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爷大都很光鲜,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直过得很苦逼的王爷?
万历皇帝朱翊钧,一辈子有8个儿子,其中长子朱常洛做了皇帝,还有3个儿子全都早夭。其余4个儿子做了王爷,这4个王爷里,除了老七桂王朱常瀛以外,其余几个的结局,那叫一个凄惨。
没办法,谁让他们是亡国时期的王爷呢?和平时期的王爷,全都是光鲜亮丽的生活。可王国时期的王爷,却成了众矢之的。
一、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禄寿汤。
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喜欢的儿子,并不是长子朱常洛。因为他嫌弃朱常洛是宫女所生,所以他更喜欢郑贵妃生的三儿子朱常洵。
很长一段时间里,朱翊钧都想要把朱常洵给立为太子,可惜总是遭到群臣反对。因为群臣认为必须要立长不立幼,有朱常洛在,就不能立朱常洵。
为此君臣之间僵持了很多年。等到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朱翊钧选择认命,将朱常洵封为福王。不过封地很特别,在富饶的洛阳。
虽然被封为了福王,但是朱常洵迟迟没有去就藩,为啥?因为他和老妈郑贵妃,都还觉得自己有继位的希望,因此他在京城逗留了十多年。
一直到万历四十二年,这事儿实在是办不成了,福王朱常洵才选择去洛阳做一个富裕的王爷。那么福王朱常洵到底多富裕呢?
朱常洵大婚的时候,明廷不仅给他价值闹了奢华的府邸,而且光办婚礼的钱,就多达30多万两白银。朱常洵去封地前,万历皇帝也给了他4万两银子,还有2万顷良田。
此外四川、洛阳等地的盐茶税也都被朱常洵收归己有。当李自成来到朱常洵府邸以后,搬出来的钱财有数千辆车之多,搬了好几天才搬完,可以说是朱常洵间接地支援了李自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攻入洛阳的时候,朱常洵已经有55岁了。当时他已经胖到走不动路了,需要几个人扶着才能走。
李自成一看,好家伙,这不是一头大肥猪嘛!因此李自成将朱常洵扔进了一口大锅之中,再加上了一点其他作料,做成了一锅福禄寿汤,让起义军们一起喝了。不过福王朱常洵活着的时候,那日子是很潇洒的,只有去世之前,才尝到了痛苦的滋味。
二、端王朱常浩。
朱常浩是朱翊钧的第五个儿子,这哥们是个非常贪财的家伙。虽然到了25岁他还没有结婚,但是朱常浩每天都跑去户部索取自己大婚的费用。
拿到了钱以后,他还总说不够。很多人就奇怪了,你咋还不结婚呢?原来朱常浩是个信佛的人,所以他不喜欢女人。
我真的服,难道佛教你不喜欢女人,没有教你不贪财吗?朱常浩到了封地汉中以后,开始增加当地百姓们的负担,增加了各种特殊的税收,老百姓苦不堪言。
李自成在1643年击败了孙传庭以后,攻占了西安。此后分派大军攻占陕西的各处要地,身在汉中的朱常浩,自然是非常紧张的。
常浩在宫中,衣服礼秩降等,好佛不近女色。及寇逼秦中,将吏不能救,乞师于蜀。总兵官侯良柱援之, 遂奔重庆。陇西士大夫多挈家以从。十七年,张献忠陷重庆,被执,遇害。时天无云而雷者三,从死者甚众。---《明史》
因此他立刻带着大量钞票逃到四川去避难,结果万万没想到,第二年张献忠又攻破了重庆直奔四川而来。
朱常浩无可奈何,只好选择投降了张献忠。最终朱常浩全家老小和随从官员,全部都被张献忠给斩杀了。
三、惠王朱常润。
朱常润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第六个儿子,这哥们和自己的哥哥朱常浩有点类似,也都是比较信奉佛教的。
他在京城住了很多年,一直到崇祯皇帝继位以后,才到荆州就藩。10年以后,张献忠跑到了荆州地区兴风作浪,这可把朱常润给吓坏了。
于是这哥们带着一家老小四处逃窜,居无定所,日子非常不好过。虽然有人打算将朱常润立为监国,可惜因为这哥们不是个管事儿的人,整天念佛,所以大家也就放弃了这种想法。
等到多铎的大军攻占江南的时候,朱常润便跟着其他王爷一样,一起投降了清朝。朱常润到了京城立刻表示自己不问世事,就想念佛,无非是为了苟活下来。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再破夷陵、荆门,常润走湘潭,自成入荆州据之。常润之渡湘也,遇风于陵阳矶,宫人多漂没,身仅以免,就吉王于长沙。十六年八月,张献忠陷长沙,常润走衡州,就桂王。衡州继陷,与吉王、桂王走永州。巡按御史刘熙祚遣人护三王入广西,以身当贼。永州陷,熙祚死之。---《明史》
结果清廷压根就不理他,万历皇帝的儿子,这种货色要是活在世上,那清朝的皇帝睡觉都睡不安稳。不久之后,朱常润便跟其他10个老朱家的王爷,一同被清廷斩杀。
四、桂王朱常瀛。
桂王朱常瀛是朱翊钧的第七个儿子,在崇祯登基时前往湖南衡阳就藩。这位桂王朱常瀛有点倒霉,比如说他的桂王府,刚建成两年,就坍塌了,还压死了6名女子。这要放在现在,绝对是豆腐渣工程,需要一查到底,毕竟属于重大事故了。
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以后,李自成灭了大明王朝。这个时候张献忠也在浑水摸鱼,带着大军从武汉直奔湖南而来。其中就占了桂王朱常瀛所在的衡阳。
毕竟衡阳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这里是有常备军的。张献忠重点打击的就是衡阳,因此朱常瀛可以说是相当倒霉。
在抵挡不住的情况下,朱常瀛和他的大儿子朱由楥都被吓出了一身病,完全无法指挥战斗。在这种情况下,朱常瀛的另一个儿子朱由榔才把父兄带出了衡阳城。
他们一路南逃,从衡阳到永州,再到广西梧州。这一路上把本就身体不好的朱常瀛给活活累垮了,到了梧州后不久,朱常瀛就病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常瀛的儿子朱由榔,后来成为了南明的永历皇帝,也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可怜最后他也被吴三桂从缅甸弄回来在滇池边杀掉了。
总结:明朝末年老朱家的王爷日子都不好过。
朱元璋喜欢搞分封制,因此他们老朱家的王爷是特别多的。姓朱在大明276年的时间里,那是令人自豪的一件事。
不过很可惜的是,等到大明朝灭亡的时候,姓朱就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清廷和农民军都会认为你是朱明王朝的后裔,从而对你痛下杀手。
因此明朝灭亡时期的朱家王爷,那日子是相当不好过的。对手只给了他们两条路,要么逃跑,要么被灭。很显然,他们跑不快。
参考资料:《明史》
历史上的王爷一般都是政治的牺牲品,但是如果能够不参与政治,自由自在的做个没有威胁的王爷,也还是没有什么危险的。然而如果什么事情都不问,也没有什么权势的话,那么就会被别人欺负的体无完肤。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非常苦逼的王爷,不但守不住自己的结发妻子,被亲姑姑处死,后来娶了自己的表妹,还要一直忍受她不停地给自己戴绿帽子,关键是这事还没法往外说,他自己也管不了。而这位王爷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暨。
武攸暨是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天授年间,武则天封武士让为楚王,封武攸暨为千乘郡王。赐爵实封三百户。并且将她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嫁给他,当然了他是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这个太平公主在历史上很有名,当然不是什么美名,大部分都是骂名。太平公主和南朝时期的山阴公主一样,都是以淫恣之名在历史上盛传的。虽然太平公主没有山阴公主那么明目张胆,但她私下里养面首,也都是当时人尽皆知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一般都是父母看到女儿长大了,忙活着给女儿找个好婆家。然而太平公主第一次的婚姻还是她自己开口的。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饰在唐高宗和武后面前跳舞,唐高宗和武后笑着问她:“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这样?”她回答说:“将它赐给驸马可以吗?”唐高宗知道太平公主的意思,于是她挑选驸马。
太平公主第一次嫁给了薛绍,薛绍是唐高宗的外甥,也是太平公主的表哥,然而不久后薛绍因为牵连到李冲谋反的案子中,武则天将其“杖一百,饿死于狱"。当时太平公主正怀着第四个孩子,武则天不忍心太平公主年纪轻轻就守寡,两年后就把太平公主嫁给了武攸暨。
其实这薛绍还算幸运,起码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安分守己,并未有不轨事件传出。然而武攸暨就很苦逼了,同样是太平公主的表哥,他的头上不仅一直被绿光环绕,同时武则天为了让太平公主嫁给他,还处死了他的妻子。
据说当时武攸暨本有一位恩爱的结发妻子,可太平公主不肯“二女侍一夫”,而且那时候长幼有序,先进门的为妻,后进门的为妾,太平公主也不愿意做小,于是武则天就捏造了一个罪名,把武攸暨的妻子处死,这才让太平公主嫁给了他。
而太平公主看到这个表哥这么好欺负,连妻子被杀都没有吭半点声,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再加上太平公主嫁武攸暨两个月后,武则天就登基了,她也就更加张扬了。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甚至还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张昌宗进献给了母亲武则天。
其实武攸暨和太平公主的婚姻就是一个悲剧,本就是名不符实的婚姻,只是在世人面前做做样子罢了。也就好在这是个名不符实的婚姻,两人才没有在政治上走在一起。武攸暨死于太平公主之前,是病死的。他死后第二年,太平公主因谋反被李隆基赐死,武攸暨的墓也由此被毁了。
仔细想想武攸暨这个人也挺苦逼的,结发妻子被姑姑逼死,娶了个表妹还一直被绿,甚至还因为这一段名不符实的婚姻被牵连,死后墓地还要被毁,估计历史没有比他更苦逼的王爷了。
有些是特别作的人,守着金山银山,拥有崇高的地位,但自己把自己作成一个拉洋车的车夫,虽然得意过,但之后过得很苦逼,这人就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从名字克勤便可看出此人是多么的勤劳啊,只要花些钱就能让其拉几条街。
而他为何沦落到这一步呢,其实还是其太败家了,而且败家速度其他王爷拍马不及,算的上败家界排名前几的人了,他是第17代克勤郡王,还不是一般王爷,地位极其的尊贵,晚清贵族的臭毛病他都有,清朝灭亡后每年的俸禄也没了,大多数王爷都是变卖古董凑生活,而他是连王府一并卖了,卖的两万银元,两年挥霍一空,之后只能拉黄包车为生,说起来都很苦逼。
历史上的王爷们,大多都只是表面光鲜罢了,对于他们这些皇亲而言,苦逼恐怕才是常态,别以为有王爵的头衔,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最容易被皇帝惦记上的就是这些王爷们。
宗室的王爷们很难真正过得风光,也就只有在汉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王爷们属于一方诸侯,有自行管理封地的权力,算是过得比较光鲜的,但是在这之后,皇帝们逐渐意识到宗室和皇权之间微妙的关系,王爷们可能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威胁后,王爷们的好日子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但即便在汉朝初期,这些在地方手握重兵,掌管着生杀大权的王爷们,也没有几个能得善终,在七国之乱后,吴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兵败被杀,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兵败自杀,很多人只能看到这些王爷们表面上过得风光,却很少看到王爵这个封号背后暗藏的危机。
朱棣在靖难之役前,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明初的王爷们也是很有权势的,但朱标死后,他们这些王爷的日子过得就有点苦逼了,本来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在儿子中选个继承人,大家相安无事也好,但朱元璋执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要传位给朱允炆。
这其实也符合礼法,但这就让原本挺平衡的政治关系被打破了,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把蓝玉给弄死了,但他却忽视了对朱允炆的威胁,可能不只是来自外姓的重臣,自己这些手握重兵的儿子们,也可能成为朱允炆皇权的威胁。
朱棣,朱权这些人,不敢造朱元璋的反的,但是朱允炆不是朱元璋,在宗室里没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叔叔们手握重兵,皇位如坐针毡,所以朱允炆一上台就开始搞削藩,禁止朱棣等人入京悼念朱元璋。
朱允炆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朱棣等人也感觉到风向变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也曾制定了一些规定限制藩王们的权力,不允许亲王之间互相往来,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位藩王入京朝贺,但从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他定的这些规则显然没有起到作用。
朱允炆继位后,一年内削藩五王,这直接导致了藩王势力和朝廷的决裂,其实这些王爷们顶多就是生活作风不太好,并没有实质的谋反证据,朱允炆主要是借削这些势力较弱的藩王,来试探下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的反应,因为这两王势力最大,手握重兵。
对朱棣,朱权这些王爷来说,正是人在家中,祸从天上来。连傻子都能看出来,接下来就该轮到朱棣倒霉了,可以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被朱允炆逼的,最后朱允炆的政权倒台了,朱棣登基,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明朝宗室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王爷们逐渐被解除了兵权,但在俸禄上的待遇却更加优厚了,至少性命无忧了。
要找一个一直过得很苦逼的王爷,那么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三子,吴王朱允熥绝对算得上,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连着悲剧。
刚刚出生,生母就去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也病死;本来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却让自己哥哥拿走;亲叔叔又起兵造反,搞得王爷也当不成,被废为庶人,最后死得不明不白。
悲剧一:出生时母亲去世
朱允熥在洪武十一年(1378)出生,在朱标的儿子中排行第三,大哥朱雄英是朱元璋的长孙,但在洪武十五年(1382)八岁的时候就死了,后来追封虞王。
二哥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比朱允熥大一岁。
朱允熥下边还有两个弟弟,老四朱允熞、老五朱允熙。
朱雄英与朱允熥是一母所生,生母朱标元妃常氏,常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女儿,朱元璋亲自册封为皇太子妃。
但这位常氏在生下朱允熥之后,估计因为产后的其他病症,很快就去世,可怜的朱允熥一出生就没了娘!生母这一死,还把他日后继承皇位的机会都带走了。
悲剧二:失去继承资格
生母虽然早死,但朱允熥毕竟是嫡次子,在长兄朱雄英早夭的情况下,皇位名正言顺应该由他来继承。
二哥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只是朱标的次妃,父亲太常寺卿吕本是投明的元臣,家族地位无法与常氏相提并论。吕本祖上倒是比较有名,就是宋末守卫襄阳,最后降元的吕文焕。
吕氏在常氏死后被扶正,成为太子的继妃,东宫的新女主人,原本的庶子朱允炆也因此升了一级,成为嫡子。
但是朱允炆出生的时候还是庶子,母亲一扶正,就成了嫡子?这肯定是不妥当的。
朱标如果顺利继位,立太子的时候嫡庶问题估计就要和文官集团扯一阵皮。但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病死,朱元璋悲痛之余,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嫡庶已经不是最关键的考虑。
朱元璋考虑了大半年,越过朱允熥,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同时为了让朱允炆登基之后可以牢牢掌握权力,洪武二十六年(1393)开始大办蓝玉案,大力打击仅剩的功臣元勋。
蓝玉案也牵连到了常氏家族,可见朱允熥有这个功臣权贵外家绝非好事。朱元璋担心本来已经盘根错节,互相联姻的功臣家族借外戚的身份进一步坐大。朱允炆因为母家地位不显,反而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他把自己几个弟弟都封王,其中朱允熥封为吴王,建藩杭州。
“吴王”这个爵位在明朝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朱元璋称帝前当过吴国公与吴王,“吴”和“明”更是当年两个候选国号之一。因为出过皇帝,“吴王”实非臣下所能接受。
浙江杭州一带是朝廷财赋重地,除了朱允熥,明朝在之前或者之后,都没有在江南一带封过其他亲王。可见朱允熥所受的待遇,实在其他藩王之上,估计是兄长对他没有得到皇位的补偿。
但吴王朱允熥还没有就藩,四叔朱棣就造反了……
悲剧三:亲叔叔起兵造反,亲王也做不成
朱允炆继位后急于削藩,逼得四叔朱棣起兵造反,太子朱标一家团灭,朱允炆不见踪影,但朱允熥与几个弟弟都被抓住。
朱棣对这几个侄子怎会放心?朱允熥先被降封为广泽王,贬去福建漳州,还没到福建又被召还,随便安了“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的罪名,废为庶人。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搞了一出“建文君”,硬说蜀王朱椿的儿子崇阳王朱悦燇是建文帝,要拥戴他重登皇位。这骚操作把朱悦燇与朱椿都吓得不轻,朱椿密报朱棣,朱棣派军队把朱橞带到京城废为庶人。
这件事虽然平定,但提醒了朱棣,还留着建文帝的兄弟始终是一个祸患,在同一年,朱允熥暴卒,年仅39岁。
到了朱棣的曾孙明英宗复位,英宗被自己弟弟代宗软禁了七年,所以对一直圈禁在宫内的建文帝亲属比较同情,重登皇位后下令释放建文子孙。在明英宗实录里提到“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一十八名”,当时朱允熥早就死了,吴庶人很可能是他的子孙,但具体叫什么名字就失考了。
清兵入关之后的南明弘光元年,为了笼络人心,弘光帝朱由崧为建文亲属平反,朱允熥被废两百余年的吴王也被恢复,谥为悼王。隆武帝朱聿键再谥为哀王。
历史上一直过得很苦逼的王爷有:西汉发动叛乱、结果全部兵败身死的七位诸侯王,西汉废太子临江王刘荣,西晋齐王司马攸、西晋发动叛乱的八位诸侯王、惨死于毒后贾南风之手的两位诸侯王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北齐赵郡王高叡、任城王高湝、琅琊王高俨、兰陵王高长恭、末代皇帝也是北齐安德王高延宗,隋文帝三个儿子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唐朝宗笔江夏王李道宗、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四子魏王泰,唐太宗之孙、吴王李恪长子成王李千里和他的儿子天水郡王李禧、唐中宗四位儿子,其中悲惨太子有两位分别是李重润和李重俊、还有废帝温王李重茂、谯王李重福,唐玄宗长子废太子李瑛、五子光王李琚、六子鄂王李瑶、十八子寿王李瑁,唐肃宗三子建宁王李琰,北宋秦王赵德芳、明太祖十七子宁王朱权、明太祖之孙吴王朱允熥、福王朱常洵、瑞王朱常洛、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清朝礼亲王代善、武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豪格、廉亲王胤禩、恭亲王奕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