诸侯国学习的强国之道,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那么这个债台高筑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来源就和战国时期的周天子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争霸已经日趋白热化了,如果说春秋无义战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作战更是毫无底线以及下限了,周天子被夹在中间,日子过得越来越难。但是有一个周天子并没有打算就这么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余生,他太想搞事情了,他想要振兴周王朝。

振兴中朝,他认为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开始到处筹集资金来建立他梦想中的那股强大的军队势力。

可问题是当时的周王室的资金来源实在是窘迫非常,西周初年的那些诸侯国果早就不给周王室纳贡了,不但不给周王室纳贡,很多时候还会做一些恶心周王室的事情——比如说三家分晋,然后要求周王室承认他们的诸侯国地位。失去了诸侯纳贡这个收入来源的周王室自身的赋税很多吗?其实并不多,当时周王室由于宗法制逐渐瓦解,分封制根本不能约束他们之前分封出去的诸侯,而他们新的王室子弟根本就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得到分封,因此非常无奈的开始将自己王都附近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王室。

战国时期周王室本来的封地只剩下了王畿,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将仅剩的这个王畿既是严格的按照分封制,分为两个诸侯国,这个操作还是非常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将两个如果建立起来了一个叫做东周国一个叫做西周国,有的时候我们会感慨历史就是这么的诡异。

周赧王作为最后一个天子,看到秦国日益昌盛,并且有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打算自保,于是开始了他的疯狂自救计划——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按照他的想法,其实他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这个时候楚国却派使者过来告诉他,楚国愿意积极响应。

于是可怜的这位周天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楚国身上。几乎用光了所有财产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然后大量的向民间富户借了很多的高利贷和武器,打赢了就把这些钱加倍的还给这些富商大户们,可是我们都知道仅仅五千军队,怎么可能会伐秦成功?关键的其他国家有没有派兵来援助他呢?非常遗憾,并没有。

这5000人的讨伐军队更像是一个笑话,无功而返。无功而返之后,周王就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高利贷还是要还的,临时组建的军队,看到发不了军饷,便一哄而散,可怜的周王都在深宫之中不敢冒头,因为宫外前来要债的人太多了——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就连深宫之中也听得到。

可怜的王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这就是债台高筑成语的由来。倒霉的周王就这样,在叫骂声中迎来了雄赳赳的秦军灭国军队,周军自然是不堪一击,欠了一屁股高利贷的周赧王姬延选择了投降,这也标志着东周的灭亡,我们讲其实这个周天子做的手法已经算不错的了,也不是为这些人事,他也做了一些尝试,只不过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成型了,秦国军事优势之浩大已成定局,再怎么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点赞6、沧州市 网友:宫琉浩

这事儿,首先就是一声感慨:战国争霸很精彩,周天子的钱包很无奈。

对于战国年间的周天子来说,他们继承过来的家业,就是个穷掉渣的烂摊。

这摊子有多穷?可以先瞧瞧周王室的地盘,春秋年间尚且拥有六百里土地的东周王室,接下来却是越活越抽。在春秋争霸的一系列折腾里,就好比一块大蛋糕般,被各路“春秋霸主”东一刀西一刀的宰。到了战国初期时,就只剩了今天河南西部一隅的百多里土地。顶着“周天子”名分,却不过是战国年间的蕞尔小国。广纳天下贤士?那是相当的没有吸引力。

比吸引力更差的,就是周天子的钱包。地盘越来越小,被各路诸侯刮走的,又多是物产丰富的好地段。到了战国初期,基本就剩下穷地方。于是春秋年间时,周天子就穷的叮当响,周平王去世的时候,周王室居然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接下来周襄王即位,更是连出行的车马费都掏不起,最后全是鲁国买的单。

发展到了战国年间,地位“蒸蒸日下”的周天子,更是连买单的人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向各国“告饥”“求金”“求车”,也就是借钱。到了周赧王在位时,甚至还借起了高利贷,以至于借了还不上,吓得堂堂周天子,竟然修了个高台住进去躲债,捎带给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这么个“债台高筑”的局面,堂堂周天子,又哪里有钱去“壮大自己”?

不过,战国时代,周王室的越活越抽,虽说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必须说,也是周王室不肖子孙们的自作死:明明都惨到这地步了,竟然还不忘了窝里斗。

其实,春秋年间,当周王室尚有六百里土地时,苦心经营再创辉煌,也并非没有机会。可是整个春秋年间,周王室就发生了四次王室争位动乱,每次不但闹得自己元气大伤,土地也一块块被各国趁火打劫。战国时那一百多里的惨淡家当,就是这么自己折腾的。

那到了战国年间,痛定思痛的周王室,是不是该休养生息了?却是加倍的不消停:就为了争这一百多里地,周王室的子孙们,都是精神抖擞继续闹。竟把这点土地,都闹得一分为二。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在洛邑立国,建立了战国年间的“西周”。公元前367年,周显王在巩立国,是为战国年间的“东周”。这两家“东西周”,盘踞在一百多里的小地盘上,依然互相狠掐个不停。“重振周王室”这类理想,显然是顾不上了。

就这样,原本就惨到家的周王室,战国年间又分崩离析,这下彻底连尊严都掉了底,在各个强国眼中,更是丝毫地位都没有。效仿其他列国自强?那是相当没指望。于是就在“东西周”可笑的互掐里,秦国先在公元前255年出兵“西周”,打得西周武公仓皇跑进秦国求投降,六年后又出兵“东周”。周朝,这个昔日东亚大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终于谢幕。

周朝的加速灭亡,不止来自前辈们的挖坑,更来自后辈们毫无进取心的窝里斗。这其中的教训,历经数千年,依然当得一声叹息。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点赞7、吉林市 网友:怨我沦陷

战国时期,周天子一直都没有放弃招兵买马,求贤纳士,可是那时候周王室只剩七座城邑了,这点地方的税收维持朝廷的运转已经不容易了,招兵买马什么的实在是没钱啊!

周赧王就曾经“举国之力”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因此还向商人借贷了很多军费,失败之后,整天在高台之上躲债,因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周王室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其实周天子落得这个结局,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礼乐崩坏

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虽然成功东迁建立了东周,但是各地诸侯普遍怀疑周平王勾结犬戎,让他们打进镐京,好弑父自立,于是周平王的合法地位受到了质疑,这就是礼乐崩坏的开始。

此后,又发生了几件事情,导致了礼乐彻底崩坏,周天子威严扫地。

  • 第一就是“周郑交质”和“繻葛之战”,周平王和郑国交换质子,无疑是拉低了天子的身份。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要一雪前耻,于是发生了“繻葛之战”,周桓王带着陈国、蔡国、虢国、卫国等小弟想群殴郑国,结果被杀的大败。乱军中周桓王肩膀还中了一箭。之后此事不了了之,郑国也没有受到惩罚,周桓王忍气吞声,各诸侯国相视冷笑。
  • 第二就是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实行“尊王攘夷”。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弱化版。不挟天子,也能借口打你,因为你对天子不尊敬!在那个诸侯都不朝拜周天子的年代,这个锅一甩一个准。后来,霸主们看谁不顺眼了,就借口其对周天子不敬,扑上去胖揍一顿,周天子沦为了各国争霸的工具。
  • 第三就是春秋战国交替时期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晋和齐都是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虽然它们也像周天子一样,被手下给架空了。但是还有个大义的名分在不是?可是当韩赵魏以及田氏带着礼物钱财来朝拜周天子之后,窘迫的周天子大喜,果断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也认可了田氏取代齐国。

这以下克上的先例一开,一下子礼乐彻底崩坏了。韩赵魏能分晋,天下诸侯就分不得周了?田氏能代齐,诸侯就代不了周吗?于是大家都撕开了面具,肆意争霸,强横的诸侯国也各自称王,周天子彻底失去权威,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没有了。

第二、持续分封,派系杂乱

周平王东迁之后,由于除了秦、晋、郑之外,其它诸侯国都不支持自己。不得已之下,周平王册封秦为诸侯,册封(割让)大片的土地给晋、郑两国,以表彰这几个国家在周天子东迁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不过此举虽然收买了人心,但是却使得周王室的力量进一步衰弱,只剩下600里土地。和当时的齐、鲁、郑、宋等次一级的诸侯国差不多大。

按照周制,每一代的周天子兄弟都是要有封地的,世袭的大夫和贵族也是要有封地的,可是周边土地都已经分封出去了,诸侯是不可能吐出来的。于是周王室只能从自己的600里土地里面出咯。可是这区区600里土地早就“名草有主”了啊!

于是旧贵族不断地和新贵族发生摩擦和冲突,同时周王室也没有实力和借口去吞并其他诸侯国的土地,于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派系林立,矛盾不断。甚至周天子自己都搞不定这些内部争斗了,还得去找晋国仲裁。

各诸侯国在不断地攻伐兼并,领土不断扩大。周王室却在不断地分封和被蚕食,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自己只剩下了七个城邑,比鲁国、宋国都不如,甚至在地图上都很难看得见了。

后来,周王室内部矛盾急剧恶化,区区七个城邑的弹丸之地,一下子分裂成了东西周,周天子还要在西周公那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那些动辄出动数万乃至数十万大军作战的战国七雄已经成为周天子眼中高不可攀的庞然大物!

所以说周王朝成也分封,败也分封啊!

第三、地缘格局

当初周平王选择建都洛邑,是因为这里四通八达,便于管理四方。但那是周王室强横,诸侯拥戴的时候。等到王室衰弱,这种“制四方”的格局就变成了被四方所制了。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被韩、魏等国包围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惹不起的庞然大物。那周王室又谈何开疆拓土,发展壮大呢?没有土地就养不起兵,没有兵就抢不到土地,如此恶性循环,持续衰弱。

彼时,楚国讨伐韩国、魏国,秦国讨伐山东六国,山东六国进攻秦国都要从周王室借道而过,周天子的威严被一批又一批的大军反复地践踏成泥。而之所以没有被废,只是因为诸侯都不想担负了这个恶名,授人以柄。

综上所述:

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想招兵买马,求贤纳士,奈何已经没有了资本。经过了礼乐崩坏,诸侯国不再拥护周王室。而周王室本身又由于持续地分封不断弱化。由于周王室地处中原中央,四战之地,在那个大鱼吃小鱼的年代里,只能在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最后当战国七雄这些庞然大物出现之后,周天子彻底失去了壮大自己的机会。

诸侯争霸之时,由于大家都不想担负恶名,周王室还能在夹缝中生存。但是当秦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之后,抹去周王室的存在,就像抹去了桌上的一丝尘土,没有引起任何的波澜。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点赞8、抚州市 网友:血之影

周天子在春秋时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战国时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悲哀就在于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权力,他唯一的权力大约就是在各种授权书上签下“同意”两个字。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周天子没地没钱没军队。

没钱对普通来说都是致命的,更不用说周天子了。没有土地,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法招兵买马,想壮大自己就没有可能,不能壮大自己就不可能得到土地,这就是个死循环。任凭你是天下共主,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照样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而且会很惨。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土地、钱和军队这三样原本是周天子的标配,是凌驾于任何诸侯国之上的,也只有这样,周天子才能真正做好这个天下共主,下面的诸侯国也都乖乖的听话。但这种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了。首先是军队的改变,西周的周天子有自己的王师(包括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和虎贲(亲卫军),王师的规制是远高于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军队编制的。

周天子的王师第一次大规模的牺牲是在周昭王时期,周昭王三次南下伐楚,除第一次损失较小外,另外两次的损失非常大,第二次是“丧六师于汉 ”,第三次则全军覆灭,连周昭王自己也死在了那里。

周天子的王师遭受了致命的损失,几乎损失殆尽,即便后期会有补充,但规模已经不可能达到曾经的水平,况且西周后期经济下降,而战事频发,军队的编制必然不能与过去相比。到了著名的周幽王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正史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申国、缯国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最终周幽王死在了这一战中,《竹书纪年》中则否定了烽火戏诸侯的存在,是周幽王攻打申国,结果申国联合缯国和犬戎反击,结果周幽王战死了。

不论是哪种记载,其结果就是引狼入室,犬戎打不跑了,最终是卫国、晋国、郑国以及秦国来勤王,虽然周幽王已经死了,但是犬戎最终也被赶跑了,几个诸侯国将周平王扶上了天下共主的位子。这个时候周天子已经没有多少自己的军队了。周平王完全搞不定当时的局势,因此不顾劝阻要迁都,迁到了洛邑,这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能有人觉得迁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周天子来说则意味着放弃了大片的土地,但未来可能受制于诸侯国的惨状比不上犬戎给周平王留下的阴影。

所以周平王华丽丽的迁都了,在镐京的时候,京畿之地是非常大的,这保证了周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保证以后的分封。但是迁都洛邑就不是那回事了,领土大大缩水,洛邑的京畿之地是非常小的,完全不能和从前相比。东迁后的周天子,其土地和军队的配置已经和诸侯国相差无几,不用说控制天下的诸侯国了,连自保都很困难,很多事情尚且需要诸侯国的帮助,这样的周天子哪还有什么威严。

即便周天子想扩充土地和招兵买马,其困难程度远远高于诸侯国,因为他没有办法和理由扩充土地,土地都分封出去了,原来的京畿之地大部分给了秦国,那么就是被犬戎抢去了。分封出去的土地不可能再要回来,想要要回来就必须发兵攻打,但是没有攻占的理由,一旦发兵必然被诸侯国联合起来反击。没有土地就不可能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法招兵买马。因此周天子只能乖乖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任由诸侯国们开始了兼并和称霸之路,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周天子出马点个头或者带个头。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们还有一点文质彬彬的样子,只有楚国比较蛮横无理,虽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到底还稍微遵从中原的生存法则。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们则完全露出了自己的野心,秦国东进,楚国北上,晋国一分为三,齐国换了姓氏等等,春秋时期的那套法则已经不再适用于战国时期,弱肉强食,不服就打,其他的小国只能瑟瑟发抖。

周天子的威严更是所剩无几,要知道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都是按照正常规定分封的,而战国则不同,战国的好几个大诸侯国国君都是抢夺而来的,而周威烈王和他的儿子还是承认了韩赵魏三国和田氏齐国的合法性,这已经是公开鼓励篡权,既然卿族可以夺了诸侯国国君的位子,是不是代表着诸侯国也能灭了周天子呢?这种变相的鼓励大家心照不宣。

周天子更不可能有机会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就在从春秋到战国过度的时期内,周天子家里也并不太平,在公元前441年这一年,周天子换了四位, 周贞定王去世后,其长子继位,是为周哀王;三个月后,周哀王的弟弟杀死了周哀王而自己继位,是为周思王;又五个月之后,周思王的弟弟杀死了周思王而继位,是为周考王。 其精彩程度也是世所罕见,这样的天下共主谁还承认是天下共主?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周的周天子都没有为招兵买马做努力呢?并不是,每位周天子都想兴复周室,只是确实没有那个能力,周朝自迁都开始就注定了它未来,在那个时候,土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拿当时的春秋第一位小霸主郑庄公来说吧,郑国原先的封地在京畿之内,到了西周末期才开始自谋生路,在东边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因为地处多个诸侯国之间,土地很难得到扩张,即便雄才大略如郑庄公,虽然兼并了不少土地,仍旧无法扩张为大国,也无法在春秋时期真正称霸,更不用说周天子,周天子的身份限制了他不可能通过兼并来扩张自己的领土。

而到了最后一位周天子周赧王时期,曾做过最后的挣扎,当时的东周已经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住在西周国,被楚国说服要行使周天子的权力带领诸侯国们起兵伐秦,周赧王让西周王向西周的富户借款筹集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结果周天子的号令并不怎么好使,只有楚国和燕国出了点兵,完全不能和秦国抗衡,最终周赧王灰溜溜带着士兵回了西周。

西周的富户们可不管战事如何,他们只管带着借据来要债,周赧王不得不躲在一个高台上躲避要债的人,这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同年,周赧王去世,东周宣告结束。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