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大多数统一王朝建都多在北方?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传奇的民族文化,有精彩文明的历史。
中国有久闻其名的四大京都。北京、南京、东京(汴梁)、西京(现在的西安)。
为了巩固北方的军事,促使经济发展,从元朝起的皇帝开始在北京设立都城。明朝的开基主朱元璋坐镇南京,其孙子朱允炆继位未坐稳。燕王伸张正义重建北京城,以后清朝皇帝全部坐镇北京。民国时期,蒋介石在南京设立总统府。
华夏文明主要起源于北方,北方地区开发得很早,尤其是黄河流域。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主要在北方进行,因此多数统一王朝建都于北方。由于北方的战乱,北方人才大量南渡,因而南方开发较晚。
北方人的居住环境比南方恶劣,加之气候条件的影响,北方人身健体壮,民风剽悍,比南方人更加勇猛。在冷兵器时代,身高体壮就是战斗力,因此在历史上几乎都是来自北方的王朝统一南方,而不是来自南方的王朝统一北方。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应对的几乎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而南方的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基本上毫无威胁。比如匈奴威胁秦汉几百年之久,到了汉朝强大之时,才最终将匈奴的威胁解除。
当中原王朝抵挡不住来自北方的侵犯时,只能是南迁乃至灭亡。比如北方的蒙古族和满族武功非凡,都曾统一华夏,建立了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两个王朝发迹于北方,当然会选择在北方建都。
总之,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多数建都于北方,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开发更早,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人身高马大,更加健壮,使得北方王朝的军事实力更强,更易于自北向南统一全国。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出现了早期的人类居住环境,也是早期形成群居生活,出现城市的地方,既然早期在这里出现城市,那么这里就是中心,就是中原地带。
在古代的时候,北方一直都是经济中心,而南方则是蛮荒之地。北方人善于征战,而潜在的敌人也是来自北方,这样北方成了抗击外族的前沿阵地,也成为了关键地域。这就需要在这里设立军队,需要管理,需要指挥,国都建立于北方是理所当然的了,因为可以更好地控制军队,缩短抗击敌人的路线和节约时间。
北方气候干旱,南方多潮湿,而军队多是来自于北方人,在南方生存不习惯,会降低战斗力,调往前线更加困难。人们心里已经形成了北方是中心的认识。而且古代皇帝多数都是北方人,也不愿意跑到南方建立国都。只有当王朝进入末期,无法抗击北方侵略时,才会逃到南方求安稳。
只要是打仗,多数情况下,从北往南打,多数会胜利,从南往北打胜少败多。这就形成了北方人统治南方人的定式。不管是北方也好还是南方也好,都属于中华,所以说在哪定都只是考虑到了政治、地理位置、历史等原因而已,和不同地区优劣及不同地域的人无关。
因为建立王朝的民族起源地都在北方,南方都是蛮荒之地开发不足经济差。
中国古代王朝的潜在对手,基本在北方。比如周朝时期的戎狄,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突厥,以及以后的契丹蒙古女真等。既然敌人在北方,那么防御的重点也就应该设在北方。都城在北方,正是王朝统治者重视北方防御的具体体现。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也就是这个意思。
对此问题也没有仔细研究,只从日常积累来看,可能原因有以下几条。一是北方贫寒,南方富庶一些。由北向南征伐,沿途给养容易解决。南方王朝有时候也不得不向北进攻,如汉武帝打匈奴。那个花费多么巨大!把汉文帝、景帝两代皇帝,百多年积累的财富,基本都耗完了。相反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南侵,基本上不带什么,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吃的。
最典型的元蒙向南伐金、辽、西夏、南宋等国。众多骑兵连粮食也不带,找不到吃的就吃战死的马肉,喝活马的奶。元蒙打下的地方,当地人基本杀光。南宋末年就有近亿人,如果加上金、辽、西夏等,人口应该说超过1亿。但是元蒙立国近百年,经历10多代帝王。到了元蒙第5代帝王,忽必烈时代,元帝国除去几大附属国。地址在中国本土的元帝国,人口才800多万!
元蒙帝国因为缺乏银子!这时候元蒙大臣,还有人向忽必烈建议:汉土无用,汉人可杀,膏血尚可肥草。是辽王朝皇族的后代,契丹族人耶律楚才提出:以汉土养汉人,以汉人养朝庭。忽必烈试行一年,以租赋的合理形式据说,得到千万两银子!这才停止乱杀汉人,把土地给汉人耕种。
二是由北向南气候上容易适应。同样元蒙人向南征讨为例,他们不适应的季节只是夏季,时间短只几个月。而南方人去北方打仗,不适应的时间半年以上。如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完全是被北方的冬天打败了的。
三是地势上容易些,南方多水可能船舶运输。又如元蒙伐宋,基本都是走水路,为的是方便运输。相反如果南方向北方进攻?汉武帝时1个兵作战,后方得几匹马,几个人运送给养等物资。那些人和马的死伤,远远超过匈奴一方。由于运输由北向南方便,因此北方王朝如果须要用兵南方,完全是高屋建鸰之势。
以上列举都是简单扼要,如果再细致些还能够找出许多。文化需要大众来建设,愿意看到更多更好的列举和文字等等。其中例个的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南方就完全胜利。《李宗仁回忆录》中,说他率领八桂子弟,从广西打到山海关,言下之意颇为得意。笔者青年时看到此书,曾问过工作中接待的广西人,“八桂”是什么意思?现在看“八桂”,也是就是全体广西的意思。
这其中的原因应该说有中共的参与,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这才是胜利的根本原因。北伐作战的另一方,即北洋军阀一方。确实也太腐朽了。南北两边决定胜负的大仗,仍然是在长江边打的。一是武汉战役(包括贺胜桥、丁泗桥战役)打败吴佩孚;二是南京龙潭战役,打败孙传芳。长江边打仗才能解决,双方都必须的运输问题。
北伐军打到山海关,东北军阀宣布易帜。将推翻满清的五色旗,换为象征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中国形式上宣布统一,然后历史进入另一新阶段。写这些充分让人感受,中共领导广大人民,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来之不易,更好的明天还须大力去争取。。
首先,和文化发达程度有关系。中华文明的普及过程,基本上是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到岭南流域的扩散过程,作为都城,自然需要放在文化最昌明的地区,所以就是北方为主,再其次,长江流域真正的开化是在唐宋之后,所以之前都是北方建都为主。
其实明朝也算是南方建都,因为南京此时已经成为文胜之处,足以支撑都城的文化繁荣。第二,和军事地理有关。中国的整体地形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军事行动如果从北至南,从西到东,会从地理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即使同时存在几个政权,处于北方和西方的政权由于占据军事地理学的优势,最终会建立起统一的王朝,所以看起来就是建都北方的比较多。
因为中华帝国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在北方,江南地区是汉人在南方的殖民地。古吴国的国王,比如阖闾,夫差,这些都是译名,他们其实是外国人。所以统一之后的秦汉首都都在北方。之后五胡乱华,民族融合之后,国家政权归于关陇贵族之手,这些人胡汉混血,也在北方,建立了隋唐。再后来又是一个异族入侵的大分裂时期,最后北方的蒙古人统一,定都北京。这是中华帝国的首都第一次从关中地区迁往别的地方。之后的明清只是沿袭这个首都。天子守国门是个很搞笑的说法,天子怎么不到云南大理去守国门啊?汉人看不起满蒙,可是历史的事实不是这样的。
古代首都考虑三点:1.有山河之险,保证不易被攻破。2.距离北方产马地和江淮财赋重地要近,保证军事力量的投射。3.面向游牧民族南下的方向。南方的城市不具备以上三点。长安、洛阳在大运河建成之前是最理想的都城。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从西北转向东北,都城也从长安、洛阳转向了开封、北京。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南方在前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发展都比较落后,作为莽荒之地,南方多水,交通不便,那么对于农业来说可能有利,但是医疗条件的落后,让南方的人口一直比较少,那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决定了实力,这一点从三国就能看出来,不光要有稳定的后方,而且统治下的人口非常关键,这是兵源啊,如果兵力不够,那你大将再有能力,在绝对实力面前都比较拉稀,毕竟以少胜多那是特例,不能一直这样。那作为人口聚集的北方,有着丰富的兵源,而且一直受到来自草原民族的威胁,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都在北部边境。而且北方的平原地带,适合修建大的都城,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这一切在北宋完全改变,一个国家不思考战略主动,完全把进攻权力交给来自北方的民族,搞什么和平共处,我给你钱,咱们都不打仗了,马放南山,兵器入库。和一只草原狼合作,最后被人家反口吞掉了,皇族被一扫而尽,好不容易跑了一个,当了皇帝,还没了生育能力。在整个国家的力量迁移到长江南岸之后,南方的发展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不论是从人员,还是建筑能力,还有经济消费等等,都进入快车道。但是这帮子上层领导在南方的烟花之地生活十几年之后,不想回北方了,把主战的全部召回,派遣使臣,准备花钱买平安。以为凭借着长江天险准备划江而治,一直保持下去,谁知道一百多年之后,人家直接从西南杀进来,从你的大后方进攻,那你最后除了投降,剩下的就只能抱着小皇帝跳海了,孔圣人的后代直接上表,不能不说是丢了文人的风骨。
宋朝的南迁,为南方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元朝残暴统治后期,南方的人民率先起义,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占领南京城后,登基称帝,然后仅用一年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大元给干掉了,把他们赶回草原老家,直接赶到了捕鱼儿海,这次大一统,真正的从南方打到北方,最后定都也是在南京,但是儿子又把都城迁移到了北京,之后的南京也就是在民国再做了首都。
定都在北方,生活条件可能没有南方那么好,那么作为帝国领导层,居安思危,这样才能保障国家长久运行下去,南方的烟花之地,不适合做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