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斩首时周围老百姓拍手叫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原因

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斩首时周围老百姓拍手叫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点赞1、陇南市 网友:拟墨画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愚民而已。

中国传统儒教文化,是被独裁统治者篡改儒家文化后的产物。

儒教文化的核心,就是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自私懦弱,不敢反抗。

大家注意,中国历朝历代,基本只要老百姓有口饭吃,就没有人去闹事造反,哪怕被官府欺压的不成样子。

《红楼梦》中,荣国府当家贾赦看中了一个叫做石呆子的几把扇子,但后者不愿意卖。

官员贾雨村为了拍马屁,就谎称石呆子拖欠了官银,将他抓起来,把扇子全部抢走。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石呆子自尽而死。

大家看看,石呆子被整成这样,而且已经抱着自尽的决心了,为什么不杀了贾雨村和贾赦,然后再死?

说通俗点,石呆子没有敢和官员以及权贵富豪拼命的胆量。

戊戌六君子的变法,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当时甲午战争刚刚打输,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所规定的赔款,为当时日本国家预算8000万日元的4倍强,相当于3亿6000万日元以上的银两。

同时,台湾也被割让出去。

这些巨额的赔款,全部转移到老百姓的头上,人民穷困不堪。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似乎应该支持变法改革。

然而,戊戌六君子被杀时,老百姓却齐声叫好。

为啥?

愚民们是没有思想的,他们有的只是灌输给他们的思想。

满清朝廷所有的宣传和灌输策略只有一个,朝廷永远是对的,和朝廷作对不但自己死路一条还会殃及亲友。

以上这些并不仅仅是通过各种严刑酷法实现,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洗脑,从思想上瓦解老百姓的反抗意识和团结精神。

这种老百姓就像绵羊一样容易统治,随便被欺负也不会抵抗,甚至发展到根本不敢关心国家大事,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无论有多不合理。

最终就变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也就是一群强盗绑架了一群人质。强盗威胁人质,说他们是命运共同体,一旦强盗被警察打死,死前就会将人质全部杀掉。

所以,在警方解救人质时,人质不但不协助警察,反而帮助随时可以杀死他们的强盗。

这样的民族是没什么希望的,因为太软弱,太无能。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和英军开战,傍边老百姓默然旁观,认为和自己无关。直到英军在三元里抢劫、掘墓、调戏妇女,老百姓自己利益被侵犯,这才群起而攻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不但编组了广东苦力团作战,当时在天津驻扎时当地老百姓蜂拥来出售食物给敌人。

甚至到了抗战时期,华北很多县城只有三四十个鬼子驻守,而县城往往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就是冲上去让鬼子杀,也得把这三四十个鬼子活活累死。

迟浩田将军曾说: 抗日期间,七八个鬼子扛着太阳旗来扫荡,,他老家一个县城三四万军民在跑反。

戊戌六君子被杀时,民众叫好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朝廷告诉他们这是反贼。

如果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喊冤,自己也可能被当做他们一伙,连带倒霉。

封建专制的恐怖,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的。愚民们的行为,也很容易理解,他们本能的同满清朝廷保持一致,以避免惹祸上身。

同时,愚昧让他们无法理解戊戌六君子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是莫名其妙。

我们为什么说民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于我们利用了西方比较先进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改变了部分民众的思想。

孙中山为什么伟大?最主要的是他的思想,从精神上解放了部分中国人民。

当年黄埔系军人北伐,实力薄弱,武装低劣,兵力稀少,却能打败百万北洋军阀部队。

为啥?

因为黄埔军人是有信念和知识的新一代军人。

也就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至少是部分人民的思想解放,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马列主义,肯定比封建思想要先进百倍。

所以,这才有14年抗战,中国最后的获胜。

点赞2、宁波市 网友:少妇杀手

不仅有拍手叫好的,估计扔烂菜叶子的也不少……因为当时围观的大多数人,真的觉得这几个人该杀。

一个百日维新,103天的时间,一共发出去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而且,这些都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变革举措,大多没有经过讨论和论证,直接发下去执行。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基层官员,平时就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忽然之间天天有改革命令,别说执行了,看都看蒙圈了……

其实对于社会各阶层来说,清末虽然腐败,但是人们都钻进了一个利益体系,各自取利,铁板一块。一旦变革,旧的利益关系崩塌,大家都不愿意看到。


举个例子,废科举。

忽然之间废科举,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不了的。科举对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绝对不是八股文这么简单。

首先,科举承载了底层老百姓唯一的“翻身梦”。

在封建时代,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人身上的阶级标签是很明显的。底层人民想要翻身,除了立战功,只能考科举。

科举并非一般人想的,只有考状元才能翻身。就算是你拿了个最基础的秀才称号,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钱粮“补贴”,可以继续读书。而且,见了县官可以不跪,一般案子不受刑……这就等于高人一等了。

(范进中举生动的表现了科举的力量)

如果能考个举人,那就更了不得了。不纳税不徭役,和官员平等交往,甚至会被推荐为基层小官。

附近的农民和小生意人,甚至会拖家带口的前来,献上自己的积蓄,当佣人当帮工。因为攀附上举人,一般的衙门官吏就不会再来盘剥他们了。

这还仅仅是秀才举人,要是进京赶考弄个名次,一辈子的命运就改变了。

所以,普通人都盼着通过科举过上好日子呢!这忽然间废了科举,读书人怎么办?穷人怎么办?地方上的豪绅士族,也会着重培养自己的后代,通过科举继续延续自己家族的影响力,没了科举他们也疯……

当然,不是说不能废科举,只是说这事儿来的有点猛,大多数人一时间无法接受。


再比如说刑场上围观群众的主力,都是京城的贩夫走卒,普通民众。

他们已经很稳定的依附于依附于八旗子弟、权贵阶层。戊戌变法中的消减军饷、裁减绿营、撤销通政司等六个衙门……这些举措自然是改革社会弊端,但是直接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京城一家丝绸铺的伙计,本来每月都要往某些八旗子弟家送货,能赚不少钱。忽然有一天,人家不订货了,自然直接影响到你的收入。对于那时候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小老百姓,这可是个沉重打击。

(清末老照片)

再比如变法要破除迷信,把许多城乡的祠堂和庙宇,都改成新式学堂。咱们现在不迷信觉得是好事情,但是想想那个时代,有几个不迷信的?把祠堂庙宇都废了,一时间是接受不了的。

其实变法的内容都是好的,都是先进的,只是太过于着急,当时的普通百姓根本理解不了。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网络,普通百信得到的信息很少,朝廷都认定变法的那些是“坏人”,老百姓能知道什么?拍手叫好,扔菜叶子很正常。

变法不容易,维新派太着急。

点赞3、北海市 网友:初春旖旎

第一,这是庸众的惯常,不止六君子,而是历史上一贯如此。岳飞被杀时,老百姓也是拍手叫好。岳飞被宋孝宗平反前,一直是投敌卖国的代名词。岳飞被平反后,成为民间爱国忠君的传说。明末,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杀后,老百姓争着抢着吃他的肉。谭嗣同等六君子菜市口被杀,老百姓往他们身上吐口水扔菜叶子。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忠君就是爱国,愚民教育十分成功。老百姓信奉朝廷,深入骨髓。杀君子,老百姓叫好,为君子平反,老百姓也叫好。

第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放在历史长河可能有一些道理,适用拉长的历史。此时此刻,彼时彼刻,被信息不对称和偏见无知蒙蔽是常态。乌合之众热衷于盲从。

第四,让信息充分流动,让老百姓不受一种声音蒙蔽,是群众擦亮眼睛、耳聪目明的前置条件。获取信息不能多渠道多样化,老百姓很难不当愚民。

点赞4、白银市 网友:沧笙踏歌

六君子被斩首之时百姓纷纷叫好的画面,就算放在今天,也依旧如此。这就是国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特色。

鲁迅先生曾痛斥国人的这种劣根性,但很遗憾,这种劣根性一直延续,从未改变。

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尽管在今天看来是力图冲破阻碍,剔除顽疾,变法图强的有志之士。但在那个年代,这些人就是百姓眼中的乱党分子。老百姓根本不会为这些人死感到一丝悲怆和惋惜,反倒因为能看他们被杀头而感到兴奋。

不要认为只要大清国的百姓如此,今日里若仍有菜市口杀头的事儿,想必依旧人山人海。不能近前观看者则因此而不爽,而看的清楚之人,则在事后大书特书,认为自己是幸运之人,能离得最近看的最清楚。

从古至今,我们常被大人教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啊,死的那个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自己跟这些人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他们在做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江山社稷,还是为了民生,都跟自己没有关系。我该吃我的卤煮还吃我的卤煮,该喝我的豆汁还喝我的豆汁。长毛来了,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日本鬼子来了,又能怎样?我这碗卤煮照吃不误,这碗豆汁该怎么吧唧嘴还怎么吧唧嘴。管他什么六君子,七君子,死了活该。没事不好好在家呆着,去鼓捣皇帝维什么新变什么法,死得其所,死不足惜。

这些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心里话,你对一个起早贪黑卖豆腐脑的谈什么西洋文化、东洋思想,你认为他能听得懂吗?他最关心的是今天买卖好不好,自己这锅老豆腐能不能卖完,一家老小还眼巴巴的等着换钱买米买面呢。你今天变法明天维新,搞得朝廷气氛紧张,搞得百姓人心惶惶,生怕自己跟乱党沾边。你说他们能不恨你吗?杀头的时候能不叫好吗?

不要认为大狮子胡诌白扯,那些在网络上张口闭口大仁大义,声言自己慷慨赴死的都是键盘侠。你太高估自己了,你保不齐就是个送快递,送外卖的,社会的发展和改革靠的不是这些底层人,而是靠极少数的精英。你想变法,你想维新,谁听你的,又知道你是个谁?只有那些最接近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才有可能改变时势,当然,最先牺牲的也是他们。为什么不是你,因为你不够资格!

还是那句话,六君子之死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他们高估了自己,愤青的意气用事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光绪皇帝。他们尊奉康有为为导师,却不知道康有为并非伊藤博文,光绪更非明治天皇!

点赞5、迪庆藏族自治州 网友:狼嗜血

英雄之血终究会警醒世人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脑海中禁不住就浮现了那首荡气回肠的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那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这个睡着了的伟大民族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以求民族的富强,不再受欺压凌辱。为探索强国道路的而献出生命的“戊戌六君子”就是这无数仁人志士的杰出代表。后世的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壮举,无不为之感叹并为之骄傲,可那时六位君子在行刑的时候,周围的百姓不为之扼腕叹息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拍手叫好呢?对此我们不能对那时候的百姓简单的加以斥责就行了,下面就来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

现在的信息已经很发达了,全球各地发生点什么事基本上很快就被大家知道了,单靠某一方面来捏造事实是很困难的,尽管说很多信息在传播的时候已经有点变味了。但是在“戊戌变法”的那个时代就完全不能跟现在相提并论了,清朝政府要斩杀“六君子”给个理由太简单了,随便给个谋反、祸乱朝政、妖言惑众之类的罪名就可以“师出有名”并且堂而皇之的将其置于死地。而这些没有信息渠道闭塞的老百姓只能是看朝廷怎么说了。受“君权神授”影响几千年的老百姓肯定是坚决支持清政府的决定的。皇帝代表上天来管理天下,那个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怎么会怀疑上天的决定。看到天子处决这些“居心叵测”的人,“为民除害”,老百姓怎么会不开心呢?!

当时的“戊戌变法”是要动国家的根本,要改“祖宗之法”,那些饱读诗书的士阶层在看到国家岌岌可危,看到自己国家被肆意欺凌,尚且不能接受“戊戌变法”的内容,而广大的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怎么会明白那些改革是怎么回事,凡事都有皇帝做主,由“青天大老爷”掌管生死,他们的判断就全来自那些腐朽的老学究的判断。这些老学究纵然是看明白了也不敢说,自己那两把刷子肯定是要被淘汰的。对此,本着舍大家顾小家的概念也得跟着朝廷唱和。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自古以来的“愚民政策”,自古以来的传统加以“改良”的儒教,特别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概原始的意思就是君要像个君的样子:爱民,勤政;臣,文死谏,武死战;父,对家庭负责;子,行孝悌之义。后来就演变成各顾各的,不能僭越,那不就是另一回事了。

鲁迅先生写的《药》这篇文章中体现的就是各顾各的,自己的家人尚且顾不周全,沾着烈士鲜血的馒头给自家的孩子治肺痨,哪有时间管你其他了,其他的就交给上天吧。

烈士的鲜血是中华民族的荣耀,百姓的笑是民族反思的地方,如果当初的笑能够引发现 在的思考,那这个笑就是值得的。

点赞6、惠州市 网友:第三种人

把一群几千年皇权治下的猪奴人的思想,从帝权洗脑中解出来,何其难!

但是,关键在于,

只要解除了悬在跪在地上民众头上的刀,

那么,民众才会能慢慢站起来!

才能慢慢成为有自想,敢表达己见的人!

所以,没有制度的人文改革,

就没有未来!

点赞7、锦州市 网友:天菱。

鲁迅曾这样评价过这件事:“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这句话我认为说的非常贴切,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每每谈及此事,无不为之惋惜,他们为了推进中国的新思想潮流,可谓是上刀山下火海,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做法在我们心中,显然是英雄人物。

然而当时在被押送菜市口斩首时,为何前来观看的百姓却拍手叫好?

这种场面和我们所认知的不一样,我们印象中最深的应该是谭嗣同所留下的千古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这样的人物怎么还会遭到百姓的唾骂?百姓不应该集体联合签名,保他们不死吗?拍手叫好、扔菜叶的行为实在让人费解。

这还得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

戊戌六君子,他们的初衷的确是希望中国富强,希望通过变法扭转大清朝的命运,慈禧虽然是变法的终结者,但是从内心深处,她应该也是希望变法能够使得大清朝强大,但是这“百年旧制”又岂能是一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康有为,是他将变法推向深渊,废除科举制度本就欠缺考虑,之后又开始鼓吹中英美日合邦,这无疑和最初慈禧太后得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已经严重影响了封建统治者的基础利益。

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根本利益受到冲击,这才使得变法被慈禧终结,然而在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时,康有为却逃之夭夭,103天的变法一举使得康有为走上了人生巅峰,在国外娶妻生子,周游各国。

从结局上来看,确实足够悲剧,但是百姓心中却认为这是一场权力争斗,和自己无关,他们这样认为也同样受到当时的影响。

其实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对舆论的把控都是极其严格的,百姓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意识,百姓只知道自己要忠君爱国,顺应天子的思想就是对的,否则就会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当时戊戌变法时间并不长,百姓都还不知道所谓的变法是变哪些?从结局来看,他们只知道这是上层阶级权力争斗后才出现的“菜市口六君子被斩”,再者这所谓的变法和百姓也太过遥远,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就算成功又能怎样?

当时的情况和现如今不一样,稍有动态就天下皆知,在那时候,几乎都是朝廷说什么就是什么,朝廷说这六个人是反贼,他们就是反贼,这种顺应统治者思想的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除非百姓落魄不堪,颠沛流离发动起义,不然他们一直都是统治者的随从。

他们无法分别是非善恶,以至于当时菜市口六君子被斩,刑场附近还有人大声道“我等深恶六贼,恨不能食气肉,饮其血,以表忠君爱国之赤城。”

这也就是和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从古至今,一直都不缺少这样的人,好人往往都容易被一些阴险小人所排挤,你原本以为带着他们走向富强,却不知道他们在你背后诬陷你。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点赞8、衡阳市 网友:权欲萌妹

拍手叫好原因如下:

1,古代皇权愚民

古代统治者愚民思想做的很到位。

2,封建制度让人心理致残。

古代老百姓在封建制度侵蚀下,都已经人格卑贱、心理残疾了。

3,古代统治者制造谎言与心灵鸡汤让人是非不分。

古代老百姓在统治者谎言下,变得老眼昏花、三观不正、是非不分了。

4,古代统治者制造恐惧

古代老百姓被古代皇权的残暴统治,已经恐惧了,摧残成精神卫生指数极低的精神残疾人,丑恶不分、落后与先进不分。

5,古代统治者奴化人民。

古代老百姓被统治者驯化成奴性性格了,老百姓认为统治者的一切行为都是对的。

6,古代统治者剥夺质疑创新。

古代皇权役使一切,顺我者倡,逆我者亡,造成老祖先们没有了创新与质疑精神。

综上所述,封建制度吃人、奴役人的彻底性,使老百姓对残杀戊戌六君子拍手叫好,是一种必然。


点赞9、绥化市 网友:小乐天

赶上太平盛世,作为人类的本性,是天生的害怕见到同类的死亡,这会让他们心有戚戚,由他人联想到自己。

问题就是,当年的情况下并非太平盛世,人命如同蝼蚁草芥,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甲午战争刚过去三四年而已。巨额的战争赔款压在大清孱弱的财政基础上,仍然还是要分摊在庶民身上。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活,丁戌奇荒、捻乱、长毛都过去没多少年,大清国门洞开,外国廉价的商品倾销进来,严重冲击着国内的小农式的手工业品经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失地农民增多,被迫进入沿海沿江地区对外开放型大中城市和首都,城市也提供不了太多工作岗位和赚钱机会,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见怪不怪的事情。

见惯了各种饿毙冻毙病毙于途的人,这种死法已经缺乏关注,不再引起人们的丝毫兴趣与怜悯。适逢此时,斩首这种死法还是比较稀奇的,值得围观。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天生喜欢聚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大清朝,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这类集会还没有完全合法化。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人们喜欢看皇帝大婚,太后出殡,类似于这样的大场面。

人类还有一个天性就是喜欢追求刺激,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看到混的比自己还惨的人,更让人欣慰了,我不过是缺衣少食,看,他的脑袋都已经掉了!比我可混的惨多了!

这跟他是维新派还是保守派,浑无半点关系,是朝廷杀革命党,还是革命党上台杀朝廷重臣,哪怕是把光绪帝或者是慈禧太后押上菜市口,大家都会蜂拥前来看热闹,臭鸡蛋咸菜帮子扔的比谁都开心。

这种刺激当年也发生在同样一个地方,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大家恨不得上去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公开行刑的场面,每一次都是市民阶层的社交狂欢,每每都要付出新的拥挤踩踏事件,为此再死几十个人的代价。管你断头台上的是华莱士还是路易十六,这种集体性的狂欢,人们都对它乐此不疲。

所以,前面有一些答题的仁君虽然论证的非常缜密清楚,什么被杀的戊戌六君子阻碍了科举制的上升通道啦,影响了旧体制内旧官僚的根本利益啦,这些固然都是事实。但老实讲,跟围观的群众基本是毫无关系。

也莫要再说他们是“麻木不仁”的国民,皇帝的新装他们未必看不清楚,但是他们缺乏表达意见的正常通道,他们无力改变这个血腥沉痛的现实,既如此,何妨做一个冷笑的“暴民”!

点赞10、铜仁市 网友:安培依月

其实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之民,下愚而上诈!”,戊戌六君子虽然慷慨赴国难,在临挨刀前还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但换来的却是民众的不解甚至是谩骂与侮辱,实在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戊戌六君子被杀之前的明末,在北京的闹市街头,同样有位大英雄背负着“叛逆”的罪名被送上刑场,他就是明朝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的死甚至比他们还要惨烈,不但被凌迟处死传首九边,甚至他被割下的碎肉还被百姓争相购买,在封建时期的中国,很少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人,他们或从众,或冷漠,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戊戌变法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只不过有些操之过急,并且这种变法完全搬运西方的成功经验,而没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即使不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我想也是很难走的长远的。

在我看来,百日维新的众多举子之中,满腔热血有,但真正改革的经验却不足,他们许多脱离实际的想法的确不敢令人苟同。我们其实不能把所有的罪责全部加在慈禧头上,因为不管她对中国的百姓如何,但打她的内心中,慈禧还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富强的,就比如现在,哪位董事长愿意看着自己的公司垮台呢?

但慈禧嗅到了权力失真的危险,从她入宫那天起,她的理想其实就不是简简单单做一个嫔妃,对于权力的痴迷,我想,慈禧绝不在武则天之下,从1861年成为了中国权力的实际掌控者之后,慈禧最担心的就是失去权力,因为她知道,失去了权力,她也许就不是个人了,即使活着,那也是没有灵魂的。

而维新派恰巧就把矛头指向了她,这是慈禧万万不能忍受的,没有权力的保驾护航,任何变革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而那时的民众,经过了清朝250多年的奴化洗脑,百姓们是没有灵魂的。他们只知道山呼万岁,拥护朝廷,不论对与错,只要是朝廷打压之人就必定是罪大恶极之人,这一点在他们的心中笃定不疑。

再加上消息的闭塞,虽然维新变法前前后后筹划了三年多的时间,但大部分的底层百姓压根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直到谭嗣同等人被押赴刑场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听说了什么是维新,什么是变法。

也就是说,谭嗣同等人所有的人设全部由朝廷说了算,朝廷说他们是反贼,百姓们自然深信不疑,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只有一颗“忠君爱国”的心。

中国人自古就有从众的思想,不管这件事对与不对,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站在人多的一方,即使自己知道真理,也会被人云亦云的风气而放弃了坚持,大家都说他是反贼,那么自己也不能做一个“另类”,成为大家口中的奇葩,更何况,这也是选择支持朝廷还是反对朝廷,这一点政治觉悟,我想大部分人不会走错,也不敢走错。

说了这么多,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对戊戌六君子等人大骂不止,甚至扔菜叶和臭鸡蛋的行为了,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很是荒谬,但要是我们生在那个年代,也很难做出不同的做法,也许有人会不服,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点赞11、四平市 网友:黯然浪子

想想鲁迅先生的《药》,我们便会明白,那些围观者绝大多数都是去看热闹叫好的,很少有人去专注被杀头的是谁以及他做了什么。戊戌六君子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想着救亡图存,却被自己的朝廷给押赴刑场,又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了刀下冤魂。

每当谈起戊戌变法,总会无比惆怅。面对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的一批知识分子,借赴京科考的机会发起了公车上书,几经鼓吹宣传之后,深得光绪帝赏识。随着《定国是诏》的颁布,被寄予厚望的戊戌变法就此展开了。

然而,康梁等人将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变法的措施又触及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因而这场变法仅持续了三个多月便被迫中止了,故又称“百日维新”。

手握实权的慈禧,下令将控制了光绪帝,并把这个可怜的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却对外宣传绪帝染病,暂不能亲理政务,由慈禧太后“临朝听政”。

在控制光绪的同时,顽固派还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员,关键时刻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出逃,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等人被捕并随后判以斩首。

谭嗣同等人被捕并遭受屠戮,在百姓眼中更像是一场“神仙打架”。他们不清楚什么是维新,也不清楚变法是为了什么。这既是文化水平决定的,也与戊戌变法脱离群众的局限性有关。

历时百日的维新运动,看起来轰轰烈烈,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外交等诸多方面,可真正得以实行的举措,却寥寥无几。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又下令废除了绝大部分维新措施,仅仅有京师大学堂等个别项目被保留下来。

可以说,高居庙堂之上的光绪和他身边的维新派们,在紫禁城里折腾的半天,老百姓却还没弄清楚到底在干什么。可是,这边朝廷以谋反的罪名大肆搜捕维新党,并要在菜市口开刀问斩,却令人兴奋不已。

爱看热闹,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当然了,似乎冶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如此。所以,当谭嗣同等人被以谋反的罪名处决时,围观者自然会连声叫好了。当然,其中也有胆小的,或许,那部分人,是捂住了脸,透过指缝观看了这场血腥的行为。

谭嗣同面对逃跑的机会却毅然回绝了,表示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然而,如今想想,他即便是流干了最后一滴血,也唤不醒那些为官的喝彩者!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