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元朝初期打遍天下无敌手。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它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元朝的疆域非常大,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频繁发动战争。整个元朝统治期间没有战争记录的年份仅有22年,其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有超过三年,而战争打的就是钱和粮,消耗极为巨大,长期战争必然导致国库空虚,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在元朝统治期间,全国各地几乎每一年都会爆发农民起义,再加上元朝对外发动的各种战争,元朝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元朝发动的战争破坏性极大,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变成一片焦土,大都会实行“屠城”政策,严重破坏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得不到发展。元朝基本上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统治者也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因此整个元朝统治期间经济发展严重倒退,经济发展水平从来没有超过宋朝时期,底层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元朝经济成就最突出的也就是棉花的推广种植以及棉纺手工业的发展。
3、元朝政局动荡。元朝统治期间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间,就出现过十位皇帝,帝王频繁更迭无形中削弱了其内部的凝聚力,导致政局极为动荡。元成宗是忽必烈钦点的接班人选,但仅在位13年就死了。成宗死后,武宗继位,并立了其弟仁宗为太子,约定仁宗死后再由武宗子嗣继位。但元仁宗违背约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后代,没有传给武宗子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宫廷政变。
4、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极端孤立。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统治,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人:蒙古人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则为二等“色目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为元后方根据地的云南人就为三等“汉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则不分种族均为“南人”或“蛮人”。这样的政策导致当最高层的蒙古人与最底层的南人发生冲突时,由于“南人”的组成中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小地主、知识分子等,所包含的人口极为庞大,就变成了两大民族人口的对抗,蒙古人就被彻底孤立。
常年战争、经济停滞、政局动荡、民族歧视导致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在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农民起义军队伍的打击下,元朝建立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
这是一个四千字的长回答,我们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仔细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不同于其他人,简单讨论阶级制度、民族压迫的视角,如果对元朝经济没兴趣,不看也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拧巴的一个朝代了,蒙古人用一种非常奇葩的方式,将这个幅员辽阔辽阔的大帝国拼了起来,并磕磕绊绊的走了几十年。
作为一个从游牧部落急速膨胀而成的大帝国,元朝统治者始终没有彻底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化的转型。导致国家内部,既有奴隶制的残余(农业、手工业),又有当世界上最发达的国际工商贸易。
在两条道路间左右徘徊的蒙古人,既无力解决农耕百姓的权属(“汉法”),也无力满足工商业发展的规则,随着标志国家信用“纸钞”的崩盘,元朝也就重新回到北方草原,继续过起了游牧的生活。
因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可以看成是蒙古族南下,进行的一次社会体制升级尝试,但最终是以国家经济奔溃的方式告终。
元朝政府内部,关于如何管理国家一直都存在路线之争,从忽必烈尚未建立大元开始,便有很多汉族大臣相伴左右,这些“汉法派”大臣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采取传统封建王朝的赋税方式,通过大量人口积累的方式来提升国家的总体财富。
但色目人大臣,希望国家以工商业税收为主,主张增加税收种类,细化税收内容,来扩大国家财政的收入。
其实两种税收方式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主次的区别,或者说是如何确定国家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向。
平心而论,一个国家的征税体系,从来都是以剥削一部分人,来补偿另一部分人的方式运行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色目大臣和汉族大臣的主张,分别代表着“快钱”和“慢钱”。想快慢通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估计也曾困扰过马云和任正非。
但蒙古人被这个题目搞晕了,弄不清到底怎么走才是王朝大道。说起来,蒙古人在这方面确实不太灵,以前也从来没有类似的经验,以至于根本搞不清楚,如此巨大的一个国家究竟会有多少财富。
窝阔台时期曾有过这样一桩事,当时蒙古人想法很简单,自己弄税太复杂,也不会弄,干脆包出去得了。
中原巨商刘廷玉曾找上门来,答应以140万两银币,把蒙古帝国中央政府的赋税承包了。窝阔台一听都动心了,这多好,简单快捷、旱涝保收!
他脑袋里没有钱的概念,可耶律楚材不傻,死活拦着不同意,把这件事搅黄了。
可等到色目巨商奥都喇合蛮加码到220万两时,窝阔台再也忍不住了,当即拍板,就这么办了,马上拿钱!
这就能看出,一方面蒙古人脑子里,对于治理国家真没什么概念。另一方面要是能拿快钱,还是嘎巴溜脆的好!
既然选择了拿快钱,那就应该重商税、轻农税,总要稳住一头,但蒙古兄弟的选择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从忽必烈的阿合马时期开始,元朝增加收入的方式,就成了中原的农税、西北的牧税、东南的手工业商税并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各税种的科目越来越多,税负负担也越来越重。
另外,对于农户来说,蒙古人的赐田制度,简直就是噩梦。朝廷随时会将某一地域赐给蒙古人,而这块土地上的农户瞬间便会沦为奴隶。这导致生活没有安全感的,并不仅限于最底层的农民,一些小地主也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
因此,在1344年(元惠帝,至正四年)开始的农民起义中,大量的领袖并不是衣食无着的贫苦农户,而是刘福通、陈友谅这样的地主阶层。
我们再来说元朝的商业。
大量元代史料都记载着,元朝的海外贸易,承接南宋的遗产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至于,我们在研究中古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都称之为“宋元贸易”。
当时,包括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州、杭州、庆元、明州、台州、钦州等地的贸易港都成了吞吐量巨大的商港,尤其是刺桐城(泉州港)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大港。
马可·波罗在书中曾这样写道:“假如有一只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或到奉基督教诸国之别地者,比例起来,必有一百只船到这刺桐(泉州)港。”
同样,贸易的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元代《岛夷志略》、《大德南海志》中涉及的海外贸易地点多达220个。其中包括,今菲律宾诸岛、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的港口,比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所记载的国名和地名多了近三十八个。
而且,随着元代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商品输出到非洲已经不需要在阿拉伯卸货转口,而是跨海直达。
据记载元代商船,“挂十杖之杆,建八翼之橹,舵碇必良,索纤必精,载必异国绝产”,而马可波罗书中则明确记载,元船水密舱技术已经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船只的抗沉能力。
东西方贸易商路的贯通,让外国的香料、珠宝和食品在中国大行其道,除了大量珍珠、宝石成了蒙古人的珍玩,就连菠萝蜜、椰子、石榴之类的水果也摆上蒙古人的餐桌。
而中国绸缎等纺织品、陶瓷(元青花)、金属制品、纸扎、乐器、书籍,则成了西亚、非洲最顶级的奢侈品。
大量的货物往来,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元朝发行的“纸钞”在东南亚成了一种通行的货币,颇有些“亚元”的意味。
《岛夷志略》中记载,在交(越南北部)、罗斛(泰国南部)、乌荼(印度奥里萨邦北部)等地,用交钞与当地货币折兑使用,并称“甚便民”。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元朝,但必须得承认元朝海外贸易的发展,至少有两点有赖于蒙古人。
首先,相比于农耕的汉族王朝总有种天下中心的思想,比较喜欢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啥也没有,自古以来就有贸易的诉求。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对海外贸易持鼓励态度(当然也是为了收税)。1278年(至元十五年),忽必烈在刚刚夺下福建后,就诏谕“诚能来朝,朕将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元史》卷10)
另外,蒙古帝国虽然分崩了五个帝国,互相之间看着有点别扭,但至少都在蒙古人统治之下,对于贸易往来都没什么限制。
而商人在蒙古各个汗廷中都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让联络中亚、阿拉伯、北非、欧洲商路更加通畅。
与此相对应,汉族政权很多时候,并不是贸易的能力,而是没有贸易的诉求。
平心而论,明朝郑和之所以能下西洋有赖元朝甚多,如果没有元朝培养的大量造船工匠、水员,以及海图航志,单凭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便开始的“禁海民不得私出海”召令,郑和就是想去,也不见得去得了。
但再好的势头也架不住蒙古人折腾,大概是海外贸易太赚钱了,很快就有蒙古势力从中上下其手。
首先就是朝廷对巨贾大商常借故夺其财利,而后又以放贷的方式参与其中。最后干脆在至元21年(1284年),废除了“细物出口十抽一;粗物出口十五抽一”的税制(这其实就是南宋的税制)。
代以官商分利制,“官自具船、给本(即所谓官本船),选人入蕃贸易”,所获赢利,官取其七,商得其三。(《元史》卷94)
但海洋贸易变数极多,朝廷实在难以控制,再加上官商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导致元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关禁海”。
虽然却有受到倭寇骚扰的原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倭患),但连续四次封关禁海,显然有内部利益无法平衡的因素,干脆采取了杀鸡取卵的解决方案。
但管理国家是个复杂的工作,不是砍脑袋这么痛快。封关禁海让原本是政府收入大头的市舶司,逐渐成了鸡肋,元朝本就冗员沉重、赤字累累的国家经济更加捉襟见肘。
元朝统治者最终决定,用滥印纸币(纸钞)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这成了放倒元朝的,最后一记闷棍。
1260年,忽必烈推行纸钞(中统交钞、中统元宝钞)时,元朝尚未建立。早期的纸钞,以丝绸、银为本位,以银两为单位,施行非常严格的银本位控制,纸钞币值非常坚挺。
取得江南后,南宋货币废止,元朝也以“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的比价,将南宋政府发行的会子,用中统钞如数收回,在整个中国境内统一了货币。
虽然,纸钞对元朝早期经济恢复,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严格执行纸币本位体系,导致纸钞滥发几乎成了惯例,宋、元、明皆是如此。
随着元朝财政亏空缺口不断扩大,金银准备金被大量挪用,导致纸钞的价值不断缩水。
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新发行的至元宝钞兑换旧币的汇率是一比五。这也就意味着不过短短20年,中统元宝钞的购买力已经贬至原来的五分之一。
1309年(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新颁行的至大银钞兑换至元宝钞的比例又是一比五。这时,忽必烈最早颁行的纸钞价值只有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
等到末代皇帝元顺帝时期,宰相脱脱再次推动经济改革,开闸放水狂印至正交钞(元朝最后一种纸钞),迅速导致全国性的恶性通货膨胀。
“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每锭50 贯),易斗粟不可得”,纸钞沦为废纸一张,百姓拒绝使用,经济倒退回以货易货的方式,“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元史·食货志》)
也该元朝倒霉,老天也过来添乱。相比于明末连年旱灾,元顺帝执政时,年年发水。
公元1344(元顺帝,至正四年)至1355(至正十五年)这11年里,黄河竟泛滥了9次。
为了疏导河患,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由于国家没有财力,赈灾时只能发放纸钞,导致民怨鼎沸。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网上曾有人感慨,当时脱脱提兵镇压红巾军,胜绩连连,不但擒杀芝麻李,还围殴张士诚于高邮城下。但元顺帝忌惮脱脱,罢其宰相位,革职流放云南,导致元朝再无复兴之望。
其实,国家玩到了这个地步,就是十个脱脱也没戏了。我从不相信,历史会有偶然性,尤其是当它运行在王朝命运转折点上的时候。
假如说,元顺帝嘎巴一下噎死了,换一个新皇帝上来,无限信任脱脱。那他就一定有能力扑灭全部红巾军起义,扭转元朝几十年来形成的冗员雍余,改变连年赤字的窘境吗?
其实,他在元朝最后一次货币改革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钱钞并行”),事实证明不过如此。
说到一个王朝的崩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专注于外敌、内斗、民变、天灾等方面,但一个历经弥久的王朝,这几件事时时都在发生,为何有时消弭于无形,而有时成了肘腋之患?其实,都是经济之手在暗中操弄。
曾有人在网上发问,如果将崇祯换成洪武,是不是明朝就不会亡国?居然还有人作答说:“肯定不会!如何,如何。”真是逗死我了!
以当时明朝经济凋敝程度,别说是一个朱洪武,就是十八罗汉来了也没戏,除非他能用手指头变出钱来。
不过以唐僧西天取经,被阿傩、伽叶两位尊者索要“人事”来说,佛祖来了,也够呛!
您都看到这儿,看在老布辛苦码字的份儿上,赏个关注呗!哈哈哈!
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好多。
作为元史专业博士,我一直不太想回答此类问题,因为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然而这个问题下面虽然有很多答案,但我看到大部分答得还不错的答案,就像看了某本教科书一样提到了三个原因。也许先后顺序不同,但大都提到了:因为皇位继承不稳定,因为不举行科举没有蒐罗汉人文士进入官僚集团,因为实行四等人制。
这几个原因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也是不完全的。甚至可以举出历史上的反例:
皇位继承不稳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辽、金也基本跟元朝类似,早期皇位继承极不稳定,中后期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但也不那么靠谱儿,经常有人跳出来争位,为了争夺皇位相互斗争甚至进入小规模战争(没有元朝的文明之争的战争范围那么大)。
不举行科举这个就有点不好说了,虽然元朝前期没有举行科举,但是知识分子还是有入仕途径的,以岁贡儒吏为主,吏员入仕为辅。文人进入中央官僚集团的比例虽然可能比金朝差点,但绝对比辽朝高多了。辽代也是从中期才举行科举不说,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科举的人只有小于五的个位数……
至于四等人制,已经有不少人说过元朝并没有明文政策规定四等人制。虽然根据征服先后顺序的不同,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几类,但与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相比,分类治理的程度差远了。即使是以汉化进程快、程度深出名的金朝,对“女真”和“汉人”的统治手段也是有差别的,金世宗时期要签军,唐括安礼进言:“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世宗说:“所谓一家者,皆一类也,女直、汉人,其实则二……可谓一类乎?”是很明白地把女真和汉人分为两类。
可以看出这三个现象在辽朝基本都存在,但是汉化如此不完全,分类治理如此严重,汉人入仕如此困难的辽朝,存在210年。金朝虽然做得比辽和元都好,但只存在120年,也没有长很多对不对?有没有感觉颠覆认知呢?
并不是说其他答案中提到的不是元朝持续时间短的原因,而是我觉得答案不应该如此简单。
因此在赞同其他答案提到的这几个原因的基础上,我还要补充几点。
首先,元朝是1271年才定立的国号,但实际上这个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是从1206年开始延续下来的。虽然元朝持续时间短,但蒙古人建立的这个政权并不算短,而是持续了165年,虽然还比不上辽、两宋、明、清,但已经远远超过了金朝的120年,与北宋长度持平。
此外,在元朝的98年寿命中,一共有11位皇帝,如果加上前四汗,则有15位皇帝,此外还有拖雷、脱列哥那和海迷失三人各摄政三五年,所以元朝的皇帝数量并不少。比辽(9位皇帝)、金(10位皇帝)、清(10位皇帝)都要多。
朝代的总长度短跟皇帝个人的寿命短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每一次帝位传承都有危机存在,政策也多半会大幅度改变。
个人觉得元朝与汉地融合不佳,也体现在皇帝本人的身体状况上。元朝这15位皇帝中有4位是死于非命,英宗在位不到3年被臣下所杀,天顺帝在位几个月战争失败不知所踪,明宗在位不到几个月被文宗害死。蒙哥在位8年然后死在战场上,一种观点认为是死于痢疾,勉强算非正常死亡。其他大多数都是病死的:窝阔台在位12年,贵由在位不到3年,成宗在位12年,武宗不到4年,仁宗8年,泰定帝不到5年,文宗13年,宁宗几个月。这么些人里,只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和顺帝在位时间超过了15年。
辽太祖在位19年,太宗20年,世宗4年(被杀),穆宗18年(被杀),景宗13年,圣宗49年,兴宗24年,道宗46年,天祚帝24年。
你看这能比吗?
辽朝统治的区域小,所以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元朝区域太大,所以出毛病的地方也就多了,这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呢?
我不是想说元朝皇帝身体不好或者元朝疆域太广是元朝短命的主要原因,而是想提醒大家,历史是非常复杂的,要尽量从多方面去思考。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比较大的一个朝代,却存活不足百年,这充分说明,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更适合打仗,适合打天下,而不适合坐天下,从其灭亡时间来看,算是一个短命王朝。
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历代王朝都重视人才,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就已经很成熟了,这种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元朝便直接荒废了。元朝存在的90多年里,一共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一共有一千多名文人被录取,不重视人才,便距离蛮夷更近一步。
元朝还有一个特别奇葩的皇子继承制度,以前的朝代,皇位继承者都是嫡长子,而嫡长子从尊卑长幼来看作为最正统的继承者,往往能够服众。而元朝,处于游牧民族保护幼子的传统,立幼子为继承者,这就使皇室内部纷争不断,元朝内斗就没停过。
而且,元朝把人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西域等少数民族、三等为女真各部、四等为汉人。而整个元朝,有百分之八十是汉人。朱元璋给元顺帝写信:“胡无百年之运,能顺天道,归我中国,故上策也。”不得民心,便不能长命,古今皆是如此。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蒙元起势时,部落氏族还处于十分落后的时代。而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早就确立并发展成熟。
玩过文明系列的都知道,这是差了整整一个时代啊。
这个时候,游牧民族天生的骁勇善战,使得他能够肆无忌惮的劫掠而且一抢一个准。
设想一下,你穷的叮当响,而周围的人都富得流油,但是你又打得过他,而且国家层面的杀人越货,叫什么?战争。
于是劫匪们越抢积极性越高,越抢越富有。最后就有了所谓的蒙古帝国。
当他们把能抢的都抢完以后,下面就是分赃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劫匪不多,而且随着抢劫行动人越来越少,财富随着抢劫越来越多,最后每一个参与者都过上了非常富有的生活。
而且,出于劫匪的简单思维,他们没有考虑怎么维持这笔财富,而是一味的消耗,他们把社会上的人分成四等,觉着这样就能让自己一直高高在上。
最后,时间长了,刚开始的那一代人死光之后,他们的下一代,即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而是还是很废柴的官富二代。
但是,他们唯一从父辈学来的,或者说,他们习惯的,就是自己高高在上。并认为这理所应当。
而这个时候,社会最底层的南人(汉人),饱经欺辱后开始奋起反击,对于这个时候的蒙古军队,一支靠昔日辉煌活着的军队,打仗简直不要太简单。
总结起来,蒙元先祖夺得了天下大面积的土地和财富,却并不知道怎么利用。就好像一个劫匪抢了银行,他能做的,也只是花钱,而不会赚钱。不需要太久,必然有花完的一天。
讲考研英语的朱伟说过一句话:物质屌丝一夜逆袭,精神屌丝永不翻身。
我觉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占地那么广,却在其曾经占领过的地区留不下哪怕一丝印记。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领土都比它小得多,但却在整个欧亚无处不可见中国的影子。
昔日蒙古越海打个小日本都能两次翻船,而明朝在短时间内,在其统治过的土地上,凭借其奴役过的最低等的南人,却可以创造下西洋的壮举。
成吉思汗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在位期间,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创建了世界最大版图的帝国。
1260年3月,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位。1271年正式建立北方的统一王朝——元朝。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弭平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数个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元朝初期打遍天下无敌手,最终为何被明朝打败?
1、是蒙古帝国称霸欧亚,而不是元朝称霸欧亚。元朝只是蒙古帝国中的拖雷汗国。
实际上自忽必烈建立元朝起,决定帝国以中原为重心就引起蒙古贵族诸多不满。内部大战持续30余年,海都之乱结束后,元朝与各汗国之间的互通使节仅代表国与国之间的宗藩关系,蒙古帝国已经名存实亡。
2、元末蒙古人久居中原远离草原,骑兵战斗力已大为下降,如同清朝后期的八旗子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元朝民族压迫严重,土地兼并程度极高,农民无地可种,恰逢天灾连年,黄河三决,徭役又重,流民四起,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明玉珍、朱元璋等趁势揭竿而起。
4、中国的汉文化有很强同化性,中原被蒙人占领,汉人心藏愤懑。而元朝统治者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造成“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等占据恢复中华的民族大义,汉民被逼瞬间爆发。
5、元朝不到100年时间里,皇帝7、8个,更换频繁,政权不稳。
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明太祖朱元璋写信给元顺帝,劝其归降大明,信中说,“胡无百年之运,能顺天道,归我中国,故上策也。”所谓胡运不过百年的出处正是这里,为什么元朝短短90多年就覆灭了呢?
洪武皇帝朱元璋
小编认为,元朝犯了以下三个错误,导致统治失去基础,最后彻底崩溃。
首先就是不开科举考试,不能把文化人吸纳进入统治体系。
元朝统治期间,前后一共不过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这样的录取人数相对于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实在是极其稀少,因此很多读书人都始终游离于元朝政权之外。习惯于马上得天下的蒙古人没有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统治能力之低可想而见。
贡院放榜图
其次,没有一个可靠的皇位继承人制度,皇位继承陷入混乱。
皇位继承,是古代王朝的大事。与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蒙古的习俗是“幼子守灶”,也就是把父亲的绝大部分基业传给最小的儿子。这样的继承制在草原上游牧时比较有用,可以保护最小的儿子能够独立。但在家大业大的时候,就会成为隐患,成吉思汗死了以后,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但是幼子拖雷却继承了成吉思汗绝大部分的兵力。等窝阔台死后,拖雷家族依靠雄厚的力量推翻了窝阔台家族的统治,也成为后来蒙古内战的根源之一。
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依然没有解决皇位继承制,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间,元朝居然先后有十位皇帝,如此动荡的王朝,自然会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内斗。而且每次内乱,死的最多的都是争皇位精锐禁军,对战斗力的伤害可见一斑。
后来一直到了元末大起义以及朱元璋北伐时期,元朝内部还在陷于内斗,真是不作死不会死。
最后,元朝把汉人列入最低等级的贱民。
元朝统治之初,就将全国老百姓分为四等人。其中,蒙古人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则为二等“色目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等为三等的“汉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则不均为“南人”。
最后,元朝的统治正是被来自南方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所以实际上就是“南人起义”。所以元朝一开始就犯了个错误,将人口最庞大的整个群体都定义为“四等人”。
几百年后,满清统治者正是因为吸取了元朝的教训,通过开科举、定继承人、强制剃发等措施,才一直维持到1911年,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波涛中,被彻底推翻。
每个王朝末年,都有必亡之势,这是无法改变的,而元朝身为大一统政权,寿命确实有些短促,如果只算他真正灭亡南宋,统一的年份就只有90年。
元朝灭亡大致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元朝上层的统治阶级皇位争夺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元英宗硕德八剌于南坡之变被刺杀后,皇位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元文宗图贴睦尔与天顺帝阿剌吉八在各自势力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席卷了整个北方,统治阶级内讧的加剧,导致社会极其动荡,此时再加之自然灾害,元朝已经露出灭亡的苗头。
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存在,且愈演愈烈。
首先,我来说说民族矛盾。尽管在《元史》上并没有四等人制的相关记载,但是在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族群中,关于官吏任用、科举和待遇确实有不平等的规定。这在《元史》和《元典章》也是多有记载的。
我就举一个例子,元朝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在政治方面却有多方面的防制措施,就如其就三令五申的规定严禁汉人、南人、女真人、契丹人充当地方上的达鲁花赤一职,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可以充当。请看《元典章·第九·吏部卷三·有姓达鲁花赤革去》。
各投下多是汉儿、契丹、女真做蒙古人的名字,充达鲁花赤。今后委付蒙古人者。若无呵,于有根脚色目人内选用。
而元朝确实实行过很多激化民族矛盾的政策,就如停止科举,在法律上禁止汉人持有兵器。在明代叶子奇所写的《草木子》中就说元朝的国策是“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此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元朝的民族矛盾。
再来看看阶级矛盾。就比如说江南,忽必烈在平定了江南之后,原封不动的保留了那些大地主的土田和租佃制度。由于元朝的对江南大地主的宽容,他们还集中了更多的土地。江南大地主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史书上也有体现。请看《元典章·户部卷十·科添二分税粮》。
更田多富户没,一年有收三二十万石租子的,占着三二千佃户,不纳系官差发,他每佃户身上要的租子重,纳的官粮轻。
而地主占用了大量佃农后,余下自耕农命运也是非常悲惨的,变成了赋役的主要承担者。而那些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地主对佃农随意加派奴役。见《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卷十九·禁主户典卖佃户老小》。
主家科派,其害甚于官司差发。若地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俾使,或为妻妾。
以上史料都反应出了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三、元朝统治阶级完全腐化,吏治持续败坏。
关于元朝统治阶级晚期的腐朽奢靡,史料上真可谓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我就举一例,元朝皇帝迷信藏传佛教,在佛事上的浪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寺院的财产也到达惊人的程度。这在赵翼写的《陔余丛考·元时崇奉释教之滥》有过记录。
此财产之富,虽藩王国戚不及也。
而其认为元朝崇奉藏传佛教也是导致元亡的原因之一。
说者谓元之天下半亡于僧,可为烱鉴云。
随着统治阶级的腐化,地方吏治也是相当败坏,在元朝末年,贪污腐败现象达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明代叶子奇的《草木子》中就记载了花样繁多的行贿项目,所谓“漫不知忠君爱民为何事也”。大家自看史料,我就不举例了。附图。
第四、元朝纸钞制度的失败和修黄河成为了元朝灭亡的导火索。
元朝纸钞制度曾经在元初的时候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到元朝末年已经败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统治者为了挽救财政危机,无节制的大量印刷新钞,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而至正十年,治河期间,征发了15万民夫,官府给得交钞根本就是形同废纸。高强度得劳役直接逼迫民工们造反。
以上四点才是元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前三点是主要原因,而最后一点是直接原因。
元代立国不足百年,就是胡虏无百年国运。可以说,是蒙古的民族政策决定的,人为的将各族分为四等,压榨其他民族是元朝最大的失败。
元代为何不足百年,大清却200多年,最关键一点是民族的政策的不同,元代把自己当客人,大清把自己当主人,大清是满汉一体,元代把自己当客人。汉人是最下等的。再一点就是没有汉化,彻底排斥汉化,元代皇室实在难以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做官,专门读书的这样的人,以劣币代替良币。只能代替一时,但最终只有失败。
元代没有文字狱,不是元代开放,而是他根本不会去做,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根本没有主流思想体制和引导,由于思想上的开放。元朝在文化上相对宽松,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这恰恰是元代文化思想落后的体现。
文化思想的落后,民族政策的分级,军事上的无限膨胀,对中国(姑且这样说)的不依附。导致不足百年而亡国,但大清却吸取了这一系列的教训。采取了与元代截然不同的政策。所以才能有200多年的国运。
从问题表述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金朝1234年就灭亡了。从这时起,蒙古逐渐开始建立对中原、华北的统治。1351年黄河泛滥、红巾军起义之后,元廷开始受到挑战。但在1355年脱脱死之前,元廷并没有到土崩瓦解的地步。甚至,即使到了1357年及以后,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元军将领仍然可以展开有效的军事行动——尽管,这些将领往往各自为政。梳理这些事件是为了说明,大体从1235年左右到1360年,蒙元基本维系着对中国北方的统治,这就有125年的时间了。
换句话说,作为统一的元朝,时间并不长——从1279到1368确实只有89年的时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蒙元对于辽金故地的统治时间,则稍长一些。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90年还是125年,都不能算短。古人寿命不长,如果30年算一代人,90年就意味着三代人的时间,125年则有四代人之久。历史上,西晋的短暂统一,从280年灭吴到311年永嘉之乱,西晋统治北方的时间其实只有31年。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524年发生六镇兵变,这之间其实也只有30年的时间。这其中虽然不乏偶然的因素,但也更直接地反映出西晋、北魏的深层问题,如中央与地方的消长,对边陲势力控制力的衰减等等。
蒙元维系百年左右,应该视为实现了相对比较长的统治。当然,这不是说蒙元的统治没有问题——某种意义上,任何统治都有问题。只是有一些蒙元弊政,其实是现代夸大的结果,比如所谓的四等人制度,在有元一代并不是成文的制度。
于是,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元朝无法度过1350年代开始统治危机?为什么有效统治中原百二十年之久的蒙元至此就土崩瓦解了?
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元廷的经济政策一直比较混乱,中亚、色目人与东亚契丹、汉人对于税收等统治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分歧。而蒙古统治者对此一直缺少深入的认识。进入十四世纪以后,乱发纸币、铜钱流失及贵金属的囤积造成了整个经济格局的紊乱,使得国家面临财政危机的时候,无法通过宏观调控实施自救。其次,黄河也是关系到北方政权命运的根本问题。金蒙战争时期,黄河就对女真政权构成了相当的挑战。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于华北水利缺少长久的规划,积弊渐深之后,元政权缺少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政治经验来应对由此产生的危机。另外,元军战力下降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再强大的任何事物都有弱点,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蒙古虽然彰显的很强大,主要是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一群文官瞎咧咧导致。
后期之所以被暴打主要有一下原因:
一、和平时期蒙古军队的腐化堕落,导致战斗力丧失;
二、皇帝更替频繁,年纪弱小,说明皇族体系已经弱化;
三、民族政策不公,没有充分利用好汉族的力量;
四、汉民族的反抗高度统一,处处烽火揭竿而起,元朝已经陷入战争的汪洋;
五、汉民族得到统一领导,主战思想高度统一。
元代无名氏有首《醉太平》是这么写的“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这首词写得很好,以元代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写出了元末的混乱局面,也基本上道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
直接导致元朝灭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黄河改道造成的洪灾,一个是至正年间滥发纸币造成的经济崩溃,而非民族问题。元末,黄河泛滥成灾,给黄河流域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元顺帝启用贾鲁治理黄河,工程历时190天,动用民夫20多万,耗资无数。虽然元朝最终把黄河治理好了,但期间贪腐问题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元朝竟然饮鸩止渴滥发纸币,把经济彻底搞垮了。最终百万红巾军起义,元朝90多年统治崩溃。
当然,元朝之所以短命还有其他原因。最重要的是蒙古人擅长武力征服,但疏于治理天下。论打仗,当时的蒙古人像开挂一样。但他们的治国水平就实在不敢恭维。一个是政变频繁,元朝在中后期的70多年时间内竟然换了十个皇帝,这和他们的民族习惯有很大关系,自然严重影响政权稳定性。二是民族政策。四等人,高压迫,出问题是迟早的。三是没有融入中华文明。元朝的蒙古族在文化习俗上有很强的独立性,90多年没有多少改变,他们就像住旅店的客人一样。所以退到草原后,很快又像原来一样骑着骏马挥舞着套马杆喝着马奶酒。清朝的满族就和他们不一样了,他们的生活早已经“汉化”了,所以才能维持将近300年的统治。
但如果没有元末的治理黄河和滥发纸币,我估计元朝统治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这两块石头把元朝老百姓压的实在是喘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