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一个错误,高平陵之变时曹爽身边没多少部队,他选择投降除了比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
曹叡临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然而司马懿却遭到曹爽排挤,最后司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杀告终。曹爽之所以不起兵反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事发突然,曹爽身边并没有多少部队。
曹爽陪曹芳出城是扫墓,因此所带的部队并不多。根据《晋纪》所记载,当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高平陵周围屯田的数千军士承担护卫工作。军屯的士卒虽然也是军队,但是他们战备任务不重,平时种田为主,战斗力较差。曹爽需要征发屯田之兵来应急,可见他身边士兵不多。
反而是司马懿得到蒋济的支持,所以控制了洛阳的中军,并出城控制了洛河的浮桥,切断曹爽逃往关中的道路。司马懿之所以不马上发起进攻,只不过是因为曹芳还在曹爽军中,为了尽可能减少政变造成的影响,所以希望和平解决,而并非是军力不如曹爽。
二是司马懿的政变得到了郭太后和朝中多数大臣的支持,曹爽孤掌难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并非是想篡夺皇位,而是曹爽为了和司马懿争权多次插手军中事务,结果造成了伐蜀和对吴战争的失败,加上曹爽排斥郭太后,引发了朝野上下极大的不满。
而且曹魏皇族和世家的关系一向紧张,所以其他世家出身的大臣也大多支持和他们一样出身世家的司马懿。政变发生以后,郭太后下了懿旨支持司马懿,蒋济、高柔、陈泰等大臣也都倒向了司马懿一边,特别是曾经在中军任职的蒋济,在军中影响力很大,他出马控制中军以后,在洛阳司马懿已经占据了政治和军事上双重优势。
三是地方实力派也大多不支持曹爽。
当时魏国有五大军区,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关中和河北。这五个地方又以对吴蜀一线的扬州、荊豫、雍凉军队最多。在五个军区里,司马懿长期在荆州任职,荊豫都督王昶又是司马懿心腹,自然是支持司马懿。
而扬州都督王淩、豫州都督毋丘俭虽然后来反对过司马家族,但是只是反对司马家独揽朝政,他们效忠的是曹魏,并非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他们并不会支持曹爽。
河北都督程喜则远在幽州,而且两人关系不深,曹爽并无把握得到他的支持。
只有雍凉都督夏侯玄是曹爽的心腹,然而司马懿也曾经在雍凉任职,雍凉军中他的旧部不少。而伐蜀失败导致曹爽和夏侯玄两人在雍凉军中名声并不好,所以夏侯玄能掌握雍凉多少部队也是问题。更何况司马懿早已防着此事,所以派兵切断了曹爽去关中的道路。
所以当时曹爽面对的问题是军队没司马懿多,朝中和地方上支持他的人少,而论能力,他更是没把握和司马懿比,加上他性格懦弱,选择投降也就不奇怪了,毕竟他也没想到司马懿会赶尽杀绝。
曹爽的拱手投降,就是一起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案例。
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原因就是:他是曹真的儿子。外加当时的魏明帝曹睿病糊涂了,而掌握机要的中书孙资、刘放二人厌恶夏侯献、曹肇,为了自已的利益而推荐曹爽与司马懿辅佐。
曹爽毕生毫无建树,就连唯一的一次南征蜀汉,也被王平打得大败,成就了王平兴势之战的功业,除此之外,曹爽与纨绔子弟无异。
德不配位,造就了曹爽的悲剧。曹爽执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尊重同僚,可时间一长,开始排挤异已,结党营私,软禁太后,祸乱后宫,曹爽的行为不仅打击了司马懿,郭太后,而且连魏国一大邦的元老重臣统统都得罪了。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乘曹爽离开京城,联合郭太后及一帮曹魏元重臣,控制京城,关闭城门,在政治诉求上要求罢免曹爽。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兵权,可保爵位及富贵。
而且保证人有: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有的是曹魏四朝重臣,有的是曹爽自已的亲信。
曹爽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投降,做个富家翁;要么与所有人为敌,进行一场在曹爽自已看来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曹爽就算不相信司马懿,可他相信蒋济、陈泰、许允、尹大目这些人,况且司马懿在当时所有人看起来,就是一个社稷之臣,司马懿的伪装不在于骗过了曹爽,而在于连蒋济、陈泰这样极有心机的大佬也被骗过了。
所以桓范的苦劝,曹爽没有听。就连蒋济都看穿了曹爽的内心,认为曹爽只是弩马恋栈豆中的一匹劣质马而已。
司马懿最担心的就是桓范的建议,挟制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调动全国兵马勤王,司马懿守着一座孤城洛阳,难有胜算,这也是曹爽挫败高平陵政变的唯一办法,虽然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但对于只要有机会就会争取的曹家先辈们来说,曹爽的选择正如桓范说的那样:曹真何许英雄,竞生出你们这样像猪和牛一样蠢笨的儿子。
蒋济认为曹爽是弩马(劣质马),桓范认为曹爽是犊耳(像像猪和牛一样蠢笨),而曹爽的选择是:放弃抵抗,投降,做个富家翁,也就很好理解了。
试回答本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然后再才能得出结论。是哪两个方面呢?是从“高平陵”政变前后,曹氏和司马氏面对的形势,以及曹爽的素质上去做解析。
一、曹氏与司马氏的合作与斗争
在魏明帝曹睿死后,受命托孤的曹爽与司马懿,也曾合作过一段时间,共同辅佐幼主曹芳。
但是曹爽毕竟是曹氏亲贵势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他决不会甘心让别人来分享曹氏的权力。更不要说此人还是“鹰视而狼顾”的司马懿了!
因此久而久之双方便生出了嫌隙,甚至是利益上的争夺。魏国政权毕竟是曹氏的,故曹爽便借故以明升暗降的手段,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夺其掌握的太尉兵权。
司马懿因为尚未做好政变的准备,所以只能隐忍。甚至为防不测而采取假痴不颠之计——示弱、装病,以便麻痹曹爽。但在暗中司马懿却一直在做出反戈一击的准备。
司马懿和曹爽的积怨是这样深重,导致了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后,一定会斩草除根。而曹爽呢?虽然掌握了军政大权,但因无才无德又很跋扈嚣张,使得许多老臣都是对他有看法的。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倒曹爽的势力,他们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开始同其合作,曹爽因为不得人心而被孤立了。
政变发生前曹爽及其党羽倾巢而出,陪同皇帝祭祖,朝内为之一空。司马懿趁机控制了朝廷和都城,曹爽已经失去了对都城的影响力。所以在气势上就先输一局,更兼曹爽素知司马懿之能,对其更是心生畏惧。故虽有兵、有粮,又有天子在掌握中,却仍然不敢与司马懿相抗。
二、曹爽的素质远差于司马懿
曹爽本来就是曹氏家族的“功二代”子弟,其才能远不能和其父、祖相比。更兼其人没有经历过风尘洗礼,属于那种典型的纨绔子弟。
这样的人在顺境中,可以依靠祖上的余荫、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壮胆。可一旦遭遇逆境,他就容易变得六神无主、没有主见。
当司马懿以突袭的方式发动政变后,正处在得意之中的曹爽,是突然陷入了危机之中的!这时的曹爽早就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余下的只有震惊与彷徨了。
司马懿的军力能力之强、用兵手段之狠——司马懿扫荡辽东、平定孟达叛乱,又耗垮了赤胆忠心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威名显赫、功高盖世,又岂是曹爽可比的?
所以尽管曹爽有兵、有粮、有天子,也不敢贸然与司马懿对抗。更何况即使是对抗,也未见得有胜算!
因此曹爽在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也就只能釆取投降乞饶的手段,希望司马懿念其投顺之情,能够饶过自已!然而这只是痴心妄想,以司马懿之狠辣,又岂肯放过这一消灭曹氏亲贵的绝佳机会呢?故而曹爽一党在投降后,很快便被诛杀了!
高平陵政变,是曹魏的全面失败,这次失败后,无论三国谁胜谁负,都没有曹氏的事了。对曹爽来说,更是灭门之灾。曹氏从曹操死前人才济济,挟天子令诸侯的局面到曹爽被人满门一锅端的局面,时间不过二代人,令人唏嘘不已。
239年初,曹睿临终前对匆匆赶回的司马懿说了最后一句话:“死前能见到你,我死而无恨了。”司马懿再次感到沉甸甸的信任。他接受了又一位大魏皇帝的托孤使命,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主掌朝政。
少主曹芳才八岁,主少国疑,还有另一位托孤大臣曹芳,托孤前他才火速被提拔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曹睿安排很烂,曹爽年纪太轻、又没有足以服众的功劳,让他和司马懿共同辅政,这不是逼着他俩互相攻杀、你死我活吗?
共同辅政初,他尊重司马懿意见,有什么需要决策的,也都让司马懿来定。可是渐渐的,他尝到了权力的滋味,那感觉好爽,让他想要更多。这时他的手下帮他出了个主意:升司马懿的官,明升暗降,拿走他的兵权。一旦这老头手里没了兵,他就不敢放屁了,于是,司马懿被“尊为”太傅。
司马懿立刻明白:朝廷不信任自己,或者曹爽不信任自己。那他怎么办?他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条,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心甘情愿退居二线,等死;第二条,继续与自己的老部下暗通款曲,培植自己的势力,并借此保持与曹爽的均势;第三条,在曹爽搞死自己之前搞死曹爽,自己大权独揽。
曹爽
司马懿表面选择了第一条路,但实际上选择了第三条。244年,司马懿和曹爽的矛盾激化。曹爽看司马懿抗吴又立了军功,自己也坐不住了,要去立功的,准备去打蜀国,在朝野上下立立威风——地位不稳的时候,借收拾周边弱国来抬高声望、震慑朝臣,是那个时代的通行做法,可司马懿不答应:我立军功,那是孙权来打我,不是我主动去打他。现在你主动去打蜀国,这不没事找事吗?
曹爽确实是没事找事,但司马懿这话在他听来,自然就成了:你有军功,就不许我有,这分明是想压我一头啊。曹爽不听司马懿的劝阻,毅然出兵攻打蜀国,结果被打个打败而归。司马懿又忍不住了,说你赶紧撤吧,曹爽嘴上只好答应,心里却把这理解为“这老家伙在看我笑话”。
从244年到247年,曹爽越来越不爽,司马懿也越来越担心,这货怕要玩儿命,我还是装病吧。247年5月,司马懿又开始装病。四十年前,蒙曹操,四十多年过去,这位老戏骨的演技竟然一点都没退步,再又把曹爽给蒙了。从那时起,曹爽认定司马懿被迫选了第一条路,对他不再防备,给他走第三条路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249年曹芳出京祭扫高平陵,曹爽随侍,司马懿趁机上奏太后,请罢黜曹爽兄弟,他的儿子司马师则率那“三千死士”控制了京师洛阳。由于朝臣多半都看曹爽不顺眼,几乎没人站出来反对这些举动。稳定京畿后,司马懿亲率军“迎天子”,与曹爽的军队对峙。这时曹爽的“智囊”桓范趁乱出城,找到曹爽,建议他立刻带曹芳去许昌,然后以天子名义昭告天下,痛斥司马懿这老不死的意图谋反,号召各地勤王。
司马懿再次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把握:“桓范聪明,但曹爽是个贪图眼前小利的笨蛋。他压根不信任桓范,怎么会听他的建议呢?”果然,曹爽犹豫了一夜,不听从桓范的建议。相反,他还派人到司马懿那里试探:如果我交出兵权,司马公还能让我做个富翁吗?
听到这话,司马懿差点笑出声:小子当年我交兵权,你让我安心地做个富翁了吗?现在想做富翁了,你真以为这是在玩大富翁游戏?但为稳住曹爽,司马懿保证:我跟大将军只有小误会而已,说开了就没事了。他愿做富翁,很好,从不信司马懿的曹爽,这回信了司马懿。他交出兵权,司马懿很快“发现”了他谋反的证据,把他一家杀得干干净净。
高平陵是曹睿的陵墓,也是大魏的坟墓,十年前,墓主人郑重向司马懿托付后事,司马懿则誓言永远效忠那幅场景被认为是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重演,感动了很多人。可是十年后,司马懿在这里开启了属于自己家族的时代。
曹爽,字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大司马曹真长子。自从曹休、曹真去世之后,曹家将权便有九年的空档期,在这期间军事指挥权落到了司马懿和外姓大臣的手里。后来魏明帝曹睿,病的十分严重脑子不清楚,掌握重要机密的孙姿,刘放二人,十分厌恶夏侯献和曹肇,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推举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如果曹爽真的有实力,那么曹家将不会出现为期九年的空档期,总的来说,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仅仅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面势力权衡利弊后,曹爽是个最优的选择罢了。
曹爽最开始执政的时候,为人谨慎,尊重同僚,但是时间一长,仗着自己的身份和权力,便开始有点飘,排挤异己,结党营私。连太后都被软禁,霍乱后宫,司马懿被他狠狠的打压了十年之久,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被他给得罪光了。
后来,司马懿趁曹爽陪着皇帝外出祭拜的时候,联合郭太后和朝中的大臣们,关闭城门,发动了高陵政变,控制了整个京城,要求罢免曹爽,便派人告诉曹爽,让他回来投降,并把皇帝带回来。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自己的权利,可以保住官爵和他的富贵。担保人分别是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都是朝堂上的重臣,其中还有人是曹爽的亲信。
但是当时有个大臣叫桓范,从京城逃出去,跑到曹爽处,给他出谋划策,他告诉曹爽,此时绝对不能投降,应该奋起反抗、皇帝在我们这边,我们可以以天子以令诸侯,皇帝的命令谁敢不听。如果不听这就是谋逆大罪,我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二就是,虽然司马懿控制了城中的部队,但是中领军还在城外,中领军是曹爽的直属部队,曹爽可以直接控制并下达命令,而且洛阳典农也在城外,曹爽也可以调动。三、许昌有充足的兵器,很快就可以运送到部队这,用这些武器武装军队,完全是够用的。第四就是桓范就是大司农,主要掌管粮草,大印在手,粮草调动只是分分钟的事情。粮草,武器,军队都有了,而且还有皇帝这张王牌,胜算还是十分巨大的。
摆在曹爽面前的是选择,让他十分纠结。把权力交出去,做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有钱人,要不然就是去奋力打一场不知道胜算如何的仗,如果赢了,那么权利和富贵都在,如果输了就是一败涂地,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而且司马懿那边有那么多大臣做担保,恐怕也是信得过的。
所以曹爽在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后,没有听从桓范的劝告,决定去向司马懿投降。气的桓范说,曹真是个大英雄,怎么生出了你这样蠢笨的儿子呢?桓范确实也是应该生气,本来跟曹爽没有什么特别密切的联系,但是觉得曹爽赢得把握比较大,所以才去赌一把。只可惜他看错了曹爽,没有想到曹爽是一个这样的人,赌错了人,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其实司马懿内心也是真的很担心吧,曹爽万一真的听了桓范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调动军队来反抗,那么这场仗的输赢真的是很难下结论了吧。当知道曹爽选择投降的时候,内心肯定是庆幸的,不费力便解决了一个隐患。
曹爽在当了这么多年辅政大臣,在朝廷上为所欲为,打压司马懿,那他必定也知道桓范的计策是可行的,那么为什么他还选择了投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曹爽的家人还在城中,他顾念家人
曹爽陪着皇帝去祭祀,断不能把所有家人带上,而且也没有料想到司马懿会发动政变,肯定不能提前安顿好家人,如果开战,那么家人就是曹爽的一大软肋,增加了司马懿的筹码。而且按照司马懿所说,只要自己交出权力,就可以保住爵位和富贵,还可以保住家人的平安,按照常人的思路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家人可能都会被杀害。在这一点上看,曹爽还是不错的,十分顾念家人。
他没有看透司马懿,错信了他
曹爽这件事儿的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只能说司马懿谈判的条件十分有诱惑力,而且,之前的时候,跟司马懿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僵,没有动过司马懿手下的人,所以他认为,司马懿不存在坏恨在心这回事儿,而且司马懿之前为人十分的低调,曹爽本身又是皇室的贵族,他怎么可能说杀就杀呢。而且当时司马懿提出的条件,还有朝中的重臣做担保,其中还有自己的亲信,增加了可信度。这些条件都影响了曹爽的判断力,以至于轻信了司马懿,如果他没有相信,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后果,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曹爽本身的性格
在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曹爽本身并没有很强的能力,他能成为辅政大臣就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势力权衡利弊后,他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曹爽,也会有替他人来代替他罢了。他的一生真的是毫无建树,唯一一次的南征蜀汉,也大败,他本身又是贵族,顺风顺水,没有经历任何的波折,他是这样的性格也不奇怪。就连蒋济都认为,他是“驽马”。其实,曹爽也挺可怜的,被别人生生放到这个位置上,最后落得这个下场。
曹爽自己没有胜利的信心
根据曹爽自身的性格来看,他没有信心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司马懿能征善战,而且有丰富的带兵经验,自己只有一次出兵还失败了,所以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司马懿的对手。在当时曹爽可以调动的军队都是杂牌军,司马懿控制的兵力都是主力军,这两大军队实力一比较,曹爽更没有信心了,虽然皇帝在自己手上,但是皇帝还比较年幼,司马懿那边是太后的支持,这样一比较实力悬殊,曹爽就有一种心理暗示,这场较量必输,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还不如投降。
总结来说,曹爽自身有很多的优势,奈何没有发挥好,能力配不上所得到的权利罢了。
引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成功,曹爽手中既有天子曹芳在手,又有大将军兵权在手,为啥不抵抗,三言两语就被劝降了。我们可以从事史书里了解到曹爽是个大大的草包,“不失为做一个富家翁”就是出自他之口,看到这里,可以说曹魏的政权在曹爽这样的人手里,即使没有司马懿,曹爽迟早也会灭亡的。
曹爽的一系列的做法断送了曹魏的基业
曹爽一开始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作为曹真之子的曹氏宗亲与魏明帝曹叡关系非常好。曹叡主政期间司马懿不敢有异心,曹爽也是非常规矩。但在曹叡死后,曹爽与司马懿一起作为辅政大臣,形势就发生了变化。
1.曹爽通过扶植亲信,重用了一大批被曹叡弃用的无能昏庸之人,如何宴、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这些人进入朝堂,大肆排挤朝廷里正直的大臣,把持了魏国的朝政。
2.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软禁了郭太后,皇帝曹芳年幼,得罪了太后,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3.对司马懿并没有时刻保持戒备之心,曹爽通过明升暗降的做法,把司马懿尊为太傅,夺了司马懿兵权,本来是好事。但司马懿善于隐忍,在荆州刺史李胜赴任之前,曹爽让他前往司马懿处拜会顺便试探虚实,司马懿在李胜面前故意装作衰老病重、奄奄一息的状态,李胜回去汇报后,曹爽信以为真,对司马懿放松了戒心。
4.在祭祀高平陵之时,拒绝了桓范的远见。智囊桓范认为曹爽兄弟掌握朝政和禁军,不宜一齐离开,以免一旦有人关闭城门反对他们,他们就不能回到洛阳控制大局。曹爽却认为无人再能对他有威胁而不听,实在是愚蠢之极。
5.曹爽的嚣张跋扈,曹爽的衣食住行按皇帝的标准来,还把魏明帝的妃子来自充实己的妻妾,曹爽你是当皇帝吗?结果后来就是被司马懿以谋反最夷灭了三族。
司马懿并没有坐以待毙 而是时刻准备着 等待合适的时机
曹爽上台以后的所作所为,司马懿全都看在眼里,司马懿父子三人一直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司马懿通过装病成功骗过曹爽,在暗中养了三千死士,为夺取洛阳积极准备。
终于在高平陵之变之中,司马懿先是通过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阳的府库和整个洛阳的城防,再进宫请求郭太后旨意,诛除曹爽,使自己名正言顺。后通过蒋济、陈泰和曹爽的亲信等人劝说曹爽,只要曹爽放弃兵权,不会为难他们,爵位和俸禄不变,司马懿还指着洛水起誓。而曹爽竟然相信了,桓范从洛阳城逃出去见曹爽,并极力劝说曹爽以天子名义到许昌,再兴兵讨伐司马懿,并以大司农的身份为曹爽筹集粮草,可惜这个草包曹爽想了一夜的结果,就是要投降,要做个“富家翁”,太可悲可笑了。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冒着一定的风险的,虽然司马懿对曹爽看得很准,曹爽是个庸才,不会去反抗的,但曹爽手下不缺有见识的和忠心的人比如曹爽之地曹羲、大司农桓范、司马鲁芝等,但曹爽犹犹豫豫,胸无大志、只图享乐、不肯接纳好建议、又无主见的性格,已经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结语:从另一方面来说,司马懿这一次发动政变是看准了时机,准备充分,打了曹爽一个措手不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曹爽能听从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到许昌,再号令勤王之师讨伐司马懿,司马懿必败无疑,毕竟这一次的政变,关系到曹魏政权以后的归属。只可惜曹爽的所作所为,也伤害了朝廷的士族集团,把世家大族推向了司马懿这一边,又失去了民心,明明手上有一手好牌,结果还没打,自己先认输了。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迎朋友们点赞、留言、评论和转发,
当然能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说到司马懿大家都知道他是十分有名的军事家,很会打战。他会打战的才能给让他成为魏国实权人物,是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而他的另一项才能则让他有了机会推翻魏国,让天下成为他司马家的,这项才能就是能演。
司马懿能演这个才能在曹操那会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段位了。为了不去给曹操效力,他曾装过死,扮过瘸腿、逃过了曹操的怀疑成为一名手握重权的大臣。而后面他在面对政敌曹爽时,他这一招更是使得神出鬼没的。
本来他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可无奈曹爽是宗室,又自小入宫,与皇帝十分亲近,所以后面曹爽几乎把持了整个朝廷,司马懿也是被曹爽排挤的没地方站只好装病回家了。司马懿还装得特别像,曹爽几次派人去看,得到的消息都是,那司马老头快要西去了,不足为患。本来曹爽心里想着要不要来个斩草除根的,一听到这消息,心想对个老人下手说不过去,由他去吧。
有亲问了,说这么多与题目好像没啥关系吧。当然有关系了,从面前这些情,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司马懿起兵,曹爽没有反抗的原因所在了,一个太能演,一个是太懒。
我们说了司马懿这人特别能演,那他起兵后,他本意很明显就是要了曹爽的命,要夺天子的权,可是他却对曹爽说,自己只不过是因为发现曹爽做了错事,引起了朝廷上下不满,他做为三朝元老不得不站出来。
这话只有三岁小孩会信,但曹爽却选择了相信。为什么?因为他懒啊。司马懿向曹爽保证只要他能自首,司马懿一定能保证他日后的荣华富贵。
曹爽本是一个官二代,从小没吃过啥苦,虽说他离皇权很近,可他从没有野心。那现在既然不用自己费力气也能保证荣华富贵,那还打个啥。所以本来他可以跟司马懿拼一拼的,结果他选择了投降。
有句话叫上帝给你的每一份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的。曹爽想不费力气得到荣华富贵,最后是被司马懿扣了一个造反的罪给杀了。
再说天子曹芳为什么不反抗?这是因为司马懿并没说要反天子,他是以捉曹爽为名的。天子还是天子,所以他不用反抗。虽说明面上是这样讲,但实则上曹芳跟曹爽也是一个性格,懒。大家想想,一名臣子竟然没经过皇帝的命令就把皇城给包围了,这不是挑战皇权嘛?可曹芳见司马懿那么多兵马,自己要发火跟对方打起来,并不一定有好结果,还不如装聋作哑得了。当然,最后他的皇位也是没保住,还是让了出去。
所以以史为鉴,在需要努力拼搏时候,如果你选择了安逸,那么结果你将付出的代价超乎你的想象。
《晋书》司马懿传:“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这就是鹰视狼顾,这个细节被《军师联盟》曹操抛棋子,司马回望的剧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人循环播放,看了不止一遍,演的非常精彩。书中道,曹操又梦见三马食槽,内心很厌恶司马懿。
(《军师联盟》曹操试探司马懿时,司马懿的反应<吴秀波饰>)
司马懿内心韬光养晦是实情,不过曹操这个梦未必是真的。
大概可以看出来,曹操一家子是防着司马懿的,其实何止是司马懿,曹家最喜欢用的就是族人。
曹叡死前,命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少主曹芳,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有一说他其实是曹彰的孙子。为什么辅政成双呢?为了互相牵制,二人的力量一抵消,小皇帝就安全了。
可惜曹爽的谋臣技高一筹,给曹爽出了个主意,升司马懿为太傅,实乃明升暗降,司马懿老奸巨猾,起能不知?先失了一招之后,只能忍着。曾装病,“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的错觉——《晋书》。
司马懿忍着,曹爽可没闲着,要是没有司马懿的存在,曹爽就会发展成曹魏最大的权臣,曹芳被代替也是必然结果。但是天下还是曹家的。当时他的逆行得到了很多人的不满。
司马懿遭到从曹操时期到曹爽时期的防备,内心未免会产生波动。
高平陵是曹叡的葬身之地,也是司马懿发迹之地,此地见证司马懿的权变,真是历史的巧合。曹爽兄弟都跟着去了,给了一锅端的机会。
司马懿的聪明没必要用曹爽的愚钝来衬托,因此可以相信史书的记载,当司马懿接管军队,用太后的名义(太后对曹爽也不满,或者是假诏书)罢免曹爽兄弟,曹爽接到后不敢给曹芳看,没了主意。后来桓范去找曹爽,司马懿料定“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出自《晋书》。果然如此。
曹爽小事无所不用其极,面对大事没有主意(曾不顾司马懿反对进攻蜀国,失败),司马懿骗他让他交出兵权,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便信了,这不就是求死之道吗?
天子有什么用?如果天子有用,那董卓也挟天子以令诸侯,结果呢?董卓也无能?
司马懿为什么能发动政变,要知道,他当时基本被架空了,只有一个虚职太傅,原因只有一个,当时的重臣和世家大族都站在司马懿这边,曹爽是孤家寡人了
曹爽架空同为辅政大臣司马懿后,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他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趁机免去蒋济原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一职,改任命其二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曹爽兄弟于是完全掌握京师禁军;他的表弟夏侯玄则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自己的亲信丁谧、何晏、邓飏被封为尚书,且由何晏负责选拔官员;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权柄;他们甚至将郭太后迁出永宁宫。
这样做的结果是,看起来掌握了实际权力,包括军权,实际上呢?你这样做,必然把门阀大族的利益剥夺了,就把他们推翻了自己的对立面,无形中增加了司马懿的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曹爽他们一出门,都城就被司马懿控制了,明显大臣们都站在司马懿这边了,司马懿请示郭太后,后与蒋济等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职权;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
桓范等人劝曹爽反击的时候,军中都沉默不语,为什么都沉默不语,显然,他们都在想,如果反击,是所有人一起死,如果不抵抗,死的就是曹爽兄弟亲信,这种沉默是很可怕的,如果他们都义愤填膺,士气高昂,我想,曹爽还是敢一搏的,但沉默,
至于说,听从桓范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曹芳去许昌,招天下兵马勤王,有多大胜算,曹爽都不把天子当皇帝,其他人呢?司马懿可以上书郭太后,另立皇帝,那曹芳算什么?
招天下兵马勤王?你说,那些将领是听新皇帝和司马懿的呢?还是听曹爽的呢?
桓范的大司农印算什么?一个大司农,带个大司农印,就可以筹集粮草?那司马懿拿着玉玺,那他不就是皇帝了?你说,是大司农的印又用?还是司马懿的玉玺又用?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失败了,曹操成功了,曹爽能成功?肯定是不能的。
曹爽是故大司马曹真之子,从小谨慎持重,以宗室身份出入宫中。曹睿即位后对曹爽器重有加,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后升任至武卫将军。在曹魏时期武卫将军这一职位虽然官职不是很大,但其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实际权力并不小,而且不是皇帝特别亲信的人也做不了这个位子,当年对曹操忠心耿耿的许褚就做过武卫将军一职,说明曹睿对曹爽也很信任。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自从曹魏政权稳定以后,曹氏宗亲后代只顾贪图享乐,失去了进取心。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的才能,更不要说带兵打仗了。而司马懿却是出将入相,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由于蜀汉和东吴一直对曹魏虎视眈眈,唯有司马懿这样的人,才能抵御敌国的进攻。在曹魏政权里,除了曹丕以外,曹操、曹睿和其他曹氏宗亲对司马懿都不是很信任。一到带兵打仗就想起了司马懿,等到战乱平息后,立马夺回司马懿的兵权。
魏明帝曹睿病重时,拜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熟悉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尉一职原本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是三公之中权力最大的。自从有了大将军这一官职后,太尉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曹睿临死前把曹爽从武卫将军破格提拔为大将军掌管全国兵马,而太尉司马懿虽说官职很高,但是实权跟大将军比差远了。当年曹曹挟天子后封自己为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觉得曹操爬到自己头上了,坚决不干。可见曹睿临终托孤时,最信任的还是曹爽。
在司马懿看来,曹爽一介后辈,资历名望,功劳能力全无,却能爬到他这位三代辅政大臣的头上,自然是愤愤不平。司马懿心里清楚即使自己的功劳再大,在曹魏政权里也是外人。甚至一旦哪天没有蜀汉和东吴的威胁了,他们司马家族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都不知道。这是司马懿最后决定发动政变的重要原因。
刚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礼敬有加。后来由于手握大权,身边聚集了大批唯利是图的小人,怂恿曹爽跟司马懿对着干,曹爽采纳丁谧的建议,明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则夺司马懿之权。司马懿看到曹爽大权独揽,主动称疾蛰伏,伺机而动。曹爽从此也毫不收敛,骄横跋扈,朝中要职全部委以亲信,这就得罪了众多朝中大臣。司马懿韬光养晦,收揽人心。终于在曹爽兄弟和天子去高平陵祭拜时发动政变。
曹爽得知司马懿政变后,惊慌失措。桓范建议曹爽挟天子到许昌号令天下共讨司马懿,这样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但这个方案有几个致命弱点。
首先跟曹爽出城的将领们家属全在司马懿控制的洛阳,曹爽平时为人骄横跋扈,不如司马懿会收买人心,论威望资历,还是个人能力,曹爽都没法跟司马懿比。对于将领们来说听司马懿的可能比听曹爽得更好。况且司马懿还控制着将领们的家属,曹爽身边的将领们根本不愿意与司马懿开战。很有可能曹爽还没到许昌,半路就会发生兵变,到时候会死的更惨。
退一步说就算曹爽到达了许昌,向天下号召讨伐司马懿,有多少人会响应呢,此时的曹爽已经站到了世家大族的对立面,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听曹爽的话。而且曹爽的能力有限,论带兵打仗,十个曹爽加一块也比不过一个司马懿,真打起来曹爽有多少胜算呢?最重要的是曹爽始终认为司马懿只是想夺权,没有杀他的意思,自己交出兵权还能保住终身富贵,曹爽也知道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没有鱼死网破的决心。主帅没信心,将领没斗志。这仗还怎么打?
在古代政治斗争中,能力和权力是相对应的,有多大的能力才能驾驭多大的权力,一旦人的权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很难会有好的下场,就像一句常说的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权力,曹爽懵了,他不知道该怎么用,身边聚集了一些小人利用他争权夺利,彻底把他给毁了。
曹爽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不会驾驭,受到小人蛊惑,又不能压制自己的嚣张跋扈,最终把自己推向了大众的对立面。再看他的对手司马懿不论玩弄权术,带兵打仗,还是名望资历都甩曹爽好几条街。高平陵这场政变,实际就是司马懿与曹爽的个人能力之战,所以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开始,曹爽的失败似乎也就注定了。
一
首先,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已经有人向曹爽建议效仿曹操了。根据《三国志》,司马懿夺权后,大司农桓范带着大司农印寻找曹爽。桓范见到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皇帝曹芳到许昌,以皇帝为号召要求天下的军事力量支援自己,从和司马懿对抗。如果曹爽真的听从了谋士桓范的建议,曹魏历史的走向,很可能就会发生改变。但是,犹豫不决的曹爽,还是选择了向司马懿投降,希望换回余生的荣华富贵。由此,曹爽之所以向司马懿投降,第一个原因就是曹爽自己贪图享乐,不敢放手一搏。
二
针对曹爽的这一心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和之后的荣华富贵。同时,曹爽虽然掌握了天子和兵权,但是,自己和心腹的家眷留在了都城洛阳,并且被司马懿所掌控了。所以,这也是曹爽投降的重要原因。即便曹爽可以舍弃自己的家眷,曹爽的手下也不一定都能舍弃。一旦有人因为洛阳城中的家眷和司马懿里应外合,曹爽也可能会面临险境。
三
再者,军事能力上相差司马懿甚远,也是曹爽没有抵抗的重要原因。曹爽虽然是曹真的长子,出生于将门之家,但是,就曹爽自己来说,既没有军事天赋,也缺乏战场上的历练。正始五年(244年),邓飏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建立军功名声而建议征伐蜀汉,结果,曹爽真的率领了大军征讨蜀汉,结果被蜀汉大将军费祎击败。此战,曹魏大军损失惨重,不仅曹爽自己信心备受打击,也导致曹魏将是对于曹爽颇有怨言。
四
最后,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即便曹爽效仿曹操迁都许昌,召集天下将士讨伐司马懿,因为自己军事能力较差,而很多曹魏老将在公元249年之前就去世了,这导致曹爽缺乏战胜司马懿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选择了交出了兵权。并且,司马懿篡权是后来的事情,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获得了郭太后和蒋济等朝中大臣的支持。与此相对应的是,曹爽在此之前则排斥异己、专权跋扈,导致自己在曹魏宗室和朝廷都失去了人心。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皇帝曹芳,也不一定会站到曹爽这一边,毕竟在当时,起居自比皇帝的曹爽,更像是乱臣贼子。总的来说,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曹爽放弃了抵抗,接受了司马懿的处置。对此,桓范大哭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也即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却剩下了曹爽、曹羲这样的兄弟,最终会导致灭族之祸。
文/情怀历史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个故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驽马恋栈”的来由。想要明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爽手握军权为何不做反抗,那么便要从当时的背景和人物心理活动说起。
1、高平陵政变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已成,魏国占据中原腹地,对于蜀、吴两国保持着足够的军事优势,局面相对稳定。
2、曹丕篡汉后,为防备宗亲势力过大问题,推行九品官人法,大肆起用司马懿等士族担任要职,新兴士族阶级迅速兴起壮大。
3、曹睿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真等同为辅政大臣,由于士族阶级势力逐渐庞大,曹瑞不得不借重宦官和宗亲故旧予以压制。
4、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重臣,曹爽企图专政擅权独掌尚书台,便打击排挤司马懿等老臣,曹爽的飞扬跋扈引起满朝文武的不满和抵制,众多文武大臣都站在了司马懿身旁。曹爽为扬名立威,不顾司马懿劝阻,轻率伐蜀,结果导致惨败。曹爽兄弟专擅朝政期间,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致使魏国国力衰退,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劝谏司马懿主持政局。
5、司马懿为人诡诈,富有谋虑,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他不仅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还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时,他作为士族阶层的代表人物,无论朝野还是军中门生故旧遍布,势力庞大。司马懿经营朝局多年,自然不可能因为曹爽的排挤打压而放弃手中的权利,于是暗中密谋,培养死士,结交重臣,等待时机,准备反击。
政变发动时,司马懿以退为进,装病闭门不出成功骗过曹爽,趁曹爽则陪同魏帝曹芳扫墓时,与众臣发动政变,先是假借太后旨意,关闭城门,占领武库,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这一系列的动作迅速完成后,便请奏魏帝曹芳陈明利害,此次政变是不得已为之,目的只是废除曹爽兄弟军权,没有别的意思。
此时的曹芳年幼还不知政事,而且他也不会明白这场政变关系着曹魏以及他的命运,曹爽虽然身为大将军,独掌尚书台,兄弟三人手握军权,但是他们兄弟三人均是狂妄蛮横,性格胆小蠢笨之人,被司马懿一顿哄骗居然不知该当如何处理。桓范等人均识破司马懿诡计,纷纷劝曹爽等人挟持天子,诏令天下兵马勤王,诛灭司马懿。可是曹爽三兄弟枯坐一夜,居然为了家中美姬和锦衣玉食,放弃了抵抗,向司马懿投降。桓范气的不由痛哭大骂:“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而司马懿听说智囊桓范带着大司农印章逃出城外,心中略有忧虑,他的手下蒋济说:“桓范是很有智谋的,但曹爽就象劣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因顾恋他的家室而不能作长远打算,所以必然不能采纳桓范的计谋。”
果然,第二日,曹爽三兄弟率领人马向司马懿投降,司马懿也假意安抚他,等到司马懿重新掌握政局后,便将曹爽等人夷灭三族!
曹爽身为大将军,掌控朝政,却不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反而像小儿一样幼稚,再加上为人骄狂蠢笨,手握重兵,占据优势,却不能临危决断,反而寄希望于敌人的仁慈,实在不知道该对这等二货说些什么。反观,司马懿作为四朝老臣,为人奸诈狡猾,又处事果断,外加上善于拉拢经营关系网,政变前准备充足,是以迅速掌握了主动,并最终赢取了胜利。
说实话,司马懿干掉曹爽这等货色实在没什么好夸耀的!就算曹爽坐拥百万大军,一听娇妻美妾在人手里,估计也立马俯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